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高手云集稷下,齊宣王并不僅僅是要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也不僅僅是要搞一個面子工程,他是真要借著近水樓臺的便利向各位高人討教一二的。孟子對齊宣王很有好感,所以,自己既然是詠春傳人,那就借此機會把詠春拳訣向齊宣王傾囊相授。
齊宣王問:力由何起?
孟子答:"力由地起。"
齊宣王再問:"拳由何發(fā)?"
孟子答:"拳由心發(fā)。"
--這可不是我順口胡謅,這確實就是詠春拳訣。而且,《孟子》這一節(jié)里和齊宣王的一段對話,孟子通篇都是在圍繞著這兩句拳訣來作解釋的。我們終于可以來看這段對話了--
齊宣王問道:"你能給我講講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兩位霸主的事嗎?"
孟子答道:"嘿嘿,我們這些孔門弟子誰都不尿他們那壺!所以呢,這兩位的事我是一問三不知,您問我是問錯人了。不過,您要是想聽我說點兒什么,那我就跟您講講怎樣以德服人、稱王天下的王道吧。"
齊宣王心說:"這老小子,屎殼郎打哈欠--好大的口氣!我倒聽聽他說什么。"于是問道:"你給我具體講講,以德服人,那是什么樣的'德'呀?"
孟子說:"'德'很簡單,您要是能把老百姓都照顧好了就是了,那您去稱王天下就沒人能是您的對手了。"
齊宣王狐疑地說:"就我這德行,還照顧老百姓吶!你這不是褲襠里拉胡琴--扯蛋么!"
孟子忙說:"我可沒扯蛋,我是說真格的,您一定行!我說您行,您就行,不行也行!"
齊宣王說:"我說我不行,我就不行,行也不行。再說了,你怎么就知道我行呢?"
孟子說:"是這樣,我聽您的大臣胡龁散布過您的一樁小道消息,說您在大殿里正坐著,有人牽著牛從外邊過,您看見了就問:'把牛弄哪兒去?。?牽著牛的人就說了:'要去殺了它,用它的血涂在鐘上做祭祀儀式。'您說了:'我看就放了它吧,瞧它那發(fā)抖的樣,多可憐呀。'那人回答說:'那祭祀儀式就不搞了嗎?'您說:'儀式還得搞,找只羊來殺好了。'大王,我沒忽悠您吧?是有這么檔子事吧?"
齊宣王點點頭:"不錯,有的有的。"
孟子說:"您這份善心就是我說的那個可以用來征服天下的'德'。您這件事呢,大家都覺得您用羊來代替牛是因為您摳門兒,可我知道,您不是摳門兒,您是心里不落忍!"
齊宣王激動地說:"對呀,讓你說著了,還真有人說我摳門兒。嘿,我堂堂齊王,那好歹也稱得上是張飛賣刺猬--人強貨扎手,難道連一頭牛都得摳嗎!我當時就是看那牛嚇得發(fā)抖,不忍心殺他,這才用羊來替換的。哼,說我摳門兒,這不是孟夫子看窯姐兒--挨不上么!"
"靠,"孟子心中暗罵,"這是誰這么損啊,編歇后語把我也給編排進去了?!"
孟子一咬牙,接著說:"大家都說您摳門兒,您也別覺得奇怪,您拿小羊去換了大牛,任誰看見都得說您摳門兒。唉,可有誰才能體會到大王的深意??!不過,大王您再想一想,如果您真是出于同情心才這么做的,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齊宣王被問愣了,想了想,解嘲地一笑:"的確像你說的這樣啊!這么說來,大家覺得我摳門兒也的確在理啊!我這到底是種什么心理呢,可我的確不是為了省倆臭錢才用羊來代替牛的!"
孟子得了理了:"瞧瞧,我說的在理吧,方才您還那么不服氣呢,您真是皮球掉在湯鍋里--說你混蛋,你還一肚子氣!現(xiàn)在明白了吧。"
齊宣王兩眼一亮:"原來圣人也說歇后語啊,這會咱們可找到共同語言了!您老人家多多提點我兩句,我這人是武大郎穿高跟鞋--高也有限。您快多講講!"
