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煌言同鄭成功北入長江,成功以煌言熟悉長江情形,派他領(lǐng)水軍擔(dān)任先鋒。攻克瓜州后,成功計劃直攻南京,煌言認為鎮(zhèn)江是長江門戶,“若不先下,則虜舟出沒,主客之勢殊矣。力贊濟師鐵甕(即鎮(zhèn)江)。而延平猶慮留都援騎,可朝發(fā)而夕至也。余曰:何不遣舟師先?觀音門,則建業(yè)震動,且自守不暇,何能分援他郡。延平意悟,即屬余督水師往,且以直達蕪湖為約”②。他所統(tǒng)水軍因海舟長大逆江難行,換乘沙船,牽挽而前。經(jīng)儀真至六合,得知成功大軍已于六月二十四日擊敗清軍、克復(fù)鎮(zhèn)江,即致書五軍張英(張英字茂之),“謂兵貴神速,若從水道進師,巨艦?zāi)媪?,遲拙非策”。極力主張由陸路逕趨南京。他自己為配合進攻南京,惟恐后期,命士卒下船于兩岸蘆葦中晝夜?fàn)坷|,六月二十八日到達南京觀音門下。不料,成功大軍并未登陸,仍舊乘船由水路進發(fā)。煌言所部先已改用較小的沙船,尚須索挽而行,成功所統(tǒng)多系海舟,行動遲緩,兩軍距離越拉越大。七月初一日,清南京守軍見煌言所統(tǒng)前鋒水軍孤立無援,乃發(fā)快船一百余艘出上新河順流攔擊煌言軍。張軍因兵少受挫,但清方知道鄭成功大軍在后,不敢戀戰(zhàn)。煌言集結(jié)所部兵船仍游弋于南京附近江中,派出使者招徠各州縣。當(dāng)時,清朝南京一帶兵力單薄,江南各地士紳心念明朝者頗不乏人。他們聽說海上義師大舉入江,不少人起而響應(yīng)?;脱栽谀暇┏窍陆惺Ю?,停舟于江北浦口,浦口清軍百余騎竟在七月初四日從北門逃遁,煌言部下七名士卒即由南門入城①。次日(初五日),成功親統(tǒng)大批舟師進抵南京城下江中的七里洲,同煌言會商攻取南京。這時,傳來了蕪湖等地官紳納降歸附的消息,鄭成功認為收取上游郡縣既可以收復(fù)失地,聲張兵威,又可以堵截湖廣、江西等地順江來援的清軍,就請張煌言率領(lǐng)舟師西上,自己負責(zé)進攻南京。這以后兩人分兵作戰(zhàn),用張煌言的話來說:“幕府之謀,自此不復(fù)與聞矣?!雹?br />
七月初七日,張煌言到達蕪湖,部下兵不滿千,船不滿百。他以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名義發(fā)布檄文告諭州縣:
昔五胡亂夏,僅一再傳而滅。今東虜應(yīng)讖,適二八秋之期。誠哉天道好還,況也人心思漢??岳钯\倡叛,神京陸沉。建酋本我屬夷,屢生反側(cè),遂乘多難,竊踞中原。衣冠變?yōu)槿?,江山淪于戎狄。凡有血氣,未有不痛心切齒于奴酋者也。本藩奉天倡義,代罪吊民,臥薪嘗膽,法古用兵。生聚教訓(xùn),已逾十年。正朔難偏,僅存一線。茲者親統(tǒng)大師,首取金陵,出生民于水火,復(fù)漢官之威儀。爾偽署文武將吏,皆系大明赤子,誰非中國紳衿。時窮勢屈,委質(zhì)虜廷,察其本懷,寧無隱忍?天經(jīng)地義,華夷之辨甚明;木本水源,忠孝之良自在。至如遼人,受我朝三百年之豢養(yǎng),遭逆虜三十載之摧殘。祖父既受其刑毒,母妻甚被其宣淫。爾二三孤兒,尚為旗下之奴;百千弱女,竟作胡中之婦。報仇雪恥,豈待異時;歸正反邪,端在今日。則張良報韓,先揮博浪之椎;朱序歸晉,遂成淮淝之捷?;蛳葯C革面,或臨敵改圖。以全省全部來歸者,不吝分茅裂土;以一邑一鎮(zhèn)來歸者,定與度地紀(jì)勛?;蚵时?,則論其眾寡而照數(shù)授職;或潔身而來,則就其職掌而量材超擢。若蒙古、女真,世受國家撫賞之恩,原非一類,共在天地覆載之內(nèi),亦有同仇,無懷二心,視之一體。不但休屠歸漢,名高日?;且如回紇扶唐,烈光葉護矣。本藩仁義素著,賞罰久明。先機者有不次之賞,后至者有不測之誅。一身禍福,介在毫芒;千古勛名,爭之頃刻。師不再舉,時不再來,布告遐邇,咸使聞知。敬哉特諭。①
