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宋時期,李清照是獨一無二的。她卓然于諸大家之外,自成一體。后人無法將之歸屬于某一群體或流派,她那獨立不羈的個性和藝術(shù)風格,新人耳目。所以,這里單獨設(shè)章節(jié),討論李清照的前期歌詞創(chuàng)作。
李清照的創(chuàng)作成就,毫不遜色于任何一位男性詞人。宋代文人對李清照就已經(jīng)拳拳服膺。王灼說:“若本朝婦人,(李清照)當推文采第一?!保ā侗屉u漫志》卷二)朱彧說:“本朝女婦之有文者,李易安為首稱?!保ā镀贾蘅烧劇肪碇校v代眾多心高氣傲的文人墨客更是傾倒于她的卓越才華?!澳兄欣詈笾?,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保ㄍ跤秩A《古今詞論》引沈去矜詞論)將李清照與后主李煜、詩人李白相提并論,推崇至極,無以復加。清代執(zhí)文壇牛耳者王士禎,也自豪地說:“張南湖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仆謂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皆吾濟南人,難乎為繼矣?!崩钋逭諆叭粸橥窦s詞的宗派大師。其他贊美之辭,比比皆是?!耙装苍谒沃T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黃九之下。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之班。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保ɡ钫{(diào)元《雨村詞話》卷三)“李易安詞風神氣格,冠絕一時,直欲與白石老仙相鼓吹。婦人能詞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絕前后者?!保愅㈧獭对粕丶ぴ~壇叢話》)“易安跌宕昭彰,氣調(diào)極類少游,刻摯且兼山谷。篇章惜少,不過窺豹一斑。閨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鋒大露,被謗殆亦因此。自明以來,墮情者醉其芳馨,飛想者賞其神駿?!保ㄉ蛟病毒w瑣談》)李清照以其天才的文學創(chuàng)作、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確立了自己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王僧保作《論詞絕句》總結(jié)說:“易安才調(diào)美無倫,百代才人拜后塵。比似禪宗參實意,文殊女子定中身?!保ā豆沤裨~辨》)
第一節(jié) 李清照的個性與成因宋代出現(xiàn)如此一位杰出的女作家,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與唐人比較,唐代也有許多女詩人,卻沒有一流的作家。佼佼者如薛濤,充其量也不過是二三流詩人。宋代則出現(xiàn)了李清照這樣的超一流的女詞人。究其實質(zhì),這首先與詞的文體特征有關(guān)。宋詞具有濃厚的女性文學之特征,詞之柔婉低約的審美特征,就與古代女子的群體性格相互吻合。唐末五代北宋時期,大量的男性詞人代女子“作閨音”,以女性口吻抒情達意。而且,男性詞人越具女性氣質(zhì),歌詞就寫得越出色,如秦觀、晏幾道等等。但是,這畢竟隔了一層,有隔靴搔癢之遺憾。李清照以一女子,知音識律,用詞抒寫女性心靈,當然是得心應手。這就決定了歌詞這種文體應該產(chǎn)生一位超一流的女作家,李清照于其間應運而生。
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宋代又何以只產(chǎn)生李清照這樣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呢?這就與李清照獨特的家庭出身、生活經(jīng)歷、以及因此形成的個性特征密切相關(guān)。文體的適應與個性的突出兩方面結(jié)合,造就了宋代一位卓越的女性作家。
一、李清照的生平李清照(1084-1151?),自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市)人。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字文叔,是當時著名的學者,“以文章受知于蘇軾”,繼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等“蘇門四學士”之后,與廖正一、李禧、董榮等名列“蘇門后四學士”,《宋史》為其立傳。李格非的文學創(chuàng)作,受到人們相當高的推崇。南宋韓淲《澗泉日記》卷下轉(zhuǎn)引他人評價說:“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司馬遷)之后,一人而已?!彪m為過譽之辭,但能說明宋人對其文章的推崇備至?!端问贰だ罡穹莻鳌返脑u價比較平實,說:“格非苦心工于詞章,陵轢直前,無難易可否,筆力不少滯?!崩钋逭盏哪赣H王氏,則是仁宗朝重臣狀元王拱臣的孫女①,同樣出身名門,有著極高的文學修養(yǎng),《宋史·李格非傳》稱其“亦善文”。父母雙方的家學淵源,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繆鉞先生因此稱“易安承父母兩系之遺傳,靈襟秀氣,超越恒流。”(《詩詞散論·論李易安詞》)
李清照大約出生于家鄉(xiāng)濟南章丘②,童年時代隨父居住在都城汴京。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18歲的李清照與21歲的趙明誠結(jié)為伉儷。趙明誠是宰相趙挺之之子,以父蔭,歷任州郡地方官,是著名金石收藏家?;楹?,夫妻伉儷情深。兩人之間有相聚的甜蜜,有別離的思念?;楹蟮诙?,即徽宗崇寧元年(1102),政壇上的風云動蕩再次波及到她的家庭。這一年,徽宗受蔡京的鼓惑,決意繼承父親神宗、兄長哲宗的變法遺愿,再度全面推行新法。崇寧者,追崇熙寧之意也。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被打入“元祐黨人”之列,趕出了京師。李清照第一次經(jīng)歷了生活的風波打擊。崇寧二年(1103),趙明誠結(jié)束太學求學生活,出仕為官。夫妻兩人有了自己的經(jīng)濟收入,生活變得滋潤自得。
大觀元年(1107)七月,趙挺之死后被罷免官職。李清照經(jīng)歷了再一次的生活風波打擊。在政敵蔡京的指使下,朝廷大興刑獄,因父喪去官的趙明誠兄弟鋃鐺入獄。所幸的是這場暴風疾雨很快就過去了。趙挺之的三個兒子一齊被罷免官職,趕回老家閑居。李清照陪伴著趙明誠,婚后第一次回到山東青州居住。這一次回青州,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妻共同鄉(xiāng)居了十年時間。政和元年(1111)初,趙挺之夫人郭氏奏請朝廷恢復其已故丈夫被罷落的觀文殿大學士之職,徽宗詔令同意。趙挺之的三個兒子,應該就是在這一年陸續(xù)恢復官職,再度跨入官場。大約在政和七年(1107)前后,趙明誠再度離家,開始了新的一輪仕途奔波生活。直到宣和三年(1121),才出任萊州郡守。這時候,趙明誠已經(jīng)有能力將李清照從青州接出,到任所團聚。這一年的秋天,李清照離開居住了十幾年之久的青州,風塵仆仆,前去與趙明誠相聚。依據(jù)宋代官員三年一任的慣例,趙明誠結(jié)束萊州任期后,應該是宣和六年(1124)轉(zhuǎn)守淄州(今屬山東淄博)。
趙明誠在淄州任所,迎來了北宋動蕩乃至滅亡的最后一場大災難。靖康年間,金滅北宋,44歲的李清照舉家南渡。兩年之后,趙明誠在赴任湖州途中中暑病故。在顛沛流離之中,夫妻一生辛勤收集的金石文物損失殆盡,李清照在孤苦無依的生活中結(jié)束了作為詞人的一生。
以上所述,詳于北宋,略于南宋。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為,《南宋詞史》還將繼續(xù)涉及。
二、李清照的個性及其成因作為一位一流的藝術(shù)大師,必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方能塑造出“這一個”,形成與眾不同的風格。中國古代的女性與男性相比,更多地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她們沒有讀萬卷書的必要,沒有行萬里路的機會,只能靜守閨中,老死牖下?!皨D人專以柔順為德,不以強辨為美也。”(司馬光《家范》卷八)相比之下,古代女子更缺乏個性特征。所以,中國古代不乏女性作家,卻多數(shù)是二三流的,只有李清照能夠卓立于眾女子之上。從李清照的一生所作所為來考察,她是一位個性鮮明、超越塵俗的女性,是一位別開生面的獨創(chuàng)性作家。李清照能夠卓立于眾多女性之上,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光輝的篇章,這與她始終真率地面對自己的生活,保持爽直、自由、不羈的個性密切相關(guān)。這種個性特征表現(xiàn)于文學創(chuàng)作,成為李清照躋身于一流作家行列的重要原因。
個性是一種“具有意識性”的構(gòu)成物,“是由個體的活動參加于其中的客觀社會關(guān)系系統(tǒng)的運動而產(chǎn)生的?!痹谶@種“客觀社會關(guān)系系統(tǒng)”中,個體通過社會活動或教育等等習染而形成個性。一個人的童年、少年、青年之成長期,同樣是個性逐漸形成、最后定型的時期。個性一經(jīng)形成,其內(nèi)質(zhì)則很難改變,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探索李清照個性之成因,必須把目光回溯到她早年的生活及其環(huán)境。
首先李清照有著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寬松自由的家庭環(huán)境。李清照自幼便生活在一個學術(shù)空氣與文學藝術(shù)空氣都十分濃厚的家庭環(huán)境里,耳濡目染,李清照早年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少女時代的李清照便顯露出與眾不同的藝術(shù)才華。她精通音樂,而且,還擅長書法、繪畫,她的作品,明清之際還較多地見諸記載。當然,李清照最為擅長的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碧雞漫志》卷二稱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瞻,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辈湃A橫溢的李清照,在少女時代便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文學天賦,也在這一階段逐步形成了卓爾不群的個性。
歷代士大夫家庭不乏聰慧的才女,卻很少能象李清照那樣脫穎而出。這里更關(guān)鍵的原因是李清照生活在一個寬松開明的家庭環(huán)境之中,天真少女之身心都得到相對自由的發(fā)展,率真的心靈較少受到扭曲。這與其父李格非的學術(shù)淵源有關(guān)。李格非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其仕途沉浮與蘇軾休戚相關(guān),流傳至今的《洛陽名園記》,頗有縱橫家的議論氣概,與蘇軾文風一脈相傳。可見,李格非的學術(shù)思想、人生態(tài)度都深受蘇軾的影響。蘇軾所論,崇尚真情與個性,鄙視程頤等理學家所倡導的“滅私欲則天理明”等違背人之本性的倫理規(guī)范。蘇軾尤其反對將人的本性與欲望割裂,他說:“人生而莫不有饑寒之患、牝牡之欲,今告乎人曰:饑而食,渴而飲,男女之欲,不出于人之性也,可乎?”蘇軾所說,順應人的自然真性,個人的語言行為乃至人格都可能得到比較健全的發(fā)展。因此,蘇門師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較多地流露出創(chuàng)作主體的真情本性,經(jīng)常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少有現(xiàn)實或世俗的顧忌。道貌岸然的理學家們對此深惡痛絕,蘇軾的政敵也多以此為口實,攻擊蘇門師友。例如,元祐三年(1088),后來成為李清照公公的趙挺之攻擊黃庭堅“恣行淫穢,無所顧憚”(《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百十一);元祐六年(1091),楊康國攻擊蘇轍“所為美麗浮侈,艷歌小詞”,蘇軾尤過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百五十五)。這與南宋人士對李清照創(chuàng)作的指責,如出一轍。李格非置身于蘇門這樣一個相對自由通脫的學術(shù)環(huán)境之中,思想意識與行為方式深受影響。表現(xiàn)于家庭管理與子女教育方面,李格非并不輕視或束縛女性,任隨李清照自由發(fā)展身心,為李清照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寬松的家庭環(huán)境。
