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五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作者:


  [卷五\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證三條、方九首

  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原注〕方見利中。)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shè)有醫(y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妊娠脈經(jīng)作軀。此證。作娠。絕之下。有方在傷寒中五字。)〔尤〕平脈。脈無病也。即內(nèi)經(jīng)。身有病而無邪脈之意。陰脈小弱者。初時胎氣未盛而陰方受蝕。故陰脈比陽脈小弱。至三四月。經(jīng)血久蓄。陰脈始強。內(nèi)經(jīng)。所謂手少陰脈動者妊子。千金。所謂三月尺脈數(shù)。

  是也。其人渴。妊子者。內(nèi)多熱也。一作嘔。亦通。今妊婦二三月。往往惡阻不能食是已。無寒熱者。無邪氣也。夫脈無故。而身有病。而又非寒熱邪氣。則無可施治。惟宜桂枝湯。和調(diào)陰陽而已。徐氏云。桂枝湯。外證得之。為解肌和營衛(wèi)。內(nèi)證得之。為化氣調(diào)陰陽也。六十日。當有此證者。謂妊娠兩月。正當惡阻之時。

  設(shè)不知而妄治。則病氣反增。正氣反損。而嘔瀉有加矣。絕之。謂禁絕其醫(yī)藥也。婁全善云。嘗治一二婦惡阻病吐。前醫(yī)愈治愈吐。因思仲景絕之之旨。以炒糯米湯。代茶止藥。月余漸安。

  〔程〕此證有缺文。

  〔鑒〕脈平無寒熱。用桂枝湯。與妊娠渴不能食者不合。且文義斷續(xù)不純。其中必有脫簡。

  案樓氏綱目云。絕之者。謂絕止醫(yī)治。候其自安也。予常治一二婦阻病吐。愈治愈逆。因思此仲景絕之旨。遂停藥月余自安。真大哉圣賢之言也。樓所載如此。以炒糯米代茶湯。見于魏注。必有所據(jù)。桂枝湯可疑。程注金鑒似是。

  婦人宿有癥病。經(jīng)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jīng)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脈經(jīng)。無宿有癥病四字。有妊娠二字。趙本害下。有一圈。。作不血二字。非。三因方。作婦人宿有癥病。妊娠經(jīng)斷未及三月。即動。此癥也。經(jīng)斷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當去其癥。案是以意改者不必有所本也。諸注害下為句。魏以害妊娠為一句。似是。)〔魏〕婦人宿有癥病。舊血積聚之邪也。忽而經(jīng)斷。未及三月。即上條六十日以下。見渴不能食證之候也。又忽爾經(jīng)血至。且得漏下不止之證。以為胎墮乎。胎固在腹中。但動而不安。有欲墮之機矣。是癥之為病。而累及于胎者。如癥在臍下。邪居于下??梢噪S血漏而癥散。止漏安胎。病去胎全矣。如癥在臍上。邪居于上。雖血漏不止。而癥自沉痼。名為癥痼。勢必令胎中之氣血。先隨血漏而墮。所以可決其害將及于妊娠也。此就宿血積聚。居于胎之上下。以卜血漏不止。有無干礙妊娠之義也。再或妊娠六月矣。胎忽動者。此亦宿血痼癥所致。又當明辨其孰為正胎。孰為癥邪而治之。前三月之間。經(jīng)水順利。得其正道。無胎應(yīng)行則行。有胎應(yīng)止即止。此胎之正也。至三月以后。邪癥為患。忽而漏血不止。此血非關(guān)胎血。乃斷經(jīng)之后。三月之血閉而未行。于邪癥之所在。必加添積聚。成為血。所以漏下不止。而自與胎不相涉也。惟久久不止。方害及于胎耳。血不止而痼癥不去。必累害于胎。當下其癥。癥自下而胎自存。

  所謂有物無殞者。亦此義也。(胎與之辨。當于血未斷之前三月求之。前三月經(jīng)水順利。則經(jīng)斷必是胎。前三月有冒經(jīng)下血者。則經(jīng)斷必成。此說較前注之說。明暢易曉。附載于此。以質(zhì)高明。)〔鑒〕此示人妊娠有病當攻病之義也。此條文義不純。

  其中必有缺文。姑存其理可也。方氏曰。胎動胎漏皆下血。而胎動有腹痛。胎漏無腹痛。故胎動宜行氣。胎漏宜清熱。

  樓氏綱目云。凡胎動多在當臍。今動在臍上。故知是癥也。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程〕牡丹桃仁。以攻癥痼。桂枝以和衛(wèi)。芍藥以和榮。茯苓以和中。五物相需。為治妊娠有癥痼之小劑。

  〔徐〕此方去癥之力。不獨桃仁。癥者陰氣也。遇陽則消。故以桂枝扶陽。而桃仁愈有力矣。其余皆養(yǎng)血之藥也。

  案桂枝。取之于通血脈消瘀血。猶桃核承氣中所用。張氏醫(yī)通。改作桂心。非也。千金。惡阻篇茯苓丸注肘后云。妊娠忌桂。故熬。龐安時云。桂炒過。則不損胎也。此等之說。不必執(zhí)拘。陳氏傷寒五法云。桂枝不傷胎。蓋桂枝輕而薄。但能解發(fā)邪氣。而不傷血。故不墮胎。○案炮炙論序曰。大豆許。取重十兩鯉目比之。如兔屎。十二兩鯉目。梧桐子。十四兩鯉目。如兔屎。小于梧桐子。

  婦人良方。奪命丸。專治婦人小產(chǎn)。下血至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黃黑?;蛱ド蠐屝?。則悶絕欲死。冷汗自出。喘滿不食?;蚴扯疚??;蛘`服草藥。傷動胎氣。下血不止。胎尚未損。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此方的系異人傳授。至妙。(準繩云。此即仲景桂枝茯苓丸。)即本方。以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淡醋湯送下。速進兩丸。至胎腐爛腹中。危甚者。立可取出。

  濟陰綱目。催生湯。候產(chǎn)母腹痛腰痛。見胞漿下方服。

  即本方。水煎熱服。

  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fā)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原注〕方未見○愈脹。脈經(jīng)。作逾腹。扇下。有之狀二字。)〔尤〕脈弦發(fā)熱。有似表邪。而乃身不痛。而腹反痛。背不惡寒。而腹反惡寒。甚至少腹陣陣作冷。若或扇之者然。所以然者。子臟開不能合。而風冷之氣乘也。夫臟開風入。其陰內(nèi)勝。則其脈弦為陰氣。而發(fā)熱。且為格陽矣。胎脹者。內(nèi)熱則消。寒則脹也。

  〔徐〕子臟者。子宮也。開者不斂也。

  宜以附子湯溫其臟。原方失注。想不過傷寒論中附子。合參苓術(shù)芍之附子湯耳。

  案金鑒云。方缺。文亦不純。必有殘缺。然尤注義通。今從之。張氏醫(yī)通云。妊娠脈弦為虛寒。虛陽散外。故發(fā)熱。陰寒內(nèi)逆。故胎脹。腹痛惡寒者。其內(nèi)無陽。子臟不能司閉藏之令。故陰中覺寒氣。習習如扇也。用附子湯。以溫其臟。則胎自安。世人皆以附子為墮胎百藥長。仲景獨用以為安胎圣藥。非神而明之。莫敢輕試也。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chǎn)后。因續(xù)下血都不絕者。

  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阻。脈經(jīng)。作漏。半產(chǎn)。脈經(jīng)。作中生。)〔鑒〕五六月墮胎者。謂之半產(chǎn)。婦人有漏下下血之疾。至五六月墮胎。而下血不絕者。此癥痼之害也。若無癥痼。下血惟腹中痛者。為胞阻。胞阻者。胞中氣血不和。而阻其化育也。故用芎歸膠艾湯。溫和其血。血和而胎育也。

  〔程〕漏下者。妊娠經(jīng)來。脈經(jīng)。以陽不足。謂之激經(jīng)也。半產(chǎn)者。

  以四五月墮胎。墮胎必傷其血海。血因續(xù)下不絕也。若妊娠下血腹中痛。為胞阻。則用膠艾湯以治。

  巢源云。漏胞者。謂妊娠數(shù)月而經(jīng)水時下。此由沖脈任脈虛。不能約制太陽少陰之經(jīng)血故也。沖任之脈。

  為經(jīng)脈之海。皆起于胞內(nèi)。手太陽。小腸脈也。手少陰。心脈也。是二經(jīng)為表里。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有娠之人。經(jīng)水所以斷者。壅之以養(yǎng)胎。而蓄之為乳汁。沖在氣虛。則胞內(nèi)泄漏。

  不能制其經(jīng)血。故月水時下。亦名胞阻。漏血盡則人斃也。

  芎歸膠艾湯方

 ?。ā苍ⅰ骋环郊痈山粌?。胡洽治婦人胞動。無干姜。)芎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干地黃(案原本缺兩數(shù)唯徐沈尤用六兩千金干地黃四兩艾葉三兩余各二兩外臺引集驗同)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程〕膠艾主乎安胎。四物主乎養(yǎng)血。和以甘草。行以酒勢。血能循經(jīng)養(yǎng)胎。則無漏下之患。

