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秦始皇帝(通常簡稱為秦始皇)其人生于公元前259年。他名政,可能是因為他生于陰歷的第一月,這個月中國人通稱為
正月。雖然他于公元前246年正式即位,實際上在公元前238年佩戴成年人之冠和劍后才開始行使權力。在統(tǒng)一前,他象自公元前325年以來的諸先王那樣,稱為秦王進行統(tǒng)治;只是在公元前221年才代之以帝號,直至公元前210年他死去時為止。
《史記》卷六始于秦始皇之治的第一年(前246年)。但本文為了方便,敘事略為提前至公元前250年,那一年一個不尋常的人物,商人呂不韋,成為秦的丞相。
呂不韋在幾個方面有權贏得名聲。他不但是當時最富有的商人,而且更是中國歷史上達到如此顯赫政治地位的唯一商人。此外,由于本文將要明確揭示的原因,他又得到了很壞的名聲。但是,對他個人生活,人們所知甚少。象秦的其他許多著名人物那樣,他也不是秦人,但關于他的祖籍,各種史料眾說紛紜。關于他的商業(yè)活動,《史記》(卷八五)只說他“往來販賤賣貴”。[1] 《戰(zhàn)國策》中一段類似的記載暗示,他的財產(chǎn)可能靠經(jīng)營奢侈品積聚,文中敘述,他問其父:“珠玉之贏幾倍?”[2]
在公元前265至前259年的某個時期,呂不韋在趙國國都邯鄲遇到了秦王室的一個后裔,此人是當時太子的一個妃子的幼子。這個幼子名子楚,他作為所謂的人質(zhì)(這是國與國之間交換貴族成員以示守信的一種普遍的做法)被送往趙國居住。呂與子楚結交,然后去秦,他在秦國通過賄賂和陰謀,誘使太子接受子楚為儲貳。當秦王死于公元前251年時,太子即位為孝文王,但不到一年,孝文王也死去,子楚依次在公元前250年即位為莊襄王。莊襄王的統(tǒng)治因公元前247年子楚之死而中止,因而其子得以繼位。(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贏政之治在公元前246年正式開始,不過實際上政在其父死后不久,立刻在前一年的陰歷五月登位。)
政的母親原來是呂不韋之姬,但子楚被她的美色所迷而要她,呂不韋勉強地把她獻給了子楚。據(jù)《史記》記載,她來到子楚之處時已經(jīng)懷孕,而子楚并不知道。在文中所描述的“至大期時”,她生下政,因此他的生父是呂不韋——雖然由于懷孕期長,子楚及世人都認為是子楚之子。有充分的理由(見附錄2)認為,這一句描述不尋常的懷孕期的話是一個不知其名的人加在《史記》之中的,為的是誹謗秦始皇,說明他政治的和出生的非正統(tǒng)性。要做到這點,難道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即不但把他說成是私生子,而且把他說成是商人(在傳統(tǒng)上商人被后世的儒生列在社會最低的階層)之子?這句插入的話——還有以后出現(xiàn)的其他相同的情況——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因為直到近期為止,關于秦始皇是私生子的說法幾乎沒有人懷疑過。
當子楚在公元前250年登位時,呂不韋成了他的丞相,在子楚的繼承者在位時他繼續(xù)任此職務,直到公元前237年他垮臺。呂不韋的權勢可以從子楚封他為侯之事中看出,據(jù)說食邑10萬戶。這一事件表明,甚至在這么晚的時期,舊的內(nèi)部分封制是繼續(xù)與新的郡縣行政制度同時并存的。
