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后學張鳳羽仲威氏編輯
○山 川 橋梁 附
云屯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東連棲霞,北連黃縣諸山,綿亙百余里。山形高峻,上薄云漢。每日夕,即煙云四塞,山谷獼漫。中有上九盤、下九盤、上祥光觀、下祥光觀諸勝跡。山中人呼為云屯頂。又祥光煙月,為八景之一,詳見疆域。
滴水崖 在下祥光觀西北二里許。壁立千余仞,瀑布由罅出,觸巨石則迸散如萬斛珠,隨風驚濺。崖舊有庵,今廢。
秋千柱 由滴水崖北行,可五六里,又折而西,兩峰高并,上矗云霄。遙望之,如華表對峙。里人謂之秋千柱,以形名也。
六公澗 由秋千柱而西,可里許,名下九盤,路陡峻,幾不可步,又北折二里而遙,即六公澗,相傳神仙唐公、郎公、化公、志公、張公、寥公修真處。洞之土者凡六區(qū),石碾、石臼各一。又有芍藥、毛竹皆不植自生,亦奇跡也。迤北為上九盤,道益險。過此,則上祥光觀。
鶴姑頂 在上祥光觀西北。一望蒼松,彌漫山谷,每大風起,則數(shù)里中松濤謖謖。相傳昔仙姑跨鶴飛升處。
繡幕屏 在下祥光觀南。高峰秀削,形如繡模。為觀前朝山,又名孤山。以上皆云屯頂名勝最著者。又有蓮花盆、試劍石諸異境,指不勝屈,未能悉載云。
羅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下有班仙洞,羽士班全真修煉處,詳見游山記。
馬耳山 在下祥光觀西。峰巒秀拔,有竹批雙耳之形,故名。里人謂之馬鞍山。山之麓,有龍門洞,可容百許人,世傳有婦人產(chǎn)龍于此。
風喙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原名牛心山,元陳節(jié)齋過此,易今名。
虛空山 在風喙山北。其山中空,玲瓏多洞穴,未易更仆。每寇作,土人多于此避兵。
狗兒山 在縣北四十里。與馬耳山相連。上有巨石,蹲踞如犬狀。
官兒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
季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不與群山相連,孤峰秀拔。每登其山,四望廓如。
滾泉山 在縣東里許。山之下泉凡數(shù)處,有如沸湯者,迤北則少溫,又有溫涼并流,《齊乘》名湯泉阜云。泉出阜南,極熱,西流合冷泉入池,始可浴。按劉同人考湯泉,或曰赤道經(jīng)之。王褒《湯泉銘》曰:“白礬上徹,丹砂下沉?!被蛟?,下有硫黃以為之根,其臭,硫也。而味正淡。西洋熊三拔水法曰,“湯泉硫之華,疾寒服硫,不若服湯泉?!逼鋵嵱傻貧鉄罌Z溫涼之征變,故壤為之硫,泉為之湯,豈根硫也?西國有山焉,七十余泉皆湯。國王試得其性、味氣、各所主治,各標厥泉,以教國人,不獨硫焉。蘇門答刺國境布姑兒山,產(chǎn)皆硫黃,聞其泉湯也。又水火者陰陽之襲精。陰得質(zhì)而陽得氣,為泉為湯;陽得質(zhì)而得氣,為焰為涼。然而水性非熱,火性非涼,湯泉以貯器還,涼焰丘之涼焰以,然物還熱。唐劉餗曰:‘江寧縣寺有晉長明燈,歲久,火色變青而不熱?!|(zhì)存氣易,此其征矣。湯泉最著驪山,最潔香溪,最熱遵化,而分寧、而臨川、而崇仁、而安寧、而寧州、而白崖、而德勝關、而浪穹、而宜良、而鄧州、而廬陵、而京山、而新田,此皆景物,略之班班可據(jù)者。然招邑湯泉,熱不下遵化,其溫涼并流奇觀,為天下最,而載筆者不為表章何與?僻處東陲,山靈抱恨。諸如此類,可勝道哉!
