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史上第一代氣功大師?毫無疑問,孟子。
孟子不但很自得于氣功程度之高("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是他自認為最擅長的兩件事之一),還給公孫丑詳細講解了煉氣的法門。很多人都把氣功的發(fā)明歸功于老子,其實老子的思想在很晚以后才從道家學說走向了道教,修煉之人更是到很晚以后才因為發(fā)覺煉丹之路走不通才轉(zhuǎn)而從《老子》的一些章節(jié)中捉摸出了煉"內(nèi)丹"的方法,不再追求有形的仙丹,改為追求體內(nèi)無形的"內(nèi)丹",這才有了道家氣功,比孟子的氣功不知晚了多少年。
孟子的氣功理論影響極為深遠,所以值得多花一些篇幅。我們先要注意一個地方,那就是,孟子在講到這里的時候,語言風格和以往完全不一樣了。我們前邊已經(jīng)看過了整篇"梁惠王篇",主題在于仁政,話都說得都實實在在的,什么"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等等,當然也有不實在的地方,要么是比較寬泛,要么是邏輯上玩玩詭辯技巧,但是,無論如何,都說得很是斬釘截鐵。但這里一講"浩然之氣",就變得有點兒神神秘秘了,先就蓋了一頂"難言也"的帽子。什么叫"難言也"?宋代大儒程頤解釋過這句話,可他不解釋還好,這一解釋,就更神秘了。程頤說:"孟子一說'難言也',那看來他沒忽悠別人,他是真有氣功,和那些意念吃飯、密封瓶子甩藥丸的'大師'們不一樣。"
看來,"氣"這東西真是很神秘,如果你能把它說清楚,那就說明你還沒把氣修煉到家,如果你說不清楚,那反倒證明你煉出火候來了。唉,這么一說,我現(xiàn)在倒為難了,我如果把這東西解釋清楚了,那就說明我其實并不了解它,那就進一步說明我的解釋全都不對;如果我也說幾句的不著調(diào)的話,那就說明我很可能是明白個中三昧的,說明我也很可能是個不得了的氣功大師。生活有時候就是這樣,把話說糊涂了比把話說明白了更能取信于人。
想來想去,我就糟蹋一回自己算了,還是盡量把話往清楚了說吧。
孟子這"難言也"三個字,在他來說可能不過是一種感嘆,可在后人那里卻成了神秘主義的苗頭。越是神秘的東西才越是容易讓人向往、讓人敬畏,這也是人之常情。孟子這"氣"如果照我理解,其實沒什么難于表達的,一句話就能解釋清楚,就是"理直氣壯"的那個"氣",而且孟子煉氣的方法也是通過"理直"而不是后世儒家流行的靜坐冥想來使自己"氣壯",當然,他的"理直"并不是具體在某一件事上,而是時時刻刻都要理直,一輩子做人都要堂堂正正,這樣的話,這個氣才會不僅僅是"氣壯",而是壯到了最高境界,成為"浩然之氣"。
這一節(jié)里說了"不動心","浩然之氣",我又加了個"理直",這"心"、"氣"、"理"到了宋儒那里可都是至高的哲學命題,讓各派大師們經(jīng)常爭個臉紅脖子粗的。
--別緊張,別看到"哲學"兩個字就頭痛,也用不著覺得它神秘而產(chǎn)生敬畏心理,其實呢,哲學這東西,無論古今中外,基本上都沒什么難懂的。很多人覺得它深奧,其實它往往只是第一眼看上去的時候讓人覺得很深奧,把人嚇跑了,不看第二眼了,但你若是稍微有點兒耐心,捏著鼻子多看兩眼,會發(fā)現(xiàn)它無非就是只黔之驢,沒什么可怕的。
具體到宋儒的"心"、"氣"、"理",產(chǎn)生過諸如"理、氣之爭","無極、太極之爭","心學、理學之爭"等等等等,看名目真能把人嚇死。呵呵,別害怕,且聽我慢慢道來。
想當年,圣人思想代代傳,堯傳舜,舜傳禹,文王、武王到孔子,最后傳到孟子,等孟子一死,孟子的學生們(像公孫丑這樣的)都不大爭氣,于是,圣人之學從此成為廣陵絕響。
