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釋"孟子"。略談春秋時期的女性稱謂】

春秋三傳詳釋 作者:熊逸


  《左傳》在這里作出了和《公》、《榖》兩傳不同的敘述和不同的解釋?!蹲髠鳌冯m以富麗堂皇的敘事著稱,有些時候卻很是言簡意賅、一針見血。比如爭論頗多的"王正月",《左傳》只是簡要解釋為"王周正月",只點(diǎn)了一個"周"字,說明這是周歷正月,而意思頓時明朗。顧亭林曾經(jīng)盛贊說:后人辯得沒完沒了也辯不清楚的問題,《左傳》只用一個字就說清了。(Ⅰ)當(dāng)然,顧先生說歸說,學(xué)者們的爭議還是要繼續(xù)下去的。

  關(guān)于隱公和桓公的身世問題,《公羊傳》只是講了個繼承原則,并指出桓公的媽媽比隱公的媽媽身份高貴,《左傳》卻講出了比較詳細(xì)的原委。

 ?。á瘢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四"王正月"條:《左氏傳》曰:"元年春王周正月",古人解經(jīng)之善,后人辨之累數(shù)百千言而未明者,《傳》以一字盡之矣。

  《左傳》先從惠公說起,介紹他的正印夫人:孟子。這位孟子當(dāng)然不是諸子百家中的孟軻--孟軻之孟"子"是對男性的一種尊稱,而惠公夫人之孟"子",卻是這位女子娘家的姓。

  子姓為商王之姓,周人滅商之后,商朝的一些遺老遺少們?nèi)缘梅鈬?,并未被斬盡殺絕。孔穎達(dá)引《世本》所稱子姓諸國有:"殷、時、來、宋、空同、黎、比、髦、自夷、蕭",但見諸《春秋經(jīng)》及《左傳》的子姓國一共卻只有四個:一是宋國,周武王伐紂之后,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后來武庚叛亂,周公旦殺武庚,改立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為宋公??鬃拥淖嫔暇褪撬螄F族,再往上推就是殷商貴族了,所以孔子姓"子","孔"是他的"氏"而不是"姓"。據(jù)《通志·氏族略二》,宋國后人以國為氏,這就是宋姓的出處。

  二是譚國,地點(diǎn)在今天山東濟(jì)南的東南,一說在濟(jì)南東邊的龍山鎮(zhèn)附近,后來滅于齊國,據(jù)《通志·氏族志二》,譚國后人以國為氏,這就是譚姓的出處。

  三是權(quán)國,一說權(quán)國為羋(mǐ)姓。據(jù)《唐世系表》,權(quán)國是商王武丁之后,后來被楚國所滅,其后人以國為氏,這便是權(quán)姓的出處;《姓纂》則說楚國大夫斗緡作了權(quán)地的長官,以權(quán)為氏,即權(quán)姓的出處。權(quán)國一說在湖北當(dāng)陽東南,一說在鐘祥西南。

  四是蕭國,在安徽蕭縣西北。據(jù)《通志·氏族略二》引杜預(yù)的話,微子啟的后人叔孫大心平亂有功,被封于蕭,作為宋國的附庸國。(關(guān)于"附庸"后文再說。)蕭國后人以國為氏,這就是蕭姓的出處。(Ⅰ)

  這樣一看,姓宋、姓蕭、姓譚、姓權(quán)的人三千年前都是一家。

  子姓四國,只有宋國是個有些分量的邦國,其他三國雖然名字實(shí)實(shí)在在地見于經(jīng)傳,但也真稱得上是"名不見經(jīng)傳"了?!蹲髠鳌吩谶@里并沒說明魯惠公的這位孟子到底是哪家女子,但在"哀公二十四年"錄魯國宗人之言說:"孝、惠娶于商",商,即指宋國。畢竟宋國和魯國都是大國,一在河南,一在山東,相互之間往來瓜葛很多。杜預(yù)即注為:"子,宋姓",又在"哀公二十四年"之"孝、惠娶于商"下注釋說:"商,宋也。"