  〔魏〕用芎。行血中之凝。阿膠甘草當歸地黃芍藥五味。全補胞血之虛。艾葉。溫子臟之血。寒證見。加干姜。

  熱證見者。干姜燒灰存性。溫經(jīng)散寒。開凝通阻。而血反止矣。干姜之加。乃注中所增。

  實不易之藥。余治婦人經(jīng)血。屢試屢效者也。故竟僭而添入方中。高明鑒焉。

  千金。膠艾湯。治妊娠二三月。上至七八月。其人頓仆失據(jù)。胎動不安。傷損腰腹痛欲死。若有所見。及胎奔上搶心短氣方。(外臺。引集驗同。即本方。)又損傷門大膠艾湯。治男子傷絕?;驈母邏櫹隆迮K。微者唾血。及金瘡傷經(jīng)方。即本方。加干姜。

  煮法后云。此湯治婦人產(chǎn)后。崩傷下血過多。虛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者。神良。

  又治妊娠二三月。上至八九月。胎動不安。腰痛已有所見方。

  即本方。去芍藥地黃。不用清酒。

  又治產(chǎn)后下赤白。腹中絞痛方。

  即本方。無芎。

  和劑局方。膠艾湯。治勞傷血氣。沖任虛損。月水過多。淋瀝漏下。連日不斷。臍腹疼痛。及妊娠將攝失宜。胎動不安。腹痛下墮?;騽趥j(luò)。胞阻漏血。腰痛悶亂?;蛞驌p動胎上搶心。奔沖短氣。及因產(chǎn)乳沖任氣虛。不能約制。經(jīng)血淋瀝不斷。延引日月。漸成羸瘦。即本方。

  婦人良方。陳氏六物湯。治血痢不止。腹痛難忍。

  即本方。去甘草。

  又四物湯。治婦人經(jīng)病或先或后。或多或少。疼痛不一。腰足腹中痛?;虮乐新┫?。或半產(chǎn)惡露多?;蛲A舨怀觥H焉锔雇?。下血胎不安。產(chǎn)后塊不散。或亡血過多?;驉郝断隆7缟?。

  即本方。去阿膠艾葉甘草。

  此藥不知起于何代?;蛟剖甲晕喝A佗。今產(chǎn)寶方。乃朱梁時節(jié)度巡官昝殷所撰。其中有四物散。國朝太平興國中。修入圣惠方者數(shù)方。自后醫(yī)者易散為湯。自皇朝以來。名醫(yī)于此四物中。增損品味隨意。虛實寒熱。

  無不得其效者。然非止婦人之疾可用而已。施氏醫(yī)方祖劑云。仲景芎歸膠艾湯。

  乃四物湯之祖劑也。中間已具四物。后人裁而用之。

  婦人懷娠。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娠。趙本。作妊。徐沈尤同。)〔尤〕按說文。。音絞。腹中急也。乃血不足。而水反侵之也。血不足而水侵。則胎失其所養(yǎng)。而反得其所害矣。腹中能無痛乎。芎歸芍藥。益血之虛。苓術(shù)澤瀉。除水之氣。趙氏曰。此因脾土為木邪所客。谷氣不舉。濕氣下流。

  搏于陰血而痛。故用芍藥多他藥數(shù)倍。以瀉肝木。亦通。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三兩)芍藥(一斤)茯苓(四兩)白術(shù)(四兩)澤瀉(半斤)芎(半斤乙作三兩)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程〕腹中無因而作痛。或邪熱所干?;蛱廑帐?。用茯苓之淡以滲之。澤瀉之咸以泄之。白術(shù)之甘以補之。和以酒服者。藉其勢以行藥力。日三服。則藥力相續(xù)。而腹痛自止。案金鑒云。妊娠腹中急痛。用此方。未詳其義。必是脫簡。不釋。此說卻可疑。

  三因方。本方煎法后云。元和紀用經(jīng)曰。本六氣經(jīng)緯丸。能祛風補勞。養(yǎng)真陽退邪熱。緩中安和神志。

  潤澤容色。散邪寒溫瘴時疫。安期先生。賜李少君久餌之藥。后仲景增減。為婦人懷妊腹痛方。本方用芍藥四兩。澤瀉茯苓川芎各一兩。當歸白術(shù)各二兩。亦可以蜜丸服。(案此說涉荒誕。不可信據(jù)。)和劑局方。當歸芍藥散。治妊娠腹中絞痛。心下急滿。

  及產(chǎn)后血暈。內(nèi)虛氣乏。崩中久痢。常服通暢血脈。不生癰瘍。消痰養(yǎng)胃。明目益津。(即本方。婦人良方同。)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魏〕妊娠嘔吐不止者。下實上必虛。上虛胸胃必痰飲凝滯。而作嘔吐。且下實氣必逆而上沖。亦能動痰飲而為嘔吐。方用干姜。溫益脾胃。半夏開降逆氣。人參補中益氣。為丸緩以收補益之功。用治虛寒之妊娠家。至善之法也。

  張氏醫(yī)通云。此即所謂惡阻病也。先因脾胃虛弱。津液留停。蓄為痰飲。至妊二月之后。濁陰上沖。

  中焦不勝其逆。痰飲遂涌。中寒乃起。故用干姜止寒。人參補虛。半夏生姜治痰散逆也。

  干姜人參半夏丸方

  干姜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程〕寒在胃脘。則令嘔吐不止。故用干姜散寒。半夏生姜止嘔。人參和胃。半夏干姜。能下胎。婁全善曰。余治妊阻病。累用半夏。未嘗動胎。亦有故無殞之義。臨病之工。何必拘泥。

  〔尤〕此益虛溫胃之法。為妊娠中虛。而有寒飲者設(shè)也。夫陽明之脈。順而下行者也。有寒則逆。有熱亦逆。逆則飲必從之。

  而妊娠之體。精凝血聚。每多蘊而成熱者矣。按外臺方。青竹茹橘皮半夏。各五兩。生姜茯苓。各四兩。

  麥冬人參。各三兩。為治胃熱氣逆嘔吐之法??裳a仲景之未備也。

  圣惠半夏丸。治妊娠惡阻病。醋心胸中冷。腹痛不能飲食。輒吐青黃汁方。

  即本方。三味等分。搗羅為末。以地黃汁浸。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十丸。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尤〕小便難。而飲食如故。則病不由中焦出。而又無腹?jié)M身重等證。則更非水氣不行。知其血虛熱郁。而津液澀少也。本草。當歸。補女子諸不足。苦參入陰利竅。除伏熱。貝母能療郁結(jié)。兼清水液之源也。

  當歸貝母苦參丸方

 ?。ā苍ⅰ衬凶?。加滑石半兩?!鹬T注本。刪此七字。唯魏本有。)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張氏醫(yī)通云。此小便難者。膀胱熱郁。氣結(jié)成燥。病在下焦。所以飲食如故。用當歸以和血潤燥。貝母以清肺開郁。苦參以利竅逐水。并入膀胱。以除熱結(jié)也。

  案貝母。本經(jīng)甄權(quán)并云。治產(chǎn)難。而外臺子癇門。短劇葛根湯方后云。貝母令人易產(chǎn)。若未臨月者。升麻代之。此說雖不可信。然足見其亦有利竅之功。本方所用。蓋取之于利竅耳。金鑒云。方證不合。必有脫簡。不釋。殆不考藥性也。

  時氏產(chǎn)經(jīng)??鄥⑼柚鳢熍c原文同。

  當歸貝母苦參(各三兩)滑石(半兩)上為末。蜜丸如小豆大。以米飲下二十丸。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榆蜍呱⒅髦?br />
  〔沈〕此胎壓衛(wèi)氣不利致水也。

  〔鑒〕妊娠外有水氣。則浮腫。灑淅惡寒。水盛貯于肌膚。故身重。內(nèi)有水氣。則小便不利。水盛阻遏。陽氣上升。故起即頭眩也。用葵子茯苓者。是專以通竅利水為主也。

  婦人良方云。產(chǎn)寶論曰。夫妊娠腫滿。由臟氣本弱。因產(chǎn)重虛。土不克水。血散入四肢。遂致腹脹。手足面目皆浮腫。小便秘澀。陳無擇云。凡婦人宿有風寒冷濕。妊娠喜腳腫。俗為皺腳。亦有通身腫滿。心腹急脹。名曰胎水。(巢源名子滿體腫。)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茯苓(三兩)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張氏醫(yī)通云。膀胱者。主藏津液。氣化出溺。外利經(jīng)脈。上行至頭。為諸陽之表。今膀胱氣不化。

  水溺不得出。外不利經(jīng)脈。所以身重灑灑惡寒。起即頭眩。但利小便。則水去而經(jīng)氣行。表病自愈。用葵子。直入膀胱。以利癃閉。佐茯苓以滲水道也。

  千金。治妊娠小便不利方。(即本方。外臺引千金翼。主療亦同。千金注。引本經(jīng)文同。)婦人良方。葵子散。治妊娠小便不利。身重惡寒。起則眩暈。及水腫者。王子亨云。妊娠小便不通。特避寒藥。(又名茯苓湯。)葵子(五兩)茯苓(三兩)上二味。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下。小便利則愈。

  時氏產(chǎn)經(jīng)云。如不通。恐是轉(zhuǎn)胞。加發(fā)灰少許調(diào)服。極妙。(葵子。用黃葵子。)圣惠方??由ⅰV稳焉锷眢w浮腫。小便不利。灑淅惡寒。

  即本方。加漢防己。凡三味。各二兩。

  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脈經(jīng)。此下。有即易產(chǎn)無疾苦六字。)〔尤〕妊娠之后。最慮濕熱傷動胎氣。故于芎歸芍藥養(yǎng)血之中。用白術(shù)除濕。黃芩除熱。丹溪稱黃芩白術(shù)。為安胎之圣藥。夫芩術(shù)非能安胎者。去其濕熱。而胎自安耳。