孟子搞推銷這么多年,可算遇上要掏錢的主兒了,趕緊說:"不,我看您高得很。您這種心態(tài)正是仁心的體現(xiàn)。您當時只看見了牛,卻沒有看見羊,如果您看見了羊,也一定不忍心殺羊的。君子對于禽獸,看見它們活蹦亂跳的樣子就不忍心看著它們被殺,聽到它們的哀鳴更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呢,君子總是離廚房遠遠的。"
這頂高入情入理的高帽子捧得齊宣王非常高興,忙說:"《詩經》里說:'別人的心思我能猜得到',這分明就是在說孟老師您啊。這把羊換牛的事雖然是我自己做的,可回頭一想,卻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這么做。經您這么一說,我真是豁然開朗了??墒?,要說我的這份仁心能和征服天下的王道掛得上鉤,這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沒有直接回答,又設了個邏輯陷阱:"如果有個人來對您說:'我力氣大得能舉起三千斤的重物,卻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能看到鳥兒小小羽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大車柴禾',大王,您能相信他的話么?"
齊宣王搖搖頭:"他這是高粱地里找棒子--瞎掰!"
我插一句,其實孟子這邏輯是很不嚴密的,我要是齊宣王,就這么問他:"高射炮能打飛機,可打不了蚊子;顯微鏡能看見細菌,可看不見大象。"可是,齊宣王連牛和羊的事都搞不清楚,大概不會有我這么聰明的。^_^
孟子接著步步深入了:"您的恩惠就連禽獸都感受到了,可您齊國那么多老百姓卻感受不到,原因何在呢?要是您方才不相信那個人的話,您又怎么解釋您自己身上的這個現(xiàn)象呢?這樣看來,那個人所說的'拿不起一根羽毛'并不是真的拿不起來,而是根本就沒用力;他說的'看不見一大車柴禾'也不是真的看不見,而是根本就沒去看。所以呢,齊國的老百姓沒有感受到您的仁心,不是因為您沒有仁心,也不是因為您仁心不夠,而是因為您根本就沒有把仁心用在老百姓身上。大王,您沒能征服天下不是因為您做不到,而是因為您根本就不去做!"
孟子的論辯技術還是很厲害的啊,這里提出來的"不為"(不去做)和"不能"(做不到)是孟子的一個重要命題。齊宣王開始參與討論這個命題了,他問:"'不去做'和'做不到'的表現(xiàn)有什么不同???"
孟子答道:"讓一個人挾著泰山跳過北海,這個人說:'我做不到',他確實是做不到,換我們誰去都做不到,可要是讓這個人'為長者折枝',他說:'我做不到',那他可不是真做不到,而是不去做。大王,我勸您要行王道來統(tǒng)一天下這件事,不屬于挾著泰山跳過北海這類事,而屬于'為長者折枝'這類。"
齊宣王問:力由何起?
孟子答:"力由地起。"
齊宣王再問:"拳由何發(fā)?"
孟子答:"拳由心發(fā)。"
--這可不是我順口胡謅,這確實就是詠春拳訣。而且,《孟子》這一節(jié)里和齊宣王的一段對話,孟子通篇都是在圍繞著這兩句拳訣來作解釋的。我們終于可以來看這段對話了--
齊宣王問道:"你能給我講講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兩位霸主的事嗎?"
孟子答道:"嘿嘿,我們這些孔門弟子誰都不尿他們那壺!所以呢,這兩位的事我是一問三不知,您問我是問錯人了。不過,您要是想聽我說點兒什么,那我就跟您講講怎樣以德服人、稱王天下的王道吧。"
齊宣王心說:"這老小子,屎殼郎打哈欠--好大的口氣!我倒聽聽他說什么。"于是問道:"你給我具體講講,以德服人,那是什么樣的'德'呀?"
孟子說:"'德'很簡單,您要是能把老百姓都照顧好了就是了,那您去稱王天下就沒人能是您的對手了。"
齊宣王狐疑地說:"就我這德行,還照顧老百姓吶!你這不是褲襠里拉胡琴--扯蛋么!"
孟子忙說:"我可沒扯蛋,我是說真格的,您一定行!我說您行,您就行,不行也行!"
齊宣王說:"我說我不行,我就不行,行也不行。再說了,你怎么就知道我行呢?"
孟子說:"是這樣,我聽您的大臣胡龁散布過您的一樁小道消息,說您在大殿里正坐著,有人牽著牛從外邊過,您看見了就問:'把牛弄哪兒去?。?牽著牛的人就說了:'要去殺了它,用它的血涂在鐘上做祭祀儀式。'您說了:'我看就放了它吧,瞧它那發(fā)抖的樣,多可憐呀。'那人回答說:'那祭祀儀式就不搞了嗎?'您說:'儀式還得搞,找只羊來殺好了。'大王,我沒忽悠您吧?是有這么檔子事吧?"