雙山 在縣東十里。兩峰排列如伯仲雁行,世傳邑有兄弟同登,以此。
轉(zhuǎn)山 在縣東十里。
黑山 在縣東四十里。山多松嵐,為一邑利藪。
仙姑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山有仙姑殿、仙人跡,詳見古跡、寺觀。
腰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
齊山 在縣南三十里。與棲霞方山相距四十里而遙。父老相傳,昔清明后,有行人晨起,見白云出山巔,少刻彌漫繚繞,東與方山合,有樓閣村舍諸形狀,仿佛人物往來其間。后好事候之,終不可得。倘亦海市蜃樓類與?
分水嶺 在縣南十五里。
銀山 在縣南五十里。山頂有澄潭,深不可測,其水與海潮應節(jié)。意者谷王所吐納與?
架旗山 在縣西南七里,相傳唐太宗征高麗屯兵架旗處。余按《唐書》唐太宗東征,取道營、平之間,未嘗由東萊泛海也。貞觀十八年十月,以張亮為平壤大總管,帥兵四萬,艦五百,自東萊泛海征高麗,則屯兵架旗或即此與?然亦無考。又架旗陰雨為八景之一,詳見疆域。
塔子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張公廟,公諱德立,土人禱雨多應。
靈山 在縣西四十里。上有靈山寺,每旱禱雨輒應。
望兒山 在縣西六十里。世有子從戍,父此山望之,卒,葬山麓。
確山 在縣西五十里。石峰峭拔,壁立千尋。上有確山娘娘祠,祈子者多應。今復建碧霞行宮,改名金華山。
霧云山 在縣西十五里,為縣治來龍少祖。山形高峻,連綿十里。每晨卯之交,煙云蠶吐,迥合山麓,不知山之為云,云之為山也。
靈應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峰巒聳拔,山半出泉,清冽可掬。
張畫山 在縣北十五里。山高林茂,如列圖畫。又霧云寺石碣,名瞻華山。舊志張畫先春,為八景之一,詳見疆域。
長山 在縣北十八里。產(chǎn)蒼術,入藥最良。
黃山 在縣北四十里,為縣治大河關鎖。山麓為黃山庵,上有元君行祠。躋其巔,去海不數(shù)里。北眺長溟,一碧萬頃。前人于此觀海,題詠頗多。
海 在縣西北五十里。《列子》云:“渤海之東,有大壑焉,不知幾億萬里,實為無底之谷,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即此。有東良??谘矙z司。
東河 在縣治東關外。迤北五里。橫掌河入之。
鴛鴦河 在縣東里許,詳見滾泉山。
岔河 在縣東七里,北入橫掌河。
葦都河 在縣東十五里,西北入橫掌河。
橫掌河 在縣北七里,北入大河。
由基河 在縣北二十里。北十里入張星河。
張星河 在縣北二十五里。北十里入界河。
淘金河 在縣西北四十里。東北十五里入界河。
老翅河 在縣西三十里。東北十里入鐘離河
鐘離河 在縣西二十里。北十里入抬頭河。
抬頭河 在縣西北三十里。北十五里入界河。
五截河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北十里入界河。
萬盛河 在縣北五十里。發(fā)源確山,經(jīng)石灰灣,受諸河下流,北入于海。
石星河 在縣南七里。河中洋一石高五尺許,圍稱之。俗相傳星落于此,故名。
班仙洞 在縣東北三十里羅山之麓,羽士班全真修煉處。
老虎洞 在縣東北三十里。群山疊翠,萬卉參差。邑舊有虎患,周真人驅(qū)之去,豎石柱表之,誡曰:‘石樹開花,汝乃還?!锶讼鄠髟啤?br />
