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孝經(jīng)》內(nèi)容
《孝經(jīng)》雖然以“經(jīng)”名書,實(shí)在不能和其他“經(jīng)書”相比。它純講“孝道”,因此被歷代皇帝所重視,用來勸老百姓“孝”,由“孝”以勸“忠”,由是得廁入《十三經(jīng)》之林。
今本《孝經(jīng)》僅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分為十八章。這十八章是:
《開宗明義章第一》,講“孝,德之本也”,又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br />
《天子章第二》,講“天子之孝”。
《諸侯章第三》,講“諸侯之孝”。
《卿大夫章第四》,講“卿大夫之孝”。
《士章第五》,講“士之孝”。
《庶人章第六》,講“庶人之孝”。
《三才章第七》,講“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利也”。天、地、人是“三才”。
《孝治章第八》,講“明王以孝治天下”。
《圣治章第九》,講“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
《紀(jì)孝行章第十》,講“孝子事親”。
《五刑章第十一》,講“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廣要道章第十二》,講“禮”“樂”是廣“孝”的“要道”。
《廣至德章第十三》,講教“孝”“悌”和好好做臣屬。
《廣揚(yáng)名章第十四》,講“孝”可移于“忠君“順長“治官”。
《諫諍章第十五》,講要有“爭臣”“爭友”“爭子”,使君上、父親和朋友“不陷于不義”。
《感應(yīng)章第十六》,講“孝”“無所不通”。
《事君章第十七》,講如何事君。
《喪親章第十八》,講孝子喪親之道。
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曾經(jīng)評論《孝經(jīng)》:
《孝經(jīng)》獨(dú)篇首六七章為本經(jīng),其后皆傳文;然皆齊、魯間陋儒纂取《左氏》諸書之語為之。至有全不成文理處,傳者又頗失其次第。(見《朱子語類》)
第二節(jié) 《孝經(jīng)》的著者時(shí)代
《孝經(jīng)》作者有幾種說法:
第一說是孔子。班固:《漢書·藝文志》(實(shí)本于劉歆《七略》)說:
《孝經(jīng)》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
其后鄭玄的《六藝論》也這么說,《孝經(jīng)緯鉤命訣》甚至引孔子的話說:“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jīng)》?!薄对衿酢犯f得神奇:“孔子制作《孝經(jīng)》,使七十二子向北辰磬折。”《孝經(jīng)》不是孔子所作,不待智者而后明,因?yàn)橐环缎⒔?jīng)》本書便會明白??鬃尤糇鳌缎⒔?jīng)》,哪能稱他的學(xué)生曾參為“曾子”,這是其一。《孝經(jīng)》抄了孔子以后的一些書,如《左傳》《孟子》《荀子》,孔子怎能預(yù)見到他死后一兩個(gè)世紀(jì)中某些人物會說某些話?此其二?!墩撜Z》是比較可信的孔丘言行錄,《孝經(jīng)》的論孝,便和《論語》的論孝大不相同,甚至有矛盾處,此其三。所以越到后代,這種主張的人便逐漸少了。
第二說是曾子所作,初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鬃右詾槟芡ㄐ⒌?,故授之業(yè),作《孝經(jīng)》。死于魯。
