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yuǎn)矣。"
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曰:"不動心有道乎?"
曰:"有。北宮黝之養(yǎng)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撻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yán)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養(yǎng)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后進,慮勝而后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
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fù)起,必從吾言矣。"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鬃蛹嬷?,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圣矣乎?"
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xué)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xué)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圣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則學(xué)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曰:"然則有同與?"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
曰:"敢問其所以異?"
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yuǎn)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類也。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孫丑繼續(xù)向?qū)熣埥蹋阑钜宄献尤绻嬖邶R國當(dāng)了權(quán)到底會怎么樣:"您要真在齊國當(dāng)權(quán),成就王業(yè)也好,成就霸業(yè)也罷,看來都不成問題??墒?,假如夢想成真,您真在齊國大展手腳了,可這時候遇到挫折了,您的信念會不會動搖呢?"
孟子把臉一沉:"怎么,你老師我有多大能耐,你心里還沒底不成?我可是天橋的把式--"
公孫丑一愣:"???光說不練?。?!"
孟子一晃腦袋:"這不怪我啊,沒人給我機會去練啊。真要讓我上臺去練練,就算有什么挫折磨難那又如何,我是'四十不動心'。"
公孫丑問:"此話怎講?"
孟子說:"我在四十歲以后,心念就已經(jīng)不會受外界事物的影響了。"
公孫丑崇敬地"哦"了一聲,又問:"老師,您跟我說話呢,怎么眼珠總跟著路過的大姑娘轉(zhuǎn)???"
孟子嚴(yán)肅地咳嗽了一下:"我,嘿嘿,看是看,可我四十不動心!"
公孫丑贊嘆道:"照這么說,您比古代的勇士孟賁還牛!"
孟子不屑道:"這有什么難的,告子早就修煉到這個程度了。"
公孫丑奇道:"練這種不動心的功夫有什么門道沒有?"
孟子說:"當(dāng)然有啊。我先給你講講北宮黝是怎么練的:你要拿刀子扎他,他半步都不帶退的;你要一拳封他左眼,他眼珠眨都不眨一下;你要是羞辱了他,哪怕你是在論壇上朝他的馬甲拍磚,他都會覺得你這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拿鞭子抽他,他非跟你急不可;他對誰都不買賬,管你是街頭癟三還是大國諸侯,誰要惹了他,他就報復(fù)誰,白刀子進紅刀子出。"
公孫丑都聽傻了:"這種人可千萬不能惹??!"
孟子接著說:"我再給你講講孟施舍是怎么練功的。孟施舍說過:'我跟泰森過招的時候,我心里就把他當(dāng)成武大郎。'"
公孫丑奇道:"那,他要是遇上一大群泰森怎么辦?"
孟子說:"孟施舍的心態(tài)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孟施舍覺得那種知己知彼、有了必勝的把握才往前沖的人不是真正的勇士。不管對手是單槍匹馬還是千軍萬馬,在孟施舍眼里就是一個生了病的武大郎,沒什么可怕的。"
--這里一下子出來好幾個新人,雖然都不重要,但還是先來簡單地做個介紹。孟賁是古代最有名的勇士之一,聽過評書《隋唐演義》的人應(yīng)該記得里面有個能跟李元霸打成平手的傻大個兒,叫羅世信,他的外號就叫"今世孟賁"。孟賁在后世成了一個符號型的人物,代表勇猛,一提誰誰很勇猛就說這人可比孟賁。公孫丑這會兒也一樣,要夸導(dǎo)師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就把孟賁抬出來了。
告子,這人是個思想家,有一句著名的話"食色性也"就是他說的。這人以后還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孟子》七篇中有一篇就叫"告子篇"。
北宮黝,從這段文字來看,他很像個黑社會老大,其實他是個儒家人物。