檄文以先聲奪人的政治攻勢來彌補自己兵力的不足。這一策略果然收到極大的效果,“江之南北相率來歸??t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縣則當(dāng)涂、蕪湖、繁昌、宣城、寧國、南陵、南寧、太平、旌德、貴池、銅陵、東流、建德、青陽、石埭、涇縣、巢縣、含山、舒城、廬江、高淳、溧水、溧陽、建平;州則廣德、無為以及和陽,或招降,或克復(fù),凡得府四、州三,縣則二十四焉”。進軍過程中,由于部分清軍歸順和義勇參加,兵員也不斷增加,“水陸兵至萬余”①。張煌言孤軍深入竟然取得這樣巨大的成果,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清朝在長江下游的兵力單??;二是各地紳衿百姓不忘明室;三是煌言治軍紀(jì)律嚴(yán)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史籍記載,張煌言駐軍于蕪湖時,“一兵買面價值四分,止與十錢。店主哄起白張,張問兵,曰:‘誠有之,時無錢耳?!瘡堅唬骸晔炒蠹Z,何云無錢?’將藍旗一面投下,曰:‘拿下去!’左右縛兵,兵問故,曰:‘張爺令斬汝?!篌@曰:‘吾罪豈至此乎?容吾回稟?!瘡堅唬骸嵊兄I在外,即一錢亦斬,況四分乎?’遂斬之”②。煌言自記:“予之按蕪邑,兵不滿萬,船不盈百,惟以先聲相號召,大義為感孚,騰書薦紳,馳檄守令,所過地方,秋毫無犯,偶有游兵闌入摽掠者,即擒治如法。以故遠近壺漿恐后,即江楚州中豪杰,多詣軍門受約束,請歸祃旂相應(yīng)?!雹蹚堒娂o(jì)律嚴(yán)明,受到百姓廣泛歡迎,士大夫更以重睹漢官威儀為盛事。史載:“寇之入宣城也,謁文廟,坐明倫堂,博士諸生儒冠潔服,不期而會得數(shù)百人。薦紳執(zhí)事,威儀稱盛”。①這些事實都說明當(dāng)時反清復(fù)明勢力的社會基礎(chǔ)還相當(dāng)大,鄭成功在南京戰(zhàn)敗主要是用兵不當(dāng),不能歸因于清朝統(tǒng)治已經(jīng)基本穩(wěn)固,把鄭成功、張煌言發(fā)動的長江戰(zhàn)役說成是注定要失敗的軍事冒險。
七月二十四日,鄭成功在南京大敗,隨即主動放棄鎮(zhèn)江、瓜州,倉促退出長江。當(dāng)時,張煌言正在寧國府(府治宣城)接受新安(即歙縣,徽州府治)來降的使者②,突然得到南京戰(zhàn)敗的消息,立即趕回蕪湖。他鑒于自己的軍隊已經(jīng)收復(fù)蕪湖、池州、寧國、太平一帶地區(qū),但兵力不足,就派了一個名叫松隱的和尚帶著帛書由間道去尋找鄭成功的行營,信中寫道:“勝敗兵家常事,不異也。今日所恃者民心爾,況上游諸郡邑俱為我守,若能益百艘來助,天下事尚可圖也。儻遽舍之而去,其如百萬生靈何?”可是,鄭成功部主力迅速撤出長江,煌言的帛書根本無從寄達③。我們固然不能說如果鄭成功在南京城下戰(zhàn)敗后,留守鎮(zhèn)江、瓜州整頓部伍,并且按張煌言的要求派出一百艘戰(zhàn)船增援張軍,長江戰(zhàn)役就將轉(zhuǎn)敗為勝;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鄭成功既然在兵至南京時再三敦勸張煌言率部收取上流州縣,兵敗撤退時至少應(yīng)當(dāng)通知并等待張軍回航后一道東下。