呂不韋雖然作為一個商人,自己很可能沒有什么文學教養(yǎng),據(jù)說卻恥于秦的文化落后狀態(tài)。象許多靠個人奮斗起家的人那樣,毫無疑問他需要使自己成為文化的贊助人,從而取得威望。他采取了當時有權勢的政治家普遍采取的辦法:招納一大批士或學者在其周圍(他的傳記說有3000人)。他要求其中一些人把他們的哲學思想寫成文字。經(jīng)過他們的努力,結果可能在公元前240年編成一部獨一無二的晚周哲學思想的文集——《呂氏春秋》。[3]
在子楚死去和未來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登位后,呂不韋又與秦始皇之母恢復兩性關系,人們記得,后者在呂不韋把她獻給子楚時已是呂之寵姬。后來,由于擔心年輕的秦王會知道此事,呂不韋就將特別放蕩的嫪毐介紹給太后,以轉移她的興趣,嫪毐很快取代呂不韋,取得她的歡心。這件事成為丑聞,當秦王在公元前238年成年時,他把嫪毐及其所有的近親全部處死。在開始時,呂不韋得到寬恕,但在公元前237年,他也被革職,后來被放逐至蜀(今四川的成都地區(qū))。公元前235年,他在去蜀途中服毒自盡。
在呂不韋死前,已有另一個更偉大的政治家出現(xiàn)在舞臺上,此人于公元前221年以后注定要成為秦帝國政策的主要制訂者。他就是所有法家政治家中最著名的李斯;李斯與主要法家理論家韓非曾經(jīng)同在那個時代的儒家大思想家荀卿門下攻讀,后來在公元前247年來秦尋求前程。[4]
李斯是作為呂不韋的追隨者而開始他的事業(yè)的,他通過呂不韋而得以接近未來的秦始皇。在以后幾年中,他就秘密外交事務向秦王提出建議,但在公元前237年當一道驅逐所有客卿的詔令頒布時,他的前程幾乎斷送了。就在那時,李斯向秦王呈上一份著名的奏疏,以雄辯的辭令說服秦王撤消了這道詔令。從此李斯前程似錦,在公元前219至前213年的某個時候,他升任帝國的最高職務——左丞相。直到他在公元前208年死去時,他一直擔任此職。在此之前,當他的地位還不那么穩(wěn)固時,有的史料指責他曾經(jīng)策劃將他從前的同窗韓非置于死地,韓非于公元前233年從韓[5] 出使到秦。但是,此事的記載被混淆了,李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與韓非之死有關,還遠沒有弄清。
司馬遷把逐客之令與一個“水利設計者”鄭國的陰謀聯(lián)系起來,這幾乎肯定是錯誤的;鄭國也從韓來秦,據(jù)說是為了誘使秦將其物質(zhì)和精力耗費在建造一條灌溉河渠上。當“陰謀”被發(fā)現(xiàn)時,河渠已完成了一半;據(jù)《史記》李斯傳記載,[6] 這個發(fā)現(xiàn)是下逐客令的直接原因。然而此渠本身在以后完成了。渠約長120公里(75英里或300秦里),其走向大致與渭水平行,在渭水之北,它自咸陽之北往東北伸向黃河支流洛水。這一異想天開的故事因以下的事實而更不可信:河渠在公元前246年開工,而逐客令是在公元前237年頒布的。逐客令事件與嫪毐于公元前238年被處死及呂不韋于公元前237罷相之事(兩人都非秦人)年代上的一致有力地說明,是這些事件而不是建渠之事,促成了逐客令的頒布。
總之,這條河渠無疑具有重大的經(jīng)濟意義。還應連帶提到另一件幾乎同時進行的非凡的水利工程。這就是橫貫四川成都平原的灌溉河渠網(wǎng)絡,約在公元前250至前230年時期,它通過挖鑿一條巨大的石質(zhì)河渠而得以建成。關于這兩項成就的重要意義,后面還會再談到。[7]
公元前227年,燕國(位于今之北京地區(qū))為了極力阻止秦國軍事機器的迅速推進,派使者荊軻至秦廷,隨帶一張作為臣服象征的燕國地圖和一個在燕避難的自■的秦叛將的首級。在隨之而來的朝覲中,荊軻抓起一把藏在地圖中的匕首攻擊未來的秦始皇,但在行刺快要得逞時被砍倒。約在10年以后,又發(fā)生兩起行刺事件,但同樣沒有成功:一起在公元前218年,另一起也在這一年的前后。③
