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過了伯夷和叔齊,再來說說伊尹。伊尹是幫助商湯開基立業(yè)的一代名臣,伊尹之于商朝,就如同姜太公之于周朝。關(guān)于伊尹的生平,有著很多的傳說。有的說法是,他有著不錯的出身,后來為夏朝的末代暴君夏桀效過力,又投靠了商湯王,后來又改投了夏桀,后來又改投了商湯,如是者一共五次。如果現(xiàn)在有一位職員在兩家競爭的公司之間也這樣來來回回,肯定被同事們罵死不可。另一種說法是,伊尹出身卑賤,是個奴隸,在商湯手下?lián)问程美锏拇髱煾?。有一次商湯不知怎么溜達到廚房來了,伊尹借這個機會用烹調(diào)的道理比喻治國之道,一下子得到了商湯的重視,被破格提拔,終成名臣。孟子是支持第一種說法的。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公孫丑的那個問題:"您怎么評價伯夷和伊尹呢?"
孟子的回答是:"這兩人的處世之道大不相同。伯夷的做法是:不效力于看不慣的君主,也不領(lǐng)導(dǎo)不讓自己喜歡的老百姓,遇到好世道就出來做事,遇到壞世道就腳底下抹油。伊尹的做法是:不管在什么樣的主子手底下都能做事,不管是什么樣的老百姓都能領(lǐng)導(dǎo),遇到好世道就出來做官,遇到壞世道也一樣做官。"
孟子接著說:"我教書是買二送一,我再額外給你談?wù)効鬃拥淖龇ǎ嚎鬃邮悄茏龉倬妥?,不能做就辭,能長干就長干,該卷鋪蓋卷的時候也毫不猶豫。這三位都是古代的圣人,都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呵呵,雖然我們不一定都學(xué)得來。"
孟子這是從一個側(cè)面來討論這幾位先賢,至于最敏感的"伯夷和叔齊的正義性"的問題,這時候卻沒有觸及。孟子后面會不會說呢?等著往后看吧。
公孫丑接著問:"老師,那您在這三位圣人當(dāng)中最想學(xué)習(xí)哪一位呢?"
孟子說:"那還用問,我最想學(xué)的當(dāng)然是孔子。"
公孫丑真是個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學(xué)生,接著又問:"伯夷、伊尹和孔子都是圣人,他們是在同一條水平線上的么?"
孟子說:"他們雖然都是圣人,可水平卻還是有高有低的??鬃邮鞘ト酥械氖ト耍詮挠腥祟愐詠?,再沒有第二個人能有孔子這么牛!"
"哦,"公孫丑點了點頭,"那他們有沒有什么相同之處呢?"
孟子說:"他們的相同之處是:如果能有一片方圓百里的土地讓他們做國君,他們都能夠從此起家,使得諸侯朝見,最后一統(tǒng)天下。還有一點相同之處是:他們絕對不會為了一統(tǒng)天下而去做哪怕一件不義的事、殺哪怕一個無辜的人!"
孟子對"相同之處"說了兩點。
其中的第一點,就是孟子一再拋出的仁政說--"百里小國可以一統(tǒng)天下"。
我們在"梁惠王篇"里已經(jīng)看過多次,孟子的這套理論在游說諸侯的時候雖然屢屢讓聽者怦然心動,可等人家腦子一冷靜下來,也都不會拿它太當(dāng)一回事。那么,會不會有人覺得好奇呢,這個"百里小國可以一統(tǒng)天下"的說法難道從來就沒人接受嗎?
--還真有人接受過,孟子的后學(xué)荀子就趕上過這么一回。
荀子游蕩到楚國的時候,楚國正值著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掌握大權(quán)。春申君倒還看重荀子,派給他一個蘭陵令的官職。
蘭陵地處今天的山東省,這也算個著名的地方,李白還為這里的酒廠做過廣告:"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蘭陵雖然地方不大,但在這里做官也算個不錯的差使,可儒家賢者們在他們所生活的時代里總是擺脫不了霉運,荀子做官沒多久,就得罪小人了。
小人向春申君說荀子的壞話,這壞話說得極有水平:"頭兒,我給您提個醒,您可一定得小心荀子!"
春申君一愣:"荀子這人不錯啊,挺踏實啊,是位真正的賢者!"
