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終軍傳

白話漢書 作者:漢·班固


  終軍,字子云,濟南人。

  年輕時喜好學習,憑著博聞善辯、會寫文章,在郡中聞名。

  十八歲時,選為博士弟子。

  到郡府接受遣送,太守聽說他有奇才,召見了終軍,認為他確實奇異,與他結(jié)交。

  終軍告別太守離郡,到長安上書論事。

  武帝認為他的文章很特別,拜終軍為謁者,供職宮禁中。

  跟隨皇上去雍地,在五..祭祀,捕獲白麟,一只頭角,每只腳有五只蹄子。

  當時又得到奇樹,樹枝向旁邊斜長,又在樹的上部合攏。

  皇上覺得這兩樣東西很奇異,向群臣詢問征應(yīng)。

  終軍呈上對策說:我聽說《詩》頌揚君主之德,《樂》歌詠帝王之功。

  經(jīng)書不同,意思相同,都是為了表明盛德的崇高偉大。

  南越逃竄藏匿在蘆葦叢中,與鳥魚同處。

  天子正朔不能達到那里,漢朝官員臨境,東甌歸附漢朝,閩越王伏罪被殺,南越靠此得救。

  北面匈奴,追逐水草居住,與禽獸同類,虎狼一樣的心,上古以來就不能使他們畏懼。

  大將軍揮戈,單于逃奔到大漠;驃騎將軍舉旗,昆邪聽從漢朝的教化。

  這樣,天子恩澤沐浴南方,漢朝威勢暢達北部。

  如果刑罰不偏袒近臣,薦舉不遺漏遠方,設(shè)置官職,等待賢人,懸賞等待有功之臣。

  有能力的人升官,保有祿位;沒能力的人免職,退歸農(nóng)田,天下就有統(tǒng)一的法規(guī)。

  皇上具有很多優(yōu)點卻不滿足,睿智圣明卻不專斷,建立明堂、辟雍、靈臺三處學宮,明確各自的職責,前代封禪之君的政績也沒有聽說像這樣完美。

  漢朝初建,萬事草創(chuàng),等到天下風俗一致,九州井然有序時,還要等待圣明之君發(fā)揚光大,祖宗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才能永遠傳下去。

  所以周朝到成王時,才制定制度,于是就出現(xiàn)了祥瑞的征應(yīng)。

  陛下光明睿智,敬神明,奉祭祀,精誠上達神靈,捕獲奇異之獸是應(yīng)該的。

  從前武王在河中還未渡河,白魚跳進武王的船中,點燃火把取來,大臣們都說:“吉祥的征兆啊!”現(xiàn)在祭祀還未舉行,就捕獲到靈獸來進獻,這是上天用來顯示吉祥的祭物,也與陛下精誠上通于天相符。

  應(yīng)乘此吉祥美好的時刻,改元定號,上告神靈。

  用江淮的白茅織席,登泰山封禪,以應(yīng)和光明,讓史官有記載。

  六益鳥倒退著飛,是叛逆的象征;白魚躍進船里,是和順的象征。

  政治的清明與昏暗,上攪亂飛鳥,下感動河魚,各以此類推。

  現(xiàn)在野獸獨角,象征天下一統(tǒng);眾多枝條在樹的上部合攏,表示沒有外心,如果這些征兆應(yīng)驗,也許將有外族解開發(fā)辮,除去夷裝,戴上漢朝的帽子,穿上漢朝的服裝,從而接受教化,歸附漢朝的。

  請拱手而待之!對策奏上,皇上認為很奇異,因此改年號為元狩。

  幾月后,越地與匈奴都有稱為王的率領(lǐng)部下投降,當時都認為終軍的對策確實說中了。

  元鼎年間,朝廷派博士徐偃到各郡國巡視風俗。

  徐偃假稱受詔,讓膠東、魯國煮鹽鑄鐵。

  返京后,匯報情況,調(diào)為太常丞。

  御史大夫張湯彈劾徐偃假稱受詔的大危害,按法是死罪。

  徐偃認為,《春秋》經(jīng)義,大夫出國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國家保存萬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張。

