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在他以前,沒有皇帝,只有王。從"王"到"皇帝",并不只是名稱的改變,周代的王和秦以后的皇帝,是有著完全不同的性質的,因為在周王之下有許許多多的諸侯,每諸侯的領土就稱為一國,在諸侯國內的政治財政軍事都不是王所能直接干預的。而且在每一諸侯國內。也不是一切實際權力都操在諸侯手里,因為諸侯下面還有許多所謂卿大夫,他們各自分據(jù)著一定的領地,世代傳襲。這是在所謂春秋時期的情況。到了戰(zhàn)國時期,許多小諸侯國互相兼并,結果只有七個大國。這并立的七國先后都自稱為王,每一國的王,漸漸能把自己國內的政權力量統(tǒng)一起來集中在自己手里,這七國就可說是七個專制王國。這也就是說,在那時,君主集權的專制政治已漸漸地形成了。齊秦兩國,在戰(zhàn)國末期,已曾廢棄了王的稱號,借用原來稱呼天上的大神的稱號--"帝"來稱呼自己了。直到秦始皇并吞六國以后,更采用了皇帝這一稱號,君主集權的專制政治也在這時候確立了。
自從秦以后,二千多年中,朝代雖然不斷更換,但專制政體是一直繼續(xù)維持著的。不過在各個朝代,君主專制的程度有強有弱。漢的君主專制程度其實并不很強,到了魏晉南北朝,在分裂混亂的局面下,那就更弱了。隋唐的君主專制程度較強。宋時雖然國勢很弱,但君主專制程度卻是很強的。明代和清代的前半期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強的君主集權的政體。--這里所謂程度的強弱,指的是皇帝所集中的權力大小。我們說,宋明清的君主專制很強,是因為當時全國的一切兵權與政權都在皇帝個人的名義下由中央所控制,一切地方上的官吏都由皇帝指定,皇帝對全國軍隊都有權直接指揮,一切地方的財賦也由中央支配。但是在漢唐,實際上,還有地方的長官保有兵權,行政用人的權力,和獨立的支配財賦的權力。
我們知道,在君主專制政權下面,整個國家都被看做皇帝個人的私產。所以漢高祖劉邦做了皇帝之后,有一次向他的父親說:"當初你以為我不行,不能夠治產業(yè),還不及我們老二?,F(xiàn)在看吧,我和老二究竟是誰的產業(yè)多些?"這正是露骨地表現(xiàn)了把國家當做私人產業(yè)的想法。但是所統(tǒng)治的國家是這樣的龐大,用什么方法能使皇帝,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際上,成為國家最高的主人呢?那就必須有下述的兩套工具,就是在皇帝下面,要有一個普及全國的統(tǒng)一的官僚系統(tǒng),又要有一個同樣普及全國的統(tǒng)一的軍隊系統(tǒng)。這兩套工具完全沒有,就不能產生君主專制,這兩套工具不充分,就不能產生很強的君主專制。從秦以后,統(tǒng)一而集中的官僚和軍隊系統(tǒng)逐漸地形成,所以君主政體也就能一步步地由弱而趨強。
對于中國歷史上的君主專制政治,有許多錯誤的見解。有人以為既然是君主專制,可見當時社會上只有皇帝一個人是統(tǒng)治者,其余的全國一切人,在皇帝面前是平等的,同樣是被統(tǒng)治者。--這種看法和實際情形絕對不符。光靠一個人的力量統(tǒng)治幾千萬人,那是任何能干的皇帝所做不到的事情。
有個故事很可以幫助我們的了解。宋神宗曾經采用王安石的主張,實行"新政",就是對當時的社會經濟制度實行一些變革,受到許多大臣的反對。文彥博有一次當面諫勸神宗廢除"新政",神宗說:"這樣變動一下,固然是士大夫所不高興的,但對于百姓有什么不好呢?"文彥博回答說:"陛下,您要知道,您不是和百姓一起治天下,您是和士大夫一起治天下的啊!"文彥博這個話,正是提醒皇帝,你不要自以為真?zhèn)€高踞在"士大夫"和"老百姓"之上,可以一意孤行,為所欲為。皇帝雖然有極大的權力,但這權力,卻有個限度,絕不能走到和當時的"士大夫"相對立的方面去。因此,宋神宗終于沒有徹底施行所謂"新政"。
這所謂士大夫,其實就是代表當時社會中的地主的利益的人。地主在當時社會中,是以剝削農民大眾("百姓"中的主要部分)而生活的。他們既在經濟上處于剝削地位,也就要在政治上處于統(tǒng)治地位。要組織和維持君主專制所必需的官僚系統(tǒng)和軍隊系統(tǒng),沒有全國地主的支持是不能成功的。假如皇帝所執(zhí)行的政策根本違背地主的利益,他也就不能成為全國的統(tǒng)治者。