李清照有《如夢令》詞,描述自己少女時代的生活,是最好的文獻資料。詞云: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里的“溪亭”、“藕花”、“鷗鷺”都是泛指,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時的所見所聞。這時,李清照應該已經(jīng)來到汴京父親的身邊,歌詞所寫的是汴京周圍某處的景色。這首詞記載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閨中少女生活。詞寫自己由于醉酒貪玩而高興忘歸,最后誤入“藕花深處”。由于不期而來的劃船趕路少女,卻把已經(jīng)棲息下來的“一灘鷗鷺”嚇得四下飛起。小詞的筆調(diào)極其輕松、歡快、活躍,語言樸素、自然、流暢。令人詫異的是一位大家閨秀,居然可以外出盡興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辨歸路”,“誤入藕花深處”。迷路之后,沒有迷途的驚慌,沒有歸家惟恐父母責怪的懼怕,反而又興致勃勃地發(fā)現(xiàn)了“鷗鷺”驚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鮮明、生機昂然的畫面,歡樂的氣氛洋溢始終。這樣自由放縱的生活對少女李清照來說顯然并不陌生,也是充分地獲得父母家長許可的。否則,只要一次嚴厲的責罵,美好的經(jīng)歷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記憶。這首詞顯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膽和對自然風光的喜愛,這樣的作為及個性與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環(huán)境的寬松密切相關(guān)。
與李清照同時代的袁采記載說:“司馬溫公(光)居家雜儀,令仆子非有緊急修葺,不得入門中。婦女婢妾無故不得出中門,只令鈴下小童通傳內(nèi)外。”(《袁氏世范》卷下)如果李格非也象司馬光一樣,甚至象《牡丹亭》中陳腐不通的杜寶,不允許女兒到自家花園游玩,李清照當然就沒有上述的機會和情趣了。即使當今社會,許多父母對未成年女兒的牽腸掛肚之管束,也要比李格非嚴厲,更多一些規(guī)范和戒條。遙想一千多年前,古人有如此通達開明的態(tài)度,真是令人欽佩。李清照自主、自強、自信的品格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緩慢形成。成年之后,李清照始終不肯“隨人作計”的獨立性格,對愛情的大膽率真追求與表達,就根植于早年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與教育。
其次,李清照的第一次婚姻生活美滿、幸福。古人通常早婚,結(jié)婚時往往性格還沒有最后定型。作為一位18歲的少女,李清照結(jié)婚時性格不能說是完全成熟了?;橐?,對于任何時代的女子來說,都是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改變,是人生旅程的一大轉(zhuǎn)折。她們不得不結(jié)束有父母可以依傍、可以撒嬌的天真爛漫的少女生活,承擔起一定的家庭義務與責任,要以新的角色身份去面對陌生的公婆與丈夫。這種巨大的轉(zhuǎn)變和陌生的身份,對一位位稚嫩的少女來說,往往是前期的心理與經(jīng)驗準備不夠,而顯得突兀。尤其是對古代女子而言,婚姻,意味著在重重的束縛之外,又增加一條“夫權(quán)”的鎖鏈,許多家庭因此埋下悲劇的禍根。這在封建社會是司空見慣的?;橐鰻顩r,對女子個性的最后成型,影響至深。古代封建社會青年男女婚姻,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對彼此陌生的男女青年驟然間被組合到一起,成立一個新的家庭,相互之間在興趣、性格、愛好、文化修養(yǎng)等諸多方面經(jīng)常存在著巨大反差,夫妻之間很少有恩愛可言。古代女子更多的是“所嫁非偶”,婚姻就是青春生活的墳墓。在婚后凄風苦雨的煎熬中,許多女子被漸漸消磨去才氣與個性,憔悴枯萎,在凄涼無告中默默離去。宋代另一位著名的女詞人朱淑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朱淑真的才華與創(chuàng)作成績在宋代女作家中僅次于李清照。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所嫁非人,只能在斷腸悲苦中吟詠自己的余生。沒有這一段婚姻的不幸經(jīng)歷與非人折磨,朱淑真的創(chuàng)作成績或許不在李清照之下。因此,李清照有了自己稱心的丈夫,滿意的婚姻,李清照確實是幸運的。
從李清照與趙明誠后來對待婚姻生活的態(tài)度來看,兩人都是感情比較投入、比較真誠的。他們都具有率真的個性、對美好事物執(zhí)著追求的純情。他們的結(jié)合,是這種個性與純情在現(xiàn)實社會中所得到的某種體現(xiàn)。兩人真是十分的幸運。他們的婚姻,從整體格局上沒有擺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但是,兩人在婚前有了一定程度的互相了解,乃至彼此產(chǎn)生傾慕之情,這為他們的婚姻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礎(chǔ)。這在男女隔絕的封建社會里就顯得非常難能可貴。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那種一見鐘情、生死相戀、白頭偕老、??菔癄€永不變心的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只能到戲曲、小說中去尋找,只存在于文人的幻想世界之中,現(xiàn)實人生則要平淡實際得許多。而李清照與趙明誠這樣一些朦朧的婚前感情交往,就是那個平淡實際的現(xiàn)實社會里的一束束火花,是平淡中的驚奇。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雖然不如戲曲、小說中的故事來得離奇,卻完全可以套用一句老話:“有情人終成眷屬”。
李、趙二人情趣十分相投,婚后生活美滿。他們節(jié)衣縮食,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鳖}簽,以讀書為娛樂。夫妻詩詞唱和,堪稱神仙眷侶。崇寧初,李格非入“元祐黨籍”,政治上遭受迫害打擊,趙挺之則附和蔡京新黨,成為朝廷新貴。在這一場政治風波中,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政治傾向也完全相同,一起站在“元祐黨人”的一邊。李清照向趙挺之進言說:“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趙明誠政治態(tài)度同樣明朗。陳師道《與魯直書》說:“正夫有幼子明誠,頗好文義。每遇蘇、黃詩,雖半簡數(shù)字必錄藏,以此失好于父?!保ā逗笊骄邮考肪硎模├钋逭兆饔谕砟甑摹督鹗浐笮颉罚源罅康钠貞浥c趙明誠情投意合的恩愛生活,夫妻深情,款款流露。
相對美滿、幸福的婚姻生活,為李清照的個性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又一種良好的氛圍環(huán)境。李清照對生活更加充滿信心,其自主、自強、自信的性格最后定型。終其一生,這種性格品質(zhì)沒有改變。
三、自強自信個性的表現(xiàn)雖然李清照幸運地獲得了父母之愛和丈夫之愛,但她仍然無法擺脫那個窒息女子才華的社會給她帶來的無形壓力。李清照從來都是以強烈的自信與之做不屈的抗爭。她的《漁家傲》最能說明這種個性特征,詞云: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通過寫夢游太虛、謁見天帝來抒寫現(xiàn)實中的內(nèi)心苦悶,并表露出自我的倔強追求。今夜的夢境是奇特的,天空中彌漫著云濤與曉霧,變成了云霧蒙蒙的朦朧世界。在恍惚之中,詞人已經(jīng)置身于天上銀河如此一個虛無飄渺的神話世界里,迷蒙的銀河中閃爍的群星如同掛滿蓬帆的航船,點點片片飛舞。詞人的夢魂似乎就是乘此“星帆”進入天帝的居所,受到天帝的熱情接待。天帝的殷勤問語,表明詞人是天上“謫仙”似的人物,是天之驕子。事實上,這還是李清照自信、自強個性的流露。李清照自視甚高,人稱李白為“謫仙”,李清照就是以此自擬?!皻w何處”的問語,又流露出李清照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迷惘彷徨。今夜星河彌漫的濃濃云霧,似乎又成為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投影?,F(xiàn)實人生路途漫漫,暮色沉沉,云霧重重。李清照在龐大的現(xiàn)實陰影下奮力地掙扎,但世乏知音,“學詩謾有驚人句”,孤獨寂寞感油然而生。這是脫落了少女、少婦時代的天真無邪、單純幼稚之后的人生感受,其中凝聚著詞人豐富的人生閱歷,充滿著現(xiàn)實生活中頻遭挫折的悲劇感。倔強的李清照并不甘心在這種寂苦中沉默,而是依恃天帝的鼓勵,如鯤鵬展翅,欲乘風高飛遠舉,奔向理想中的“三山”仙境。李白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李清照就是有李白那樣開闊的胸襟、強烈的自信,以及卓然于世俗之上的優(yōu)越感。后人以李清照比擬李白,兩者之間在個性方面也有極其相似的地方。夢境中的天帝,其實就是李清照自強不息的個性,支撐著她永不向命運之神低頭。南渡之后的李清照,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孤獨一身,晚景凄涼。又受到再婚與離婚的打擊,頻頻遭受世人冷眼,心境趨于灰冷。再也沒有“九萬里風鵬正舉”的豪情和自信。所以,這首詞也不可能作于南渡之后。
李清照這種自強自信的個性,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規(guī)范相違背,李清照與現(xiàn)實觀念、周圍社會的碰撞、沖突也就不可避免,在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表現(xiàn)為種種叛逆的方式。簡單梳理,大約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李清照敢于作詩譏刺公公趙挺之,以下犯上。崇寧元年定“元祐黨籍”,趙挺之時官尚書左丞,為朝廷執(zhí)政之一,乃當朝新貴。李清照詩“炙手可熱心可寒”,化用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币詶顕冶葦M趙挺之,官職身份相當。楊國忠是歷史上遭人唾棄的禍國奸臣,應該為導致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安史之亂”負相當?shù)呢熑?。李清照的大膽比擬,完全無視上下尊卑的家庭等級觀念,其大義滅親的勇氣,令人瞠目。袁采《袁氏世范》卷上說:“有小姑者,獨不為舅姑所喜,此固舅姑之愛偏。然為兒婦者,要當一意承順,則尊長久而自悟?;蚋富蚓斯媒K于不察,則為子為婦,無可奈何。加敬之外,任之而已?!崩钋逭账鶠榕c之公然相背。
第二,李清照始終關(guān)切國事,不愿默守閨中。上詩趙挺之,是對徽宗年間的政壇發(fā)表意見。南渡以后,面對淪陷的北方家鄉(xiāng),李清照更是難以抑制內(nèi)心的憂憤。她以沉痛悲憤的心情寫下了“南來尚覺吳江冷,北狩應知易水寒”的詩句。對小朝廷君臣的軟弱恐懼、屈辱退讓,李清照憤恨滿腔,她以典故譏諷說:“南渡衣冠欠王導,北來消息少劉琨?!蓖瑫r,她以歷史英雄人物鼓舞時人斗志,《烏江》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敝祆渑u說:“如此等語,豈女子所能?”(《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正是立足于性別歧視的立場,不滿李清照的鋒芒畢露,恰好從相反的角度突出了李清照的叛逆性格。
第三,李清照在《詞論》中敢于批評男人世界中之名流。宋代重文輕武,許多著名文人兼為朝廷重臣,譽滿國中,如晏殊、歐陽修、蘇軾等。李清照則從不隨眾,她以“知音”的身份,冷靜分析詞壇名家的創(chuàng)作,一一指出他們的疵病之所在,筆鋒涉及蘇軾、秦觀、黃庭堅、王安石等16位詞人,其中許多是父執(zhí)長輩。
第四,李清照晚年的再嫁與離異。李清照在紹興二年(1132)夏再嫁張汝舟,婚后便發(fā)現(xiàn)“以桑榆之晚節(jié),配茲駔儈之下才”的錯誤,毅然訟張汝舟妄增舉數(shù)入官,與之離異。李清照再嫁至離異,為時不過百日。這一段史實,有李清照的自述,史籍中也言之鑿鑿。后人曲為之辯,否認李清照再嫁的事實,都沒有令人信服的確證。另外許多學者也列舉大量宋人再嫁的實例,以為李清照再嫁的旁證,具有相當說服力。然而,北宋自司馬光便倡導“忠臣不事二主,貞女不事二夫”(《家范》卷八),至程頤甚至說“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要求寡婦守節(jié)的呼聲越來越高,倫理規(guī)范也越來越不通人性,越來越嚴厲。北宋中葉以后,士大夫家婦女少有再嫁者。唐代公主再嫁者28人,宋代除宋初的秦國公主以外,以后公主八十余人沒有再嫁者。李清照在這種社會風俗的轉(zhuǎn)變之中,再適張汝舟,繼而訟夫離異,舉止確實驚世駭俗,故后代學者對此屢生疑問。但是,這種行為方式,恰恰與李清照的個性相一致。
第五,文學創(chuàng)作獨辟蹊徑,敢于流露真感情,將內(nèi)心世界坦陳在作品之中,自成一家。李清照真率地描寫自己少女時期歡快的生活和對愛情的朦朧向往,尤其是婚后毫不遮掩地將對丈夫的愛戀、思念之情傾訴于筆端,招致“自古搢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碧雞漫志》卷二)的斥責。無論是對李清照持推崇或貶斥態(tài)度的評論家,都異口同聲地肯定李清照詞“往往出人意表”(宋彧《萍洲可談》卷中),“創(chuàng)意出奇如此”(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十二),“獨辟門徑”(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等等。李清照文學創(chuàng)作之巨大成功,相當大程度上得力于她“無顧藉”的個性。如果李清照稍稍墮入“溫良恭儉讓”的魔道,文學史上必將少一位光彩耀人的女作家。
李清照在她的那個時代是獨一無二的。陸游《夫人孫氏墓志銘》載云:“夫人幼有淑質(zhì)。故趙建康明誠之配李氏,以文辭名家,欲以其學傳夫人。時夫人始十余歲,謝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保ā段寄衔募肪砣澹┮晃慌故芊饨ǘY教毒害如此之深。李清照的前前后后,有多少才華橫溢的女子,在封建禮教的扼殺之下個性泯滅,被默默吞噬。只有倔強自信的李清照留芳青史,李清照是幸運的。