小人說:"您說得不錯,荀子確實是位真正的賢者,可是,正是因為這一點,我才勸您多加小心。"
春申君被說糊涂了:"你這都是哪兒挨哪兒啊?"
小人說:"您好好想想,商湯王靠著七十里的地盤就能稱王,周文王靠著百里的地盤就能一統(tǒng)天下,荀子可是位大賢者啊,不在商湯王和周文王之下,他要有了蘭陵這片小地盤,難保不會從此起家,最后也來個一統(tǒng)天下。真到那時候,咱們楚國可就要完蛋了??!"
春申君一聽,立時就出了一頭冷汗:"不錯,是這個理?。?怎么辦?春申君趕緊炒了荀子的魷魚。
--這真是莫大的諷刺,"百里小國一統(tǒng)天下"這個說法在正道上從來不被大國諸侯們待見,可要反著來用卻一用就靈。
再說孟子所謂"相同之處"的第二點:"他們絕對不會為了一統(tǒng)天下而去做哪怕一件不義的事、殺哪怕一個無辜的人!"
孟子的這個思想既古樸又非常前衛(wèi)。說古樸,因為它體現(xiàn)著似乎只屬于古代君子的一種超卓的道德操守;說前衛(wèi),因為我們很多人直到現(xiàn)在都沒能弄明白這個道理。
在孟子時代稍前,梁惠王的前輩魏文侯曾經(jīng)重用過一位叫做里悝的偉大改革家。論起輩分,里悝大概算是孟子的師叔祖,因為里悝別看是位改革家,其實他可是儒家系統(tǒng)內(nèi)部的人,是子夏的弟子。
但在儒家系統(tǒng)之內(nèi),里悝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反動派,他的所作所為和儒家思想有著原則性的分歧。里悝反對禮制,在魏國搞了一套"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辦法,無論級別高低,大家一律多勞多得、少勞少得,誰也別想靠前代的特權(quán)混日子。再一點是,里悝有著極高的法制意識,他編過一部《法經(jīng)》,在中國歷史上算是開一代先河的東西。這部《法經(jīng)》后來成了商鞅的枕邊書,商鞅去秦國求職的時候,隨身就帶著這書。
所以,以里悝的資歷,自然是做全國大法官的當(dāng)之無愧的首選。據(jù)說,精明強干的里悝在任上判了一案又一案,公正嚴(yán)明,不枉不縱。但是,這一天,突然出現(xiàn)問題了。這問題具體是怎么回事,早已經(jīng)鬧不清楚了,大概來說,里悝剛剛成功破獲了一起兇殺案,兇手被抓之后認(rèn)罪伏法,讓他招什么他就招什么,讓他怎么招他就怎么招--不對,說錯了,應(yīng)該是"讓他如實招供,他就如實招供"。殺人犯說:"老爺,我認(rèn)栽了,我全招!這案子是我做的,是這么這么回事,某某是我殺的。我有罪啊,我喪盡天良啊,不但某某是我殺的,三年前的某某兇殺案也是我做的!"
大家一聽,這真不錯,不但破了眼前的案子,連三年前的積案也順帶著破了,可不經(jīng)意間一看主審官:咦,里悝大人的臉色怎么綠了?
里悝是被嚇的:三年前的那件案子早就結(jié)案了,殺人犯早就被執(zhí)行死刑了,難道,難道當(dāng)初判錯了案子不成?!
經(jīng)過一番周密的審訊和詳細(xì)的復(fù)查,里悝終于確認(rèn),三年前的案子自己給判錯了,冤殺了一名無辜之人。這該怎么辦?
這問題實在不好處理啊,如果是我們處在里悝的位置上,我們又該怎么辦呢?
當(dāng)然了,兩千多年過去,社會畢竟進步了太多太多。在現(xiàn)代社會里,即便真的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也會有完善的國家賠償措施等等等等來做善后。但是,里悝當(dāng)時可還是腐朽沒落的封建社會啊,當(dāng)時國家干部的思想覺悟可還都普遍是剝削階級的思想覺悟呢。那么,里悝到底會怎么辦呢?
里悝的心里波瀾起伏,思想斗爭的激烈程度絲毫不亞于當(dāng)時國際社會的局勢,最后,還是封建小農(nóng)意識和買辦階級的腐朽本質(zhì)占了上風(fēng),里悝把牙一咬,把心一橫:我殺錯了人,我負(fù)責(zé)!
