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后耳有聞,目有見。"
孟子曰:"于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與?抑亦盜跖之所筑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屨,妻辟纑,以易之也。"
曰:"仲子,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祿萬鐘。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辟兄離母,處于于陵。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顣曰:'惡用是鶂鶂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于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新人不斷,眼花繚亂,這次來向孟子討教的是齊國的大將匡章。
別看匡章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還不熟悉,但他的事跡我卻早在"梁惠王篇"里就介紹過了。燕王噲學習堯舜搞禪讓,把王位禪讓給了大臣子之,引起燕國內(nèi)亂,齊宣王趁這個機會出兵燕國……這些事情大家應(yīng)該還都記得,而當時統(tǒng)率齊國軍隊的將軍就是這位匡章。
匡章和孟子關(guān)系不錯,這曾經(jīng)引起過不少非議,因為匡章有一個壞名聲--不孝。儒家是最講孝道的,孟子作為一代儒家宗師,怎么能和一個不孝的家伙搞得這么火熱呢?
孟子對這種流言蜚語不大以為然,而匡章的"不孝"在現(xiàn)在看來都是一筆糊涂賬。匡章是齊國名將,歷經(jīng)齊威王、齊宣王和齊湣王三代,戰(zhàn)功赫赫。在齊威王的時候,秦國假道韓、魏向齊國發(fā)動進攻,齊威王派匡章迎擊,承諾他說:如果打贏了,就改葬他的老媽??镎虏煌猓f:"我可不敢這樣做,因為這樣做就等于對不起我死去的老爸。"
很糊涂是不是?這可能就是匡章"不孝"的始末:當初的匡章是個問題兒童,家里父母不和,匡章老爸脾氣大,一生氣,干脆把孩子他娘給殺了,殺完之后也不給正正經(jīng)經(jīng)埋了,隨便就埋在了馬棧下邊。這事怎么看都有點兒說不過去,后來這位殺妻兇手也死了,匡章卻沒有把老媽以正規(guī)的禮儀改葬,所以才有了他和齊威王的那段對話。
匡章沒答應(yīng)齊威王的好意,帶兵打仗去了。齊威王在王宮里不斷接到消息,說匡章投降秦國了,可不管大家怎么說,齊威王也是不信。后來齊國打了大勝仗,齊威王才說:"匡章連死老爸都不敢騙,難道還會騙我這個活老大嗎?"
從這個故事來看,匡章和老爸的感情應(yīng)該不錯。然而,另有一番指他"不孝"的說法是:他曾經(jīng)規(guī)勸過老爸,老爸不聽,一生氣把兒子趕走了,匡章從此再也不回去見老爸了。
無論是看哪個說法,反正怎么看起來匡章都是個實誠人??蛇@位實誠人如今來找孟子卻是議論他人是非的。
匡章問道:"陳仲子應(yīng)該算是位廉潔的人吧?他住在於陵那邊,據(jù)說有一次他連著三天都沒吃過東西了,耳朵也聽不見了,眼睛也不見了。井邊上有個李子,都被蟲子咬掉一大半了,他爬過去,拿來就吃,吃了幾口這才恢復了聽覺和視覺。"
--陳仲子是哪位?
讀過《古文觀止》的朋友應(yīng)該對這個人有些印象,選自《戰(zhàn)國策》的那篇《趙威后問齊使》里面就提過這個人。你別看匡章現(xiàn)在問孟老師陳仲子算不算是個大好人,可趙威后卻完全持另外的一種看法。
趙威后接見齊國使者,先問人家:"你們齊國今年收成好嗎?老百姓過得好嗎?國君身體還好嗎?"
--這話問得如何?
可選答案有三個:
A)很好,很得體。
B)覺不出好與不好來,不就是平平常常的問話么?
C)不好,不得體。
選擇A和B的人,如果放在古代,一定當不了官。為什么呢--
齊國使者聽完趙威后的詢問,很不高興,說:"您怎么能先問收成和老百姓呢,應(yīng)該先問問我們齊國領(lǐng)導人啊!您把尊卑次序給搞亂了??!"
