正文

卷三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作者:


  [卷三\五臟風(fēng)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論二首、脈證十七條
  肺中風(fēng)者??谠锒?。身運而重。冒而腹脹。

  〔尤〕肺中風(fēng)者。津結(jié)而氣塞。津結(jié)則不上潮而口燥。氣壅則不下行而喘也。身運而重者。肺居上焦。

  治節(jié)一身。肺受風(fēng)邪。大氣則傷。故身欲動。而彌覺其重也。冒者。清肅失降。濁氣反上。為蒙冒也。腫脹者。輸化無權(quán)。水聚而氣停也。

  〔徐〕運者。如在車船之上。不能自主也。重者。肌中氣滯不活動。故重也。

  肺中寒。吐濁涕。

  〔鑒〕肺中寒邪。胸中之陽氣不治。則津液聚而不行。故吐濁涎如涕也。李曰。五液入肺為涕。肺合皮毛。開竅于鼻。寒邪從皮毛。而入于肺。則肺竅不利。而鼻塞。涕唾濁涎。壅遏不通。吐出于口也。

  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程〕內(nèi)經(jīng)曰。真臟脈見者死。此五臟之死脈也。肺臟死。浮而虛。肝臟死。浮而弱。心臟死。

  浮而實。脾臟死。浮而大。腎臟死。浮而堅。五臟俱兼浮者。以真氣渙散。不收無根之謂也。內(nèi)經(jīng)曰。真肺脈至。如以羽毛中人膚。非浮之虛乎。蔥葉。中空草也。若按之弱。如蔥葉之中空。下又無根。則浮毛虛弱。無胃氣。此真臟已見。故死。

  肝中風(fēng)者。頭目。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千金。甘下。有如阻婦狀四字。)〔程〕肝主風(fēng)。風(fēng)勝則動。故頭目動也。肝脈布脅肋。故兩脅痛也。風(fēng)中于肝。則筋脈急引。故行常傴。傴者不得伸也?;茨献釉?。木氣多傴。傴之義。正背曲肩垂之狀。以筋脈急引于前故也。此肝正苦于急。急食甘以緩之。是以令人嗜甘也。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zhuǎn)側(cè)。食則吐而汗出也。(〔原注〕脈經(jīng)。千金云。時盜汗咳。食已吐汁?!鹎Ы?。舌本。作舌大。)〔魏〕肝中寒者。兩臂不舉。筋骨得寒邪。必拘縮不伸也。舌本燥。寒郁而內(nèi)熱生也。喜太息。胸中痛者。肝為寒郁。則條達(dá)之令失。而胸膈格阻。氣不流暢也。不得轉(zhuǎn)側(cè)者。兩脅痛滿急。輾轉(zhuǎn)不安也。食則吐而汗出。肝木侮土。厥陰之寒侵胃。胃不受食。食已則吐。如傷寒論中。厥陰病所云也。汗出者。胃之津液。為肝邪所乘。侵逼外越也。此俱肝臟外感之證也。

  案金鑒云。兩臂不舉。舌本燥二句。而汗出三字。文義不屬。必是錯簡。不釋。未知果然否。姑仍魏注。

  肝死臟。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程〕肝臟死。浮之弱。失肝之職。而兼肺之刑。按之不如弓弦而如索。如索。則肝之本脈已失。不來。

  則肝之真氣已絕?;蛴猩咝兄疇?。蛇行者。曲折逶迤。此脈欲作弦而不能。故曲如蛇行。其死宜矣。

  〔尤〕按內(nèi)經(jīng)云。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zé)責(zé)然。如按琴瑟弦。與此稍異。而其勁直則一也。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復(fù)花湯主之。(〔原注〕臣億等。校諸本。旋復(fù)花湯皆同?!鸢缸⑹帧3套鞣揭妺D人雜病六字。非也。同恐缺字訛。千金。無旋復(fù)花湯主之六字。徐沈改蹈作非。)〔尤〕肝臟氣血郁滯。著而不行。故名肝著。然肝雖著。而氣反注于肺。所謂橫之病也。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胸者肺之位。蹈之欲使氣內(nèi)鼓而出肝邪。以肺猶橐龠。抑之則氣反出也。先未苦時。但欲飲熱者。欲著之氣。得熱則行。迨既著則亦無益矣。

  〔鑒〕旋復(fù)花湯主之六字。與肝著之病不合。當(dāng)是衍文。

  案旋復(fù)花湯。徐程諸家。為婦人雜病中方。然千金不載。金鑒為衍文。今從之。

  心中風(fēng)者。翕翕發(fā)熱。不能起。心中饑。食即嘔吐。(千金。饑下。有則飲二字。即上。有飲食二字。)〔程〕心主熱。中于風(fēng)則風(fēng)熱相搏。而翕翕發(fā)熱不能起。

  心中雖饑。以風(fēng)擁逆于上。即食亦嘔吐也。

  〔徐〕翕翕。言驟起而均齊。即論語所謂始作翕如也。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蒜下。千金。有齏字。蠱。徐作蟲云。注恐是蛀字。非。沈魏尤。亦作蟲注。)〔程〕內(nèi)經(jīng)曰。心惡寒。寒邪干心。心火被斂而不得越。則如啖蒜狀。而辛辣憒憒然而無奈。故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蠱注之狀也。若其脈浮者。邪在上焦。得吐則寒邪越于上。其病乃愈。

  巢源云。蠱注。氣力羸憊。骨節(jié)沉重。發(fā)則心腹煩懊而痛。令人所食之物。亦變化為蠱。急者十?dāng)?shù)日。緩者延引歲月。漸侵食腑臟盡而死。死則病流注。染著旁人。故為蠱注也。案諸家不知蠱注為病名。便解為蟲蛀不息。為蟲之往來交注。抑亦妄矣。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fā)熱。當(dāng)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跳下。千金。有手字。)〔尤〕其人若勞倦。則頭面赤而下重。蓋血虛者其陽易浮。上盛者下必?zé)o氣也。心中痛而自煩發(fā)熱者。心虛失養(yǎng)。而熱動于中也。當(dāng)臍跳者。心虛于上。而腎動于下也。心之平脈。累累如貫珠。如循瑯。又胃多微曲曰心平。今脈弦。是變溫潤圓利之常。而為長直勁強之形。故曰。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心死臟。浮之實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丸。趙徐沈尤。并作麻。千金。豆下。有擊手二字。)〔程〕內(nèi)經(jīng)曰。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即浮之實如丸豆。按之益躁疾之脈。

  案丸。謂彈丸。豆。謂菽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于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yuǎn)行而精神離散。

  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案徐云??蘅质侨胱?。沈同。金鑒云。癲狂互誤。皆不可從。)〔尤〕邪哭者。悲傷哭泣。如邪所憑。此其標(biāo)有稠痰濁火之殊。而其本則皆心虛。而血氣少也。于是寤寐恐怖。精神不守?;昶遣痪?。為癲為狂。勢有必至者矣。

  〔程〕內(nèi)經(jīng)言重陽者狂。重陰者癲。此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似與彼異。然經(jīng)亦有上實下虛。為厥癲疾。陽重脫者易狂。則知陰陽俱虛。皆可為癲為狂也。

  脾中風(fēng)者。翕翕發(fā)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而短氣。(目。千金。作肉。是。)〔程〕風(fēng)為陽邪。故中風(fēng)必翕翕發(fā)熱。脾主肌肉四肢。風(fēng)行于肌肉四肢之間。則身懈惰四肢不收。故形如醉人。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故腹中煩重。內(nèi)經(jīng)曰。肌肉蠕動。

  命曰微風(fēng)。以風(fēng)入于中。搖動于外。故皮目為之動。腹中煩重。隔其息道。不能達(dá)于腎肝。故短氣也。

  〔尤〕李氏曰。風(fēng)屬陽邪。而氣疏泄。形如醉人。言其面赤。而四肢軟也。皮目。上下眼胞也。

  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原注〕臣億等。詳五臟各有中風(fēng)中寒。今脾只載中風(fēng)。腎中風(fēng)中寒。俱不載者。以古文簡亂極多。去古既遠(yuǎn)。無文可以補綴也○潔潔。千金。作。千金。標(biāo)脾中寒三字。不載病狀。知其缺遺已久也。)〔鑒〕李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浮之大堅。則胃氣絕。真臟脈見矣。覆杯則內(nèi)空。潔潔者。空而無有之象也。狀如搖者。脈躁疾不寧。氣將散也。故死。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

  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千金。約下。有脾約者大便堅小便利而不渴也十三字。)〔鑒〕趺陽。胃脈也。若脈澀而不浮。脾陰虛也。則胃氣亦不強。不堪下矣。今脈浮而澀。胃陽實也。

  則為胃氣強。脾陰亦虛也。脾陰虛。不能為胃上輸精氣。水獨下行。故小便數(shù)也。胃氣強。約束其脾。不化津液。故大便難也。以麻仁丸主之。養(yǎng)液潤燥。清熱通幽。不敢恣行承氣者。蓋因脈澀終是虛邪也。

  麻子仁丸方

  (明理論。名脾約丸。)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一斤)大黃(一斤)濃樸(一斤)杏仁(一升,陽明篇用枳實半斤,濃樸一尺)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以知為度。

  〔程〕內(nèi)經(jīng)曰。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為胃而行津液。胃熱則津液枯。而小便又偏滲。

  大腸失傳送之職矣。

  內(nèi)經(jīng)曰。燥者濡之。潤以麻子芍藥杏仁。結(jié)者攻之。下以大黃枳實濃樸。共成潤下之劑。

  外臺。古今錄驗麻子仁丸。療大便難。小便利。而反不渴者。脾約方。

  即本方。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肘后。療脾胃不和。?;即蟊銏詮婋y。

  于本方中。去杏仁。

  產(chǎn)育寶慶集。麻仁丸。治產(chǎn)后大便秘澀者。

  于本方中。去芍藥濃樸杏仁。加人參。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衣(〔原注〕一作表。)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

  甘姜苓術(shù)湯主之。(如水狀。千金。作如水洗狀。身字。千金。外臺。作從作二字。

  久久得之。外臺。作久之故得也。腰重。原本。及外臺。作腹重。今根據(jù)趙本改正。千金。

  腎臟脈論作腰。腰痛門。作腹。徐程諸注。并作腹。)〔尤〕腎受冷濕。著而不去。則為腎著。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皆冷濕著腎。而陽氣不化之征也。不渴。上無熱也。小便自利。寒在下也。飲食如故。胃無病也。故曰。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蓋所謂清濕襲虛。病起于下者也。然其病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甘姜苓術(shù)。辛溫甘淡。本非腎藥。名腎著者。原其病也。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

 ?。ㄇЫ?。名腎著湯。外臺。引古今錄驗。名甘草湯。)甘草(二兩)白術(shù)(二兩○千金外臺用四兩)干姜(四兩○千金外臺用三兩)茯苓(四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千金腎著散

  (外臺。引經(jīng)心錄。并無主療。載上方后。)杜仲桂心(各三兩)甘草澤瀉牛膝干姜(各一兩)白術(shù)茯苓(各四兩)上八味。治下篩為粗散。一服三方寸匕。酒一升。煮五六沸。去滓。頓服日再。

  千金翼。溫腎湯

  主腰脊膝腳。浮腫不隨。(出香港腳。)茯苓干姜澤瀉(各二兩)桂心(三兩)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

  又治腎間有水氣。腰脊疼痛。腹背拘急絞痛方。

  本方。去甘草。加澤瀉。

  三因。茯苓白術(shù)湯。治冒暑毒。加以著濕?;蚝刮锤杉丛?。皆成暑濕。

  本方。加桂心。各一兩。

  又除濕湯。治冒雨著濕。郁于經(jīng)絡(luò)。血溢作衄。或脾不和。濕著經(jīng)絡(luò)。血流入胃。胃滿吐血。

  即本方。頭疼。加川芎二錢。最止浴室中發(fā)衄。

  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zhuǎn)丸。益下入尺中者死。(益。千金。作溢。)〔尤〕腎脈本石。浮之堅。則不石而外鼓。按之亂如轉(zhuǎn)丸。是變石之體。而為躁動。真陽將搏躍而出矣。益下入尺。言按之至尺澤。而脈猶大動也。尺下脈宜伏。今反動。真氣不固。而將外越。反其封蟄之常。

  故死。

  〔程〕以上真臟。與內(nèi)經(jīng)互有異同。然得非常之脈。必為非常之病。若未病者必病進。已病者必死??傊}無胃氣。現(xiàn)于三部中。脈象形容不一也。

  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

  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鑒〕三焦竭部者。謂三焦因虛竭。而不各歸其部。不相為用也。

  〔尤〕上焦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

  而受氣于中焦。今胃未和。不能消谷。則上焦所受者。非精微之氣。而為陳滯之氣矣。故為噫。噫。噯食氣也。下焦在膀胱上口。其治在臍下。故其氣乏竭。即遺溺失便。

  〔程〕內(nèi)經(jīng)曰。膀胱不約為遺尿。下經(jīng)曰。

  虛則遺尿。其氣不和。則溲便不約。故遺失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之。久則正氣復(fù)。而自愈。

  案尤云。上焦氣未和。不能約束禁制。亦令遺溺失便。所謂上虛不能制下者也。云不須治者。謂不須治其下焦。俟上焦氣和。久相自愈。金鑒云。不須治久則愈。在善噫可也。

  若遺溺失便。未有不治能愈者。恐是錯簡。二說并有理。然不如程之穩(wěn)妥。故姑仍之。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腸有寒者。多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尤〕熱在上焦者肺受之。肺喜清肅。而惡煩熱。肺熱則咳??染脛t肺傷而痿也。熱在中焦者。脾胃受之。脾胃者。所以化水谷。而行陰陽者也。胃熱則實而硬。脾熱則燥而。皆為堅也。下焦有熱者。大小腸膀胱受之。小腸為心之腑。熱則尿血。膀胱為腎之腑。熱則癃不通也。溏如之后。水糞雜下。大腸有寒。故泌別不職。其有熱者。則腸中之垢。被迫而下也。下重。謂腹中重。而下墜。小腸有寒者。能腐而不能化。故下重。陽不化則陰下溜。故便血。其有熱者。則下注廣腸。而為痔。痔。熱疾也。

  〔徐〕直腸者。大腸之頭也。門為肛。小腸有熱。則大腸傳導(dǎo)其熱而氣結(jié)于肛門。故痔。

  案為堅。沈及金鑒。為腹脹堅滿。不可從也。腸垢。巢源云。腸垢者。腸間津汁垢膩也。由熱痢蘊積。

  腸間虛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下重者。后重也。傷寒論。四逆散泄利下重。下利篇。熱利下重。

  白頭翁湯主之。劉熙釋名云。泄利下重。而赤白曰ht。是也。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fā)作有時。輾轉(zhuǎn)痛移。為可治。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fù)發(fā)。為氣。諸積大法。脈來細(xì)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guān)上積在臍六。上關(guān)上。積在心下。微下關(guān)。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千金。