--有人會覺得奇怪了:不對呀,儒家不是一直都有傳承嗎?不錯,儒家確實一直都有傳承,可上面那段話其實不是我說的,而是唐朝大文豪韓愈說的。韓愈認為,那些亂七八糟的儒家都不是圣人之學正經(jīng)的傳人,圣人的嫡傳心法傳到孟子就中斷了,然而--這個"然而"才是最重要的--這秘傳心法到了我韓愈這里又從孟子那里接上了,雖然我韓愈是唐朝人,他孟子是戰(zhàn)國人,中間隔著太長的時間,可我熟讀《孟子》,領悟了圣人心法,所以我確實就是圣人的嫡傳。
韓愈的這種說法是有革命性的,首先,儒學本來不大強調(diào)師承,不存在什么"嫡傳"的觀念,就像我們現(xiàn)代中國有那么多人都學馬列,可有誰聲稱自己是馬列嫡傳弟子--馬克思把心法傳給列寧,列寧把這心法又傳給誰,最后第某某代的直系傳人就是自己?這種嫡傳啊、直系啊的觀念以前是禪宗才有的,我在"梁惠王篇"里引過黃山谷的一首詞,有一句是"本提心印傳梁武",就是說達摩老祖來到中國,要干什么呢,要傳他的禪宗"心印",后來這"心印"終于有了傳人,就是禪宗二祖慧可,后來三祖、四祖?zhèn)飨氯ィ瑐鞯阶钪牧婊勰?。而韓愈是著名的反佛人士,他也不知道是受了禪宗這種心印傳承的啟發(fā)還是有所暗合,或者是后來變節(jié)投靠佛門之后的新體會,反正他突然提出了圣人之學也是這樣心印傳承的,這就給儒學增加了不少神秘感。而韓愈這種說法也等于給儒學立了個譜系,告訴大家這學問是如何從師父到弟子又到再傳弟子的,這個譜系就叫"道統(tǒng)",所以,強調(diào)道統(tǒng)的儒學也就相應地被稱為"道學"。
--"道學"這個詞就是這么來的,意思是正統(tǒng)嫡傳的儒學,這個"道"是"道統(tǒng)"的"道",不是很多人想當然認為的那樣是"道德"的"道"。所以呢,"道學先生"并不是指那些所謂很強調(diào)道德操守的老夫子--很多人都這樣理解,這屬于典型的望文生義。
韓愈一玩這個"道學",那就是告訴大家,圣人之道如同王麻子菜刀,"王麻子"三個字一叫響了,各地就不斷有人紛紛跟風仿冒,這才出來什么"真王麻子","老王麻子"等等等等,我韓愈鄭重告訴各位:大家都到我的店里來,我這兒才是"真正正宗老王麻子"。
韓愈講"道統(tǒng)"的另一個意義是,把《孟子》標榜了出來,而《孟子》在此之前是不大受人重視的。
孟子不但很自得于氣功程度之高("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是他自認為最擅長的兩件事之一),還給公孫丑詳細講解了煉氣的法門。很多人都把氣功的發(fā)明歸功于老子,其實老子的思想在很晚以后才從道家學說走向了道教,修煉之人更是到很晚以后才因為發(fā)覺煉丹之路走不通才轉(zhuǎn)而從《老子》的一些章節(jié)中捉摸出了煉"內(nèi)丹"的方法,不再追求有形的仙丹,改為追求體內(nèi)無形的"內(nèi)丹",這才有了道家氣功,比孟子的氣功不知晚了多少年。
孟子的氣功理論影響極為深遠,所以值得多花一些篇幅。我們先要注意一個地方,那就是,孟子在講到這里的時候,語言風格和以往完全不一樣了。我們前邊已經(jīng)看過了整篇"梁惠王篇",主題在于仁政,話都說得都實實在在的,什么"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等等,當然也有不實在的地方,要么是比較寬泛,要么是邏輯上玩玩詭辯技巧,但是,無論如何,都說得很是斬釘截鐵。但這里一講"浩然之氣",就變得有點兒神神秘秘了,先就蓋了一頂"難言也"的帽子。什么叫"難言也"?宋代大儒程頤解釋過這句話,可他不解釋還好,這一解釋,就更神秘了。程頤說:"孟子一說'難言也',那看來他沒忽悠別人,他是真有氣功,和那些意念吃飯、密封瓶子甩藥丸的'大師'們不一樣。"
看來,"氣"這東西真是很神秘,如果你能把它說清楚,那就說明你還沒把氣修煉到家,如果你說不清楚,那反倒證明你煉出火候來了。唉,這么一說,我現(xiàn)在倒為難了,我如果把這東西解釋清楚了,那就說明我其實并不了解它,那就進一步說明我的解釋全都不對;如果我也說幾句的不著調(diào)的話,那就說明我很可能是明白個中三昧的,說明我也很可能是個不得了的氣功大師。生活有時候就是這樣,把話說糊涂了比把話說明白了更能取信于人。
