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府兵制,沿襲了北周成規(guī),而唐代的租庸調制,則由北魏均田制所蛻變。漢代租額三十稅一,唐代更輕,只四十稅一了。漢代農民服役,每年一月,唐代減到二十天。更重要的,是唐代沿襲北周,接受了古代井田制度為民制產的精神,每一農民都由政府授以耕地,使在輕徭薄賦的傳統(tǒng)精神下,人人有一份最低限度的生活憑借。但唐代對工商業(yè)卻轉采自由政策,一切免稅。我們把漢、唐兩代的經(jīng)濟制度作一對比,漢代只注意裁抑工商資本之過度發(fā)展,而沒有注意到下層農民最低生活之保障。唐代頗注意農民生活之保護,而放任工商業(yè)之自由發(fā)展。漢代立法,像是不許有過富的,卻可能有很窮的。唐代立法,像是許可有過富的,卻不許有過窮的。因此唐代社會經(jīng)濟較之漢代更活躍,更繁榮。
最要的是隋、唐公開考試制度,即所謂科舉制度之確立。任何一公民,皆可自動請求參加考試,以獲得進入政府的一種最有保障的資格。這一制度推行了,以前門第那一種變相的貴族,便逐步衰退而終于消失了。這又是中國歷史上關于社會形態(tài)一番極大的革命過程,但仍非由下層民眾掀起流血狂潮經(jīng)斗爭而獲得,仍是由上層政府在制度之改革上和平達到。
唐代在大一統(tǒng)政府下,全國民眾,受著舉國一致合理而寬大的法律保護。舊的特權勢力,在逐步解體。有希望的新興勢力,在逐步培植。那時的社會,也如西漢般,在無定形的動進中,我們斷難稱它又是一個封建社會。然而歷史演進是永遠有波折的。唐代到中、晚期,租庸調制、府兵制都破壞了。另一種變相的封建勢力又產生,此安史之亂以后所謂的藩鎮(zhèn)。這是一種軍閥割據(jù),因唐代長期向外開疆拓土,邊防將領除帶兵外,又逐漸掌握地方行政財務之實權,外重內輕,尾大不掉,而引起安史之亂。政府對叛亂勢力不能徹底肅清,姑息妥協(xié),于是遂有藩鎮(zhèn)。他們擁兵自強,又互相勾結。政府雖沒有準許軍權世襲的明文規(guī)定,但他們用種種方法強迫政府,期求變相的世襲。
若說魏、晉、南北朝的門第,是文官家庭之變相世襲,則唐中葉以后之藩鎮(zhèn),是武將家庭之變相世襲。門第造成社會不平等,藩鎮(zhèn)造成政治不統(tǒng)一。若使我們把社會不平等和政治不統(tǒng)一,認為那作梗的都是些封建勢力,則門第和藩鎮(zhèn)可謂各得其半。若我們要權衡兩者間之病害輕重,則又似各有得失,頗難遽下定論。門第勢力造成政府之弱勢,但傳統(tǒng)文化,還賴它在亂離中保住。藩鎮(zhèn)割據(jù),把中國當時的對外國防,幸算勉強撐持。但在軍閥統(tǒng)治下,普遍地文化窒息,而且?guī)缀踹B根鏟滅了。歷史告訴我們,南北朝之后,緊接著隋、唐盛運之來臨。而唐中葉以后,終至演成五代十國之黑暗,以及北宋統(tǒng)一后之長期衰弱。因此我們知道,在確保對外的國防武力之上,應該更先注意的是,社會上文化傳統(tǒng)之養(yǎng)育與保護。