火火洞 在縣南四十里。有南北二洞:南洞不數(shù)武即盡;北洞則道路嵚崎,可數(shù)里許,窮處有澄潭,深不可測。昔道士嘗以家鶩投之,后自萊州府井中出。
橋 梁
東門橋 順治九年新修。下二門橋同。
南門橋
北門橋
水門橋 順治十五年,醫(yī)官張鳳翥新修。
東良河橋 在縣西北五十里。
溝橋 在縣西南三里,地名新折腰溝。
五里橋 在縣北五里。
石對頭橋 在縣北十五里。水部公仁宇有修橋記。
城子西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
射圃壇橋 在縣南關西隅。
偏嶺橋 在縣南二十里。
橋梁所以利涉也。山夾谷乃有之,不則其下流也,故附之山川。
論曰:嵎夷既略,載在夏書;成山迎日,見于日出,郡志記之矣,然不為招邑言也。邑山川,他不具論,若繡幙,云屯,競奇獻秀,即洞天福地何加焉!而地志山經(jīng)不少概見豈培嶁蟻封,不堪載筆與?抑縉紳先生至止者希,以故名勝無聞與?余編輯邑乘,深為扼腕。而才射江花,又安足為山靈生色也!昔柳柳州游鈷鉧潭,而潭因以傳;蘇子瞻記石鐘山,而山因以著。窮鄉(xiāng)下邑,雖奇觀甲天下,而潤色無人,其湮沒而不稱也,有未易一二人言者矣。
○城 池 軍器 附
城 金初始置土城,元末毀于兵。明洪武十年,知縣王明善建,正德六年,知縣申良筑。周二里有奇,高二丈四尺,闊一丈二尺,樓四座,鋪四座,門三,東曰盥泉,南曰通仙,北曰望海。嘉靖二年,知縣羅錦增修東南,開門曰云路。萬歷丁丑,知縣田九邱重修,始琢石四平布之,墻端加以睥睨,睥睨之顛,冠以瓴瓿甋之方而劍脊者。秋閏八月經(jīng)始,冬十一告成,縣丞任道一,主簿劉、典史王鏜分董其役,孝廉閆公朝撰記。崇禎十一年,通判王一龍,知縣屈允元重修石城。
城門樓 舊制卑陋,明崇禎十一年,通判王一龍、知縣屈允元增修,規(guī)模始壯。
城濠 明正德六年,知縣申良鑿,闊二丈二尺,深一丈。萬歷丁丑,知縣田九邱重修,開鑿城西北濠,橫石引東南泉水,環(huán)城流注,深廣加倍。作石閘于濠四隅,以制蓄泄。建南北兩門石橋。
按縣龍左轉(zhuǎn),兌庚入首,堪輿家以脈急帶煞宜辟,故城始建,不置西門。城之西舊無居人,地名西觀,巨石巉巖,壘壘相望。父老相傳,以龍氣過剛,則民俗獷悍難制,邑侯田公鳩工鏟削,后遂風俗淳樸,獄訟衰息,又引逄家灣巽水注濠,濠堤植柳,池中芙蕖紅白相間,邑一時人文頓盛,若友龍李公,百芝楊公,仁宇、明馨兩李先生,皆彬彬蔚起。侯去時,邑紳士贈言有‘鑿斷虎山民俗善,引來龍水甲科多’之句,誠招邑良吏也。嗣是踵事者膠柱鼓瑟剖鑿過甚,邇來龍氣遂傷。生民凋敝,里巷蕭然。當事者憂之。邑宮詹旭侖楊公,倡儀培補,數(shù)年以來,坤維一線,想當稍復,然欲繼盛昔年,恐亦非一朝一夕力也。
培縣治來龍文 楊觀光
伏以維岳生云,爽邦之道繇哲,因纏定洛,緯地之功在人。象欲鼎新,龍期復故。竊念招邑縣治。星分燕月,境壓蓬壺。秀含齊魯之青,系傳東岱;氣煥斗牛之紫,脈貫西崑。漢魏而來,功名麟閣,宋元之際,翰墨鴻編。迨我圣朝,益多賢跡。人知砥礪,靈不負乎山川;屋少逃亡,心眾成夫城郭。聞之武廟,御寇而殲釜魚;時有申公,酬熏而擢司馬。會當申酉,陸發(fā)龍蛇,鑿斯池,而筑斯城。用乃言,而敗乃事,斷難復續(xù)。俯概坤維,廢則基興,仰欽帝鑒,功收鶴膝,勢借鸞膠。地一簣,而山可為進。吾往也,石五色而天能補,栽者培之。命彼五丁,細綴云從之鱗甲;還我二酉,永申田見之須眉。伏愿石土含貞,山河效順,物力還其久大,人文佑以昌明。四民不異物而遷,五事錫皇極之福,則日升旸谷萬年,仰天子龍光,而風靖瀛州三島,護神仙勝地矣。謹告。
