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3、天作孽,人作孽

孟子他說 作者:熊逸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褔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說:"搞仁政就能獲得榮譽(yù),不搞仁政就會挨罵。現(xiàn)在有些人呀,不喜歡被人罵,卻盡做那些不仁的事,這就好比不喜歡住在返潮的房子里卻偏待在長滿青苔的地下室。執(zhí)政者要是不想找罵,最好的辦法就是看重道德、尊重士人,讓道德高尚的人身居高位,把差使派給那些有辦事能力的人,(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趁著國家太平無事的時候把政法工作調(diào)理調(diào)理。如果哪個國家能做到這些了,別的國家--哪怕是超級大國--也一定會敬畏它的。"

  孟子把話說到一半,該引經(jīng)據(jù)典了。孟子引的是《詩經(jīng)》中的一段:"詩曰:'趁著老天沒下雨,快把樹皮來剝?nèi)。盐业男「C來修理。任他是人還是狗,誰也沒法欺負(fù)偶!'孔子曾經(jīng)給這首詩以高度的評價,他老人家說:'這首詩的作者一定是個通曉大道理的人,像詩里說的這樣把國家治理好,的確誰也欺負(fù)不了他。'"

  孟子接著說:"正著說完了再反著說說。如果國家太平安定,而執(zhí)政者卻松懈了、忙著個人享樂了,這就是仰起臉來找抽呢。禍與福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自找的?!对娊?jīng)》上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尚書·太甲》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聽聽,說得多好??!"

  先得解釋解釋孟子引的第一段《詩經(jīng)》的話。"趁著老天沒下雨,快把樹皮來剝?nèi)。盐业男「C來修理。任他是人還是狗,誰也沒法欺負(fù)偶!"--這到底是說什么呢?孔子這樣的大圣人又為什么會給這首詩以高度評價呢?

  --最扎實(shí)的讀書方法是:凡是遇到引文,就一定要去查找原文,把原文的上下文看全了、再把背景資料看全了再說。有個老哥坐火車,看見車窗外邊的一堵墻上赫然寫著一行大字:"坦白從寬是犯罪",這老哥當(dāng)時就驚呆了,等火車又往前開了一些,這才看到這堵墻從"罪"字那里拐過彎去,那邊墻上接著寫著:"分子的惟一出路"。

  《詩經(jīng)》里的這幾句,我們也得拐過彎去,把內(nèi)容看全了才行。

  為什么趁著沒下雨就要剝樹皮呢?

  這首詩的題目叫做《鴟梟》,鴟梟是一種鳥,用現(xiàn)代話說就是貓頭鷹。這段詩是說這個貓頭鷹很聰明,知道趁著天還好的時候搞點(diǎn)兒樹皮,把自己的小窩弄牢靠了。

  --如果單是這些,還不足以擔(dān)得起孔圣人的高度評價。這詩是有影射的。寫詩的人是邠國人,看著自己的國君整天胡作非為、不干正事,越看心里越氣。有心打他--可人家是國君,勢力太大,要動手的話肯定自己吃虧;有心罵他--哎呀,這好像也要擔(dān)不小的風(fēng)險。打也不是,罵也不是,那可怎么辦呢?寫詩吧!

  詩曰:

  國君你是王八蛋,

  正經(jīng)事情全不干。

  我想對你說一聲--

  滾蛋!

  --不行,這詩寫得太直白了,既然是詩,就要有含蓄之美。這一含蓄,就寫成了現(xiàn)在這樣:不寫人了,寫貓頭鷹,也不罵了,改夸,夸這個貓頭鷹:說貓頭鷹很聰明,知道趁著天還沒下雨的時候趕緊出去,從桑樹根上叼些樹皮回來把自己的巢整舒服了。

  有人還覺得奇怪:這也太含蓄了吧?就算貓頭鷹真的聰明,那又說明什么呢?

  其實(shí)呢,夸貓頭鷹就是在罵領(lǐng)導(dǎo),這就是在對邠國的國君說:"你看看你為國家做的工作,連貓頭鷹都不如!"

  所以孔子才有高度評價。不錯,要能像貓頭鷹這樣居安思危,就等于明白了治國的大道理。

  --我們再追問一句:這詩真的就是這個意思么?

  呵呵,也不一定,它寫得實(shí)在太含蓄了,所以張三也許這么理解,李四又會那么理解,我上面所說的,其實(shí)也無非就是各解之中的一種罷了。

  孟子講的這一小段里,一共三處引文,都讓人費(fèi)些思量。第二處引文也是出自《詩經(jīng)》,叫做"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我在上面沒有把它翻譯出來,是因?yàn)檫@兩句--尤其是后面"自求多福"這半句,早已經(jīng)是一句深入人心的名言了。我們設(shè)想這樣一種情況:一個朋友大半夜的來找你訴委屈,說自己最近狂追一個美女,今天突然發(fā)現(xiàn)此女原來是頂頭上司的小蜜,哎呀呀,這可怎么辦?這時候你就可以安慰他一句:"你就自求多福吧!"