  〔鑒〕妊娠無病。不須服藥。若其人瘦而有熱??趾难獋?。宜常服此以安之。

  當歸散方

  當歸黃芩芍藥芎(各一斤)白術(shù)(半斤)上五味。杵為散。酒飲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chǎn)。胎無苦疾。產(chǎn)后百病悉主之。(汪氏醫(yī)學原理有人參。)方氏丹溪心法附余云。此方養(yǎng)血清熱之劑也。瘦人血少有熱。胎動不安。素曾半產(chǎn)者。皆宜服之。以清其源而無患也。

  王氏明醫(yī)雜著云。調(diào)理妊娠。在于清熱養(yǎng)血。條實黃芩為安胎圣藥。清熱故也。暑月宜加之。養(yǎng)胎全在脾胃。譬猶懸鐘于梁。梁軟則鐘下墜。折則墮矣。故白術(shù)補脾。為安胎君藥。

  外臺古今錄驗。術(shù)湯。療妊娠卒得心痛欲死。千金治妊娠腹中滿痛。叉心不得飲食。

  即本方。去芎當歸。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半日全盡。微下水。令易生。

  易簡方。治經(jīng)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

  即本方。加山茱萸。

  妊娠養(yǎng)胎。白術(shù)散主之。

  〔尤〕妊娠傷胎。有因濕熱者。亦有因濕寒者。隨人臟氣之陰陽。而各異也。當歸散。正治濕熱之劑。

  白術(shù)散。白術(shù)牡蠣燥濕。川芎溫血。蜀椒去寒。則正治濕寒之劑也。仲景并列于此。其所以詔示后人者深矣。

  白術(shù)散方

  (〔原注〕見外臺?!鹜馀_引古今錄驗云。裴伏張仲景方。)白術(shù)芎蜀椒(三分去汗)牡蠣(外臺白術(shù)芎各四分牡蠣二分)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加芎。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漿水服之。若嘔。以醋漿水服之。復(fù)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苦痛。徐云。脫一腹字。沈本作苦腹痛。

  吐痛。外臺。作吐唾。為是。)〔程〕白術(shù)主安胎為君。芎主養(yǎng)胎為臣。蜀椒主溫胎為佐。牡蠣主固胎為使。按瘦而多火者。宜用當歸散。肥而有寒者。宜用白術(shù)散。不可混施也。芍藥能緩中。故苦痛者加之。芎能溫中。故毒痛者倍之。痰飲在心膈故令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破痰下水。半夏消痰去水。

  更服漿水以調(diào)中。若嘔者。復(fù)用漿水。服藥以止嘔。嘔不止。再易小麥汁以和胃。嘔止而胃無津液作渴者。食大麥粥。以生津液。病愈服之勿置者。以大麥粥。能調(diào)中補脾。故可常服。非指上藥可常服也。

  徐云。予治迪可弟婦。未孕即痰嗽見血。既孕而不減人瘦。予以此方治之。因其腹痛。加芍藥兩大劑。而痰少嗽止。人爽胎安。

  和劑局方白術(shù)散。調(diào)補沖任。扶養(yǎng)胎氣。治妊娠宿有風冷。胎痿不長?;蚴в趯⒗怼觽?。多致?lián)p墮懷孕。常服壯氣益血。保護胎藏。(即本方。三因同。)婦人良方。白術(shù)丸。(主療同前局方白術(shù)散。)即本方。加阿膠地黃當歸。上為末。蜜為丸。如梧子。米飲吞三四十丸。酒醋湯亦可。

  婦人傷胎懷身。腹?jié)M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yǎng)不養(yǎng)。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guān)元。小便微利則愈。(〔原注〕見玉函。○玉函。傷胎。作傷寒。關(guān)元。作小腸之募。無微利之微字。)〔程〕七月手太陰肺經(jīng)養(yǎng)胎。金為火乘。則肺金受傷。而胎失所養(yǎng)。又不能通調(diào)水道。故有腹?jié)M不得小便。從腰以下有如水氣狀也。勞宮穴。在手心厥陰心主穴也。瀉之則火不乘金矣。關(guān)元穴在臍下。為小腸之募。瀉之則小便通利矣。此穴不可妄用。刺之能落胎。

  案金鑒云。文義未詳。此穴刺之落胎。必是錯簡。不釋。此說固是。然根據(jù)玉函。傷胎。作傷寒。

  乃義稍通。徐子才逐月養(yǎng)胎方云。妊娠七月。手太陰脈養(yǎng)。不可針灸其經(jīng)。

  [卷五\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論一首、證六條、方八首

  問曰。新產(chǎn)婦人有三病。一者病。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chǎn)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亡血復(fù)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案。沈尤金鑒。作痙為是。詳痙病中。)〔尤〕痙。筋病也。血虛汗出。筋脈失養(yǎng)。風入而益其勁也。郁冒。神病也。亡陰血虛。陽氣遂厥而寒。

  復(fù)郁之。則頭眩而目瞀也。大便難者。液病也。胃藏津液。而滲灌諸陽。亡津液胃燥。則大腸失其潤。而便難也。三者不同。其為亡血傷津則一。故皆為產(chǎn)后所有之病。

  〔程〕產(chǎn)后血暈者。為郁冒。又名血厥。

  產(chǎn)婦郁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chǎn)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fù)。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原注〕方見嘔吐中。)〔尤〕郁冒雖有客邪。而其本則為里虛。故其脈微弱也。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津氣上行。

  而不下逮之象。所以然者。亡陰血虛。孤陽上厥。而津氣從之也。厥者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陰陽乍離。故厥而冒。及陰陽復(fù)通。汗乃大出而解也。產(chǎn)婦新虛。不宜多汗。而此反善汗出者。

  血去陰虛。陽受邪氣。而獨盛。汗出則邪去。陽弱而后與陰相和。所謂損陽而就陰是也。小柴胡主之者。以邪氣不可不散。而正虛不可罔顧。惟此法為能解散客邪。而和利陰陽耳。

  〔鑒〕大便堅。嘔不能食。用小柴胡湯。必其人舌有苔。身無汗形氣不衰者。始可。故病得解自能食也。若有汗。當減柴胡。無熱當減黃芩。嘔則當倍姜半。虛則當倍人參。又在臨證之變通也。

  案巢源云。運悶之狀。心煩氣欲絕是也。亦有去血過多。亦有下血極少。皆令運悶。若去血過多。血虛氣極如此而運悶者。但煩悶而已。若下血過少。而氣逆者。則血隨氣上掩于心。亦令運悶。則煩悶而心滿急。

  二者為異。亦當候其產(chǎn)婦。血下多少。則知其產(chǎn)后應(yīng)運與不運也。然煩悶不止。則斃人。巢氏所論如此。知產(chǎn)后血暈。自有兩端。其去血過多而暈者。屬氣脫。其證眼閉口開。手撒手冷。六脈微細或浮是也。下血極少而暈者屬血逆。其證胸腹脹痛氣粗。兩手握拳。牙關(guān)緊閉是也。此二者證治霄壤。服藥一差。

  生死立判。宜審辨焉。而本條所論。別是一證。活人書妊娠傷寒門。載此條于三物黃芩湯之后。則知是專治婦人草蓐傷風。嘔而不能食者。若以小柴胡湯為產(chǎn)后郁冒之的方。則誤人殆多矣。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fā)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ㄒ姴≈??!鹈}經(jīng)。作此為胃熱氣實。程金鑒脈經(jīng)。并接前條為一條。)〔沈〕此即大便堅嘔不能食。用小柴胡湯。而病解能食也。病解者。謂郁冒已解。能食者。乃余邪隱伏胃中。風熱熾盛。而消谷。但食入于胃。助起余邪復(fù)盛。所以七八日。而更發(fā)熱。故為胃實。是當蕩滌胃邪為主。故用大承氣。峻攻胃中堅壘。俾無形邪相隨有形之滯。一掃盡出則病如失。仲景本意。發(fā)明產(chǎn)后氣血雖虛。然有實證。即當治實。不可顧慮其虛。反致病劇也。

  產(chǎn)后腹中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方見寒疝中。)〔程〕產(chǎn)后血虛有寒。則腹中急痛。內(nèi)經(jīng)曰。味濃者為陰。當歸羊肉味濃者也。用以補產(chǎn)后之陰。佐生姜以散腹中之寒。則痛自止。夫辛能散寒。補能去弱。

  三味辛溫補劑也。故并主虛勞寒疝。

  〔魏〕妊娠之痛。胞阻于血寒也。產(chǎn)后腹中痛者。里虛而血寒也。一阻一虛。而治法異矣。

  〔尤〕當歸生姜。溫血散寒。孫思邈云。羊肉止痛利產(chǎn)婦。

  千金當歸湯。治婦人寒疝。虛勞不足。若產(chǎn)后腹中絞痛。

  即本方加芍藥。注云。子母秘錄有甘草。

  丹溪心要云。當產(chǎn)寒月。臍下脹滿。手不可犯。寒入產(chǎn)門故也。服仲景羊肉湯二服愈。

  嚴氏濟生當歸羊肉湯。治產(chǎn)后發(fā)熱自汗。肢體痛。名曰蓐勞。

  即本方。加人參黃。

  產(chǎn)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

  〔鑒〕產(chǎn)后腹痛。不煩不滿。里虛也。今腹痛煩滿。不得臥。里實也。氣結(jié)血凝而痛。故用枳實破氣結(jié)。芍藥調(diào)腹痛。枳實炒令黑者。蓋因產(chǎn)婦氣不實也。并主癰膿。亦因血為氣凝。久而腐化者也。佐以麥粥??謧a(chǎn)婦之胃也。

