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徯我后,后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qiáng)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齊宣王伐燕,打破了國際勢力的均衡,諸侯們各自擔(dān)心,于是聯(lián)合起來,準(zhǔn)備對付齊宣王。齊宣王有點(diǎn)兒著慌,問孟子:"他們合起來欺負(fù)我,我該怎么辦吶?"
孟子一撇嘴:"這又什么可怕的!我聽說商湯以七十里的小國都統(tǒng)一了天下,沒聽說過方圓千里的大國還會怕別人的。"
齊宣王突然想起了什么,問:"哎,你以前不是說過什么以一敵九一定打不過么?"(注:這是我替齊宣王想起來的。)
孟子沒好氣說:"打是打不過,可行仁政就可以仁得過?!渡袝防镉涊d商湯去平天下,往東打,西邊的人就埋怨他;往南打,北邊的人就埋怨他。大家都說:'怎么不先來打我呀?'"
"啊--?!"齊宣王驚呼,"一群變態(tài)!"
孟子把臉一沉,解釋說:"這叫'大旱之望云霓',大家伙全盼著商湯王去打他們,這種心理大王您能明白嗎?"
齊宣王皺著眉頭想了想,終于眼睛一亮:"對呀,我明白了!"
孟子欣慰地點(diǎn)了點(diǎn)頭:"這就好。"
齊宣王肉麻兮兮地說:"我的愛妃打我的時候就是這樣,那小粉拳輕輕一打,哎呀--"
"我倒--"孟子氣結(jié),"不是那么回事!商湯打人家的時候,人家市場上做買賣的還照做不誤,田里干農(nóng)活的也照干不誤。商湯這叫吊民伐罪,是讓窮苦人民得解放。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商湯就是他們的大救星。所以,當(dāng)時各地人民都喊著:'先打我吧!先打我吧!'大王,您現(xiàn)在明白了沒有?"
齊宣王點(diǎn)了點(diǎn)頭:"明白倒是明白了,可聽著還是覺得有點(diǎn)兒別扭。"
孟子接著說:"現(xiàn)在燕國政府很亂,對老百姓很不好,您打燕國,燕國人覺得您這是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當(dāng)中救出來了,所以就又送吃的又送喝的招待你們??墒牵绻鷼⑺麄兊挠H人,抓他們的壯丁,拆他們的宗廟,搶他們的寶器,這可就不行了!天下人本來就覺得你齊國是個超級大國,現(xiàn)在地盤突然擴(kuò)張了一倍,還不行仁政,這不等于是暴君擁有了核武器么!您說各國諸侯誰能不怕?所以,他們要動手,這也是勢之所至??!"
齊宣王捉摸了一下:"嗯,也是這個理。哎,其實(shí)我們齊國強(qiáng)大了也不會威脅到世界和平嘛,他們這都是吊死鬼照鏡子--自己嚇唬自己。"
孟子白了他一眼:"您就算真這么想,人家也不會信。"
齊宣王尷尬地一笑:"那你說該怎么辦?"
孟子說:"并不難辦。您趕緊下個命令,把戰(zhàn)俘都放了,把寶器都還給人家,再跟燕國人商量一下,捧個新國君上臺,然后您就撤軍。這樣也就不會有人來打您了。"
看來齊宣王打燕國也是雷鋒變成劉文采?!睹献印窌兄v齊燕之戰(zhàn)到這里就告一段落,在后文里陸續(xù)還有提及。那么,這件事后來是怎么發(fā)展的呢?