趙威后可不是老糊涂了,人家是有道理的:"如果沒有好收成,怎么會有老百姓呢?如果沒有老百姓,怎么會有國君呢?照你這么說,豈不是先關(guān)心細枝末節(jié)再關(guān)心根本問題么?"
--所以我們要記住,以后遇到局長、科長和科員一起來的時候,應(yīng)該先問候科員,再和科長握手,最后再和局長打招呼。
從現(xiàn)在來看,趙威后應(yīng)該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又很關(guān)心國計民生的人。她往下又向使者詢問了一些齊國名人:"齊國隱士鐘離子還好嗎?他這個人啊,很會救濟老百姓,幫助國君分憂解難,為什么還不讓他出來做官呢?葉陽子還好嗎?他這個人啊,也很會做慈善事業(yè),為什么還不讓他出來做官呢?北宮的女兒嬰子還好嗎?她穿戴樸素,在家侍奉父母,到老也不出嫁,是個行孝的標兵,為什么還不封她為命婦呢?陳仲子還好嗎--"
趙威后最后最后,問到這個陳仲子了。從前邊的什么鐘離子、葉陽子來看,趙威后也該夸陳仲子兩句,然后問問:"為什么還不讓他出來做官呢?"--不是,到陳仲子這里,趙威后的話鋒就轉(zhuǎn)了,她問的是:"這個人啊,上不敬君,下不治家,對外又不與諸侯結(jié)交,分明就是個人民的反面教員,為什么到現(xiàn)在還不殺了他呢?"
陳仲子住在於陵,也稱於陵仲子。於陵這個地方在現(xiàn)在的山東淄博附近,仍有一些戰(zhàn)國時代的城垣遺跡。李商隱有一首詩,寫的是一次宴會上吃竹筍,說竹筍這東西"於陵論價重如金",也就是說,山東一帶是不產(chǎn)竹子的,這是唐朝,倒可以給上文關(guān)于古今氣候變遷的那段作個參考。
匡章這一問,孟子對陳仲子的評價倒很高:"在整個齊國的士人里邊,我覺得陳仲子就是個大拇指。"
--咦,老孟這是什么意思?這到底是好話還是壞話呀?是戰(zhàn)國時代的鄒國臟話么?
"大拇指"這幾個字是我給忠實地翻譯過來的,其實翻譯過來倒讓人糊涂,古文原文倒是一看就明白的:"巨擘"。--這個詞現(xiàn)在還常用,比如我們會說比爾·蓋茨是IT業(yè)的"巨擘",但你如果非要說他是"大拇指",那恐怕明白的人不多。
孟子既然稱陳仲子為"巨擘",看來對他評價很高啊,孟子接著說:"但是--"
做人做到大拇指也少不了有些"但是"。
"但是,"孟子說,"他這樣就能叫做廉潔了嗎?他這種'廉潔'恐怕人類是達不到的,這是蚯蚓的標準啊。蚯蚓在地上吃的是土,在地下喝的是水,有什么東西或者有什么人能比蚯蚓更廉潔呢?就連陳仲子本人都和蚯蚓差著一截。為什么這么說呢,你看看他住的是什么房子,這房子是伯夷那樣的大好人建造的呢,還是盜跖那樣的大壞蛋建造的呢?你再看他吃的是什么米,是伯夷種的米還是盜跖種的米呢?這恐怕還都搞不清楚吧?"
匡章說:"您也太高標準了吧,那有什么關(guān)系呢?他自己編草鞋,老婆搞紡織,靠自己的勞動換來的吃的和住的,這不就行了么!"
孟子說:"陳仲子姓什么?"