從張煌言出險后所作《北征錄》中清楚地表明鄭成功退出長江時并沒有告知張煌言,這無異于置張軍于死地?;脱栽疲骸俺跻馐^師即偶挫,未必遽登舟;即登舟,未必遽揚帆;即揚帆,必且據(jù)守鎮(zhèn)江。余故彈壓上流不少動?!雹侔串?dāng)時形勢分析,鄭軍在南京城下陸戰(zhàn)大敗,江中舟師的優(yōu)勢仍然是顯而易見的,在清方組織重兵進攻鎮(zhèn)江、瓜州以前,完全沒有必要那樣匆促撤退。鄭軍撤出南京以下水域,使處于蕪湖等地的張煌言部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清兩江總督郎廷佐等人認定這是消滅孤立無援的張軍的最好時機,他們一面調(diào)集水、陸軍切斷張軍出海退路,“江中虜舟密布”,“百計截余歸路”;一面寫信招降,遭到煌言堅決拒絕。八月初,張煌言得知清安南將軍固山額真明安達理帶領(lǐng)的一支軍隊為援救南京由荊州乘船東下已經(jīng)到達安慶②,己部已處于東、西夾攻之中。在同部將商議后,煌言決定移舟西上,迎戰(zhàn)缺乏水戰(zhàn)經(jīng)驗的荊州清軍,然后進入江西鄱陽湖,另辟抗清局面。八月初七日,張軍在安徽繁昌、獲港、三山江西與明安達理所統(tǒng)清軍相遇,雙方互有傷亡。③這天夜晚,明安達理因為不知道南京已解圍,急于東下,發(fā)炮啟航。煌言部下將士早知退路已斷,軍心不穩(wěn),半夜聽見炮聲轟然,以為是清軍劫營,各自解纜開船,有的返回蕪湖,有的前往巢湖,業(yè)已潰不成軍。天亮以后,湖廣清軍已東下南京,煌言點檢部下兵將寥寥可數(shù),“江西之役,已成畫餅矣”?;脱詾楸苊庠陂L江中被清軍殲滅,把所乘海船鑿沉,準(zhǔn)備換坐小舟由水道入巢湖。有內(nèi)地復(fù)明人士向他建議,巢湖入冬水涸,難以長期堅持水戰(zhàn),不如舍舟登岸,直趨皖、鄂交界的英山、霍山地區(qū),這一帶紳民曾長期據(jù)險抗清,可以同他們會合堅持斗爭。煌言接受這一意見,下令焚毀船只,率眾登陸,取道桐城前往英、霍山區(qū)。由于張軍長期在海上作戰(zhàn),不習(xí)慣走山路,又?jǐn)y帶許多家眷輜重,一天才走三四十里。八月十七日,行至霍山縣陽山寨下,“寨在山顛,可容萬人,饒水泉,向多義旅”??墒牵@時盤踞該寨的褚良甫早已接受清方招撫,又聽說鄭成功大軍已敗,堅決拒絕煌言部眾入寨。煌言進退失據(jù),部下在清軍追擊下,四竄山谷。他身邊只剩下兩名隨從,在地方義士的掩護下改裝易服,由山路趨安慶、建德、祁門、休寧、衢口、淳安、遂安、義烏、天臺、寧海抵海濱,歷時近半載,行程二千余里,艱苦備嘗,終于回到了海上義師軍中。
② 張煌言《北征錄》。
① 張煌言《北征錄》。楊英《先王實錄》記于七月初一日,說有“虎衛(wèi)將四員”、哨兵四人登岸,防守浦口清兵二百人即由北門逃走,“本縣土民迎接官兵八人入城鎮(zhèn)守”,“時童謠有云:是虎乎否?八員鐵騎,驚走滿城守虜”。
?、?張煌言《北征錄》,見《張蒼水集》第四編。
?、?見《張蒼水集》第一編。按,尾署“永歷十三年七月二十日給”。明朝制度,一字王為親王,二字王為郡王,鄭成功受封延平王,稱延平郡王亦可。
① 《張蒼水集》中所收《北征錄》、《上監(jiān)國啟》。按,啟本中說“通計得江南北府州縣三十余城”,與《北征錄》記載數(shù)字略有差異。又,“南寧”當(dāng)為誤寫,查繼佐《魯春秋》附《北征錄》無南寧,但仍云“縣則二十四”;鄭達《野史無文》所收《北征錄》亦無南寧,云:“凡得府四、州三、縣二十三?!?