  而"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這兩句,其實(shí)原本的意思是:永遠(yuǎn)配合上天的安排,福澤要靠自己的努力。

  孟子的第三處引文現(xiàn)在也是人所共知的名言:"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句話,出處是《尚書·太甲》。"太甲"是個什么東西呢?它是個人名,這位太甲是商代的一位國王,他在后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一般的國王如果知名度高,要么就因?yàn)樗莻€圣君,比如孟子常愛說的周文王、周武王什么的;要么就是個暴君,比如夏桀王、商紂王,可太甲的出名卻既不是因?yàn)樗?,也不是因?yàn)樗麎?-太甲的故事孟子在下文里會說,我們也到那時再講,現(xiàn)在只是先支會一聲:《尚書》的這個"太甲篇"就是和這位著名商代國王有關(guān)的記載,另外要說明的是,我在前面不是說過《尚書》被清代的漢學(xué)大師考據(jù)出問題重重嗎,這個"太甲篇"就是被確證的偽作之一。

  --?。?!原來是篇假貨呀,那咱們是不是就別管它了,繼續(xù)往下?

  --呵呵,還不能不管,因?yàn)椋?太甲篇"全篇雖假,篇中的一些字句卻是真的,孟子這里引用的這幾句就應(yīng)該是真貨。也有人認(rèn)為:孟子這里不是引用《尚書》,而是直接引用太甲的話--這樣說也很有道理,孟子通常引用《尚書》內(nèi)容的時候,都會說"書曰",可這里卻說"太甲曰"。那么,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孟子讀到的這幾句"太甲的話"又是從哪里看來的呢?這就不知道了,我們也不必管它。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幾句話大概是個中國人都知道,但一般人卻很少知道,最后這個"活"字其實(shí)并不是"活命"的"活",而應(yīng)該讀作"換"--它是個通假字,通的是"逭",意思是"逃"。不過呢,只要是"自作孽"了,無論是不可"活"還是不可"逃",反正都不是好結(jié)果。

  如果天下事真是這個道理,那實(shí)在再好不過了。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那么,非要刨根問底,到底什么叫"天作孽",什么叫"自作孽"呢?

  黃河決口了,這應(yīng)該是"天作孽"吧?可追究起導(dǎo)致黃河決口的根源來,卻發(fā)現(xiàn)是因?yàn)樯嫌蔚貐^(qū)濫砍濫伐導(dǎo)致水土流失,看來,對于人類來說,這倒屬于"自作孽"了。

  古代儒者當(dāng)中有給這幾句話找例證作解釋的。

  什么是"天作孽"呢?這位前輩說:"高宗雊雉,宋景守心",這都屬于"天作孽",而"帝乙慢神"這就屬于"自作孽"。

  他要不解釋,一般人都還明白,這一解釋,反倒讓人糊涂了。

  沒辦法,我只好再受受累,解釋一遍他的"解釋"。

  先說"高宗雊雉"。

  高宗是哪一位?叫"高宗"的多了,宋高宗趙構(gòu)、清高宗玄燁,都是大名人,可這里說的高宗是商代的高宗,叫做武丁。

  雊雉又是什么呢?很簡單,就是野雞。

  據(jù)說,武丁搞祭祀活動,祭祀的是商代的開國英雄商湯王(就是孟子在前文屢次講過、又常把他和周文王并稱的那位靠七十里土地起家而稱王天下的商湯王)。第二天,來了一只野雞,踩在一只大鼎上邊叫了幾聲。

  這可把堂堂的武丁王給嚇壞了:"完了,完了,壞菜了!"

  旁邊有個大臣叫祖己的,覺得奇怪,忙問武?。?大王,您這是怎么了?"

  武丁驚魂未定:"野雞,野雞來了--"

  祖己更摸不著頭腦:"掃黃打非剛搞完啊,哪兒來的野雞呀?"

  武丁把眼一瞪:"呸,你想哪兒去了,我說的是鳥!"

  祖己不大高興:"大王,咱們可不興說臟話的!"

  武丁急壞了,說話都不利索了:"鳥……鼎……野雞……"

  祖己雙手遮臉:"大王您也太下流了!"

  武丁氣急敗壞:"我說的是真的野雞,落在鼎上叫,恐怕不是什么好兆頭!"