--這個問題不是孟子問的,是我問的。還記得"梁惠王篇"里我寫過一章"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么?陳家是齊國的王族?。?br />
孟子接著說:"陳仲子他們家是齊國的宗族大家,享受著世代相傳的祿田,他哥哥陳戴擁有蓋邑的收入,那可是高達好幾萬石的年薪啊??伤麉s認為哥哥的收入來路不正,哥哥的糧食他不吃,哥哥的房子他不住。他避開哥哥,也離開老媽,住在於陵。有一天他回到老媽和哥哥那兒,恰巧有人送了他哥哥一只活鵝,他皺著眉頭,越看這只鵝越不順眼,于是--"
"于是他一怒之下就把鵝給吃了?"匡章好奇地問。
孟子白了匡章一眼:"哪能呢,他可是齊國的大拇指呢,整個兒齊國人就他這么一個大拇指!--別往自己手上看,好好聽我說--于是,陳仲子說:'哼,要這種嘎嘎叫的東西做什么呢!'過了一會兒,他老媽把這鵝殺了,做給他吃。陳仲子也不知道這就是那只鵝的肉,毫不在意地就開吃,可就在這個時候,哥哥陳戴進來了,說:'你吃的這就是那個嘎嘎叫的東西??!'嘿,你猜陳仲子怎么著?"
"吃都吃了,那還能怎么著,"匡章說,"如果是我,大不了回頭再拉出來還給陳戴。"
孟子眉頭一皺:"真惡心!人家陳仲子可比你強多了,他馬上就跑出門去,拿手指頭摳嗓子眼,全吐出來了。"
匡章一呲牙:"比我更惡心!"
孟子說:"陳仲子這人啊,老媽的東西不吃,吃老婆的;哥哥的房子不住,住在於陵,這能算是絕頂廉潔嗎?有本事他誰的也不吃、誰的也不住啊!照他這種做法發(fā)展下去,只有做蚯蚓了。"
原來話說到最后,孟子不認為這個齊國大拇指先生是值得表揚的,不過他倒也沒有像趙威后那樣主張殺掉陳仲子。到底陳仲子在理還是孟子在理,這事兩說。反正孟子還有一層意思是:樹陳仲子這種典型是有問題的,因為他超出常人太多了,他如果只是一個人高標獨立,倒也算給社會上增添了一位行為藝術(shù)家,可你要想在整個社會上掀起一個學習陳仲子的熱潮,那八成是行不通的。
從陳仲子個人角度來看,孟子的批評又似乎有些過分,好像就像現(xiàn)在一些人嘲笑抵制日貨的憤青,說:"你要抵制日貨就別上網(wǎng)啊,服務(wù)器的什么什么技術(shù)都是日本的……"等等等等。以前美國還有不少公然不繳稅的,著名的比如梭羅,不滿意政府的戰(zhàn)爭政策,所以拒不繳稅,為此還坐過牢;我很喜歡的一個女歌星瓊·貝茲也抗過稅,還在巡回演唱會的途中到處標榜自己抗稅,其他抗稅的人也有,理由各式各樣,有人號稱不拿血汗錢去養(yǎng)蛀蟲,有人質(zhì)疑稅款的去向,如果我們換了孟子對陳仲子的態(tài)度,可能會說:"你要抗稅就別買什么什么啊,就別用什么什么啊,你的這些行為最后都會形成稅款的。"--但是,抵制日貨也好,抗稅也好,歸根到底只不過是人們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罷了,難道一個政府還真在乎一兩個人上不上稅嗎?實質(zhì)作用幾乎是完全沒有的,只是表達人們的態(tài)度而已。就我自己來說,我看過活熊取膽的報道之后,對飽受虐待的熊類產(chǎn)生了深刻的同情,從此再也不買熊膽制品,并且把筆名起作熊逸,姓熊,表明我跟熊類而非人類站在一條戰(zhàn)線上。可我再怎么不買,熊的日子就好過了么?所以,我只是表達我的態(tài)度而已。
同類的事情很多,如果你知道了一家跨國大企業(yè)虐待童工,你就打定主意再也不買他們的產(chǎn)品,雖然這一點兒也不會影響到那家企業(yè)的營業(yè)額,也改變不了那些童工的悲慘處境,但這是你的態(tài)度。
所以,陳仲子雖然做不到蚯蚓的程度,但他做了,他表達了自己的態(tài)度。
孟子曰:"于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與?抑亦盜跖之所筑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屨,妻辟纑,以易之也。"
曰:"仲子,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祿萬鐘。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辟兄離母,處于于陵。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顣曰:'惡用是鶂鶂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于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新人不斷,眼花繚亂,這次來向孟子討教的是齊國的大將匡章。
別看匡章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還不熟悉,但他的事跡我卻早在"梁惠王篇"里就介紹過了。燕王噲學習堯舜搞禪讓,把王位禪讓給了大臣子之,引起燕國內(nèi)亂,齊宣王趁這個機會出兵燕國……這些事情大家應(yīng)該還都記得,而當時統(tǒng)率齊國軍隊的將軍就是這位匡章。
匡章和孟子關(guān)系不錯,這曾經(jīng)引起過不少非議,因為匡章有一個壞名聲--不孝。儒家是最講孝道的,孟子作為一代儒家宗師,怎么能和一個不孝的家伙搞得這么火熱呢?