  〔尤〕產(chǎn)后腹痛。而至煩滿不得臥。知血郁而成熱。且下病而礙上也。與虛寒痛不同矣。枳實燒令黑。能入血行滯。同芍藥為和血止痛之劑也。

  〔魏〕大麥粥。取其滑潤宜血。且有益胃氣也。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分)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癰腫。以麥粥下之。

  案朱震亨云。芍藥產(chǎn)后禁用。程氏辨其誤。極是。今不繁引。又案此前排膿散中。去桔梗。不用雞子黃。用麥粥。

  立方之意稍近。故并治癰腫乎。

  師曰。產(chǎn)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jīng)水不利。

  〔鑒〕產(chǎn)婦腹痛。屬氣結(jié)血凝者。枳實芍藥散以調(diào)之。假令服后不愈。此為熱灼血干。著于臍下而痛。非枳實芍藥之所能治也。宜下瘀血主之。下瘀血湯。攻熱下瘀血也。并主經(jīng)水不通。亦因熱灼血干故也。

  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趙本作二兩)桃仁(二十枚)蟲(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程〕蟲。主下血閉。咸能軟堅也。大黃。主下瘀血??嗄苄箿?。桃仁。亦下瘀血?;匀ブ病?br />
  三味相合。以攻臍下干血。

  〔魏〕此類于抵當湯丸之用。亦主經(jīng)水不利。

  無非通幽開積之治也。和酒為丸者。緩從下治也。

  〔徐〕既曰新血。又曰如豚肝。驟結(jié)之血也。

  案徐氏蘭臺軌范云。新字當作瘀字。此說頗有理。

  產(chǎn)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fā)熱。切脈微實。再倍發(fā)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結(jié)在膀胱也。(見病中?!鹈}經(jīng)。煩躁發(fā)熱四字。作四五日趺陽脈六字。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八字。作譫語利之則愈六字。)〔程〕太陽傷寒。熱結(jié)膀胱。則蓄血。小腹堅痛。今產(chǎn)后非太陽證。而小腹亦堅痛者。此惡血未盡。

  熱在里。結(jié)在膀胱也。宜下瘀血湯輩。若不大便。煩躁發(fā)熱。則熱不在膀胱。而熱在胃。切其脈亦微實也。

  日晡時。陽明向王時也。當向王時。是以再倍發(fā)熱煩躁。則胃中實矣。胃實則不能食。

  故食則譫語。轉(zhuǎn)增其實也。宜大承氣湯下之。此條前后簡錯。熱在里八字。當在惡露不盡之下。未有大承氣湯。而下膀胱血結(jié)也。至夜即愈四字。衍文。脈經(jīng)無。(金鑒同。但以至夜即愈。不為衍文。以再倍二字為衍。)〔鑒〕李曰。此一節(jié)具兩證在內(nèi)。一是太陽蓄血證。一是陽明里實證。因古人文法錯綜。故難辨也。無太陽證。謂無表證也。少腹堅痛者。以肝藏血。少腹為肝經(jīng)部分。故血必結(jié)于此。則堅痛亦在此。此惡露不盡。是為熱在里。結(jié)在膀胱。此太陽蓄血證也。宜下去瘀血。若不大便煩躁。脈實譫語者。陽明里實也。再倍發(fā)熱者。熱在里。蒸蒸發(fā)于外也。陽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是陽明向旺時。故煩躁不能食。病在陽而不在陰。故至夜則愈。此陽明腑病也。宜大承氣湯以下胃實。

  案尤云。蓋謂不獨血結(jié)于下。而亦熱聚于中也。若但治其血。而遺其胃。則血雖去而熱不除。即血亦未必能去。而大承氣湯中。大黃枳實。均為血藥。仲景取之者。蓋將一舉而兩得之歟。此解不可從。李注似允當。

  產(chǎn)后風。續(xù)之數(shù)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干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xù)在耳??膳c陽旦湯。(〔原注〕即桂枝湯方。見下利中?!鹈}經(jīng)作婦人產(chǎn)得風。心下悶。作心下堅。徐沈作產(chǎn)后中風續(xù)續(xù)。)〔徐〕此段言產(chǎn)后中風。遷延不愈。而表里雜見者。仍當去其風也。謂中風之輕者。數(shù)十日不解。似乎不可責表。然頭疼惡寒汗出。時有熱。皆表證也。心下悶干嘔。太陽之邪欲內(nèi)入。而內(nèi)不受也。今陽旦證仍在。陽旦湯何不可與。而因循以致誤也。

  案陽旦湯。徐沈尤金鑒。為桂枝湯加黃芩。而魏則據(jù)傷寒論證象陽旦條。為桂枝加附子。并誤。唯程根據(jù)原注為是。

  張氏醫(yī)通云。舉此與上文承氣湯。為表里之例。

  產(chǎn)后中風。發(fā)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喘而。千金。作喘氣。頭痛。圣濟。作頭目昏痛。)〔尤〕此產(chǎn)后表有邪。而里適虛之證。若攻其表。則氣浮易脫。若補其里。則表多不服。竹葉湯。用竹葉葛根桂枝防風桔梗。解外之風熱。人參附子。固里之脫。甘草姜棗。以調(diào)陰陽之氣。而使其平。乃表里兼濟之法。凡風熱外淫。而里氣不固者。宜于此取則焉。

  〔沈〕產(chǎn)后最易變?yōu)槿岑d。故發(fā)熱頭痛。雖屬太陽表證??蛛[痙病之機。所以方后云。頸項強。加大附子一枚。

  案金鑒云。產(chǎn)后中風之下。當有病痙者之三字。始與方合。若無此三字。則人參附子。施之于中風發(fā)熱可乎。而又以竹葉命名者。何所謂也。且方內(nèi)有頸項強用大附子之文。

  本篇有證無方。則可知必有脫簡。此注恐非。是方蓋防發(fā)痙之漸。若至直發(fā)痙。則難奏效也。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千金作一握)葛根(三兩)防風(案千金用二兩)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大棗(十五枚)生姜(五兩)附子(一枚炮○活人書不用)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溫覆使汗出?!痤i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前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半升。洗。(千金。分上。有去滓二字。無一枚以下十二字。前。

  趙本作煎。徐注豆大下云。該是入字。案據(jù)徐則豆下句。)〔程〕產(chǎn)后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今證中未至背反張。而發(fā)熱面赤頭痛。亦風痙之漸。故用竹葉主風痙。防風治內(nèi)痙。葛根治剛。桂枝治柔痙。生姜散風邪。桔梗除風痹。辛以散之之劑也。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佐人參以固衛(wèi)。附子以溫經(jīng)。甘草以和諸藥。大棗以助十二經(jīng)。

  同諸風劑。則發(fā)中有補。為產(chǎn)后中風之大劑也。頸項強急。痙病也。加附子以散寒。嘔者。風擁氣逆也。加半夏以散逆。

  張氏醫(yī)通云。此桂枝湯。去芍藥。加竹葉葛防桔梗人參。

  因方后所加附子向來混入方內(nèi)。案醫(yī)通。載本方。去附子。蓋本于活人書。

  又云。附子恐是方后所加。治頸項強者。以邪在太陽禁固其筋脈。不得屈伸。故用附子。溫經(jīng)散寒。

  揚去沫者。不使辛熱上浮之氣。助其虛陽上逆也。若邪在胸而嘔。加半夏治之。上言破之如豆。入前藥。舊本作如豆大。今如徐忠可駁正。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乳。脈經(jīng)。作產(chǎn)。)〔程〕胃者。水谷氣血之海。產(chǎn)后則血氣虛。而胃氣逆。故煩亂嘔逆。

  〔尤〕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者。

  乳子之時。氣虛火勝。內(nèi)亂而上逆也。

  案乳中。蓋在草蓐之謂。故脈經(jīng)作產(chǎn)中。而沈云。乳者乳子之婦也。魏云。乳即血也。初產(chǎn)血虛。

  沈云。乳下。當有閉字。謂乳閉而不通也。金鑒云。此條文義證藥未詳。張璐云。乳中虛。言乳哺而乳汁去多。并誤。

  竹皮大丸方

 ?。ɑ钊嗽啤V翁摕]d之于丈夫諸方中。)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钊藭0貙?。作枳實。

  〔程〕竹茹甘寒。以除嘔。石膏辛寒。以除煩逆。白薇咸寒。以治狂惑邪氣。夫寒則泥膈。佐桂枝以宣導(dǎo)。寒則傷胃。佐甘草以和中。有熱倍白薇。白薇咸寒。能除熱也。

  煩喘。加柏實。柏實辛平。能治喘也。用棗肉為丸者。統(tǒng)和諸藥。以安中益氣也。

  武氏濟陰綱目云。中虛不可用石膏。煩亂不可用桂枝。此方以甘草七分。配眾藥六分。又以棗肉為丸。

  仍以一丸飲下??上肫淞⒎街ⅰS盟幹y。審虛實之不易也。仍飲服者。尤慮夫虛虛之禍耳。用是方者亦當深省。

  產(chǎn)后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脈經(jīng)。作熱痢重下新產(chǎn)虛極。千金。利虛間。有兼字。)〔尤〕傷寒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寒以勝熱??嘁栽餄褚病4艘酂崂轮亍6敭a(chǎn)后虛極則加阿膠救陰。甘草補中生湯。且以緩連柏之苦也。

  案金鑒云。此條文義證藥不合。不釋。蓋以其虛極而用苦寒之品也。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ㄇЫ稹C最^翁湯。)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案千金各二兩)柏皮(各三兩)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nèi)膠令消盡。分溫三服。