軍 器
威遠炮 四十三位
三眼槍 一百四十三桿
火 罐 三百五十個
佛狼機 九位
鐵 子 四十五個
鉛 子 一百一十五觔
火 藥 七百五十觔
火 硝 一百觔
論曰:登于山左,僻處極東,三面阻海,非若秦有潼關,蜀有劍嶺為一戶門戶也。況招介在屬,不啻彈丸黑子,兼以十室九空,無慢藏可以誨盜,王公設險,宜不為招邑言之。乃讀《左氏傳》,莒恃其陋,不修城郭,浹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則擊柝重門以待暴客,又豈小邑所可忽乎?今城已易土而石矣,筑斯鑿斯,差堪無虞。若夫在德不在險,而眾志成城,是又在良有司輯民和眾矣。
○公 署
縣治 在城中央。明洪武三年建,知縣嚴風、盧綬相繼修,崇禎十七年毀于兵。止存正堂。土地祠、宴賓館、典史衙、儀門、大門、余具廢。
正堂 三間。
樓二座 在正堂兩夾耳。東官庫樓貯錢糧,西寄庫樓貯軍器。
小堂二座 各三間,在樓東西。左縣丞堂,明萬歷十二年裁,崇禎十七年毀。右主簿堂,萬歷四十七年后裁,崇禎十七年毀。
思補堂 三間,在正堂后,知縣僉押堂,明季毀。
東兩吏房 各八間,明季毀。
東西皂隸房 各一間,明季毀。
儀門一座 東、西兩角門。西縣監(jiān)。
土地祠 一間,東角門左。
宴賓館 三間,在土地祠前。
大門一座 上鼓樓一座。
知縣宅 三層,在思補堂后,明季毀。
縣丞衙 在縣宅東,與小堂同時裁。
主簿衙 在縣宅西,與小堂同時裁。
典史衙 在縣丞衙前。
旌善亭 在大門東。明廢。
申明亭 在大門西。明廢。
預備倉 在縣治西南。正統(tǒng)七年,知縣張鉞建,明廢。
官倉 在縣治西北。正統(tǒng)七年,知縣張鉞建。
養(yǎng)濟院 在北門內(nèi)。明洪武八年建。
察院 在縣治東。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明洪武三年,知縣王明善建,后廢。
陰陽學 在城西南隅。洪武十七年建,后廢。
醫(yī)學 在城西南隅。洪武十七年建,后廢。
僧會司 明附普照寺,今附大里院。
道會司 明附祥光觀,今附玉皇廟。
急遞鋪 總鋪在東關。抵棲霞;曰葦都,曰張邴、曰百尺。抵萊陽、曰寨里、曰清洋、曰下觀、曰畢郭、曰西莊。抵掖縣:曰石城、曰鐘離、曰老翅、曰馬阜、曰曲城、曰湖汪、曰宅上、曰王徐。抵黃縣:曰梁夾、曰由基、曰張星、曰阜陰。
演武場 在東關外。
勸農(nóng)亭 在演武場。今廢。
東良??谘矙z司 在縣西北五十里寨內(nèi)。
論曰:按《周禮·春官》:官府次舍無去守,以聽政令也。又圬人以時塓館宮室,俾得以避燥濕寒暑。歷代相承,載在令甲,是固之綱之紀所由出也。顧當其廢,或以回祿災,或以兵燹毀,初不必咸陽火三月。若乃廢者興之,則自經(jīng)始及落成,非數(shù)十年垣墉樸斷不為功。邑自歲閼逢*,蝸之左右角蠻觸日相尋一望邱墟者且百里。嗣是十余年,雖之子于垣,或百堵相繼作,而時當告詘,邑有司營建維艱。嘗一披圖而考問所為便聽覽者安在也?問所為分職業(yè)者安在也?問所為文移往來、管庫出納者又安在也,自當年遺署一二僅存外,頹垣廢址,幾于荊棘銅駝即間一經(jīng)度,上下交委,輒曰:‘勿動為大,姑俟之后來者?!倘舸耍髞碚哂止谜O之矣。猶憶余弱齡,以童子試受知臨川陳公祖,公子任以丙子,距壬申變,五易寒署耳。監(jiān)司下,僦居湫隘,邑非一朝夕。公不勞,民不傷,財漸次就理。一切堂構役,不啻家主伯為子弟計久遠,勒之貞珉,郡《藝文》班班可考。彼獨非瘡痍未復者與?今雖哀鴻甫集,而承平自茲始,正百廢俱興日。尹斯邑者,多方心計,次第而告厥成,蓋跂予望之矣。
