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來看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
孟子說:"要想知道東西的輕重,那就得過過稱;要想知道東西的長短,那就得拿尺子量量。曾子曰:'是騾子是馬,得拉出來遛遛。'人心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大王您好好考慮考慮。"
孟子接著說:"您難道就非得去發(fā)兵打仗,去跟諸侯們結怨,還得讓戰(zhàn)士們冒著生命危險,這您就玩高興了嗎!"
齊宣王說:"你當我是變態(tài)啊!我這樣做還不是為了實現我的遠大理想。我打仗怎么著啦,你以為我是哈巴狗戴串鈴--充大牲口吶?"
孟子看來是明知故問:"您的遠大理想是什么???能說給我聽聽嗎?"
齊宣王這回不說歇后語了,笑而不答。
孟子問了:"您是嫌吃不起滿漢全席嗎?是嫌穿不起正品喬治·阿瑪尼的時裝嗎?還是發(fā)愁沒有等離子彩電可看?后悔上回鸚鵡螺的Hi-Fi大音箱沒買著?要么就是嫌家里的菲傭太少,還想聘個正宗的倫敦管家?這點兒事有什么可愁的啊,您那些小弟不是一個招呼就都能給您張羅來么?"
齊宣王說:"孟老師,你這話說的,可真是哥哥的岳母嫂嫂的娘--彎穹繞啊!你這是搟面杖敲鼓--掄的是哪一槌??!我堂堂大王就這么點兒出息么?"
孟子這回入正題了:"那您的那什么遠大理想我就能猜出來了。您是想開疆拓土,使秦、楚這些超級大國都來向您朝貢,您還要一統(tǒng)天下,讓邊遠地區(qū)的少數民族也得聽您的。呵呵,【奸笑一聲】如果按您的做法去實現這個遠大理想,那就跟上樹抓魚一樣。"
我插一句,孟子在這里又給我們提供了一條成語:我翻譯出來的這個"上樹抓魚"原文是"緣木求魚",不過這個成語不是太常用。我記得小時候看的《水滸》里,開篇詞就有這個"緣木求魚",小時候覺得這詞很新鮮,聯(lián)系整回書的妖魔鬼怪,有種很強的宿命感,可現在一般見到的《水滸傳》好像大都直接就從九紋龍史進開始了,我小時候看到的那一個回目沒有了。從"緣木求魚"扯到《水滸傳》,并非純屬閑扯,因為后面會談到書的不可信,正好這讀《水滸傳》的兒時經歷也是個例子,既然順便想到,就拿來做個伏筆好了。
回到對話。
齊宣王被孟子一奸笑,又被"緣木求魚"這個很牛的成語一嚇唬,不覺有點兒發(fā)毛,忙問:"有這么嚴重么!我怎么覺著你孟老師這話是棉紗線拉毛驢--不大牢靠呀?"
孟子答道:"緣木求魚雖然抓不到魚,但起碼沒有危險,可要是按照您的方法去實現您那個遠大理想嘛--嘿嘿,您要真是全力那么做,那可是狗熊上樹--爬得越高,跌得越狠!"
孟子暗想:"我回頭寫書的時候,像什么'狗熊上樹'這種話可不能給寫進去,我就只記下那些'緣木求魚'之類的漂亮詞!"
再打斷一下。對話進行到這兒,各位對齊宣王這個人得出什么印象沒有?
這人看來不錯是吧?胸懷遠大理想,要南征北戰(zhàn),開疆拓土,頗有后來的某某大帝之風。我記得小時候上歷史課,老師一講起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王朝如何如何,我們在底下就跟著激動,什么雄風萬里,什么平南掃北,牛??!強??!其實要真把你放到那些個"大帝"和"大朝"的時代去生活,當然也有舒服的,可就多數情況來講,有你受的。
我有時在想,這種瞎激動,如果是私天下時代的帝王有這樣的心態(tài),那是理所當然的,正常到了不能再正常;可要是私天下時代的草民有這種心態(tài),那就顯得非常古怪了;要是現代社會的現代公民也有這種心態(tài),那是不是也不太正常呢?
