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yùn)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yù)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這些年如果到書店里逛逛,不少人都會驚奇于圖書品種簡直能和中國人口有一拼。當(dāng)然,品種雖然眾多,受歡迎的程度卻是不一樣的。有一類品種似乎是長盛不衰的,這就是勵志書。
如果對歷年來的圖書銷售做一個全方位的統(tǒng)計(jì)分析,或許能成為一個不錯的社會學(xué)研究課題。雖然我手里沒有這樣的統(tǒng)計(jì)數(shù)據(jù),但至少從模糊的觀感得出結(jié)論:青少年們似乎普遍面臨自信心不足的問題,所以很需要找一些東西來激勵自己一下。
勵志的圖書萬萬千千,勵志的方法也萬萬千千,比如,有的書會教你每天早晨起來先照鏡子--注意,這可不是讓你洗臉、刷牙、整理儀表,而是讓你對著鏡子大喊二十遍:"我是最棒的!"
--這是比較直接的教育,還有一些則是屬于啟發(fā)型的,比如,先給你講一個故事,然后從這個故事里給你總結(jié)出一條精辟的人生哲理。還有一類是溫情型,突出以情感人的特點(diǎn),先感動你一把,然后再幫你從感動之中提煉出一條生活真諦。以前圖書市場沒有這么繁榮的時(shí)候,人們都愛抄一些名人名言,比如,你要是立志長大以后成為一名武林盟主,就可以在書桌上刻下這樣一句名言:
流氓練武術(shù),誰也擋不??!
--愛因斯坦
人總是需要勵志的,從古代到現(xiàn)代,莫不如此。而且,儒家就是一直都有勵志傳統(tǒng)的。
儒家的勵志風(fēng)格和現(xiàn)代的勵志圖書一樣,也可以被分為近似的幾類。孟子在這一節(jié)里所體現(xiàn)的勵志風(fēng)格基本是屬于語重心長型的。
提綱挈領(lǐng)地說,孟子的思想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政治哲學(xué),一類是人生哲學(xué)。孟子的政治哲學(xué)主張仁政,而人生哲學(xué)則主張性善。孟子的勵志正是以性善論作為出發(fā)點(diǎn)的。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同情心。"
從邏輯角度講,孟老師拋出大前提了。這個大前提成不成立呢?想一想,嗯,是成立的,那就看他往下怎么推論吧。
孟子接著說:"每個人都有同情心,先王也有同情心,正因?yàn)樗麄兏挥谕樾?,所以他們搞的政治是很有人情味兒的?
孟子接著要論證的是,這些個"先王"玩起政治來就像小孩子玩泥巴一樣得心應(yīng)手:"如果心中充滿愛,搞政治也就能搞出德政,如此一來,治理天下還不比包個餃子都容易--整個天下仿佛全在你的手心里,你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等孟子得出了這個結(jié)論,該有人覺得不可思議了:不會吧,治理天下哪能這般容易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還不連憨豆先生都能當(dāng)總統(tǒng)了!
--憨豆先生聽了孟子這番邏輯,馬上把腰桿一挺,信心陡增:好啊,看來我也能當(dāng)總統(tǒng)……不對,還得再兼一個聯(lián)合國主席!--這就是勵志書的作用。
孟子大概也想到了自己的這個結(jié)論過于驚世駭俗,可這沒關(guān)系,孟子回過頭來帶著大家一步步地梳理他方才的論證過程:"嘿嘿,我會語重心長、循循善誘的。"
孟子說:"有人懷疑我的話是嗎?好,那就先回來審查一下我的大前提。我的大前提是什么來著?"
公孫丑搭下茬:"每個人都有同情心。"
孟子點(diǎn)了點(diǎn)頭:"不錯,每個人都有同情心,難道不是嗎?現(xiàn)在我來進(jìn)行情景教學(xué),大家看大屏幕:中間有一口井,旁邊有一個小孩子正向著井沿爬過去,眼看就要掉下去了。危險(xiǎn)!怎么辦?"
投影儀的大屏幕上,小孩子越爬距離井沿越近了,整個教室的人全都緊張得屏住了呼吸,只有孟老師環(huán)顧教室:"我們該怎么辦?"