  張氏醫(yī)通云。傷寒厥陰證。熱利下重者。用白頭翁湯??嗪螣?。以堅腸胃。此產(chǎn)后氣血兩虛。故加阿膠甘草。然下利血滯也。古人云。血行則利自止。此方豈獨治產(chǎn)后哉。

  附方

  千金三物黃芩湯

  治婦人在草蓐。自發(fā)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千金。煩者。作煩熱。)黃芩(一兩)苦參(二兩)干地黃(四兩千金。二兩上。有各字。)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千金。六升下有去滓二字。)〔徐〕在草蓐。是未離產(chǎn)所也。自發(fā)露得風。是揭蓋衣被。稍有不慎而暫感也。產(chǎn)后陰虛。四肢在亡血之后。陽氣獨盛。又得微風。則苦煩熱。然表多則上入而頭痛。當以上焦為重。故主小柴胡和解。若從下受之。而濕熱結(jié)于下。則必生蟲。頭不痛。故以黃芩消熱為君??鄥⑷ワL殺蟲為臣。

  而以地黃補其元陰為佐。曰多吐下蟲。謂蟲得苦參。必不安。其上出下出。故未可知也。

  案別錄云。苦參除伏熱。本方所用。蓋不在殺蟲。當考千金傷寒雜治門。

  千金內(nèi)補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產(chǎn)后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蚩嗌俑怪屑蹦ν匆?。不能食飲。產(chǎn)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千金。刺作。中急作拘急。無摩字。宜作方。)當歸(四兩)桂枝(三兩)芍藥(六兩○千金作五兩)生姜(三兩○千金作六兩)甘草(五兩)大棗(十二枚○千金作十八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一日令盡。若大虛加飴糖六兩。湯成內(nèi)之于火上。暖令飴消。

  若去血過多。崩傷內(nèi)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合八味。湯成內(nèi)阿膠。若無當歸。以芎代之。若無生姜。以干姜代之。(案內(nèi)衄。千金作內(nèi)竭。非也。千金翼。與本條同。巢源云。吐血有三種。一日內(nèi)衄。

  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蛉?shù)升。乃至斛。是也。若無生姜以下。千金無。)〔沈〕產(chǎn)后體雖無病。血海必虛。若中氣充實。氣血雖虛。易能恢復(fù)?;蚝筇觳荒苌?。充于血海。

  則見虛羸不足。但血海虛。而經(jīng)絡(luò)之虛。是不待言。因氣血不利。而瘀則腹中刺痛不止。沖任督帶內(nèi)虛。則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脾冒氣虛。則吸吸少氣。不能食飲。故用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

  加當歸欲補血之功居多。若大虛加膠飴。峻補脾胃。而生氣血。若去血過多。崩傷內(nèi)衄。乃血海真陰大虧。故加地黃阿膠以培之。方后云。無生姜。以干姜代之。乃溫補之中。兼引血藥入血分生血。其義更妙。

  張氏醫(yī)通云。按此即黃建中之變法。彼用黃。以助外衛(wèi)之陽。此用當歸。以調(diào)內(nèi)營之血。兩不移易之定法也。

  千金芍藥湯。治產(chǎn)后苦腹少痛方。

  即小建中湯。用膠飴八兩。

  [卷五\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論一首、脈證合十四條、方十四首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來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嘔吐中?!饋怼?。太陽下編。作得。斷下。有者字。)〔程〕婦人傷寒中風。六經(jīng)傳變治例。與男子同法。唯經(jīng)水適來適斷。熱入血室。與夫胎前產(chǎn)后。崩漏帶下。則治有殊也。婦人經(jīng)行之際。當血弱氣盡之時。邪氣因入血室。與正氣相搏。則經(jīng)為之斷。血為之結(jié)也。血結(jié)則邪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與小柴胡解表里。而散血室之邪熱。

  〔尤〕仲景單用小柴胡湯。不雜血藥一味。意謂熱邪解而乍結(jié)之血自行耳。(詳傷寒論輯義太陽中篇。以下二條同。)許氏本事方。小柴胡加地黃湯。治婦人室女。傷寒發(fā)熱。

  或發(fā)寒熱。經(jīng)水適來?;蜻m斷。晝則明了。夜則譫語。如見鬼狀。亦治產(chǎn)后惡露方來。忽爾斷絕。

  即于小柴胡湯。加生干地黃。

  辛亥中。寓居毗陵。學官王仲禮其妹病傷寒。發(fā)寒熱。遇夜則如有鬼物所憑。六七日忽昏塞。涎響如引鋸。牙關(guān)緊急。瞑目不知人。疾勢極危。召予視。予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經(jīng)來否。其家云。月經(jīng)方來。病作而經(jīng)遂止。得一二日。發(fā)寒熱。晝雖靜。夜則有鬼祟。從昨日來。涎生不省人事。予曰此熱入血室證也。仲景云。婦人中風。發(fā)熱惡寒。經(jīng)水適來。晝則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發(fā)作有時。此名熱入血室。醫(yī)者不曉。以剛劑與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杳安恢?。當先化其涎。后除其熱。予急以一呷散投之。兩時頃涎下得睡。省人事。次授以小柴胡加地黃湯。三服而熱除。不汗而自解矣。(一呷散。大天南星一味。選臘辰日制。詳見于本書。)婦人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晝?nèi)彰髁?。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脈經(jīng)注。二焦字疑。)〔程〕傷寒發(fā)熱。又值經(jīng)水適來之時。則寒邪乘虛而入。搏于血室。夫邪去陽入陰。則晝?nèi)彰髁?。陰被其邪。故暮則譫語。如見鬼狀也。無者。禁止之辭。犯胃氣以禁下言也。上二焦以禁汗吐言也。今邪在血室中。則非汗吐下所宜矣。上章以往來寒熱如瘧。故用小柴胡。以解其邪。下章以胸脅下滿。如結(jié)胸狀。故刺期門。以瀉其實。此章則無上下二證。似待其經(jīng)行血去。邪熱得以隨血出而解也。

  婦人中風。發(fā)熱惡寒。經(jīng)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

  胸脅滿。如結(jié)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太陽下編。得下。有之字。)〔程〕發(fā)熱惡寒。則風邪在表。未入于里。值經(jīng)水適來。至七八日。則邪熱乘虛而內(nèi)入。入則表證罷。

  故脈遲身涼和也。胸脅者。肝之部分。靈樞經(jīng)曰。厥陰根于大敦。結(jié)于玉英。絡(luò)于膻中。其正經(jīng)。則布脅肋。以肝藏血。邪入血室。故令胸脅滿。如結(jié)胸狀也。肝藏魂。熱搏于陰。故令譫語也。

  期門者。肝之募。刺之以瀉其實。

  許氏本事方云。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證。醫(yī)者不識。用補血調(diào)氣藥。涵養(yǎng)數(shù)日。遂成血結(jié)胸?;騽裼们八帯?br />
  予曰。小柴胡用已遲。不可行也。無已則有一焉。刺期門穴斯可矣。予不能針。請善針者治之。如言而愈。

  或者問曰。熱入血室。何為而成結(jié)胸也。予曰。邪氣傳入經(jīng)絡(luò)。與正氣相搏。上下流行?;蛴鼋?jīng)水適來適斷。

  邪氣乘虛。而入血室。血為邪迫。上入肝經(jīng)。肝受邪則譫語。而見鬼。復(fù)入膻中。則血結(jié)于胸也。何以言之。

  婦人平居。水當養(yǎng)于木。血當養(yǎng)于肝也。方未受孕。則下行以為月水。既妊娠。則中蓄之以養(yǎng)胎。及已產(chǎn)。則上壅之以為乳。皆血也。今邪逐血。并歸肝經(jīng)。聚于膻中。結(jié)于乳下。故手觸之則痛。非湯劑可及。

  故當刺期門也?;钊藭?。海蛤散。治血結(jié)胸。(海蛤?;?。甘草。各一兩。芒硝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雞子清調(diào)下。)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然汗出者愈。(詳傷寒論輯義陽明篇。者。太陽中篇。作則。)〔尤〕陽明之熱。從氣而之血。襲入胞宮。即下血而譫語。蓋沖任之脈。并陽明之經(jīng)。不必乘經(jīng)水之來。而后熱得入之。故彼為血去而熱入。此為熱入而血下也。但頭汗出者。陽通而閉在陰也。此雖陽明之熱。

  而傳入血室。則仍屬肝家。故亦當刺期門。以瀉其實。刺已周身然汗出。則陰之閉者亦通。故愈。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濃樸湯主之。(臠。脈經(jīng)作腐。)〔尤〕此凝痰結(jié)氣。阻塞咽嗌之間。千金。所謂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吞不下。吐不出者是。

  〔鑒〕咽中如有炙臠。謂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氣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氣凝涎而生。故用半夏濃樸生姜。辛以散結(jié)??嘁越的?。茯苓佐半夏。以利飲行涎。紫蘇芳香。以宣通郁氣。俾氣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證男子亦有。不獨婦人也。

  巢源云。咽中如炙肉臠者。此是胸膈痰結(jié)。與氣相搏。逆上咽喉之間。結(jié)聚狀如炙肉之臠也。

  半夏濃樸湯方

 ?。ā苍ⅰ城Ы?。作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鸢附癖?。肉下。有臠字。)半夏(一升)濃樸(三兩)茯苓(四兩○趙作二兩)生姜(五兩)干蘇葉(二兩○千金云一方無干蘇葉生姜)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圣惠方。半夏散。治咽喉中。如有炙腐。