但是中華帝國形成以前的最后幾年的主要特征,是單調(diào)乏味地敘述軍事征戰(zhàn)和作為一個多世紀勞動和組織的最后成果的勝利。奇怪的是,最后一個計算敵人傷亡數(shù)的事例是據(jù)說在公元前234年“斬”趙國士兵的首級10萬。此后,記載就從殺人轉向兼并領土:連續(xù)五次東進,所征服的國家為韓(前230年)、趙(前228年)和魏(前225年),然后征服南方的楚(前223年),接著又征服東北的燕(前222年),最后在公元前221年征服了更東面的齊。隨著這一次最后的征服,全中國都歸秦統(tǒng)治。列國紛爭之局變成了第一個中華帝國。
?。?] 《史記》卷八五,第2505頁。卜德在其《古代中國的政治家、愛國者及將軍:〈史記〉中三篇秦代(公元前255—前206年)的傳記》中收有《史記》卷八五的譯文和評述及有關呂不韋的其他材料。
?。?] 《戰(zhàn)國策》七(秦五),第275頁(克倫普譯:《戰(zhàn)國策》,第109,第137頁)。
?。?] 此書已被理查德·威廉譯成德文:《呂氏春秋》(耶拿,1928)。
[4] 卜德的《中國的第一個統(tǒng)一者》論述了李斯的一生和成就。
?。?] 韓位于秦之東。
?。?] 《史記》卷八七,第2541頁(卜德:《中國的第一個統(tǒng)治者》,第15—21頁;第59—62頁對此有進一步的討論);《史記》卷二九,第1408頁(沙畹:《〈史記〉譯注》,第3卷,第523頁)。
?。?] 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第4卷,第3部分,第285—298頁詳細地描述了這兩項工程技術方面的情況。關于與這些工程有關的近期考古發(fā)現(xiàn),見王文才:《東漢李冰石像與都江堰“水則”》,載《文物》,1974.7,第29—32頁;秦中行:《秦鄭國渠渠首遺址調(diào)查記》,載《文物》,1974.7,第33—38頁。
正月。雖然他于公元前246年正式即位,實際上在公元前238年佩戴成年人之冠和劍后才開始行使權力。在統(tǒng)一前,他象自公元前325年以來的諸先王那樣,稱為秦王進行統(tǒng)治;只是在公元前221年才代之以帝號,直至公元前210年他死去時為止。
《史記》卷六始于秦始皇之治的第一年(前246年)。但本文為了方便,敘事略為提前至公元前250年,那一年一個不尋常的人物,商人呂不韋,成為秦的丞相。
呂不韋在幾個方面有權贏得名聲。他不但是當時最富有的商人,而且更是中國歷史上達到如此顯赫政治地位的唯一商人。此外,由于本文將要明確揭示的原因,他又得到了很壞的名聲。但是,對他個人生活,人們所知甚少。象秦的其他許多著名人物那樣,他也不是秦人,但關于他的祖籍,各種史料眾說紛紜。關于他的商業(yè)活動,《史記》(卷八五)只說他“往來販賤賣貴”。[1] 《戰(zhàn)國策》中一段類似的記載暗示,他的財產(chǎn)可能靠經(jīng)營奢侈品積聚,文中敘述,他問其父:“珠玉之贏幾倍?”[2]
在公元前265至前259年的某個時期,呂不韋在趙國國都邯鄲遇到了秦王室的一個后裔,此人是當時太子的一個妃子的幼子。這個幼子名子楚,他作為所謂的人質(zhì)(這是國與國之間交換貴族成員以示守信的一種普遍的做法)被送往趙國居住。呂與子楚結交,然后去秦,他在秦國通過賄賂和陰謀,誘使太子接受子楚為儲貳。當秦王死于公元前251年時,太子即位為孝文王,但不到一年,孝文王也死去,子楚依次在公元前250年即位為莊襄王。莊襄王的統(tǒng)治因公元前247年子楚之死而中止,因而其子得以繼位。(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贏政之治在公元前246年正式開始,不過實際上政在其父死后不久,立刻在前一年的陰歷五月登位。)