①關(guān)于李清照母親王氏的出身,有多種說法:《宋史·李格非傳》稱其是"王拱臣孫女";莊綽《雞肋編》卷中則稱李格非為岐國公王珪之父王準的"孫婿",似乎李清照的母親是岐國公王珪之父王準的孫女。王仲聞先生《李清照集校注·附錄·李清照事跡編年》辨析說:"莊綽與清照同時,且所云秦檜與孟忠厚為僚婿,與史實合,疑莊綽所言為是。"當代學者大都認可王仲聞先生之辨析。陳祖美先生的《李清照評傳》也采用王仲聞先生之說,認為李清照母親更可能是當時宰相王珪的侄女。然陳祖美先生近期又撰文,依據(jù)李清臣《王珪神道碑》所言"……女,長適鄆州教授李格非,早?quot;之說,斷定:"王準孫女是他(李格非)的前妻,前妻早卒后,又娶王拱臣孫女為繼室。"于是,史料文獻中的兩種矛盾記載,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釋。應該說,這是根據(jù)史料做出的更具說服力的判斷。不過,陳祖美先生又推斷:李格非在前妻去世后,曾鰥居七八年之久,李清照為前妻所生,出生后不久母親即去世,父親在京師為官,李清照一直寄養(yǎng)在原籍,與今天唯一見諸記載的小弟李迒乃異母姊弟,"大約是在16歲的花季,來到父親和繼母所在的汴京’有竹堂’。"(《對李清照身世的再認識》,《文史知識》1998年第10期)這樣的推斷,有兩點可疑之處:其一,李格非曾鰥居七八年之說沒有任何史料證據(j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男子早年喪偶,續(xù)弦就成為頭等大事,這里不僅僅是一個人倫的問題,而且還涉及到生殖養(yǎng)育、廣大門庭的封建孝道。所以,以常情常理推測,李格非長期過著鰥夫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其二,李清照如果早年喪母,父親又不在身旁,孤苦伶仃地寄居在原籍,一直到16歲,怎么在李清照早年的詩詞里一點也讀不出"林黛玉式"的身世孤苦、凄涼,有的只是少女的浪漫、歡快。因此,我認為"李格非先娶王準孫女,早卒,再娶王拱臣孫女"之說成立。然前妻早卒,不曾生育,李格非喪偶不久后當再娶,李清照與李迒都是李格非續(xù)弦王氏所生,李清照早年是幸福地生活在父母身邊的。
?、诶钋逭粘錾谒紊褡谠S七年(1084),這正是李格非奉調(diào)回京的前一年。宋代下層官員,俸祿低微,有時甚至連保證基本生活都有一定困難。有縣尉曾題詩自嘲說:"五貫九百五十俸,省錢請做足錢用。妻兒尚未厭糟糠,童仆豈免遭饑凍?贖典贖解不曾休,吃酒吃肉何曾夢。"(《墨客揮犀》卷二)而且,宋代一任官員考評升遷期間,一般都有進京述職或等待新任命的空閑時間,他們往往利用這段空閑時間回家探親。很難想象此時俸祿微薄的李格非會拖著產(chǎn)后不久的妻子與尚在襁褓之中的幼女旅途奔波。合理的解釋應該是李格非在京師生活安定之后,才將她們母女接回一起居住。此前,李清照與她的母親一直生活在濟南家鄉(xiāng),李清照也應當出生在家鄉(xiāng)--濟南章丘。
第二節(jié) 李清照前期詞作李清照存詞47首。她的詩和散文也都有較高成就,但卻以詞著稱于世。她的詞以金兵攻占汴京為分界線,約可分為前后兩個不同歷史時期。前期,她的詞爽朗明快,善于描寫自然景物,反映愛情生活,歌唱離情別意。南渡以后,她備嘗國破家亡與顛沛流離之苦,生活視野有所擴大,詞的內(nèi)容多為思舊懷鄉(xiāng)或反映個人身世的今昔之感,對國家前途與民族命運的關(guān)懷也時有流露。其過于凄苦哀傷之情調(diào),是那個時代與家國苦難在歌詞中藝術(shù)地體現(xiàn)。
“國家不幸詩人幸,話到滄桑句便工?!睉撜f,最能體現(xiàn)李清照詞的思想深度和藝術(shù)成就的作品出現(xiàn)于南渡之后。然而,李清照卓越的藝術(shù)才華,在前期詞作中同樣有著熠熠閃光的表現(xiàn)。詞人之大膽真率的心靈描寫和清麗自然、流轉(zhuǎn)如珠的語言運用等藝術(shù)特色,也貫穿于前后期詞作之中??v觀李清照的前期詞作,大致表現(xiàn)了她閨中少女的生活情懷、婚姻的甜蜜與夫妻的深情、對丈夫的別后相思等幾方面內(nèi)容。
一、少女爛漫情懷的表露少女李清照純真、自由的個性,充分地展露在對自然山水的喜愛中。有了《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敘述,就可以知道少女李清照外出游玩是比較隨意、盡興的。家庭的詩書教育是一個方面,山水景物的陶冶成為李清照早期教育的另一個方面,這就培養(yǎng)了李清照對生活的熱愛與極其敏捷獨到的審美感受能力。李清照總是歡欣鼓舞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品賞美麗的景色風光,生活是如此的美好而燦爛?!对雇鯇O》說: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文人墨客向來有“悲秋”的傳統(tǒng),所謂“悲哉秋之為氣也”。面對秋天枯萎憔悴的花草,蕭條冷落的景色,人生不如意之事就會涌上心頭,多愁善感的文人不免就凄凄慘慘、唏噓感涕、傷心不已。宋代之前,只有極個別心胸開闊的詩人跳出“悲秋”的傳統(tǒng),以欣喜的眼光賞識著秋天的美景。中唐詩人劉禹錫一生頻遭挫折,卻始終不改倔強剛硬的個性,他對秋天的景色就有另外一幅眼光,《秋詞》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晚唐詩人杜牧出身名門,才華出眾,自視甚高,一生積極想有所作為,他對秋日景色也有另一番賞識,《山行》說:“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崩钋逭兆鳛榕邮澜缰械暮揽?,其豁達的胸襟、爽朗的個性、開闊的視野,毫不遜色于前輩優(yōu)秀詩人。面對“紅稀香少”的暮秋季節(jié),詞人不是在為荷花稀落、荷葉枯萎等流逝的風光景色而惋惜感傷,而是興趣盎然地與“水光山色”相親,品嘗大自然“無窮”的美妙,以充滿詩意的畫筆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深秋湖面風景圖。這里,湖水浩渺,波光粼粼,清澈的綠波與岸邊的“蘋花汀草”掩映成輝。整個畫面的色調(diào)清新秀麗,景物疏落有致。少女的歡欣,使得“蓮子已成荷葉老”的深秋湖面也透露出勃勃生機。詞人是這樣地喜愛自然山水的美好風光,以至留連徘徊,依依難舍。然而,詞人卻轉(zhuǎn)折一層表達,不直接寫自己留連忘返的情思,而是寫“眠沙鷗鷺”對早早歸去游人的埋怨,以表述自身對“水光山色”的無限依戀之情??梢栽O(shè)想,詞人今天又是一次“興盡晚回舟”,臨別之際卻再度留戀,詞人完全陶醉于迷人的風光景色之中。只有感覺到現(xiàn)實生活的美好燦爛,對現(xiàn)實生活充滿了熱情,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詞人才會用如此輕靈歡快的筆調(diào)去描繪暮秋景色,以如此爽朗開闊的胸襟去擁抱自然。
李清照一生中留下了許多題詠花卉的詞作。這些作品同樣顯示出詞人對自然景色的無限喜愛之情,對美的事物的敏銳捕捉與表達能力。品味詞作情調(diào),其中一些比較舒暢歡快的作品,應該是少女時候的創(chuàng)作。如一首《漁家傲》說: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這首詞寫雪里賞梅的情趣,突出雪梅晶瑩的外觀和高潔的品格。在大雪覆蓋的嚴寒冬季,透過雪中一枝“寒梅”,詞人已經(jīng)感覺到“春信”的即將來臨。少女的歡快和浪漫,洋溢在這酷冷的日子里。為了好好端詳這一片雪白背景中獨自傲放的“寒梅”,詞人準備了“金尊”美酒,放懷暢飲。冬日的景色,因這一枝“寒梅”而平添數(shù)分“旖旎”風光,變得嫵媚多姿。詞人以“玉人新浴”、“新妝”寫“寒梅”的凈潔、清麗、高雅,對此“寒梅”同樣留連忘返,以至明月升起,天地間一片晶瑩玲瓏剔透。“此花不與群花比”,雪里“寒梅”的秀麗、高潔、孤傲,都是超然于群芳之上,這又隱隱是少女李清照卓然獨立、桀驁不馴性格的寫照。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向往的少女李清照,在她的筆下,寫秋景而不蕭條,寫冬景而不嚴酷,處處揮灑著少女的青春活力。
李清照少女浪漫的情懷,還展現(xiàn)在對未來愛情的朦朧追求上。她的《點絳唇》詞,隱約透露出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兩位對幸福愛情與婚姻充滿了憧憬的青年男女,婚前曾利用機會彼此見過面。詞說: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閨中生活真是無憂無慮,充滿了開心與歡樂。這首詞的上片描寫少女李清照蕩秋千盡情嬉戲的場面。自由自在的少女宛如一支快樂的小鳥,在“露濃花瘦”的暮春季節(jié),氣候冷暖適宜,著“輕衣”而蕩秋千,以至渾身“薄汗”,玩得酣暢淋漓。下片寫外客來訪、李清照匆忙躲入閨中這樣一個忙亂的小場面?!磅砹T秋千”,稍作休息,卻正好碰上了客人來訪。為了躲避外客,慌張不知所措到“襪刬金釵溜”。象李清照這樣大膽、真率、任性的少女,有如此過度的害羞與緊張,暗示著來客與她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李清照畢竟不同一般少女,臨進閨房之門的一剎那,她尋找借口“倚門回首”,峰回路轉(zhuǎn),佯裝“卻把青梅嗅”,暗地里端詳來客?!扒嗝贰钡募毠?jié)描寫則將李清照如此忙亂慌張的原因點破,原來客人就是她“青梅竹馬”的未來夫君。這一“回首”,再次顯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和與眾不同。趙明誠是李清照的同鄉(xiāng),兩人從小不一定玩耍長大,“青梅”的典故是一種詩意夸張的運用。但這里典故用得天真、俏皮,閨中少女的羞怯、活潑與對未來夫婿的心儀,盡在這一“回首”中。所以,清代李繼昌稱“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之句“酷肖小兒女情態(tài)”(《左庵詞話》)。
這首詞脫胎于晚唐韓偓的《偶見》,詩曰:“秋千打困解羅裙,指點醍醐索一尊。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韓偓的詩場面比較單一,李清照詞的描寫則深入細膩、生動活潑得多了。后人僅僅依據(jù)這首詞的“詞意淺薄”,詞中女子的舉止不象是名門閨秀,而與市井婦女之行徑相似,便否定這是李清照的作品,這樣的推斷是不能成立的。李清照一生中寫過許多被同時代封建迂腐夫子們罵為“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碧雞漫志》卷二)的大膽率真的好詞,體現(xiàn)了李清照獨立不羈的個性。所以,在沒有確鑿證據(jù)之前,應當仍然將此詞認定為李清照即將出嫁時的作品。李清照的父母,就是沒有拿封建的條條框框去約束、規(guī)范他們的女兒,這再一次說明李清照的少女生活是健康幸福、自由自在的,她的大方開朗性格就是這種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
二、閨中寂寞情緒的表達在父母的溫馨呵護下、在有著濃郁文化氣息的家庭環(huán)境中、在風光秀美的湖光山色景致里,無憂無慮長大的李清照,對美的事物有一份獨特的敏銳和細膩的情感,這一切同時也培養(yǎng)了李清照感情的豐富細膩。隨著年齡的增長、性別的覺醒,少女李清照少了一些天真爛漫,多了一些難以言說的心事。面對春來秋去的景色,李清照漸漸變得嫻靜而更多一份婉轉(zhuǎn)的深思。閨中生活是自由的,但也不能免除少女內(nèi)心深處的寂寞?!朵较场氛f:
小院閑窗春色深,重簾未卷影沉沉。倚樓無語理瑤琴。遠岫出云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獨處小院,獨對閑窗,春色深深,詞人領(lǐng)略了一份不可捉摸的寂寞孤單?!爸睾熚淳怼保窃~人沒有心思、沒有情緒的結(jié)果。而重簾遮擋之后,閨中光線越發(fā)昏暗,詞人的寂寞又更深了一層。這樣無言的寂苦,只好通過“理瑤琴”來排遣?!袄憩幥佟保巧倥钋逭账邮艿脑缙诮逃囊粋€方面,是她的日?;顒又弧睦钋逭蘸髞淼乃魉鶠閬砜?,她十分精通音樂,早期的全面教育為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詞人倚樓之際,還看見室外薄暮時候縷縷纏繞于遠山的云絮,微風吹拂下的蒙蒙細雨。敏感的少女立即聯(lián)想到:春色已深,春光將逝,在這風雨之中,梨花恐怕要紛紛飄謝了。戶外景色的逐漸暗淡,春天美景的逐漸凋零,使少女心頭那一絲絲飄忽的愁緒更加拂之不去了。一味的天真爛漫,反而顯得膚淺。有了這一縷縷說不清楚的愁緒糾纏,少女李清照顯示出安閑寧靜的一面,李清照成熟了。
李清照此時會留戀自己喜愛的即將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時光的短暫,這閨中寂寞愁緒的背后,隱然飄蕩著一絲少女“思春”的情懷。《如夢令》說: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爸??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昨夜一場“雨疏風驟”,摧殘海棠,催送春天歸去,敏感的詞人不用到戶外觀察,用細膩的心靈去感覺,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綠肥紅瘦”的狼藉景象。以淡淡的愁懷去體察自然景致的細微變化,也是由詞人的特定心境決定的。昨夜的飲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寬慰不了的私人情懷呢?結(jié)合下文對春日景色漸漸離去的著急,不難體會出少女對自己虛度閨中光陰的焦慮?!皞宿ヌm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保ā豆旁娛攀住と饺焦律瘛罚┻@一份對青春美好年華的珍惜,是古往今來的感情敏銳細膩的女子所共有的。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尋覓到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華之時,就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絲絲縷縷的“思春”情懷,李清照也不例外。日后,李清照對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在早期這些傷春傷懷的作品里已經(jīng)可以看出端倪來了。這首詞的構(gòu)思也十分巧妙,詞人用對話構(gòu)成情感的遞進深入,用粗心的“卷簾人”來反襯自己的敏感細膩,將少女幽隱不可明說的情懷含蓄展示在讀者的面前。