我看過不少人跟著一些《某某大帝》、《某某王朝》之類的電視劇瞎激動,而且更讓我覺得不大舒服的是,這些電視劇里的人物們經常會慷慨激昂地高呼什么"我大漢如何如何","我大宋如何如何",難道這和皇軍高呼"我大日本帝國如何如何"的心態(tài)有什么不同嗎?如果有誰一提"我大漢"就心潮澎湃,那他也不應該去怪人家日本人說"我大日本帝國"(孟子不是說要"推己及人"嗎)。況且,中國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過"大漢",也沒有過"大宋"。
我是不是很像在說胡話?那些朝代不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嗎?小學生都知道啊。
不錯,那些朝代確實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但是,那只是"漢",只是"宋",而不是什么"大漢"和什么"大宋"。中國歷史上真正把"大"字掛在朝代名稱之前,是從明朝開始的,要說"大明",這倒真是有的。補充一下:這是以漢人政權的傳統(tǒng)來說,如果出了這個范圍,"大明"之前其實還有"大"字開頭的,后文再說。
說到"大明",正好前一段又是鄭和下西洋的多少年紀念,搞得很熱鬧的樣子。我們現在不妨來想一個問題:在大眾心中,對于明朝的皇帝,對于明朝的時代,都熟悉哪些?
朱元璋應該是一個,開國皇帝。
明成祖朱棣是一個,年號永樂,搞過《永樂大典》,搞過鄭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侵越南,威風不可一世。
還有誰?
就剩下壞典型了,萬歷啊,崇禎啊什么的。一說大明帝國的輝煌,主要還就是明成祖朱棣的時代。我看到前一段因為鄭和紀念日所以連帶著把朱棣這位盛世大帝也著實吹捧了一通。這怎么說呢,用齊宣王的話來說,叫"趕車不帶鞭子--光拍馬屁",叫"媒婆提親--盡揀好聽的說",把這位大帝夸的呀,那叫"媒婆夸閨女--天花亂墜",我看在眼里,心里這感覺啊,那真是"媒婆迷了路--沒說的了"。
如果能讓你乘坐時間機器,自由選擇一個歷史時期去生活,我不知道各位會選什么,我也沒想好自己會選什么,但我在沒想好選什么之前馬上就先想好了不選什么--永樂年間就是一個,我是說什么也不會選擇去生活在永樂時代的,除非讓我當皇帝。
那些把朱棣渲染成盛世明君的人,把永樂時期粉飾成輝煌大國的人,我不知道他們要是有了時間機器的這個選擇機會,真會愿意去住在他們挑大指的這個時代么?在權威媒體上做這些事的都是些專家吧?--難不成這些專家到底是專家,說的都沒錯,只是我自己對明史的了解太膚淺了?嗯,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那我就破罐子破摔,再說點兒膚淺的意見吧,我要替明朝的一些皇帝鳴鳴不平。
唉,想一想,有這么多人都跟著永樂大帝瞎激動去,可有多少人知道明朝還有個"仁宣致治"呢?
"仁宣致治"是個平靜的時代,或許也不太好,不過,如果讓我作為一介草民在明朝選擇一個時代去生活的話,我一定會選擇這個時代的。在這段日子里,沒什么超級工程,沒什么軍國大事,還把當年明成祖朱棣占領來的越南又退還給人家了(有沒有人會覺得這很丟人?),船隊也不出海了,反正,沒什么可說的了,好像更沒什么能讓我們驕傲的東西,沒什么能喚起我們現代人的民族自尊心??墒?,如果說到最后這個問題,我總是想不明白--幾百年前人家朱家的江山,換句話說,那時的土地和人民都是人家朱家的私產,他們家的事和我們現代人的民族自尊心真的有那么大的關聯(lián)么?--我出生和生長、生活在一處老宅子里,這座宅子以前是屬于一個叫張三的人的。我有時窮極無聊,翻看張三遺落下來的日記,看到張三當年風光的時候在整個這條胡同里沒人敢惹,還有,現在我這院子里的一個超級豪華的大影壁也是他當年花了大價錢蓋起來的。當我讀到這些的時候,再想到我的祖爺爺當年好像還給張三當過長工,我的心里便油然而生了一種驕傲,一種自豪!