?、?計六奇《明季南略》卷十六《郎廷佐大敗鄭成功》條。
?、?張煌言《北征錄》,此處據(jù)鄭達《野史無文》卷十三轉(zhuǎn)錄本。
① 顧公燮《丹午筆記》《員文先生》條。
?、?張煌言《北征錄》。按,此文各本稍有出入,《張蒼水集》作:“時余在寧國,受新都降,報至,遽返蕪城。”查繼佐《魯春秋》附《北征錄》作:“時余在寧國府,受新都降,報至,遽返蕪邑?!编嵾_《野史無文》卷十三作:“時予在寧國,受新安降,敗報至,遽返蕪湖?!毙露紝偎拇ㄊ?,新安為徽州舊稱,鄭達本較準(zhǔn)確。
?、?張煌言《北征錄》,此處引自鄭達《野史無文》本。
?、?《北征錄》。張煌言《上監(jiān)國啟》中說:“豈意延平藩師潰于金陵,倉卒南旋;臣之孤軍,竟陷重地?!薄渡闲性陉惸媳睓C宜疏》(致永歷朝廷)也有相同說法,見《張蒼水集》第十四頁、第二十一頁。
② 張煌言《北征錄》(《野史無文》本)作“忽諜報楚來清將羅將軍者戰(zhàn)船數(shù)百只已至安慶”,據(jù)《清世祖實錄》卷一二七當(dāng)即明安達理部。
?、?見《北征錄》與《清世祖實錄》卷一二七。
七月初七日,張煌言到達蕪湖,部下兵不滿千,船不滿百。他以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名義發(fā)布檄文告諭州縣:
昔五胡亂夏,僅一再傳而滅。今東虜應(yīng)讖,適二八秋之期。誠哉天道好還,況也人心思漢??岳钯\倡叛,神京陸沉。建酋本我屬夷,屢生反側(cè),遂乘多難,竊踞中原。衣冠變?yōu)槿?,江山淪于戎狄。凡有血氣,未有不痛心切齒于奴酋者也。本藩奉天倡義,代罪吊民,臥薪嘗膽,法古用兵。生聚教訓(xùn),已逾十年。正朔難偏,僅存一線。茲者親統(tǒng)大師,首取金陵,出生民于水火,復(fù)漢官之威儀。爾偽署文武將吏,皆系大明赤子,誰非中國紳衿。時窮勢屈,委質(zhì)虜廷,察其本懷,寧無隱忍?天經(jīng)地義,華夷之辨甚明;木本水源,忠孝之良自在。至如遼人,受我朝三百年之豢養(yǎng),遭逆虜三十載之摧殘。祖父既受其刑毒,母妻甚被其宣淫。爾二三孤兒,尚為旗下之奴;百千弱女,竟作胡中之婦。報仇雪恥,豈待異時;歸正反邪,端在今日。則張良報韓,先揮博浪之椎;朱序歸晉,遂成淮淝之捷?;蛳葯C革面,或臨敵改圖。以全省全部來歸者,不吝分茅裂土;以一邑一鎮(zhèn)來歸者,定與度地紀(jì)勛?;蚵时?,則論其眾寡而照數(shù)授職;或潔身而來,則就其職掌而量材超擢。若蒙古、女真,世受國家撫賞之恩,原非一類,共在天地覆載之內(nèi),亦有同仇,無懷二心,視之一體。不但休屠歸漢,名高日?;且如回紇扶唐,烈光葉護矣。本藩仁義素著,賞罰久明。先機者有不次之賞,后至者有不測之誅。一身禍福,介在毫芒;千古勛名,爭之頃刻。師不再舉,時不再來,布告遐邇,咸使聞知。敬哉特諭。①
檄文以先聲奪人的政治攻勢來彌補自己兵力的不足。這一策略果然收到極大的效果,“江之南北相率來歸??t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縣則當(dāng)涂、蕪湖、繁昌、宣城、寧國、南陵、南寧、太平、旌德、貴池、銅陵、東流、建德、青陽、石埭、涇縣、巢縣、含山、舒城、廬江、高淳、溧水、溧陽、建平;州則廣德、無為以及和陽,或招降,或克復(fù),凡得府四、州三,縣則二十四焉”。進軍過程中,由于部分清軍歸順和義勇參加,兵員也不斷增加,“水陸兵至萬余”①。