  祖己恍然大悟,這才"哦"了一聲:"這就更沒什么值得擔(dān)心的了,您只要好好把國家的政務(wù)搞好了,讓老百姓都滿意了,上天自然會眷顧您的;您再好好把祭祀工作抓好了,別搞邪教,上天自然會關(guān)照您的。兩只手都要抓,兩只手都要硬,這才能夠順應(yīng)天意、贏得老天爺?shù)姆夹摹?

  武丁聽祖己這么一說,這才寬了心,于是清明于政治,恭敬于祭祀,后來不但沒有什么厄運(yùn)降臨,他還帶領(lǐng)商朝人民走向了繁榮富強(qiáng)。

  --這就是"高宗雊雉"的典故,看來"天作孽"的這個"天"字在古人來說是實(shí)有所指的。我們再來說說"宋景守心"。

  "宋景"是指春秋時期的宋景公,"守"和"心"這兩個字都和天文學(xué)有關(guān)。

  中國古人把天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這就大致相當(dāng)于西方人劃分星座。"心"就是"心宿",是二十八宿之一?,F(xiàn)在我們有一個很常用的詞,叫做"七月流火",七月份的時候天熱得受不了,人們感覺空氣里流動著的全是火,報紙上就經(jīng)常會用上這個詞。"七月流火"是《詩經(jīng)》里的一句話,當(dāng)然,首先這個"七月"肯定不會是我們現(xiàn)在公歷的七月,再者,"火"也不是形容天熱,而是指天上的一顆星星。我看過有人給"七月流火"正名,說"火"其實(shí)是指火星--這個"正名"只算正了一半,"火"既不是形容天熱,也不是指九大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天蝎座中的一顆紅色亮星。這顆星,按照中國古人說法,在"三垣二十八宿"里屬于心宿,大名叫"心宿二",小名叫"大火"。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大火"不是火星,那火星在中國古代怎么稱呼?。?br />
  火星在當(dāng)時有一個非常具有神秘色彩的名字:熒惑。

  怎么叫了這么個名字呢?這是有講究的?;鹦怯袝r候比較亮,有時候又會變暗,所以叫"熒";星星們在天上走路,就數(shù)火星走得不老實(shí),時快時慢,有時甚至還會走三步退兩步,實(shí)在太搞怪了,太讓人迷惑了,呵呵,這就是"惑"。

  --我先打住一下,插句話。現(xiàn)在有不少人很相信古代的這些占星術(shù),甚至花錢去請大師給自己占星算命,所以呢,我往下即將講到的一些內(nèi)容可能會引起這些人的反感,呵呵,我先提醒一聲:有相信占星術(shù)的朋友不妨跳過這段往下看。

  打過預(yù)防針,我就接著說了。熒惑,也就是火星,在古人眼里可不是個好東西,像什么打仗啊、死人啊、饑荒啊,全都跟它有關(guān)。

  我為什么放下心宿二,又談了這么半天熒惑呢?因?yàn)檫@兩顆星有著大大的關(guān)系,"宋景守心"這個故事也就是讓這兩顆星給鬧的。

  熒惑和心宿二都是紅色的,閃著血光,一個長得象兇神,一個模樣似惡煞,如果這兇神和惡煞湊到了一起,那會發(fā)生什么?

  熒惑走啊走,走到了心宿的地盤上,看了心宿二兩眼,又走過去了--這倒沒什么。最可怕的是另外一種情況:熒惑走啊走,走到心宿的地盤上,看了心宿二兩眼,嘿,腳步放慢了,不走了,不但不走了,還往后退,退完了再接著走。這個天象很奇怪哦,熒惑怎么膩上心宿二了!

  換句話說,熒惑守在心宿,徘徊不去。這種天象,叫做"熒惑守心"。

  對于"熒惑守心",歷代的天文書、占卜書、歷史書都講過不少,這種天象預(yù)示著一大堆的災(zāi)難,最是兇險不過。古人不知道地球是繞著太陽轉(zhuǎn)的,自然就搞不明白火星為什么走路走得這么奇怪。這一年,宋景公就趕上了一回"熒惑守心"。

  有人大概會奇怪,春秋時代那些諸侯國,統(tǒng)共地盤也沒多大,又全在北半球上,就算看見"熒惑守心"了,可你宋國看見了,其他國家不是也一樣看見么?所以說,又不是你一個人倒霉,要倒霉也是大家一起倒霉。再說了,如果說"熒惑守心"預(yù)示著戰(zhàn)爭失敗什么的,兩國開仗怎么可能全失敗呢,總得有一國是勝利的吧?