--怎么負(fù)責(zé)?高官里悝到菜市場上買了一塊最硬的豆腐,一頭撞死了。
一代改革家里悝就這么死了??赡苡腥擞X得他實在是小題大做,不就是錯殺了一個人么,以你里悝那么大的官,隨便不就給遮掩過去了,實在事發(fā)了,來個記過處分也就已經(jīng)很了不得了,你要是活著,還能為國家做多大的貢獻呢!
可里悝到底頭腦僵硬,思想覺悟沒那么高,認(rèn)為自己就是搞法律工作的,自然一點兒都不能違法,殺錯了人就得償命。從里悝之死,我們可以再來捉摸一下孟子的那句"他們絕對不會為了一統(tǒng)天下而去做哪怕一件不義的事、殺哪怕一個無辜的人!"
里悝的做法是不是太笨了呢?孟子的這種思想是不是太書呆子氣了呢?恐怕很多人都會產(chǎn)生這種疑問。我們從歷史書上滿眼看到的都是權(quán)謀狡詐,為了一統(tǒng)天下或別的什么目的,哪怕是再美好的目的,別說做一件不義的事、殺一個無辜的人,就算做一萬件、殺一萬人,都不算什么。所以,要在歷史上為孟子的這句話找到佐證還真是不容易啊。
想來想去,想到了外國,圣雄甘地也許能算一個例子,可是,即便甘地是個完美的例子,是對孟子這一思想的完美佐證,但問題是,如果甘地當(dāng)時面對的不是英國殖民者--他們到底還有幾分紳士風(fēng)度--而是面對日本鬼子,我真是很難想像他的一次次的絕食,他的不抵抗運動能夠取得哪怕一絲一毫的收效。
孟子的這個思想如果放到現(xiàn)代社會,其實基本上就是很多人極力鼓吹的"程序正義"--為了達到一個正義的目標(biāo),手段上也必須是符合正義的,絕對不能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這問題要是再多想想,就有個"少數(shù)"和"多數(shù)"的關(guān)系問題:邊沁的一種思想曾經(jīng)影響深遠,他推崇所謂"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的利益"--現(xiàn)在我們?nèi)杂泻芏嗳藢@一主張堅信不疑,但問題是,如果你屬于"多數(shù)",那還不壞,可你若是不幸屬于"少數(shù)"……
我們再回過頭來想想"梁惠王篇"中講到的睢陽保衛(wèi)戰(zhàn),張巡和許遠為了他們心中的正義的目的,在城里殺人吃肉--不知道被吃掉的張巡和小妾、許遠的書童,他們會怎么來理解這件事呢?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公孫丑的那個問題:"您怎么評價伯夷和伊尹呢?"
孟子的回答是:"這兩人的處世之道大不相同。伯夷的做法是:不效力于看不慣的君主,也不領(lǐng)導(dǎo)不讓自己喜歡的老百姓,遇到好世道就出來做事,遇到壞世道就腳底下抹油。伊尹的做法是:不管在什么樣的主子手底下都能做事,不管是什么樣的老百姓都能領(lǐng)導(dǎo),遇到好世道就出來做官,遇到壞世道也一樣做官。"
孟子接著說:"我教書是買二送一,我再額外給你談?wù)効鬃拥淖龇ǎ嚎鬃邮悄茏龉倬妥?,不能做就辭,能長干就長干,該卷鋪蓋卷的時候也毫不猶豫。這三位都是古代的圣人,都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呵呵,雖然我們不一定都學(xué)得來。"
孟子這是從一個側(cè)面來討論這幾位先賢,至于最敏感的"伯夷和叔齊的正義性"的問題,這時候卻沒有觸及。孟子后面會不會說呢?等著往后看吧。
公孫丑接著問:"老師,那您在這三位圣人當(dāng)中最想學(xué)習(xí)哪一位呢?"
孟子說:"那還用問,我最想學(xué)的當(dāng)然是孔子。"
公孫丑真是個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學(xué)生,接著又問:"伯夷、伊尹和孔子都是圣人,他們是在同一條水平線上的么?"
孟子說:"他們雖然都是圣人,可水平卻還是有高有低的??鬃邮鞘ト酥械氖ト耍詮挠腥祟愐詠?,再沒有第二個人能有孔子這么牛!"