張煌言孤軍深入竟然取得這樣巨大的成果,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清朝在長江下游的兵力單??;二是各地紳衿百姓不忘明室;三是煌言治軍紀(jì)律嚴(yán)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史籍記載,張煌言駐軍于蕪湖時,“一兵買面價值四分,止與十錢。店主哄起白張,張問兵,曰:‘誠有之,時無錢耳?!瘡堅唬骸晔炒蠹Z,何云無錢?’將藍旗一面投下,曰:‘拿下去!’左右縛兵,兵問故,曰:‘張爺令斬汝?!篌@曰:‘吾罪豈至此乎?容吾回稟?!瘡堅唬骸嵊兄I在外,即一錢亦斬,況四分乎?’遂斬之”②。煌言自記:“予之按蕪邑,兵不滿萬,船不盈百,惟以先聲相號召,大義為感孚,騰書薦紳,馳檄守令,所過地方,秋毫無犯,偶有游兵闌入摽掠者,即擒治如法。以故遠近壺漿恐后,即江楚州中豪杰,多詣軍門受約束,請歸祃旂相應(yīng)?!雹蹚堒娂o(jì)律嚴(yán)明,受到百姓廣泛歡迎,士大夫更以重睹漢官威儀為盛事。史載:“寇之入宣城也,謁文廟,坐明倫堂,博士諸生儒冠潔服,不期而會得數(shù)百人。薦紳執(zhí)事,威儀稱盛”。①這些事實都說明當(dāng)時反清復(fù)明勢力的社會基礎(chǔ)還相當(dāng)大,鄭成功在南京戰(zhàn)敗主要是用兵不當(dāng),不能歸因于清朝統(tǒng)治已經(jīng)基本穩(wěn)固,把鄭成功、張煌言發(fā)動的長江戰(zhàn)役說成是注定要失敗的軍事冒險。
七月二十四日,鄭成功在南京大敗,隨即主動放棄鎮(zhèn)江、瓜州,倉促退出長江。當(dāng)時,張煌言正在寧國府(府治宣城)接受新安(即歙縣,徽州府治)來降的使者②,突然得到南京戰(zhàn)敗的消息,立即趕回蕪湖。他鑒于自己的軍隊已經(jīng)收復(fù)蕪湖、池州、寧國、太平一帶地區(qū),但兵力不足,就派了一個名叫松隱的和尚帶著帛書由間道去尋找鄭成功的行營,信中寫道:“勝敗兵家常事,不異也。今日所恃者民心爾,況上游諸郡邑俱為我守,若能益百艘來助,天下事尚可圖也。儻遽舍之而去,其如百萬生靈何?”可是,鄭成功部主力迅速撤出長江,煌言的帛書根本無從寄達③。我們固然不能說如果鄭成功在南京城下戰(zhàn)敗后,留守鎮(zhèn)江、瓜州整頓部伍,并且按張煌言的要求派出一百艘戰(zhàn)船增援張軍,長江戰(zhàn)役就將轉(zhuǎn)敗為勝;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鄭成功既然在兵至南京時再三敦勸張煌言率部收取上流州縣,兵敗撤退時至少應(yīng)當(dāng)通知并等待張軍回航后一道東下。從張煌言出險后所作《北征錄》中清楚地表明鄭成功退出長江時并沒有告知張煌言,這無異于置張軍于死地?;脱栽疲骸俺跻馐^師即偶挫,未必遽登舟;即登舟,未必遽揚帆;即揚帆,必且據(jù)守鎮(zhèn)江。余故彈壓上流不少動?!雹侔串?dāng)時形勢分析,鄭軍在南京城下陸戰(zhàn)大敗,江中舟師的優(yōu)勢仍然是顯而易見的,在清方組織重兵進攻鎮(zhèn)江、瓜州以前,完全沒有必要那樣匆促撤退。鄭軍撤出南京以下水域,使處于蕪湖等地的張煌言部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清兩江總督郎廷佐等人認定這是消滅孤立無援的張軍的最好時機,他們一面調(diào)集水、陸軍切斷張軍出海退路,“江中虜舟密布”,“百計截余歸路”;一面寫信招降,遭到煌言堅決拒絕。八月初,張煌言得知清安南將軍固山額真明安達理帶領(lǐng)的一支軍隊為援救南京由荊州乘船東下已經(jīng)到達安慶②,己部已處于東、西夾攻之中。在同部將商議后,煌言決定移舟西上,迎戰(zhàn)缺乏水戰(zhàn)經(jīng)驗的荊州清軍,然后進入江西鄱陽湖,另辟抗清局面。