孟施舍,誰也搞不清他到底是個什么人,反正就當(dāng)他是個勇士好了。嗯,既然對這個人沒多少可說的,那就說說他的名字:前文講"公孫丑"這三個字,說了些古人稱謂的復(fù)雜性,看看這位孟施舍,正代表著一種稱謂類型。他是姓孟名施舍嗎?還是復(fù)姓孟施,名舍?這事誰都搞不清,朱熹說一套,閻若璩說一套,各有各的理。照我瞎猜,按有些先例,孟施是他的字,舍是他的名。前文講過,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姓氏",其實原本姓和氏是兩回事,同樣,我們所謂的"名字",原本名和字也是兩種東西--古人用"字"我們是熟悉的,比如關(guān)羽字云長,但一般稱呼都無非這么幾種:關(guān)羽,關(guān)云長,關(guān)將軍,羽,云長兄,等等,可絕對沒有"云長羽"這種叫法的--其實,"孟施舍"在結(jié)構(gòu)上就等于"云長羽","孟施"是字,"舍"是名。當(dāng)時的人,如果要稱呼"名字"(名和字),往往把字放在前面,名放在后面。我們讀這個時期的書,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的稱謂都是寫成這樣的,我們現(xiàn)代人是很容易搞錯的--尤其在讀到父子二人同時登場的時候,比如,有個人叫猛施舍,他有個兒子,書上記載叫"狠摳門",你就會奇怪:不對呀,這是爺兒倆么,怎么爸爸姓猛,兒子姓狠呢?現(xiàn)在我們就知道了,爸爸是名"舍"字"猛施",兒子是名"門"字"狠摳",這里是不體現(xiàn)姓、也不體現(xiàn)氏的。
孟子接著說:"孟施舍的精神很像曾子,北宮黝則像子夏(曾子和子夏都是孔門高弟),要問這二位誰更厲害,我也說不上來,不過,相比之下,孟施舍更能掌握培養(yǎng)勇氣的要領(lǐng)。從前,曾子曾經(jīng)對他的學(xué)生子襄說過:'你不是喜歡勇敢嗎,孔子在這方面很有心得??鬃诱f:面對對手時,先要反躬自問一下,如果是自己理虧,就算對方是個卑賤的人,那也不要去嚇唬人家;反躬自問,如果道理在自己這邊,那么,雖千萬人吾往矣。'--這種境界比孟施舍又高了一層。"
--又出來成語了,"雖千萬人吾往矣",這話誰都知道,可能做到的人卻真是不多,至少比那些仗勢欺人和見風(fēng)使舵的少。這境界確實太高,舉個比較近的例子,你能做到馬寅初那樣么,覺得道理是在自己這邊,即便整個社會和你為敵你也毫不妥協(xié);你能做到張志新那樣么,為了說幾句心里話,被人割斷了喉管?作為普通人,心里能裝著這句話,能夠有限度地做到這樣或那樣的程度,也就很不容易了。尤其是,在古代那些缺乏憲政環(huán)境,缺乏法治保障,"少數(shù)人"可以被隨意犧牲掉的社會里,"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代價確實太高了。
往下就是孟子對告子的幾句議論:"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這幾句話誰都搞不明白,還是放過不提好了。
公孫丑又問:"學(xué)生斗膽問您一句,您最擅長的到底是什么???"
孟子疑道:"你是覺得我像那種萬金油干部嗎?"
公孫丑連忙搖頭。孟子這才拿出一代宗師的派頭,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我有兩點最擅長,第一,我能言善辯,第二,我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這句"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對后世影響極大,一會兒再詳細(xì)來說。
公孫丑問:"什么叫'浩然之氣'啊?聽上去倒是很酷。"
孟子回答說:"道可道,非常道,到底什么叫'浩然之氣',呵呵,這東西玄妙得很,還真不容易說得出來。簡單講呢,這種氣最宏大、最剛健、最正直,如果好好培養(yǎng)它,別去傷害它,它就會充滿在天地之間。這種氣還必須配合以道德和正義,有了這些,這種氣就會像只胖氣球,可如果缺少了道德和正義,它就成了一只撒了氣的氣球了。如果你從小到大都行得正、坐得直,那你的氣就足,這可不是靠零敲碎打地學(xué)學(xué)雷鋒就能行的。你的立身行事哪怕只有一小點污點,這污點也都會像在胖氣球上扎了一個小孔,胖氣球馬上就變成癟氣球了。所以說,告子還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正義,他把正義看成是心外之物,這就錯了。"
孟子接著解釋說:"培養(yǎng)浩然之氣要從具體的事情做起,但是,在做的時候不要期待馬上就有什么收效。"
公孫丑說:"好復(fù)雜!這是不是說,就像做好事的時候不要指望著會有好報?"
孟子說:"大概也可以這么理解吧。還有,心里時刻都要有這根弦,但也不能操之過急--像宋國人那樣,想讓地里的莊稼長快一點兒,就揠(讀'亞')苗助長。"
--又一個成語,"揠苗助長",我們小時候?qū)W課文是"拔苗助長",那是因為對小學(xué)生來講"揠"字太難了。順便一提,我們小時候?qū)W的被這樣"簡化"過的課文還不止這一個呢,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里的"餐"本來應(yīng)該是"飧"(讀"孫")。
先來說個小問題,說說"揠苗助長"的發(fā)生地--宋國。
"揠苗助長"也許真有其事,也許就是編排人家宋國人。但是,為什么這個蠢事不編排在齊國人身上,不編排在魏國人身上,卻偏偏編排在宋國人身上?因為,在當(dāng)時的普遍認(rèn)識里,如果這種蠢事真有人做,那最有嫌疑的就是宋國人。
孟子在前文說到商紂王時代的賢臣,說過箕子、比干,還有微子。箕子在《尚書》里留下了一個可疑的"洪范"篇,后來周武王分封諸侯,箕子被封在了朝鮮,所以,他很有可能就是現(xiàn)代朝鮮人的祖先。(不知道這條史料能否證明朝鮮是周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于微子,他本是商紂王的哥哥,后來被周武王封在現(xiàn)在的河南商丘,這就是宋國,主要居民都是商朝的遺民。所以,宋國首先是一個遺民國家,是失敗者的國家,再者,宋國還保留著商朝的習(xí)俗,和新興的周朝人的習(xí)俗不一樣,這兩點加在一起,就意味著宋國人在當(dāng)時都是些不大招人待見的大另類。這就難保不被人編排,除了孟子說的這個"揠苗助長"之外,還有個婦孺皆知的成語"守株待兔"也是編排宋國人的。
其實呢,孟子真不應(yīng)該編排人家宋國人,要知道,在所有諸侯當(dāng)中,宋國人應(yīng)該說是最有仁義傳統(tǒng)的--"揠苗助長"也好,"守株待兔"也好,都表現(xiàn)了一種"迂"的精神,而這種"迂"的精神如果往好了發(fā)展,還是很能夠演繹出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的。