"哦,"公孫丑點了點頭,"那他們有沒有什么相同之處呢?"
孟子說:"他們的相同之處是:如果能有一片方圓百里的土地讓他們做國君,他們都能夠從此起家,使得諸侯朝見,最后一統(tǒng)天下。還有一點相同之處是:他們絕對不會為了一統(tǒng)天下而去做哪怕一件不義的事、殺哪怕一個無辜的人!"
孟子對"相同之處"說了兩點。
其中的第一點,就是孟子一再拋出的仁政說--"百里小國可以一統(tǒng)天下"。
我們在"梁惠王篇"里已經(jīng)看過多次,孟子的這套理論在游說諸侯的時候雖然屢屢讓聽者怦然心動,可等人家腦子一冷靜下來,也都不會拿它太當(dāng)一回事。那么,會不會有人覺得好奇呢,這個"百里小國可以一統(tǒng)天下"的說法難道從來就沒人接受嗎?
--還真有人接受過,孟子的后學(xué)荀子就趕上過這么一回。
荀子游蕩到楚國的時候,楚國正值著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掌握大權(quán)。春申君倒還看重荀子,派給他一個蘭陵令的官職。
蘭陵地處今天的山東省,這也算個著名的地方,李白還為這里的酒廠做過廣告:"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蘭陵雖然地方不大,但在這里做官也算個不錯的差使,可儒家賢者們在他們所生活的時代里總是擺脫不了霉運,荀子做官沒多久,就得罪小人了。
小人向春申君說荀子的壞話,這壞話說得極有水平:"頭兒,我給您提個醒,您可一定得小心荀子!"
春申君一愣:"荀子這人不錯啊,挺踏實啊,是位真正的賢者!"
小人說:"您說得不錯,荀子確實是位真正的賢者,可是,正是因為這一點,我才勸您多加小心。"
春申君被說糊涂了:"你這都是哪兒挨哪兒啊?"
小人說:"您好好想想,商湯王靠著七十里的地盤就能稱王,周文王靠著百里的地盤就能一統(tǒng)天下,荀子可是位大賢者啊,不在商湯王和周文王之下,他要有了蘭陵這片小地盤,難保不會從此起家,最后也來個一統(tǒng)天下。真到那時候,咱們楚國可就要完蛋了??!"
春申君一聽,立時就出了一頭冷汗:"不錯,是這個理?。?怎么辦?春申君趕緊炒了荀子的魷魚。
--這真是莫大的諷刺,"百里小國一統(tǒng)天下"這個說法在正道上從來不被大國諸侯們待見,可要反著來用卻一用就靈。
再說孟子所謂"相同之處"的第二點:"他們絕對不會為了一統(tǒng)天下而去做哪怕一件不義的事、殺哪怕一個無辜的人!"
孟子的這個思想既古樸又非常前衛(wèi)。說古樸,因為它體現(xiàn)著似乎只屬于古代君子的一種超卓的道德操守;說前衛(wèi),因為我們很多人直到現(xiàn)在都沒能弄明白這個道理。
在孟子時代稍前,梁惠王的前輩魏文侯曾經(jīng)重用過一位叫做里悝的偉大改革家。論起輩分,里悝大概算是孟子的師叔祖,因為里悝別看是位改革家,其實他可是儒家系統(tǒng)內(nèi)部的人,是子夏的弟子。
但在儒家系統(tǒng)之內(nèi),里悝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反動派,他的所作所為和儒家思想有著原則性的分歧。里悝反對禮制,在魏國搞了一套"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辦法,無論級別高低,大家一律多勞多得、少勞少得,誰也別想靠前代的特權(quán)混日子。再一點是,里悝有著極高的法制意識,他編過一部《法經(jīng)》,在中國歷史上算是開一代先河的東西。這部《法經(jīng)》后來成了商鞅的枕邊書,商鞅去秦國求職的時候,隨身就帶著這書。
所以,以里悝的資歷,自然是做全國大法官的當(dāng)之無愧的首選。據(jù)說,精明強干的里悝在任上判了一案又一案,公正嚴(yán)明,不枉不縱。但是,這一天,突然出現(xiàn)問題了。這問題具體是怎么回事,早已經(jīng)鬧不清楚了,大概來說,里悝剛剛成功破獲了一起兇殺案,兇手被抓之后認(rèn)罪伏法,讓他招什么他就招什么,讓他怎么招他就怎么招--不對,說錯了,應(yīng)該是"讓他如實招供,他就如實招供"。殺人犯說:"老爺,我認(rèn)栽了,我全招!這案子是我做的,是這么這么回事,某某是我殺的。我有罪啊,我喪盡天良啊,不但某某是我殺的,三年前的某某兇殺案也是我做的!"
