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乘,字叔,淮陰人,曾為吳王劉濞郎中。
吳王因怨恨朝廷而開始策劃謀反時,他上書勸諫說:“臣聽說得到保全者便全都昌盛,失去保全者便全部滅亡。
舜無立錐之地,卻得到了天下;禹的部落不滿十戶,卻稱王于諸侯。
商湯、周武的土地起初都不過百里,但上感天象,不絕日月星辰之光;下?lián)崂杳?,不傷百姓之心,之所以如此,是因有為王的道術(shù)。
君臣父子之道,皆出于天性;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則遇事不會失策,功業(yè)可流傳萬世。
臣枚乘愿誠心誠意為您效忠,請大王予以同情,對臣所說稍加留意。
“用一縷細(xì)絲系著千鈞的重物,上面懸掛在無限的高處,下面垂于不見底的深淵,就是再蠢的人也知道哀憐它即將斷絕。
驚魂未定之馬又用鼓聲驚嚇,絲線快要斷了還要施以重壓;絲線一斷,上面高于天不可復(fù)結(jié),下墜入深淵難以再出。
所以改弦易轍正在今日,可謂千鈞一發(fā)刻不容緩。
能聽忠臣之言,則百般舉措可免災(zāi)禍。
若一定要隨心所欲,則危于累卵,難于上天;而改變心之所欲,則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今天如想窮極天命之壽,盡享無窮之樂,追求天子之尊、萬乘之勢,就是不想易如反掌般地處于泰山之安,而是甘愿危若累卵一樣地走上天之難,這正是愚臣之所以為大王迷惑不解的。
“有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討厭自己的腳印就倒退著走路,結(jié)果腳印更多,影子更急,卻不知道停在陰處,影子就會消失,足跡就會滅絕。
要想人不聞,除非己不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為。
要想讓熱水變涼,而用一人燒火,用百人蕩揚(yáng),是毫無用處的。
不如退柴?;鹁土T了。
燒火不停,卻用揚(yáng)湯去救,就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
養(yǎng)由基,是楚國一個善于射箭的人,距離楊樹葉一百步,可百發(fā)百中。
以楊樹葉之小,加上百發(fā)百中,可謂善射了。
但他最遠(yuǎn)也只能在百步之內(nèi),和臣枚乘所見之遠(yuǎn)相比,可說還只是一個不知操弓持箭的人。
“福的產(chǎn)生有其基礎(chǔ),禍的到來有其根源;培養(yǎng)福的基礎(chǔ),斷絕禍的根源,禍怎么會來呢?泰山上的滴水可以穿石,緊繃的繩索可以切斷井欄。
水不是穿石的鉆子,繩子不是鋸木的鋸子,是因日積月累使之然。
一兩一兩地稱秤,稱到一擔(dān)必定要差;一寸一寸地量,量到一丈必定超過。
以擔(dān)來稱用丈來量,不僅快捷而且誤差小。
十人合抱的大樹,開始只是小芽,用腳可以踢斷,用手可以拔起,要不讓它生長,只有在它未成形之前。
磨子和磨刀石,看不見它的磨損,到時候就磨光了;種樹養(yǎng)牲畜,看不見它的生長,到時就長大了;積累德行,不知道有什么好處,到時自然有用;背棄理義,不知道有何壞處,到時就會滅亡。
臣希望大王慎重考慮并身體力行,這是百世不易的道理。”吳王沒有采納。
枚乘等人便離開吳到梁去投靠孝王。
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錯為漢室定下制度。
不斷削弱諸侯王。
吳王于是與六國謀反,以誅晁錯為名,舉兵向西進(jìn)攻。
漢室聽說后,便斬了晁錯向諸侯謝罪。
枚乘便又對吳王進(jìn)諫說:“昔日,秦在西面與匈奴、西戎作戰(zhàn),北邊修筑榆關(guān)防守,南邊防范羌人、..人,東邊面臨六國的合縱之軍。
六國憑借信陵君的資望,經(jīng)由蘇秦游說結(jié)盟,又以荊軻之勇相激勵,齊心合力以對付秦國。
但秦卻終于打敗了六國,滅掉了他們的社稷,而統(tǒng)一了天下。