宋國人有一些很另類的傳統(tǒng),比如,周人一般是老爸死了兒子接班,可宋國人卻還保留著商朝人的習(xí)俗,既有兒子接老爸的班的,也有弟弟接哥哥的班的。宋宣公在臨死前就不把位子傳給自己的兒子,非要給弟弟。弟弟很是過意不去,一再推辭,卻終于拗不過哥哥,于是做了宋國的一把手,這就是宋穆公。到宋穆公臨死的時候,大家商量繼承人的問題,大臣們都推舉宋穆公的兒子,可宋穆公卻說:"不行,我得傳位給我哥哥的兒子,要不然實在對不起我哥哥。"就這樣,宋宣公的兒子做了宋穆公的接班人。
感人的事情不止一樁。宋桓公病危的時候和大家商量繼承人的問題,本該是太子接班的,可太子覺得哥哥好,想讓哥哥來接班,可哥哥是真好,說什么也不干,說什么都要讓弟弟干。終于還是弟弟接了班,哥哥做了司馬。這兄弟倆可絕對不是假仁假義,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事情還有后文。
"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一般有兩種說法,其中一說里有一位宋國的諸侯:大名鼎鼎的宋襄公,他就是這個弟弟。孟子講了一輩子仁政,只拿堯舜他們說事,卻不提宋襄公,其實宋襄公卻真是距離孟子時代最近的一位行仁政的諸侯。
"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死掉之后,他的繼承人可不像宋國人這般仁義,幾個兒子瘋狂開打,忙得連老爸的尸首都顧不上,把齊國搞了個烏煙瘴氣。這時候還真多虧了宋襄公,趕緊去干涉齊國內(nèi)政,扶持齊孝公繼位,把亂局給平定了下去。宋襄公成功地學(xué)了一回雷鋒,沾沾自喜,一想齊桓公這位霸主已經(jīng)死掉了,自己既然這么牛,那就接著來做霸主好了。
宋襄公的想法倒是不錯,可霸主這東西不是自己說做就能做的,得大家都服氣才行。宋國又是個小國,再怎么折騰,誰能服你呢?宋襄公不管這一套,他覺得自己走的是仁義路線,是王者之風(fēng),只要堅持下去,天下人一定會聞風(fēng)影從。終于,宋襄公籌備了一次國際會議,準(zhǔn)備讓勢力強大的楚國支持自己做霸主。對宋襄公的理想最為擔(dān)心的就是他的哥哥子魚,也就是當(dāng)年和做太子的宋襄公推讓王位的那位。但火熱的理想足以沖垮一切障礙,宋襄公這時候真是如孟子所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任誰也攔不住。真到了赴會的時候,子魚沒辦法,只好勸弟弟穿件鎧甲以防萬一,可宋襄公連哥哥這么個小小的要求也拒絕了,他說:"我要以德服人,我是仁者無敵,要鎧甲做什么!"
于是,火熱的理想撞擊在了冷酷的現(xiàn)實之上,陰險的楚國人綁架了宋襄公,押著他趕奔宋國,威脅宋國人投降。宋國人在城上一看,國君回來了,可問題是:雖千萬人您往矣,怎么這么快卻帶著千萬人的外國軍隊回來了?
楚國人在城下喊著:"快投降吧,你們的國君做了我們的俘虜啦!"
城上的宋國人也向下喊:"我們立了子魚做新國君啦,你們手里的這位俘虜隨你們便吧!"
--宋國人這一招是極其兇險的一招,也是非常有效的一招。歷史在不斷重演,同類事件經(jīng)常在各個時代里反復(fù)出現(xiàn),如果你在后來的歷史里看到同樣的事件發(fā)生,那多半就意味著這將是一系列宮廷陰謀的序幕。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明朝的"奪門之變",明英宗像這時的宋襄公一樣,做了外國人(瓦剌人)的俘虜,瓦剌人也和楚國人一樣用明英宗來要挾明政府,于謙當(dāng)機立斷,做了和宋國人同樣的事--馬上立了一個新皇帝,這就等于對敵人表態(tài):被俘的那位皇帝對你們已經(jīng)沒有利用價值了。結(jié)果瓦剌進攻北京城被打退,也正像這里的楚國見宋襄公沒有利用價值后也對宋國展開強攻,卻被子魚有效地組織起來的防御打退。瓦剌最后泄了氣,留著明英宗也沒用,干脆顯得大度些,放回去算了。
對明朝人來講,瓦剌還真不如就把明英宗給殺了呢,因為這一放,等明英宗回來了,新皇帝卻不退位--龍椅只要一坐,說什么也不會下來。后來明英宗搞復(fù)辟,以宮廷政變的方式奪回皇位,屠殺于謙等等當(dāng)初抗擊瓦剌的功臣,掀起一場腥風(fēng)血雨,久久不息。歷史的教訓(xùn)是,只要事關(guān)最高權(quán)力寶座,人性最基本的感情與良知全都會無影無蹤。所以,從政權(quán)穩(wěn)定性的角度來看,有當(dāng)一把手資格的人只能活一個。這更讓人聯(lián)想起岳飛抗金,如果真把徽、欽二帝迎回來,宋廷之內(nèi)還不知要斗死多少人呢。我要是金國統(tǒng)治者,就把徽、欽二帝放回去,這有八成的把握能引起宋廷的內(nèi)部大斗爭,所有大臣這時候都會面臨嚴(yán)峻的站隊問題,他們自己人就能把自己人整垮了。
--這就是人性啊,所以說"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一山二虎的情況真的發(fā)生了,必然會二虎相爭,各自拉幫結(jié)派,搞陰謀、玩手腕,不死不休,"山"上所有人都會被牽扯在內(nèi),想明哲保身置身事外都難。這種事情,大到國家政府,小到機關(guān)單位,古往今來,幾乎如出一轍。如果你上班的公司,甚至是你所在的部門,有這么個"二虎",其結(jié)果不問可知。
但凡事總有例外,真說仁義二字,還得說河南人。河南人宋襄公和他的哥哥子魚一再給中國歷史譜寫出驚人的例外:楚國人一看占不著便宜,就把宋襄公放回去了。宋襄公灰頭土臉的正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子魚趕緊來跟他說,那是為了要應(yīng)付楚國敵人自己才聲稱繼位的,現(xiàn)在好弟弟既然平安回來了,做哥哥的還得把位子還給弟弟。真是感人啊,要知道,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一把手最防范的就是親叔伯、親兄弟,因為這些人正是權(quán)力寶座最有威脅的潛在競爭者,可瞧瞧人家宋襄公和子魚兄弟倆,真是鳳毛麟角的仁義楷模??!