政的母親原來是呂不韋之姬,但子楚被她的美色所迷而要她,呂不韋勉強地把她獻給了子楚。據(jù)《史記》記載,她來到子楚之處時已經(jīng)懷孕,而子楚并不知道。在文中所描述的“至大期時”,她生下政,因此他的生父是呂不韋——雖然由于懷孕期長,子楚及世人都認為是子楚之子。有充分的理由(見附錄2)認為,這一句描述不尋常的懷孕期的話是一個不知其名的人加在《史記》之中的,為的是誹謗秦始皇,說明他政治的和出生的非正統(tǒng)性。要做到這點,難道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即不但把他說成是私生子,而且把他說成是商人(在傳統(tǒng)上商人被后世的儒生列在社會最低的階層)之子?這句插入的話——還有以后出現(xiàn)的其他相同的情況——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因為直到近期為止,關于秦始皇是私生子的說法幾乎沒有人懷疑過。
當子楚在公元前250年登位時,呂不韋成了他的丞相,在子楚的繼承者在位時他繼續(xù)任此職務,直到公元前237年他垮臺。呂不韋的權勢可以從子楚封他為侯之事中看出,據(jù)說食邑10萬戶。這一事件表明,甚至在這么晚的時期,舊的內(nèi)部分封制是繼續(xù)與新的郡縣行政制度同時并存的。
呂不韋雖然作為一個商人,自己很可能沒有什么文學教養(yǎng),據(jù)說卻恥于秦的文化落后狀態(tài)。象許多靠個人奮斗起家的人那樣,毫無疑問他需要使自己成為文化的贊助人,從而取得威望。他采取了當時有權勢的政治家普遍采取的辦法:招納一大批士或學者在其周圍(他的傳記說有3000人)。他要求其中一些人把他們的哲學思想寫成文字。經(jīng)過他們的努力,結果可能在公元前240年編成一部獨一無二的晚周哲學思想的文集——《呂氏春秋》。[3]
在子楚死去和未來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登位后,呂不韋又與秦始皇之母恢復兩性關系,人們記得,后者在呂不韋把她獻給子楚時已是呂之寵姬。后來,由于擔心年輕的秦王會知道此事,呂不韋就將特別放蕩的嫪毐介紹給太后,以轉移她的興趣,嫪毐很快取代呂不韋,取得她的歡心。這件事成為丑聞,當秦王在公元前238年成年時,他把嫪毐及其所有的近親全部處死。在開始時,呂不韋得到寬恕,但在公元前237年,他也被革職,后來被放逐至蜀(今四川的成都地區(qū))。公元前235年,他在去蜀途中服毒自盡。
在呂不韋死前,已有另一個更偉大的政治家出現(xiàn)在舞臺上,此人于公元前221年以后注定要成為秦帝國政策的主要制訂者。他就是所有法家政治家中最著名的李斯;李斯與主要法家理論家韓非曾經(jīng)同在那個時代的儒家大思想家荀卿門下攻讀,后來在公元前247年來秦尋求前程。[4]
李斯是作為呂不韋的追隨者而開始他的事業(yè)的,他通過呂不韋而得以接近未來的秦始皇。在以后幾年中,他就秘密外交事務向秦王提出建議,但在公元前237年當一道驅逐所有客卿的詔令頒布時,他的前程幾乎斷送了。就在那時,李斯向秦王呈上一份著名的奏疏,以雄辯的辭令說服秦王撤消了這道詔令。從此李斯前程似錦,在公元前219至前213年的某個時候,他升任帝國的最高職務——左丞相。直到他在公元前208年死去時,他一直擔任此職。在此之前,當他的地位還不那么穩(wěn)固時,有的史料指責他曾經(jīng)策劃將他從前的同窗韓非置于死地,韓非于公元前233年從韓[5] 出使到秦。但是,此事的記載被混淆了,李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與韓非之死有關,還遠沒有弄清。