詞中所表達的意境,前人、今人詩詞中也屢屢涉及。盛唐孟浩然《春曉》說:“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適的,酣恬沉睡的詩人不知拂曉已到,是處處啼鳥聲驚醒了詩人。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機透過“啼鳥聲”顯露出來。醒來后,詩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風雨,于是便關(guān)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詩人聽聞啼鳥聲的欣喜,對落花的關(guān)心,都表現(xiàn)了對大自然的熱愛。這首五言絕句著重表現(xiàn)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曉之際的舒適甜暢,語意緩緩,對“花落”的擔憂也是淡淡而來,漸見深情的。晚唐韓偓將這一番詩意改用問句表達,《懶起》說:“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cè)臥卷簾看?!睂β浠ㄍ兑愿嗟年P(guān)注,但“側(cè)臥”的從容姿勢說明詩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緊張迫切。與李清照同時的大詞人周邦彥也有過類似的藝術(shù)構(gòu)思,其《六丑》說:“為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蓖罗o典雅的詞人,將落花比擬作“楚宮傾國”般的美人,語意又婉轉(zhuǎn)一層。李清照的詞顯然直接從韓偓作品中變化而來。這種被他人反復表述過的詩意,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構(gòu)思。對話的雙方身份明確了,反襯的作用更加明顯?!熬G肥紅瘦”的比擬,令人耳目一新。小詞用語淺近平白,語意卻深沉含蓄,表現(xiàn)了花季少女的朦朧淡約愁思。宋人對這首詞就非常賞識,《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六十說:“近時婦人能文詞如李易安,頗多佳句。小詞云:(詞略),‘綠肥紅瘦’,此語甚新?!薄恫匾辉掚椤芳准硪粍t說:“李易安工造語,如《如夢令》‘綠肥紅瘦’之句,天下稱之。”
這樣朦朧淡約的愁思,在李清照其它一些游賞景物的小詞中也時時流露?!朵较场氛f: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寒食清明,春光融和,春風和煦。這是閨中少女一年中最忙碌、最歡快的季節(jié),可以招呼女伴一起踏青出游,或斗草比試,或蕩秋千嬉戲。江梅雖已凋殘,楊柳又是依依,景色秀麗宜人。然而,一絲拂之不去的愁緒繚繞于詞人的心頭。從清晨玉爐沉香的裊裊殘煙里,從依戀“山枕”而久久回味的昨夜夢境中,少女淡淡的愁思隱約可見。春日里,有什么事情能令性情活潑歡快、生活自由自在的李清照發(fā)愁呢?大約就是到了性別覺醒年齡的少女的思春情懷了。昨夜的夢境恐怕也與這樣一位心目中的如意郎君有關(guān)。詞人不明明白白地將愁緒的具體所指道破,少女有少女的害羞、矜持,詞人只是通過黃昏時刻、疏雨稀落、打濕秋千如此一幅迷蒙的畫面,將深藏心底的愁緒略略說出。待字閨中、到了嫁娶年齡的李清照,由于這一份少女的思春情懷,少了一些早年的雀躍,而顯得嫻靜成熟。
李清照畢竟是開朗活潑、大膽真率的,她很少也不愿意受封建禮教的規(guī)范。對少女內(nèi)心最羞于啟齒、最隱秘的那份思春情感,有時竟然脫口而出?!朵较场氛f: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詞寫一位獲得愛情滋潤因而顯得熠熠生輝、艷麗照人的青春少女幽會前后的情感體驗。期待幽會時的喜不自禁、幽會后的寄信重約再見日期,都說明這次幽會給女主人公帶來非常甜蜜的感受。上片寫幽會前少女的動人情態(tài):面如芙蓉,清麗秀美,掩飾不住的內(nèi)心喜悅化作滿臉燦爛的笑容。尤其是斜靠在“寶鴨”香爐上默默回味愛情的甜美時的那秋波一轉(zhuǎn),更是將心底的秘密暴露無遺。“眼波才動被人猜”一句,得歷代評論家的賞識,清人田同之稱其“真色生香”(《西圃詞說》)。思春少女嬌媚、多情的神態(tài),被詞人繪聲繪色、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下片寫幽會回來之后的情思。滿臉的“風情”韻致,說明這位少女還沉浸在幽會的甜蜜之中。才分手不久,立即對意中人思念不已,分別的愁恨便陣陣涌來。于是,少女將這“嬌恨”寫入信箋,寄予對方,焦急地重約在“月移花影”的朦朧美好夜晚再度相見。詞人非常巧妙地將筆墨落在幽會前后的期待與回味之描寫上,而將幽會的過程輕輕地放過。既含蓄隱約,又細膩深入地寫出思春女子情感體驗、情態(tài)表現(xiàn)的豐富多彩。因為幽會時的喜悅與幽會前后的情感微妙變化相比,反而顯得單調(diào)。
李清照本人是否真正經(jīng)歷了這樣一場甜蜜的幽會,還值得商討。或許這僅僅是李清照借題發(fā)揮的題詠之作,然其中必然滲透了李清照的個人情感體驗,或者說是她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封建衛(wèi)道士往往由于這首詞的感情寫得過于流露而否定其為李清照的作品,這正是不理解李清照大膽真率、獨立自信的個性而造成的誤會。
三、夫妻款款深情的展現(xiàn)“有情人終成眷屬”,李清照夫妻因此有了婚后的一段甜美時光?;楹髢赡暌詠砉餐瑦酆玫呐囵B(yǎng)、彼此的愛慕、時而分離的思念,都加深了兩人的情感。與心愛的丈夫朝夕相處,李清照時時表現(xiàn)出楚楚可愛、嬌媚依人的神情。她的詞記錄了這段生活與情感?!稖p字木蘭花》說: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喜愛梅花,常常通過詠梅自我比擬。這首詞不是詠梅詞,卻仍然以梅花的形象比喻自己。春天的時候,從賣花擔上買得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鮮艷的花瓣上還帶著薄薄的晨露。青春妙齡的少婦李清照,買花是為了賞花,是對美的欣賞;同時也是為了裝飾自己,珍視自己的青春年華?;九樱類勖利惖孽r花。這時候的精心化妝,當然是為了博得丈夫趙明誠的賞識,所以,賣花、戴花的動作中又多了一層對幸福愛情執(zhí)著追求的含義。一心想獲得丈夫全部愛情的女子又是“小心眼”的,她會對周圍一切與自己比美的事物發(fā)生莫名其妙的嫉妒,這種嫉妒又轉(zhuǎn)過來表現(xiàn)她對丈夫的深愛。因此,買得鮮花的李清照,忽然多出了一個心眼:不知丈夫是否會更賞識這梅花,認為“奴面不如花面好”。對自己青春容顏充滿信心、爭強好勝的李清照,便一定要與梅花比個高低,特意將梅花“云鬢斜簪”,讓丈夫仔細端詳,究竟誰更漂亮。通過這種對丈夫撒嬌的動作,表現(xiàn)出小夫妻之間的親昵和溫情。充滿了自得、自信的語氣里,透露出李清照婚后的愉悅歡欣。實際上,李清照并不擔心丈夫分心到梅花上,只不過借這樣一個題目與丈夫逗趣撒嬌。少婦的柔情婉孌在這些夫妻日常生活畫面中得到徐徐展示。
趙萬里輯《漱玉詞》時,又以“詞意淺顯”為理由,否認這是李清照的作品。其實,李清照眾多作品皆深得民歌風韻,活潑清新。“易安體”之清麗自然的特色,就是從民歌中汲取了相當?shù)酿B(yǎng)分。這首詞從民歌中脫胎而出的痕跡非常明顯。唐無名氏詞《菩薩蠻》說:“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庭前過。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檀郎故相惱,須道花枝好。一面發(fā)嬌嗔,碎挼花打人?!崩钋逭沼闷湟?,語言變得相對雅麗。在寫夫妻日常生活甜蜜恩愛的同時,突出了自己自信、爭強的個性,這與李清照的為人非常吻合。
與《減字木蘭花》格調(diào)、語意相近的小詞還有《丑奴兒》,清代王鵬運四印齋本《漱玉詞》注也認為這首詞“詞意膚淺”,不象是李清照的作品。這類猜測如果沒有證據(jù)的話,都不足為憑。這首詞說:
晚來一陣風兼雨,冼盡炎光。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郎,今夜紗櫥枕簟涼。
閨中少婦的日常生活是平淡的,無非是梳妝、彈琴等一些瑣碎小事,而且每日重復。但如果有了一位心愛的夫君常伴身旁,平淡的生活將閃耀出奇異的光彩,一切瑣事都將蘊涵著夫妻綿綿的情誼。李清照就是選擇了這樣一個日常生活畫面來寫夫妻生活的無窮樂趣。這是一個酷熱的夏季,黃昏時刻一陣的“風兼雨”,消除了大地的炎熱,帶來了夜晚的清爽涼快,李清照與趙明誠有了一個納涼消閑的好時光。于是,李清照對夫君而“理笙簧”,這是李清照從少女時代以來就喜歡的日常消遣。在自己心愛人的面前,又不免格外投入。一次演奏結(jié)束,恐怕是“薄汗輕衣透”,臉上妝飾略顯凌亂。李清照興致勃勃,她仍然不想卸妝入寢,仍然想延續(xù)與趙明誠傾心相對的旖旎時光。她便對著“菱花”鏡子再施“淡淡妝”,時時要以最光彩美麗的形象出現(xiàn)在丈夫面前?!芭疄閻偧赫呷荨?,對鏡梳妝,丈夫在身后偎依相看,這是夫妻生活中多么親昵甜蜜的小場景!妝飾完畢,穿著“絳綃縷薄”的絲織衣裳,如冰雪般潔白晶瑩的肌膚隱約可見,陣陣“酥香”淡淡傳來,趙明誠一定會陶醉其中。下片開頭兩句的描寫,是李清照對自己膚容美貌的非常珍視與自信。女子梳妝打扮之后,總是要好好自我欣賞一番,這大約是古今相通的。而李清照的這一份珍視與自信,就與欣賞她、熱愛她的丈夫趙明誠密切相關(guān)。只有在心愛與愛她的異性之前,今夜的梳妝、穿著、美麗,才有其特殊的意義。古代女子“出嫁從夫”,一生中只能面對這樣一位特定的異性,如果沒有丈夫的愛意和賞識,對一位妻子的容貌自信與生活興致都將是極大的打擊,她將只能在“雨橫風狂”的環(huán)境中默默地“淚眼問花”。李清照是幸福的。所以,她又能夠“笑語檀郎,今夜紗櫥枕簟涼”。今夜的涼爽,將宜于寢眠入睡,其中暗示著夫妻的歡娛恩愛。李清照就是這樣真誠大膽,閨中親昵語、褻狎語敢于形諸筆端,她是在由衷地表達恩愛夫妻生活的無窮樂趣。與李清照同時代的王灼在《碧雞漫志》卷二里斥責李清照說:“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搢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敝傅木褪沁@類語言的作品。而李清照能夠卓然于紜紜女子之上,成為文學史上不朽的作家,也得力于她的真性情與坦率大膽。
李清照現(xiàn)存唯一的一首詠牡丹花之作《慶清朝》,語調(diào)從容和緩,對雍容富貴、秾艷盛麗的牡丹充滿著贊嘆之情,與詞人這個時期的生活格調(diào)相侔。詞說:
禁幄低張,彤闌巧護,就中獨占殘春。容華淡佇,綽約俱見天真。待得群花過后,一番風露曉妝新。妖嬈艷態(tài),妒風笑月,長殢東君。東城邊,南陌上,正日烘池館,竟走香輪。綺筵散日,誰人可繼芳塵?更好明光宮殿,幾枝先近日邊勻。金尊倒,拚了盡燭,不管黃昏。
上闋正面詠花,寫出牡丹的容顏、姿態(tài)、儀表、風貌、神采。牡丹是嬌貴的,需要有低低垂掛的帷幕和朱紅欄桿的悉心精巧呵護。這樣,在暮春時節(jié)群花凋零之際,牡丹才能艷麗開放,“獨占殘春”。唐人皮日休《牡丹》說:“落盡殘紅始吐芳”,李清照用其詩意。牡丹綻放時的美麗是天然的,她容顏淡雅,姿態(tài)柔婉,純真無暇?!按萌悍歼^后”,風吹露洗,牡丹如同拂曉新妝的美人,更加顯示出清麗嫵媚的迷人姿容。這二句也是對“就中獨占殘春”的詳細解釋?!把龐破G態(tài),妒風笑月,長殢東君”,惟獨牡丹盛開之際才有這番艷麗雍容的儀態(tài)。在風月叢中,在春天的相伴之下,牡丹傲然怒放。從唐朝以來,人們就有傾城觀賞牡丹的習俗。唐人劉禹錫《賞牡丹》說:“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北宋邵雍《洛陽春吟》也說:“須是牡丹花盛發(fā),滿城方始樂無涯?!彼?,下闋就轉(zhuǎn)寫滿城賞花的盛況?!皷|城邊,南陌上”,賞花的人群熙熙攘攘。人們或者乘坐“香輪”小車,競相奔走,觀賞牡丹;或者張羅“綺筵”,歌舞相隨,花中作樂。池塘四周,別館旁邊,牡丹盛開之處都籠罩在和暖的陽光之中,也被興致勃勃的人群“烘”擠得分外熱鬧?!熬_筵散日,誰人可繼芳塵”二句是過渡,從民間的縱情狂歡過渡到宮廷的高雅清賞。當宮外的牡丹漸漸開盡,游人漸漸散去,喧鬧漸漸消逝,宮中的牡丹依然勻稱地開放著。宮內(nèi)依然可以舉“金尊”,點紅燭,“不管黃昏”的到來,盡情賞花。漢朝有宮有殿,俱名明光。《三輔黃圖》卷二引《關(guān)輔記》說:“桂宮在未央北,中有明光殿?!本砣终f:“明光宮,武帝太初四年秋起,在長樂宮后,南與長樂宮相連屬?!焙笫烙脕矸褐富始覍m殿,蘇軾《虢國夫人夜游圖》說:“金鞭爭道寶釵落,何人先入明光宮?”李清照這里用來代指北宋京城汴梁。所以,這首詞非??赡茏饔谂c趙明誠一起居住京城的這段時間內(nèi)。
四、婚后離情別思的抒發(fā)李清照的婚姻是幸福的,因此,詞人更加不堪忍受離別相思的折磨。南渡以前,趙明誠需要求學、求仕,需要離家奔波,夫妻離別是不可避免的。作為一個感情細膩豐富、渴望獲得異性愛情的女性作家,李清照內(nèi)心的離愁別恨洶涌而來,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北宋年間,李清照與趙明誠有過多次離別。新婚燕爾,李清照夫妻都居住在汴京,但是,趙明誠當時還在太學讀書,平日寄居在校舍,只有初一、十五等日子方可請假回家。這一對涉世未深的青年男女,剛剛品嘗了新婚的情愛,就不得不分手。相聚短暫,分別日久,使純情的李清照第一次咀嚼了離別的苦澀滋味,寫下了許多動人的抒寫相思別離的詞章?!对雇鯇O》說:
帝里春晚,重門深院,草綠階前。暮天雁斷,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多情自是多沾惹,難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