宋襄公受了楚國人的窩囊氣,后來終于有了機會和楚國面對面地交鋒了,這就是春秋時代最著名的戰(zhàn)役之一"泓水之戰(zhàn)",戰(zhàn)場在現(xiàn)在的河南拓縣。
宋軍已經(jīng)列好陣勢,一水相隔的楚軍卻還沒有全部渡河。子魚本來是不主張和楚國交戰(zhàn)的,可既然真要打了,那就得想辦法贏。子魚很懂一些軍事原理,給弟弟出主意說:"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現(xiàn)在他們還沒有完全渡河,這時候進攻最合適!"
子魚這招叫"半渡而擊",后來很多人都用過,很管用,可宋襄公卻不聽。
子魚沒轍,眼看著楚軍已經(jīng)全部渡河過來了,唉,最佳時機已經(jīng)錯過,不過呢,先機并沒有完全喪失,還有招兒。子魚又出主意:"楚國人剛過了河,正忙著列陣呢,亂哄哄的,咱們趕緊趁現(xiàn)在進攻!"子魚說的不錯,可宋襄公還是不聽。
一直等到楚國人完全列好了陣勢,什么都準(zhǔn)備好了,宋襄公才下令進攻,結(jié)果,宋軍慘敗,宋襄公大腿負(fù)傷,連貼身的侍衛(wèi)隊都被全部殲滅了。
這仗敗得冤啊,宋國人都責(zé)備宋襄公??伤蜗骞€挺有理:"君子在作戰(zhàn)時對已經(jīng)受傷的敵人不該再加傷害,也不俘虜年紀(jì)大的敵人,古代的用兵之道,更不可倚仗險要的地形來攻擊敵人。我雖然是已經(jīng)亡國的商王朝的后代,卻也不會下令進攻還沒有列好陣勢的敵人。"
子魚對這個寶貝弟弟真是又氣又心疼,對他說:"我給你補補兵法課吧。強敵因為受地形的限制而沒能列好陣勢,這是上天在幫助我們啊。趁這個機會進攻有什么不對呢?再說,只要是在對方陣營里的就全是我們的敵人,就算有老壽星在里面,該俘虜?shù)囊惨?。激發(fā)軍人們的國家榮譽感,就是為了讓他們能夠奮勇殺敵,如果敵人受傷了卻還沒死,為什么就不能補一刀殺死他們呢?如果愛護那些受傷的敵人,那還不如一開始就別傷他們;如果可憐那些頭發(fā)花白的敵人,那還不如投降他們算了。"
仁義的宋襄公連打仗都很仁義,可是,要做君子,得到君子國里去做。宋襄公的仁義使他成了人們的笑柄,人們本來就覺得宋國人很另類,這時就更喜歡編排他們了。
孟子雖然不拿宋襄公做仁政的榜樣,可宋襄公和他的哥哥子魚還真稱得上是仁義君子型的領(lǐng)袖人物。宋襄公身上還體現(xiàn)著孟子這里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不過在一般人看來,他可能更像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或者"不撞南墻不回頭"。上本書講過齊宣王伐燕,后來燕昭王高筑黃金臺,延攬各國精英人才意圖報復(fù)齊國,這件事和宋國的結(jié)局頗有關(guān)聯(lián),所以我就順帶提上兩句:宋國緊挨著齊國,后來到了戰(zhàn)國時代,齊國貪心一起,把宋國給滅掉了,這就破壞了"戰(zhàn)國七雄"的勢力均衡,引發(fā)了韓、趙、魏、秦、燕五國聯(lián)軍攻打齊國,燕昭王就是借著這個機會,以諸葛亮的偶像樂毅為將,打齊國打得最賣力,幾乎把齊國給滅了。此后又有了田單大擺火牛陣等等著名故事,這些都是后話,反正,各國原來的世界地圖通通作廢,隨后而出的新版地圖上就已經(jīng)沒有宋國了。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yuǎn)矣。"
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曰:"不動心有道乎?"