皇帝是全國地主中的最大的一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就以地主的身份來收取租稅。像清朝雖然本來是游牧民族,但一做中國皇帝,馬上占了幾百萬畝田地做皇室莊園,因此也成了中國最大的地主。所以正確地說起來,我們應該說:當時全國的統(tǒng)治,權力屬于全體地主,其中自然又以大地主更占支配地位,而皇帝則以最大的一個地主的身份來代表全國地主執(zhí)行統(tǒng)制的政權。
全國地主分居各地,相互間利害不盡相同,為了不致因相互間的矛盾沖突而損害大家的利益,并且為了鎮(zhèn)壓被統(tǒng)治的人民(主要是農民),使他們俯首貼耳,甘受奴役,那么,一個強有力的全國的統(tǒng)一的政權對他們是有利的。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地主階級要建立這樣的統(tǒng)一政權,就只能去努力造成一個有無上權威,甚至帶有神圣性的皇帝,讓一切政權力量集中在這皇帝個人的身上。
另外,對于君主專制政體還有一種錯誤了解。有人以為君主專制既不表示只有皇帝一個人是統(tǒng)治者,那就可見中國歷代的君主專制不過是一個外表的形式,其實卻包含著民主的內容。但這種說法,由以上所述也可看出,同樣是錯誤的。中國過去的皇帝和現(xiàn)代英國的King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因為英國的政權力量實際上并不操于King的手上,而掌握著最高的立法權的國會是由于民選而產生的。所以King的存在并不妨礙現(xiàn)代英國是一個民主國家。但是在古代的中國呢,固然在皇帝之下有宰相閣臣百官僚吏實際處理行政事務,但這一切官吏都是由皇帝任命而且受命于皇帝的。皇帝的話就是法律,最高的司法、立法、行政之權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上。
我們應該一面看出,在君主專制政體下,并不就是皇帝一個人來統(tǒng)治全國,一面又要看出,整個地主統(tǒng)治勢力正是通過了皇帝這一個人來實行統(tǒng)治的。這也就是說,我們應該一面看出,所謂國家屬于皇帝個人所私有,其實際的意思乃是國家是在地主勢力支配下,因為皇帝正是地主的代表。一面又要看出,地主勢力統(tǒng)治全國,其具體的表現(xiàn)就是皇帝個人的專制獨裁。
明白了在中國歷史上的君主專制政體的實質后,我們就可進而說明君主專制政體的具體表現(xiàn)了。
自從秦以后,二千多年中,朝代雖然不斷更換,但專制政體是一直繼續(xù)維持著的。不過在各個朝代,君主專制的程度有強有弱。漢的君主專制程度其實并不很強,到了魏晉南北朝,在分裂混亂的局面下,那就更弱了。隋唐的君主專制程度較強。宋時雖然國勢很弱,但君主專制程度卻是很強的。明代和清代的前半期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強的君主集權的政體。--這里所謂程度的強弱,指的是皇帝所集中的權力大小。我們說,宋明清的君主專制很強,是因為當時全國的一切兵權與政權都在皇帝個人的名義下由中央所控制,一切地方上的官吏都由皇帝指定,皇帝對全國軍隊都有權直接指揮,一切地方的財賦也由中央支配。但是在漢唐,實際上,還有地方的長官保有兵權,行政用人的權力,和獨立的支配財賦的權力。
我們知道,在君主專制政權下面,整個國家都被看做皇帝個人的私產。所以漢高祖劉邦做了皇帝之后,有一次向他的父親說:"當初你以為我不行,不能夠治產業(yè),還不及我們老二?,F(xiàn)在看吧,我和老二究竟是誰的產業(yè)多些?"這正是露骨地表現(xiàn)了把國家當做私人產業(yè)的想法。但是所統(tǒng)治的國家是這樣的龐大,用什么方法能使皇帝,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際上,成為國家最高的主人呢?那就必須有下述的兩套工具,就是在皇帝下面,要有一個普及全國的統(tǒng)一的官僚系統(tǒng),又要有一個同樣普及全國的統(tǒng)一的軍隊系統(tǒng)。這兩套工具完全沒有,就不能產生君主專制,這兩套工具不充分,就不能產生很強的君主專制。從秦以后,統(tǒng)一而集中的官僚和軍隊系統(tǒng)逐漸地形成,所以君主政體也就能一步步地由弱而趨強。
