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shù)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又來了一個新人:戴不勝,宋國大臣。孟老師要和戴不勝講講外語教學(xué)的經(jīng)驗。
孟子問戴不勝:"你想讓你們國君學(xué)好嗎?跟你說點兒真格的,好比有位楚國官員,想讓他兒子學(xué)習(xí)齊國話。那你說說,他應(yīng)該請個齊國老師呢,還是請個楚國老師?"
戴不勝說:"Of course is please a Qi nation teacher."
孟子一愣:"你再說一遍,河南話我聽不懂。"
戴不勝撇了撇嘴:"什么河南話啊,你以為我們宋國人只會說河南話啊,告訴你吧,這叫英語,我說的是:Of course(當(dāng)然) is(是) please(請) a(一位) Qi(齊) nation(國) teacher(老師)。"
孟子呆了,好半天才說出話來:"我敢打賭,你這英語一定是宋國老師教的。算了,既然你認為教齊國話還是得齊國老師,可你想想,這小孩子雖然有一個齊國老師來教,可身邊的人全是楚國人,說的全是楚國話,你就算拿鞭子逼他說齊國話,他也說不利索啊??梢菗Q一種教學(xué)方法,對了,傅雷不是說過么,學(xué)哪國話就得在哪國學(xué),所以學(xué)齊國話就得到齊國去學(xué),在齊國的王府井旁邊買套房子,整天耳濡目染的,到那時候,你就算拿鞭子抽他讓他說楚國話他也說不來了。"
戴不勝點頭:"大翻譯家說的話,嗯,有權(quán)威,只是王府井一帶地價太高,買房不易啊。"
孟子話題一轉(zhuǎn):"同樣的道理,你為了讓你們國君學(xué)好,推薦了一個大好人薛居州到王宮里住,這主意倒是不錯,可是,如果王宮里無論男女老少、高低貴賤都是好人,國君能跟誰一起去為非作歹呢?多一個薛居州也不多,少一個薛居州也不少嘛??梢峭鯇m里全是壞蛋,國君又能和誰一起去積德行善呢?單憑小小一個薛居州,人單力孤,又能對國君起多大作用呢?"
孟子這套道理可能是受老媽的影響。孟母三遷的故事家喻戶曉,可見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至關(guān)重要的。我看過一篇曾經(jīng)非常流行的小文,是說一個公共廁所的故事:
在酒吧、影院、劇場等公共場所用過廁所不抽水;中國駐世界貿(mào)易組織首席代表龍永圖曾經(jīng)說過,這是國人的陋習(xí)之一,這種狀況外國人很少發(fā)生。他曾經(jīng)在巴黎的一個公共廁所里見一個小男孩在使勁夠一根繩子,他不知道小男孩要干什么。一問才知道,小男孩是要拉那根繩子抽水沖馬桶。龍先生說,外國一個只有十歲的小男孩尚且知道用過廁所要沖洗,我們的很多同胞為什么就常常或總是忽略這一點呢?
這個故事還曾上過2004年的一個中考模擬試卷,可見影響廣泛。我們想想"龍先生說,外國一個只有十歲的小男孩尚且知道用過廁所要沖洗,我們的很多同胞為什么就常?;蚩偸呛雎赃@一點呢?"--各位想想咱們小時候用的都是什么樣的公廁,中小城市不說,我在北京多年都是百米之外靠著很不靈敏的嗅覺尋找公廁,找到之后往往還要用到梅花樁和龜息大法之類的功夫,在這種環(huán)境下能養(yǎng)成什么樣的習(xí)慣可想而知。我如果從小就錦衣玉食,絕對早就能養(yǎng)成上公廁沖馬桶的習(xí)慣。但我如果從小就在丐幫混,恐怕連飯前便后要洗手的習(xí)慣都沒有。
那,有什么好辦法沒有呢?
找個齊國老師看來都不管用,到齊國去生活幾年就行了。
孟子這番話的要意不在于外語學(xué)習(xí)方法,你如果就這方面再多問他幾句,他的破綻就暴露出來了。比如我們拿"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來作反證,這就足夠了。但孟子的意圖無非是說明環(huán)境的影響力量,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用個古諺中的似乎更文雅的說法,那就是:白沙在涅,不染自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中國政治歷來是有好人政府的傳統(tǒng)主張的,從堯舜禹那么早的時代就是(雖然不一定是真的),好領(lǐng)導(dǎo)的標(biāo)準是什么,不管一共有多少標(biāo)準,但有一個標(biāo)準肯定是少不了的,那就是身邊要有一個好人集團的輔政班子--這道理聽上去似乎理所當(dāng)然,似乎無懈可擊,但考究歷史實情,如前文所說的那個例子,乾隆盛世的時代正是和珅為首的貪官集團聲勢浩大的時候。這可太奇怪了,"康乾盛世"有人說是歷史第一盛世,和珅卻又極有可能是歷史第一貪官,這是不是能證明出在某種特殊的歷史情況下,政治腐敗程度和綜合國力的增強是呈正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