曰:"有。北宮黝之養(yǎng)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撻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yán)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養(yǎng)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后進,慮勝而后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
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fù)起,必從吾言矣。"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鬃蛹嬷?,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圣矣乎?"
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xué)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xué)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圣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則學(xué)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曰:"然則有同與?"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
曰:"敢問其所以異?"
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yuǎn)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類也。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孫丑繼續(xù)向?qū)熣埥蹋阑钜宄献尤绻嬖邶R國當(dāng)了權(quán)到底會怎么樣:"您要真在齊國當(dāng)權(quán),成就王業(yè)也好,成就霸業(yè)也罷,看來都不成問題??墒?,假如夢想成真,您真在齊國大展手腳了,可這時候遇到挫折了,您的信念會不會動搖呢?"
孟子把臉一沉:"怎么,你老師我有多大能耐,你心里還沒底不成?我可是天橋的把式--"
公孫丑一愣:"???光說不練?。?!"
孟子一晃腦袋:"這不怪我啊,沒人給我機會去練啊。真要讓我上臺去練練,就算有什么挫折磨難那又如何,我是'四十不動心'。"
公孫丑問:"此話怎講?"
孟子說:"我在四十歲以后,心念就已經(jīng)不會受外界事物的影響了。"
公孫丑崇敬地"哦"了一聲,又問:"老師,您跟我說話呢,怎么眼珠總跟著路過的大姑娘轉(zhuǎn)???"
孟子嚴(yán)肅地咳嗽了一下:"我,嘿嘿,看是看,可我四十不動心!"
公孫丑贊嘆道:"照這么說,您比古代的勇士孟賁還牛!"
孟子不屑道:"這有什么難的,告子早就修煉到這個程度了。"
公孫丑奇道:"練這種不動心的功夫有什么門道沒有?"
孟子說:"當(dāng)然有啊。我先給你講講北宮黝是怎么練的:你要拿刀子扎他,他半步都不帶退的;你要一拳封他左眼,他眼珠眨都不眨一下;你要是羞辱了他,哪怕你是在論壇上朝他的馬甲拍磚,他都會覺得你這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拿鞭子抽他,他非跟你急不可;他對誰都不買賬,管你是街頭癟三還是大國諸侯,誰要惹了他,他就報復(fù)誰,白刀子進紅刀子出。"
公孫丑都聽傻了:"這種人可千萬不能惹??!"
孟子接著說:"我再給你講講孟施舍是怎么練功的。孟施舍說過:'我跟泰森過招的時候,我心里就把他當(dāng)成武大郎。'"
公孫丑奇道:"那,他要是遇上一大群泰森怎么辦?"
孟子說:"孟施舍的心態(tài)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孟施舍覺得那種知己知彼、有了必勝的把握才往前沖的人不是真正的勇士。不管對手是單槍匹馬還是千軍萬馬,在孟施舍眼里就是一個生了病的武大郎,沒什么可怕的。"
--這里一下子出來好幾個新人,雖然都不重要,但還是先來簡單地做個介紹。孟賁是古代最有名的勇士之一,聽過評書《隋唐演義》的人應(yīng)該記得里面有個能跟李元霸打成平手的傻大個兒,叫羅世信,他的外號就叫"今世孟賁"。孟賁在后世成了一個符號型的人物,代表勇猛,一提誰誰很勇猛就說這人可比孟賁。公孫丑這會兒也一樣,要夸導(dǎo)師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就把孟賁抬出來了。
告子,這人是個思想家,有一句著名的話"食色性也"就是他說的。這人以后還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孟子》七篇中有一篇就叫"告子篇"。
北宮黝,從這段文字來看,他很像個黑社會老大,其實他是個儒家人物。