齊宣王點點頭:"不錯,有的有的。"
孟子說:"您這份善心就是我說的那個可以用來征服天下的'德'。您這件事呢,大家都覺得您用羊來代替牛是因為您摳門兒,可我知道,您不是摳門兒,您是心里不落忍!"
齊宣王激動地說:"對呀,讓你說著了,還真有人說我摳門兒。嘿,我堂堂齊王,那好歹也稱得上是張飛賣刺猬--人強貨扎手,難道連一頭牛都得摳嗎!我當時就是看那牛嚇得發(fā)抖,不忍心殺他,這才用羊來替換的。哼,說我摳門兒,這不是孟夫子看窯姐兒--挨不上么!"
"靠,"孟子心中暗罵,"這是誰這么損啊,編歇后語把我也給編排進去了?!"
孟子一咬牙,接著說:"大家都說您摳門兒,您也別覺得奇怪,您拿小羊去換了大牛,任誰看見都得說您摳門兒。唉,可有誰才能體會到大王的深意??!不過,大王您再想一想,如果您真是出于同情心才這么做的,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齊宣王被問愣了,想了想,解嘲地一笑:"的確像你說的這樣啊!這么說來,大家覺得我摳門兒也的確在理啊!我這到底是種什么心理呢,可我的確不是為了省倆臭錢才用羊來代替牛的!"
孟子得了理了:"瞧瞧,我說的在理吧,方才您還那么不服氣呢,您真是皮球掉在湯鍋里--說你混蛋,你還一肚子氣!現(xiàn)在明白了吧。"
齊宣王兩眼一亮:"原來圣人也說歇后語啊,這會咱們可找到共同語言了!您老人家多多提點我兩句,我這人是武大郎穿高跟鞋--高也有限。您快多講講!"
孟子搞推銷這么多年,可算遇上要掏錢的主兒了,趕緊說:"不,我看您高得很。您這種心態(tài)正是仁心的體現(xiàn)。您當時只看見了牛,卻沒有看見羊,如果您看見了羊,也一定不忍心殺羊的。君子對于禽獸,看見它們活蹦亂跳的樣子就不忍心看著它們被殺,聽到它們的哀鳴更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呢,君子總是離廚房遠遠的。"
這頂高入情入理的高帽子捧得齊宣王非常高興,忙說:"《詩經》里說:'別人的心思我能猜得到',這分明就是在說孟老師您啊。這把羊換牛的事雖然是我自己做的,可回頭一想,卻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這么做。經您這么一說,我真是豁然開朗了??墒?,要說我的這份仁心能和征服天下的王道掛得上鉤,這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沒有直接回答,又設了個邏輯陷阱:"如果有個人來對您說:'我力氣大得能舉起三千斤的重物,卻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能看到鳥兒小小羽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大車柴禾',大王,您能相信他的話么?"
齊宣王搖搖頭:"他這是高粱地里找棒子--瞎掰!"
我插一句,其實孟子這邏輯是很不嚴密的,我要是齊宣王,就這么問他:"高射炮能打飛機,可打不了蚊子;顯微鏡能看見細菌,可看不見大象。"可是,齊宣王連牛和羊的事都搞不清楚,大概不會有我這么聰明的。^_^
孟子接著步步深入了:"您的恩惠就連禽獸都感受到了,可您齊國那么多老百姓卻感受不到,原因何在呢?要是您方才不相信那個人的話,您又怎么解釋您自己身上的這個現(xiàn)象呢?這樣看來,那個人所說的'拿不起一根羽毛'并不是真的拿不起來,而是根本就沒用力;他說的'看不見一大車柴禾'也不是真的看不見,而是根本就沒去看。所以呢,齊國的老百姓沒有感受到您的仁心,不是因為您沒有仁心,也不是因為您仁心不夠,而是因為您根本就沒有把仁心用在老百姓身上。大王,您沒能征服天下不是因為您做不到,而是因為您根本就不去做!"
孟子的論辯技術還是很厲害的啊,這里提出來的"不為"(不去做)和"不能"(做不到)是孟子的一個重要命題。齊宣王開始參與討論這個命題了,他問:"'不去做'和'做不到'的表現(xiàn)有什么不同???"
孟子答道:"讓一個人挾著泰山跳過北海,這個人說:'我做不到',他確實是做不到,換我們誰去都做不到,可要是讓這個人'為長者折枝',他說:'我做不到',那他可不是真做不到,而是不去做。大王,我勸您要行王道來統(tǒng)一天下這件事,不屬于挾著泰山跳過北海這類事,而屬于'為長者折枝'這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