原因何在呢?在于地利不同,和民力輕重不等。
如今漢朝據(jù)有全秦之地,兼有六國之眾,對戎狄以恩義相撫。
南邊的羌人、..人,其地十倍于秦,其民百倍于秦,卻向漢朝朝貢,這是大王所明知的。
現(xiàn)在有些讒諛之臣為大王謀劃,不論骨肉之義,不管民力之輕重,國家之大小,專門把吳推向禍坑,這正是臣之所以為大王憂慮的。
“以吳國的兵力同漢相敵,就好比蠅蚊飛進(jìn)牛群,以腐肉去咬缺利劍,一旦交鋒必敗無疑。
天子聽到吳率領(lǐng)各被削黜的諸侯,要來責(zé)問違背先帝遺約之事,便親自誅殺了朝廷的御史大夫,以檢討以前的過錯。
這樣,大王之威已顯于天下,而功勞則超過了湯武。
吳雖只有諸侯之位,而實際上富于天子;雖然偏僻在東南,而地方實際上比中原好。
漢朝盡管有二十四郡,十七個諸侯國,各種貢賦轉(zhuǎn)運(yùn)數(shù)千里不絕于道,其珍奇古怪之物還不如大王的東山之府;向西轉(zhuǎn)運(yùn)的糧食,陸路車不斷,水運(yùn)船滿河,但還不如大王的海陵之倉。
修筑上林苑,離宮散在其中,積聚玩好之物,圈養(yǎng)珍禽異獸,但不如大王的長洲之苑。
雖有曲臺可游,登臨遠(yuǎn)眺,也不如大王以東海為朝夕之池。
雖有壁壘高深,城墻關(guān)隘,也不如大王的江淮之險。
這正是臣認(rèn)為大王之所以應(yīng)該快活滿足的地方。
“大王現(xiàn)在退兵速歸,十分之禍還只有五分。
不然的話,漢室知道吳有吞并天下之心,赫然震怒,調(diào)遣羽林水軍順江而下,襲擊大王之都;魯王、東海王斷絕吳軍的餉道;梁王命令車兵騎兵,只訓(xùn)練不出戰(zhàn),囤積糧食固守,以逸待勞,等候吳軍斷糧。
到那時大王雖想返回,也都不可能了。
三個淮南王計議,相約不出兵相從,齊王已自殺身亡,膠東、膠西、濟(jì)南、淄川四國之兵不能出其境,趙王則被圍困在邯鄲,這些都是掩蓋不住,已經(jīng)明白的事實。
大王遠(yuǎn)離本國千里之外,號令不出十里之內(nèi)。
張羽、韓安國率兵從北面攻來,弓高侯則屯兵于吳軍左右。
吳軍不敢離開營壘,日夜不得休息,臣不禁為之哀傷,愿大王明察?!眳峭醪挥盟姆讲?,終于被消滅了。
漢平定了七國之亂,枚乘也由此聞名。
景帝召他進(jìn)京拜為弘農(nóng)都尉。
他長期來被大諸侯國奉為上賓,與英俊之士同游成了他的愛好,因而不樂意做郡縣官吏,便稱病免官而去。
他再次來到梁國,梁國的賓客都善于作賦,以他寫得最好。
孝王死后,他回到淮陰。
武帝當(dāng)太子時即聽說枚乘之名,即位后,枚乘已年老,但仍用蒲草裹住輪子的安車接他進(jìn)京,結(jié)果死在途中。
又下詔詢問枚乘的兒子,卻沒有善于為文者,后來才得到了他的庶子枚皋。
枚皋字少孺。
枚乘在梁時,娶的小妾所生。
他東歸之時,枚皋之母不肯隨他同去,他一怒之下,便分給枚皋數(shù)千錢,留他與母親一起居住。
長到十七歲,枚皋上書梁共王,得以召為郎官。
三年后,派為使者,因與其他侍從爭寵,遭讒言陷害獲罪,家室被抄。
枚皋流亡到長安,遇上大赦,便上書皇上,自稱是枚乘的兒子。
武帝大喜,召入宮中待詔,枚皋從此在宮中作賦。
曾詔令他以平樂館為賦,認(rèn)為他寫得很好。
后拜他為郎,曾出使匈奴。
枚皋不通經(jīng)術(shù),詼諧調(diào)笑類似于俳倡,所作賦頌,好為輕女曼戲語,也正因如此而被狎昵寵貴,跟東方朔、郭舍人差不多,但卻不能像嚴(yán)助等人得為高官。
枚皋曾隨武帝到甘泉宮、雍地、河?xùn)|等地,到東邊巡狩,泰山封禪,到宣房堵塞黃河決口,游覽三輔離宮等,凡登臨山澤以及射獵、狗馬、蹴鞠、刻石,只要皇上有所感觸,就要他作賦。
他為文快疾,接受詔命轉(zhuǎn)眼就成,所以作品很多。
司馬相如善于為文但寫得慢,因而作品少,但比枚皋寫得好。
枚皋在賦中也自認(rèn)為不如相如,又說作賦就是俳戲,別人視如倡優(yōu),自己很后悔跟倡優(yōu)為伍。
所以他在賦中詆毀丑化過東方朔,也詆毀丑化自己。
他的文筆委婉,曲盡其事,以盡其意,頗為詼諧逗笑,不太閑雅。
其中可讀的共一百二十篇,過于輕浮嘻戲而不可讀的還有數(shù)十篇。
