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作為第一部漢譯佛典的《四十二章經(jīng)》早早就出現(xiàn)于漢代,但它的真實性卻一直遭到質(zhì)疑。即便我們忽略這方面的懷疑,也不得不承認漢代的佛經(jīng)翻譯工作并沒有什么規(guī)模性的進展和比較突出的成績。但是,根據(jù)《后漢書》的記載,東漢政權中最為臭名昭著的兩位皇帝之一的漢桓帝就曾經(jīng)進行過對佛陀的拜祭儀式。
漢桓帝的性格體現(xiàn)出了人性中極為普遍的多神崇拜傾向、偶像崇拜傾向和非理性傾向:信奉道教的漢桓帝以豪華的儀式拜祭太上老君,并且在同一個儀式中也拜祭了佛陀。
飽學的襄楷上書漢桓帝,對后者提出了一針見血的意見,大意是:聽說皇宮里供奉著黃老和佛陀,可黃老之道儉樸無為,陛下卻欲望多多,殺罰多多,這不是明顯違背了黃老之教么?違背了人家的教導,卻希望能夠得到人家的保佑,世上哪有這種道理呢?至于佛陀,天神曾經(jīng)派出美女試探修行中的佛陀,而佛陀對美女根本就不多看一眼,只是說:"不過是紅粉骷髏罷了。" 佛陀就是這樣堅定守一才終于得道的啊??杀菹履兀烟煜马敿獾拿琅拣B(yǎng)在宮里,自己吃的、喝的也全都是天下最好的東西,陛下完全和佛陀之道背道而馳,卻希望能夠得到人家的保佑,世上哪有這種道理呢?
襄楷的話雖然"十分"有理,卻"一分"也沒有考慮人性--古往今來,拜祭太上老君的人里有幾個研讀過《道德經(jīng)》呢?燒香拜佛的人里又有幾個研讀過佛經(jīng)呢?
到了晉代,佛經(jīng)翻譯開始多了起來,越來越多的人被這一外來的法門吸引了去,并且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其中蘊涵著無窮的魅力。
這個時代正是玄學興盛的時代,士大夫階層好老莊、務清談,這一個時代的特點對佛教在中土的發(fā)展來說成為了一把雙刃劍--對老莊的著迷使得人們更容易去親近和老莊思想有些相似之處的佛教,對清談的酷愛使得人們對般若之學里復雜的邏輯與玄機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但是,佛經(jīng)也因此而被攙雜進了不少道家色彩,"空"、"無"這些佛學概念使另一個語境下的中國譯者們很容易把它們和道家思想中相似的概念混淆起來,并且用后者的術語來對譯前者--這既給了當時熟悉老莊的人們以一種方便的領悟契機,同時也歪曲了佛陀原本的思想。
時代使然,這一時期的僧侶精英們明顯帶有哲人色彩,他們的學識、風度和口才為自己塑造了強大的感召力--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能弄清楚佛陀思想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且還使得錯誤的認識得到強化之后又繼續(xù)流傳下去。
但佛教如果想要大范圍地流傳開來,高僧們僅有學識、風度和口才還是遠遠不夠的,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神通"。從現(xiàn)實情況考察,如果一位僧人擁有了學識、風度和口才,還擁有一分神通的話,那無疑就具有了萬眾歸心的力量,然而,如果只有神通,卻并不具備學識、風度和口才的話,這倒也無妨。在傳說當中,高僧們幾乎永遠是和神通聯(lián)系在一起的,似乎不具備一些神通就不夠高僧的資格似的。從這一時期的史料來看,一些著名的高僧們除了專心于佛法之外,或多或少地都要承擔一些為皇室與權貴的醫(yī)療和占卜服務,也就是說,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還擔任著皇室與權貴們的編外醫(yī)生和占卜術士。
崇佛的梁武帝身邊就有這樣一位寶誌(也作"志公")大師,在他圓寂之后,梁武帝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并且親自撰寫悼詞,其中有"觀往測來,睹微如顯"的句子,贊嘆寶誌大師高超的占卜能力。梁武帝還在寶誌大師的墓前興建了一座用于紀念他的開善精舍,這座開善精舍在后來改朝換代的動蕩中一直得到善待,明朝初年因為修建明太祖的孝陵,將之移至鐘山東麓,改稱為靈谷寺,該處"三絕碑"非常著名:吳道子畫的寶誌像,李白作的像贊,顏真卿題寫,是為"三絕"。
既然后世僧侶們都能夠擁有如此神通,那么,佛陀本人的神通廣大就更是一件無庸置疑的事了。而佛家既然認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那不就意味著人人都有可能獲得無上的神通么?于是,修煉成佛之舉也就具有了和道教宣揚的"羽化升仙"同樣的意義和誘惑力。
《世說新語·排調(diào)》里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
何次道常去瓦官寺拜佛,勤快得很。阮思曠便對他說:"您真是志大宇宙、勇邁終古啊!"