八月初七日,張軍在安徽繁昌、獲港、三山江西與明安達理所統(tǒng)清軍相遇,雙方互有傷亡。③這天夜晚,明安達理因為不知道南京已解圍,急于東下,發(fā)炮啟航。煌言部下將士早知退路已斷,軍心不穩(wěn),半夜聽見炮聲轟然,以為是清軍劫營,各自解纜開船,有的返回蕪湖,有的前往巢湖,業(yè)已潰不成軍。天亮以后,湖廣清軍已東下南京,煌言點檢部下兵將寥寥可數(shù),“江西之役,已成畫餅矣”?;脱詾楸苊庠陂L江中被清軍殲滅,把所乘海船鑿沉,準(zhǔn)備換坐小舟由水道入巢湖。有內(nèi)地復(fù)明人士向他建議,巢湖入冬水涸,難以長期堅持水戰(zhàn),不如舍舟登岸,直趨皖、鄂交界的英山、霍山地區(qū),這一帶紳民曾長期據(jù)險抗清,可以同他們會合堅持斗爭。煌言接受這一意見,下令焚毀船只,率眾登陸,取道桐城前往英、霍山區(qū)。由于張軍長期在海上作戰(zhàn),不習(xí)慣走山路,又?jǐn)y帶許多家眷輜重,一天才走三四十里。八月十七日,行至霍山縣陽山寨下,“寨在山顛,可容萬人,饒水泉,向多義旅”??墒牵@時盤踞該寨的褚良甫早已接受清方招撫,又聽說鄭成功大軍已敗,堅決拒絕煌言部眾入寨。煌言進退失據(jù),部下在清軍追擊下,四竄山谷。他身邊只剩下兩名隨從,在地方義士的掩護下改裝易服,由山路趨安慶、建德、祁門、休寧、衢口、淳安、遂安、義烏、天臺、寧海抵海濱,歷時近半載,行程二千余里,艱苦備嘗,終于回到了海上義師軍中。
② 張煌言《北征錄》。
① 張煌言《北征錄》。楊英《先王實錄》記于七月初一日,說有“虎衛(wèi)將四員”、哨兵四人登岸,防守浦口清兵二百人即由北門逃走,“本縣土民迎接官兵八人入城鎮(zhèn)守”,“時童謠有云:是虎乎否?八員鐵騎,驚走滿城守虜”。
?、?張煌言《北征錄》,見《張蒼水集》第四編。
?、?見《張蒼水集》第一編。按,尾署“永歷十三年七月二十日給”。明朝制度,一字王為親王,二字王為郡王,鄭成功受封延平王,稱延平郡王亦可。
① 《張蒼水集》中所收《北征錄》、《上監(jiān)國啟》。按,啟本中說“通計得江南北府州縣三十余城”,與《北征錄》記載數(shù)字略有差異。又,“南寧”當(dāng)為誤寫,查繼佐《魯春秋》附《北征錄》無南寧,但仍云“縣則二十四”;鄭達《野史無文》所收《北征錄》亦無南寧,云:“凡得府四、州三、縣二十三?!?
?、?計六奇《明季南略》卷十六《郎廷佐大敗鄭成功》條。
?、?張煌言《北征錄》,此處據(jù)鄭達《野史無文》卷十三轉(zhuǎn)錄本。
① 顧公燮《丹午筆記》《員文先生》條。
?、?張煌言《北征錄》。按,此文各本稍有出入,《張蒼水集》作:“時余在寧國,受新都降,報至,遽返蕪城。”查繼佐《魯春秋》附《北征錄》作:“時余在寧國府,受新都降,報至,遽返蕪邑?!编嵾_《野史無文》卷十三作:“時予在寧國,受新安降,敗報至,遽返蕪湖?!毙露紝偎拇ㄊ?,新安為徽州舊稱,鄭達本較準(zhǔn)確。
?、?張煌言《北征錄》,此處引自鄭達《野史無文》本。
?、?《北征錄》。張煌言《上監(jiān)國啟》中說:“豈意延平藩師潰于金陵,倉卒南旋;臣之孤軍,竟陷重地?!薄渡闲性陉惸媳睓C宜疏》(致永歷朝廷)也有相同說法,見《張蒼水集》第十四頁、第二十一頁。
② 張煌言《北征錄》(《野史無文》本)作“忽諜報楚來清將羅將軍者戰(zhàn)船數(shù)百只已至安慶”,據(jù)《清世祖實錄》卷一二七當(dāng)即明安達理部。
?、?見《北征錄》與《清世祖實錄》卷一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