"啪--"一聲怪響,一陣奇怪的閃光,大屏幕上突然沒有圖像了,大家正在疑惑,只見公孫丑蹲在墻根,手里握著電源插頭,顯然是剛剛從插座上拔下來。公孫丑抹了抹額頭上的冷汗,感嘆一聲:"老師,我把那孩子救下來沒有?"
◎#¥%……※×
課堂上好容易才恢復(fù)了秩序,公孫丑被安排到了墻角罰站,孟子大大地喘了幾口粗氣,氣急敗壞地問:"剛才大家看見大屏幕上小孩子就要掉進(jìn)井里去了,在那一刻,大家都是怎樣的心情呢?"
教室里七嘴八舌的回答:"害怕!""緊張!""揪心!"
孟子點(diǎn)了點(diǎn)頭,又問:"還有沒有?"
又有人答:"刺--激!"
乒--!乓--!哎呦--!嘰里咕嚕--嘩啦--啊嗚--!這位同學(xué)在大家義憤的拳腳之下被扔出了窗外。
孟子好整以暇:"大家的這些反應(yīng),都是最直接的本能反應(yīng),然后馬上就會下意識地去把那個小孩子攔住??呻y道大家這樣做是為了借機(jī)討好這孩子的父母嗎?難道是為了在鄉(xiāng)里朋友之間給自己博取一個好名聲嗎?難道是因?yàn)橛憛捫『⒆拥捏@叫聲才阻攔他的嗎?都不是。從這一點(diǎn)來看,每一個人都是有同情心的,換句話說,沒有同情心的人不能算人!"
孟子從此推論:"沒有同情心的人不能算人,同樣,沒有羞恥心的也不是人,沒有退讓之心的也不是人,沒有是非觀念的就更不是人。對人而言,這四種心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yàn)橥樾?,嗯,也就是惻隱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恥之心是'義'的萌芽,退讓之心是'禮'的萌芽,是非之心則是'智'的萌芽--這四個萌芽連起來講就是'仁義禮智',它們就好比人的四肢一樣。"
按照孟子的推論,每個人生來都是四肢健全的,所以呢,每個人生來也都在心里具備著仁義禮智的萌芽。孟子說:"萌芽是要長大的,萌芽也是能夠長大的,而萌芽要是長不大,那就得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了。如果人們能夠好好培育這四個萌芽,萌芽很快就能成長為參天大樹,緊接著還會繁衍為茂密的熱帶雨林。如果仁義禮智都長成熱帶雨林了,那么安定天下百姓也就是手到擒來的事了;可萌芽要是總也長不大的話,那就慘了,別說安定天下百姓,就連老爸老媽都養(yǎng)活不了了。"
--這就是孟子勵志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為"四心"、"四端"和"四德",這是心學(xué)的奠基之論,對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yuǎn)。
用原文的語言來說,"四心"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四端"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德"是:仁、義、禮、智。
我們現(xiàn)代人一看,嘿,這套理論定然流傳不開,怎么全是"四"呢,太不吉利了!孟子也后悔:"是呀,早知觸了忌諱,我當(dāng)年都改成'八'該多好?。?-八卦算命那套東西就比我的理論流行多了,看來不是沒有道理啊!"
孟子的勵志觀點(diǎn)是:成為圣人、乃至圣王的基礎(chǔ)條件是每個普通人身上都具備了的,或者說,人的天性全都一樣,都是善的,你如果把善發(fā)揚(yáng)光大,那就是圣人、圣王,可如果你小子最后成了大壞蛋了,那并不是因?yàn)槟闾焐皖^上長角,而是因?yàn)槟闵砩仙频拿妊繘]有被澆水、施肥,所以夭折掉了。
這番話最鼓舞人心的是:我們大家和圣人在本質(zhì)上都是一樣的,圣人有"四心",我們也一樣都有"四心",只要我們也好好把"四端"培育好了,我們也可以成為圣人、圣王,這看上去沒什么難的!
--圣人和圣王真就像孟子說的這么好做嗎?待會兒再表,先看看這個"四德":仁、義、禮、智,這些我們都很熟悉啊,中國知識分子的個人修養(yǎng)當(dāng)中一直都很講究這些啊……可是,咦?!