  張湯能施加法律,卻無法駁倒他。

  皇上有令讓終軍去審訊,終軍反問徐偃說:“古時候,各個諸侯國習俗不同,百里之外,消息不通,不時有朝見天子和參加盟會之類的事情,安危形勢,瞬息萬變,所以有未得到君主詔令允許就自作主張的道理;現(xiàn)在天下統(tǒng)一,萬里風俗相同,所以《春秋》有‘王者無外’的說法,是說天子總在自己的疆域內(nèi)。

  你在漢朝的國境內(nèi)巡視,卻說是‘出疆’,什么道理?再說鹽鐵,各郡均有儲蓄,你讓二國煮鹽鑄鐵,國家不值得當作大事,你卻用安定國家保存萬民為托辭,為什么?”又反問徐偃說“:膠東南近瑯笽,北接北海,魯國西靠泰山,東有東海,從四郡得到鹽鐵,徐偃你估計四郡的人口田地數(shù)目,日常的用具器物食鹽,不夠用來同時供給二郡國嗎?還是實際有余,官吏無能呢?憑什么這樣說呢?你假稱受詔鑄鐵的理由,是想到春天耕種時滿足百姓的器具需求。

  現(xiàn)在魯國的鑄鐵,應(yīng)先做好準備,到秋天才能點火。

  這話與事實是否相反呢?你以前上過三道奏折,皇上沒有答復,你不考慮你的建議皇上不允許,竟然假稱受詔,自作主張,作威作福,順從百姓心愿,沽名釣譽,這是圣明天子必須加以嚴懲的。

  ‘枉尺直尋’,是說小不直而大直,孟子認為不能這樣說,現(xiàn)在你所犯的罪責很重,為什么還要做呢?還是希望僥幸不死,想以此釣取名聲呢?”徐偃理屈辭窮,承認有罪該死。

  終軍奏道:“徐偃假稱受詔,獨斷專行,不是奉命出使的臣子應(yīng)該做的,請求交給御史,召徐偃接受審判。”奏折被批準。

  皇上認為他的反駁很好,曾有詔令明確告訴御史大夫。

  當初,終軍從濟南出發(fā),到長安為博士弟子時,進入函谷關(guān),守關(guān)官吏給終軍一個帛邊做的符信。

  終軍問“:要這干什么?”官吏說:“作為返回時的符信,回來要用這來合符的。”終軍說“:大丈夫西游進京,最終也不會返回合符的?!眮G下符信離開。

  終軍當了謁者,皇上讓他巡視郡國,他持著節(jié)杖東行出函谷關(guān),守關(guān)官吏認得他,說:“這個使者就是從前那個丟下符信的儒生?!苯K軍巡視郡國,把他見到的對國家有好處的事情報告給皇上。

  返回后奏事,皇上很高興。

  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終軍主動請求出使說:“我沒有點滴之功,卻能夠供職宮禁,值宿警衛(wèi),領(lǐng)取了五年的俸祿。

  邊境不時有警報,臣子應(yīng)當披上戰(zhàn)甲,拿起武器,沖鋒陷陣,在前面開路。

  但因我能力低下,不會打仗,不能為國馳騁疆場。

  現(xiàn)在聽說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我希望竭盡智謀精力,輔助使者,針對單于出謀劃策,趨吉避兇。

  我年紀輕,才能低,不熟悉侍從官員以外的事,不能擔當一方重任,私下很怨恨自己?!被噬显t問他出謀劃策、趨吉避兇的情況,認為終軍的回答很出色,提拔他為諫大夫。

  南越與漢朝和親,朝廷就派終軍出使南越,說服南越王,想讓他入朝,與境內(nèi)諸侯同等看待。

  終軍主動請求說“:希望領(lǐng)取長繩子,一定要把南越王捆綁起來,帶到朝廷。”終軍于是前往說服南越王,南越王聽從,請求將全國歸屬漢朝。

  天子很高興,賜給南越王大臣的官印和綬帶,全部用漢朝法制來改變風俗,命令使臣留在南越,鎮(zhèn)撫那里。

  南越的丞相呂嘉不想歸屬漢朝,出動軍隊攻殺南越王,南越王與漢使臣都被害(詳見《南越傳》)。

  終軍死時,才二十多歲,所以世人稱為他“終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