司馬遷把逐客之令與一個“水利設計者”鄭國的陰謀聯(lián)系起來,這幾乎肯定是錯誤的;鄭國也從韓來秦,據(jù)說是為了誘使秦將其物質(zhì)和精力耗費在建造一條灌溉河渠上。當“陰謀”被發(fā)現(xiàn)時,河渠已完成了一半;據(jù)《史記》李斯傳記載,[6] 這個發(fā)現(xiàn)是下逐客令的直接原因。然而此渠本身在以后完成了。渠約長120公里(75英里或300秦里),其走向大致與渭水平行,在渭水之北,它自咸陽之北往東北伸向黃河支流洛水。這一異想天開的故事因以下的事實而更不可信:河渠在公元前246年開工,而逐客令是在公元前237年頒布的。逐客令事件與嫪毐于公元前238年被處死及呂不韋于公元前237罷相之事(兩人都非秦人)年代上的一致有力地說明,是這些事件而不是建渠之事,促成了逐客令的頒布。
總之,這條河渠無疑具有重大的經(jīng)濟意義。還應連帶提到另一件幾乎同時進行的非凡的水利工程。這就是橫貫四川成都平原的灌溉河渠網(wǎng)絡,約在公元前250至前230年時期,它通過挖鑿一條巨大的石質(zhì)河渠而得以建成。關于這兩項成就的重要意義,后面還會再談到。[7]
公元前227年,燕國(位于今之北京地區(qū))為了極力阻止秦國軍事機器的迅速推進,派使者荊軻至秦廷,隨帶一張作為臣服象征的燕國地圖和一個在燕避難的自■的秦叛將的首級。在隨之而來的朝覲中,荊軻抓起一把藏在地圖中的匕首攻擊未來的秦始皇,但在行刺快要得逞時被砍倒。約在10年以后,又發(fā)生兩起行刺事件,但同樣沒有成功:一起在公元前218年,另一起也在這一年的前后。③
但是中華帝國形成以前的最后幾年的主要特征,是單調(diào)乏味地敘述軍事征戰(zhàn)和作為一個多世紀勞動和組織的最后成果的勝利。奇怪的是,最后一個計算敵人傷亡數(shù)的事例是據(jù)說在公元前234年“斬”趙國士兵的首級10萬。此后,記載就從殺人轉向兼并領土:連續(xù)五次東進,所征服的國家為韓(前230年)、趙(前228年)和魏(前225年),然后征服南方的楚(前223年),接著又征服東北的燕(前222年),最后在公元前221年征服了更東面的齊。隨著這一次最后的征服,全中國都歸秦統(tǒng)治。列國紛爭之局變成了第一個中華帝國。
?。?] 《史記》卷八五,第2505頁。卜德在其《古代中國的政治家、愛國者及將軍:〈史記〉中三篇秦代(公元前255—前206年)的傳記》中收有《史記》卷八五的譯文和評述及有關呂不韋的其他材料。
?。?] 《戰(zhàn)國策》七(秦五),第275頁(克倫普譯:《戰(zhàn)國策》,第109,第137頁)。
?。?] 此書已被理查德·威廉譯成德文:《呂氏春秋》(耶拿,1928)。
[4] 卜德的《中國的第一個統(tǒng)一者》論述了李斯的一生和成就。
?。?] 韓位于秦之東。
?。?] 《史記》卷八七,第2541頁(卜德:《中國的第一個統(tǒng)治者》,第15—21頁;第59—62頁對此有進一步的討論);《史記》卷二九,第1408頁(沙畹:《〈史記〉譯注》,第3卷,第523頁)。
?。?] 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第4卷,第3部分,第285—298頁詳細地描述了這兩項工程技術方面的情況。關于與這些工程有關的近期考古發(fā)現(xiàn),見王文才:《東漢李冰石像與都江堰“水則”》,載《文物》,1974.7,第29—32頁;秦中行:《秦鄭國渠渠首遺址調(diào)查記》,載《文物》,1974.7,第33—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