  商和宋,這兩個字看似毫無瓜葛,但王國維曾經(jīng)有些疑惑地說:"商"和"宋"當(dāng)初可能讀音相近,本來就叫商,后來大家為了和商朝之商區(qū)別,才稱之為宋。(Ⅱ)這就好比某位姓張的人避禍改姓,選了同音不同字的"章"字,可幾百年之后語音變化了,張和章兩個字各有一讀,大家便不再覺得這兩個字之間還有什么關(guān)系了。

 ?。á瘢╊櫁澑摺洞呵锎笫卤怼?春秋列國及爵姓存滅表"中還列了一個子姓國"戴國",楊伯峻則認(rèn)為戴國為姬姓國。詳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67頁。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6頁:"西周-春秋的封國和與國"列表中亦取戴國為姬姓說。

 ?。á颍┩鯂S:《觀堂集林》卷十二"說商"。

  再說孟子之"孟",這是表示排行。古人排行用"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表示從老大到老幺。一家之中,男孩和女孩分別排行,即《禮記·曲禮》所謂"男女異長(zhǎng)"。表示排行的"伯(孟)、仲、叔、季"通常會被用在"字"里,比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批林批孔"的時候大家就叫他"孔老二"。據(jù)《孔子家語》,孔子有個同父異母的大哥,名叫孟皮,字叫伯尼,"孟"和"伯"都說明他是家里的老大。(Ⅰ)

  如果一家有四個男孩或女孩,名字分別冠以伯(孟)、仲、叔、季,這也簡單,但是,如果一家只有三個男孩或女孩,或者有有五個以上,這可怎么稱呼呢?--很簡單,第一種情況下:老大為伯(孟),老二為仲,老三為季;第二種情況下:老大為伯(孟),老二為仲,從老三一直到倒數(shù)第二個孩子都叫叔,老幺為季。

  第一種情況到現(xiàn)在還很常見:春夏秋冬四季,每個季節(jié)都分三段,比如春天,有孟春、仲春和季春。第二種情況的例子,比如《史記·管蔡世家》載周武王同母兄弟一共十人,分別是:"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fā),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焻季載。焻季載最少。"其中,老大伯邑考稱"伯",老二武王發(fā)和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稱,其他從老三管叔鮮一直排到老九康叔封,全用"叔"字,老幺稱"季"。(Ⅱ)

  這里似乎有個疑點(diǎn):如果一對父母生完老四,給他起名季什么之后,不小心又生了老五,難道還要給老四改名字不成?

  一般說來,這種情況是不會出現(xiàn)的,比如上述《史記·管蔡世家》的例子,《史記索隱》注釋說:叔,字也;季,字也。這就是說,這些叔什么和季什么并不是這哥兒幾個的"名",而是他們的字。貴族不但有"名",還得有"字"。

  "名"取得很早,規(guī)矩是:在孩子剛出生三個月的月末,選擇吉日給孩子剃去胎毛--但不是全剃,其中一種規(guī)矩就是男孩留下左邊的胎毛,女孩留下右邊的胎毛,《禮記·內(nèi)則》謂之"男左女右",這大約就是"男左女右"的來歷,然后又有一套儀式,爸爸親自來給孩子取名,這個名不但要被遍告宗族,還將被登記在冊。(Ⅲ)

  至于取"字",那就晚得多了,男子是二十歲行冠禮的時候由嘉賓來取,女子則是在許嫁而行笄禮的時候所取,即《禮記·曲禮》所謂"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女孩子許嫁,行笄禮而后才會有"字",所以閨女待嫁便可稱為"待字"或"待字閨中","字"也因此有了"許配"的引申義,比如一位老伯伯看中了一個小伙子,于是"字以其女",也就是把女兒許配給了他--即便隨著時代的演進(jìn),女孩子家已經(jīng)不再有"字"了,但"字以其女"的這個說法還是沿襲了很久。