  于本方中。加枳殼訶黎勒皮。

  王氏易簡。四七湯。治喜怒悲恐驚之氣。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蛉缑泛恕T谘屎碇g??┎怀觥?br />
  咽不下。此七氣之所為也?;蛑须淦M。氣不舒快?;蛱迪眼帐ⅰI蠚獯?。

  或因痰飲中節(jié)。嘔吐惡心。并宜服之。(即本方。)又云。婦人情性執(zhí)著。不能寬解。多被七氣所傷。遂致氣填胸臆?;蛉缑泛恕I先屎?。甚者滿悶欲絕。產(chǎn)婦尤多。此證服此劑。間以香附子藥。久服取效。婦人惡阻。尤宜服之。間以紅丸子尤效。一名濃樸半夏湯。一名大七氣湯。

  瑞竹堂經(jīng)驗方。四七湯。治婦人女子。小便不順。甚者。陰戶疼痛。

  于本方。加香附子甘草。煎成加琥珀末調(diào)服。

  仁齋直指。桂枝四七湯。治風冷寒邪。搏心腹作痛。

  于本方。合桂枝湯。加枳殼人參。

  又四七湯。治驚憂氣遏上喘。(即本方。)又加減七氣湯。治氣郁嘔吐。

  于本方。合千金七氣湯。(桂枝。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生姜。)去紫蘇。

  又加味四七湯。治心氣郁滯?;硖瞪Ⅲ@。

  于本方。加茯神遠志甘草石菖大棗。

  三因七氣湯。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郁發(fā)。致五臟互相刑克。陰陽反戾。揮霍變亂。吐利交作。寒熱眩暈。痞滿咽塞。

  于本方。加桂枝芍藥陳皮人參大棗。

  孫氏三吳醫(yī)案云。張溪亭乃眷。喉中梗梗有肉。如炙臠。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鼻塞頭運。耳常啾啾不安。汗出如雨。心驚膽怯。不敢出門。稍見風即遍身疼。小腹時疼。小水淋瀝而疼。脈兩寸皆短。兩關(guān)滑大。右關(guān)尤搏指。此梅核氣癥也。以半夏四錢。濃樸一錢。紫蘇葉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三分。姜三分。水煎食后服。每用此湯。調(diào)理多效。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鑒〕臟。心臟也。心靜則神藏。若為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寧也。故喜悲傷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象如神靈所憑。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癲狂病也。數(shù)欠伸。喝欠也。喝欠煩悶。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實。故證及也。

  案沈尤以臟為子宮。甚誤。

  甘草小麥大棗湯方

  (三因。名小麥湯。袖珍。名甘草湯。)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案溫分徐沈尤作分溫。是。)〔程〕內(nèi)經(jīng)曰。悲則心系急。甘草大棗者。甘以緩諸急也。小麥者。谷之苦者也。靈樞經(jīng)曰。心病者。宜食麥。是谷先入心矣。

  案素問。以小麥為心之谷。千金云。小麥養(yǎng)心氣。本方所主。正在于此。而金鑒云。方義未詳。必是偽錯。此說大誤。驗之于病者。始知立方之妙也。

  許氏本事方云。鄉(xiāng)里有一婦人。數(shù)欠。無故悲泣不止。或謂之有祟。祈禳請禱備至。終不應(yīng)。予忽憶有一證云。婦人臟躁云云。急令治藥。盡劑而愈。古人識病制方。種種妙絕如此。試而后知。

  陳氏婦人良方云。鄉(xiāng)先生程虎卿內(nèi)人。妊娠四五個月。遇晝則慘戚悲傷。淚下數(shù)欠。如有所憑。醫(yī)與巫兼治。皆無益。仆年十四。正在齋中習業(yè)。見說此證。而程省元皇皇無計。仆遂告之。管先生伯同說。

  記憶先人曾說此一證。名曰臟躁悲傷。非大棗湯不愈?;⑶浣璺娇粗I跸矊ψC。笑而治藥。一投而愈矣。

  婦人吐涎沫。醫(y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婦人下。千金。有霍亂嘔逆二字。瀉心湯上。千金有甘草二字。)〔尤〕吐涎沫。上焦有寒也。不與溫散。而反下之。則寒內(nèi)入而成痞。如傷寒下早例也。然雖痞而猶吐涎沫。則上寒未已。不可治痞。當先治其上寒。而后治其中痞。亦如傷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魏〕瀉心湯。在傷寒論中。為方不一。亦當合傷寒論中痞證諸條。參觀之。而求其治法。

  小青龍湯方

 ?。ㄒ姺伟b中。)

  瀉心湯方

 ?。ㄒ婓@悸中○案驚悸所載即三黃瀉心湯。此恐不然。據(jù)千金。當是甘草瀉心湯。)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jié)氣。為諸經(jīng)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jié)胞門。寒傷經(jīng)絡(luò)。凝堅在上。嘔吐涎唾。

  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jié)。繞臍寒疝?;騼擅{疼痛。與臟相連?;蚪Y(jié)熱中。痛在關(guān)元。脈數(shù)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經(jīng)候未勻。令陰掣痛。少腹惡寒?;蛞?。下根氣街。氣沖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或有憂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久則羸瘦。

  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nèi)f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辯記。勿謂不然。(徐云。未多之未字。疑誤。程尤作來多。程云。謂崩帶之屬。金鑒亦作來多。云來字。當是未字。本條皆經(jīng)水斷絕之病。若系來多。則與上文不合。是傳寫之訛。案撰金鑒者。何不考之正脈等本??梢伞I蛭翰⑷栽?。令陰。趙本作冷陰。非。)〔鑒〕此條為婦人諸病綱領(lǐng)。其病之所以異于男子者。以其有月經(jīng)也。其月經(jīng)致病之根源。則多因虛損積冷結(jié)氣也。三者一有所感。皆能使經(jīng)水斷絕。至有歷年。寒積胞門。以致血凝氣結(jié)。而不行者。先哲云。

  女子以經(jīng)調(diào)為無病。若經(jīng)不調(diào)。則變病百出矣。以下皆言三者阻經(jīng)之變病。其變病之不同。各因其人之臟腑經(jīng)絡(luò)。寒熱虛實之異也。如寒外傷經(jīng)絡(luò)。其人上焦素寒。則凝堅在上。故上焦胸肺受病也。形寒傷肺。則氣滯阻飲。故嘔吐涎唾也。若其人上焦素熱。寒同其化。久則成熱。熱傷其肺。故成肺癰。而形體損瘦也。若其人中焦素寒。則在中盤結(jié)。故繞臍疝痛也?;騼擅{疼痛。是中焦之部。連及肝臟故也?;蚱淙酥薪顾責帷t不病寒疝。而病結(jié)熱于中矣。中熱故不能為寒疝。而繞臍之痛仍在關(guān)元也。其人脈數(shù)當生瘡。

  若無瘡則熱必灼陰。皮膚失潤。故肌粗若魚鱗也。然此嘔吐涎唾。寒疝疼痛。肌若魚鱗等病。亦時著男子。非止女子病也。在下未多。謂經(jīng)候不勻。而血不多下也。邪侵胞中。乃下焦之部。故病陰中掣痛少腹惡寒也?;蛲匆?。下根氣街急痛。腰膝疼煩。皆胞中沖任為病。所以必然也?;蛲礃O奄忽眩冒。狀如厥癲。亦痛甚之常狀也。若其人或有憂慘悲傷多嗔之遇。

  而見此眩冒厥癲之證。實非有鬼神也。凡此胞中沖任血病。皆能病帶。故諺曰十女九帶也。然帶下病久。津液必傷。形必羸瘦。診其脈虛。審其多寒。豈止病此三十六病。而千變?nèi)f端矣。雖千變?nèi)f端。然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與病參究。行其針藥。治危得安也。其有病雖同。而脈不同者。則當詳加審辨。故曰子當辨記。勿謂不然也。

  〔尤〕甚則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所謂陰病者。下行極而上也?;蛴袘n慘悲嗔。狀如鬼神者。病在陰則多怒。及悲愁不樂也。而總之曰此皆帶下。帶下者。帶脈之下。古人列經(jīng)脈為病。凡三十六種。皆謂之帶下病。非今人所謂赤白帶下也。三十六病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也。

  案史記扁鵲傳云。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yī)。知古所稱帶下。乃腰帶以下。經(jīng)血諸疾之謂也。金鑒云。此皆帶下一句。當在非有鬼神之下。文義相屬。是傳寫之訛。此說非也。本條隔句押韻。如根據(jù)金鑒而改之。則失上下押韻之法。不可從也。巢源云。諸方說三十六疾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不通是也。又云。張仲景所說三十六疾。皆由子臟冷熱勞損。而挾帶下。起于陰內(nèi)。條目混漫。與諸方不同。據(jù)巢氏此言。則本條所謂三十六疾。今無所考歟。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

  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jīng)半產(chǎn)。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jīng)湯主之。(案沈尤所字下句。所。許同。即日晡所之所。諸家或接下句。義不通。)〔程〕下利。當是下血。

  〔鑒〕所病下利之利字。當是血字。文義相屬。必是傳寫之訛。李曰。婦人年五十。則已過七七之期。任脈虛。大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時也。所病下利。據(jù)本文帶下觀之。當是崩淋下血之病。蓋血屬陰。陰虛故發(fā)熱。暮亦屬陰也。任主胞胎。沖為血海。二脈皆起于胞宮。而出于會陰。