這首詞寫春暮時節(jié)閨中獨處的寂寞,相思懷人之意,含蓄透露。“帝里”,即指當時的都城汴京。這表明詞人當時也居住在京師,那么,這一段分別的痛苦,應該是趙明誠寄居太學齋舍、閉置不出而帶來的。愛人不在身邊,閨中寂寞無聊,又正是花紅衰敗、“草綠階前”的暮春時候,閨中少婦更提不起興趣外出賞春游玩,只是深院重門緊閉,獨對空閨,任憑離別的思緒糾纏環(huán)繞于心頭。這與少女時代“興盡晚回舟”的李清照,有了很大的區(qū)別,愁思使人變得穩(wěn)重寧靜。幾乎是下意識的,詞人重復了登樓眺望的動作。趙明誠回家探親的日子是固定的,登樓眺望也是無濟于事。更何況天色已昏黑,連能夠為人傳達書信的大雁也看不見,所以,即使是將自己一腔的相思情懷寫成書信,也無由寄達。趙明誠與李清照同在京城,“遠信”云云,是一種夸張手法,突出的是心理距離。由于相思的痛苦而拉大了兩人相隔的距離,那怕在生活中實際距離并不太遙遠。歐陽修《蝶戀花》說:“庭院深深深幾許?”所描述的也是一種心理距離,否則,再大的庭院,距離也是有限的,那至于“深深深幾許”。這種將實際距離夸張成心理距離的手法,在古詩詞中比較常見,如五代毛文錫《醉花間》說:“銀漢是紅墻,一帶遙相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內(nèi)心的相思愁緒無人訴說,無處寄達,無法排解,自然是離恨綿綿,無休無盡了。詞人自知“多情”無法“拚舍”,只得默默忍受。這時,閨房外面的“秋千”無人問津,周圍靜悄悄的,惟見明月升起,將銀輝灑向梨花,也灑向大地。詞人在閨樓里枯坐了一天,從白天到昏暮到皎月升起。對丈夫感情之深厚,思念之愁苦,于此可見。
更加長久的夫妻分離生活出現(xiàn)在徽宗政和年間。趙明誠大約在政和七年(1107)前后再度出仕,直到宣和三年(1121)才接李清照前去團聚,其間夫妻大約有十四年的分離時間。這一次,是李清照與趙明誠結(jié)婚十幾年之后的第一次時間較長的離別。新婚之際,趙明誠回太學讀書,兩人也曾有過離別。但是,一方面兩人還共同居住在汴京,另一方面分離是短暫的,重新相見的時間也是確定的。所以,李清照那段時間并沒有表現(xiàn)出太多的愁苦之情。這一次就不同了,宦海浮沉,四處奔波,對身在官場者是很平常的事。李清照不知道趙明誠在外為官需要多少時間,要輾轉(zhuǎn)多少地方,也不知道趙明誠何時才有相對穩(wěn)定的職務,自己可以前去團聚。相親相愛,默默相守,在青州度過了近十年的時光,忽然面臨了這么一場離別,李清照是非常不適應的。李清照許多抒寫離情別思的真摯感人的的篇章,應該都作于這一時期?!兑患裘贰氛f: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元代伊世珍的《瑯?gòu)钟洝肪碇袑@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過一段記載:“易安結(jié)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苯袢送踔俾勗凇独钋逭占Wⅰ分袆t指出:“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家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游事。此則所云,顯非事實。”(第25頁)王說甚是。這首詞肯定不會寫于新婚后不久。李清照與趙明誠結(jié)婚后的前六年時間,兩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來近十年時間又一起屏居山東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歲左右,趙明誠起復再次出來做官,兩人才有了分手離別的時候,這首詞應該作于這一段時間。
婚后,李清照與趙明誠志趣相投,相互愛慕,多年的婚姻生活使他們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夫妻感情。丈夫外出做官,分離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李清照還是無法忍受離別所帶來的相思痛苦折磨,她將這種情感淋漓盡至地傾吐到這首作品之中。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就為相思懷人設(shè)置了一個凄艷哀婉的場景:色彩鮮艷、氣味芳香的紅色荷花已經(jīng)凋零殆盡,坐在精美的竹席上可以感覺到秋的涼意。秋的蕭瑟枯萎,叫離人更難以抵御相思愁緒的侵襲,這秋涼,甚至一直穿透離人的心扉。“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曹丕《燕歌行》),自古以來,冷落的秋天就是一個典型的悲傷懷人的環(huán)境。在這樣的季節(jié)里,丈夫只身赴任,將自己留在家中,離別的愁苦意緒就時時涌上心頭?!拜p解羅裳,獨上蘭舟”,暗含對輕易別離、獨自登程的怨苦之意。為生計、前程奔波,離家為官,這在普通夫妻之間都是十分平常的事情,而且還是一件為家庭帶來光明前景的令人高興的事情。對丈夫一腔深情的李清照卻并不注重光宗耀祖或丈夫的前程,在乎的只是夫妻的恩愛。所以,她才會埋怨丈夫的輕易離別,將自己獨自留在家中。這種埋怨是沒有道理的,正是詞人這無理的埋怨,才透露出夫妻之間的深厚情感。既然離別已經(jīng)是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李清照只能盼望著早日重聚。“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三句,充滿著熱切的期待之情。自從夫妻分手之后,李清照經(jīng)常翹首遙望“云中”。其間,或許也有“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之類的誤會,有滿懷的希望和時時的失望,但是,李清照堅信丈夫?qū)ψ约旱膼矍?,堅信丈夫牽掛自己如同自己對他的思念。當“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時候,大雁會捎來丈夫的書信,夫妻團圓的日子便指日可待。這種期待與自信,是對丈夫的深情眷戀,是對美滿婚姻的最好回味,是對未來生活的無限希望。李清照在古代社會里是幸運的,她有了一位心愛的丈夫,有了一段美滿的婚姻。甚至是分手之后牽腸掛肚的思戀,也令人羨慕不已。
下片寫別后的相思,脫口而出,自然感人?!盎ㄗ燥h零水自流”,寫別離已成事實,令人深感無奈,就象春花不由自主地飄零、隨著流水消逝而去一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詞人感覺到一種“長恨此身非我有”的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悲苦。況且,舜華轉(zhuǎn)眼即逝,人生又有多少如春花一般的美好時光呢?詞人不禁為此長長嘆息。李清照深深懂得丈夫?qū)ψ约旱乃寄钜彩窍嗤模^“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對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于是,這種戀情別思就再也沒有辦法排解了?!按饲闊o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說明詞人不堪相思的折磨,也曾做過多種努力,想把自己從痛苦中擺脫出來。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歸之失敗,表面上眉頭雖然舒展開來了,但心頭的愁結(jié)依然如故。相思之情從外在的“眉頭”深入到內(nèi)心的深處,無論如何也是無法解脫了。李清照注定要在相思愁苦中煎熬下去,一直等到丈夫歸來的那一天。
這首詞集中抒發(fā)了作者對丈夫的深摯情感,吐露了不忍離別之情以及別后的相思之苦,將一位沉湎于夫妻恩愛中獨守空閨備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畫得細膩入微。作品的語言自然流暢,清麗俊爽,明白的敘述中包孕了無盡的情思。
與趙明誠分手之后,往來的書信就成為李清照日常的慰藉,“云中誰寄錦書來”,是詞人每日的等待。古代交通通訊落后,一封書信往往要在路上輾轉(zhuǎn)多時,這就增加了離人的痛苦,叫李清照越發(fā)難以忍受別情的折磨。何況,趙明誠也不可能日日修書,疏朗遲緩的來信總是不能令備受離別之情煎熬的李清照滿足。于是,每日的焦灼等待,以落空為多。一旦等待落空,周圍的環(huán)境就變得更加不堪忍受?!镀兴_蠻》說:
歸鴻聲斷殘云碧,背窗雪落爐煙直。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角聲催曉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
這首詞的情感觸發(fā)點就在于“歸鴻聲斷”,全詞的感情由此引出。在一個單調(diào)重復而又深情綿綿的一天,詞人遙望遠方,癡心盼望著“歸鴻”帶來丈夫的消息,癡心盼望著“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日子,一直等待到“殘云碧”的黃昏時刻。但是,依然是“歸鴻聲斷”,等待落空。詞人只能孤獨地回到房中,面對靜靜的爐煙,準備著再度煎熬長夜的寂寞無聊時光。窗外,已經(jīng)是落雪紛紛,寒意逼人;室內(nèi),閨婦還在紅燭燈下精心打扮自己,她為自己插戴上“鳳釵”、“人勝”之類的首飾,明亮輕盈,婀娜多姿。鳳釵,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又稱鳳凰釵,釵頭作鳳凰形狀。人勝,則是古代婦女在“人日”這樣特定的節(jié)日里所插戴的首飾。古時正月初七為“人日”,剪彩為人形,故名人勝。宗懔《荊楚歲時記》說:“人日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亦戴之頭鬢。又造花勝以相遺。”李商隱《人日》說:“鏤金作勝傳唐俗,剪彩為人起晉風?!笨梢娺@種風俗由來已久。今夜,李清照插戴上“人勝”,就隱隱暗示這又是離別后的一個“人日”,又是一個初春的日子,又是一年的等待落空。按照常情常理,夜晚臨睡之前,應該是除去“鳳釵”、“人勝”的卸妝時候,卸妝才是李清照此時應當做的事情。詞人卻反其道而行之,睡前反而精心妝飾,其用意或許是為了消磨無眠的時光,但這種舉動的涵義決不僅僅是這些。詞人在“燭底”的刻意打扮,是否還依然包含著對突如其來相逢的渴望,期待著丈夫在沒有預料之中的突然歸家?“女為悅己者容”,“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必然還蘊涵著那么一份期盼?!皻w鴻聲斷”,詞人卻沒有失去希望,哪怕口頭上有所怨恨,心底則永遠是牽掛。
上闋寫了一天一夜的漫長等待,失望與期盼相互交替,詞人的情感也隨之起落跌蕩。下闋寫又一個黎明的即將來到。詞人聽到了“角聲催曉漏”,看到了“曙色回牛斗”,周圍聲響、光線的變化詞人都是如此敏感,可以推想,昨夜必定是一個失眠枯坐的長夜。新的一天來到,心情卻沒有任何改變。戶外雖然已經(jīng)有了春意,但是百花還是遲遲未能綻放,詞人更是無心游覽。詞人為這一切找到了一個解釋,說是“西風留舊寒”,仿佛這就是初春季節(jié)春意料峭、無處看花的所有理由。事實上,作者與讀者都明白,詞人的心情惡劣和無意游春,都是因為離別相思所帶來的。雖然時時期待著“歸鴻”乃至重逢,但就是這么一份每日里的牽腸掛肚,也足以令人憔悴。
多情多才的李清照,于是經(jīng)常將這些充滿深摯情誼的詞篇寄給丈夫,鴻雁傳情,以寄托自己的相思情懷,同時也是在婉言勸說丈夫早早歸來,或早日接自己前去團聚。這些作品中,以《醉花陰》最為著名,詞說: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伊世珍的《瑯?gòu)钟洝肪碇幸灿涊d了這首詞的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髡\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政易安作也?!辈徽撨@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單從這一故事的流傳,就足以說明,李清照的生活體驗不是一般文人所能有的。這一故事所傳達的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相思之情,以及兩人之間的才華差異,也都是非常真實的。
這首詞同樣是早期李清照與丈夫分別之后所寫,也是通過悲秋的環(huán)境設(shè)置來抒寫自己的寂寞愁苦。然而,詞人選定了一個特定的日期來寫自己銘心刻骨的相思情懷?!懊糠昙压?jié)倍思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往的重陽佳節(jié),一定是夫妻共同登高賦詩,或者是把酒賞菊。所以,離別以后,再逢重陽,千萬種思緒涌上心頭,詞人就難以自我把持了。詞的上片先寫重陽秋日凄涼冷落的情景。雖然說是節(jié)日,但今天的氣候?qū)嵲趷毫?,“薄霧濃云”布滿了整個天宇,整整延續(xù)了一天,始終沒有見到晴朗的陽光。在這種暗淡陰冷的日子里,愁云布滿心頭的詞人,只能枯坐閨中,點燃“瑞腦”,凄苦地消磨時光。她不敢跨出房門,怕經(jīng)受不住室外的寒冷,經(jīng)受不住“物是人非”的刺激。開篇,詞人就借助氣候、景物的描寫,傳達出離人濃濃的愁苦意緒?!叭鹉X消金獸”一句,寫出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huán)境的凄寂。這是在寫白天,以下轉(zhuǎn)寫夜晚。詞人以一句“佳節(jié)又重陽”作為過渡,點明節(jié)令,也點明佳節(jié)思親的愁苦。接著,就從“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與詞人的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寂苦的心境。詞人完全可以通過加厚被鋪之類的措施抵御秋寒,之所以沒有如此做,根本原因在于這種寒冷實際上是從內(nèi)心冒出的,無法排除,無法抵擋。詞人故意借外界的秋夜凄寒來掩飾自己的真實心境,抒情婉轉(zhuǎn)曲折。上片依照時間的順序,一一說來,貫穿于“永晝”與“半夜”的,是“愁”與“涼”二字。在這個重陽節(jié)日,無論是白晝還是黑夜,李清照都深深地糾纏在愁苦意緒之中。上片已經(jīng)陸續(xù)寫出深秋的節(jié)候、物態(tài)、人情,這是構(gòu)成“人比黃花瘦”的原因。