  (Ⅰ)《孔子家語》:……雖有九女,是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顏氏。

 ?。á颍┛蓞⒖肌栋谆⑼āば彰返慕忉專▽ξ耐跏拥恼f法略有不同):文王十子,《詩傳》曰:"伯邑考,武王發(fā),周公旦,管叔鮮,蔡叔度,曹叔振鐸,成叔處,霍叔武,康叔封,南季載。"所以或上其叔、季何也?管、蔡、曹、霍、成、康、南皆采也,故置叔、季上。伯邑考何以獨(dú)無乎?蓋以為大夫者不是采地也。陳立按:"不是采地"四字疑衍。

  (Ⅲ)《禮記·內(nèi)則》:三月之末,擇日翦發(fā)為鬌,男角女羈,否則男左女右。是日也,妻以子見于父。貴人則為衣服,由命士以下皆漱澣,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夫人門,升自阼階,立于阼,西鄉(xiāng),妻抱子出自房,當(dāng)楣立,東面。姆先相,曰:母某敢用時日,只見孺子。夫?qū)υ唬簹J有帥。父執(zhí)子之右手,咳而名之,妻對曰:記有成。遂左還授師。子師辯告諸婦諸母名。妻遂適寢。夫告宰名,宰辯告諸男名,書曰:某年某月某日某生而藏之。宰告閭史,閭史書為二,其一藏諸閭府,其一獻(xiàn)諸州史,州史獻(xiàn)諸州伯,州伯命藏諸州府。

  "字"的以上涵義同時也就意味著,當(dāng)子女取字的時候,作父母的已經(jīng)一大把年紀(jì)了,再生弟弟妹妹的可能性已經(jīng)不大了。--當(dāng)然,這還不是十分保險(xiǎn),所以這只是解釋之一,還有解釋之二,稍后再說,先把女孩子取名、取字的規(guī)矩講完。

  有"名"之后還要有"字",有了"字",這才標(biāo)志著男生、女生步入了成年。"名"是"幼小卑賤之稱",其尊貴性和重要性都比不上"字"。(Ⅰ)在古時候的社交場合,對人對己何時稱字、何時稱名,都是大有講究的。

  楊寬《古史新探》對先秦時期取名取字的規(guī)矩有過詳細(xì)解釋,大略來說,女子的"字",原本全稱要有三個字,第一個字表示排行,即"伯(孟)、仲、叔、季",(Ⅱ)第二個字是和"名"的意義有關(guān)聯(lián)的,最后一個字是"母"或"女"(男子則是"父"、"甫"或"子"),而"伯(孟)、仲、叔、季"之后還要標(biāo)出"姓",如果連"氏"一起稱呼,全稱將多達(dá)五個字,比如某位女性全稱叫做"虢孟姬良母",其中,虢(氏)孟(字/排行)姬(姓)良(字)母(字)。"這樣的稱呼,包含有姓氏、長幼排行、本人的'字'、男女性別等組成部分,無非為了明確表示其身份和地位。其所以要標(biāo)明長幼行輩,因?yàn)楫?dāng)時實(shí)行嫡長子繼承制,很重視長幼行輩的區(qū)別。其所以要標(biāo)明男女性別,因?yàn)楫?dāng)時男尊女卑,地位不同。(Ⅲ)

  男子所以都用'氏'來稱呼,因?yàn)槟凶邮琴F族的主要成員,而'氏'是貴族的標(biāo)志。女子所以要標(biāo)明(Ⅳ)'姓',因?yàn)楫?dāng)時同姓不婚,對女子的姓看得特別重要。"

  如此稱呼顯然過于繁瑣了,后來便日趨簡化,女子一般只以姓和伯仲相配,作為"字"的省稱,"這是最普遍的一種省稱方法"。(Ⅴ)--這大約就是魯惠公的正印夫人孟子之所以被稱為孟子的由來。我們可以從這個稱呼知道:孟子女士娘家姓子,這位子家小姐在娘家的所有姐妹當(dāng)中排行老大。至于這位子家大小姐的"名"是什么,這就不得而知了,不過當(dāng)時的女子嫁人之后,"名"基本就不再用得上了,因?yàn)?'名'是母家所取,'字'才表示隸屬于夫家的一個成員"。(Ⅵ)