北宋初年,在文化上經(jīng)濟上已經(jīng)赤地一片,都需要重新建立。首先是沒收軍閥兵權,加強中央政府之統(tǒng)一。其次是竭力提倡文化與教育,要社會一般風氣看讀書比當兵為高貴。為近人所詬病的,中國人之尚文輕武的風氣,正是北宋初年用盡全力扭成的。若在五代十國,公民想求出路,只有去當兵,否則出家做和尚,讀書人則早快絕跡了。經(jīng)過宋代將近一百年的培植養(yǎng)護,政府又變成像樣的讀書人的政府,那時遂又有王安石變法和新政運動。首先是要訓練民兵來替代職業(yè)兵。于是有保甲制,期于農隙中來武裝農村。其次注意到減輕社會富農對國家勞役之過重負擔,那些全是中唐以下,直到五代十國軍閥統(tǒng)治所積累增加的,于是有免役制。把普遍攤款來代替偏差任役。其次又想清丈田地,整頓稅收,來逐步走上中國讀書人一向想念的古代封建社會下的那種制約經(jīng)濟與均產精神,于是有方田制,即丈量田畝。又想裁抑商人資本,其實那時的商業(yè)資本早已有限,只因政府窮困,政費無著,不在農民身上打算,便轉到商人身上起念,于是有均輸與市易制,由政府來轉運物資及平衡物價。又想把農民的困乏,在地主與富人的剝削下解放,于是有青苗制,由政府來貸款,收回輕微的利息。這些仍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下一套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理論。他們依然是根據(jù)《周禮》來做新政的理論上之護符。
那些新政,終于因多數(shù)反對而失敗。當時反對新政的也有他們的理由。宋代最大癥結,還在它養(yǎng)著一百幾十萬不生產的職業(yè)兵,把整個經(jīng)濟拖垮了。王安石要在這上下困乏的環(huán)境下推行新政,增加稅收,那是利不勝害的。
自從唐代租庸調制破壞,改行楊炎兩稅制,自由經(jīng)濟又抬頭。農田兼并,再度造成小農與大農。直到宋代,南方長江流域,是當時中國經(jīng)濟的新興區(qū),比較多自耕農。而北方黃河流域,因唐代門第與軍閥勢力的遺毒,比較多佃農,在宋代稱為客戶。據(jù)當時政府戶口統(tǒng)計,北方客戶比較多,南方客戶比較少,南北經(jīng)濟情況不同,因此王安石的新政,在南北兩方利害亦不等。如青苗免役諸法,南方比較多贊成,北方比較多反對。民兵組訓即保甲制,亦先在北方推行,因此北方人更多反對。由中央政府制定一種統(tǒng)一的法令來推行全國,北宋以后,是比較困難了。
最要的是隋、唐公開考試制度,即所謂科舉制度之確立。任何一公民,皆可自動請求參加考試,以獲得進入政府的一種最有保障的資格。這一制度推行了,以前門第那一種變相的貴族,便逐步衰退而終于消失了。這又是中國歷史上關于社會形態(tài)一番極大的革命過程,但仍非由下層民眾掀起流血狂潮經(jīng)斗爭而獲得,仍是由上層政府在制度之改革上和平達到。
唐代在大一統(tǒng)政府下,全國民眾,受著舉國一致合理而寬大的法律保護。舊的特權勢力,在逐步解體。有希望的新興勢力,在逐步培植。那時的社會,也如西漢般,在無定形的動進中,我們斷難稱它又是一個封建社會。然而歷史演進是永遠有波折的。唐代到中、晚期,租庸調制、府兵制都破壞了。另一種變相的封建勢力又產生,此安史之亂以后所謂的藩鎮(zhèn)。這是一種軍閥割據(jù),因唐代長期向外開疆拓土,邊防將領除帶兵外,又逐漸掌握地方行政財務之實權,外重內輕,尾大不掉,而引起安史之亂。政府對叛亂勢力不能徹底肅清,姑息妥協(xié),于是遂有藩鎮(zhèn)。他們擁兵自強,又互相勾結。政府雖沒有準許軍權世襲的明文規(guī)定,但他們用種種方法強迫政府,期求變相的世襲。