  --這就要介紹一下古人的另一種天文觀念了。

  很多人都讀過王勃的名文《滕王閣序》,有沒有留心文章開頭這兩句話:"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什么叫"星分翼軫"呢?這是說滕王閣所在的南昌一地對應(yīng)著天上的翼和軫這兩個星宿。在古人的概念中,天上的星宿(也就是天空的區(qū)劃)是和地上的地理區(qū)劃一一對應(yīng)的。為什么那次"熒惑守心"發(fā)生的時候別的諸侯都不擔(dān)心,唯獨(dú)宋景公擔(dān)心呢?因?yàn)闊苫?守"的這個心宿偏偏對應(yīng)的地理區(qū)劃就是宋國。

  關(guān)于宋國,我們前面已經(jīng)談到好幾次了,談過宋襄公和微子啟。宋國是位于現(xiàn)在河南省內(nèi)的一個小國,是一個商朝遺民國家,政治地位既低,風(fēng)俗習(xí)慣又和主流社會不一樣,所以常遭擠兌,孟子前面不是還拿"揠苗助長"的故事編排宋國人么?宋國人真是不幸啊,不但在國際社會的現(xiàn)實(shí)世界上不受人待見,連"熒惑守心"這樣的大災(zāi)大難也要應(yīng)到他們身上。

  宋景公遭遇如此重大的星象示警,臉色慘白,想去求件開光的寶物吧,可佛教這時候還沒有傳入中國。怎么辦?趕緊找大師來咨詢咨詢!

  宋景公請來的這位大師叫做子韋,是當(dāng)時首屈一指的天文學(xué)家。子韋對宋景公當(dāng)先就說:"您可不妙啊,這兇險天象正應(yīng)在咱們宋國身上,天要塌下來砸在您身上啦,不得了啦!"

  宋景公本來就害怕著呢,被子韋這么一說,冷汗全出來了,顫聲問:"那,那有什么辦法沒有啊?"

  子韋掐指算了算,終于用低沉的聲音說:"這雖然是場大災(zāi)大難,不過,卻也不是沒有化解的辦法。"

  --各位有沒有人覺得這套說辭很耳熟?現(xiàn)在的不少算命先生也還是這個路數(shù),這招兒都被人用了至少有兩千多年了。

  宋景公一聽子韋說有化解的辦法,這才稍稍放寬了心,問:"怎么化解呢?"

  子韋說:"老天爺既然降下了這個災(zāi),那是天意,想躲是躲不了的。"

  "啊--?!"宋景公一驚,"你不是說可以化解么!"

  子韋這時候提出了一項重要理論,后世有不少算命打卦的也常玩這手。子韋說的是:"災(zāi)難是一定要降下來的,想讓老天爺改主意那可做不到,不過呢,我可以給您想想辦法,不是有個詞叫'嫁禍'么,我可以幫您把這災(zāi)難轉(zhuǎn)嫁到宰相身上。"

  宋景公點(diǎn)點(diǎn)頭:"你是說,災(zāi)還是原來的災(zāi),不過呢,好比這災(zāi)就是一顆子彈,本來是瞄著我打的,現(xiàn)在你能把彈道改了,讓它打在宰相身上?"

  子韋一笑:"宰相不就是您手下的一個小弟么,讓小弟給大哥分擔(dān)一些,也是應(yīng)該的。"

  "呵呵,"宋景公也是一笑,"呸!你這是人出的主意么!宰相乃是國家重臣,要把他這么整死,對國家大大不祥!"

  子韋一愣,又想了想:"您說的也對,那好,我就把彈道再改一改,讓這子彈胡亂打些宋國的草民也就是了。"

  宋景公搖頭,一臉正氣:"有人民才有國家,把我們宋國的人民都整死了,這不是讓我當(dāng)光桿司令么!不行!"

  子韋一咬牙:"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嘿,難不倒我,我還能把子彈變成火焰彈,把莊稼全燒了。一個人都不會死,這總可以了吧?"

  宋景公還是搖頭:"當(dāng)然不可以,你這主意也太損了,莊稼要是全沒了,宋國百姓還不全得餓死!算了,你也別瞎出主意了,這是我命當(dāng)絕,我就等死好了。唉,死前好好吃一頓吧!"宋景公一臉凄然,對左右侍從喊道:"來人,給寡人多蒸幾個饅頭,一定多用白面,少摻棒子面!"

  就在此刻,子韋忽然容顏大改,恭恭敬敬地對宋景公拜倒下去,正色說道:"恭喜國君!"

  宋景公鼻梁一酸:"我馬上就要死了,你還說什么風(fēng)涼話!"