  作谷。則愈之下。更有愈字。寸口積之口下。有結(jié)字。關(guān)上下。有結(jié)字。尺中下同。魏作谷。云之為字。本如此。若夫谷。乃惡木也。后人改為。遂并谷。亦改為kt。又訛為。皆誤筆也。案通雅云。。即谷乃也。山海經(jīng)。百kt生。荀子。五蕃。是也?!鹬T積大法以下。徐沈尤。別提為一條。)〔徐〕積。跡也。病氣之屬陰者也。臟屬陰。兩陰相得故不移。不移者。有專痛之處。而無遷改也。聚則如市中之物。偶聚而已。病之屬陽者也。腑屬陽。故相比陽。則非如陰之凝。故寒氣感則發(fā)。否則已。所謂有時也。既無定著。則痛無常處。故曰輾轉(zhuǎn)痛移。其根不深。故比積為可治。若氣。者。谷也。乃食氣也。(案三因。立氣門載宿食論治。當(dāng)并考。)食傷太陰。敦阜之氣。抑遏肝氣。故痛在脅下痛。不由臟腑。故按之則氣行而愈。然病氣雖輕。按之不能絕其病原。故復(fù)發(fā)。中氣強。不治自愈。

  〔尤〕諸積。該氣血痰食而言。脈來細(xì)而附骨。謂細(xì)。而沉之至。諸積皆陰故也。又積而不移之處。

  其氣血榮衛(wèi)。不復(fù)上行而外達(dá)。則其脈為之沉。細(xì)而不起。

  故歷舉其脈出之所。以決其受積之處。而復(fù)益之曰。脈兩出。積在中央。以中央有積。其氣不能分布左右。

  故脈之見于兩手者。俱沉細(xì)而不起也。各以其部處之。謂各隨其積所在之處。而分治之耳。

  五十五難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

  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fā)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

  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fā)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

  邵氏明醫(yī)指掌參補云。痞塊多在皮里膜外。并不系腸胃間。而醫(yī)者往往以峻劑下之。安能使此塊入腸胃。從大便而出哉。吾見病未必去。而元氣已耗。經(jīng)年累月。遂至不治者多矣。歷代醫(yī)家。皆曰在左為死血。在右為食積。在中為痰飲。蓋以左屬肝。肝藏血。右屬脾。脾化谷。而痰飲。則結(jié)聚于中焦也。殊不知肝脾雖左右之分。而實無界限之隔。非謂肝偏于左。而無與于右。脾偏于右。而無與于左。在左為死血。而在右獨無死血乎。在中為痰飲。而左右獨無痰飲乎。但在左在右在中。皆因虛之所在。而入之耳。不可以死血痰飲食積分之也。然當(dāng)診之以察其病。弦滑為痰。芤澀為血。沉實為食。三脈并見。則當(dāng)兼治也。

  [卷三\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ù似}經(jīng)接前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為一篇。痰飲。作淡飲。下并同。)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韧僖?。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dāng)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饶嬉邢ⅰ舛滩坏门P。

  其形如腫。謂之支飲。(瀝瀝。巢源。作漉漉。氣短。諸本。作短氣。)〔程〕圣濟總錄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調(diào)適。氣脈平勻。則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經(jīng)?;鵀檠?。灌溉周身。若三焦氣塞。脈道壅閉。則水飲停滯。不得宣行。聚成痰飲。為病多端。又因脾土不能宣達(dá)。致水飲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甚則五臟受病也。痰飲者何。以平人水谷之氣。入于胃變化精微。

  以充肌肉。則形盛。今不能變化精微。但化而為痰飲。此其人所以素盛今瘦。故水走腸間。瀝瀝作聲也。

  〔沈〕飲后水流在脅下者。乃飲積于胃。腠理不密。如汗。橫溢胃外。流于脅下。而為懸飲。懸飲者。

  猶物懸掛其處之義也。脅乃陰陽之道路。懸飲阻抑往來之氣??葎t氣吸吊動于脅。咳唾則引痛矣。蓋脾肺之氣。不能轉(zhuǎn)運。飲水流行。泛于四肢皮膚肌肉之間。即當(dāng)汗出而散。設(shè)不汗出。凝逆經(jīng)隧。身體疼重。而為溢飲。經(jīng)謂溢飲者??时┒囡?。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是也。若溢出于胃。從下注上。貯于胸膈之間。壅遏肺氣。上逆而內(nèi)則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外應(yīng)皮毛。肺氣壅而不行。則如腫。故為支飲也。

  〔鑒〕痰飲懸飲溢飲支飲。言飲病之情狀也。四飲亦不外乎留飲伏飲之理。但因其流水之處。特分之為四耳。由其狀而命之名。故有四也。李曰。夫飲有四。而此獨以痰飲名總之。水積陰或為飲。飲凝陽或為痰。則分而言之飲有四。合而言之總為痰飲而已。

  案痰本作淡。王羲之初月帖。淡悶干嘔。宋黃伯思法帖刊誤云。淡古淡液之淡。干古干濕之干。今人以淡作痰。以干作干。非也。而肘后方。有治痰諸方。即痰飲也??继苹萘找磺薪?jīng)音義云。淡陰。謂胸上液也。醫(yī)方多作淡飲。又云。痰。上音談。下陰禁反。案痰字無定體。胸膈中氣病也。津液因氣凝結(jié)不散。如筋膠引挽不斷。名為痰。蓋痰字。始見于神農(nóng)本經(jīng)巴豆條云。留飲痰癖。而飲字。則見于內(nèi)經(jīng)刺志論云。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王注。溜飲也。又溢飲。見于脈要精微論。根據(jù)以上數(shù)義而考之。痰飲。即津液為病之總稱。故本經(jīng)以題篇目。而又以腸間瀝瀝有聲為痰飲者。猶傷寒外邪之統(tǒng)名。而又以麻黃湯一證。呼為傷寒之類。本條痰飲。又與稀則曰飲。稠則曰痰之義亦自異。程云。痰飲。脈經(jīng)千金翼。俱作淡飲。當(dāng)以淡飲為是。若痰飲則稠粘。不能走腸間瀝瀝作聲也。此說似是而卻非。不知痰乃淡從者。沈千金翼。淡飲。五飲之一。與本條所謂頗異。云。大五飲丸。主五種飲。一曰留飲。停水在心下。二曰飲。水在兩脅下。三曰淡飲。水在胃中。四曰溢飲。水溢在膈上五臟間。五曰流飲。水在腸間。動搖有聲。(千金同。)所謂流飲。乃似本條之痰飲。巢源云。流飲者。由飲水多。水流走于腸胃之間。漉漉有聲。謂之流飲。亦本條之痰飲也。

  巢源云。懸飲。謂飲水過多。留注脅下。令脅間懸痛??韧僖{痛。故云懸飲。又云。支飲。謂飲水過多。停積于胸膈之間。支乘于心。故云支飲。案支字。徐為肺之支脈。程為支散之義。魏云。分也。尤云。

  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并不通。今根據(jù)巢源。支。枝同。謂支撐于心膈之間。支滿支結(jié)義皆同。王注六元正紀(jì)支痛云。支。拄妨也。為是。

  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千金。作心下堅筑筑。)〔尤〕水。即飲也。堅筑。悸動有力。筑筑然也。短氣者。心屬火而畏水。水氣上逼。則火氣不伸也。

  〔徐〕臟中非真能蓄有形之水。不過飲氣侵之。不可泥。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程〕聯(lián)綿不斷者曰涎。輕浮而白者曰沫。涎者津液所化。

  沫者水飲所內(nèi)。釀于肺經(jīng)則吐。吐多則津液亦干。故欲飲水。

  水在脾。少氣身重。

  〔徐〕脾主肌肉。且惡濕。得水氣。則濡滯而重。脾精不運。則中氣不足。而倦怠少氣。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程〕肝脈布脅肋。故脅下支滿。水在肝。則條達(dá)之性為水郁。其氣上走頏顙。至蓄門而出鼻孔。因作嚏也。嚏則痛引脅肌。故嚏而痛。

  水在腎。心下悸。

  〔程〕水在腎。則腎氣凌心。故筑筑然悸也。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手。原本。作水。今根據(jù)諸本改訂。徐沈尤。作掌。)〔尤〕留飲。即痰飲之留而不去者也。背寒冷如掌大者。飲留之處。陽氣所不入也。

  〔程〕諸陽受氣于胸中。而轉(zhuǎn)行于背。心下有留飲。則陽氣抑遏而不行。故背寒冷如手大者。言其不盡寒也。

  醫(yī)學(xué)六要。仲景曰。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茯苓丸。(茯苓一兩。半夏二兩。枳殼五錢。

  風(fēng)化硝二錢半。共末。姜汁糊丸桐子大。姜湯下三十丸。)案此指迷茯苓丸也。而引仲景者何。又王隱君滾痰丸主療。有脊上一條如線之寒起證。亦與此同。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人詣t輒已。(〔原注〕一作轉(zhuǎn)甚。○案脈經(jīng)。千金。作轉(zhuǎn)甚。程金鑒從之。)〔程〕缺盆者。五臟六腑之道。故飲留于脅下。而痛上引缺盆。引缺盆則咳嗽??人詣t痛引脅下而轉(zhuǎn)甚。此屬懸飲。

  轉(zhuǎn)甚。一本作輒已。未有咳嗽而脅下痛。引缺盆輒愈也。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jié)痛。脈沉者有留飲。(脈沉以下。程為另條。)〔程〕胸中者。屬上焦也。今為留飲隔礙。則氣為之短。津液不能上潮。則口為之渴也。飲者濕類也。

  流于關(guān)節(jié)。故四肢歷節(jié)痛也。經(jīng)曰。脈得諸沉者。當(dāng)責(zé)有水。故脈沉者為水飲。

  〔尤〕四肢歷節(jié)痛。為風(fēng)寒濕在關(guān)節(jié)。若脈不浮而沉。而又短氣而渴。則知是留飲為病。而非外入之邪矣。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劇。必有伏飲。(病痰。脈經(jīng)。

  千金。作之病。脈經(jīng)注云。目泣自出。一作目眩。)〔尤〕伏飲。亦即痰飲之伏而不覺者。發(fā)則始見也。身熱背疼腰疼。有似外感。而兼見喘滿咳唾。則是活人所謂痰之為病。能令人憎寒發(fā)熱。狀類傷寒者也。目泣自出。振振身動者。飲發(fā)而上逼液道。外攻經(jīng)隧也。

  案金鑒云。即今之或值秋寒?;蚋写猴L(fēng)。發(fā)則必喘滿咳吐。痰盛寒熱。背痛腰疼??葎t目泣自出??壬鮿t振振身動。世俗所謂吼喘病也。今驗吼喘。未見振振身者。故欠字不解。蓋以其有所不妥者乎。況吼喘。乃前篇肺脹中之一證。與此自異。

  夫病患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虛。脈偏弦者飲也。(千金。外臺。虛下。有耳字。脈雙弦以下。程為別條。金鑒同。是。沈徐。

  無喜字。程魏金鑒。作大下后里虛。)〔程〕飲水多。則水氣泛溢于胸膈。必暴喘滿也。凡人食少飲多。則胃土不能游溢精氣。甚者必停于心下而為悸。微者則填于胸膈。而為短氣也。

  〔鑒〕凡病患食少飲多者。為消渴病。小便不利者。為留飲。留飲者。即今之停水飲病也。

  〔尤〕水溢入肺者。則為喘滿。水停心下者。甚則水氣凌心而悸。微則氣被飲抑而短也。雙弦者。兩手皆弦。寒氣周體也。偏弦者。一手獨弦。飲氣偏注也。

  案徐云。有一手兩條脈。亦曰雙弦。此乃元氣不壯之人。往往多見此脈。亦屬虛。適愚概溫補中氣。兼化痰。應(yīng)手而愈。此本于吳氏脈語云雙弦者。脈來如引二線也。然與經(jīng)文雙弦義遞別。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苦。脈經(jīng)千金。作喜。)〔尤〕肺飲。飲之在肺中者。五臟獨有肺飲。以其虛而能受也。肺主氣而司呼吸??啻虤狻7尾∫阎?。脈雖不弦??梢灾溆酗嬕印?br />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臥。千金外臺。作眠。)〔尤〕支飲上附于肺。即同肺飲。故亦喘而短氣。其脈亦平。而不必弦也。按后十四條云??燃移涿}弦。

  為有水。夫咳為肺病。而水即是飲。而其脈弦。此云肺飲不弦。支飲脈平。未詳何謂。

  案脈平。諸注紛壇。多屬附會。尤為未詳??芍^卓見矣。

  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

  〔沈〕此言痰飲屬陰。當(dāng)用溫藥也。脾失健運。水濕釀成痰飲。其性屬濕。而為陰邪。故當(dāng)溫藥和之。

  即助陽而勝脾濕。俾陽運化。濕自除矣。

  〔魏〕言和之。則不專事溫補。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義例于溫藥之中。方謂之和之。而不可謂之補之益之也。蓋痰飲之邪。因虛而成。而痰亦實物。必少有開導(dǎo)。總不出溫藥和之四字。其法盡矣。

  外臺。引范汪。病痰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半夏湯。即千金小半夏湯。附于后。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脈經(jīng)。作甘草湯。)〔徐〕心下有痰飲。心下非即胃也。乃胃之上心之下。上焦所主。唯其氣挾寒濕陰邪。沖胸及脅。而為支滿。支者。撐定不去。如痞狀也。陰邪抑遏上升之陽。而目見玄色故眩。苓桂術(shù)甘湯。正所謂溫藥也。桂甘之溫化氣。術(shù)之溫健脾。苓之平而走下。以消飲氣。茯苓獨多。任以君也。

  靈經(jīng)脈篇云。包絡(luò)是動。則胸脅支滿。心中大動。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方

 ?。ㄇЫ?。名甘草湯。)茯苓(四兩)桂枝白術(shù)(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圣濟總錄。茯苓湯。治三焦有水氣。胸脅支滿目眩。(即本方。)夫短氣有微飲。當(dāng)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婦人雜病中。)〔徐〕短氣有微飲。即上文微者短氣也。然支飲留飲。水在心。皆短氣??偸撬P南隆9试划?dāng)從小便去之。

  〔尤〕氣為飲抑則短。欲引其氣。必蠲其飲。飲水類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益土氣以行水。腎氣丸。養(yǎng)陽氣以化陰。雖所主不同。而利小便則一也。

  案喻氏法律云。苓桂術(shù)甘湯。主飲在陽。呼氣之短。腎氣丸。主飲在陰。吸氣之短。蓋呼者出心肺。吸者入腎肝。此說甚鑿矣。蓋苓桂術(shù)甘。治腎陽不足。不能行水。而微飲停于心下以短氣。腎氣丸。治腎虛而不能收攝水。水泛于心下以短氣。必察其人之形體脈狀。而為施治。一證二方。各有所主。其別蓋在于斯耶。