○山 川 橋梁 附
云屯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東連棲霞,北連黃縣諸山,綿亙百余里。山形高峻,上薄云漢。每日夕,即煙云四塞,山谷獼漫。中有上九盤、下九盤、上祥光觀、下祥光觀諸勝跡。山中人呼為云屯頂。又祥光煙月,為八景之一,詳見疆域。
滴水崖 在下祥光觀西北二里許。壁立千余仞,瀑布由罅出,觸巨石則迸散如萬斛珠,隨風驚濺。崖舊有庵,今廢。
秋千柱 由滴水崖北行,可五六里,又折而西,兩峰高并,上矗云霄。遙望之,如華表對峙。里人謂之秋千柱,以形名也。
六公澗 由秋千柱而西,可里許,名下九盤,路陡峻,幾不可步,又北折二里而遙,即六公澗,相傳神仙唐公、郎公、化公、志公、張公、寥公修真處。洞之土者凡六區(qū),石碾、石臼各一。又有芍藥、毛竹皆不植自生,亦奇跡也。迤北為上九盤,道益險。過此,則上祥光觀。
鶴姑頂 在上祥光觀西北。一望蒼松,彌漫山谷,每大風起,則數(shù)里中松濤謖謖。相傳昔仙姑跨鶴飛升處。
繡幕屏 在下祥光觀南。高峰秀削,形如繡模。為觀前朝山,又名孤山。以上皆云屯頂名勝最著者。又有蓮花盆、試劍石諸異境,指不勝屈,未能悉載云。
羅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下有班仙洞,羽士班全真修煉處,詳見游山記。
馬耳山 在下祥光觀西。峰巒秀拔,有竹批雙耳之形,故名。里人謂之馬鞍山。山之麓,有龍門洞,可容百許人,世傳有婦人產(chǎn)龍于此。
風喙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原名牛心山,元陳節(jié)齋過此,易今名。
虛空山 在風喙山北。其山中空,玲瓏多洞穴,未易更仆。每寇作,土人多于此避兵。
狗兒山 在縣北四十里。與馬耳山相連。上有巨石,蹲踞如犬狀。
官兒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
季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不與群山相連,孤峰秀拔。每登其山,四望廓如。
滾泉山 在縣東里許。山之下泉凡數(shù)處,有如沸湯者,迤北則少溫,又有溫涼并流,《齊乘》名湯泉阜云。泉出阜南,極熱,西流合冷泉入池,始可浴。按劉同人考湯泉,或曰赤道經(jīng)之。王褒《湯泉銘》曰:“白礬上徹,丹砂下沉?!被蛟?,下有硫黃以為之根,其臭,硫也。而味正淡。西洋熊三拔水法曰,“湯泉硫之華,疾寒服硫,不若服湯泉?!逼鋵嵱傻貧鉄罌Z溫涼之征變,故壤為之硫,泉為之湯,豈根硫也?西國有山焉,七十余泉皆湯。國王試得其性、味氣、各所主治,各標厥泉,以教國人,不獨硫焉。蘇門答刺國境布姑兒山,產(chǎn)皆硫黃,聞其泉湯也。又水火者陰陽之襲精。陰得質(zhì)而陽得氣,為泉為湯;陽得質(zhì)而得氣,為焰為涼。然而水性非熱,火性非涼,湯泉以貯器還,涼焰丘之涼焰以,然物還熱。唐劉餗曰:‘江寧縣寺有晉長明燈,歲久,火色變青而不熱?!|(zhì)存氣易,此其征矣。湯泉最著驪山,最潔香溪,最熱遵化,而分寧、而臨川、而崇仁、而安寧、而寧州、而白崖、而德勝關、而浪穹、而宜良、而鄧州、而廬陵、而京山、而新田,此皆景物,略之班班可據(jù)者。然招邑湯泉,熱不下遵化,其溫涼并流奇觀,為天下最,而載筆者不為表章何與?僻處東陲,山靈抱恨。諸如此類,可勝道哉!