孟子對這種流言蜚語不大以為然,而匡章的"不孝"在現(xiàn)在看來都是一筆糊涂賬。匡章是齊國名將,歷經(jīng)齊威王、齊宣王和齊湣王三代,戰(zhàn)功赫赫。在齊威王的時候,秦國假道韓、魏向齊國發(fā)動進攻,齊威王派匡章迎擊,承諾他說:如果打贏了,就改葬他的老媽??镎虏煌猓f:"我可不敢這樣做,因為這樣做就等于對不起我死去的老爸。"
很糊涂是不是?這可能就是匡章"不孝"的始末:當初的匡章是個問題兒童,家里父母不和,匡章老爸脾氣大,一生氣,干脆把孩子他娘給殺了,殺完之后也不給正正經(jīng)經(jīng)埋了,隨便就埋在了馬棧下邊。這事怎么看都有點兒說不過去,后來這位殺妻兇手也死了,匡章卻沒有把老媽以正規(guī)的禮儀改葬,所以才有了他和齊威王的那段對話。
匡章沒答應(yīng)齊威王的好意,帶兵打仗去了。齊威王在王宮里不斷接到消息,說匡章投降秦國了,可不管大家怎么說,齊威王也是不信。后來齊國打了大勝仗,齊威王才說:"匡章連死老爸都不敢騙,難道還會騙我這個活老大嗎?"
從這個故事來看,匡章和老爸的感情應(yīng)該不錯。然而,另有一番指他"不孝"的說法是:他曾經(jīng)規(guī)勸過老爸,老爸不聽,一生氣把兒子趕走了,匡章從此再也不回去見老爸了。
無論是看哪個說法,反正怎么看起來匡章都是個實誠人??蛇@位實誠人如今來找孟子卻是議論他人是非的。
匡章問道:"陳仲子應(yīng)該算是位廉潔的人吧?他住在於陵那邊,據(jù)說有一次他連著三天都沒吃過東西了,耳朵也聽不見了,眼睛也不見了。井邊上有個李子,都被蟲子咬掉一大半了,他爬過去,拿來就吃,吃了幾口這才恢復了聽覺和視覺。"
--陳仲子是哪位?
讀過《古文觀止》的朋友應(yīng)該對這個人有些印象,選自《戰(zhàn)國策》的那篇《趙威后問齊使》里面就提過這個人。你別看匡章現(xiàn)在問孟老師陳仲子算不算是個大好人,可趙威后卻完全持另外的一種看法。
趙威后接見齊國使者,先問人家:"你們齊國今年收成好嗎?老百姓過得好嗎?國君身體還好嗎?"
--這話問得如何?
可選答案有三個:
A)很好,很得體。
B)覺不出好與不好來,不就是平平常常的問話么?
C)不好,不得體。
選擇A和B的人,如果放在古代,一定當不了官。為什么呢--
齊國使者聽完趙威后的詢問,很不高興,說:"您怎么能先問收成和老百姓呢,應(yīng)該先問問我們齊國領(lǐng)導人啊!您把尊卑次序給搞亂了??!"