這一說法,在司馬遷時(shí),未受重視;到兩晉以后,附和者漸多。但取《禮記》和《大戴禮記》曾子論孝諸事和《孝經(jīng)》比較,相抵觸者不少。如《孝經(jīng)》主張“父有爭子”,甚至說:“故當(dāng)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指不義之令)又焉得為孝乎?”而《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上篇》說:“父母之行,中道(合理)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孝子之諫,達(dá)善而不敢爭辯。爭辯者,作亂之所由興也。”一個(gè)說不爭就是不孝,一個(gè)說爭辯是禍亂發(fā)動之源,究竟哪一說是曾子本意?何況《孝經(jīng)》所用《孟子》、《荀子》諸語,曾于是不可能看到的。所以這一說也不足信。
第三說是曾子門人所作。這是宋朝人如胡寅(朱彝尊《經(jīng)義考》引)、朱熹(《孝經(jīng)刊誤》)開其端,并無實(shí)證,只是想象之詞。另外還有說是子思所作,只見于宋王應(yīng)麟《困學(xué)記聞》引馮椅說,尤不足論。
我們考察《孝經(jīng)》的作者,一則當(dāng)就與《孝經(jīng)》有關(guān)的文獻(xiàn)進(jìn)行研究,一則尤其應(yīng)該從《孝經(jīng)》本身進(jìn)行研究。
《呂氏春秋·察微篇》有下列一段話:
《孝經(jīng)》曰:“高而不危,所以常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常守富也。富貴不離其
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
這一段和《孝經(jīng)·諸侯章》文字全同?!秴问洗呵铩访靼椎厥且缎⒔?jīng)》,可見《孝經(jīng)》出于呂不韋以前。
又《呂氏春秋·孝行覽》:
故愛其親,不敢惡人;敬其親,不敢慢人。愛敬盡于事親,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
海,此天子之孝也。
雖然沒有說引自《孝經(jīng)》,卻和《孝經(jīng)·天子章》只有個(gè)別字不同,可能也引自《孝經(jīng)》。因之汪中《經(jīng)義知新記》說:
《孝行》《察微》二篇并引《孝經(jīng)》,則《孝經(jīng)》為先秦古籍明。
蔡邕《明堂論》說:“魏文侯撰《孝經(jīng)傳》?!彼坪踉谖何暮顣r(shí)《孝經(jīng)》已經(jīng)流傳。但《漢書·藝文志》不錄這書,蔡邕所看到的《孝經(jīng)傳》未必是魏文侯所作。而且魏文侯是戰(zhàn)國初期人,不可能看到《孟子》、《荀子》,而今天《孝經(jīng)》襲用《孟子》、《荀子》,就無法解釋了。
《孝經(jīng)》襲用《左傳》的,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幾句,《孝經(jīng)·三才章》全部照抄,只改“禮”為“孝”。又宣公十三年“進(jìn)思進(jìn)忠,退思補(bǔ)過”,《孝經(jīng)·事君章》照抄。又襄公二十一年“進(jìn)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等語,《孝經(jīng)·圣治章》改為“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jìn)退可度”。文公十八年“不度于善,而皆在于兇德”,《孝經(jīng)·圣治章》僅改“度”為“在”。這些都是《孝經(jīng)》作者襲用《左傳》語句。其余如《孝經(jīng)·諫諍篇》多襲用《荀子·子道篇》。至于《孝經(jīng)》襲用《孟子》,雖不是字句全同,但撮取大意,插入可用詞句,痕跡顯然,陳灃《東塾讀書記》已經(jīng)指出。還有未經(jīng)他指出的不少。近人王正己說《孝經(jīng)》為孟子門人所著,①就是因?yàn)椤缎⒔?jīng)》多襲用《孟子》之故,但《孝經(jīng)》未必是孟子門人所著。
從上面幾段文字看,在素始皇統(tǒng)一前,呂不韋集門客作《呂氏春秋》,《孝經(jīng)》已經(jīng)流行,不然,不會被引用。但又在《孟子》《荀子》流行以后,不然,無法襲用其文。孟軻假定死于公元前305年,荀況生于公元前340年,大約死于秦始皇即位前后不久,呂不韋集門客著書前,《呂氏春秋》著書開始于公元前240年,成于公元前239年,僅歷二年而成,可見門客之多,抄撮之速,《孝經(jīng)》自亦在取材之中?!缎⒔?jīng)》作,當(dāng)在公元前三世紀(jì)早期,或公元前230年左右。