對于中國歷史上的君主專制政治,有許多錯誤的見解。有人以為既然是君主專制,可見當時社會上只有皇帝一個人是統(tǒng)治者,其余的全國一切人,在皇帝面前是平等的,同樣是被統(tǒng)治者。--這種看法和實際情形絕對不符。光靠一個人的力量統(tǒng)治幾千萬人,那是任何能干的皇帝所做不到的事情。
有個故事很可以幫助我們的了解。宋神宗曾經采用王安石的主張,實行"新政",就是對當時的社會經濟制度實行一些變革,受到許多大臣的反對。文彥博有一次當面諫勸神宗廢除"新政",神宗說:"這樣變動一下,固然是士大夫所不高興的,但對于百姓有什么不好呢?"文彥博回答說:"陛下,您要知道,您不是和百姓一起治天下,您是和士大夫一起治天下的啊!"文彥博這個話,正是提醒皇帝,你不要自以為真?zhèn)€高踞在"士大夫"和"老百姓"之上,可以一意孤行,為所欲為。皇帝雖然有極大的權力,但這權力,卻有個限度,絕不能走到和當時的"士大夫"相對立的方面去。因此,宋神宗終于沒有徹底施行所謂"新政"。
這所謂士大夫,其實就是代表當時社會中的地主的利益的人。地主在當時社會中,是以剝削農民大眾("百姓"中的主要部分)而生活的。他們既在經濟上處于剝削地位,也就要在政治上處于統(tǒng)治地位。要組織和維持君主專制所必需的官僚系統(tǒng)和軍隊系統(tǒng),沒有全國地主的支持是不能成功的。假如皇帝所執(zhí)行的政策根本違背地主的利益,他也就不能成為全國的統(tǒng)治者。
皇帝是全國地主中的最大的一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就以地主的身份來收取租稅。像清朝雖然本來是游牧民族,但一做中國皇帝,馬上占了幾百萬畝田地做皇室莊園,因此也成了中國最大的地主。所以正確地說起來,我們應該說:當時全國的統(tǒng)治,權力屬于全體地主,其中自然又以大地主更占支配地位,而皇帝則以最大的一個地主的身份來代表全國地主執(zhí)行統(tǒng)制的政權。
全國地主分居各地,相互間利害不盡相同,為了不致因相互間的矛盾沖突而損害大家的利益,并且為了鎮(zhèn)壓被統(tǒng)治的人民(主要是農民),使他們俯首貼耳,甘受奴役,那么,一個強有力的全國的統(tǒng)一的政權對他們是有利的。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地主階級要建立這樣的統(tǒng)一政權,就只能去努力造成一個有無上權威,甚至帶有神圣性的皇帝,讓一切政權力量集中在這皇帝個人的身上。
另外,對于君主專制政體還有一種錯誤了解。有人以為君主專制既不表示只有皇帝一個人是統(tǒng)治者,那就可見中國歷代的君主專制不過是一個外表的形式,其實卻包含著民主的內容。但這種說法,由以上所述也可看出,同樣是錯誤的。中國過去的皇帝和現(xiàn)代英國的King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因為英國的政權力量實際上并不操于King的手上,而掌握著最高的立法權的國會是由于民選而產生的。所以King的存在并不妨礙現(xiàn)代英國是一個民主國家。但是在古代的中國呢,固然在皇帝之下有宰相閣臣百官僚吏實際處理行政事務,但這一切官吏都是由皇帝任命而且受命于皇帝的。皇帝的話就是法律,最高的司法、立法、行政之權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上。
我們應該一面看出,在君主專制政體下,并不就是皇帝一個人來統(tǒng)治全國,一面又要看出,整個地主統(tǒng)治勢力正是通過了皇帝這一個人來實行統(tǒng)治的。這也就是說,我們應該一面看出,所謂國家屬于皇帝個人所私有,其實際的意思乃是國家是在地主勢力支配下,因為皇帝正是地主的代表。一面又要看出,地主勢力統(tǒng)治全國,其具體的表現(xiàn)就是皇帝個人的專制獨裁。
明白了在中國歷史上的君主專制政體的實質后,我們就可進而說明君主專制政體的具體表現(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