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隋唐時期(581—907年)歷史的篇幅占兩卷,本卷為第一卷。它旨在為讀者提供這一復雜時期的一部記敘體著作。在此期間,中國在政治制度、與鄰國的關系、社會組織、經濟以及思想、宗教和藝術生活的各個領域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廣泛的變化。下一卷將詳細論述制度、社會和經濟變化以及思想發(fā)展等大問題,并附有這兩卷的參考書目。
只要瀏覽一下這一參考書目,就可以看出許多近代的學者已對唐代進行了專門研究。中國學者因視它為中國政治力量和影響的鼎盛時期和在文化、藝術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王朝而深為注意。日本學者之所以專心致志于隋唐時期的研究,不僅因為他們對這一時期有內在的興趣,而且因為在此期間日本深受中國制度的影響。結果,日本學者對隋唐時期的中國自然有一種深入和本能的了解,因為后者給他們自己的國家結構、法律、制度、藝術、文學甚至文字,都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西方學者也早就對這一時期著了迷,1753年耶穌會宋君榮神甫完成了第一部完整的西文唐代政治史;_0001_0[1] 近幾十年,他們?yōu)榇龠M人們對唐代的認識又作出了自己杰出的貢獻。
雖然隋唐時期比19世紀以前中國史中的任何時期更加受到近代史學家的嚴謹的研究,但最廣義的政治史卻被忽視了,而且被視為理所當然。令人奇怪的是,本卷論述的大部分內容甚至連近代的中國歷史學家也未詳細考察過。只有隋代、唐代初年、武后在位期、玄宗后期和9世紀的前幾十年才受到應有的嚴謹的剖析。至于其他的時期,最佳的概述依然是非常明晰、審慎和帶批判性的著作《資治通鑒》,此書為司馬光等人合寫,成書于1085年。[2] 隨著本卷編寫工作的深入,我們對這位史壇巨子的仰慕之情也與日俱增。編寫《劍橋中國史》的原來的目的是提供當前認識狀況的概要,但結果這幾卷的所有章節(jié)體現了對過去忽視的課題的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有些成果仍是假設性的。但是把許多各別的專題的研究成果通過按年代排列的詳細記載聯(lián)系起來,這就突出了迥然不同的領域的發(fā)展之間許多未知的關系。我們確信,本卷將為讀者提供歷史的前因后果,這又將給下一卷更專門的研究增添新的意義。
通過本導言,我將扼要說明貫穿于這一時期并吸引過去學者注意的幾個主要論題,同時提請注意因我們掌握的原始材料的性質而引起的幾個復雜的根本問題,因為它們大大地限制了近代史學家的成就。本卷對各個階段的論述詳簡不一,這與我們掌握的各階段文獻資料的多少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 宋君榮:《唐代史綱》,載《中國論文集》,卷15(1791年),第399—516頁;卷16(1814年),第1—365頁。雖然出版日期較晚,這部不朽的著作在18世紀中葉就已在北京寫成;1753年宋君榮把它寄回巴黎?!吨袊撐募肪?6還包括他論以下內容的幾篇論文:論唐代的穆斯林(第373—375頁),論唐代的人口(第375—378頁);論西安的景教碑(第378—383頁);論唐代的西域諸國(第383—395頁)。
[2] 關于司馬光,見浦立本:《中國的歷史批判主義:劉知幾和司馬光》,載W.G.比斯利編:《中國和日本的史學家》(倫敦,1961年),第135—166頁。又見浦立本:《資治通鑒考異及730—763年的史料》,載《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學報》,13.2(1950年),第448—473頁。
只要瀏覽一下這一參考書目,就可以看出許多近代的學者已對唐代進行了專門研究。中國學者因視它為中國政治力量和影響的鼎盛時期和在文化、藝術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王朝而深為注意。日本學者之所以專心致志于隋唐時期的研究,不僅因為他們對這一時期有內在的興趣,而且因為在此期間日本深受中國制度的影響。結果,日本學者對隋唐時期的中國自然有一種深入和本能的了解,因為后者給他們自己的國家結構、法律、制度、藝術、文學甚至文字,都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西方學者也早就對這一時期著了迷,1753年耶穌會宋君榮神甫完成了第一部完整的西文唐代政治史;_0001_0[1] 近幾十年,他們?yōu)榇龠M人們對唐代的認識又作出了自己杰出的貢獻。
雖然隋唐時期比19世紀以前中國史中的任何時期更加受到近代史學家的嚴謹的研究,但最廣義的政治史卻被忽視了,而且被視為理所當然。令人奇怪的是,本卷論述的大部分內容甚至連近代的中國歷史學家也未詳細考察過。只有隋代、唐代初年、武后在位期、玄宗后期和9世紀的前幾十年才受到應有的嚴謹的剖析。至于其他的時期,最佳的概述依然是非常明晰、審慎和帶批判性的著作《資治通鑒》,此書為司馬光等人合寫,成書于1085年。[2] 隨著本卷編寫工作的深入,我們對這位史壇巨子的仰慕之情也與日俱增。編寫《劍橋中國史》的原來的目的是提供當前認識狀況的概要,但結果這幾卷的所有章節(jié)體現了對過去忽視的課題的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有些成果仍是假設性的。但是把許多各別的專題的研究成果通過按年代排列的詳細記載聯(lián)系起來,這就突出了迥然不同的領域的發(fā)展之間許多未知的關系。我們確信,本卷將為讀者提供歷史的前因后果,這又將給下一卷更專門的研究增添新的意義。
通過本導言,我將扼要說明貫穿于這一時期并吸引過去學者注意的幾個主要論題,同時提請注意因我們掌握的原始材料的性質而引起的幾個復雜的根本問題,因為它們大大地限制了近代史學家的成就。本卷對各個階段的論述詳簡不一,這與我們掌握的各階段文獻資料的多少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 宋君榮:《唐代史綱》,載《中國論文集》,卷15(1791年),第399—516頁;卷16(1814年),第1—365頁。雖然出版日期較晚,這部不朽的著作在18世紀中葉就已在北京寫成;1753年宋君榮把它寄回巴黎?!吨袊撐募肪?6還包括他論以下內容的幾篇論文:論唐代的穆斯林(第373—375頁),論唐代的人口(第375—378頁);論西安的景教碑(第378—383頁);論唐代的西域諸國(第383—395頁)。
[2] 關于司馬光,見浦立本:《中國的歷史批判主義:劉知幾和司馬光》,載W.G.比斯利編:《中國和日本的史學家》(倫敦,1961年),第135—166頁。又見浦立本:《資治通鑒考異及730—763年的史料》,載《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學報》,13.2(1950年),第448—4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