第三節(jié) 所謂《古文孝經(jīng)》
談到《古文孝經(jīng)》的有兩家。一是《漢書·藝文志》:
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孝經(jīng)》《論
語》,凡數(shù)十篇;皆古字也。
另一是許沖上其父許慎所著《說文表》:
《古文孝經(jīng)》者,孝昭帝時(shí),魯國三老所就。
桓譚似乎看到過《古文孝經(jīng)》,《新論》說:
《古孝經(jīng)》一卷,二十章,千八百七十二字,今異者四百余字。②
以上三說,互不相同:(一)《漢書·藝文志》說《古文孝經(jīng)》在孔子家中屋壁內(nèi)所發(fā)現(xiàn),許沖說漢昭帝時(shí)為魯國三老所獻(xiàn)。(二)《漢書·藝文志》班固自注說,《古文孝經(jīng)》分二十二章,而桓譚說只有二十章。
總之,關(guān)于《古文孝經(jīng)》,《隋書·經(jīng)籍志》是這樣說的:
《古文孝經(jīng)》一卷,孔安國傳。粱末亡逸,今疑非古本。
這么一說,《古文孝經(jīng)》早已不存在,今本《古文孝經(jīng)》是偽造本。誰偽造的呢,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由劉炫復(fù)得,上引《隋書·經(jīng)籍志》便戳著它是假貨。至于所謂孔安國傳更是偽品。還有所謂《孝經(jīng)》鄭玄注,也是不可信的。這些都不必啰唆了。
第四節(jié) 《孝經(jīng)》之受推尊
《孝經(jīng)》一書,實(shí)在值不得去讀它,但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便利用它為政治服務(wù),以達(dá)到他們屢世相傳的政治目的,因而歷代都受推尊。《漢書·藝文志》說:“漢文帝時(shí),《論語》《孝經(jīng)》皆置博士?!薄爸貌┦俊?,便是在大學(xué)里設(shè)??平淌?。而且漢代在兒童識字以后,《論語》《孝經(jīng)》是必讀書。漢代也提倡“孝”道;自惠帝以后,歷代皇帝謚號前都加一“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漢宣帝地節(jié)三年(公元前67年)還選疏廣教授皇太子以《孝經(jīng)》。這類情況,翻開歷史書,便會不少發(fā)現(xiàn)。尤其可怪的,據(jù)《七錄》,晉孝武帝有《總章館孝經(jīng)講義一卷》。當(dāng)然,以皇帝之尊,撰集注解《孝經(jīng)》的前有晉元帝的《孝經(jīng)傳》(已佚,見《經(jīng)義考》),后有粱武帝的《孝經(jīng)義疏十八卷》(《隋書·經(jīng)籍志》,已佚),粱簡文帝《孝經(jīng)義疏》五卷(已佚,亦見《七錄》)等?,F(xiàn)在只談東晉孝武帝這個(gè)人,他十歲死了父親,便不哭喪,還說什么“哀至便哭”。他在位時(shí),權(quán)臣桓溫已死,政柄他一人掌握;其后謝安、謝石又大敗苻堅(jiān)于淝水,正是大有為之時(shí),他卻自己飲酒好色,又專任司馬道子和王國寶一般齷齪小人,貪婪無厭,賣官鬻爵,流毒人民,結(jié)果被所寵愛的張貴人所害死,甚至沒有來追究她。東晉因之日益衰頹,以后遂一蹶不振,還宣講什么《孝經(jīng)》(寧康三年重九日孝武帝曾親自講《孝經(jīng)》),作什么《孝經(jīng)講義》?由此可見,統(tǒng)治者之講《孝經(jīng)》,為《孝經(jīng)》作解說,都不過是騙人的把戲罷了?,F(xiàn)存《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孝經(jīng)注》是唐玄宗作的,宋邢昺作疏。因?yàn)椤缎⒔?jīng)》這部書,內(nèi)容陳腐,文字淺陋,實(shí)在值不得一讀。好在只有一千八百字,翻他一遍,半小時(shí)也就夠了。
————————————————
?、?見《古史辯》第四冊?! 、?《太平御覽》608引,嚴(yán)可均《全后漢文》輯,《正經(jīng)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