--順便一提,張三這個大宅院在張三曾孫子的時候,有一間廂房落到李四手里了,我現在正忙著和李四的后人交涉呢。
孟子說:"要想知道東西的輕重,那就得過過稱;要想知道東西的長短,那就得拿尺子量量。曾子曰:'是騾子是馬,得拉出來遛遛。'人心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大王您好好考慮考慮。"
孟子接著說:"您難道就非得去發(fā)兵打仗,去跟諸侯們結怨,還得讓戰(zhàn)士們冒著生命危險,這您就玩高興了嗎!"
齊宣王說:"你當我是變態(tài)啊!我這樣做還不是為了實現我的遠大理想。我打仗怎么著啦,你以為我是哈巴狗戴串鈴--充大牲口吶?"
孟子看來是明知故問:"您的遠大理想是什么???能說給我聽聽嗎?"
齊宣王這回不說歇后語了,笑而不答。
孟子問了:"您是嫌吃不起滿漢全席嗎?是嫌穿不起正品喬治·阿瑪尼的時裝嗎?還是發(fā)愁沒有等離子彩電可看?后悔上回鸚鵡螺的Hi-Fi大音箱沒買著?要么就是嫌家里的菲傭太少,還想聘個正宗的倫敦管家?這點兒事有什么可愁的啊,您那些小弟不是一個招呼就都能給您張羅來么?"
齊宣王說:"孟老師,你這話說的,可真是哥哥的岳母嫂嫂的娘--彎穹繞啊!你這是搟面杖敲鼓--掄的是哪一槌??!我堂堂大王就這么點兒出息么?"
孟子這回入正題了:"那您的那什么遠大理想我就能猜出來了。您是想開疆拓土,使秦、楚這些超級大國都來向您朝貢,您還要一統(tǒng)天下,讓邊遠地區(qū)的少數民族也得聽您的。呵呵,【奸笑一聲】如果按您的做法去實現這個遠大理想,那就跟上樹抓魚一樣。"
我插一句,孟子在這里又給我們提供了一條成語:我翻譯出來的這個"上樹抓魚"原文是"緣木求魚",不過這個成語不是太常用。我記得小時候看的《水滸》里,開篇詞就有這個"緣木求魚",小時候覺得這詞很新鮮,聯(lián)系整回書的妖魔鬼怪,有種很強的宿命感,可現在一般見到的《水滸傳》好像大都直接就從九紋龍史進開始了,我小時候看到的那一個回目沒有了。從"緣木求魚"扯到《水滸傳》,并非純屬閑扯,因為后面會談到書的不可信,正好這讀《水滸傳》的兒時經歷也是個例子,既然順便想到,就拿來做個伏筆好了。
回到對話。
齊宣王被孟子一奸笑,又被"緣木求魚"這個很牛的成語一嚇唬,不覺有點兒發(fā)毛,忙問:"有這么嚴重么!我怎么覺著你孟老師這話是棉紗線拉毛驢--不大牢靠呀?"
孟子答道:"緣木求魚雖然抓不到魚,但起碼沒有危險,可要是按照您的方法去實現您那個遠大理想嘛--嘿嘿,您要真是全力那么做,那可是狗熊上樹--爬得越高,跌得越狠!"
孟子暗想:"我回頭寫書的時候,像什么'狗熊上樹'這種話可不能給寫進去,我就只記下那些'緣木求魚'之類的漂亮詞!"
再打斷一下。對話進行到這兒,各位對齊宣王這個人得出什么印象沒有?
這人看來不錯是吧?胸懷遠大理想,要南征北戰(zhàn),開疆拓土,頗有后來的某某大帝之風。我記得小時候上歷史課,老師一講起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王朝如何如何,我們在底下就跟著激動,什么雄風萬里,什么平南掃北,牛??!強??!其實要真把你放到那些個"大帝"和"大朝"的時代去生活,當然也有舒服的,可就多數情況來講,有你受的。
我有時在想,這種瞎激動,如果是私天下時代的帝王有這樣的心態(tài),那是理所當然的,正常到了不能再正常;可要是私天下時代的草民有這種心態(tài),那就顯得非常古怪了;要是現代社會的現代公民也有這種心態(tài),那是不是也不太正常呢?
