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萬歷時期

劍橋中國明代史 作者:


  隆慶皇帝的兒子萬歷皇帝朱翊鈞(1573—1620年在位)的統(tǒng)治時期不應當作為一個怠惰和不負責任的朝代而概括地草草帶過。這種過分簡單化的做法勾勒出一個歷史人物的不全面的畫像,模糊了他失敗的體制上的原因,因而使得隨后的事件難于理解。

  萬歷皇帝聰明而敏銳;他自稱早慧似乎是有根據(jù)的。他博覽群書;甚至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在他已深居宮廷幾十年,并已完全和他的官吏們疏遠了時,按照他時代的標準,他仍然博聞廣識。有關他青年時期的故事描繪出一個創(chuàng)造的活力經(jīng)常受到阻撓的不肯安靜的青年。他被迫承擔一個與世隔絕的君主的任務。除了因夜間與太監(jiān)們一起喝醉而受到他母親和大學士張居正的訓導外,他還因時常練習書法,因騎馬,因主持射箭比賽而受到批評;所有這些消遣被認為是與他當皇帝的職分不相容的。他在其統(tǒng)治的早年關懷百姓的福利和他關心官吏的腐化及邊疆防御的惡化,常常被批評他的人所忽略。

  由于他母親(虔誠的佛教徒)的影響,他通常不判死刑。鹿善繼為向軍隊緊急交付一筆未經(jīng)批準的款項而從內庫提款,因而曾被皇帝降級,他在皇帝死后評論說,他的主要缺點是過于寬厚。即使是對萬歷皇帝或多或少持批評態(tài)度的現(xiàn)代史學家,也特別提到他不讓廠衛(wèi)騷擾他的官吏和百姓??墒撬窒碌拇筇O(jiān)劉若愚說,皇帝有時想讓進諫的官員們被打死,但他不是一貫殘忍。

  但是皇帝可能報復心切。他容易感到傷心,當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他的寬宏大量很快就被他的防衛(wèi)心理壓倒。身為大學士和皇帝講官的張居正,在他努力引導沖齡皇帝成為道德模范的過程中,曾得到他母親同意,強使他接受一種嚴格的個人品行準則,包括儉樸生活的某些標準?;实蹧Q沒有忘記他受張居正威壓的那些日子的屈辱。在這位大學士死后,皇帝發(fā)現(xiàn)他的講官自己過著浪費的生活時,在他找到逼使服從的時機以前,暫時期待著報復的機會。張居正死了兩年以后,一個王妃告發(fā)他非法接管她的家產(chǎn);皇帝乘機下令籍沒張居正的財產(chǎn),并把他的幾個兒子發(fā)戍邊疆。同時,他下詔公開指責張的罪惡。張的“罪惡”于死后揭發(fā)對年青的皇帝有深遠影響。他發(fā)覺了他的高級官員們的雙重標準,變得憤世嫉俗。他自己還變成了財物的收藏者。這個天之子所表現(xiàn)出的極度貪婪,在他的統(tǒng)治期結束之前一直使財政發(fā)生困難。

  皇帝剛想掌管帝國事務,其結果就是災難性的。這發(fā)生在張居正死后不久,這時皇帝大約20歲。在使政府擺脫張的追隨者的運動期間,監(jiān)察官員們發(fā)現(xiàn),他們可以安然無事地告發(fā)地位很高的朝臣。掀起的論戰(zhàn)性辯論是如此之多,以致皇帝最終也變得吃驚了。他憤怒地質問御史們:如果他自己任命的人他們都不中意,照他們看,還有別的什么人更有條件補充官員的空額?這個問題暴露了皇帝的孤立無援,同時于無意中承認了政府中根本的體制方面的缺陷。沒有井然有序的辦法就任何有關政策和任命的事項在官僚中達成一致意見。因此消極的批評總有勝過積極建議的趨勢。官員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批評和指責負責的人;但是,如果他推薦適當?shù)娜嘶蛱岢鼋ㄔO性的方案,他將遇到很大的困難。