孟施舍,誰也搞不清他到底是個什么人,反正就當(dāng)他是個勇士好了。嗯,既然對這個人沒多少可說的,那就說說他的名字:前文講"公孫丑"這三個字,說了些古人稱謂的復(fù)雜性,看看這位孟施舍,正代表著一種稱謂類型。他是姓孟名施舍嗎?還是復(fù)姓孟施,名舍?這事誰都搞不清,朱熹說一套,閻若璩說一套,各有各的理。照我瞎猜,按有些先例,孟施是他的字,舍是他的名。前文講過,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姓氏",其實原本姓和氏是兩回事,同樣,我們所謂的"名字",原本名和字也是兩種東西--古人用"字"我們是熟悉的,比如關(guān)羽字云長,但一般稱呼都無非這么幾種:關(guān)羽,關(guān)云長,關(guān)將軍,羽,云長兄,等等,可絕對沒有"云長羽"這種叫法的--其實,"孟施舍"在結(jié)構(gòu)上就等于"云長羽","孟施"是字,"舍"是名。當(dāng)時的人,如果要稱呼"名字"(名和字),往往把字放在前面,名放在后面。我們讀這個時期的書,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的稱謂都是寫成這樣的,我們現(xiàn)代人是很容易搞錯的--尤其在讀到父子二人同時登場的時候,比如,有個人叫猛施舍,他有個兒子,書上記載叫"狠摳門",你就會奇怪:不對呀,這是爺兒倆么,怎么爸爸姓猛,兒子姓狠呢?現(xiàn)在我們就知道了,爸爸是名"舍"字"猛施",兒子是名"門"字"狠摳",這里是不體現(xiàn)姓、也不體現(xiàn)氏的。
孟子接著說:"孟施舍的精神很像曾子,北宮黝則像子夏(曾子和子夏都是孔門高弟),要問這二位誰更厲害,我也說不上來,不過,相比之下,孟施舍更能掌握培養(yǎng)勇氣的要領(lǐng)。從前,曾子曾經(jīng)對他的學(xué)生子襄說過:'你不是喜歡勇敢嗎,孔子在這方面很有心得??鬃诱f:面對對手時,先要反躬自問一下,如果是自己理虧,就算對方是個卑賤的人,那也不要去嚇唬人家;反躬自問,如果道理在自己這邊,那么,雖千萬人吾往矣。'--這種境界比孟施舍又高了一層。"
--又出來成語了,"雖千萬人吾往矣",這話誰都知道,可能做到的人卻真是不多,至少比那些仗勢欺人和見風(fēng)使舵的少。這境界確實太高,舉個比較近的例子,你能做到馬寅初那樣么,覺得道理是在自己這邊,即便整個社會和你為敵你也毫不妥協(xié);你能做到張志新那樣么,為了說幾句心里話,被人割斷了喉管?作為普通人,心里能裝著這句話,能夠有限度地做到這樣或那樣的程度,也就很不容易了。尤其是,在古代那些缺乏憲政環(huán)境,缺乏法治保障,"少數(shù)人"可以被隨意犧牲掉的社會里,"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代價確實太高了。
往下就是孟子對告子的幾句議論:"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這幾句話誰都搞不明白,還是放過不提好了。
公孫丑又問:"學(xué)生斗膽問您一句,您最擅長的到底是什么???"
孟子疑道:"你是覺得我像那種萬金油干部嗎?"
公孫丑連忙搖頭。孟子這才拿出一代宗師的派頭,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我有兩點最擅長,第一,我能言善辯,第二,我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這句"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對后世影響極大,一會兒再詳細(xì)來說。
公孫丑問:"什么叫'浩然之氣'啊?聽上去倒是很酷。"
孟子回答說:"道可道,非常道,到底什么叫'浩然之氣',呵呵,這東西玄妙得很,還真不容易說得出來。簡單講呢,這種氣最宏大、最剛健、最正直,如果好好培養(yǎng)它,別去傷害它,它就會充滿在天地之間。這種氣還必須配合以道德和正義,有了這些,這種氣就會像只胖氣球,可如果缺少了道德和正義,它就成了一只撒了氣的氣球了。如果你從小到大都行得正、坐得直,那你的氣就足,這可不是靠零敲碎打地學(xué)學(xué)雷鋒就能行的。你的立身行事哪怕只有一小點污點,這污點也都會像在胖氣球上扎了一個小孔,胖氣球馬上就變成癟氣球了。所以說,告子還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正義,他把正義看成是心外之物,這就錯了。"
孟子接著解釋說:"培養(yǎng)浩然之氣要從具體的事情做起,但是,在做的時候不要期待馬上就有什么收效。"
公孫丑說:"好復(fù)雜!這是不是說,就像做好事的時候不要指望著會有好報?"
孟子說:"大概也可以這么理解吧。還有,心里時刻都要有這根弦,但也不能操之過急--像宋國人那樣,想讓地里的莊稼長快一點兒,就揠(讀'亞')苗助長。"
--又一個成語,"揠苗助長",我們小時候?qū)W課文是"拔苗助長",那是因為對小學(xué)生來講"揠"字太難了。順便一提,我們小時候?qū)W的被這樣"簡化"過的課文還不止這一個呢,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里的"餐"本來應(yīng)該是"飧"(讀"孫")。
先來說個小問題,說說"揠苗助長"的發(fā)生地--宋國。
"揠苗助長"也許真有其事,也許就是編排人家宋國人。但是,為什么這個蠢事不編排在齊國人身上,不編排在魏國人身上,卻偏偏編排在宋國人身上?因為,在當(dāng)時的普遍認(rèn)識里,如果這種蠢事真有人做,那最有嫌疑的就是宋國人。
孟子在前文說到商紂王時代的賢臣,說過箕子、比干,還有微子。箕子在《尚書》里留下了一個可疑的"洪范"篇,后來周武王分封諸侯,箕子被封在了朝鮮,所以,他很有可能就是現(xiàn)代朝鮮人的祖先。(不知道這條史料能否證明朝鮮是周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于微子,他本是商紂王的哥哥,后來被周武王封在現(xiàn)在的河南商丘,這就是宋國,主要居民都是商朝的遺民。所以,宋國首先是一個遺民國家,是失敗者的國家,再者,宋國還保留著商朝的習(xí)俗,和新興的周朝人的習(xí)俗不一樣,這兩點加在一起,就意味著宋國人在當(dāng)時都是些不大招人待見的大另類。這就難保不被人編排,除了孟子說的這個"揠苗助長"之外,還有個婦孺皆知的成語"守株待兔"也是編排宋國人的。
其實呢,孟子真不應(yīng)該編排人家宋國人,要知道,在所有諸侯當(dāng)中,宋國人應(yīng)該說是最有仁義傳統(tǒng)的--"揠苗助長"也好,"守株待兔"也好,都表現(xiàn)了一種"迂"的精神,而這種"迂"的精神如果往好了發(fā)展,還是很能夠演繹出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的。