下片補敘白天的其它活動。到了黃昏時候,詞人覺得不能讓節(jié)日如此輕易過去,何況自己也需要轉(zhuǎn)移注意力,從愁苦中解脫出來。于是,便步入花園,賞菊飲酒。這舉動是隨眾隨俗的,也是特意安排以轉(zhuǎn)移視線的。這次“東籬把酒”,一直飲到“黃昏后”,詞人想擺脫愁苦的心情比較迫切。“東籬把酒”的舉動,還令人聯(lián)想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瀟灑自在的陶淵明。屏居青州時期,一定是夫妻兩人共同的行為。李清照是在極力模仿古人,希望自己能夠灑脫一點。重陽日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詞人的衣袖,環(huán)境還是與陶淵明時代相仿,也與當年丈夫陪伴在自己身旁的時候相仿,然而詞人卻哪里還有往日的情懷:“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前后對比,物是人非,今昔異趣。相思離情,油然而生。作為閨閣婦女,由于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范圍有限,生活閱歷也受到種種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因此,相對說來,她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后,面對孤寂單調(diào)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春恨秋愁來抒寫自己的相思情懷了。從字面上看,這首詞并未直接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卻滲透在詞的字里行間,無處而不在。
值得指出的是,比喻的巧妙也是這首詞廣泛傳誦的重要原因。古詩詞中以他物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無名氏之《如夢令》“人與綠楊俱瘦”、程垓之《攤破江城子》“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秦觀之《水龍吟》“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等等,但卻不及李清照“人比黃花瘦”生動感人。原因是,這個比喻與詞的整體形象結(jié)合得十分緊密,切合女主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使人感到親切。詞中還適當?shù)剡\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片寫菊,并以菊喻人,卻始終不見一“菊”字。詞人用“東籬把酒”這樣的典故與“暗香盈袖”的描寫,突出詠菊的話題,“菊”的色、香、形態(tài),俱現(xiàn)筆端。清代陳廷焯《云韶集》評價說:“無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調(diào),元人詞曲往往宗之?!崩钋逭者@段時間雖然被相思愁苦所包圍著,但畢竟是一種生離之愁。與丈夫往日恩愛的情景給李清照無限美好的回憶,也給了她對丈夫歸來的信心與信任。在歌詞中,李清照會向趙明誠傳達“人比黃花瘦”的消息,期望引起丈夫的憐愛,以圖早日團圓。她本人更是翹首期盼著“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美好時光。有時,她也通過小詞婉言勸說丈夫早日歸來,夫妻一起消磨冬去春來的大好春光?!缎≈厣健氛f: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云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ㄓ皦褐亻T,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這首詞大約作于宣和元年(1119),趙明誠離家已經(jīng)有“二年”的時間了。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絲絲縷縷,縈系心頭。歌詞通過寫春來的情思,含蓄地向丈夫表達自己的心愿。春日的景物被寫得韻味深長。首句用“花間詞人”薛昭蘊的成句,薛昭蘊《小重山》說:“春到長門春草青,玉階華露滴,月朧明?!被们百t成句,自然將其詩意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薛昭蘊詞寫宮怨,李清照借宮怨寫己身獨守空閨的怨苦,為全詞奠定基調(diào)。長門即長門宮,是西漢長安宮殿名。漢武帝皇后陳氏失寵,便被貶入長門宮,后來用之代指冷宮。這個典故同時恰如其分地傳達出李清照當時孤寂的處境和愁苦的心境。以下寫初春景物,無不圍繞著首句隱約點破的主題。初春的景物,只有春草青青、江梅含苞欲放。詞人煮碧云團茶,品清甌而回味拂曉的美夢。夢中是丈夫的已經(jīng)歸來,是夫妻的攜手賞春,是妻子嬌嗔的傾訴,這一幕幕,又歷歷浮現(xiàn)在李清照的眼前。不知不覺中,一天的光陰就這么在沉思回味中消磨過去。黃昏來臨,花影映照,淡月朦朧。戶外春光,在這一時刻反而顯得綽約多姿。面對此情此景,李清照內(nèi)心的千言萬語,匯聚成一句深情的呼喚:“歸來也”!如果丈夫不早日歸來,即將到來的燦爛春色又將被再次辜負。趙明誠離家兩年,李清照已經(jīng)有兩次這樣期盼與失望的體驗,曾經(jīng)兩度辜負春色,當?shù)谌齻€春天來到的時候,李清照多么希望這次的愿望不再落空,兩人可以“著意過今春”啊!“著意”,就是要精心安排,不讓每一寸春光虛過。詞中,李清照有寂寥凄苦的情懷,但并不沉悶消極,而是充滿了熱情的渴望與對未來的精心安排。
但是,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的期待落空,使李清照漸漸生出怨苦之情。這時候的怨苦之意,指向阻撓夫妻重聚的一切外界勢力,也潛藏著對趙明誠遲遲不歸的一絲埋怨?!缎邢阕印氛f: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guān)鎖千重??v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jīng)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椗请x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這首詞詠天上牛郎織女的故事,通過神話傳說,寫人間的離別相思,應該是“七夕”的作品。全詞都是在設(shè)想天上仙人被銀河隔絕的生離痛苦,以及期盼相聚的重重困難。牛郎織女重逢的七夕之夜,已是初秋季節(jié),枯草之間有了蟋蟀的鳴叫聲,梧桐樹葉片片飄落?!安蓍g蛩響臨秋急”(王維《早秋山中作》),這種凄苦的音響,是一個寥落空曠季節(jié)來到的提示,總是給人一種蕭索寂寞的感受。梧桐葉落,蕭瑟滿地,更是秋已來到的明證,《淮南子·說山訓》因此有“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的說法。在這樣一個“悲秋”的環(huán)境里,無論是天上還是人間,都在為離別而愁苦,這濃濃的愁意籠罩了天地萬物?!霸齐A月地”即云為臺階月作地,代指天上,那是牛郎織女居住和相見的地方,平日卻是“關(guān)鎖千重”,將情侶相隔一方,相思不得相見。詞人設(shè)想:即使能夠乘坐木筏,在銀河上自由來去,恐怕也難以相逢。據(jù)張華《博物志》記載:傳說中銀河與大海相通,有人因此乘木筏到了一處城郭、屋舍儼然的地方,遇見織婦以及牽牛人。回家以后才知道自己已經(jīng)到了天上,見過牛郎織女星了。又說這位“浮槎”人就是西漢通西域的張騫。詞人這里反用這個典故,縱然“浮槎”來去,依然一無所遇。相思久遠,要見心愛的人一面,太不容易了。好容易盼到七夕“星橋鵲駕”相聚的日子,由于“經(jīng)年才見”的長期分隔,使情侶之間有了訴說不盡的“離情別恨”。不過,這只是詞人幻想重聚的場面?;氐浆F(xiàn)實,依然發(fā)現(xiàn),“牽??椗?,莫是離中”。詞人的怨苦之情再也無法遏止了,她埋怨自然界的“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陰晴風雨變化不定,人為地帶來重重阻撓,將有情人相隔一方。
李清照借神話故事訴說自己的怨苦,天上仙人相隔痛苦的敘述中充滿著個人的切身感受。其中,“關(guān)鎖千重”的苦恨,“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的擔憂,是指向現(xiàn)實中一切妨礙他們夫妻聚首的因素。詞中“浮槎”來去的尋覓,是相思情懷的追隨。屢屢落空之后,怨苦之意當然就不可避免了。好男兒志在四方,李清照又無法明白地阻攔趙明誠的出仕。這里的“關(guān)鎖”,是丈夫治國平天下的志向,是光宗耀祖的傳統(tǒng)觀念,是家庭的期望,是不允許選擇的選擇,總而言之,是無形的逼迫和壓力。這如何不叫李清照既怨苦又無奈呢!詞人通過神話和自然風雨的描述,含蓄朦朧地表達了“悔教夫婿覓封侯”的心情。
隨著離別日子的越來越久遠,相思痛苦的積淀變得越來越厚重,怨苦之言中夾雜了怨恨之意。《鳳凰臺上憶吹簫》說: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閑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guān)》,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云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這首詞還是寫閨中的離別相思之苦。詞中蘊涵的愁苦意緒之濃郁,心情之悲苦,又超過了上面的幾首詞。上片寫閨人慵懶的神態(tài)和憔悴的外表。到了“日上簾鉤”的時候了,閨中“金猊”香爐中的熏香早就燃盡,且已冰冷。經(jīng)過一夜的不眠或惡夢折騰,起床之后竟然讓紅色的被子隨意堆疊。無心整理床鋪,就更沒有心情梳妝打扮了。而且,這種慵懶無力、興意闌珊的情景,已經(jīng)延續(xù)了許多日子了,以至于精美的梳妝盒上布滿了灰塵?!对娊?jīng)·伯兮》說:“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女為悅己者容”已經(jīng)成為一種固定思維與行為模式,也成為詩詞里表現(xiàn)閨中思婦不堪相思折磨的特定手段。溫庭筠《菩薩蠻》說:“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柳永《定風波》說:“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云嚲,終日厭厭倦梳裹?!倍际窃趯戇@樣一位處于相思痛苦中而慵懶不愿起床、不愿梳妝的女子。李清照的自我敘述,立即令人聯(lián)想到她的這種特殊處境。不堪“閑愁暗恨”的折磨,李清照欲采取躲避的方式,將“多少事”都故意壓下不提,強迫自己忘記。但是,這種一相情愿、自欺欺人的方式畢竟是無用的。嘴上可以不說,心里卻不會忘記,痛苦則不會減輕絲毫。尤其是在形體上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表現(xiàn):“今年瘦”,詞人告訴我們:“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原因具體而落實,就是丈夫離家日子的久遠,相思痛苦蓄積的厚重。從前,李清照或許經(jīng)常用“病酒”、“悲秋”之類的借口自我安慰、自我排遣,而將思念丈夫的真正原因忽略不提。到此時,詞人知道這些排解方式都是無效的,包括前面的“欲說還休”,這些都不能真正擺脫愁苦,所以干脆將內(nèi)心痛苦點明了。
下片詞人盡情傾訴相思之情。過片“休休”,傾吐了離別的痛苦以及長期等待丈夫不歸之絕望。萬事皆休,這次離別,李清照在感情上與內(nèi)心中,當然有過無數(shù)次的挽留,然而,在言語和行動方面必定是無所作為。怎么能阻攔丈夫出仕,自毀前程呢?這種內(nèi)心情感與言行的矛盾,只能通過“千萬遍《陽關(guān)》”曲來表達。纏綿留戀至深,別后痛苦更切,而久盼的不歸,又使得郁積的愁苦意緒漸漸轉(zhuǎn)變?yōu)殡[隱的怨恨。以下李清照用典故含蓄描寫自己的復雜情感。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記載:漢明帝時,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采藥,沿武陵溪而上,得遇兩位美貌仙女,共同生活半年。劉、阮回家之后,見到的居然是第七代子孫了。又西漢劉向《列仙傳》記載:秦穆公女弄玉,喜歡善吹簫的蕭史,結(jié)為夫妻,后夫妻吹簫技能皆出神入化,遂一起登仙而去。弄玉所居后人稱之為“秦樓”。“蕭史弄玉”的故事,后人又賦予一層離別的悲苦情思,李白《憶秦娥》說:“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边@兩個典故中,相戀的男女彼此都是非常恩愛的,情感都是十分真摯的。李清照借此表達她與趙明誠之間的伉儷情深。同時,這兩個典故本身具有或后人賦予了離別的凄悲情調(diào),李清照用來表達自己眼前的心境。人間、仙境的隔絕,又使詞人有了“從此一別兩渺?!钡碾[隱絕望,這正是李清照長期獨守空閨期間一絲一絲蓄積起來的怨恨情緒的表達。理解詞人、永遠記得詞人這一番深情的“惟有樓前流水”,每天見證詞人的倚樓“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已經(jīng)成為詞人必須承受、無法回避的痛苦。“凝眸”之際,雖然還有一種期待,但是,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悲苦怨恨之意也就難以遏制。所以,唐圭璋先生評價說:“此首述別情,哀傷殊甚。”(《唐宋詞簡釋》)與前面幾首作品相比,應該是離別有一段日子以后的作品了。
這首詞感情綿密細致,音調(diào)哀怨低婉,語言清新流暢。以平常言語訴說內(nèi)心深情是這首詞的一大特色,如“欲說還休”、“這回去也”等等。這些普通詞匯經(jīng)詞人精心提煉、巧妙安排,便具有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堪稱“點鐵成金”。再輔之以“武陵”、“秦樓”的典故運用,使作品顯得雅俗相稱,雅俗共賞。