雙山 在縣東十里。兩峰排列如伯仲雁行,世傳邑有兄弟同登,以此。
轉(zhuǎn)山 在縣東十里。
黑山 在縣東四十里。山多松嵐,為一邑利藪。
仙姑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山有仙姑殿、仙人跡,詳見古跡、寺觀。
腰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
齊山 在縣南三十里。與棲霞方山相距四十里而遙。父老相傳,昔清明后,有行人晨起,見白云出山巔,少刻彌漫繚繞,東與方山合,有樓閣村舍諸形狀,仿佛人物往來其間。后好事候之,終不可得。倘亦海市蜃樓類與?
分水嶺 在縣南十五里。
銀山 在縣南五十里。山頂有澄潭,深不可測,其水與海潮應節(jié)。意者谷王所吐納與?
架旗山 在縣西南七里,相傳唐太宗征高麗屯兵架旗處。余按《唐書》唐太宗東征,取道營、平之間,未嘗由東萊泛海也。貞觀十八年十月,以張亮為平壤大總管,帥兵四萬,艦五百,自東萊泛海征高麗,則屯兵架旗或即此與?然亦無考。又架旗陰雨為八景之一,詳見疆域。
塔子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張公廟,公諱德立,土人禱雨多應。
靈山 在縣西四十里。上有靈山寺,每旱禱雨輒應。
望兒山 在縣西六十里。世有子從戍,父此山望之,卒,葬山麓。
確山 在縣西五十里。石峰峭拔,壁立千尋。上有確山娘娘祠,祈子者多應。今復建碧霞行宮,改名金華山。
霧云山 在縣西十五里,為縣治來龍少祖。山形高峻,連綿十里。每晨卯之交,煙云蠶吐,迥合山麓,不知山之為云,云之為山也。
靈應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峰巒聳拔,山半出泉,清冽可掬。
張畫山 在縣北十五里。山高林茂,如列圖畫。又霧云寺石碣,名瞻華山。舊志張畫先春,為八景之一,詳見疆域。
長山 在縣北十八里。產(chǎn)蒼術,入藥最良。
黃山 在縣北四十里,為縣治大河關鎖。山麓為黃山庵,上有元君行祠。躋其巔,去海不數(shù)里。北眺長溟,一碧萬頃。前人于此觀海,題詠頗多。
海 在縣西北五十里。《列子》云:“渤海之東,有大壑焉,不知幾億萬里,實為無底之谷,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即此。有東良??谘矙z司。
東河 在縣治東關外。迤北五里。橫掌河入之。
鴛鴦河 在縣東里許,詳見滾泉山。
岔河 在縣東七里,北入橫掌河。
葦都河 在縣東十五里,西北入橫掌河。
橫掌河 在縣北七里,北入大河。
由基河 在縣北二十里。北十里入張星河。
張星河 在縣北二十五里。北十里入界河。
淘金河 在縣西北四十里。東北十五里入界河。
老翅河 在縣西三十里。東北十里入鐘離河
鐘離河 在縣西二十里。北十里入抬頭河。
抬頭河 在縣西北三十里。北十五里入界河。
五截河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北十里入界河。
萬盛河 在縣北五十里。發(fā)源確山,經(jīng)石灰灣,受諸河下流,北入于海。
石星河 在縣南七里。河中洋一石高五尺許,圍稱之。俗相傳星落于此,故名。
班仙洞 在縣東北三十里羅山之麓,羽士班全真修煉處。
老虎洞 在縣東北三十里。群山疊翠,萬卉參差。邑舊有虎患,周真人驅(qū)之去,豎石柱表之,誡曰:‘石樹開花,汝乃還?!锶讼鄠髟啤?br />
火火洞 在縣南四十里。有南北二洞:南洞不數(shù)武即盡;北洞則道路嵚崎,可數(shù)里許,窮處有澄潭,深不可測。昔道士嘗以家鶩投之,后自萊州府井中出。