揉揉眼睛,再仔細(xì)看一看,好像有點(diǎn)兒別扭似的!
難道有什么不對嗎?
--哦,知道了,我們慣常不是這么說的,而是說"仁、義、禮、智、信",是五個字,最后還有個"信"呢!仁義禮智信,這么連起來一讀才覺得順口。孟老師呢?哪里去了?趕緊來解釋一下您老這套理論里怎么唯獨(dú)缺了一個"信"???
有索隱癖的人這回可該來了精神了:哈哈,孟圣人這里居然漏掉了一個"信"字,這肯定是有深刻原因的,肯定是隱藏著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的,肯定是留了這么個暗號讓后人來破解的!
索隱派這么說,有什么先例沒有?
倒也不是沒有。傳說中有一副對聯(lián)就是采取這種手法的,上聯(lián)是"二三四五",下聯(lián)是"六七八九",橫批兩個大字:"南北"。這是什么意思呢?呵呵,巧妙得很。上聯(lián)的意思是:缺"一(衣)",下聯(lián)的意思是:少"十(食)",橫批是說:無"東西",連起來就是:缺衣少食無東西。
罵人也有用這種手法的,比如,你正在古代當(dāng)官呢,官聲不錯,老百姓都夸你:"我們大人又懂禮、又仗義、為官還特別清廉。"--你聽到這話以后,千萬別急著沾沾自喜,要想想,并稱的四個字應(yīng)該是"禮、義、廉、恥",現(xiàn)在大家用"禮、義、廉"來夸你,那意思其實(shí)是罵你"無恥"。
--孟子的"仁、義、禮、智"唯獨(dú)缺少"信",難道也這樣蘊(yùn)藏深意不成?
"無信",嗯,不知道是在說誰,講不通?。?br />
或者孟子根本就不認(rèn)為人的身上天生具備"信"的萌芽嗎?可他也沒有特別說明。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宋朝的大圣人程頤當(dāng)年也曾為這個問題傷過腦筋:"難道是孟子考慮不周,一時(shí)疏忽就把這個'信'字忘記說了?圣人不會這么不負(fù)責(zé)任吧?他既然不說'信',一定有他的理由。"可到底是什么理由呢?程頤找來找去,還終于讓他給找到了:"四端不言信者,既有誠心為四端,則信在其中矣。"
說實(shí)話,程頤這個解釋可有點(diǎn)兒牽強(qiáng)。朱熹在后邊一看,得了,還是我來解釋吧。朱熹說:"'信'這個家伙就好比五行體系里的'土',沒有固定不變的位置和形式,雖然如此,另外那四行卻都要靠了'土'才能顯形。(我們這樣來理解吧:金能離開土么?如果沒有礦山,金屬從哪里來呢?木能離開土么?如果沒有土,連一棵草都長不了。水要是沒有土,就像海洋沒有大陸架?;鹨菦]有土……火要是沒有土……我還真解釋不清火為什么非要有土,反正朱熹就是這么個意思,各位就別跟我較真了。)所以說,'土'對于五行中那另外四行來說,是始終跟它們在一起的。'土'和'金、木、水、火'的關(guān)系就如同'信'和'仁、義、禮、智'的關(guān)系--反正意思是說,孟子雖然在'四端'里沒有提到'信',但其實(shí)這'四端'里一直都是有'信'的。"
--程頤和朱熹的解釋有沒有道理,大家自己判斷,我倒是想起了一個傳統(tǒng)相聲,叫《扒馬褂》,說是某甲經(jīng)常信口開河,而某乙受了某甲家里人的好處,陪著某甲到處給他圓話。有一次某甲說昨天刮大風(fēng),這風(fēng)實(shí)在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把井都給刮到墻外邊去了!
某甲這么一說,別人自然不信,這時(shí)候某乙出來了,硬是把這話給說說圓了!
某乙也是蹩了半天,最后的解釋是:那個墻不是磚墻,是籬笆墻,籬笆墻東邊有一口井,風(fēng)把籬笆墻刮到井的西邊去了,所以猛一看上去就是"大風(fēng)把井都給刮到墻外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