有時,李清照也能自我控制情緒,可以淡淡說來,漸漸流露相思之情?!逗檬陆氛f: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后,正是傷春時節(jié)。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陦舨豢坝脑?,更一聲啼鴂。
這首詞寫傷春思別情緒,淡淡說來,漸見深情。詞人對春天美景的留戀和閨中孤寂的幽怨,都在畫面中得到含蓄展示。春末時節(jié),窗外風已停止,而這一場無情的風所摧殘的花瓣,飄零大地,堆滿簾外,叫人分外憐惜。一年一次,就是這樣的“海棠開后”的“傷春時節(jié)”,每每都要引起詞人無限的傷感,無限的悲悼,讓人“長記”而難忘。風的停息,使閨中閨外一片靜謐,詞人的思念愁緒也仿佛隨之沉寂。然而,仔細品味每一句話,發(fā)現(xiàn)這種思愁深入到詞人的內(nèi)心,永遠無法磨滅。詞人雖然也喝酒、也聽歌,但“酒闌歌罷玉尊空”的時候,面對著“青缸”光線的或明或暗的跳躍變化,獨自忍受著長夜的寂寞與無奈,深埋在心底的愁怨就會一絲絲地翻攪上來。即使在朦朧中睡去,夢魂也自然會停留在那種“幽怨”的狀態(tài)之中,也非常容易被那“一聲啼鴂”所喚回。整首詞沒有特別劇烈的感情噴發(fā),沒有出人意表的比喻夸張,沒有聲嘶力竭的痛苦訴說,在從容平靜中,緩緩揭示內(nèi)心的離別愁思。這是李清照表達離情別思的又一種方式。
李清照在南渡之前與之后都寫過大量的抒寫離愁別恨的詞篇,雖然無法為其作出比較確切的系年,但是,品味詞中語意,還是可以做出大致區(qū)分的。南渡之前,是寫生離之愁苦,悲傷中包含著期盼,冷清中又有熱烈的渴望。她的一言一行,都是要引起趙明誠的充分注意,都是指向團聚的那一時刻。無論是這里談到的《一剪梅》、《醉花陰》、《小重山》、《行香子》、《鳳凰臺上憶吹簫》、《好事近》、《點絳唇》,還是上面章節(jié)談到的可能作于趙明誠在太學期間的分離之作《怨王孫》、之類,都共同具有這樣的情感特征。而南渡之后則是一種死別之悲苦,是人生了無趣味的生不如死的煎熬,是過得一天是一天徹底的絕望。這部分詞作,就要由《南宋詞史》來加以介紹了。
總起來看,在北宋詞壇上,李清照詞的藝術(shù)成就是很高的。她善于從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中精心提煉,自鑄新詞,鮮明準確,生動活潑,短短幾句就往往能創(chuàng)造出鮮明的形象和激動人心的意境。她雖然常常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但又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她的詞風婉麗恬美,被認為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清王士禎在《花草蒙拾》中說:“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幼安(辛棄疾)稱首?!钡谌?jié) 壓倒須眉的《詞論》李清照平生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學理論專著——《詞論》,大約創(chuàng)作于屏居青州期間。首先,李清照一生中只有這一時期心境最平和、時間最充裕,有心情、有閑暇評點文字,批評時賢,提出自己鮮明的詞學主張。其次,到這一時期為止,李清照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母柙~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積累,對詞的創(chuàng)作有了自己獨到深刻的見解。再次,《詞論》中論述批評的作家,從唐末五代一直到北宋中葉,大約截止于哲宗朝。北宋后期的重要詞人周邦彥以及相關(guān)的“大晟詞派”,《詞論》根本沒有涉及。綜合分析,《詞論》作于屏居青州期間是最為可信的。
此外,從元祐以來,受蘇軾影響,蘇軾門下喜歡論詞:晁補之有《評本朝樂府》,李之儀有《跋戚氏》、《書樂府長短句后》、《跋吳思道小詞》、《跋山谷二詞》、《跋〈小重山〉詞》、《再跋〈小重山〉后》、《題賀方回詞》、《跋〈凌歊引〉后》等,黃庭堅有《小山詞序》、《跋子瞻〈醉翁操〉》、《跋東坡樂府》、《書王觀復樂府》、《跋王君玉〈定風波〉》、《跋秦少游〈踏莎行〉》等,張耒有《東山詞序》,陳師道有《書舊詞后》。其中尤以晁補之和李之儀的見解獨到而成體系。晁補之所論還沒有擺脫“摘句品評”的基本模式,然他能夠進一步捕捉詞人的總體特征,如言東坡詞“橫放杰出”、晏幾道詞“風調(diào)閑雅”、張先詞“韻高”等等。這一步的深入,就把詞論家的目光從一位詞人的個別篇章或佳句擴展到全部詞作,在感性的感悟之外,多了一層理性的回味。李之儀則已經(jīng)擺脫了“摘句品評”的方式,如《跋吳思道小詞》,開宗明義,確定了詞與其它文體之間的區(qū)別,所謂“自有一種風格,稍不如格,便覺齟齬?!边@篇小跋最為突出的成績是回顧了歌詞從唐人發(fā)軔直至北宋中葉的大致發(fā)展歷史,是最早的詞史述略。在闡明詞史演變過程時,以極精練中肯的語辭,評價了重要詞人的創(chuàng)作,如評柳永詞“鋪敘展衍,備足無余,形容盛明,千載如逢當日”;評張先詞“才不足而情有余”;評晏殊、歐陽修、宋祁等人詞“風流閑雅”等等。李之儀還根據(jù)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為后人揭示作詞途徑:“茍輔之以晏(殊)、歐陽(修)、宋(祁),而取舍于張(先)、柳(永),其進也,將不得而御也?!庇种更c作詞應追求神韻,力圖做到“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這種以具體詞人為范例,為后學揭示作詞法門的方式,平易淺近,細致得法。
李清照夫婦得到蘇軾門下的一致好評,李清照與這些父執(zhí)們交往甚多。浸淫其間,李清照難免躍躍欲試。她對這些父執(zhí)輩既尊敬,又不敢輕易茍同,便作此《詞論》,自樹一幟。從《詞論》所表述的詞“別是一家”的觀點和舉具體詞人以為范例的論證方式來看,李清照更多地接受了李之儀論詞的影響。但是,李清照對詞本質(zhì)特征的捕捉、分析、討論,遠遠要比李之儀深入,更具有理論總結(jié)的意義。李清照詞作成就遠遠在李之儀之上,對歌詞當然有更加深入細微的體驗,所論必然超越李之儀。這篇《詞論》,還明顯表現(xiàn)出李清照不甘心隨聲應和、獨立不羈的個性。全文如下:
樂府、聲詩并著,最盛于唐。開元天寶間,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時新及第進士開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隱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慘沮,與同之宴所,曰:“表弟愿與坐末。”眾皆不顧。既酒行,樂作,歌者進,時曹元謙、念奴為冠。歌罷,眾皆咨嗟稱賞。名士忽指李曰:“請表弟歌?!北娊赃樱蛴信?。及轉(zhuǎn)喉發(fā)聲,歌一曲,眾皆泣下,羅拜曰:“此李八郎也?!弊院筻?、衛(wèi)之聲日熾,流靡之變?nèi)諢?,已有《菩薩蠻》、《春光好》、《莎雞子》、《更漏子》、《浣溪沙》、《夢江南》、《漁父》等詞,不可遍舉。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獨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吹皺一池春水”之詞。語雖奇甚,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者也。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yǎng)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于世。雖諧音律,而詞語塵下。又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絳、晁次膺輩繼出,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xié)音律者,何邪?蓋詩文分平側(cè),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仄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xié),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乃知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賀方回、秦少游、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無鋪敘,賀少典重。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tài)。黃即尚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自減半矣。(見《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三)
李清照作文,娓娓道來,引人入勝。詞是音樂文學,論詞必須從其本質(zhì)特征出發(fā)。李清照用唐代李八郎故事入手,追溯了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樂曲昌盛的局面,這是宋詞繁盛的淵源。從這個故事里,可以看出音樂感人的特殊魅力,這又是宋詞蓬勃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以下,李清照簡單回顧了唐末五代至北宋中葉以來歌詞發(fā)展的歷史,以及重要作家在其間的作為。如柳永的“變舊聲作新聲”,張先等人的“時有妙語”,等等。在總結(jié)前人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分析了歌詞的平仄、聲韻、音律等文體性特點,得出詞“別是一家”的根本性結(jié)論。李清照生動活潑的敘述和細膩深入的分析,為詩與詞劃清了界線,明確了詞作為音樂文學所應具備的藝術(shù)特性,對詞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以及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的提高,都是大有益處的。
此外,在論述批評的過程中,這篇《詞論》還有兩點引人注目的成績:第一,從文體特征出發(fā),對歌詞的創(chuàng)作提出一系列嚴格要求,即:協(xié)音律、重鋪敘、貴典雅、有情致、尚故實?!对~論》所言,李清照在創(chuàng)作中倒不是一一嚴格遵循,自由不羈的個性使得李清照時有突破。而南宋雅詞作家,幾乎完全遵循李清照所提示的法則進行創(chuàng)作,他們對歌詞的體認與論述,也都是從《詞論》發(fā)展而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清照的《詞論》對后人的影響至深至遠。第二,大膽率直地批評男人世界里的成名人物。宋代重文輕武,許多著名文人兼為朝廷重臣,譽滿國中,如晏殊、歐陽修、蘇軾等。社會上普遍崇拜這些朝廷要員兼文壇領(lǐng)袖,甚至形成一種類似當代“追星族”似迷戀的大眾心理。李清照從不隨眾,她以“知音”的身份,冷靜分析詞壇名家的創(chuàng)作,一一指出他們的疵病之所在,筆鋒涉及蘇軾、秦觀、黃庭堅、王安石等16位詞人,其中許多是父執(zhí)長輩。種種批評,都是一針見血。如批評柳永“詞語塵下”,批評張先、宋祁兄弟“破碎何足名家”,批評晏殊、歐陽修、蘇軾“皆句讀不萁之詩”,晏幾道缺少鋪敘,賀鑄缺少典重,秦觀缺少故實,等等。李清照父執(zhí)輩論詞,雖然也有批評的言論,但以揄揚為主。李清照反其道而行之,眼光、膽識皆不同于眾人。
如此大膽直率的批評,真叫那些“大男人”們難以接受。南宋胡仔斥責說:“易安歷評諸公歌詞,皆摘其短,無一免者。此論未公,吾不憑也。其意蓋自謂能擅其長,以樂府名家者。退之詩云:‘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秊榇溯叞l(fā)也?!辈荒芫唧w說明李清照“未公”在何處,而只是肆意詆毀漫罵,這就是封建社會“大男人”的作為。清人裴暢則評論說:“易安自恃其才,藐視一切,語本不足存。第以一婦人能開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保ㄒ婑T金伯《詞苑粹編》卷九)李清照的文學批評是否公允,可以展開學術(shù)討論。但從性別角度加以歧視,則是封建衛(wèi)道士的眼光,同時從反面證實了李清照與眾不同的胸襟和膽識過人的勇氣。
詞,作為新的詩體形式,從它誕生的那天開始就同女性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寫女性,歌女性,塑造女性形象,代女性立言,開掘女性深層次的內(nèi)心情感,抒寫女性情愛與婚姻中的歡樂、幸福、悲痛,直至憤怒的指斥與控訴,產(chǎn)生過許多名篇佳構(gòu)。然而,這些作品幾乎都出自男性詞人之手,是典型的“男子而作閨音”。所以,其中相當數(shù)量的作品,表現(xiàn)出對女性的扭曲、丑化、狎弄與污辱,往往男性褊狹視角與某些陰暗心理的一種外化與宣泄。這種現(xiàn)象又與當時歌女即席演唱以“娛賓遣興”密切相關(guān)。所以,詞的特色就被認定為“香而弱”(王士禎《弇州山人詞評》)了。廣大的女性世界,任憑男性去隨意描寫、刻畫,由男性代言,又怎能避免扭曲、丑化與變形?李清照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一沉悶窒息的歷史格局。這不僅是詞史上,也是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在中國漫長的文學演變歷史進程中,很少出現(xiàn)擊敗須眉男子且令男性文人膺服的女性作家。李清照便是這漫漫長夜里輝煌燦爛的啟明星。