橋 梁
東門橋 順治九年新修。下二門橋同。
南門橋
北門橋
水門橋 順治十五年,醫(yī)官張鳳翥新修。
東良河橋 在縣西北五十里。
溝橋 在縣西南三里,地名新折腰溝。
五里橋 在縣北五里。
石對頭橋 在縣北十五里。水部公仁宇有修橋記。
城子西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
射圃壇橋 在縣南關西隅。
偏嶺橋 在縣南二十里。
橋梁所以利涉也。山夾谷乃有之,不則其下流也,故附之山川。
論曰:嵎夷既略,載在夏書;成山迎日,見于日出,郡志記之矣,然不為招邑言也。邑山川,他不具論,若繡幙,云屯,競奇獻秀,即洞天福地何加焉!而地志山經(jīng)不少概見豈培嶁蟻封,不堪載筆與?抑縉紳先生至止者希,以故名勝無聞與?余編輯邑乘,深為扼腕。而才射江花,又安足為山靈生色也!昔柳柳州游鈷鉧潭,而潭因以傳;蘇子瞻記石鐘山,而山因以著。窮鄉(xiāng)下邑,雖奇觀甲天下,而潤色無人,其湮沒而不稱也,有未易一二人言者矣。
○城 池 軍器 附
城 金初始置土城,元末毀于兵。明洪武十年,知縣王明善建,正德六年,知縣申良筑。周二里有奇,高二丈四尺,闊一丈二尺,樓四座,鋪四座,門三,東曰盥泉,南曰通仙,北曰望海。嘉靖二年,知縣羅錦增修東南,開門曰云路。萬歷丁丑,知縣田九邱重修,始琢石四平布之,墻端加以睥睨,睥睨之顛,冠以瓴瓿甋之方而劍脊者。秋閏八月經(jīng)始,冬十一告成,縣丞任道一,主簿劉、典史王鏜分董其役,孝廉閆公朝撰記。崇禎十一年,通判王一龍,知縣屈允元重修石城。
城門樓 舊制卑陋,明崇禎十一年,通判王一龍、知縣屈允元增修,規(guī)模始壯。
城濠 明正德六年,知縣申良鑿,闊二丈二尺,深一丈。萬歷丁丑,知縣田九邱重修,開鑿城西北濠,橫石引東南泉水,環(huán)城流注,深廣加倍。作石閘于濠四隅,以制蓄泄。建南北兩門石橋。
按縣龍左轉(zhuǎn),兌庚入首,堪輿家以脈急帶煞宜辟,故城始建,不置西門。城之西舊無居人,地名西觀,巨石巉巖,壘壘相望。父老相傳,以龍氣過剛,則民俗獷悍難制,邑侯田公鳩工鏟削,后遂風俗淳樸,獄訟衰息,又引逄家灣巽水注濠,濠堤植柳,池中芙蕖紅白相間,邑一時人文頓盛,若友龍李公,百芝楊公,仁宇、明馨兩李先生,皆彬彬蔚起。侯去時,邑紳士贈言有‘鑿斷虎山民俗善,引來龍水甲科多’之句,誠招邑良吏也。嗣是踵事者膠柱鼓瑟剖鑿過甚,邇來龍氣遂傷。生民凋敝,里巷蕭然。當事者憂之。邑宮詹旭侖楊公,倡儀培補,數(shù)年以來,坤維一線,想當稍復,然欲繼盛昔年,恐亦非一朝一夕力也。
培縣治來龍文 楊觀光
伏以維岳生云,爽邦之道繇哲,因纏定洛,緯地之功在人。象欲鼎新,龍期復故。竊念招邑縣治。星分燕月,境壓蓬壺。秀含齊魯之青,系傳東岱;氣煥斗牛之紫,脈貫西崑。漢魏而來,功名麟閣,宋元之際,翰墨鴻編。迨我圣朝,益多賢跡。人知砥礪,靈不負乎山川;屋少逃亡,心眾成夫城郭。聞之武廟,御寇而殲釜魚;時有申公,酬熏而擢司馬。會當申酉,陸發(fā)龍蛇,鑿斯池,而筑斯城。用乃言,而敗乃事,斷難復續(xù)。俯概坤維,廢則基興,仰欽帝鑒,功收鶴膝,勢借鸞膠。地一簣,而山可為進。吾往也,石五色而天能補,栽者培之。命彼五丁,細綴云從之鱗甲;還我二酉,永申田見之須眉。伏愿石土含貞,山河效順,物力還其久大,人文佑以昌明。四民不異物而遷,五事錫皇極之福,則日升旸谷萬年,仰天子龍光,而風靖瀛州三島,護神仙勝地矣。謹告。
軍 器
威遠炮 四十三位
三眼槍 一百四十三桿
火 罐 三百五十個
佛狼機 九位