  嚴(yán)氏濟生方云。有病喜吐痰唾。服八味丸。而作效者。亦有意焉。王叔和云。腎寒多唾。蓋腎為水之官。

  腎能攝水。腎氣溫和。則水液運下。腎氣虛寒。則邪水上溢。其間用山茱萸山藥輩。取其補。附子肉桂。取其溫。茯苓澤瀉。取其利。理亦當(dāng)矣。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xù)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脈經(jīng)千金外臺。反上。有者字。)〔魏〕病者脈伏。為水邪壓溷。氣血不能通。故脈反伏而不見也。其人欲自利。利反快。水流濕而就下。以下為暫泄其勢。故暫安適也。然旋利而心下續(xù)堅滿。此水邪有根蒂。以維系之。不可以順其下利之勢。而為削滅也。故曰。此為留飲欲去故也。蓋陰寒之氣立其基。水飲之邪成其穴。非開破導(dǎo)利之。不可也。

  案金鑒云。此為留飲。欲去故也句。當(dāng)在利反快之下。必傳寫之訛。蓋此一句釋上文。必非傳寫之訛。

  甘遂半夏湯方

 ?。ㄍ馀_。引千金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千金作二枚外臺作一兩)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無○千金作一枚如指大。水一升煮取半升。案一本作無四字未詳)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

  煎取八合頓服。(千金。作上四味以蜜半升內(nèi)二藥汁。合得一升半。煎取八合頓服之。案千金近是。)〔程〕留者行之。用甘遂以決水飲。結(jié)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飲。甘遂之性直達(dá)。恐其過于行水。緩以甘草白蜜之甘。收以芍藥之酸。雖甘草甘遂相反。而實有以相使。此(酸收甘緩。)約之之法也。靈樞經(jīng)曰。約方猶約囊。其斯之謂與。

  〔尤〕甘草與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zhàn)。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藥白蜜。不特安中。抑緩藥毒耳。

  脈浮而細(xì)滑。傷飲。

  〔鑒〕凡飲病得脈浮而細(xì)滑者。為痰飲初病。水邪未深之診也。李曰。飲脈當(dāng)沉。今脈浮者水在肺也。

  〔徐〕不曰有飲。而曰傷飲。見為外飲所驟傷。而非停積之水也。

  脈弦數(shù)有寒飲。冬夏難治。

  〔尤〕脈弦數(shù)而有寒飲則病與脈相左。魏氏所謂飲自寒。而挾自熱是也。夫相左者。必相持冬。則時寒助飲。欲以熱攻。則脈數(shù)必甚。夏則時熱助脈。欲以寒治。則寒飲為礙。故曰難治。

  案此條難解。金鑒改數(shù)作遲。肆矣。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鸩绎嬚?。十棗湯主之。

  〔鑒〕趙良曰。脈沉病在里也。凡弦者。為痛為飲為癖。懸飲結(jié)積。在內(nèi)作痛。故脈見沉弦。

  〔尤〕脈沉而弦。飲氣內(nèi)聚也。飲內(nèi)聚。而氣擊之則痛。

  〔徐〕主十棗湯者。甘遂性苦寒。能瀉經(jīng)隧水濕。而性更迅速直達(dá)。大戟性苦辛寒。能瀉臟腑之水濕。而為控涎之主。芫花性苦溫。能破水飲窠囊。

  故曰破癖須用芫花。合大棗用者。大戟得棗。即不損脾也。蓋懸飲原為驟得之證。故攻之不嫌峻而驟。若稍緩而為水氣喘息浮腫。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棗肉和丸以治之。可謂善于變通者矣。

  十棗湯方

 ?。ㄍ馀_。引千金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后。糜粥自養(yǎng)。(搗篩。太陽下編。作各別為散??煜隆T?。作快之。今改。)千金云。十棗湯。治病懸飲者。若下后不可與也。凡上氣汗出而咳者。此為飲也。又云。錢匕者。以大錢上全抄之。若云半錢匕者。則是一錢抄取一邊爾。并用五銖錢也。

  外臺。深師朱雀湯。療久病癖飲。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時頭眩痛苦攣。眼睛身體手足。十指甲盡黃。亦療脅下支滿。飲輒引脅下痛。

  即本方。用甘遂芫花各一分。大戟三分。大棗十二枚。

  圣濟總錄。三圣散。治久病飲癖停痰。及脅支滿。輒引脅下痛。(即本方。)又芫花湯。治水腫。及支滿飲。

  于本方。加大黃甘草五味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二盞。棗二枚。擘破。同煎至九分。下芒硝半錢。更煎一沸。去滓溫服。以利為度。

  宣明論云。此湯兼下水腫腹脹。并酒食積腸垢積滯。癖堅積蓄熱。暴痛瘧氣久不已?;虮碇龤馀c邪熱。并甚于里。熱極似陰。反寒戰(zhàn)。表氣入里。陽厥極深。脈微而絕。并風(fēng)熱燥甚。結(jié)于下焦。大小便不通。實熱腰痛。及小兒熱結(jié)。乳癖積熱。作發(fā)風(fēng)潮搐。斑疹熱毒。不能了絕者。

  宣明論。三花神丸。治壯實人。風(fēng)痰郁熱。肢體麻痹。走注疼痛。濕熱腫滿。氣血壅滯。不得宣通。

  及積痰翻胃。服三丸后。轉(zhuǎn)加痛悶。此痰涎壅塞。頓攻不開。再加二丸??炖麆t止。

  本方。去大棗。加大黃黑丑輕粉。水丸。

  丹溪心法。小胃丹。治胸膈腸胃。熱痰濕痰。

  本方。加黃柏大黃。粥丸。

  嘉定縣志云。唐杲字德明。善醫(yī)。太倉武指揮妻。起立如常。臥則氣絕欲死。杲言是為懸飲。飲在喉間。坐之則墜。

  故無害。臥則壅塞諸竅。不得出入。而欲死也。投以十棗湯而平。

  病溢飲者。當(dāng)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脈經(jīng)千金。無大青龍湯主之六字。及亦字。千金云。范汪用大青龍湯。)〔程〕內(nèi)經(jīng)云。溢飲者??时┒囡?。而易入肌膚腸胃之外也。以其病屬表。故可大小青龍湯以發(fā)汗。

  〔鑒〕溢飲者。飲后水流行。歸于四肢。當(dāng)汗出而不汗出。壅塞經(jīng)表。身體疼重。即今之風(fēng)水水腫病也。

  〔徐〕溢飲者。水已流行。歸四肢。以不汗而致身體疼重。蓋表為寒氣所侵而疼。肌體著濕而重。

  全乎是表。但水寒相雜。猶之風(fēng)寒兩傷。內(nèi)有水氣。故以大青龍小青龍主之。然大青龍合桂麻。而去芍。加石膏。則水氣不甚。而挾熱者宜之。倘咳多而寒伏。則必小青龍為當(dāng)。蓋麻黃去杏仁。桂枝去生姜。而加五味干姜半夏細(xì)辛雖表散。而實欲其寒飲之下出也。

  大青龍湯方

 ?。ㄍ馀_云。范汪溢飲者。當(dāng)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麻黃(六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詳見于傷寒輯義。下同。)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jié)三兩)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干姜(三兩)甘草(三兩炙)細(xì)辛(三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湯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外臺云。千金溢飲者。當(dāng)發(fā)其汗。宜青龍湯。

  直指。桂術(shù)湯。治氣分。

  本方。去芍藥五味子半夏。加白術(shù)枳殼。(出水飲門。)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緊。得之?dāng)?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fù)發(fā)。復(fù)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千金。膈間下。有有字。復(fù)發(fā)下。有發(fā)則二字。去石膏上。衍湯字。)〔尤〕支飲上為喘滿。而下為痞堅。則不特礙其肺。抑且滯其胃矣。面色黧黑者。胃中成聚。榮衛(wèi)不行也。脈浮緊者。為外寒。沉緊者。為里實。里實可下。而飲氣之實。非常法可下。痰飲可吐。而飲之在心下者。非吐可去。宜得之?dāng)?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而不愈也。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氣。而散結(jié)氣。

  而痞堅之處。必有伏陽。吐下之余。定無完氣。書不盡言。而意可會也。故又以石膏治熱。人參益虛。于法可謂密矣。其虛者外雖痞堅。而中無結(jié)聚。即水去氣行而愈。其實者。中實有物。氣暫行而復(fù)聚。

  故三日復(fù)發(fā)也。魏氏曰。后方去石膏。加芒硝者。以其既散復(fù)聚。則有堅定之物。留作包囊。故以堅投堅而不破者。即以軟投堅而即破也。加茯苓者。引飲下行之用耳。

  〔鑒〕得之?dāng)?shù)十日。醫(yī)或吐之不愈者。是水邪不單結(jié)在上。故越之而不愈也?;蛳轮挥?。是水邪不單結(jié)在下。雖竭之亦不愈也。心下痞堅。飲結(jié)在中可知。故以木防己湯。開三焦水結(jié)。通上中下之氣。方中用人參。以吐下后傷正也。故水邪虛結(jié)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實結(jié)者。雖愈亦復(fù)發(fā)也。即復(fù)與前方。亦不能愈。當(dāng)以前方減石膏之寒凝。加芒硝峻開堅結(jié)。加茯苓直輸水道。未有不愈者也。

  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雞子大○千金作雞子大十二枚外臺作雞子大三枚案外臺似是)桂枝(二兩)人參(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兩)芒硝(三合)人參茯苓(各四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再微煎。

  分溫再服。微利則愈。(案千金外臺。用木防己三兩。為是。千金云。一方不加茯苓。外臺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深師同。)〔程〕防己利大小便。石膏主心下逆氣。桂枝宣通水道。人參補氣溫中。正氣旺則水飲不待散。而自散矣。加芒硝之咸寒??梢攒浧?。茯苓之甘淡??梢詽B痰飲。石膏辛寒近于解肌。不必雜于內(nèi)方。故去之。

  案防己。古稱木防己。分漢木而為二種者。蘇敬陳藏器以后之說。太平御覽。載吳氏本草曰。木防己。一名解離。一名解燕。神農(nóng)辛。黃帝岐伯桐君苦無毒。李氏大寒。如葛莖蔓延如芄。白根外黃似桔梗。內(nèi)黑文如車輻解??梢宰C矣。又案防己。散飲泄水。石膏清肺熱。止喘滿。桂枝人參通陽補氣。若夫水邪結(jié)實者。非石膏之所能治。代以芒硝。峻開堅結(jié)。加茯苓利水道也。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程〕內(nèi)經(jīng)曰。清陽出上竅。支飲留于心膈。則上焦之氣。濁而不清。清陽不能走于頭目。故其人苦眩冒也。

  〔尤〕冒者?;杳岸癫磺?。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轉(zhuǎn)。而乍見玄黑也。

  澤瀉湯方

 ?。ㄍ馀_。引深師云。是本仲景傷寒論方。)澤瀉(五兩)白術(shù)(二兩)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程〕白術(shù)之甘苦。以補脾則痰不生。澤瀉之甘咸。以入腎則飲不蓄。小劑以治支飲之輕者。(外臺。煮取一升下。有又以水一升。

  煮取五合。此二汁十三字。)支飲胸滿者。濃樸大黃湯主之。

  〔尤〕胸滿。疑作腹?jié)M。支飲多胸滿。此何以獨用下法。濃樸大黃。與小承氣同。設(shè)非腹中痛而閉者。

  未可以此輕試也。

  〔鑒〕胸字。當(dāng)是腹字。若是胸字。無用承氣湯之理。是傳寫之訛。支飲胸滿。邪在肺也。

  宜用木防己湯葶藶大棗湯。飲滿腹?jié)M。邪在胃也。故用濃樸大黃湯。即小承氣湯也。

  千金云。濃樸大黃湯。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飲過度所致也。其脈虛者必冒。胸中本有支飲。

  支飲胸滿主之之方。

  濃樸大黃湯方

 ?。ㄍ馀_。引千金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濃樸(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千金作四兩外臺濃樸枳實下俱有炙字)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張氏醫(yī)通云。此即小承氣。以大黃多。遂名濃樸大黃湯。

  若濃樸多。則名濃樸三物湯。此支飲胸滿者。必緣其人素多濕熱。濁飲上逆所致。故用蕩滌中焦藥治之。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原注〕方見肺癰中○外臺。引千金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徐〕肺因支飲。滿而氣閉也。一呼一吸曰息。是氣既閉。而肺氣之布。不能如常度也。葶藶苦寒。體輕象陽。故能泄陽分肺中之閉。唯其泄閉。故善逐水。今氣水相擾。肺為邪實。以葶藶泄之。故曰瀉肺。大棗取其甘能補胃。且以制葶藶之苦。使不傷胃也。

  〔鑒〕喘咳不能臥。短氣不得息。

  皆水在肺之急證也。故以葶藶大棗湯。直瀉肺水也。

  張氏醫(yī)通云。支飲留結(jié)。氣塞胸中。故不得息。以其氣壅則液聚。液聚則熱結(jié)。所以與肺癰同治也。

  嘔家本渴??收邽橛?。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小半夏湯主之。(〔原注〕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鸢盖Ы?。用小半夏湯。外臺。

  引千金云。加茯苓者是也。此注當(dāng)刪去。)〔沈〕此支飲上溢。而嘔之方也。凡外邪上逆作嘔。必傷津液。應(yīng)當(dāng)作渴。故謂嘔家本渴。渴則病從嘔去。謂之欲解。若心下有支飲。停蓄胸膈制燥。故嘔而不渴。則當(dāng)治飲。

  〔尤〕半夏味辛性燥。辛可散結(jié)。燥能蠲飲。生姜制半夏之悍。且以散逆止嘔也。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外臺。虛煩門。短劇杯水湯。方后云。方有半夏。必須著生姜。不爾戟人咽。千金云。生姜嘔家之圣藥。

  千金云。有人常積氣結(jié)而死。其心上暖。以此湯少許汁。入口遂活。(出傷寒發(fā)黃門。)千金。小半夏湯。病心腹虛冷。游痰氣上。胸脅滿不下食。嘔逆者方。

  即于本方中。加橘皮。(一方。有桂心甘草。)楊氏家藏方。水玉湯。治眉棱骨痛不可忍者。此痰厥也。(即本方。)嚴(yán)氏濟生方。玉液湯。治七情傷感。氣郁生涎。隨氣上逆。頭目眩暈。心嘈忪悸。眉棱骨痛。