 ?。á瘢栋谆⑼āば彰罚汗省抖Y服傳》曰:"子生三月,則父名之于祖廟。"一說名之于燕寢。名者,幼小卑賤之稱也。質(zhì)略,故于燕寢。

 ?。á颍栋谆⑼āば彰罚悍Q號所以有四何?法四時用事先后,長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時長幼號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長也。伯者,子最長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

  (Ⅲ)另一種常見解釋如許倬云《西周史》第八章第七節(jié):"周人的字,包括伯、仲、叔、季的長幼次序,而成年人的字,總有"甫"的稱謂,如伯某甫,表示成年之后己可為人父了。"此說應(yīng)源于王國維,楊寬曾有詳論,見楊寬:《古史新探》(中華書局1965年第1版),第244頁。

  (Ⅳ)楊寬:《古史新探》,第179-180頁。

 ?。á酰顚挘骸豆攀沸绿健?,第243頁。

  (Ⅵ)楊寬:《古史新探》,第243頁。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女人的稱謂都遵照這個法則,比如《左傳》文中"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的這位"聲子","聲"不是排行,而是謚號。--春秋時代人物稱謂的規(guī)則是五花八門、復(fù)雜多變的,后文還會隨見隨講。

  那么,是不是男子到了二十歲行冠禮之后,女子到了許嫁行笄禮之后,就可以完全按排行稱字了呢?--這還不一定,其原因也就是接續(xù)上文而來的"解釋之二"。據(jù)《白虎通·姓名》,人要熬到五十歲才能稱伯仲,并引《禮記·檀弓》說:幼時取名,二十歲取字,五十歲乃稱伯仲。清人陳立《白虎通疏證》引《冠禮》疏:"殷質(zhì),二十為字之時,兼伯仲叔季呼之。周文,為字之時,未呼伯仲,至五十乃加而呼之。"所謂"殷質(zhì)"和"周文"是古人很普遍的一個說法,是說殷商的時代風(fēng)格偏于質(zhì)樸,周代的時代風(fēng)格是講究特別多--"文"和"質(zhì)"基本上是一對反義詞,《論語》所謂"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就是在說做人既別太"文",也別太"質(zhì)"。

  如果上說屬實(shí),那就意味著周人就算是取了字,伯仲排行也不能叫,要等五十歲以后才行。

  陳立又引《檀弓》疏:人到五十歲了,才可以"直以伯仲呼之",又引凌曙的糾正意見說:如果真這樣五十以后只呼伯仲,總不能老頭兒全叫伯仲吧,這不就分不出張三李四了?大約像下面這樣才是合理的:孔子出生三天以后,被取名為"丘",二十歲稱"尼甫",到了五十歲,把"甫"字去掉換上"仲",稱"仲尼",可要是把"尼"也去掉之稱"仲",這就太荒謬了!孔子生于周代,遵從周代制度,五十歲乃稱伯仲,這是合理的。(Ⅰ)

  --果真如此的話,孔子二十歲到五十歲之間該稱"尼甫",五十歲以后才稱"仲尼",其他人的稱謂也應(yīng)遵照這個法則。楊寬則以金文為證,說:"西周、春秋文獻(xiàn)中僅稱伯仲而略去某父的例子,很常見。習(xí)慣上到五十歲后可以單稱伯仲,帶有敬老的意思。"(Ⅱ)

  這種講究不知道對女性是否也同樣適用,而孟子的稱謂問題仍有疑云。既然"孟"和"伯"都表示排行老大,那么,孟子可不可以稱為伯子?或者說,"孟"和"伯"的涵義是不是完全一樣的?