  1585年以后,皇帝本人變成了批評的主要對象。進諫的官員們批評他怠惰,對他私生活是否適當提出疑問。被觸怒了的皇帝下令責打進諫的官員們和泄漏消息的宮廷人員,進行報復。但這無濟于事?;蕶嗟纳衩匦员仨毐3址莻€人的性質。皇帝由于卷進他的官僚們的陰謀,不但損害了他個人的聲譽,而且削弱了他的政府的效力。此外,君主的懲罰權必須保留以解決重要的爭端。在以前的幾朝,皇帝公正無私的嚴正性及其不可預測性平息了反對的意見??墒?,當萬歷皇帝依照慣例卻又優(yōu)柔寡斷地行使這種君權時,這一切都已喪失。批評他的人遠沒有氣餒。用皇帝自己的話來說,他們不顧懲罰以博取當前的名聲。在大學士申時行的勸告下,皇帝才決定不批復令人煩惱的諫章。但是已經(jīng)造成了損害。而不理睬令人不快的諍諫的做法使皇帝走上了被動抵抗的道路——在他統(tǒng)治時期的全部剩余時間里,他開展一場反對他的官僚們的運動,給帝國施政的效率帶來了嚴重的后果。

  皇帝的繼任問題1586年早期就已提出?;实弁ㄟ^授予他寵愛的鄭妃以貴妃稱號,把她提升到所有他的嬪妃之上,讓她在等級上僅次于皇后。朝臣們了解他的意圖并不困難。他想利用子以母貴的原則,把他的第三子朱常洵提升到高于他的長子的品級(他的次子夭亡)。這一步驟引起了造成分裂的爭端,沒有朝臣能夠置身事外。有些官僚在原則上維護長子繼承權;他們把它看成天理的主要部分??墒瞧渌娜司砣肓恕皣尽钡臓幷?,因為他們必須選擇兩個王子中的一個作為他們未來的主人;他們從過去的經(jīng)驗中知道,錯誤的一步,即使這時無聲無息,當繼位問題最終確定以后,也可能斷送他們自己的生命,并給他們的家庭帶來災難和恥辱。

  已經(jīng)引起了如此重大的爭論,可是皇帝卻缺乏實現(xiàn)他的計劃的決心。他沒有透露,為了討好他所愛的女人,他已提升了他的幼子。他自己反而空口承認長子繼承權的原則不可違背。他沒有在官僚中謀取一個心腹的幫助以推進他的事情。他在選定繼承人方面的拖延仍然引起了他的最高級的官員們,特別是首輔申時行(1534—1614年)和王錫爵(1534—1611年)對他的懷疑。在一個派別活動已經(jīng)有減弱行政機構施政能力危險的時代,皇帝不采取行動為黨派性的論戰(zhàn)提供了一個焦點,這種論戰(zhàn)在他死后延續(xù)了很長時間。

  這一連串事件揭示了萬歷皇帝無力滿足晚明存在的君主政體的需要??墒?,這些事件也揭示了強加于君主的無法忍受的狀況,這種狀況是由情勢而不是由陰謀偶然形成的。盡管是專制君主,萬歷皇帝卻沒有立法的權力。盡管是最后的裁決者,他卻不得不在合法的迷霧中行事。而當他要朝廷承認他的人性需要時,他發(fā)現(xiàn)他什么也不能得到。在處理繼任問題中,萬歷皇帝處境孤立。1601年,在來自他的顧問們的難以承受的壓力下,他才同意立他的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過了13年之后,如王朝的則例所要求的,他打發(fā)他的第三子之藩。在其間的年代里,他變得完全和他的官員們疏遠了。

  這位統(tǒng)治者和他的朝臣們之間的這種對抗性關系由來已久。早在1588年當皇帝的繼位問題還未成為爭端時,這一朝的實錄記載,一份譴責他從太監(jiān)張經(jīng)接受私禮的諫章已經(jīng)使皇帝對他的公職職分的熱情減弱了。此后,他減少了公開露面,并終于無限期地暫停朝廷的早朝。將近16世紀末,他只出席成功的戰(zhàn)役之后的祝捷慶典。帝國朝廷的事務全部以書面形式處理,這給了皇帝留下一些公文不予批閱的選擇權,而萬歷皇帝常常予以利用。

  到了他統(tǒng)治時期之末,他已不補京師和省的許多重要職位的空缺;高級官員們的辭呈也不予答復。這些官員中的一些人擅自離開他們的職位,皇帝仍然不對他們采取行動。這種僵局是全面的:皇帝謀求使帝國的官僚們氣餒,官僚們反過來謀求約束皇帝,支配他的行動,即使是他私生活的細節(jié)。

  萬歷皇帝的聰明促成了他不盡君主之責。盡管他從未明白說明,但他似乎了解,他不能改革作為制度的帝國官僚機構。[1] 他無力革新,和對皇帝一樣,這對王朝也是不幸的。他不得不實行并不治理的統(tǒng)治達48年,閉居宮中,像是他的官僚們的事實上的囚徒。

 ?。?] 岡田英弘:《大元可汗傳》[408],《亞洲傳記》,11(1966年),第46—55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