  即本方。入沉香水一呷溫服。

  直指。半夏丸。治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虛腫。亦消宿瘀。百病通用。

  圓白半夏(刮凈捶扁以生姜汁調(diào)和飛白面作軟餅包掩半夏慢火炙令色黃去面取半夏為末)上末。米糊丸綠豆大。日干。每三四十丸。溫熟水下。

  腹?jié)M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程〕痰飲留于中。則腹?jié)M。水谷入于胃。但為痰飲。而不為津液。故口舌干燥也。上證曰。水走腸間。

  瀝瀝有聲。故謂之痰飲。此腸間有水氣。亦與痰飲不殊。故用此湯。以分消水飲。

  〔尤〕水既聚于下。則無復(fù)潤于上。是以腸間有水氣。而口舌反干燥也。后雖有水飲之入。只足以益下趨之勢。

  口燥不除。而腹?jié)M益甚矣。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方

 ?。ㄇЫ稹C纺客?。)防己椒目葶藶(熬○千金用二兩余同)大黃(各一兩)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谥杏薪蛞骸?收摺<用⑾醢雰?。

  〔程〕此水氣在小腸也。防己椒目。導(dǎo)飲于前。清者得從小便而出。大黃葶藶。推飲于后。濁者得從大便而下也。此前后分消。則腹?jié)M減而水飲行。脾氣轉(zhuǎn)而津液生矣。若渴則甚于口舌干燥。加芒硝。佐諸藥。以下腹?jié)M。而救脾土。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卒。千金。作諸。據(jù)千金外臺。半夏上脫小字。)〔尤〕飲氣逆于胃則嘔吐。滯于氣則心下痞。凌于心則悸。

  蔽于陽則眩。半夏生姜。止嘔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

  〔鑒〕趙良曰。經(jīng)云。以辛散之。半夏生姜。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眩者。亦上焦陽氣虛。不能升發(fā)。所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則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獨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腎逆以安神。神安則悸愈也。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外臺引千金用四兩方后云仲景傷寒論茯苓三兩余并同案今本千金用三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千金注云。)胡洽。不用茯苓。用桂心四兩。三因方。名大半夏湯。

  千金。茯苓湯。主胸膈痰滿。

  于本方中。加桂心。方后云。冷極者。加附子。氣滿。加檳榔。

  圣濟總錄。半夏加茯苓湯。治三焦不順。心下痞滿。膈間有水。目眩悸動。(即本方。)和劑局方。茯苓半夏湯。治停痰留飲。胸膈滿悶??人試I吐。氣短惡心。以致飲食不下。(即本方。)易簡方。消暑丸。治傷暑發(fā)熱頭痛。

  半夏(一斤醋五升煮干)茯苓(半斤)甘草(半斤)上為細(xì)末。以生姜汁作薄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粒水下。

  又二陳湯。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蝾^眩心悸?;蛑须洳豢?。或發(fā)為寒熱?;蛞蚴成洹F⑽覆缓?。

  于本方。加甘草陳皮烏梅。

  直指云。暑家氣虛脈虛?;蝻嬎^多?;蚶渌師o度。傷動其中。嘔吐不食。自利不渴。此則外熱里寒。

  無惑乎傷暑伏熱之說。非理中湯不可也。又有冷藥過度。胃寒停水。潮熱而嘔?;蛏頍嵛?。此則陽浮外而不內(nèi)。非小半夏加茯苓湯不可也。

  直指。大半夏湯。治痰飲。(即本方。)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癲。徐沈尤魏并作顛。金鑒云。癲當(dāng)是巔字。巔者。頭也。文義相屬。此傳寫訛。案作顛為是。此乃顛倒眩暈之謂。)〔尤〕瘦人不應(yīng)有水。而臍下悸。則水動于下矣。吐涎沫則水逆于中矣。甚而顛眩。則水且犯于上矣。形體雖瘦。而病實為水。乃病機之變也。顛眩。即頭眩。苓術(shù)豬澤。甘淡滲泄。使腸間之水。從小便出。用桂者。下焦水氣。非陽不化也。曰多服暖水汗出者。蓋欲使表里分消其水。非挾有表邪。而欲兩解之謂。

  〔鑒〕此條臍下有悸。是水停臍下為病也。若欲作奔豚。則為陽虛。當(dāng)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術(shù)(三分)桂枝(二分去皮)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白飲。外臺。作水。醫(yī)壘元戎。作白米飲?!鹪斠娪趥撦嬃x。)朱氏集驗方。治偏墜吊疝方。

  即本方。煎蘿卜子煎湯調(diào)下。(吉州彭履仲方。)直指方。便毒門。五苓散。疏利小便。以泄敗精。用蔥二莖。煎湯調(diào)下。

  得效方。小兒門。五苓散。治陰核氣結(jié)。腫大釣痛。多因啼怒不止。傷動陰氣。結(jié)聚不散得之。或胎婦啼泣過傷。令兒生下。小腸氣閉。加以風(fēng)冷。血水相聚。水氣上乘于肺。故先喘。而后疝痛。外腎不硬。臍下痛楚不可忍。惟利二便則安。以木通蔥白茴香食鹽。煎湯調(diào)下。得小便利為效。

  經(jīng)驗良方云。衡陽屈朝奉。治小兒上吐下瀉。用五苓為末。生姜自然汁為丸。麻子大。量兒大小。米飲送下。

  附方

  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外臺。

  痰飲食不消。及嘔逆不下食門。引延年云。仲景傷寒論同。)茯苓人參白術(shù)(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姜(四兩)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味下外臺有切以二字。合下。有去滓二字。)〔沈〕脾虛不與胃行津液。水蓄為飲。貯于胸膈之間。滿而上溢。故自吐出水。后邪去正虛。虛氣上逆。

  滿而不能食也。所以參術(shù)。大健脾氣。使新飲不聚。姜橘枳實。以驅(qū)胃家未盡之飲。日消痰氣。令能食耳。

  外臺延年茯苓飲。主風(fēng)痰氣吐嘔水者。(即本方。出風(fēng)痰門。)又茯苓湯。主風(fēng)痰氣發(fā)。即嘔吐欠。煩悶不安?;蛲绿邓?。

  即本方。去枳實。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方見上○主之下。千金。有不能臥出者。陰不受邪故也十一字。)〔魏〕咳家專為痰飲在內(nèi)。逆氣上沖之咳嗽言也。故其脈必弦。無外感家之浮。無虛勞家之?dāng)?shù)。但見弦者。知有水飲在中為患也。

  〔尤〕脈弦為水??榷}弦。知為水飲漬入肺也。十棗湯逐水氣。自大小便去。

  水去則肺寧而咳愈。按許仁則論飲氣咳者。由所飲之物。停澄在胸。水氣上沖。肺得此氣。便成咳嗽。經(jīng)久不已。漸成水病。其狀不限四時晝夜。遇諸動嗽物即劇。乃至雙眼突出。氣如欲斷。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飲涎沫無限。上氣喘急。肩息。每旦眼腫。不得平眠。此即咳家有水之證也。著有干棗三味丸亦佳。

  大棗六十枚。葶藶一升。杏仁一升。合搗作丸。桑白皮飲。下七八丸。日再。稍稍加之。以大便通利為度。

  案外臺。更有加巴豆?fàn)颗N逦锻?。?dāng)參考。

  夫有支飲家??葻┬刂型凑?。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方見上○趙本。無或字。)〔徐〕夫有支飲家。乃追原之詞也。謂支飲本不痛。蔓延至胸痹而痛。氣上逆為咳?;鹕羡諡闊R延兴赖酪?。不卒死。甚至一百日?;蚪?jīng)年之久。其虛可知。幸元氣未竭也。

  原其病支飲為本。病本不拔。終無愈期。逡巡不愈。正醫(yī)家以虛故畏縮。故因宜十棗湯。以見攻病不嫌峻。不得悠悠以待斃也。

  〔魏〕不卒死。仲景之意。宜早治以十棗湯。至一百日或一歲。則難治矣。宜十棗湯者。宜于百日一歲之前也。若謂日久飲深。宜十棗湯??址鞘ト寺乃獔员???傊景孜淖悦鳌?br />
  案千金。本條之后。有一條云??榷{下痛者。亦十棗湯主之。不知是本經(jīng)之舊文否。

  久咳數(shù)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shù)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沈〕久咳數(shù)載。是非虛勞咳嗽。乃脾肺素本不足。肺氣滯而不利。津化為飲。上溢胸中肺葉空竅之處。即支飲伏飲之類。內(nèi)之伏飲相招。風(fēng)寒襲入。內(nèi)外合邪而發(fā)。世謂痰火。屢屢舉發(fā)者是矣。然久咳必是邪正兩衰。其脈故弱。脈證相應(yīng)。故為可治。實大數(shù)者。邪熱熾盛。陰氣大虧。甚者必造于亡。故主死也。

  脈虛者。乃上焦膻中。宗氣不布。痰飲濁陰。上溢胸中。氣逆上沖。所以苦冒。冒者。瞑眩黑花昏暈之類。因其人本有支飲。存蓄胸中。則當(dāng)治其支飲。而咳自寧。故治屬飲家。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尤〕倚息。倚幾而息。能俯而不能仰也。

  〔沈〕此表里合邪之治也。肺主聲。變動為咳。胸中素積支飲。招邪內(nèi)入。壅逆肺氣。則咳逆倚息。不得臥。是形容喘逆。不能撐持。體軀難舒。呼吸之狀也。故用小青龍之麻桂甘草。開發(fā)腠理以驅(qū)外邪。從表而出。半夏細(xì)辛。溫散內(nèi)伏之風(fēng)寒。而逐痰飲下行。干姜溫肺行陽。

  而散里寒。五味芍藥。以收肺氣之逆。使表風(fēng)內(nèi)飲。一齊而解。此乃寒風(fēng)挾飲咳嗽之主方也。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f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fù)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程本。作若面熱如醉。程云。下已。

  當(dāng)作汗已。金鑒從之。誤。)〔沈〕此下皆服小青龍湯。外邪解而里飲未除。擾動內(nèi)陽之變也。表邪雖退。內(nèi)飲未消。拒格胸間。心火不得下達(dá)。反刑肺金。則多唾口燥。猶如肺痿之類也。但飲為陰邪。而內(nèi)僻則陽氣衰微。故寸脈沉。下焦陽微。故尺脈微。而手足厥逆。因服青龍散劑。擾亂下焦。虛陽即隨沖任之脈。厥而上行。故氣從小腹上沖胸咽。至于手足痹而不用。真陽以挾胃熱上沖。其面翕熱如醉狀。沖氣復(fù)反下流陰股。不歸腎間而行決瀆。故小便難。沖氣往返。擾動胸中留飲。則時復(fù)冒。故易桂苓。以逐沖氣歸源。五味收斂肺氣之逆。

  甘草安和脾胃。不使虛陽上浮。此乃救逆之變方也。

  〔徐〕不堪發(fā)散動其氣沖。以致肺燥。如痿而多唾。唾者其痰薄如唾也。又口燥。燥者覺口干。非渴也。下流陰股。謂浮于面之陽。旋復(fù)在兩股之陰。作熱氣也。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千金用二兩外臺用一兩)甘草(炙三兩○千金二兩)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外臺云。

  以千金校之。亦脫此方。今于仲景方錄附之。案今千金。載此方??梢伞#_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xì)辛。以治其咳滿。

  〔尤〕服前湯已。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下焦沖逆之氣既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飲續(xù)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導(dǎo)氣。加干姜細(xì)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飲驅(qū)寒。以泄?jié)M止咳也。

  案成無己云。桂枝泄奔豚。故桂枝加桂湯。用五兩。以主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者。今沖氣即低。乃桂之功著矣。故去之。沈氏金鑒并云。枝走表。故去之。非。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干姜細(xì)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服字。根據(jù)俞本補。)咳滿即止。而更復(fù)渴。沖氣復(fù)發(fā)者。以細(xì)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dāng)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dāng)冒冒者必嘔。嘔者復(fù)內(nèi)半夏。以去其水。

  〔沈〕此支飲內(nèi)蓄。而復(fù)發(fā)也??葷M即止。肺之風(fēng)寒已去。而更發(fā)渴。沖氣復(fù)發(fā)者。飲滯外邪。留于胸膈未除也。即以細(xì)辛干姜熱藥推之。若無痰飲內(nèi)蓄。而服細(xì)辛干姜熱藥。助其燥熱。應(yīng)當(dāng)遂渴。而渴反止者。是內(nèi)飲上溢喉間。浸潤燥熱。故不作渴。但阻胸中陽氣。反逆上行而冒。然冒家陽氣上逆。飲亦隨之而上。故冒者必嘔。嘔者于前去桂茯苓五味甘草湯。復(fù)內(nèi)半夏。消去其水。嘔即止矣。

  〔尤〕所以治渴而沖氣動者。惜未之及也。約而言之。沖氣為麻黃所發(fā)者。治之如桂苓五味甘草。從其氣而導(dǎo)之矣。其為姜辛所發(fā)者。則宜甘淡咸寒。益其陰以引之。亦自然之道也。若更用桂枝。

  必捍格不下。即下亦必復(fù)沖。所以然者。傷其陰故也。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細(xì)辛半夏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細(xì)辛干姜(各二兩○千金同外臺作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服字。根據(jù)俞本補。)案金鑒。去甘草。名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細(xì)辛半夏湯。未詳所據(jù)。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yīng)內(nèi)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nèi)之。若逆而內(nèi)之者必厥。

  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

  〔徐〕形腫。謂身腫也。肺氣已虛。不能遍布。則滯而腫。故以杏仁利之。氣不滯則腫自消也。其證應(yīng)內(nèi)麻黃者。水腫篇云。無水虛腫者。謂之氣水。發(fā)其汗則已。發(fā)汗宜麻黃也。以其人遂痹。即前手足痹也。

  逆而內(nèi)之。謂誤用麻黃。則陰陽俱虛而厥。然厥之意尚未明。故曰所以必厥者。以其人因血虛不能附氣。故氣行澀而痹。更以麻黃湯藥。發(fā)泄其陽氣。則亡血復(fù)汗。溫氣去而寒氣多。焉得不厥。正如新產(chǎn)亡血復(fù)汗。血虛而厥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干姜(三兩)細(xì)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服字。根據(jù)俞本補。)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外臺醉下。有狀字。)〔徐〕面屬陽明。胃氣盛則面熱如醉。是胃氣之熱上熏之也。既不因酒而如醉。其熱勢不可當(dāng)。故加大黃以利之。雖有姜辛之熱。各自為功而無妨矣。

  〔尤〕與沖氣上逆。其面翕熱如醉者不同。沖氣上行者。病屬下焦。陰中之陽。故以酸溫止之。此屬中焦。陽明之陽。故以苦寒下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干姜(三兩)細(xì)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三兩)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服字。根據(jù)俞本補。)千金方衍義云。趙以德曰。前四變隨證加減施治。猶未離本來繩墨。至第五變。其證頗似戴陽。而能獨斷陽明胃熱。乃加大黃以利之。按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為其腎虛陽氣不藏。故以攻為戒。而此平昔陰虧血虛。反用大黃利之者。以其證變疊見。雖有面熱如醉。而脈見寸沉尺微。洵非表邪怫郁。而為胃中熱蘊無疑。竟行滌飲攻熱。不以陰虛為慮。而致扼腕也。