我看過不少人跟著一些《某某大帝》、《某某王朝》之類的電視劇瞎激動,而且更讓我覺得不大舒服的是,這些電視劇里的人物們經常會慷慨激昂地高呼什么"我大漢如何如何","我大宋如何如何",難道這和皇軍高呼"我大日本帝國如何如何"的心態(tài)有什么不同嗎?如果有誰一提"我大漢"就心潮澎湃,那他也不應該去怪人家日本人說"我大日本帝國"(孟子不是說要"推己及人"嗎)。況且,中國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過"大漢",也沒有過"大宋"。
我是不是很像在說胡話?那些朝代不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嗎?小學生都知道啊。
不錯,那些朝代確實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但是,那只是"漢",只是"宋",而不是什么"大漢"和什么"大宋"。中國歷史上真正把"大"字掛在朝代名稱之前,是從明朝開始的,要說"大明",這倒真是有的。補充一下:這是以漢人政權的傳統(tǒng)來說,如果出了這個范圍,"大明"之前其實還有"大"字開頭的,后文再說。
說到"大明",正好前一段又是鄭和下西洋的多少年紀念,搞得很熱鬧的樣子。我們現在不妨來想一個問題:在大眾心中,對于明朝的皇帝,對于明朝的時代,都熟悉哪些?
朱元璋應該是一個,開國皇帝。
明成祖朱棣是一個,年號永樂,搞過《永樂大典》,搞過鄭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侵越南,威風不可一世。
還有誰?
就剩下壞典型了,萬歷啊,崇禎啊什么的。一說大明帝國的輝煌,主要還就是明成祖朱棣的時代。我看到前一段因為鄭和紀念日所以連帶著把朱棣這位盛世大帝也著實吹捧了一通。這怎么說呢,用齊宣王的話來說,叫"趕車不帶鞭子--光拍馬屁",叫"媒婆提親--盡揀好聽的說",把這位大帝夸的呀,那叫"媒婆夸閨女--天花亂墜",我看在眼里,心里這感覺啊,那真是"媒婆迷了路--沒說的了"。
如果能讓你乘坐時間機器,自由選擇一個歷史時期去生活,我不知道各位會選什么,我也沒想好自己會選什么,但我在沒想好選什么之前馬上就先想好了不選什么--永樂年間就是一個,我是說什么也不會選擇去生活在永樂時代的,除非讓我當皇帝。
那些把朱棣渲染成盛世明君的人,把永樂時期粉飾成輝煌大國的人,我不知道他們要是有了時間機器的這個選擇機會,真會愿意去住在他們挑大指的這個時代么?在權威媒體上做這些事的都是些專家吧?--難不成這些專家到底是專家,說的都沒錯,只是我自己對明史的了解太膚淺了?嗯,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那我就破罐子破摔,再說點兒膚淺的意見吧,我要替明朝的一些皇帝鳴鳴不平。
唉,想一想,有這么多人都跟著永樂大帝瞎激動去,可有多少人知道明朝還有個"仁宣致治"呢?
"仁宣致治"是個平靜的時代,或許也不太好,不過,如果讓我作為一介草民在明朝選擇一個時代去生活的話,我一定會選擇這個時代的。在這段日子里,沒什么超級工程,沒什么軍國大事,還把當年明成祖朱棣占領來的越南又退還給人家了(有沒有人會覺得這很丟人?),船隊也不出海了,反正,沒什么可說的了,好像更沒什么能讓我們驕傲的東西,沒什么能喚起我們現代人的民族自尊心??墒?,如果說到最后這個問題,我總是想不明白--幾百年前人家朱家的江山,換句話說,那時的土地和人民都是人家朱家的私產,他們家的事和我們現代人的民族自尊心真的有那么大的關聯(lián)么?--我出生和生長、生活在一處老宅子里,這座宅子以前是屬于一個叫張三的人的。我有時窮極無聊,翻看張三遺落下來的日記,看到張三當年風光的時候在整個這條胡同里沒人敢惹,還有,現在我這院子里的一個超級豪華的大影壁也是他當年花了大價錢蓋起來的。當我讀到這些的時候,再想到我的祖爺爺當年好像還給張三當過長工,我的心里便油然而生了一種驕傲,一種自豪!
--順便一提,張三這個大宅院在張三曾孫子的時候,有一間廂房落到李四手里了,我現在正忙著和李四的后人交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