趙威后可不是老糊涂了,人家是有道理的:"如果沒有好收成,怎么會有老百姓呢?如果沒有老百姓,怎么會有國君呢?照你這么說,豈不是先關(guān)心細枝末節(jié)再關(guān)心根本問題么?"
--所以我們要記住,以后遇到局長、科長和科員一起來的時候,應(yīng)該先問候科員,再和科長握手,最后再和局長打招呼。
從現(xiàn)在來看,趙威后應(yīng)該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又很關(guān)心國計民生的人。她往下又向使者詢問了一些齊國名人:"齊國隱士鐘離子還好嗎?他這個人啊,很會救濟老百姓,幫助國君分憂解難,為什么還不讓他出來做官呢?葉陽子還好嗎?他這個人啊,也很會做慈善事業(yè),為什么還不讓他出來做官呢?北宮的女兒嬰子還好嗎?她穿戴樸素,在家侍奉父母,到老也不出嫁,是個行孝的標兵,為什么還不封她為命婦呢?陳仲子還好嗎--"
趙威后最后最后,問到這個陳仲子了。從前邊的什么鐘離子、葉陽子來看,趙威后也該夸陳仲子兩句,然后問問:"為什么還不讓他出來做官呢?"--不是,到陳仲子這里,趙威后的話鋒就轉(zhuǎn)了,她問的是:"這個人啊,上不敬君,下不治家,對外又不與諸侯結(jié)交,分明就是個人民的反面教員,為什么到現(xiàn)在還不殺了他呢?"
陳仲子住在於陵,也稱於陵仲子。於陵這個地方在現(xiàn)在的山東淄博附近,仍有一些戰(zhàn)國時代的城垣遺跡。李商隱有一首詩,寫的是一次宴會上吃竹筍,說竹筍這東西"於陵論價重如金",也就是說,山東一帶是不產(chǎn)竹子的,這是唐朝,倒可以給上文關(guān)于古今氣候變遷的那段作個參考。
匡章這一問,孟子對陳仲子的評價倒很高:"在整個齊國的士人里邊,我覺得陳仲子就是個大拇指。"
--咦,老孟這是什么意思?這到底是好話還是壞話呀?是戰(zhàn)國時代的鄒國臟話么?
"大拇指"這幾個字是我給忠實地翻譯過來的,其實翻譯過來倒讓人糊涂,古文原文倒是一看就明白的:"巨擘"。--這個詞現(xiàn)在還常用,比如我們會說比爾·蓋茨是IT業(yè)的"巨擘",但你如果非要說他是"大拇指",那恐怕明白的人不多。
孟子既然稱陳仲子為"巨擘",看來對他評價很高啊,孟子接著說:"但是--"
做人做到大拇指也少不了有些"但是"。
"但是,"孟子說,"他這樣就能叫做廉潔了嗎?他這種'廉潔'恐怕人類是達不到的,這是蚯蚓的標準啊。蚯蚓在地上吃的是土,在地下喝的是水,有什么東西或者有什么人能比蚯蚓更廉潔呢?就連陳仲子本人都和蚯蚓差著一截。為什么這么說呢,你看看他住的是什么房子,這房子是伯夷那樣的大好人建造的呢,還是盜跖那樣的大壞蛋建造的呢?你再看他吃的是什么米,是伯夷種的米還是盜跖種的米呢?這恐怕還都搞不清楚吧?"
匡章說:"您也太高標準了吧,那有什么關(guān)系呢?他自己編草鞋,老婆搞紡織,靠自己的勞動換來的吃的和住的,這不就行了么!"
孟子說:"陳仲子姓什么?"