  案以上敘證五變。應(yīng)變加減。其意殆與傷寒論。證象陽且之一則同。示人以通變之法也。

  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之。

 ?。ǚ揭娚?。○千金外臺。以此條載上文卒嘔吐心下痞云云之前。似是。后嘔。作卻嘔。)〔尤〕先渴后嘔者。本無嘔病。因渴飲水。水多不下。而反上逆也。故曰。此屬飲家。小半夏。止嘔降逆。加茯苓去其停水。蓋始雖渴而終為飲。但當(dāng)治飲。而不必治其渴也。

  〔魏〕水停心下。阻隔正氣。不化生津液。上于胸咽。故渴也??时仫嬎?。水得水而愈恣其沖逆。所以先渴而后必嘔也。

  此屬飲家。當(dāng)治其飲。不可以為渴家治其渴也。

  案脈經(jīng)所載三條??直窘?jīng)舊文。系于脫漏。今備錄于下。

  脈經(jīng)云。咳而時發(fā)熱。脈卒弦(千金。作在九菽。)者。非虛也。此為胸中寒實所致也。當(dāng)吐之。

  又云。咳家其脈弦。欲行吐藥。當(dāng)相人強弱。而無熱乃可吐之。其脈沉者。不可發(fā)汗。

  又云。病患一臂不隨。時復(fù)轉(zhuǎn)移在一臂。其脈沉細(xì)。非風(fēng)也。必有飲在上焦。其脈虛者。為微勞。

  榮衛(wèi)氣不周故也。

  久久自瘥。

  [卷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脈證九條、方六首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鑒〕按此條是傷寒論厥陰經(jīng)正病。與雜病消渴之義不同。必是錯簡。

  喻氏法律云。消渴之證。內(nèi)經(jīng)有其論無其治。金匱有論有治矣。而集書者。采傷寒論厥陰經(jīng)消渴之文湊入。后人不能決擇。斯亦不適于用也。蓋傷寒熱邪。至厥陰而盡。熱勢入深。故渴而消水。及熱解則不渴。且不消矣。豈雜證積漸為患之比乎。

  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wèi)氣不足。

  勞則榮氣竭。(諸本。接下條為一條。今根據(jù)金鑒分出。)〔鑒〕按此條當(dāng)在虛勞篇中。錯簡在此。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也。浮而有力為風(fēng)。浮而無力為虛。按之兼遲。即為虛勞之診。故主衛(wèi)外營內(nèi)虛竭也。

  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即為氣。數(shù)即消谷。而大堅。(一作緊。)氣盛則溲數(shù)。溲數(shù)即堅。

  堅數(shù)相搏。即為消渴。(脈經(jīng)堅字。并作緊。金鑒云。而大堅句。不成文。大字之下。當(dāng)有便字。必是傳寫之訛。魏云。大堅。即大便堅也。一作緊。非。)〔程〕趺陽。胃脈也。內(nèi)經(jīng)曰。三陽結(jié)謂之消。胃與大腸。謂之三陽。以其熱結(jié)于中。則脈浮而數(shù)。內(nèi)經(jīng)又曰。中熱則胃中消谷。是數(shù)即消谷也。氣盛。熱氣盛也。谷消熱盛。

  則水偏滲于膀胱。故小便數(shù)而大便硬。胃無津液。則成消渴矣。此中消脈也。

  外臺古今錄驗論云。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shù)有脂。似麩片甘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

  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數(shù)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數(shù)小便者。此是腎消病也。又東垣試效方云。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逆調(diào)論云。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shù)。叔和云??诟娠嬎?。多食饑虛。成消中者。是也。以調(diào)胃承氣三黃丸治之。下消者。煩渴引飲。耳葉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八味丸治之。總錄所謂末傳能食者。必發(fā)腦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皆謂不治之證?!鸢笓?jù)此論。本節(jié)之癥。即是消中之謂。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方見婦人雜病中。)〔程〕小便多則消渴。內(nèi)經(jīng)曰。飲一溲二者不治。(出氣厥論。)今飲一溲一。故與腎氣丸治之。腎中之氣。猶水中之火。地中之陽。蒸其精微之氣。達(dá)于上焦。則云升而雨降。上焦得以如霧露之溉。肺金滋潤。得以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斯無消渴之患。今其人也。攝養(yǎng)失宜。腎水衰竭。龍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刑肺金。肺熱葉焦。則消渴引飲。其飲入于胃。下無火化。直入膀胱。則飲一斗。溺亦一斗也。

  此屬下消。

  〔尤〕蓋水液屬陰。非氣不至。氣雖屬陽。中實含水。水之與氣。未嘗相離也。腎氣丸中。有桂附。所以斡旋腎中頹墮之氣。而使上行心肺之分。故名曰腎氣。不然。則滋陰潤燥之品。同于飲水無濟。但益下趨之勢而已。馴至陽氣全消。有降無升。飲一溲二而死不治。夫豈知飲入于胃。

  非得腎中真陽。焉能游溢精氣。而上輸脾肺耶。

  〔沈〕男子二字。是指房勞傷腎?;鹜?。而成消渴者。

  外臺。近效祠部李郎中論云。消渴者。原其發(fā)動。此則腎虛所致。每發(fā)即小便至甜。按洪范。稼穡作甘。

  以物理推之。淋餳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精氣。氣則下入骨髓。其次以為脂膏。其次為血肉也。其余別為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余也。ht氣者。五臟之氣。咸潤者。則下味也。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于上。谷氣則盡下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槁也。又肺為五臟之華蓋。若下有暖氣蒸即肺潤。若下冷極。即陽氣不能升。故肺干則熱。

  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蓋之。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也。若無火力。水氣則不上。此板終不可得潤也?;鹆φ摺t為腰腎強盛也。常須暖將息。其水氣即為食氣。食氣若得暖氣。即潤上而易消下。亦免干渴也。是故張仲景云。宜服此八味腎氣丸。又張仲景云。足太陽者。是膀胱之經(jīng)也。膀胱者。是腎之腑也。而小便數(shù)。此為氣盛。氣盛則消谷。大便硬。衰則為消渴也。男子消渴。飲一斗。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腎氣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

  即本方。但用山茱萸五兩桂附各三兩。

  吳氏方考云。是陰無陽而不升。陽無陰而不降。水下火上。不相既濟耳。故用肉桂附子之辛熱。壯其少火。用六味地黃丸。益其真陰。真陰益則陽可降。少火壯則陰自升。故灶底加薪??莼\蒸溽。槁禾得雨。生意惟新。明者知之。昧者鮮不以為迂也。

  陳氏外科精要云。一士大夫病渴。治療累歲不安。一名醫(yī)使服八味丸。不半載而疾痊。因疏其病源云。

  今醫(yī)多用醒脾生津止渴之藥誤矣。其疾本起于腎水枯竭。不能止?jié)櫋J且孕幕鹕涎?。不能既濟。煎熬而生渴。今服此藥。降心火生其腎水。則渴自止矣。

  即本方。以真北五味子。代附子。圣濟直指同。朱氏集驗云。治消渴。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用繭空。及茄空。煎湯下。

  嚴(yán)氏濟生方。加減腎氣丸。治勞傷腎經(jīng)。腎水不足。心火自用??谏嘟垢伞6嗫识嫛>窕秀?。面赤心煩。腰痛腳弱。肢體羸瘦。不能起止。

  本方。去附子。加五味子鹿角沉香。弱甚者加附子。

  方勺泊宅編云。提點鑄錢朝奉郎黃沔久病渴。極疲悴。予每見必勸服八味丸。初不甚信。后累醫(yī)不痊。

  謾服數(shù)兩遂安?;騿柨识园宋锻柚沃我?。對曰。漢武帝渴。張仲景為處此方。蓋渴多是腎之真水不足致然。若其勢未至于。但進此劑殊佳。且藥性溫平無害也。案漢武仲景相去數(shù)百年。

  蓋不過一時作此杜撰之言。取信于俗士耳。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fā)汗。五苓散主之。(方見上。)〔徐〕脈浮微熱。是表未清也。消渴小便不利。是里有熱也。故以桂枝主表。白術(shù)苓澤主里。而多以熱水助其外出下達(dá)之勢。此治消渴之淺而近也。按此與上條。同是消渴。上條小便多。知陰虛熱結(jié)。此條小便不利。而微熱。即為客邪內(nèi)入。故治法迥異。然客邪內(nèi)入。非真消渴也。合論以示辨耳。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見上。)〔尤〕熱渴飲水。熱已消而水不行。則逆而成嘔。乃消渴之變證。曰水逆者。

  明非消渴。而為水逆也。故亦宜五苓散。

  去其停水。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鑒〕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證也??视嬎?。水入則消。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證也??视嬎6煌滤?。非水邪盛也。不口干舌燥。非熱邪盛也。惟引飲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寒不溫。不清不利。專意于生津止渴也。

  案金鑒云。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制之名百藥煎。大能生津止渴。故當(dāng)用之。屢試屢驗也。此說本于三因方。百藥煎。于生津止渴固效矣。然其藥出于后世。本條所用。即所謂花蛤也?!鹨陨先龡l。詳見傷寒論輯義。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俞本作四兩)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徐〕淋之為病。全在下焦。故前十一篇內(nèi)。言下焦有熱。亦主淋閉不通。此言小便如粟狀。粟者色白。而滴瀝甚。則如米屑也。然氣血不同。故后人有五淋之名。小腹氣不和。失其渾濃之元則弦急矣。熱邪上乘。則痛引臍中矣。

  〔尤〕按巢氏云。淋之為病。由腎虛而膀胱熱也。腎氣通于陰。陰。水液下流之道也。

  膀胱為津液之腑。腎虛則小便數(shù)。膀胱熱則水下澀。數(shù)而且澀。淋瀝不宣。故謂之淋。其狀小便出少起多。小腹弦急。痛引于臍。又有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之異。詳見本論。其言頗為明晰??裳a仲景之未備。

  案如粟狀。根據(jù)巢源出少起多之語。唯言滴瀝短少。如米屑耳。云色白。殆鑿矣。沈程以下諸注。皆以為石淋。然以理推之。小便下砂石。不宜言如粟狀。故今從徐注。

  三因方云。淋。古謂之癃。名稱不同也。癃者。罷也。淋者。滴也。今名雖俗。于義為得。

  趺陽脈數(shù)。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shù)。(程本。以此條。列于前趺陽脈浮而數(shù)云云。即為消渴之后。是。魏本細(xì)書此條于上格云云。義與前同。故未另注。)〔尤〕胃中有熱。消谷引飲。即后世所謂消谷善饑為中消者。是也。胃熱則液干。故大便堅。便堅則水液獨走前陰。故小便數(shù)亦即前條消渴胃堅之證。而列于淋病之下。疑錯簡也。

  淋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必便血。

  〔程〕膀胱蓄熱則為淋。發(fā)汗以迫其血。血不循經(jīng)。結(jié)于下焦。又為便血。(詳見傷寒論輯義。)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蔞瞿麥丸主之。(苦。趙本作者。)〔尤〕此下焦陽弱氣冷。而水氣不行之證。故以附子益陽氣。茯苓瞿麥行水氣。觀方后云。腹中溫為知。

  可以推矣。其人若渴。則是水寒偏結(jié)于下。而燥火獨聚于上。故更以薯蕷栝蔞根。除熱生津液也。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積之陰。非暖不消。而寒潤辛溫并行。不倍此方為良法矣。欲求變通者。須于此三復(fù)焉。

  〔鑒〕其人必脈沉無熱。始合法也。

  〔沈〕蓋本經(jīng)腫論。腰以下腫者。當(dāng)利其小便。而不見其方。

  觀此方后云。小便利腹中溫為知。似乎在水腫腹冷小便不利之方。想編書者誤入。俟高明細(xì)詳用之。

  栝蔞瞿麥丸方

  栝蔞根(二兩)茯苓薯蕷(各三兩)附子(一枚炮)瞿麥(一兩)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程〕薯蕷栝蔞。潤劑也。用以止渴生津。茯苓瞿麥。利劑也。用以滲泄水氣。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佐附子之純陽。則水氣宣行。而小便自利。亦腎氣丸之變制也。

  案渴而小便不利。故非消渴。小便雖不利。而未至溺如粟狀。且無小腹急痛。故非淋也。即此治水病??识”悴焕?。沈氏之說似是。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佐~散。茯苓戎鹽湯。并主之。

  〔鑒〕無表里他證。小便不利者。小便癃閉病也。

  〔尤〕仲景不詳見證。而并出三方。

  以聽人之隨證審用。殆所謂引而不發(fā)者歟。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徐〕蒲灰。即蒲席燒灰也。能去濕熱利小便?;?。能通九竅。去濕熱。故主之。

  案蒲灰。證類本草。甄權(quán)云。破惡血。敗蒲席灰也。魏氏家藏方。用箬灰。樓氏綱目云。蒲灰??旨雌腰S粉。樓說難從。然千金有一方。附左備考。

  千金。小便不利。莖中疼痛。小腹急痛。

  蒲黃滑石(各等分)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醫(yī)壘元戎。治產(chǎn)后小便不通。密鑰匙散是。)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二分)亂發(fā)(二分燒)白魚(二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半錢匕。日三服。(半錢匕。俞本。作方寸匕。)〔尤〕別錄云。白魚。開胃下氣。去水氣。血余。療轉(zhuǎn)胞小便不通。合滑石。為滋陰益氣。以利其小便者也。

  案亂發(fā)。本經(jīng)。主五淋。白魚??址囚~中之白魚。爾雅。。白魚。本經(jīng)云。衣魚。一名白魚。主婦人疝瘕。小便不利。又南齊書。明帝寢疾甚久。敕臺省府署文簿。求白魚以為治。是也。沈云。白魚鲞。諸注并仍之。不可從。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半斤)白術(shù)(二兩)戎鹽(彈丸大一枚)上三味。先將茯苓白術(shù)。煎成。入戎鹽。再煎。分溫三服。(先將以下十七字。原本缺。今據(jù)宋本。及徐沈尤本補之。程本金鑒。作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分溫三服。盧本。五升。作六升。)〔尤〕綱目。戎鹽。即青鹽。咸寒入腎。以潤下之性。而就滲利之職。為驅(qū)除陰分水濕之法也。