簡單講,齊宣王沒聽孟子的話,后來失敗了,被趕回去了。佛家講業(yè)力,講因緣,講輪回,從這里就看得出來。齊宣王伐燕,種下了仇恨。后來燕國在陣痛之后出了一位強(qiáng)人,這就是歷史上響當(dāng)當(dāng)?shù)难嗾淹酢?br />
燕昭王高筑黃金臺,向國際社會招賢納士,這既使燕國迅速吸納了一批優(yōu)秀人才,也使燕昭王本人成為歷朝歷代知識分子心目中的一個理想君王形象。唐朝陳子昂的那首"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誰都念得出來,這詩就是他玩到北京,在一處有可能是燕昭王黃金臺遺址的地方有感而寫的。
傳奇人物樂毅帶領(lǐng)燕國軍隊(duì),和諸侯聯(lián)軍一起攻打齊國,重現(xiàn)當(dāng)年齊國伐燕的景象,幾乎把齊國給滅了。好在齊宣王那時候已經(jīng)死了,沒看到這一幕報應(yīng)。
提到歷史上這種分毫不爽的報應(yīng),還真不少(當(dāng)然沒報應(yīng)的更多),看起來很有意思,我就順便多說幾句。很多人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后周大將,后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欺負(fù)人家后周的孤兒寡母。及至宋朝亡國,也是孤兒寡母被人欺負(fù)。其實(shí)呢,非常巧合,趙匡胤的所作所為既是前因,也是后果,他不是第一個搞"黃袍加身"的。
趙匡胤本是后周大將,而后周的開國皇帝郭威本是后漢的大將(這個后漢是五代的后漢,不是劉秀的后漢),郭威在澶州被"黃袍加身",帶兵殺進(jìn)后漢的首都開封(就是梁惠王的首都大梁),后漢皇帝逃跑,沒跑成,死在亂軍之中。郭威沒有馬上稱帝,而是讓后漢的李太后臨朝,又在后漢皇族中選了個家伙說要讓他來當(dāng)皇帝。虛頭八腦一折騰,郭威自己當(dāng)皇帝了。所以說,郭威做的事,趙匡胤重演一遍,報應(yīng)在郭威身上,而趙匡胤這個"重演",也r讓自己的后人遭了一樣的報應(yīng)。
這連續(xù)三代王朝的更迭,巧合如此之多,真是讓人稱奇。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徯我后,后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qiáng)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齊宣王伐燕,打破了國際勢力的均衡,諸侯們各自擔(dān)心,于是聯(lián)合起來,準(zhǔn)備對付齊宣王。齊宣王有點(diǎn)兒著慌,問孟子:"他們合起來欺負(fù)我,我該怎么辦吶?"
孟子一撇嘴:"這又什么可怕的!我聽說商湯以七十里的小國都統(tǒng)一了天下,沒聽說過方圓千里的大國還會怕別人的。"
齊宣王突然想起了什么,問:"哎,你以前不是說過什么以一敵九一定打不過么?"(注:這是我替齊宣王想起來的。)
孟子沒好氣說:"打是打不過,可行仁政就可以仁得過?!渡袝防镉涊d商湯去平天下,往東打,西邊的人就埋怨他;往南打,北邊的人就埋怨他。大家都說:'怎么不先來打我呀?'"
"啊--?!"齊宣王驚呼,"一群變態(tài)!"
孟子把臉一沉,解釋說:"這叫'大旱之望云霓',大家伙全盼著商湯王去打他們,這種心理大王您能明白嗎?"
齊宣王皺著眉頭想了想,終于眼睛一亮:"對呀,我明白了!"
孟子欣慰地點(diǎn)了點(diǎn)頭:"這就好。"
齊宣王肉麻兮兮地說:"我的愛妃打我的時候就是這樣,那小粉拳輕輕一打,哎呀--"
"我倒--"孟子氣結(jié),"不是那么回事!商湯打人家的時候,人家市場上做買賣的還照做不誤,田里干農(nóng)活的也照干不誤。商湯這叫吊民伐罪,是讓窮苦人民得解放。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商湯就是他們的大救星。所以,當(dāng)時各地人民都喊著:'先打我吧!先打我吧!'大王,您現(xiàn)在明白了沒有?"