何次道很是詫異,問道:"你今天是怎么了?恭維我都恭維得沒邊了?"
阮思曠答道:"我想求得個地方長官的職位都還很難呢,您卻求成佛,這還不夠志大宇宙、勇邁終古么?"
這個故事雖然帶有諷刺色彩,卻說明了當時很多人對佛的理解--成佛基本上等于成仙??蛇@又是一個誤解,又是人們想當然地把佛理解成了自己心目中、期待中的樣子,而不是認識到了佛本來的面目。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性的弱點在這里再次發(fā)揮了強大的作用--人們只相信他們樂于相信的事物,哪怕被相信的其實只是一個距離真相很遠的假相。
那么,什么是佛?
"佛"是我們對佛陀的簡稱,"佛陀"這個詞其實并非是專為釋迦牟尼而設的,而是在印度古已有之的,意思是"覺悟的人"。釋迦牟尼在這個成住異滅的世界中和我們一樣地生老病死,只不過因著他的"覺悟",他擺脫了生老病死之"苦",而不是擺脫了生老病死本身--正如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做到不貪戀生、不畏懼死,卻不可能做到"永生"或"不死"。
當"佛"被塑造成了一尊至高無上的"神"的時候,羅漢、菩薩這些稱謂也就自然緊跟著失去了它們原本的意義。當梁武帝在建康城里舍棄皇位、去同泰寺出家的時候,這位"皇帝菩薩"說:"朕之視此,曾不如一芥。"這樣看來,在貪、嗔、癡三者當中,梁武帝至少已經(jīng)消除了貪念,并且給全國上下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雖然他幾次舍身同泰寺,卻又總被眾大臣們以巨額金錢"贖"了回來,然后又繼續(xù)以血腥手段維護著他的皇權。
漢桓帝的性格體現(xiàn)出了人性中極為普遍的多神崇拜傾向、偶像崇拜傾向和非理性傾向:信奉道教的漢桓帝以豪華的儀式拜祭太上老君,并且在同一個儀式中也拜祭了佛陀。
飽學的襄楷上書漢桓帝,對后者提出了一針見血的意見,大意是:聽說皇宮里供奉著黃老和佛陀,可黃老之道儉樸無為,陛下卻欲望多多,殺罰多多,這不是明顯違背了黃老之教么?違背了人家的教導,卻希望能夠得到人家的保佑,世上哪有這種道理呢?至于佛陀,天神曾經(jīng)派出美女試探修行中的佛陀,而佛陀對美女根本就不多看一眼,只是說:"不過是紅粉骷髏罷了。" 佛陀就是這樣堅定守一才終于得道的啊??杀菹履兀烟煜马敿獾拿琅拣B(yǎng)在宮里,自己吃的、喝的也全都是天下最好的東西,陛下完全和佛陀之道背道而馳,卻希望能夠得到人家的保佑,世上哪有這種道理呢?
襄楷的話雖然"十分"有理,卻"一分"也沒有考慮人性--古往今來,拜祭太上老君的人里有幾個研讀過《道德經(jīng)》呢?燒香拜佛的人里又有幾個研讀過佛經(jīng)呢?