  渴欲飲水??诟缮嘣镎摺0谆⒓尤藚髦?。(方見中中。)〔尤〕此肺胃熱盛傷津。故以白虎清熱。人參生津止渴。蓋即所謂上消膈消之證。疑亦錯簡于此也。

  喻氏法律云。按此治火熱傷其肺胃。清熱救渴之良劑也。

  故消渴病之在上焦者。必取用之。東垣以治膈消。潔古以治能食而渴者。

  脈浮發(fā)熱??视嬎P”悴焕?。豬苓湯主之。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傷寒太陽陽明。熱邪未清。故脈浮發(fā)熱??视嬎?。胃熱下流。則小便不利。故以豬苓湯。導(dǎo)熱滋干。而驅(qū)胃邪下出也。文蛤散。豬苓散。五苓散。凡四條。編書者誤入。

  〔尤〕按渴欲飲水。本文共有五條。而脈浮發(fā)熱。小便不利者。一用五苓。為其水與熱結(jié)故也。一用豬苓。為其水與熱結(jié)。而陰氣復(fù)傷也。其水入則吐者。亦用五苓。為其熱消而水停也??什恢拐?。則用文蛤。為其水消而熱在也。其口干燥者。則用白虎加人參。

  為其熱甚而津傷也。此為同源而異流者。治法亦因之各異如此。學(xué)人所當(dāng)細(xì)審也。

  [卷三\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師曰。病有風(fēng)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fēng)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jié)疼痛惡風(fēng)。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腫。按之沒指。不惡風(fēng)。其腹如鼓不渴。當(dāng)發(fā)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

  其脈自沉。外證腹?jié)M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fā)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腫。(。千金。作浮。如鼓不渴。巢源。作如故而不滿又不渴。身下。脈經(jīng)。千金。有體字。)〔程〕風(fēng)水與皮水相類屬表。正水與石水相類屬里。但風(fēng)水惡風(fēng)。皮水不惡風(fēng)。正水自喘。石水不喘。

  為異耳。自唐以來。復(fù)有五水十水之說。皆由腎不主五液。脾不能行水。致津液充郭。上下溢于皮膚。則水病生矣。

  〔鑒〕風(fēng)水得之內(nèi)有水氣。外感風(fēng)邪。風(fēng)則從上腫。故面浮腫。骨節(jié)疼痛惡風(fēng)。風(fēng)在經(jīng)表也。皮水得之內(nèi)有水氣。皮受濕邪。濕則從下腫。故腫。其腹如鼓。按之沒指。水在皮里也。非風(fēng)邪。故不惡風(fēng)。因水濕。故不渴也。其邪俱在外。故均脈浮。皆當(dāng)從汗從散而解也。正水。水之在上病也。石水。水之在下病也。故在上則胸滿自喘。在下則腹?jié)M不喘也。其邪俱在內(nèi)。故均脈沉遲。皆當(dāng)從下從溫解也。

  〔尤〕正水。腎臟之水自盛也。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正水。乘陽之虛。而侵及上焦。

  故脈沉遲而喘。石水。因陰之盛。而結(jié)于少腹。故脈沉。腹?jié)M而不喘也。

  〔魏〕黃汗者。其脈亦沉遲。與正水石水。水邪在內(nèi)無異也。然所感之濕??陀谄っ?。獨盛于他證。故身發(fā)熱。熱必上炎。故胸滿頭面腫。濕熱肆行。故四肢亦腫。久久不愈。瘀窿蘊釀。致成瘡癰。潰爛成膿。必至之勢也。熱逼于內(nèi)。汗出于外。濕瘀乎熱。汗出必黃。此又就汗出之色。以明濕熱之理。名之曰黃汗。

  案。程讀為跗。本于喻氏。蓋誤矣。徐云。者。浮也。近是。素水熱穴論云。上下溢于皮膚。故為腫。腫者。聚水而生病也。知是腫。即水病之稱耳。

  巢源石水候云。腎主水。腎虛則水氣妄行。不根據(jù)經(jīng)絡(luò)。停聚結(jié)在臍間。小腹腫大。如石。故云石水。其候引脅下脹痛。而不喘是也。脈沉者。名曰石水。尺脈微大。亦為石水。腫起臍下。至少腹垂垂然。上至胃脘則死。不治。

  張氏醫(yī)通云。風(fēng)水者。腎本屬水。因風(fēng)而水積也。經(jīng)云。并浮為風(fēng)水。傳為腫。又曰。腎風(fēng)者。面龐然。壅害于言。不能正偃。正偃則咳。名曰風(fēng)水。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腫。今止言外證骨節(jié)疼痛。惡風(fēng)。不言腫。脫文也。皮水者。皮膚腫是也。蓋肺主氣。以行營衛(wèi)。外合皮毛。皮毛病甚。則肺氣郁。當(dāng)發(fā)其汗。散皮毛之邪。外氣通。而郁解矣。正水者。腎經(jīng)之水自病也。經(jīng)曰。腎者胃之關(guān)也。關(guān)門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溢于皮膚。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標(biāo)本俱病也。石水者。乃水積小腹胞內(nèi)。堅滿如石。經(jīng)曰。陰陽結(jié)邪。陰多陽少。名石水。又曰。腎肝并沉為石水。水積胞內(nèi)。下從足少陰。故不發(fā)喘。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fēng)。洪則為氣。風(fēng)氣相搏。風(fēng)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fēng)。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fēng)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fēng)則虛。此為風(fēng)水。不惡風(fēng)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鑒〕此為黃汗四字。當(dāng)是衍文。六脈俱浮而洪。浮則為風(fēng)。洪則為氣。風(fēng)氣相搏之病。若風(fēng)強于氣。相搏為病。則偏于營。故為隱疹。身體為癢。癢者肌虛。為風(fēng)邪外薄故也。名曰泄風(fēng)。即今之風(fēng)燥瘡是也。故日久不愈。則成痂癩。痂癩。疥癬癘癩之類是也。若氣強于風(fēng)。相搏為病。則偏于衛(wèi)。故為水氣。難以俯仰。

  即今之支飲喘滿不得臥也。若風(fēng)氣兩相強擊為病。則為風(fēng)水。故通身浮腫也。以上諸證。皆屬肌表。故當(dāng)發(fā)汗。汗出乃愈也。風(fēng)水無汗。當(dāng)以越婢湯發(fā)汗。若汗出惡風(fēng)。則為表陽虛。故加附子也。若不惡風(fēng)。小便通利。非表陽有寒。乃上焦有寒也。上焦有寒。惟兼病水者。不能約束津液。故其口多涎也。

  何氏醫(yī)碥云。惡風(fēng)則虛一句。不惡風(fēng)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五句。當(dāng)是錯簡刪之。案此說未知是否。金鑒改洪腫作浮腫。巢源。有身面卒洪腫候。謂腫之盛大。金鑒誤耳。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fēng)水。視人之目裹上。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fēng)水。(脈經(jīng)。千金。外臺。并無蠶字。據(jù)靈論疾診尺及水脹篇。無蠶字為是。蓋因下文目下有臥蠶之語。而錯誤也。裹。靈樞。作窠。潘氏續(xù)焰云。窠者。窩也。聚精成窩。搏結(jié)之義。)〔尤〕風(fēng)水。其脈自浮。此云沉滑者。乃水脈非風(fēng)脈也。至面目腫大有熱。則水得風(fēng)而外浮。其脈亦必變而為浮矣。仲景不言者。以風(fēng)水該之也。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者。內(nèi)經(jīng)所謂水為陰。而目下亦陰。

  聚水者必微腫。先見于目下是也。頸脈動者。頸間人迎脈動甚。風(fēng)水上湊故也。時時咳者。水漬入肺也。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與內(nèi)經(jīng)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者不同。然腹中氣大。

  而肢間氣細(xì)。氣大則按之隨手而起。氣細(xì)則按之而不起。而其浮腫則一也。

  案水脹篇。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者。水也。其身盡腫皮濃。按其腹。而不起者膚脹也。

  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所致。寒氣在于皮膚之間。按而散之。則不能猝聚。故而不起也。當(dāng)知隨手而起。為有水無氣。而不起。為有氣有水也。巢源。燥水。謂水氣溢于皮膚。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則隱隱成文本者。名曰燥水。以指畫肉上。隨畫隨散。不成文本者。名曰濕水。蓋濕水。即靈樞所謂水也。燥水。即所謂膚脹也。上條云。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腫。按之沒指。而此條云。陷而不起者風(fēng)水。則知皮水風(fēng)水。即巢源所謂燥水。而亦膚脹之屬也。尤注似疏。故詳及之。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dāng)骨節(jié)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fēng)水。惡寒者。

  此為極虛。發(fā)汗得之??识粣汉?。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jié)??榷?。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fā)汗即愈。然諸病此者??识吕?。

  小便數(shù)者。皆不可發(fā)汗。(酸。徐沈尤作。脾脹諸注作肺脹為解。似是。唯程魏仍舊文。本條凡五節(jié)。根據(jù)徐注而分之。)〔尤〕太陽有寒。則脈緊骨疼。有濕。則脈濡身重。有風(fēng)。則脈浮體。此明辨也。今得傷寒脈。而骨節(jié)不疼。身體反重而。即非傷寒。乃風(fēng)水外勝也。風(fēng)水在表而非里。故不渴。風(fēng)固當(dāng)汗。水在表者。亦宜汗。故曰汗出即愈。然必氣盛而實者。汗之乃愈。不然。則其表益虛。風(fēng)水雖解。

  而惡寒轉(zhuǎn)增矣。故曰惡寒者。此為極虛。發(fā)汗得之。若其渴而不惡寒者。則非病風(fēng)。而獨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視風(fēng)水為較深矣。其證身腫而冷。狀如周痹。周痹為寒濕痹其陽。皮水為水氣淫于膚也。胸中窒不能食者。寒襲于外。而氣窒于中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熱為寒郁。而寒甚于暮也。寒濕外淫。必流關(guān)節(jié)。故曰此為黃汗。痛在骨節(jié)也。其咳而喘。不渴者。水寒傷肺。氣攻于表。有如腫病。而實同皮水。故曰發(fā)汗則愈。然此諸病。若其人渴而下利。小便數(shù)者。則不可以水氣當(dāng)汗。而概發(fā)之也。仲景丁寧之意。豈非慮人之津氣先亡耶?;騿柷岸l云。風(fēng)水外證骨節(jié)疼。此云骨節(jié)反不疼。身體反重而。前條云。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曰。風(fēng)與水合而成病。其流注關(guān)節(jié)者。則為骨節(jié)疼痛。其侵淫肌體者。則骨節(jié)不疼。

  而身體重。由所傷之處不同故也。前所云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謂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猶可發(fā)其汗也。此所謂渴而不惡寒者。所以別于風(fēng)水之不渴而惡風(fēng)也。程氏曰。水氣外留于皮。內(nèi)薄于肺。故令人渴。是也。

  靈周痹篇云。風(fēng)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fā)。此內(nèi)不在臟。而外未發(fā)于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案此即歷節(jié)痛風(fēng)之謂。今云狀如周痹者。豈謂其為走痛耶。抑與靈樞周痹異義。而謂唯其為頑痹耶。諸注無明解者何。又案金鑒以下條越婢加術(shù)湯主之六字。移本條發(fā)汗即愈之下云。

  以上四證。皆初病皮毛。狀類傷寒。故均以越婢加術(shù)湯主之。發(fā)汗即愈也。此說不可從。詳于下條。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shù)湯主之。(〔原注〕方見中風(fēng)○案黃。脈經(jīng)作洪。是。脈經(jīng)注。

  一云。皮水。其脈沉。頭面浮腫。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程〕里有水則脈沉。小便不利。溢于表則一身面目黃腫。故與越婢加術(shù)湯。以散其水。若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而渴。非里水之證。不用越婢湯也。越婢加術(shù)湯。當(dāng)在故令病水之下。

  案此條諸家。并以自一身面目黃腫。至故令渴也。悉屬越婢湯證。殊不知此與腸癰大黃牡丹湯條。

  同為倒裝法。程注義獨長矣。第據(jù)脈經(jīng)。黃腫。乃洪腫之訛。又據(jù)外臺。引古今錄驗。皮水越婢加術(shù)湯主之。及脈經(jīng)注文。里水亦皮水之訛。義尤明顯。金鑒則不考之于古書。輒以越婢加術(shù)湯主之七字。移于前條。抑亦肆矣?;蛞擅}沉用麻黃之義??急静荨B辄S為肺家之專藥。李氏詳辨之。皮水。水氣壅遏于皮膚之間。用麻黃而發(fā)之。則氣行水利。而脈道開。沉乃為浮。此等之義。身試親驗。然后知經(jīng)文之不我欺也。

  趺陽脈當(dāng)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yī)反下之。下之胸滿短氣。趺陽脈當(dāng)伏。今反數(shù)。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shù)。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鑒〕趙良曰。趺陽當(dāng)伏者。非趺陽胃氣之本脈也。為水蓄于下。其氣伏。故脈亦伏。脈法曰。伏者為水。

  〔魏〕趺陽有水邪則當(dāng)伏。以胃陽為水濕陰寒所固閉。故陽明之脈不出也。今反緊。不惟水盛于里。

  而且寒盛于中矣。蓋其人不止有水氣之邪。而更兼平日有積寒疝瘕。腹中常常作痛。水邪中又兼寒邪也。醫(yī)者不識其為陰寒。乃以為水邪可下。雖水下沉。而寒邪上逆。故胸滿短氣矣。此病趺陽脈當(dāng)伏。今反數(shù)。為本自有熱。然本自有熱。則當(dāng)消谷。小便數(shù)大便堅。

  如傷寒胃實之證也。今小便反不利。則知為欲作水與濕熱之邪無疑。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脈即熱。數(shù)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luò)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鑒〕案此條文義不屬。不釋。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于腸間。(脈經(jīng)。衛(wèi)氣不行下。更有衛(wèi)氣不行四字。)〔程〕寸口以候表。弦緊為寒。寒則表氣不行。不能以衛(wèi)肌膚。故惡寒。氣既不行。則水飲亦不宣。但走入腸間而為水。

  案金鑒云。此條必有脫簡。不釋??济}經(jīng)寒疝篇云。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衛(wèi)氣不行則惡寒。

  緊則不欲食。弦緊相搏。則為寒疝。知此條亦宜有緊則云云語。金鑒為是。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

  〔沈〕少陰腎脈。緊則寒邪凝滯正氣于內(nèi)。曰緊則為痛。沉則衛(wèi)氣郁而不宣。三焦壅閉。水即泛濫。曰沉則為水。決瀆無權(quán)。小便即難。

  〔鑒〕四句文義不屬。并有脫簡。不釋。

  脈得諸沉。當(dāng)責(zé)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脈經(jīng)。脈得上。有師曰二字。)〔尤〕水為陰。陰盛故令脈沉。又水行皮膚。榮衛(wèi)被遏。亦令脈沉。若水病而脈出。則真氣反出邪水之上。根本脫離。而病氣獨勝。故死。出與浮迥異。浮者盛于上。而弱于下。出則上有而下絕無也。

  〔魏〕附錄傷寒論一條以證之。少陰篇云。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

  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夫水病患。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