大家一聽,這真不錯,不但破了眼前的案子,連三年前的積案也順帶著破了,可不經(jīng)意間一看主審官:咦,里悝大人的臉色怎么綠了?
里悝是被嚇的:三年前的那件案子早就結(jié)案了,殺人犯早就被執(zhí)行死刑了,難道,難道當(dāng)初判錯了案子不成?!
經(jīng)過一番周密的審訊和詳細(xì)的復(fù)查,里悝終于確認(rèn),三年前的案子自己給判錯了,冤殺了一名無辜之人。這該怎么辦?
這問題實在不好處理啊,如果是我們處在里悝的位置上,我們又該怎么辦呢?
當(dāng)然了,兩千多年過去,社會畢竟進步了太多太多。在現(xiàn)代社會里,即便真的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也會有完善的國家賠償措施等等等等來做善后。但是,里悝當(dāng)時可還是腐朽沒落的封建社會啊,當(dāng)時國家干部的思想覺悟可還都普遍是剝削階級的思想覺悟呢。那么,里悝到底會怎么辦呢?
里悝的心里波瀾起伏,思想斗爭的激烈程度絲毫不亞于當(dāng)時國際社會的局勢,最后,還是封建小農(nóng)意識和買辦階級的腐朽本質(zhì)占了上風(fēng),里悝把牙一咬,把心一橫:我殺錯了人,我負(fù)責(zé)!
--怎么負(fù)責(zé)?高官里悝到菜市場上買了一塊最硬的豆腐,一頭撞死了。
一代改革家里悝就這么死了??赡苡腥擞X得他實在是小題大做,不就是錯殺了一個人么,以你里悝那么大的官,隨便不就給遮掩過去了,實在事發(fā)了,來個記過處分也就已經(jīng)很了不得了,你要是活著,還能為國家做多大的貢獻呢!
可里悝到底頭腦僵硬,思想覺悟沒那么高,認(rèn)為自己就是搞法律工作的,自然一點兒都不能違法,殺錯了人就得償命。從里悝之死,我們可以再來捉摸一下孟子的那句"他們絕對不會為了一統(tǒng)天下而去做哪怕一件不義的事、殺哪怕一個無辜的人!"
里悝的做法是不是太笨了呢?孟子的這種思想是不是太書呆子氣了呢?恐怕很多人都會產(chǎn)生這種疑問。我們從歷史書上滿眼看到的都是權(quán)謀狡詐,為了一統(tǒng)天下或別的什么目的,哪怕是再美好的目的,別說做一件不義的事、殺一個無辜的人,就算做一萬件、殺一萬人,都不算什么。所以,要在歷史上為孟子的這句話找到佐證還真是不容易啊。
想來想去,想到了外國,圣雄甘地也許能算一個例子,可是,即便甘地是個完美的例子,是對孟子這一思想的完美佐證,但問題是,如果甘地當(dāng)時面對的不是英國殖民者--他們到底還有幾分紳士風(fēng)度--而是面對日本鬼子,我真是很難想像他的一次次的絕食,他的不抵抗運動能夠取得哪怕一絲一毫的收效。
孟子的這個思想如果放到現(xiàn)代社會,其實基本上就是很多人極力鼓吹的"程序正義"--為了達到一個正義的目標(biāo),手段上也必須是符合正義的,絕對不能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這問題要是再多想想,就有個"少數(shù)"和"多數(shù)"的關(guān)系問題:邊沁的一種思想曾經(jīng)影響深遠,他推崇所謂"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的利益"--現(xiàn)在我們?nèi)杂泻芏嗳藢@一主張堅信不疑,但問題是,如果你屬于"多數(shù)",那還不壞,可你若是不幸屬于"少數(shù)"……
我們再回過頭來想想"梁惠王篇"中講到的睢陽保衛(wèi)戰(zhàn),張巡和許遠為了他們心中的正義的目的,在城里殺人吃肉--不知道被吃掉的張巡和小妾、許遠的書童,他們會怎么來理解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