宋國人有一些很另類的傳統(tǒng),比如,周人一般是老爸死了兒子接班,可宋國人卻還保留著商朝人的習(xí)俗,既有兒子接老爸的班的,也有弟弟接哥哥的班的。宋宣公在臨死前就不把位子傳給自己的兒子,非要給弟弟。弟弟很是過意不去,一再推辭,卻終于拗不過哥哥,于是做了宋國的一把手,這就是宋穆公。到宋穆公臨死的時候,大家商量繼承人的問題,大臣們都推舉宋穆公的兒子,可宋穆公卻說:"不行,我得傳位給我哥哥的兒子,要不然實在對不起我哥哥。"就這樣,宋宣公的兒子做了宋穆公的接班人。
感人的事情不止一樁。宋桓公病危的時候和大家商量繼承人的問題,本該是太子接班的,可太子覺得哥哥好,想讓哥哥來接班,可哥哥是真好,說什么也不干,說什么都要讓弟弟干。終于還是弟弟接了班,哥哥做了司馬。這兄弟倆可絕對不是假仁假義,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事情還有后文。
"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一般有兩種說法,其中一說里有一位宋國的諸侯:大名鼎鼎的宋襄公,他就是這個弟弟。孟子講了一輩子仁政,只拿堯舜他們說事,卻不提宋襄公,其實宋襄公卻真是距離孟子時代最近的一位行仁政的諸侯。
"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死掉之后,他的繼承人可不像宋國人這般仁義,幾個兒子瘋狂開打,忙得連老爸的尸首都顧不上,把齊國搞了個烏煙瘴氣。這時候還真多虧了宋襄公,趕緊去干涉齊國內(nèi)政,扶持齊孝公繼位,把亂局給平定了下去。宋襄公成功地學(xué)了一回雷鋒,沾沾自喜,一想齊桓公這位霸主已經(jīng)死掉了,自己既然這么牛,那就接著來做霸主好了。
宋襄公的想法倒是不錯,可霸主這東西不是自己說做就能做的,得大家都服氣才行。宋國又是個小國,再怎么折騰,誰能服你呢?宋襄公不管這一套,他覺得自己走的是仁義路線,是王者之風(fēng),只要堅持下去,天下人一定會聞風(fēng)影從。終于,宋襄公籌備了一次國際會議,準(zhǔn)備讓勢力強大的楚國支持自己做霸主。對宋襄公的理想最為擔(dān)心的就是他的哥哥子魚,也就是當(dāng)年和做太子的宋襄公推讓王位的那位。但火熱的理想足以沖垮一切障礙,宋襄公這時候真是如孟子所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任誰也攔不住。真到了赴會的時候,子魚沒辦法,只好勸弟弟穿件鎧甲以防萬一,可宋襄公連哥哥這么個小小的要求也拒絕了,他說:"我要以德服人,我是仁者無敵,要鎧甲做什么!"
于是,火熱的理想撞擊在了冷酷的現(xiàn)實之上,陰險的楚國人綁架了宋襄公,押著他趕奔宋國,威脅宋國人投降。宋國人在城上一看,國君回來了,可問題是:雖千萬人您往矣,怎么這么快卻帶著千萬人的外國軍隊回來了?
楚國人在城下喊著:"快投降吧,你們的國君做了我們的俘虜啦!"
城上的宋國人也向下喊:"我們立了子魚做新國君啦,你們手里的這位俘虜隨你們便吧!"
--宋國人這一招是極其兇險的一招,也是非常有效的一招。歷史在不斷重演,同類事件經(jīng)常在各個時代里反復(fù)出現(xiàn),如果你在后來的歷史里看到同樣的事件發(fā)生,那多半就意味著這將是一系列宮廷陰謀的序幕。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明朝的"奪門之變",明英宗像這時的宋襄公一樣,做了外國人(瓦剌人)的俘虜,瓦剌人也和楚國人一樣用明英宗來要挾明政府,于謙當(dāng)機立斷,做了和宋國人同樣的事--馬上立了一個新皇帝,這就等于對敵人表態(tài):被俘的那位皇帝對你們已經(jīng)沒有利用價值了。結(jié)果瓦剌進攻北京城被打退,也正像這里的楚國見宋襄公沒有利用價值后也對宋國展開強攻,卻被子魚有效地組織起來的防御打退。瓦剌最后泄了氣,留著明英宗也沒用,干脆顯得大度些,放回去算了。
對明朝人來講,瓦剌還真不如就把明英宗給殺了呢,因為這一放,等明英宗回來了,新皇帝卻不退位--龍椅只要一坐,說什么也不會下來。后來明英宗搞復(fù)辟,以宮廷政變的方式奪回皇位,屠殺于謙等等當(dāng)初抗擊瓦剌的功臣,掀起一場腥風(fēng)血雨,久久不息。歷史的教訓(xùn)是,只要事關(guān)最高權(quán)力寶座,人性最基本的感情與良知全都會無影無蹤。所以,從政權(quán)穩(wěn)定性的角度來看,有當(dāng)一把手資格的人只能活一個。這更讓人聯(lián)想起岳飛抗金,如果真把徽、欽二帝迎回來,宋廷之內(nèi)還不知要斗死多少人呢。我要是金國統(tǒng)治者,就把徽、欽二帝放回去,這有八成的把握能引起宋廷的內(nèi)部大斗爭,所有大臣這時候都會面臨嚴(yán)峻的站隊問題,他們自己人就能把自己人整垮了。
--這就是人性啊,所以說"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一山二虎的情況真的發(fā)生了,必然會二虎相爭,各自拉幫結(jié)派,搞陰謀、玩手腕,不死不休,"山"上所有人都會被牽扯在內(nèi),想明哲保身置身事外都難。這種事情,大到國家政府,小到機關(guān)單位,古往今來,幾乎如出一轍。如果你上班的公司,甚至是你所在的部門,有這么個"二虎",其結(jié)果不問可知。
但凡事總有例外,真說仁義二字,還得說河南人。河南人宋襄公和他的哥哥子魚一再給中國歷史譜寫出驚人的例外:楚國人一看占不著便宜,就把宋襄公放回去了。宋襄公灰頭土臉的正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子魚趕緊來跟他說,那是為了要應(yīng)付楚國敵人自己才聲稱繼位的,現(xiàn)在好弟弟既然平安回來了,做哥哥的還得把位子還給弟弟。真是感人啊,要知道,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一把手最防范的就是親叔伯、親兄弟,因為這些人正是權(quán)力寶座最有威脅的潛在競爭者,可瞧瞧人家宋襄公和子魚兄弟倆,真是鳳毛麟角的仁義楷模??!