  〔鑒〕趙良曰。內(nèi)經(jīng)色澤者。病溢飲。溢飲者。渴而多飲。溢于腸胃之外。又曰。水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便目下腫也。靈樞曰。水始起也。目下微腫如蠶。如新臥起之狀。其人初由水谷不化津液。以成消渴。必多飲。多飲則水積。水積則氣道不宣。故脈伏矣。

  〔沈〕胃中津液水飲。外溢皮膚肌肉。不溉喉舌。故作消渴。誠非真消渴也。

  千金云。凡水病之初。先兩目下腫起。如老蠶色。挾頸脈動。股里冷。脛中滿。按之沒指。腹內(nèi)轉(zhuǎn)側(cè)有聲。此其候也。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上轮#ò复藯l。原本接上條。今據(jù)程本金鑒。另分為一條。)〔鑒〕腹者。至陰。脾也。故病水必腹大也。水蓄于內(nèi)。故小便不利也。其脈沉絕。即伏脈也。脈伏腹大。小便不利。里水已成。故可下之。十棗神之類。酌而用之可也。

  〔尤〕其脈沉絕。水氣瘀壅而不行。脈道被遏而不出。其勢亦太甚矣。故必下其水。以通其脈。

  〔徐〕水病可下。

  惟此一條。沉絕二字妙。

  何氏醫(yī)碥云。內(nèi)水腹大。小便不利。脈沉甚??上轮?。

  十棗湯??4ㄉ?。神丸。禹攻散。舟車丸之類。蓋亦可從小便利。亦可從大便泄也。

  問曰。病下利后??曙嬎?。小便不利。腹?jié)M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dāng)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dāng)愈。(因。脈經(jīng)。程本。金鑒。作陰。自當(dāng)愈。千金注云。一作盈月當(dāng)愈。案因腫。據(jù)答語云當(dāng)病水。作陰腫。為是。)〔鑒〕病下利。則虛其土傷其津也。土虛則水易妄行。津傷則必欲飲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則水精輸布。何水病之有。惟小便不利。則水無所從出。故必病水。病水者。脾必虛不能制水。故腹?jié)M也。腎必虛不能主水。故陰腫也。于此推之。凡病后傷津??视嬎?。小便不利者。皆當(dāng)防病水也。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身重。千金注云。一作身腫。陰下。脈經(jīng)有大字。)〔魏〕又為明水氣附于五臟。而另成一五水之證。蓋水邪亦積聚之類也。切近于其處。則伏留于是藏。

  即可以藏而名證。

  〔程〕內(nèi)經(jīng)曰。心主身之血脈。上經(jīng)曰。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是以身重少氣也。

  內(nèi)經(jīng)曰。諸水病者。不得臥。夫心屬火。水在心。則蒸郁燔爍。是以不得臥。而煩躁也。心水不應(yīng)陰腫。以腎脈出肺絡(luò)心。主五液。而司閉藏。水之不行。皆本之于腎。是以其陰亦腫也。

  案金鑒云。其人陰腫四字。當(dāng)在腎水條內(nèi)。錯簡在此。此說有理。然程注義亦通。姑從之。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zhuǎn)側(cè)。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xù)通。

  〔魏〕肝經(jīng)有水。必存兩脅。故腹大而脅下痛。少陽陰陽往來之道路。有邪窒礙。故不能自轉(zhuǎn)側(cè)。肝有水邪。必上沖胸咽。故時時津液微生。(口中有淡水之癥也。)及上升而下降。小便不利者。又續(xù)通。此水邪隨肝木往來升降之氣。上下為患也。

  〔尤〕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xù)通者。肝喜沖逆。而主疏泄。水液隨之而上下也。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身下。千金有體字。)〔鑒〕趙良曰。肺主皮毛。行榮衛(wèi)。與大腸合。今有水病。

  則水充滿皮膚。肺本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為尿溺。今既不通。水不得自小便出。反從其合。與糟粕混。

  成鴨溏也。

  〔尤〕鴨溏。如鴨之后。水糞雜下也。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尤〕脾主腹。而氣行四肢。脾受水氣。則腹大四肢重。

  津氣生于谷。谷氣運于脾。脾濕不運。則津液不生。而少氣小便難者。濕不行也。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

  面反瘦。(反。脈經(jīng)。作皮。注云。一云。大便反堅。)〔程〕腎者胃之關(guān)也。關(guān)門不利。故令聚水而生病。是有腹大臍腫之證也。腰者腎之外候。故令腰痛。

  膀胱者。腎之腑。故令不得溺也。以其不得溺。則水氣不得泄。浸漬于睪囊。而為陰汗。流注于下焦。而為足冷。夫腎為水臟。又被水邪。則上焦之氣血。隨水性而下趨。故其人面反瘦。非若風(fēng)水里水之面目洪腫也。

  〔魏〕是五水。又以分附于五臟而得名矣。但臟雖各附。而其實異其地者。不異其邪。治之者。

  亦異其處者。不當(dāng)易其法也。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dāng)利小便。腰以上腫。當(dāng)發(fā)汗。乃愈。

  〔鑒〕諸有水者。謂諸水病也。治諸水之病。當(dāng)知表里上下分消之法。腰以上腫者。水在外。當(dāng)發(fā)其汗乃愈。越婢青龍等湯證也。腰以下腫者。水在下。當(dāng)利小便乃愈。五苓豬苓等湯證也。趙良曰。身半以上。

  天之分陽也。身半以下。地之分陰也。而身之腠理行天分之陽。小便通地分之陰。故水停于天者。開腠理。水從汗散。水停于地者。決其出關(guān)。而水自出矣。即內(nèi)經(jīng)開鬼門潔凈府法也。

  陳氏證治大還云。凡大人小兒。通身浮腫喘急。小便不利。自下而上者。名陰水。自上而下者。名陽水。

  俗名河白。用河白草。濃煎湯洗浴。此草三尖底平。葉底及梗有芒刺。陽水用無刺者。陰水用有刺者。一二浴后。而小便便利。浮腫自消。神效神效。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xì)。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jīng)水不通。經(jīng)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沈際飛校本脈經(jīng)。卑作革。脈經(jīng)注。一云。水分。)〔程〕沉為水。遲為寒。水寒相搏。則土敗矣。是以胃之趺陽脈則伏。脾之水谷則不磨。脾衰則寒內(nèi)著地而為溏。胃衰則水外溢而為身腫也。少陽者三焦也。內(nèi)經(jīng)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今少陽脈卑。則不能決瀆矣。在男子。則小便不利。少陰者腎也。中藏經(jīng)曰。腎者女子以包血。以其與沖脈并行。今少陰脈細(xì)。則寒氣宕于胞門矣。在婦人則經(jīng)水不通。經(jīng)雖為血。其體則水。況水病而血不行。其血亦化為水。故名曰血分。

  案沈云。卑者。即沉而弱。徐云。卑則低而弱。平脈決。榮氣弱。名曰卑。王宇泰云。榮主血為陰。

  如按之沉而無力。故謂之卑也。但少陽未詳何部。徐云。左關(guān)膽脈也。沈云。右尺。金鑒云。左尺。然左右配位之說。仲景所未曾言。必別有所指。史記倉公傳。時少陽初代。亦同。血分。諸家無明解。蓋分。散也。血為水分散。流布肢體也。又有水分。附于左。

  脈經(jīng)云。問曰。病有血分。何謂也。師曰。經(jīng)水前斷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問曰。病有水分何也。師曰。

  先病水后經(jīng)水?dāng)?。名曰水分。此病易治?br />
  本事續(xù)方云。治婦人經(jīng)脈不通。即化黃水。水流四肢。則遍身皆腫。名曰血分。其候與水腫。相類一等。庸醫(yī)不問源流。便作水疾治之。非唯無效。又恐喪命。此乃醫(yī)殺之也。宜用此方。

  人參當(dāng)歸瞿麥穗大黃桂枝茯苓(各半兩)苦葶藶(炒二分)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招拿罪嬒隆u加至二十丸。止于三十丸。每無不效者。案此方為經(jīng)水不通。而發(fā)血分者設(shè)焉。若胃氣衰者。宜另議方而可也。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

  當(dāng)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jié)在關(guān)元。始時當(dāng)微。

  年盛不覺。陽衰之后。榮衛(wèi)相干。陽損陰盛。結(jié)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y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

  又與葶藶丸下水。當(dāng)時如小瘥。食飲過度。腫復(fù)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dāng)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戎蛊浯责?。先治新病。病當(dāng)在后。(徐本。氣擊。作氣系。無浮咳之浮字。

  當(dāng)微。作尚微。沈尤并同。魏本氣擊。作氣急。)〔沈〕此水病積寒為根。兼示誤治之變也。病者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乃水腫本有之證。但病者竟不言此。反言胸中痛。氣上沖胸。狀如炙肉。當(dāng)微咳喘。然水病不當(dāng)有此而見之。故問其脈何類。

  〔程〕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水寒之氣。結(jié)于關(guān)元。當(dāng)其少壯之時。陽氣正旺。

  雖有結(jié)寒。亦為不覺。及至陽衰之后。營衛(wèi)亦虛。其陽則損。其陰則盛。關(guān)元結(jié)寒。乘其陽虛而動。腎中陽氣。不能以勝陰寒。寒氣上沖。咽喉閉塞。脅下亦相引而急痛也。醫(yī)者不求其本因寒水結(jié)在關(guān)元。見其標(biāo)證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以為水飲。而大下之。其沖氣不為下止。后重吐之。非惟沖氣不止。

  而大吐大下。復(fù)又損其胃。而亡其津液。是以咽燥引飲也。吐下后。其陽愈虛。則不能施行便溺。其寒愈勝。則不能消化水谷。是以小便不利。而水谷不化。面目手足。猶然浮腫。復(fù)與葶藶丸下水。而浮腫小瘥。

  食飲過度。則脾胃復(fù)傷。腫復(fù)如前。其實水寒結(jié)于關(guān)元而未散。寒上沖。則胸脅苦痛。象若奔豚。水揚溢。

  則為浮腫喘咳也。

  〔魏〕營衛(wèi)。即陰陽之氣也。陰氣之旺。于陽氣之衰。必相干凌。陽日益損。陰日益盛。

  〔沉〕葶藶丸。但下水腫之標(biāo)。不能除水之本。故但小瘥。而不盡徹。稍有食飲過度。腫復(fù)如前。

  〔徐〕當(dāng)攻擊沖氣令止。如痰飲門苓桂術(shù)甘湯是也??戎?。喘雖不治。而自愈矣。此乃病根甚深。不能驟除。

  故須先去異病。則原病可治。故曰先治新病。病當(dāng)在后。要知沖氣咳喘等。皆新病也。病當(dāng)在后。病字指水氣言。然關(guān)元結(jié)寒。則又為水病之本矣。

  案金鑒云。此條文義不屬。不釋。然今合數(shù)家之說而讀之。則義略通。且世病水之人。多類此條證者。

  安可措而不講耶。浮咳二字。程注似未允。俟考。末二句。即首篇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病之意。脈經(jīng)注云。氣擊不去。言邪氣不去。而元氣反為藥所擊也。

  風(fēng)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fēng)者。防己黃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尤〕此條義。詳痙濕篇。雖有風(fēng)水風(fēng)濕之異。然而水與濕非二也。

  案此條校之于痙濕篇。唯濕作水為異耳。蓋此后人誤入者。附方所載。外臺證治。的是本經(jīng)之舊文。脈經(jīng)。與外臺同??梢宰C矣。

  防己黃湯方

 ?。ǚ揭姖癫≈小#╋L(fēng)水惡風(fēng)。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沈〕此風(fēng)多水少之證也。風(fēng)多傷表。外應(yīng)肌肉。內(nèi)連及胃。故惡風(fēng)一身悉腫。胃氣熱蒸。其機外向。不渴而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者。則知表有微熱而為實也。故以麻黃通陽氣而散表。石膏入胃。能治氣強壅逆。

  風(fēng)化之熱。甘草姜棗。以和營衛(wèi)。若惡風(fēng)者。陽弱而為衛(wèi)虛。故加附子。錄驗加術(shù)。并驅(qū)濕矣。

  〔尤〕脈浮不渴句?;蜃髅}浮而渴??收邿嶂畠?nèi)熾。汗為熱逼。與表虛出汗不同。故得以石膏清熱。麻黃散腫。

  而無事兼固其表耶。

  案大青龍湯。治傷寒煩躁。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汗后汗出而喘。無大熱。俱麻黃石膏。并用之劑。

  而不言有渴。今驗之。不論渴與不渴。皆可用。然此斷云不渴者。義可疑也。以理推之。作而渴為是。下文黃汗之條。汗出而渴。脈經(jīng)注云。一作不渴。而渴不渴。經(jīng)有誤錯。是其明征也。

  越婢湯方

 ?。ㄍ馀_風(fēng)水門。引古今錄驗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云。里水越婢加術(shù)湯主之。案越婢名義。詳傷寒論輯義。)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fēng)者。加附子一枚。(炮)風(fēng)水加術(shù)四兩。(古今錄驗。)外臺風(fēng)水門。煮法后云??确蚊洝<影胂奈搴?。洗。一服五合。又皮水門云。古今錄驗。皮水。越婢湯加術(shù)主之。

  煮法后云。范汪同。本出仲景傷寒論。案據(jù)外臺。風(fēng)水加術(shù)四兩。當(dāng)作皮水。

  〔魏〕惡風(fēng)甚者。加附子一枚。而壯陽。正所以除濕。且用其流走之烈性。以治周身之腫。凡正陽所行之地。豈水濕之邪??闪糁畢^(qū)乎。此亦不專治水。而水治之法也。加術(shù)治風(fēng)水者。必風(fēng)邪輕。而水氣重。

  但治其表。不足以行水。加術(shù)以助水之堤防。水由地中行而奏績矣。(案據(jù)外臺。原方只五味。蓋加味法。編書者采錄于古今錄驗。故注此四字。)陳氏證治大還云。越婢湯。治脈浮在表。及腰以上腫。宜此發(fā)汗。兼治勇而勞甚。腎汗出。汗出遇風(fēng)。

  內(nèi)不得入臟腑。外不得越皮膚??陀谛P杏谄だ?。傳為腫。本之于腎。名曰風(fēng)水。其癥惡風(fēng)一身悉腫。

  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風(fēng)水癥。少氣時熱。從肩背上至頭汗出。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行。正臥則咳。煩而不能食。