  正當少腹部分。沖脈挾臍上行。故沖任脈虛。則少腹里急。有干血。亦令腹?jié)M。內(nèi)經(jīng)云。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是也。手背為陽。掌心為陰。乃手三陰過脈之處。陰虛故掌中煩熱也。陽明脈挾口環(huán)唇。與沖脈會于氣街。皆屬于帶脈。難經(jīng)云。血主濡之。以沖脈血阻不行。則陽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潤。故唇口干燥。斷以病屬帶下。以曾經(jīng)半產(chǎn)。少腹瘀血不去。則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則唇口干燥之所由生也。

  溫經(jīng)湯方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芍藥(各二兩)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一升去心)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蛟滤畞磉^多。及至期不來。(取。徐沈尤。并作治。是。)〔程〕婦人有瘀血。當用前證下瘀血湯。今婦人年五十。當天癸竭之時。又非下藥所宜。故以溫藥治之。以血得溫即行也。經(jīng)寒者溫以茱萸姜桂。血虛者益以芍藥歸芎。氣虛者補以人參甘草。血枯者潤以阿膠麥冬。半夏用以止帶下。牡丹用以逐堅。十二味為養(yǎng)血溫經(jīng)之劑。則瘀血自行。而新血自生矣。故亦主不孕崩中。而調(diào)月水。

  千金。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斷?;蛟陆?jīng)來過多。及過期不來。服之亦佳方。(即本方。外臺引千金。名溫經(jīng)湯。斛。作斗。)和劑局方。溫經(jīng)湯。治沖任虛損。月候不調(diào)?;騺矶嗖粩唷;蜻^期不來?;虮乐腥パ_^多不止。又治曾經(jīng)損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發(fā)熱下利。手掌煩熱。唇干口燥。及治少腹有寒。久不受胎。(即本方。醫(yī)學入門。名大溫經(jīng)湯。)王氏易簡云。若經(jīng)血不調(diào)。血臟冷痛者。當用小溫經(jīng)湯。

  即本方。別本。以當歸附子二味。等分白水煎服。不載本方。案已名小溫經(jīng)湯??址潜痉健?br />
  百一選方。正經(jīng)湯。

  于本方。去芎甘草。加熟地黃。

  帶下。經(jīng)水不利。少腹?jié)M痛。經(jīng)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案本草綱目。土瓜條。經(jīng)下。補或字。義尤明。金鑒改再作不字。非。)〔尤〕婦人經(jīng)脈流暢。應(yīng)期而至。血滿則下。血盡復(fù)生。如月盈則虧。月晦復(fù)也。惟其不利。

  則蓄泄失常。似通非通。欲止不止。經(jīng)一月。而再見矣。少腹?jié)M痛。不利之驗也。

  土瓜根。主內(nèi)痹瘀血月閉。蟲。蠕動逐血。桂枝芍藥。行榮氣而正經(jīng)脈也。

  土瓜根散方

  (〔原注〕陰腫。亦主之。)土瓜根芍藥桂枝蟲(各三分)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程〕土瓜根。破瘀血。而兼治帶下。故以為君。蟲下血閉以為臣。芍藥通順血脈以為佐。桂枝通行瘀血以為使。疝亦凝血所成。故此方亦治腫。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chǎn)漏下。旋復(fù)花湯主之。

  〔尤〕本文已見虛勞篇中。此去男子亡血失精句。而益之曰旋復(fù)花湯主之。蓋專為婦人立法也。詳本草。旋復(fù)花。

  治結(jié)氣去五臟間寒熱。通血脈。蔥。主寒熱除肝邪。絳帛。入肝理血。殊與虛寒之旨不合。然而肝以陰臟。而含少陽之氣。以生化為事。以流行為用。是以虛不可補。解其郁聚。即所以補寒。不可溫行其血氣。即所以溫固。不可專補其血。以傷其氣。亦非必先散結(jié)聚。而后溫補。如趙氏魏氏之說也。

  〔鑒〕此條詳在傷寒論辨脈法篇。錯簡在此。旋復(fù)花湯主之一句。亦必是錯簡。半產(chǎn)漏下。則氣已下陷。焉有再用旋復(fù)花下氣之理。

  旋復(fù)花湯方

  旋復(fù)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婦人陷經(jīng)漏下。黑不解。膠姜湯主。(〔原注〕臣億等校諸本。

  無膠姜湯方。想是妊娠中膠艾湯。○樓氏綱目云。即芎歸膠艾湯。一云。加干姜一兩。)〔鑒〕李曰。陷經(jīng)漏下。謂經(jīng)脈下陷。而血漏下不止。乃氣不攝血也。黑不解者。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榮氣腐敗也。然氣血喜溫惡寒。用膠姜湯。養(yǎng)氣血則氣盛血充。推陳致新。而經(jīng)自調(diào)矣。按此條文義。必有缺誤。膠姜湯。方亦缺。姑采此注。以見大意。

  〔尤〕陷經(jīng)。下而不止之謂。黑則因寒而色瘀也。

  膠姜湯。方未見。然補虛溫里止漏。阿膠干姜二物已足。林億云??质悄z艾湯。按千金膠艾湯。有干姜。似可取用。

  巢源。載五色漏下。其五曰。腎臟之色黑。漏下黑者。是腎臟之虛損。故漏下而挾黑色也。

  婦人少腹?jié)M。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為水與血俱結(jié)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如敦狀。脈經(jīng)作敦敦狀更四字。注。要略云。滿而熱。案徐沈。生。改經(jīng)。誤。)〔尤〕敦音對。按周禮注。盤以盛血。敦以盛食。蓋古器也。少腹?jié)M。如敦狀者。言少腹有形高起。如敦之狀。與內(nèi)經(jīng)脅下大如覆杯之文略同。小便難。病不獨在血矣。不渴。知非上焦氣熱不化。生后。即產(chǎn)后。產(chǎn)后得此。乃是水血并結(jié)。而病屬下焦也。故以大黃下血。

  甘遂逐水。加阿膠者。所以去瘀濁。而兼安養(yǎng)也。

  案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盤玉敦。鄭注。敦。盤類。古者以盤盛血。以敦盛食。尤注本于此。又廣雅。釋器。ht。盂也。爾雅釋丘。郭注。敦。盂也。知本條如敦狀。謂如盤盂之形也。脈經(jīng)如敦敦狀。而千金云。陰交石門。主水脹水氣。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小便黃。則脈經(jīng)似是。然如字。竟無著落。沈云。人敦而不能起。言其下重之情也。金鑒云。敦。大也。皆于文義。不相葉。今從尤注。

  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婦人經(jīng)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原注〕亦治男子膀胱滿急。有瘀血者。)〔尤〕經(jīng)水不利下者。經(jīng)脈閉塞而不下。比前條下而不利者。有別矣。故彼兼和利。而此專攻逐也。然必審其脈證并實。而后用之。不然。婦人經(jīng)閉。多有血枯脈絕者矣。雖養(yǎng)沖任。猶恐不至。而可強責之哉。

  〔鑒〕婦人經(jīng)水不利下。言經(jīng)行不通利快暢下也。乃婦人恒有之病。不過活瘀導(dǎo)氣。調(diào)和沖任。足以愈之。今曰抵當湯主之。夫抵當重劑。文內(nèi)無少腹結(jié)痛。大便黑。小便利。發(fā)狂善忘。寒熱等證。恐藥重病輕。必有殘缺錯簡。讀者審之。

  抵當湯方

  水蛭(三十個熬)虻蟲(三十枚熬去翅足)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浸)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千金桃仁煎。治帶下月經(jīng)閉不通。

  本方。去蛭。加樸硝五兩。

  千金翼。抵當湯。治婦人月水不利。腹中滿。時自減。并男子膀胱滿急方。

  本方。去虻蟲。加虎杖二兩。一云虎掌。

  又杏仁湯。治月水不調(diào)?;蛞辉略賮?。或兩月三月不來?;蛟虑啊;蛟潞蟆i]塞不通。

  于本方。加杏仁三十枚。(千金同。)李氏必讀。代抵當湯。行瘀血。(如血老而甚者。去歸地。加蓬術(shù)。)生地黃當歸尾穿山甲(各三錢)降香(一錢五分)肉桂(去皮一錢)桃仁(去皮尖炒二錢)大黃(去皮三錢)芒硝(八分)水二鐘。煎一鐘。血在上食后服。血在下食前服。

  張氏醫(yī)通云。水蛭如無。以陵鯉甲。生漆涂炙。代之。

  又代抵當丸。治虛人蓄血。宜此緩攻。

  于前方。去降香。加蓬術(shù)為末。蜜丸。蓄血而上部者。丸如芥子。黃昏去枕仰臥。以津咽之。令停喉。

  以搜逐瘀積。在中部食遠。下部空心。俱丸如梧子。百勞水煎湯下之。汪氏醫(yī)方集解同。但去降香莪術(shù)芒硝。用玄明粉。

  婦人經(jīng)水閉不利。臟堅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

  〔沈〕臟。即子宮也。堅癖不止。止當作散字。堅癖不散。子宮有干血也。白物者。世謂之白帶也。

  〔魏〕藏堅之臟。指子宮也。臟中之臟。指陰中也。

  〔尤〕臟堅癖不止者。

  子臟干血。堅凝成癖。而不去也。干血不去。則新血不榮。而經(jīng)閉不利矣。由是蓄泄不時。胞宮生濕。濕復(fù)生熱。所積之血。轉(zhuǎn)為濕熱所腐。而成白物。時時自下。是宜先去其臟之濕熱。礬石卻水除熱。合杏仁破結(jié)潤干血也。