  專家們的意見分為兩派。一派認(rèn)為:這兩者雖然都表示排行老大,但其涵義不但不同,甚至還有著本質(zhì)性的區(qū)別。比如孔穎達(dá)引《禮緯》:"庶長稱孟。"《白虎通·姓名》:"嫡長稱伯","庶長稱孟"。這就是說,嫡子中的老大(嫡長子)稱伯,庶子中的老大(庶長子)的稱孟,伯孟之別也就是嫡庶之別。

  另一派意見卻認(rèn)為兩者沒什么區(qū)別,或者原本確有分別,但考之春秋之世,大家在這兩個稱呼上實(shí)際并無如此嚴(yán)格的講究--也許因?yàn)槭赖纴y了吧?(Ⅲ)

  (Ⅰ)[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姓名》:所以五十乃稱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慮定也。能順?biāo)臅r長幼之序,故以伯仲號之。《禮·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乃稱伯仲。"《論語》曰:"五十而知天命。"陳立疏:《冠禮》疏云:"殷質(zhì),二十為字之時,兼伯仲叔季呼之。周文,為字之時,未呼伯仲,至五十乃加而呼之。"故《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周道也。"《檀弓》疏云:"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fù)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耳。至五十,耆艾轉(zhuǎn)尊,又舍其二十字,直以伯仲呼之。"凌先生曙《群書問答》云:"誠如孔說,則徒以伯仲,將何以區(qū)別人耶?孔子生三日,名之曰丘,至二十,則稱尼甫,至五十,去甫配仲,呼仲尼,豈有舍尼而稱仲者哉!然則孔子生周時,故從周制,故五十乃稱伯仲也。"若然,《冠禮》于二十而冠之時,即云"伯仲叔季,唯其所當(dāng)"者,蓋兼二十后至五十時言之,不必冠時即呼伯仲也。

 ?。á颍顚挘骸豆攀沸绿健罚ㄖ腥A書局1965年第1版,第241頁,注1):賈公彥疏說:"周文,二十為字之時,未呼伯仲,至五十乃加而呼之,故《檀弓》云五十以伯仲,周道也。是呼伯仲之時,則兼二十字而言,若孔子呼尼甫,至五十去甫以尼配仲,而呼之曰仲尼是也。"據(jù)金文看來,許多人都以伯仲連同某甫稱呼,賈公彥之說多不可信??追f達(dá)疏又說:"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fù)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曰艾,轉(zhuǎn)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別之?!妒抗诙Y》二十已有伯某甫、仲叔季,此云五十以伯仲者,二十時雖云伯仲,皆配某甫而言,五十時直呼伯仲耳。"這個說法比較可信,西周、春秋文獻(xiàn)中僅稱伯仲而略去某父的例子,很常見。習(xí)慣上到五十歲后可以單稱伯仲,帶有敬老的意思。

  (Ⅲ)[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正義《春秋左傳注疏·隱公元年》: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孟伯俱長也?!抖Y緯》云"庶長稱孟",然則適妻之子長者稱伯,妾子長於妻子,則稱為孟,所以別適庶也。故杜注文十五年及《釋例》皆云:"慶父為長庶,故或稱孟氏。"沈氏亦然。案傳趙莊子之妻,晉景公之姊,則趙武適妻子也,而武稱趙孟。荀偃之卒也,士匄請后,曰"鄭甥可",則荀吳妾子也,而吳稱知伯。豈知氏常為適而稱伯,趙氏恒為庶而稱孟者也?蓋以趙氏趙盾之后,盾為庶長,故子孫恒以孟言之,與慶父同也。推此言之,知知氏荀首之后,傳云"中行伯之季弟",則俱是適妻之子。但林父、荀首并得立家,故荀首子孫亦從適長稱伯也?;蚩纱呵镏畷r不能如禮,孟伯之字無適庶之異,蓋從心所欲而自稱之耳。契姓子,宋是殷后,故子為宋姓。婦人以字配姓,故稱孟子。