吳王因怨恨朝廷而開始策劃謀反時,他上書勸諫說:“臣聽說得到保全者便全都昌盛,失去保全者便全部滅亡。
舜無立錐之地,卻得到了天下;禹的部落不滿十戶,卻稱王于諸侯。
商湯、周武的土地起初都不過百里,但上感天象,不絕日月星辰之光;下?lián)崂杳?,不傷百姓之心,之所以如此,是因有為王的道術(shù)。
君臣父子之道,皆出于天性;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則遇事不會失策,功業(yè)可流傳萬世。
臣枚乘愿誠心誠意為您效忠,請大王予以同情,對臣所說稍加留意。
“用一縷細(xì)絲系著千鈞的重物,上面懸掛在無限的高處,下面垂于不見底的深淵,就是再蠢的人也知道哀憐它即將斷絕。
驚魂未定之馬又用鼓聲驚嚇,絲線快要斷了還要施以重壓;絲線一斷,上面高于天不可復(fù)結(jié),下墜入深淵難以再出。
所以改弦易轍正在今日,可謂千鈞一發(fā)刻不容緩。
能聽忠臣之言,則百般舉措可免災(zāi)禍。
若一定要隨心所欲,則危于累卵,難于上天;而改變心之所欲,則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今天如想窮極天命之壽,盡享無窮之樂,追求天子之尊、萬乘之勢,就是不想易如反掌般地處于泰山之安,而是甘愿危若累卵一樣地走上天之難,這正是愚臣之所以為大王迷惑不解的。
“有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討厭自己的腳印就倒退著走路,結(jié)果腳印更多,影子更急,卻不知道停在陰處,影子就會消失,足跡就會滅絕。
要想人不聞,除非己不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為。
要想讓熱水變涼,而用一人燒火,用百人蕩揚(yáng),是毫無用處的。
不如退柴?;鹁土T了。
燒火不停,卻用揚(yáng)湯去救,就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
養(yǎng)由基,是楚國一個善于射箭的人,距離楊樹葉一百步,可百發(fā)百中。
以楊樹葉之小,加上百發(fā)百中,可謂善射了。
但他最遠(yuǎn)也只能在百步之內(nèi),和臣枚乘所見之遠(yuǎn)相比,可說還只是一個不知操弓持箭的人。
“福的產(chǎn)生有其基礎(chǔ),禍的到來有其根源;培養(yǎng)福的基礎(chǔ),斷絕禍的根源,禍怎么會來呢?泰山上的滴水可以穿石,緊繃的繩索可以切斷井欄。
水不是穿石的鉆子,繩子不是鋸木的鋸子,是因日積月累使之然。
一兩一兩地稱秤,稱到一擔(dān)必定要差;一寸一寸地量,量到一丈必定超過。
以擔(dān)來稱用丈來量,不僅快捷而且誤差小。
十人合抱的大樹,開始只是小芽,用腳可以踢斷,用手可以拔起,要不讓它生長,只有在它未成形之前。
磨子和磨刀石,看不見它的磨損,到時候就磨光了;種樹養(yǎng)牲畜,看不見它的生長,到時就長大了;積累德行,不知道有什么好處,到時自然有用;背棄理義,不知道有何壞處,到時就會滅亡。
臣希望大王慎重考慮并身體力行,這是百世不易的道理。”吳王沒有采納。
枚乘等人便離開吳到梁去投靠孝王。
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錯為漢室定下制度。
不斷削弱諸侯王。
吳王于是與六國謀反,以誅晁錯為名,舉兵向西進(jìn)攻。
漢室聽說后,便斬了晁錯向諸侯謝罪。
枚乘便又對吳王進(jìn)諫說:“昔日,秦在西面與匈奴、西戎作戰(zhàn),北邊修筑榆關(guān)防守,南邊防范羌人、..人,東邊面臨六國的合縱之軍。
六國憑借信陵君的資望,經(jīng)由蘇秦游說結(jié)盟,又以荊軻之勇相激勵,齊心合力以對付秦國。
但秦卻終于打敗了六國,滅掉了他們的社稷,而統(tǒng)一了天下。
原因何在呢?在于地利不同,和民力輕重不等。
如今漢朝據(jù)有全秦之地,兼有六國之眾,對戎狄以恩義相撫。