鐵 子 四十五個
鉛 子 一百一十五觔
火 藥 七百五十觔
火 硝 一百觔
論曰:登于山左,僻處極東,三面阻海,非若秦有潼關,蜀有劍嶺為一戶門戶也。況招介在屬,不啻彈丸黑子,兼以十室九空,無慢藏可以誨盜,王公設險,宜不為招邑言之。乃讀《左氏傳》,莒恃其陋,不修城郭,浹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則擊柝重門以待暴客,又豈小邑所可忽乎?今城已易土而石矣,筑斯鑿斯,差堪無虞。若夫在德不在險,而眾志成城,是又在良有司輯民和眾矣。
○公 署
縣治 在城中央。明洪武三年建,知縣嚴風、盧綬相繼修,崇禎十七年毀于兵。止存正堂。土地祠、宴賓館、典史衙、儀門、大門、余具廢。
正堂 三間。
樓二座 在正堂兩夾耳。東官庫樓貯錢糧,西寄庫樓貯軍器。
小堂二座 各三間,在樓東西。左縣丞堂,明萬歷十二年裁,崇禎十七年毀。右主簿堂,萬歷四十七年后裁,崇禎十七年毀。
思補堂 三間,在正堂后,知縣僉押堂,明季毀。
東兩吏房 各八間,明季毀。
東西皂隸房 各一間,明季毀。
儀門一座 東、西兩角門。西縣監(jiān)。
土地祠 一間,東角門左。
宴賓館 三間,在土地祠前。
大門一座 上鼓樓一座。
知縣宅 三層,在思補堂后,明季毀。
縣丞衙 在縣宅東,與小堂同時裁。
主簿衙 在縣宅西,與小堂同時裁。
典史衙 在縣丞衙前。
旌善亭 在大門東。明廢。
申明亭 在大門西。明廢。
預備倉 在縣治西南。正統(tǒng)七年,知縣張鉞建,明廢。
官倉 在縣治西北。正統(tǒng)七年,知縣張鉞建。
養(yǎng)濟院 在北門內(nèi)。明洪武八年建。
察院 在縣治東。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明洪武三年,知縣王明善建,后廢。
陰陽學 在城西南隅。洪武十七年建,后廢。
醫(yī)學 在城西南隅。洪武十七年建,后廢。
僧會司 明附普照寺,今附大里院。
道會司 明附祥光觀,今附玉皇廟。
急遞鋪 總鋪在東關。抵棲霞;曰葦都,曰張邴、曰百尺。抵萊陽、曰寨里、曰清洋、曰下觀、曰畢郭、曰西莊。抵掖縣:曰石城、曰鐘離、曰老翅、曰馬阜、曰曲城、曰湖汪、曰宅上、曰王徐。抵黃縣:曰梁夾、曰由基、曰張星、曰阜陰。
演武場 在東關外。
勸農(nóng)亭 在演武場。今廢。
東良??谘矙z司 在縣西北五十里寨內(nèi)。
論曰:按《周禮·春官》:官府次舍無去守,以聽政令也。又圬人以時塓館宮室,俾得以避燥濕寒暑。歷代相承,載在令甲,是固之綱之紀所由出也。顧當其廢,或以回祿災,或以兵燹毀,初不必咸陽火三月。若乃廢者興之,則自經(jīng)始及落成,非數(shù)十年垣墉樸斷不為功。邑自歲閼逢*,蝸之左右角蠻觸日相尋一望邱墟者且百里。嗣是十余年,雖之子于垣,或百堵相繼作,而時當告詘,邑有司營建維艱。嘗一披圖而考問所為便聽覽者安在也?問所為分職業(yè)者安在也?問所為文移往來、管庫出納者又安在也,自當年遺署一二僅存外,頹垣廢址,幾于荊棘銅駝即間一經(jīng)度,上下交委,輒曰:‘勿動為大,姑俟之后來者?!倘舸耍髞碚哂止谜O之矣。猶憶余弱齡,以童子試受知臨川陳公祖,公子任以丙子,距壬申變,五易寒署耳。監(jiān)司下,僦居湫隘,邑非一朝夕。公不勞,民不傷,財漸次就理。一切堂構役,不啻家主伯為子弟計久遠,勒之貞珉,郡《藝文》班班可考。彼獨非瘡痍未復者與?今雖哀鴻甫集,而承平自茲始,正百廢俱興日。尹斯邑者,多方心計,次第而告厥成,蓋跂予望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