  子韋趕緊解釋:"放心,您死不了!老天爺?shù)男宰游易盍私猓先思译m然高高在上,卻很能夠體察下情。您剛才的話體現(xiàn)了您的三次大德,所以老天爺一定會重賞您三次的。我斷定,老天爺現(xiàn)在已經(jīng)把天上的星星重新安排了一遍,熒惑必三徙舍,而一舍七星,一星合一歲,三七二十一……"

  宋景公糊涂了:"你當(dāng)自己是網(wǎng)管?。≌f宋國話,別盡說專業(yè)術(shù)語!"

  子韋連忙改口:"這么說吧,老天爺一定因此而多給您二十一年的壽命。"

  宋景公這才轉(zhuǎn)憂為喜:"此話當(dāng)真?"

  子韋肯定地說:"您要不信,就等著今天晚上看星星吧,我敢拿人頭擔(dān)保!"

  后來事果其然,化險為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當(dāng)好人、做好事,就連天災(zāi)都不怕。

  --這個故事有人覺得眼熟不?事見《呂氏春秋》,戰(zhàn)國晚期的作品,略晚于孟子。如果我們不把它僅僅當(dāng)作一個獨(dú)立的記載來看,而是當(dāng)作一種故事的"類型",就會注意到,中國歷史上有大量的故事,無論主人公是國王還是平民,是占星家還是相面先生,故事的結(jié)構(gòu)都是一樣的,尤其是明清時期流行在民間的為數(shù)眾多的所謂"勸善文"、"陰騭文",仿佛都是一個模子里扣出來的。誰要留了這份心,大可以梳理一些脈絡(luò)出來。

  那么,另一個問題是:"宋景守心"確有其事嗎?這是真實(shí)的歷史記載嗎?神通廣大的子韋真有其人嗎?

  --宋景公是確有其人的,子韋也是確有其人的;宋景公確實(shí)是宋國的一位國君,子韋也確實(shí)宋國的一位天文學(xué)家,嗯,這恐怕就是這個故事里全部可考的"真實(shí)"了??梢宰鳛閰⒖嫉睦C是:從宋景公時代的其他種種記載來看,這位"品格高尚"的國君似乎不大可能做出這種高尚的事來。

  下面就該解釋最后這個"帝乙慢神"了。

  帝乙是商朝的一位著名暴君。帝乙覺得自己很牛,比所有人都牛,已經(jīng)達(dá)到了獨(dú)孤求敗的境界。可帝乙并沒有因此而志得意滿,他還要再接再厲??梢?,問題是,所有人都匍匐在自己腳下了,自己又怎么再接再厲呢?帝乙有辦法,他"欲與天公試比高"!

  "欲與天公試比高",這話用在這里,可絕對不僅僅是修辭意義,帝乙真是要與"天公"比個高低:他搞了一個木偶,把這木偶當(dāng)作天神,自己和天神對面坐著,要在棋藝上一較高下。

  可"天神"到底只是個木偶,不會動。這也難不倒帝乙,找個人在旁邊替"天神"下棋子。"天神"要是輸了棋,帝乙就臟話連篇。

  僅僅是下棋贏過"天神"是不夠的,帝乙又發(fā)揮了豐富的想像力,搞了一個皮制的袋子,里面裝滿了血,掛在高處,自己仰天而射,這項活動被帝乙取了個很酷的名字,叫"射天"。

  可老天爺哪是好欺負(fù)的!帝乙才囂張了沒多久,就在一次打獵途中被雷劈死了。很多人都知道《隋唐演義》里的李元霸拿大錘砸過雷公,結(jié)果把自己給砸死了,卻不知道李元霸還有帝乙這么一位老前輩呢。

  三個故事講完,我們會奇怪地發(fā)現(xiàn):無論是"天作孽"還是"人作孽",其實(shí)都和"天"脫不了干系,看其事件背后的思想內(nèi)涵,簡直就是《舊約》中國版。

  這顯然不是孔子式的儒家思想,是不是孟子式的儒家思想呢?也不好說。

  從原文出發(fā),拋開后儒的解釋,其實(shí)我們很容易就會發(fā)現(xiàn):孟子在這里所要表達(dá)的意思是和他的祖師爺孔子關(guān)于"盡人事"的觀點(diǎn)一脈相承的,也只有這樣理解,上下文才是連貫的。那么,"天"到底在哪里呢?孔孟認(rèn)為這個問題大可存而不論,不少后儒卻認(rèn)為這個問題應(yīng)該大論特論,于是不惜曲解經(jīng)典。

  但是,當(dāng)曲解也成為經(jīng)典的時候,那也是很值得我們?nèi)チ私獾臍v史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