  問題并未到此結(jié)束。在女子稱字這個問題上,當(dāng)代主要曾有過王國維、郭沫若、楊寬和王獻(xiàn)堂的分歧,其事略見楊寬《古史新探》之《"冠禮"新探》及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之《冠禮、婚禮》。而楊向奎又提到諸如女孩子許嫁、行笄禮而后才會有"字"這類說法是把前后次序搞顛倒了,正確的順序應(yīng)該是女孩子長到成年而行笄禮,行笄禮之后而待嫁。--那么,取字應(yīng)該是在行笄禮的時候,這樣一來,楊寬所謂"'名'是母家所取,'字'才表示隸屬于夫家的一個成員"的說法便被打上問號了。(Ⅰ)再有,李學(xué)勤考證,周代女性也有名與字連用的情況,還有再在前邊冠以一個作為美稱的"子"字的,比如金文有"子姜首","子"是美稱,"姜"是姓,"首"是名。(Ⅱ)

  李仲操曾對兩周金文當(dāng)中的女性稱謂專門作過統(tǒng)計(jì),總體分為間接稱謂和直接稱謂兩種。所謂間接稱謂,一是女子去世后子孫對她們的追記,二是他人對女子的稱呼。前者多是在女子的姓前冠以其夫的字,比如召伯虎簋"我考幽伯、幽姜",這是孩子稱爸爸為幽伯,稱媽媽為幽姜,"姜"是媽媽娘家的姓,"幽"是姜姑娘丈夫的字,這種情況正是郭沫若所說的"古者女子無字,出嫁則以丈夫之字為字"。

  這個體例最常見,但并不是一以貫之的,例外如長安縣衛(wèi)鼎銘文:"文考□仲、姜氏",李仲操推測"可能她們不是第一夫人,但都稱女方本姓卻是相同的"。

  他人對女子的稱呼見于金文的較少,但主要體例也是娘家的姓前冠以丈夫的字,比如九年衛(wèi)鼎,裘衛(wèi)稱矩伯的妻子為"矩姜",稱顏陳的妻子為"顏姒"。

  直接稱謂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女子的自稱,比如王伯姜鬲的銘文"王伯姜作尊鬲永寶用",自稱為"王伯姜","王"是指周天子,這位王伯姜就是姜姓女子嫁給了周天子。再如晉姜鼎自稱晉姜,就是姜姓女子嫁到晉國的。這類體例,都是在女子的娘家姓前冠以丈夫的國名。

  第二類是陪嫁的媵器上女方家長對出嫁之女的稱謂,大多也同于第一類的體例。第三類是女兒已經(jīng)出嫁了,家長又做了青銅器給女兒送去,稱謂體例同上。第四類是丈夫?qū)ζ拮拥姆Q謂,比如仲姜鼎銘文"王作仲姜寶鼎","仲姜"的意思是姜家二姑娘;再如姜氏簋"王作姜氏尊簋","姜氏"的意思是姜家姑娘;再如格伯簋"格伯作晉姬寶簋","晉姬"的意思是晉國的姬姓姑娘(晉國是姬姓國),這些都是丈夫稱呼妻子的本國和本姓。(Ⅲ)

  周代的人名稱謂是個讓人頭大的問題,復(fù)雜多變,莫衷一是。專家們眾說紛紜,有對立也有互補(bǔ),這里不能盡錄,大家可以依據(jù)以上線索詳查原文,自己判斷,接下來我們就該進(jìn)入下一個問題了:

 ?。á瘢钕蚩骸蹲谥苌鐣c禮樂文明》(修訂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265頁。

 ?。á颍├顚W(xué)勤:《先秦人名的幾個問題》,《社會問題的歷史考察》(成都出版社1992年第1版)。李學(xué)勤:《邿子姜首盤和"及"字的一種用法》,《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Ⅲ)李仲操:《兩周金文中的婦女稱謂》,《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輯(中華書局1992年第1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