南邊的羌人、..人,其地十倍于秦,其民百倍于秦,卻向漢朝朝貢,這是大王所明知的。
現(xiàn)在有些讒諛之臣為大王謀劃,不論骨肉之義,不管民力之輕重,國家之大小,專門把吳推向禍坑,這正是臣之所以為大王憂慮的。
“以吳國的兵力同漢相敵,就好比蠅蚊飛進(jìn)牛群,以腐肉去咬缺利劍,一旦交鋒必敗無疑。
天子聽到吳率領(lǐng)各被削黜的諸侯,要來責(zé)問違背先帝遺約之事,便親自誅殺了朝廷的御史大夫,以檢討以前的過錯。
這樣,大王之威已顯于天下,而功勞則超過了湯武。
吳雖只有諸侯之位,而實際上富于天子;雖然偏僻在東南,而地方實際上比中原好。
漢朝盡管有二十四郡,十七個諸侯國,各種貢賦轉(zhuǎn)運(yùn)數(shù)千里不絕于道,其珍奇古怪之物還不如大王的東山之府;向西轉(zhuǎn)運(yùn)的糧食,陸路車不斷,水運(yùn)船滿河,但還不如大王的海陵之倉。
修筑上林苑,離宮散在其中,積聚玩好之物,圈養(yǎng)珍禽異獸,但不如大王的長洲之苑。
雖有曲臺可游,登臨遠(yuǎn)眺,也不如大王以東海為朝夕之池。
雖有壁壘高深,城墻關(guān)隘,也不如大王的江淮之險。
這正是臣認(rèn)為大王之所以應(yīng)該快活滿足的地方。
“大王現(xiàn)在退兵速歸,十分之禍還只有五分。
不然的話,漢室知道吳有吞并天下之心,赫然震怒,調(diào)遣羽林水軍順江而下,襲擊大王之都;魯王、東海王斷絕吳軍的餉道;梁王命令車兵騎兵,只訓(xùn)練不出戰(zhàn),囤積糧食固守,以逸待勞,等候吳軍斷糧。
到那時大王雖想返回,也都不可能了。
三個淮南王計議,相約不出兵相從,齊王已自殺身亡,膠東、膠西、濟(jì)南、淄川四國之兵不能出其境,趙王則被圍困在邯鄲,這些都是掩蓋不住,已經(jīng)明白的事實。
大王遠(yuǎn)離本國千里之外,號令不出十里之內(nèi)。
張羽、韓安國率兵從北面攻來,弓高侯則屯兵于吳軍左右。
吳軍不敢離開營壘,日夜不得休息,臣不禁為之哀傷,愿大王明察?!眳峭醪挥盟姆讲?,終于被消滅了。
漢平定了七國之亂,枚乘也由此聞名。
景帝召他進(jìn)京拜為弘農(nóng)都尉。
他長期來被大諸侯國奉為上賓,與英俊之士同游成了他的愛好,因而不樂意做郡縣官吏,便稱病免官而去。
他再次來到梁國,梁國的賓客都善于作賦,以他寫得最好。
孝王死后,他回到淮陰。
武帝當(dāng)太子時即聽說枚乘之名,即位后,枚乘已年老,但仍用蒲草裹住輪子的安車接他進(jìn)京,結(jié)果死在途中。
又下詔詢問枚乘的兒子,卻沒有善于為文者,后來才得到了他的庶子枚皋。
枚皋字少孺。
枚乘在梁時,娶的小妾所生。
他東歸之時,枚皋之母不肯隨他同去,他一怒之下,便分給枚皋數(shù)千錢,留他與母親一起居住。
長到十七歲,枚皋上書梁共王,得以召為郎官。
三年后,派為使者,因與其他侍從爭寵,遭讒言陷害獲罪,家室被抄。
枚皋流亡到長安,遇上大赦,便上書皇上,自稱是枚乘的兒子。
武帝大喜,召入宮中待詔,枚皋從此在宮中作賦。
曾詔令他以平樂館為賦,認(rèn)為他寫得很好。
后拜他為郎,曾出使匈奴。
枚皋不通經(jīng)術(shù),詼諧調(diào)笑類似于俳倡,所作賦頌,好為輕女曼戲語,也正因如此而被狎昵寵貴,跟東方朔、郭舍人差不多,但卻不能像嚴(yán)助等人得為高官。
枚皋曾隨武帝到甘泉宮、雍地、河?xùn)|等地,到東邊巡狩,泰山封禪,到宣房堵塞黃河決口,游覽三輔離宮等,凡登臨山澤以及射獵、狗馬、蹴鞠、刻石,只要皇上有所感觸,就要他作賦。
他為文快疾,接受詔命轉(zhuǎn)眼就成,所以作品很多。
司馬相如善于為文但寫得慢,因而作品少,但比枚皋寫得好。
枚皋在賦中也自認(rèn)為不如相如,又說作賦就是俳戲,別人視如倡優(yōu),自己很后悔跟倡優(yōu)為伍。
所以他在賦中詆毀丑化過東方朔,也詆毀丑化自己。
他的文筆委婉,曲盡其事,以盡其意,頗為詼諧逗笑,不太閑雅。
其中可讀的共一百二十篇,過于輕浮嘻戲而不可讀的還有數(shù)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