  礬石丸方

  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五內(nèi)中。劇者再內(nèi)之。

  〔程〕礬石酸澀。燒則質(zhì)枯??轁?。故神農(nóng)經(jīng)以能止白沃。亦澀以固脫之意也。杏仁者。非以止帶。

  以礬石質(zhì)枯。佐杏仁一分。以潤之。使其同蜜。易以為丸。滑潤易以內(nèi)陰中也。此方專治下白物而設(shè)。未能攻堅癖下干血也。

  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

  〔尤〕婦人經(jīng)盡產(chǎn)后。風邪最易襲入腹中。與血氣相搏。而作刺痛。刺痛。痛如刺也。六十二種未詳。

  紅藍花??嘈翜亍;钛雇?。得酒尤良。不更用風藥者。血行而風自去耳。

  紅藍花酒方

  (〔原注〕疑非仲景方。)紅藍花(一兩)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

  外臺。近效。療血暈絕不識人煩悶方。

  紅藍花三兩。新者佳。以無灰清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大升。煮取一大盞。去滓候稍冷服之。

  婦人良方。紅藍花酒。療血暈絕不識人。煩悶言語錯亂。惡血不盡。腹中絞痛。胎死腹中。

  紅藍花一兩。上為末。分二服。每服酒二盞。童子小便二盞。煮取盞半。候冷分為二服。留滓再并煎。

  一方無童便。(本出肘后?!鹦焓咸ギa(chǎn)方。治產(chǎn)后血暈?;杳孕臍饨^。)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徐〕此言婦人之病。大概由血。故言諸疾痛。皆以術(shù)苓澤歸芍芎主之。謂即有因寒者。亦不過稍為加減。非真以此方概腹中諸痛也。

  〔鑒〕諸疾腹痛。謂婦人腹中諸種疾痛也。既曰諸疾痛。則寒熱虛實。氣食等邪。皆令腹痛。豈能以此一方。概治諸疾痛耶。當歸芍藥散主之。必是錯簡。

  當歸芍藥散方

 ?。ㄒ娗叭焉镏?。)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徐〕此言婦人之病。既已由血。則虛者多。從何補起。唯有建中之法為妙。謂后天以脾胃為本。胃和而飲食如常。則自能生血而痛止也。小建中。即桂枝湯加飴糖也。言外見當扶脾之統(tǒng)血。不當令借四物之類耳。前產(chǎn)后附千金內(nèi)補當歸建中湯。正此意也。

  小建中湯方

 ?。ㄒ娗疤搫谥小#┲焓霞灧?。加味建中湯。治女人虛敗腹痛。

  本方中。加當歸琥珀木香。

  施丸端效方。大加減建中湯。治婦人胎前產(chǎn)后。一切產(chǎn)損。月事不調(diào)。臍腹痛。往來寒熱。自汗口干煩渴。于黃建中湯。去膠飴。加當歸川芎白術(shù)。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能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zhuǎn)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以胞以下。脈經(jīng)。作此人故肌盛。頭舉身滿。今反羸瘦。頭舉中空。感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服腎氣丸。以中有茯苓故也。方在虛勞中。)〔尤〕飲食如故。病不由中焦也。了戾與繚戾同。胞系繚戾。而不順。則胞為之轉(zhuǎn)。胞轉(zhuǎn)則不得溺也。

  由是下氣上逆。而倚息。上氣不能下通。而煩熱不得臥。治以腎氣者。下焦之氣腎主之。腎氣得理。庶繚者順。戾者平。而閉乃通耳。

  巢源云。胞轉(zhuǎn)之病。由胞為熱所迫。或忍小便。俱令水氣還迫于胞。屈辟不得充張。外水應(yīng)入。不得入內(nèi)。溲應(yīng)出不得出。內(nèi)外壅脹不通。故為胞轉(zhuǎn)。其狀小腹急痛。不得小便。甚者至死。張仲景云。婦人本肥盛。且舉自滿。全羸瘦。且舉空減。胞系了戾。亦致胞轉(zhuǎn)。(朱氏格致論。引婦人本肥盛云云。而曰。其義未詳。)案了。繚并音聊???。纏也。繞也。千金有四肢痿繚戾等文。舒氏女科要訣云。了戾者。

  絞紐也。

  腎氣丸方

  干地黃(八兩)薯蕷(四兩)山茱萸(四兩)澤瀉(三兩)茯苓(三兩)牡丹皮(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千金翼用桂附各二兩)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詳于虛勞。及消渴中。當參考。)〔鑒〕趙良曰。此方在虛勞中。治腰痛小便不利。小腹拘急。此亦用之何也。蓋因腎虛用之也。用此補腎則氣化。氣化則水行而愈矣。然轉(zhuǎn)胞之病。豈盡由下焦腎虛。氣不化出致耶。或中焦脾虛。不能散精歸于胞。及上焦肺虛。不能下輸布于胞?;蛱ブ貕浩浒;蛉棠缛敕俊=宰愠纱瞬?。必求其所因。以治之也。

  李曰。方名腎氣丸者。氣屬陽。補腎中真陽之氣也。內(nèi)具六味丸。壯腎水。以滋小便之源。附桂益命門火。以化膀胱之氣。則熏蒸津液。水道以通。而小便自利。此所以不用五苓散。而用腎氣丸也。

  蛇床子散方。溫陰中坐藥。(脈經(jīng)。作婦人陰寒。溫陰中作藥。蛇床子散主之。徐程魏尤金鑒并同。)蛇床子仁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許。和合相得。如棗大。綿裹內(nèi)之。自然溫。(合。趙作令。是。)〔徐〕坐。謂內(nèi)入陰中。如生產(chǎn)謂坐草之坐也。

  〔程〕白粉。即米粉。借之以和合也。

  〔尤〕陰寒陰中寒也。寒則生濕。蛇床子溫以去寒。合白粉燥以除濕也。此病在陰中。而不關(guān)臟腑。故但內(nèi)藥陰中自愈。

  案千金注云。坐藥。即下著坐導(dǎo)藥。

  少陰脈滑而數(shù)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野狼牙湯洗之。

  〔尤〕脈滑者濕也。脈數(shù)者熱也。濕熱相合。而系在少陰。

  故陰中即生瘡。甚則蝕爛不已。野狼牙味酸苦。除邪熱氣疥瘡惡瘡。去白蟲。故取治是病。

  案龔氏外科百效云。如因婦人子宮。有敗精帶濁。或月水未凈。與之交合。后又未洗。男子腎虛。邪穢滯氣。遂令陰莖連睪丸腫瘡。小便如淋。名陰蝕瘡。然婦人亦有之。據(jù)此則陰蝕。乃霉瘡之屬已。

  野狼牙湯方

 ?。ㄍ馀_引千金云。療人陰蟲瘡方。案千金云。治陰中癢入骨困方。與外臺所引異。)野狼牙(三兩○千金作兩把)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綿纏箸。如繭浸湯瀝陰中。日四遍。

  外臺古今錄驗。婦人陰蝕??嘀袪€傷。野狼牙湯。

  野狼牙三兩。咀以水四升。煮取半升。去滓內(nèi)苦酒。如雞子中黃一杯煎沸。適寒溫。以綿濡湯。以瀝瘡中。日四五度即愈。

  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谷氣之實也。膏發(fā)煎導(dǎo)之。

  〔尤〕陰吹。陰中出聲。如大便失氣之狀。連續(xù)不絕。故曰正喧。谷氣實者。大便結(jié)而不通。是以陽明下行之氣。不得從其故道。而乃別走旁竅也。豬膏發(fā)煎。潤導(dǎo)大便。便通氣自歸矣。

  案金鑒云。膏發(fā)煎導(dǎo)之五字。當是衍文。此谷氣之實也之下。當有長服訶黎勒丸之六字。后陰下氣。謂之氣利。用訶黎勒散。前陰下氣。謂之陰吹。用訶黎勒丸。文義始屬。藥病相對。蓋訶黎勒丸。以訶黎勒固下氣之虛。以濃樸陳皮平谷氣之實。亦相允合。方錯簡在雜療篇內(nèi)。此說未知是否。姑附之。

  蕭氏女科經(jīng)論云。按婦人陰吹證。仲景以為谷氣實。胃氣下泄所致。此之病機。有不可解。云來注云。

  胃實腸虛。氣走胞門。亦是隨仲景之文。而詮之也。夫人谷氣胃中。何嘗一日不實。而見陰吹之證者。未之嘗聞。千百年之書。其缺疑可也。予甲寅歲。游峽右。有友吳禹仲來詢云。此鎮(zhèn)有一富室女。陰戶中時簌簌有聲。如后陰之轉(zhuǎn)失氣狀。遍訪醫(yī)者。不曉此何病也。予曰。陰吹證也。仲景之書有之。禹仲因嘆予之讀書之博。案陰吹非罕見之病。簡前年療一諸侯夫人患此證。尋為瘵。藥罔效而沒。

  膏發(fā)煎方

 ?。ㄒ婞S膽中。)

  小兒疳蟲蝕齒方

  (〔原注〕疑非仲景方。)雄黃葶藶上二味。末之。取臘日豬脂。熔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點藥烙之。(案本草綱目。二味等分。日。作月。)〔程〕小兒胃中有疳熱。則蟲生。而牙斷蝕爛。雄黃味辛。葶藶味苦。辛苦能殺蟲故也。按張仲景有口齒論一卷。(案見宋藝文志。)今未之見。豈被處簡脫于此耶。而婦人方后。不應(yīng)有小兒方也。

  案玉函經(jīng)第八卷末。亦載治小兒藥三方。蓋另有幼科書。而亡佚者。此類豈其遣方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