想來想去,我就糟蹋一回自己算了,還是盡量把話往清楚了說吧。
孟子這"難言也"三個字,在他來說可能不過是一種感嘆,可在后人那里卻成了神秘主義的苗頭。越是神秘的東西才越是容易讓人向往、讓人敬畏,這也是人之常情。孟子這"氣"如果照我理解,其實沒什么難于表達的,一句話就能解釋清楚,就是"理直氣壯"的那個"氣",而且孟子煉氣的方法也是通過"理直"而不是后世儒家流行的靜坐冥想來使自己"氣壯",當然,他的"理直"并不是具體在某一件事上,而是時時刻刻都要理直,一輩子做人都要堂堂正正,這樣的話,這個氣才會不僅僅是"氣壯",而是壯到了最高境界,成為"浩然之氣"。
這一節(jié)里說了"不動心","浩然之氣",我又加了個"理直",這"心"、"氣"、"理"到了宋儒那里可都是至高的哲學命題,讓各派大師們經(jīng)常爭個臉紅脖子粗的。
--別緊張,別看到"哲學"兩個字就頭痛,也用不著覺得它神秘而產(chǎn)生敬畏心理,其實呢,哲學這東西,無論古今中外,基本上都沒什么難懂的。很多人覺得它深奧,其實它往往只是第一眼看上去的時候讓人覺得很深奧,把人嚇跑了,不看第二眼了,但你若是稍微有點兒耐心,捏著鼻子多看兩眼,會發(fā)現(xiàn)它無非就是只黔之驢,沒什么可怕的。
具體到宋儒的"心"、"氣"、"理",產(chǎn)生過諸如"理、氣之爭","無極、太極之爭","心學、理學之爭"等等等等,看名目真能把人嚇死。呵呵,別害怕,且聽我慢慢道來。
想當年,圣人思想代代傳,堯傳舜,舜傳禹,文王、武王到孔子,最后傳到孟子,等孟子一死,孟子的學生們(像公孫丑這樣的)都不大爭氣,于是,圣人之學從此成為廣陵絕響。
--有人會覺得奇怪了:不對呀,儒家不是一直都有傳承嗎?不錯,儒家確實一直都有傳承,可上面那段話其實不是我說的,而是唐朝大文豪韓愈說的。韓愈認為,那些亂七八糟的儒家都不是圣人之學正經(jīng)的傳人,圣人的嫡傳心法傳到孟子就中斷了,然而--這個"然而"才是最重要的--這秘傳心法到了我韓愈這里又從孟子那里接上了,雖然我韓愈是唐朝人,他孟子是戰(zhàn)國人,中間隔著太長的時間,可我熟讀《孟子》,領悟了圣人心法,所以我確實就是圣人的嫡傳。
韓愈的這種說法是有革命性的,首先,儒學本來不大強調(diào)師承,不存在什么"嫡傳"的觀念,就像我們現(xiàn)代中國有那么多人都學馬列,可有誰聲稱自己是馬列嫡傳弟子--馬克思把心法傳給列寧,列寧把這心法又傳給誰,最后第某某代的直系傳人就是自己?這種嫡傳啊、直系啊的觀念以前是禪宗才有的,我在"梁惠王篇"里引過黃山谷的一首詞,有一句是"本提心印傳梁武",就是說達摩老祖來到中國,要干什么呢,要傳他的禪宗"心印",后來這"心印"終于有了傳人,就是禪宗二祖慧可,后來三祖、四祖?zhèn)飨氯ィ瑐鞯阶钪牧婊勰?。而韓愈是著名的反佛人士,他也不知道是受了禪宗這種心印傳承的啟發(fā)還是有所暗合,或者是后來變節(jié)投靠佛門之后的新體會,反正他突然提出了圣人之學也是這樣心印傳承的,這就給儒學增加了不少神秘感。而韓愈這種說法也等于給儒學立了個譜系,告訴大家這學問是如何從師父到弟子又到再傳弟子的,這個譜系就叫"道統(tǒng)",所以,強調(diào)道統(tǒng)的儒學也就相應地被稱為"道學"。
--"道學"這個詞就是這么來的,意思是正統(tǒng)嫡傳的儒學,這個"道"是"道統(tǒng)"的"道",不是很多人想當然認為的那樣是"道德"的"道"。所以呢,"道學先生"并不是指那些所謂很強調(diào)道德操守的老夫子--很多人都這樣理解,這屬于典型的望文生義。
韓愈一玩這個"道學",那就是告訴大家,圣人之道如同王麻子菜刀,"王麻子"三個字一叫響了,各地就不斷有人紛紛跟風仿冒,這才出來什么"真王麻子","老王麻子"等等等等,我韓愈鄭重告訴各位:大家都到我的店里來,我這兒才是"真正正宗老王麻子"。
韓愈講"道統(tǒng)"的另一個意義是,把《孟子》標榜了出來,而《孟子》在此之前是不大受人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