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政”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作者:


  海山汗對嚴重的財政危機的反應,不是根據(jù)他的下屬官員的不斷建議采取縮減開支和裁減冗官的政策,而是做了一個魯莽的嘗試:重建尚書省以增加稅收。[1] 為增加稅收而設立尚書省在忽必烈時期有過兩次,是在色目理財大臣阿合馬和桑哥的領導之下,但是都因為采取高度剝削政策引起普遍怨恨而被撤銷。

  海山即位后不久就接受了老侍從、宣政院使脫虎脫(畏兀兒人,死于1311年)建立尚書省的建議,但是御史臺堅決反對。[2] 由于政府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樂實(死于1311年)和保八(死于1311年)催促海山重建尚書省以推動財政改革,并終于在1309年9月重建了尚書省。[3]

  雖然中書省還應處理政府的主要事務,而尚書省只應負責與財政改革有關的各項政策;但是新建的尚書省很快就剝奪了中書省理財、用人和司法等最重要的權(quán)力,并被賦予更大范圍的決定權(quán)。所有的行中書省都改名為行尚書省,尚書省的觸角通過它們直達全國各地。尚書省的主要官員是左丞相脫虎脫,平章三寶奴和樂實,右丞保八。脫虎脫和三寶奴二人都是海山的老侍從。[4] 樂實是忽必烈朝的官員,曾因貪污而被撤職。[5] 保八在此之前的經(jīng)歷不詳,估計是因為他有理財經(jīng)驗而被委以重任。

  海山“新政”的中心是貨幣改革。新發(fā)行的至大銀鈔被用來取代原有的中統(tǒng)鈔和至元鈔。紙鈔的兌換額是新鈔與至元鈔以一當五,而1287年發(fā)行的至元鈔比1260年發(fā)行的中統(tǒng)鈔已經(jīng)貶值了5倍:這是半個世紀中通貨膨脹的一個生動標志。為強化新鈔的價值,金、銀禁止使用,并且在元朝第一次鑄造了兩種銅幣,稱為“大元通寶”和“至大通寶”。這次貨幣改革是為了解決通貨膨脹并且彌補日益增大的預算赤字。1310年發(fā)行的紙鈔總量是145萬錠,等于舊中統(tǒng)鈔3630萬錠,為前三年任何一年印行紙鈔量的7倍,是元廷此前印行紙鈔最多一年的1302年印鈔量的3.5倍。[6]

  為增加稅收還采取了其他措施:國家壟斷的鹽引的出售價格比鐵穆耳朝末年增加了35%。[7] 解除了產(chǎn)酒的禁令,并專設了酒課提舉司負責征收酒稅。鐵穆耳朝取消的欠稅,也重新理算。江南民戶每年收糧超過5萬石的,亦要向官府增交糧稅2%。

  為了更有效地征收賦稅,征稅者根據(jù)其征收的賦稅超過1307年賦稅限額的比例論賞。為了穩(wěn)定糧價,在各地建立了“常平倉”;從長江流域海運的糧食額在1310年則增加到293萬石。[8] 為減少政府開支采取的措施很少,只是有限地減少了中書省、御史臺、樞密院和通政院主要官員的員數(shù)和裁減了各機構(gòu)的冗員。[9]

  總的說來,尚書省及其設計的改革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的命運。早在忽必烈朝的建立尚書省的嘗試,已充分證明了是不得人心的舉動,并留下了高壓和盤剝的公眾印象。因而尚書省自始即遭受強烈反對。右丞相塔思不花和御史臺官員曾反對尚書省的設置。[10] 海山的老侍從、右丞相亦納脫脫以及出身漢儒的官員敬儼、張養(yǎng)浩、高昉(1264—1328年)和御史臺的官員都對尚書省的政策提出了強烈的批評。[11] 有些受命到尚書省任職的漢人官員拒絕履任。[12] 此外,盡管新政策可能成功地增加稅收,紙鈔的過量發(fā)行和鹽引價格的急劇提高,勢必加大通貨膨脹壓力并使物價漲幅更高。[13]

  欲解決預算赤字和通貨膨脹問題勢必大量削減宮廷和政府開支。但是,這不僅與海山的既定政策背道而馳,亦會引起貴族和官僚的強烈不滿并遭到他們的反對。海山為解決財政困難選擇了一條便捷的途徑,但是他采用的通貨膨脹方法實際上惡化了他的政府所面臨的問題。無論如何,改革并沒有機會展現(xiàn)結(jié)果,因為它僅僅實行了16個月;海山于1311年1月去世,愛育黎拔力八達在當年初春即位,廢除了所有改革措施。

 ?。?] 關于尚書省的歷史,見[15]青山公亮:《元朝尚書省考》。

 ?。?] [653]《元史》,卷22,第488—489頁。

  [3] [653]《元史》,卷23,第513頁。

 ?。?] 關于脫虎脫,見[687]柯紹忞:《新元史》,卷199,11b—13a。關于三寶奴,見[610]程鉅夫:《雪樓集》,卷2,11b—12a。

 ?。?] [653]《元史》,卷15,第319頁;卷17,第366頁。對虞集所撰樂實碑文的摘要,見[676]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卷16,29a—b。

  [6] 關于幣制改革,見[653]《元史》,卷23,第515—520頁;卷93,第2370—2371頁;[441]舒爾曼:《元代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元史〉卷93—94譯注》,第139—140頁;[127]傅海波:《蒙古統(tǒng)治下中國的貨幣和經(jīng)濟:元代經(jīng)濟史研究》,第57—59頁;[477]南?!.斯坦哈特:《元代中國的貨幣流通》,第68—69頁。

 ?。?] [653]《元史》,卷23,第520頁。亦見[296]前田直典:《元代紙幣的價值變動》,第118—120頁。元代鹽價的研究,見[790]陳高華:《元代鹽政及其社會影響》。

 ?。?] [441]舒爾曼:《元代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第124頁。關于海運糧食,見[774]吳緝?nèi)A:《元朝與明初海運》。

 ?。?] [653]《元史》,卷23,第511、520、522頁。

  [10] [653]《元史》,卷22,第488頁;卷23,第513頁。

 ?。?1] [653]《元史》,卷23,第518頁;卷175,第4091、4094頁;[687]《新元史》,卷201,第156頁。

 ?。?2] [613]馬祖常:《馬石田文集》,卷12,第146頁;[653]《元史》,卷176,第4168頁。

 ?。?3] [630]長谷真逸:《農(nóng)田余話》,上,6b。[733]全漢昇:《元代的紙幣》,第403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