若說魏、晉、南北朝的門第,是文官家庭之變相世襲,則唐中葉以后之藩鎮(zhèn),是武將家庭之變相世襲。門第造成社會不平等,藩鎮(zhèn)造成政治不統(tǒng)一。若使我們把社會不平等和政治不統(tǒng)一,認為那作梗的都是些封建勢力,則門第和藩鎮(zhèn)可謂各得其半。若我們要權衡兩者間之病害輕重,則又似各有得失,頗難遽下定論。門第勢力造成政府之弱勢,但傳統(tǒng)文化,還賴它在亂離中保住。藩鎮(zhèn)割據(jù),把中國當時的對外國防,幸算勉強撐持。但在軍閥統(tǒng)治下,普遍地文化窒息,而且?guī)缀踹B根鏟滅了。歷史告訴我們,南北朝之后,緊接著隋、唐盛運之來臨。而唐中葉以后,終至演成五代十國之黑暗,以及北宋統(tǒng)一后之長期衰弱。因此我們知道,在確保對外的國防武力之上,應該更先注意的是,社會上文化傳統(tǒng)之養(yǎng)育與保護。
北宋初年,在文化上經(jīng)濟上已經(jīng)赤地一片,都需要重新建立。首先是沒收軍閥兵權,加強中央政府之統(tǒng)一。其次是竭力提倡文化與教育,要社會一般風氣看讀書比當兵為高貴。為近人所詬病的,中國人之尚文輕武的風氣,正是北宋初年用盡全力扭成的。若在五代十國,公民想求出路,只有去當兵,否則出家做和尚,讀書人則早快絕跡了。經(jīng)過宋代將近一百年的培植養(yǎng)護,政府又變成像樣的讀書人的政府,那時遂又有王安石變法和新政運動。首先是要訓練民兵來替代職業(yè)兵。于是有保甲制,期于農隙中來武裝農村。其次注意到減輕社會富農對國家勞役之過重負擔,那些全是中唐以下,直到五代十國軍閥統(tǒng)治所積累增加的,于是有免役制。把普遍攤款來代替偏差任役。其次又想清丈田地,整頓稅收,來逐步走上中國讀書人一向想念的古代封建社會下的那種制約經(jīng)濟與均產精神,于是有方田制,即丈量田畝。又想裁抑商人資本,其實那時的商業(yè)資本早已有限,只因政府窮困,政費無著,不在農民身上打算,便轉到商人身上起念,于是有均輸與市易制,由政府來轉運物資及平衡物價。又想把農民的困乏,在地主與富人的剝削下解放,于是有青苗制,由政府來貸款,收回輕微的利息。這些仍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下一套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理論。他們依然是根據(jù)《周禮》來做新政的理論上之護符。
那些新政,終于因多數(shù)反對而失敗。當時反對新政的也有他們的理由。宋代最大癥結,還在它養(yǎng)著一百幾十萬不生產的職業(yè)兵,把整個經(jīng)濟拖垮了。王安石要在這上下困乏的環(huán)境下推行新政,增加稅收,那是利不勝害的。
自從唐代租庸調制破壞,改行楊炎兩稅制,自由經(jīng)濟又抬頭。農田兼并,再度造成小農與大農。直到宋代,南方長江流域,是當時中國經(jīng)濟的新興區(qū),比較多自耕農。而北方黃河流域,因唐代門第與軍閥勢力的遺毒,比較多佃農,在宋代稱為客戶。據(jù)當時政府戶口統(tǒng)計,北方客戶比較多,南方客戶比較少,南北經(jīng)濟情況不同,因此王安石的新政,在南北兩方利害亦不等。如青苗免役諸法,南方比較多贊成,北方比較多反對。民兵組訓即保甲制,亦先在北方推行,因此北方人更多反對。由中央政府制定一種統(tǒng)一的法令來推行全國,北宋以后,是比較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