宋襄公受了楚國人的窩囊氣,后來終于有了機會和楚國面對面地交鋒了,這就是春秋時代最著名的戰(zhàn)役之一"泓水之戰(zhàn)",戰(zhàn)場在現(xiàn)在的河南拓縣。
宋軍已經(jīng)列好陣勢,一水相隔的楚軍卻還沒有全部渡河。子魚本來是不主張和楚國交戰(zhàn)的,可既然真要打了,那就得想辦法贏。子魚很懂一些軍事原理,給弟弟出主意說:"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現(xiàn)在他們還沒有完全渡河,這時候進攻最合適!"
子魚這招叫"半渡而擊",后來很多人都用過,很管用,可宋襄公卻不聽。
子魚沒轍,眼看著楚軍已經(jīng)全部渡河過來了,唉,最佳時機已經(jīng)錯過,不過呢,先機并沒有完全喪失,還有招兒。子魚又出主意:"楚國人剛過了河,正忙著列陣呢,亂哄哄的,咱們趕緊趁現(xiàn)在進攻!"子魚說的不錯,可宋襄公還是不聽。
一直等到楚國人完全列好了陣勢,什么都準(zhǔn)備好了,宋襄公才下令進攻,結(jié)果,宋軍慘敗,宋襄公大腿負(fù)傷,連貼身的侍衛(wèi)隊都被全部殲滅了。
這仗敗得冤啊,宋國人都責(zé)備宋襄公??伤蜗骞€挺有理:"君子在作戰(zhàn)時對已經(jīng)受傷的敵人不該再加傷害,也不俘虜年紀(jì)大的敵人,古代的用兵之道,更不可倚仗險要的地形來攻擊敵人。我雖然是已經(jīng)亡國的商王朝的后代,卻也不會下令進攻還沒有列好陣勢的敵人。"
子魚對這個寶貝弟弟真是又氣又心疼,對他說:"我給你補補兵法課吧。強敵因為受地形的限制而沒能列好陣勢,這是上天在幫助我們啊。趁這個機會進攻有什么不對呢?再說,只要是在對方陣營里的就全是我們的敵人,就算有老壽星在里面,該俘虜?shù)囊惨?。激發(fā)軍人們的國家榮譽感,就是為了讓他們能夠奮勇殺敵,如果敵人受傷了卻還沒死,為什么就不能補一刀殺死他們呢?如果愛護那些受傷的敵人,那還不如一開始就別傷他們;如果可憐那些頭發(fā)花白的敵人,那還不如投降他們算了。"
仁義的宋襄公連打仗都很仁義,可是,要做君子,得到君子國里去做。宋襄公的仁義使他成了人們的笑柄,人們本來就覺得宋國人很另類,這時就更喜歡編排他們了。
孟子雖然不拿宋襄公做仁政的榜樣,可宋襄公和他的哥哥子魚還真稱得上是仁義君子型的領(lǐng)袖人物。宋襄公身上還體現(xiàn)著孟子這里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不過在一般人看來,他可能更像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或者"不撞南墻不回頭"。上本書講過齊宣王伐燕,后來燕昭王高筑黃金臺,延攬各國精英人才意圖報復(fù)齊國,這件事和宋國的結(jié)局頗有關(guān)聯(lián),所以我就順帶提上兩句:宋國緊挨著齊國,后來到了戰(zhàn)國時代,齊國貪心一起,把宋國給滅掉了,這就破壞了"戰(zhàn)國七雄"的勢力均衡,引發(fā)了韓、趙、魏、秦、燕五國聯(lián)軍攻打齊國,燕昭王就是借著這個機會,以諸葛亮的偶像樂毅為將,打齊國打得最賣力,幾乎把齊國給滅了。此后又有了田單大擺火牛陣等等著名故事,這些都是后話,反正,各國原來的世界地圖通通作廢,隨后而出的新版地圖上就已經(jīng)沒有宋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