齊宣王點(diǎn)了點(diǎn)頭:"明白倒是明白了,可聽著還是覺得有點(diǎn)兒別扭。"
孟子接著說:"現(xiàn)在燕國政府很亂,對老百姓很不好,您打燕國,燕國人覺得您這是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當(dāng)中救出來了,所以就又送吃的又送喝的招待你們??墒牵绻鷼⑺麄兊挠H人,抓他們的壯丁,拆他們的宗廟,搶他們的寶器,這可就不行了!天下人本來就覺得你齊國是個超級大國,現(xiàn)在地盤突然擴(kuò)張了一倍,還不行仁政,這不等于是暴君擁有了核武器么!您說各國諸侯誰能不怕?所以,他們要動手,這也是勢之所至??!"
齊宣王捉摸了一下:"嗯,也是這個理。哎,其實(shí)我們齊國強(qiáng)大了也不會威脅到世界和平嘛,他們這都是吊死鬼照鏡子--自己嚇唬自己。"
孟子白了他一眼:"您就算真這么想,人家也不會信。"
齊宣王尷尬地一笑:"那你說該怎么辦?"
孟子說:"并不難辦。您趕緊下個命令,把戰(zhàn)俘都放了,把寶器都還給人家,再跟燕國人商量一下,捧個新國君上臺,然后您就撤軍。這樣也就不會有人來打您了。"
看來齊宣王打燕國也是雷鋒變成劉文采?!睹献印窌兄v齊燕之戰(zhàn)到這里就告一段落,在后文里陸續(xù)還有提及。那么,這件事后來是怎么發(fā)展的呢?
簡單講,齊宣王沒聽孟子的話,后來失敗了,被趕回去了。佛家講業(yè)力,講因緣,講輪回,從這里就看得出來。齊宣王伐燕,種下了仇恨。后來燕國在陣痛之后出了一位強(qiáng)人,這就是歷史上響當(dāng)當(dāng)?shù)难嗾淹酢?br />
燕昭王高筑黃金臺,向國際社會招賢納士,這既使燕國迅速吸納了一批優(yōu)秀人才,也使燕昭王本人成為歷朝歷代知識分子心目中的一個理想君王形象。唐朝陳子昂的那首"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誰都念得出來,這詩就是他玩到北京,在一處有可能是燕昭王黃金臺遺址的地方有感而寫的。
傳奇人物樂毅帶領(lǐng)燕國軍隊(duì),和諸侯聯(lián)軍一起攻打齊國,重現(xiàn)當(dāng)年齊國伐燕的景象,幾乎把齊國給滅了。好在齊宣王那時候已經(jīng)死了,沒看到這一幕報應(yīng)。
提到歷史上這種分毫不爽的報應(yīng),還真不少(當(dāng)然沒報應(yīng)的更多),看起來很有意思,我就順便多說幾句。很多人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后周大將,后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欺負(fù)人家后周的孤兒寡母。及至宋朝亡國,也是孤兒寡母被人欺負(fù)。其實(shí)呢,非常巧合,趙匡胤的所作所為既是前因,也是后果,他不是第一個搞"黃袍加身"的。
趙匡胤本是后周大將,而后周的開國皇帝郭威本是后漢的大將(這個后漢是五代的后漢,不是劉秀的后漢),郭威在澶州被"黃袍加身",帶兵殺進(jìn)后漢的首都開封(就是梁惠王的首都大梁),后漢皇帝逃跑,沒跑成,死在亂軍之中。郭威沒有馬上稱帝,而是讓后漢的李太后臨朝,又在后漢皇族中選了個家伙說要讓他來當(dāng)皇帝。虛頭八腦一折騰,郭威自己當(dāng)皇帝了。所以說,郭威做的事,趙匡胤重演一遍,報應(yīng)在郭威身上,而趙匡胤這個"重演",也r讓自己的后人遭了一樣的報應(yīng)。
這連續(xù)三代王朝的更迭,巧合如此之多,真是讓人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