--這個問題不是孟子問的,是我問的。還記得"梁惠王篇"里我寫過一章"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么?陳家是齊國的王族?。?br />
孟子接著說:"陳仲子他們家是齊國的宗族大家,享受著世代相傳的祿田,他哥哥陳戴擁有蓋邑的收入,那可是高達好幾萬石的年薪啊??伤麉s認為哥哥的收入來路不正,哥哥的糧食他不吃,哥哥的房子他不住。他避開哥哥,也離開老媽,住在於陵。有一天他回到老媽和哥哥那兒,恰巧有人送了他哥哥一只活鵝,他皺著眉頭,越看這只鵝越不順眼,于是--"
"于是他一怒之下就把鵝給吃了?"匡章好奇地問。
孟子白了匡章一眼:"哪能呢,他可是齊國的大拇指呢,整個兒齊國人就他這么一個大拇指!--別往自己手上看,好好聽我說--于是,陳仲子說:'哼,要這種嘎嘎叫的東西做什么呢!'過了一會兒,他老媽把這鵝殺了,做給他吃。陳仲子也不知道這就是那只鵝的肉,毫不在意地就開吃,可就在這個時候,哥哥陳戴進來了,說:'你吃的這就是那個嘎嘎叫的東西??!'嘿,你猜陳仲子怎么著?"
"吃都吃了,那還能怎么著,"匡章說,"如果是我,大不了回頭再拉出來還給陳戴。"
孟子眉頭一皺:"真惡心!人家陳仲子可比你強多了,他馬上就跑出門去,拿手指頭摳嗓子眼,全吐出來了。"
匡章一呲牙:"比我更惡心!"
孟子說:"陳仲子這人啊,老媽的東西不吃,吃老婆的;哥哥的房子不住,住在於陵,這能算是絕頂廉潔嗎?有本事他誰的也不吃、誰的也不住啊!照他這種做法發(fā)展下去,只有做蚯蚓了。"
原來話說到最后,孟子不認為這個齊國大拇指先生是值得表揚的,不過他倒也沒有像趙威后那樣主張殺掉陳仲子。到底陳仲子在理還是孟子在理,這事兩說。反正孟子還有一層意思是:樹陳仲子這種典型是有問題的,因為他超出常人太多了,他如果只是一個人高標獨立,倒也算給社會上增添了一位行為藝術(shù)家,可你要想在整個社會上掀起一個學習陳仲子的熱潮,那八成是行不通的。
從陳仲子個人角度來看,孟子的批評又似乎有些過分,好像就像現(xiàn)在一些人嘲笑抵制日貨的憤青,說:"你要抵制日貨就別上網(wǎng)啊,服務(wù)器的什么什么技術(shù)都是日本的……"等等等等。以前美國還有不少公然不繳稅的,著名的比如梭羅,不滿意政府的戰(zhàn)爭政策,所以拒不繳稅,為此還坐過牢;我很喜歡的一個女歌星瓊·貝茲也抗過稅,還在巡回演唱會的途中到處標榜自己抗稅,其他抗稅的人也有,理由各式各樣,有人號稱不拿血汗錢去養(yǎng)蛀蟲,有人質(zhì)疑稅款的去向,如果我們換了孟子對陳仲子的態(tài)度,可能會說:"你要抗稅就別買什么什么啊,就別用什么什么啊,你的這些行為最后都會形成稅款的。"--但是,抵制日貨也好,抗稅也好,歸根到底只不過是人們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罷了,難道一個政府還真在乎一兩個人上不上稅嗎?實質(zhì)作用幾乎是完全沒有的,只是表達人們的態(tài)度而已。就我自己來說,我看過活熊取膽的報道之后,對飽受虐待的熊類產(chǎn)生了深刻的同情,從此再也不買熊膽制品,并且把筆名起作熊逸,姓熊,表明我跟熊類而非人類站在一條戰(zhàn)線上。可我再怎么不買,熊的日子就好過了么?所以,我只是表達我的態(tài)度而已。
同類的事情很多,如果你知道了一家跨國大企業(yè)虐待童工,你就打定主意再也不買他們的產(chǎn)品,雖然這一點兒也不會影響到那家企業(yè)的營業(yè)額,也改變不了那些童工的悲慘處境,但這是你的態(tài)度。
所以,陳仲子雖然做不到蚯蚓的程度,但他做了,他表達了自己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