到了晉代,佛經(jīng)翻譯開始多了起來,越來越多的人被這一外來的法門吸引了去,并且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其中蘊涵著無窮的魅力。
這個時代正是玄學興盛的時代,士大夫階層好老莊、務清談,這一個時代的特點對佛教在中土的發(fā)展來說成為了一把雙刃劍--對老莊的著迷使得人們更容易去親近和老莊思想有些相似之處的佛教,對清談的酷愛使得人們對般若之學里復雜的邏輯與玄機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但是,佛經(jīng)也因此而被攙雜進了不少道家色彩,"空"、"無"這些佛學概念使另一個語境下的中國譯者們很容易把它們和道家思想中相似的概念混淆起來,并且用后者的術語來對譯前者--這既給了當時熟悉老莊的人們以一種方便的領悟契機,同時也歪曲了佛陀原本的思想。
時代使然,這一時期的僧侶精英們明顯帶有哲人色彩,他們的學識、風度和口才為自己塑造了強大的感召力--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能弄清楚佛陀思想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且還使得錯誤的認識得到強化之后又繼續(xù)流傳下去。
但佛教如果想要大范圍地流傳開來,高僧們僅有學識、風度和口才還是遠遠不夠的,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神通"。從現(xiàn)實情況考察,如果一位僧人擁有了學識、風度和口才,還擁有一分神通的話,那無疑就具有了萬眾歸心的力量,然而,如果只有神通,卻并不具備學識、風度和口才的話,這倒也無妨。在傳說當中,高僧們幾乎永遠是和神通聯(lián)系在一起的,似乎不具備一些神通就不夠高僧的資格似的。從這一時期的史料來看,一些著名的高僧們除了專心于佛法之外,或多或少地都要承擔一些為皇室與權貴的醫(yī)療和占卜服務,也就是說,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還擔任著皇室與權貴們的編外醫(yī)生和占卜術士。
崇佛的梁武帝身邊就有這樣一位寶誌(也作"志公")大師,在他圓寂之后,梁武帝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并且親自撰寫悼詞,其中有"觀往測來,睹微如顯"的句子,贊嘆寶誌大師高超的占卜能力。梁武帝還在寶誌大師的墓前興建了一座用于紀念他的開善精舍,這座開善精舍在后來改朝換代的動蕩中一直得到善待,明朝初年因為修建明太祖的孝陵,將之移至鐘山東麓,改稱為靈谷寺,該處"三絕碑"非常著名:吳道子畫的寶誌像,李白作的像贊,顏真卿題寫,是為"三絕"。
既然后世僧侶們都能夠擁有如此神通,那么,佛陀本人的神通廣大就更是一件無庸置疑的事了。而佛家既然認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那不就意味著人人都有可能獲得無上的神通么?于是,修煉成佛之舉也就具有了和道教宣揚的"羽化升仙"同樣的意義和誘惑力。
《世說新語·排調(diào)》里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
何次道常去瓦官寺拜佛,勤快得很。阮思曠便對他說:"您真是志大宇宙、勇邁終古啊!"
何次道很是詫異,問道:"你今天是怎么了?恭維我都恭維得沒邊了?"
阮思曠答道:"我想求得個地方長官的職位都還很難呢,您卻求成佛,這還不夠志大宇宙、勇邁終古么?"
這個故事雖然帶有諷刺色彩,卻說明了當時很多人對佛的理解--成佛基本上等于成仙??蛇@又是一個誤解,又是人們想當然地把佛理解成了自己心目中、期待中的樣子,而不是認識到了佛本來的面目。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性的弱點在這里再次發(fā)揮了強大的作用--人們只相信他們樂于相信的事物,哪怕被相信的其實只是一個距離真相很遠的假相。
那么,什么是佛?
"佛"是我們對佛陀的簡稱,"佛陀"這個詞其實并非是專為釋迦牟尼而設的,而是在印度古已有之的,意思是"覺悟的人"。釋迦牟尼在這個成住異滅的世界中和我們一樣地生老病死,只不過因著他的"覺悟",他擺脫了生老病死之"苦",而不是擺脫了生老病死本身--正如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做到不貪戀生、不畏懼死,卻不可能做到"永生"或"不死"。
當"佛"被塑造成了一尊至高無上的"神"的時候,羅漢、菩薩這些稱謂也就自然緊跟著失去了它們原本的意義。當梁武帝在建康城里舍棄皇位、去同泰寺出家的時候,這位"皇帝菩薩"說:"朕之視此,曾不如一芥。"這樣看來,在貪、嗔、癡三者當中,梁武帝至少已經(jīng)消除了貪念,并且給全國上下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雖然他幾次舍身同泰寺,卻又總被眾大臣們以巨額金錢"贖"了回來,然后又繼續(xù)以血腥手段維護著他的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