  巢源。婦人香港腳候云。若風(fēng)盛者。宜作越婢湯加術(shù)四兩。千金。越婢湯。治風(fēng)痹腳弱方。

  于本方中。加白術(shù)四兩。大附子一枚。注云。胡洽方。

  只五味。若惡風(fēng)者。加附子一枚。多淡水者。加白術(shù)四兩。

  圣惠方。麻黃散。治風(fēng)水。遍身腫滿。骨節(jié)疼。惡風(fēng)腳弱。皮膚不仁。

  于越婢加術(shù)附湯內(nèi)。去甘草。加漢防己桑根白皮。

  圣濟總錄。麻黃湯。治水氣通身腫。

  于本方中。加茯苓。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外臺。

  引深師。聶聶。作集集。案聶聶。木葉動貌。十五難。厭厭聶聶。如循榆莢。)〔沈〕此邪在皮膚而腫也。風(fēng)入于衛(wèi)。陽氣虛滯。則四肢腫。皮毛氣虛。受風(fēng)而腫。所謂水氣在皮膚中。邪正相搏。風(fēng)虛內(nèi)鼓。故四肢聶聶動。是因表虛也。蓋肺與三焦之氣。同入膀胱。而行決瀆。今水不行。則當(dāng)使小便利。而病得除。故防己茯苓。除濕而利水。以黃補衛(wèi)而實表。表實而邪不能客。甘草安土而制水邪。桂枝以和營衛(wèi)。又行陽化氣而實四末。俾風(fēng)從外出。水從內(nèi)泄矣。

  巢源。水分候云。水分者。言腎氣虛弱。不能制水。令水氣分散。流布四肢。故云水分。但四肢皮膚虛腫。聶聶而動者。名水分也。案此條證。據(jù)巢源。即水分也。

  防己茯苓湯方

 ?。ㄍ馀_。引深師。名木防己湯云。本出仲景傷寒論。)防己(三兩)黃(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外臺有炙字)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圣惠。治皮水一方。有桑根白皮。)外臺。范汪。水防己湯。療腫患下水氣。四肢腫聶聶動。

  于本方中。加生姜芍藥各二兩。白術(shù)三兩。

  里水。越婢加術(shù)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外臺。引范汪。

  里水作皮水。又云。皮水。一身面目悉腫。甘草麻黃湯主之。二方各為一條。案外臺為是。)〔鑒〕里字。當(dāng)是皮字。豈有里水而用麻黃之理。閱者自知是傳寫之訛。皮水。表虛有汗者。防己茯苓湯。固所宜也。若表實無汗有熱者。則當(dāng)用越婢加術(shù)湯。無熱者。則當(dāng)用甘草麻當(dāng)湯。發(fā)其汗。使水外從皮去也。

  越婢加術(shù)湯方

  (〔原注〕見上。于內(nèi)加白術(shù)四兩。又見中風(fēng)中。)

  甘草麻黃湯方

 ?。ㄍ馀_。引范汪云。本出仲景傷寒論。)甘草(二兩)麻黃(四兩)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fēng)寒。

  千金云。有人患?xì)饧?。積久不瘥。遂成水腫。如此者眾。

  諸皮中浮水。攻面目身體。從腰以上腫。皆以此湯發(fā)汗。悉愈方。(即本方。)濟生云。有人患?xì)獯?。積久不瘥。遂成水腫。服之有效。但此藥發(fā)表。老人虛人。不可輕用。更宜詳審。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fēng)。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fā)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氣水下。魏添一病字。)〔鑒〕為氣水之氣字。當(dāng)是風(fēng)字。若是氣字。則無發(fā)汗之理。且通篇并無氣水之病。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水也。今脈不沉小而浮。浮者為風(fēng)。非少陰水也。若無水虛脹者。為風(fēng)水也。風(fēng)水發(fā)其汗即已。

  風(fēng)水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汗之。脈浮者宜杏子湯汗之。

  案魏氣水之下。添一病字。氣下為句云。無水虛脹者。所病不在水。乃氣虛散漫。更不宜發(fā)汗。尤亦為氣作句。以水字接下句云。無水而虛脹者。則為氣病。不可發(fā)汗。水病發(fā)其汗則已。今考文義。殊不相協(xié)。又圣惠論。有氣水腫。與本條所言自異。故姑仍金鑒。

  麻黃附子湯方

 ?。ㄉ訇幤?。作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八分。傷寒論。

  作八合。)〔沈〕水病始得之源。未有不從腎虛。而受風(fēng)寒。郁住衛(wèi)氣。胃關(guān)不利。水邪泛溢。以致通身腫滿。故當(dāng)補陽之中。兼用輕浮通陽。開郁利竅之劑。則真陽宣而邪自去。正謂不治水。而水自愈。今人不知通陽開竅。惟用腎氣丸。陰重陽輕之劑。壅補其內(nèi)。陽氣愈益不宣。轉(zhuǎn)補轉(zhuǎn)壅。邪無出路。

  水腫日增。因藥誤事。不知凡幾矣。

  外臺。古今錄驗。麻黃湯。療風(fēng)水身體面目盡浮腫。腰背牽引髀股。不能食。

  于本方中。加桂心生姜。

  杏子湯方

 ?。ā苍ⅰ澄匆???质锹辄S杏仁甘草石膏湯。)〔沈〕脈浮者。邪居氣分而屬肺。詳杏子湯。必以杏子為君。而杏乃專瀉肺氣。使肺氣通調(diào)。邪去而腫自退。方雖遺失。意想可知也。

  〔魏〕余謂浮者為風(fēng)。仲景自言其證矣。杏子湯之方。內(nèi)水濕而外風(fēng)寒。其挾熱者??梢杂寐樾痈适?。如不挾熱者。莫妙于前言甘草麻黃湯。加杏子。今謂之三拗湯矣。

  案金鑒載杏子湯。即麻黃甘草杏仁三味。蓋根據(jù)魏注也。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原注〕方見消渴中。)〔尤〕厥而皮水者。水邪外盛。隔其身中之陽。不行于四肢也。此厥之成于水者。去其水則厥自愈。不必以附子桂枝之屬。助其內(nèi)伏之陽也。蒲灰散義見前。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fēng)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芍桂酒湯主之。(身體腫。脈經(jīng)。千金。作身體洪腫而渴。脈經(jīng)注云。一作不渴。沉下。外臺有也字。脈經(jīng)作黃芍藥桂枝苦酒湯。趙本柏作藥。非。)〔尤〕黃汗之病。與風(fēng)水相似。但風(fēng)水脈浮。而黃汗脈沉。風(fēng)水惡風(fēng)。而黃汗不惡風(fēng)為異。其汗沾衣。

  色正黃如柏汁。則黃汗之所獨也。風(fēng)水為風(fēng)氣外合水氣。黃汗為水氣內(nèi)遏熱氣。熱被水遏。水與熱得。交蒸互郁。汗液則黃。按前第二條云。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第四條云。身腫而冷。狀如周痹。此云。黃汗之病。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后又云。劇者不能食。身疼重。小便不利。何前后之不侔也。豈新久微甚之辨歟。夫病邪初受。

  其未郁為熱者。則身冷。小便利口多涎。其郁久而熱甚者。則身熱而渴。小便不利。亦自然之道也。

  〔鑒〕黃桂枝。解肌邪以固衛(wèi)氣。芍藥苦酒。止汗液以攝營氣。營衛(wèi)調(diào)和。其病已矣。李升璽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舉一端言之耳。大約黃汗。由脾胃濕久生熱。積熱成黃。濕熱交蒸而汗出矣。

  潘氏醫(yī)燈續(xù)焰云。黃汗一證。仲景金匱要略。收入水氣病中。其主治與治疸。亦自懸絕。后人以其汗黃。遂列為五疸之一。實非疸也。

  黃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云。備急。張文仲。千金。

  古今錄驗。深師。范汪。經(jīng)心錄同。)黃(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dāng)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

  以苦酒阻故也。(〔原注〕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鹜馀_云。阻一作一方。用美清醯。代酒。)〔尤〕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積藥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魏〕古人稱醋為苦酒。非另有所謂苦酒也。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鎮(zhèn)江紅醋是也。又醋之劣者。即白酒。醋各處皆是??傄陨绱兹胨?。

  何氏醫(yī)碥云。水寒遏郁汗液于肌內(nèi)。為熱所蒸。而成黃汗。然汗出浴水。亦舉隅之論耳。當(dāng)推展之。

  愚按。黃芍藥桂枝苦酒湯。無清熱去濕之品。徒取固斂。得無壅乎。此方恐是錯簡。終不可用。

  倪氏本草匯言。四仙散。治汗出染衣。黃如柏汁。此名黃汗。其證發(fā)熱汗出而渴。身體浮腫。此因出汗時。受風(fēng)冷水寒之氣。入于汗孔得之。宜此方。用羅勒二錢。桂枝三錢。

  黃白芍藥各五錢。水酒各一碗煎服。(出羅勒條。)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zé)┰?。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湯主之。(勞氣。原本。作榮氣。今根據(jù)諸本改之。外臺。引仲景傷寒論。物作蟲。)〔程〕濕就下而流關(guān)節(jié)。故黃汗病。兩脛冷。若兩脛熱。則屬歷節(jié)之病。其食已汗出。為胃氣外泄。

  暮而盜汗。為榮氣內(nèi)虛。又屬虛勞之證。二者俱汗出。皆非黃汗也。欲作黃汗之證。汗出已。而熱不為汗衰。

  反發(fā)熱。而熱不止。薄于外。則銷鑠皮膚。故令身體枯槁。薄于里。則潰脈爛筋。故令生惡瘡也。夫濕勝則身重汗出。雖濕去身輕。而正氣未必不損。如此久久。必耗散諸陽。故身而胸痛。

  是以上焦陽虛。則腰以上汗出。下焦?jié)駝?。而為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也。劇則內(nèi)傷于脾。而不能食。

  外傷肌肉。而身體疼重。若煩躁小便不利。則水氣無從出。蘊蓄肌中。必為黃汗。

  案此條義難通。今姑仍程注。金鑒云。此承黃汗。詳申其證也。但文義未屬。必是錯簡。不釋。此說似是。

  桂枝加黃湯方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黃(二兩○千金黃膽門五兩)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尤〕桂枝黃。亦行陽散邪之法。而尤賴飲熱稀粥取汗。以發(fā)交郁之邪。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wèi)不利。榮衛(wèi)不利。則腹?jié)M脅鳴相逐。氣轉(zhuǎn)膀胱。榮衛(wèi)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

  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實則失氣。

  虛則遺溺。名曰氣分。(實則。徐沈作寒則。注。寒恐是實字。脅鳴。程魏。作腸鳴。是。)〔尤〕微則為氣者。為氣不足也。寒氣不足。該寸口趺陽為言。寒而氣血復(fù)不足也。寒氣不足。則手足無氣而逆冷。榮衛(wèi)無源而不利。由是臟腑之中。真氣不充。而客寒獨勝。則腹?jié)M脅鳴相逐。氣轉(zhuǎn)膀胱。即后所謂失氣遺溺之端也。榮衛(wèi)俱勞者。榮衛(wèi)俱乏竭也。陽氣溫于表。故不通則身冷。陰氣榮于里。故不通即骨疼。不通者。虛極而不能行。與有余而壅者不同。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者。陽先行而陰不與俱行。則陰失陽而惡寒。陰先行而陽不與俱行。則陽獨滯而痹不仁也。蓋陰與陽常相須也。不可失。失則氣機不續(xù)。而邪乃著。不失則上下交通。而邪不容。故曰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失氣遺溺。皆相失之征。曰氣分者。謂寒氣乘陽之虛。而病于氣也。

  〔沈〕營衛(wèi)相和。膻中宗氣一轉(zhuǎn)。大氣乃行。

  痹著之邪。相隨而去。謂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而實者失氣。邪從大便喧吹而泄。虛者遺溺。

  邪從小便而去。此陽虛氣滯化水。而精血為痹。故曰氣分。(案此與尤注異。然義亦通。故兩存之。)〔程〕此章以明水在氣分之大義。以氣行則水寒之氣亦行。非下章結(jié)于心下。為盤為杯也。

  〔鑒〕名曰氣分之下。當(dāng)有下條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xì)辛湯主之十五字。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脈經(jīng)?;蜩仔g(shù)湯主之。)〔鑒〕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之十六字。當(dāng)是衍文。觀心下堅之本條。自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xì)辛湯主之十五字。當(dāng)在上條氣分之下。義始相屬。正是氣分之治法。必是錯簡在此。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xì)辛附子湯方

 ?。ㄈ?。名桂附湯。)桂枝(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xì)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dāng)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鑒〕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xì)辛湯者。溫養(yǎng)榮衛(wèi)陰陽。

  發(fā)散寒邪之氣也。

  〔尤〕當(dāng)汗出。如蟲行皮中者。蓋欲使既結(jié)之陽。復(fù)行周身而愈也。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shù)湯主之。(肘后。卒心痛門。作心下堅痛。大如碗。邊如旋。名為氣分。水飲所結(jié)。。即盤字。

  外臺。心痛門。引文仲亦同。下盤字。徐沈作杯。案證類本草。作枳實術(shù)湯。近是。)〔鑒〕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此里水所作也。趙良曰。心下胃上脘也。胃氣弱。則所飲之水。入而不消。痞結(jié)而堅。必強其胃。乃可消痞。白術(shù)健脾強胃。枳實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滯氣。

  徐云。若盤字。乃即杯字。偶誤。勿泥。蓋堅大如盤。上之取義在大。邊如旋杯。下之取義在圓。不應(yīng)又取大字義耳。合言之??偸菆源蠖鴪A也。案此注未允。潘氏續(xù)焰云。旋。圓也。上盤字。當(dāng)據(jù)肘后作碗。

  蓋碗高于盤。盤大于碗。謂其堅大如碗。其邊如圓盤。文意始通。若仍舊文?;驈男煜卤P字為杯。則其義竟難解焉。

  枳術(shù)湯方

  (外臺。引張文仲云。此張仲景傷寒論方。備急。肘后同。)枳實(七枚)白術(shù)(二兩)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dāng)散也。(外臺。五升。作一斗。)〔鑒〕李曰。枳實消脹??嘁孕怪病0仔g(shù)去濕。苦以燥之也。后張元素治痞。用枳術(shù)丸。亦從此湯化出。但此乃水飲所作。則用湯以蕩滌之。彼屬食積所傷。則用丸以消磨之。一湯一丸。各有深意。非漫無主張也。

  嚴(yán)氏濟生。枳術(shù)湯。治飲癖氣分。心下堅硬如杯。水飲不下。

  即本方。加肉桂。附子。細(xì)辛。桔梗。檳榔。甘草。生姜。

  李氏辨惑論。易水張先生枳術(shù)丸。治痞消食強胃。

  枳實(麩炒黃色去穣一兩)白術(shù)(二兩)上同為極細(xì)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

  附方

  外臺防己黃湯。治風(fēng)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dāng)腫及陰。難以屈伸。(方見風(fēng)濕中。○脈經(jīng)。其人下有能食二字。無或字。但下。有言字。外臺引深師。作木防己湯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沈〕此乃濕從下受。濕多風(fēng)少。故用黃實表。使水不得上溢。以防己驅(qū)除風(fēng)濕。術(shù)草健脾。姜棗以俾營衛(wèi)和。而濕自除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