第四節(jié) 后期其他詞人北宋后期,詞的創(chuàng)作已經(jīng)成為文壇的普遍行為,眾多詞人都有大量詞作傳世,這與北宋前期詞人、詞作寥若晨星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形成鮮明對比。這林林總總的詞人與創(chuàng)作,在前文討論蘇軾詞風影響、大晟作風時,已經(jīng)涉及許多。這一節(jié)選擇其余的成績斐然的作家,做一個集中介紹。
一、宋徽宗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神宗第十一子。其兄哲宗早逝,無嗣,建中靖國元年(1101)佶以弟繼位。徽宗在位26年,建元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在位期間,政治上昏庸無能,重用奸佞小人,無端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將國家拖入水深火熱之中。生活方面荒淫奢靡,以天下之財富供一人之揮霍,導致國庫的空虛與國力的貧弱。最終招致了國家的滅亡。金兵入侵,徽宗匆匆內(nèi)禪皇太子,被尊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靖康二年(1127)為金人所俘北上,在荒涼邊地度過了近十年的亡國之君的囚徒生活,紹興五年卒于五國城(今黑龍江省寧遠一帶),終年54歲?;兆诤蟀肷?jīng)歷之凄慘也為其他亡國之君所無。
從另一方面來看,徽宗又是一位天分極高的詩人和藝術(shù)家。他能詩能詞,有大量優(yōu)秀詩詞傳世;他精通書法,自創(chuàng)“瘦金體”;他擅長繪畫,又工花鳥,存世畫跡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等;他熟諳音律,長于演奏,其他犬馬游樂之事也無不精擅。他平生著作極多,但無刊本行世,存詞只12首(《月上海棠》及《失調(diào)名》二首只剩殘句,不計)。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稱:“徽宗天才甚高,于詩文外,尤工長短句?!鼻昂笃谏畹木薮笞兓够兆诘淖髌访黠@可以被俘為線分為兩期。除《眼兒媚》和《燕山亭》兩首為被俘之后的作品以外,其余十首全是被俘前所作。在這十首詞里,寫的全是表面承平的宮廷生活,內(nèi)容不外是宴樂、祭饗與賞花等等。如《探春令》說:
簾旌微動,峭寒天氣,龍池冰泮。杏花笑吐香猶淺,又還是、春將半。清歌妙舞從頭按,等芳時開宴。記去年,對著東風,曾許不負鶯花愿。
詞寫宮廷賞春與飲宴生活?!扒甯杳钗琛敝?,時光過得非常快,從“峭寒天氣”的初春到“杏花笑吐”的春半,詞人日日笙歌,夜夜歌舞。結(jié)尾將時光回溯到“去年”,去年的日子也是過得如此優(yōu)游歡快,并約定今年春來時的“不負鶯花愿”。如今,得以償愿??梢?,徽宗年年、日日都是過著這樣歌舞升平的生活。詞中帝王的尊崇與富貴情態(tài)卻表現(xiàn)得不多,全詞仍較為清麗。這是徽宗寫作之際的高明處。其中“杏花笑吐香猶淺”不失為頗有詩意的佳句。
這類點綴升平、寫歡歌曼舞的作品中,涉及到北宋后期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如寫都市的繁華、節(jié)日的喧鬧等,可與前文大晟詞人的詞作對照閱讀。其《聲聲慢》寫春日景象,下闋說:“觸處笙歌鼎沸,香韉趁,雕輪隱隱輕雷。萬家簾幕,千步錦繡相挨。銀蟾皓月如畫,共乘歡、爭忍歸來。疏鐘斷,聽行歌、猶在禁街?!被兆谡娴氖腔杪樀卣J為自己治下乃太平盛世,所以才越發(fā)肆無忌憚地享受起來。
前期詞中,也有意境比較清幽、洗脫喧嘩者。宣和七年(1125)冬,因金兵入侵而匆匆出逃,途經(jīng)亳州,作《臨江仙·宣和乙巳冬幸亳州途次》詞,說:
過水穿山前去也,吟詩約句千余?;床ê赜晔枋?。煙籠灘上鷺,人買就船魚。古寺幽房權(quán)且住,夜深宿在僧居。夢魂驚起轉(zhuǎn)嗟吁。愁牽心上慮,和淚寫回書。
詞寫去亳州旅途的感受。當一個終年生活在九重深宮的皇帝走出皇宮,走出汴京以后,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壯麗開闊、優(yōu)美如畫的自然世界。作為一個有藝術(shù)感受的詩人,他也止不住詩興大作了:“過水穿山前去也,吟詩約句千余?!痹趧?chuàng)作上,他從來沒有象這一次這樣獲得巨大豐收?!盁熁\灘上鷺,人買就船魚”,這樣的詩句即使放到唐宋詩人、詞人作品之中,也該是上乘的名句。下片寫夜宿僧房的感慨?!俺顮啃纳蠎],和淚寫回書”,幾乎同常人一般,在“僧居”、“幽房”里憂愁下淚。這時候的徽宗已經(jīng)知道愁苦為何物,世事艱難的體會,使這位皇帝和常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了。
徽宗流傳最廣的作品則是被俘北去以后之所寫的《眼兒媚》和《燕山亭》。由無上尊貴的帝王淪落為任人宰割的囚徒,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過于巨大,其凄苦怨愁的體驗也就不同于常人?!堆蹆好摹穼懹跂|北荒涼的流放途中,風格與以前的作品迥然不同: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屏,朝喧弦管,暮列笙琶?;ǔ侨巳ソ袷捤?,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詞人只能凄涼無告地回味著昔日“玉京”的帝王家“繁華”生活,當年“瓊林玉屏,朝喧弦管,暮列笙琶”的景象恍如一夢,已經(jīng)永遠離詞人而去。如今人去蕭索,萬里胡沙,“家山”難覓。詞人在悲苦的羌笛《梅花》怨曲聲中,煎熬著痛苦的時光。這與前期的生活實在有天壤之別。這樣的詞,很近似李煜亡國被俘后所寫的《虞美人》和《浪淘沙》。
寫亡國愁苦與囚徒凄怨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裁剪冰綃,輕疊數(shù)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窮風雨?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jù),和夢也新來不做。
這首詞是詠杏花的,作于詞人被俘北上途中。詞人借盛開之后便不得不凋零的杏花,寄寓了自己國破家亡的哀思,以及對故國的凄苦追戀。上片前六句用擬人手法極寫杏花無比艷麗,筆觸輕靈濃艷。詞人先將杏花比喻作神仙女子,盛開時冰清玉潔,靚妝艷香。這令人聯(lián)想起趙佶在位時的無限風光。很快的,杏花遭受風吹雨打,春暮季節(jié),凋零而去,這又是詞人目前悲苦處境的寫照。后五句筆鋒頓轉(zhuǎn),寫杏花的凋零,實際也就是北宋王朝的零落殘敗?!盁o窮風雨”不只是大自然的風雨,也是政治上的驟雨狂風?!俺羁唷?、“凄涼”、“春暮”,哽咽之聲不斷,是不折不扣的亡國哀吟。下片便直接轉(zhuǎn)為對故國的思戀。換頭以“憑寄離恨重重”承上啟下。作者先把“離恨”托付給“雙燕”,想借它們那不受拘囚的雙翼載走這深沉的故國之思。然而,第一,它們不“會人言語”,無法表達;第二,“天遙地遠,萬水千山”,它們無法知道“故宮何處”。從“怎不思量”到結(jié)尾是第二層,在令人絕望與無可奈何之際,作者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夢中。但可悲的是,近來連做夢的機會都不可得,借助夢魂歸國的希望也完全破滅了。此詞寫得紆徐曲折,沉郁頓挫,全由肺腑而發(fā),故千百年讀后,仍有感人的藝術(shù)力量。王國維說:“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略似之。”梁啟勛《詞學》下篇也評曰:“下半闋愈含忍,愈聞哽咽之聲,極蘊藉之能事?!倍?、陳師道陳師道(1052-1102),字無己(一字履常),號后山,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早年從曾鞏學文,后見知于蘇軾,名列“蘇門六君子”。元祐初,經(jīng)蘇軾等人推薦,起為徐州教授,改教授潁州。罷歸。元符三年(1100)召為秘書省正字。存詞49首。
陳師道是個苦吟詩人。平時出行,偶有詩的感受,便匆忙歸家擁被而臥,苦思冥搜,呻吟之聲如重病患者,甚至累日而后起。當時流傳兩句話說:“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詞林紀事》卷六引)他這種苦吟精神不能不影響到他的詞,所以王灼在《碧雞漫志》卷二中說:“陳無己所作數(shù)十首,號曰語業(yè),妙處如其詩。但用意太深,有時僻澀。”這樣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詞中均體現(xiàn)得比較充分。如《菩薩蠻·七夕》:
行云過盡星河爛,爐煙未斷蛛絲滿。想得兩眉顰,停針憶遠人。河橋知有路,不解留郎住。天上隔年期,人間長別離。
詞與秦觀《鵲橋仙》內(nèi)容相同,但構(gòu)思與藝術(shù)手法則相去甚遠。秦觀寫的是牛郎織女之間純真的愛情,寄寓了作者不落塵俗的戀愛觀。詞里有和諧的畫面和優(yōu)美的意境,是一首虛實兼到、情景交融的抒情詞。而陳師道的《菩薩蠻》則有所不同,詞中的“七夕”只不過是一個遙遠的背景,只是觸發(fā)詞中“停針憶遠人”的一個契機而已?!捌呦Α保饕潜挥脕碣H斥人間的不幸:“天上隔年期,人間長別離?!北M管天上的牛郎、織女被分隔在銀河兩岸,但他們還可以隔年相會一次,而人間卻連“隔年期”都難以得到。全詞以抒情為主,幾乎沒有什么景物的描寫。風格近似其詩,感情寓于理智的分析和判斷之中。但是他的《清平樂》卻頗有韻味:
秋光燭地,簾幕生秋意。露葉翻風驚鵲墜,暗落青林紅子。微行聲斷長廊,熏爐衾換生香。滅燭卻延明月,攬衣怯怯微涼。
這首詞寫秋日來臨的感受。詞人的體驗非常細膩,秋光銀燭,“露葉翻風”,“青林紅子”,色彩暗淡,景物蕭條,處處透露出冷落凄寒的秋意。詞人徘徊于“長廊”,感受著無眠的秋夜,情緒略現(xiàn)低沉。全詞將“悲秋”之意淡淡說出,情意深婉。但詞人用筆力戒輕熟,意象翻新,仍以拗峭驚警見長,與其“苦吟”詩風相通,頗能代表他的詞風。
三、魏夫人魏夫人,名玩,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魏泰之姊,曾布之妻,曾鞏之嫂?;兆跁r曾布為相,她被封魯國夫人,故以魏夫人稱之。博涉群書,工詩。朱熹曾說:“本朝婦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保ā吨熳诱Z類》卷一百四十)存其詞14首,有《魯國夫人詞》。以《菩薩蠻》最為著稱: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紅樓斜倚連溪曲,樓頭溪水凝寒玉。蕩漾木蘭船,船中人少年。荷花嬌欲語,笑入鴛鴦浦。波上瞑煙低,菱歌月下歸。
第一首詞寫女主人公每天去溪邊遙望“離人”歸來:“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边@溪邊柳下,也就是當年送別遠行人的地方。然而,她不僅朝朝失望,月月失望,甚至年年失望了:“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薄叭辍痹诠糯⒉皇谴_數(shù),乃泛指多次之意。盡管如此,這位婦女的內(nèi)心仍充滿柔情:“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边@兩句很富詩情:遠山與清溪掩映在斜陽之中,樓臺倒影在溪水中而微微蕩漾,其間有成對飛起的鴛鴦?!案舭秲扇?,出墻紅杏花”又饒有畫意:隔岸錯落有致的“人家”的點綴,“出墻紅杏”色彩的重筆渲染,使畫面顯得有層次有生活情趣。作為一個女詞人,魏夫人的感受是細膩的,捕捉形象的能力也是很強的。在這樣秀美的風光中虛度年華,苦苦等待著戀人的歸來,女子所承受的精神折磨要更深入一層。
后一首寫蕩舟清溪,直到鴛鴦之浦,入夜,才唱著菱歌,沐浴著月色返程,頗有江南民歌的余韻。這仿佛是一次蕩舟嬉游,又仿佛是水鄉(xiāng)的一次采蓮勞動。南朝以來的民歌中,早就賦予“采蓮”以特定的情愛意義?!吧彙敝C音“憐”,有愛憐之意。在南國水鄉(xiāng)的柔波里,似乎又蕩漾著青年男女的喜悅與情愛,含蓄而耐人尋味。芳香的“木蘭船”,俊美的“人少年”,嬌艷的“荷花”,動聽的“菱歌”,以及“鴛鴦浦”地名的暗示,都透露出情歌的氣息。這是女詞人有意識地模仿民歌所寫的一首生動活潑的情詩。對于封建時代的女性來說,敢于追求情愛且形諸筆墨,就已經(jīng)具有了非凡的勇氣。
魏夫人存詞不多,但值得吟玩的作品卻為數(shù)不少。魏夫人在詞中所體現(xiàn)的心態(tài),與男性詞人為女子“代言”者相去甚遠。這里,不是對一位男性戀人的念念不舍,不是迷醉于男子的風流才貌,而是作為一位封建社會的弱女子的特有悲哀。如《定風波》說:
不是無心惜落花,落花無意戀春華。昨日盈盈枝上笑,誰道,今朝吹去落誰家?把酒臨風千種恨。難問。夢回云散見無涯,妙舞清歌誰是主?回顧。高城不見夕陽斜。
這首詞借落花為喻,以花喻人,妙想天成。上片寫落花,是從閨中人的眼光出發(fā)?!奥浠ā钡碾S風吹去,無端飄零,預示著佳人紅顏老去,卻又無可奈何。這是一種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悲苦。下片寫佳人。懷著青春流逝的焦慮,佳人“把酒臨風”。現(xiàn)實中,佳人命運如同“落花”,無人憐惜,在寂寞中凋謝。所以,只有在夢中方有所回味,“夢回云散”時,舊情無覓。“妙舞清歌誰是主”,女子一生只能依托于人,詞中女主人公又不知能向誰托付終身。這是那個社會女子身世不由自主的悲劇。上下片人花相映,同病相憐,皆因時光的無情,世人的冷漠,知音的難覓。這才是古代女子的心里話。與李清照相比,魏夫人的創(chuàng)作要含蓄委婉了許多,畢竟有受宰相夫人身份制約的地方。然而,詞中頑強突破重重束縛,堅定地透露出來的“情思”,表現(xiàn)出古代婦女的執(zhí)著情愛追求,依然難能可貴。
魏夫人寫得最為出色的還是“別情”詞。它能夠傳達出女子特有的細膩、敏感。除上述《菩薩蠻》以外,又有《點絳唇》:
波上清風,畫船明月人歸后。漸消殘酒,獨處憑欄久。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煙疏柳,隱隱蕪城漏。
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集中到這首詞中。清風、明月、畫船,本來應該是賞心悅目的。但是,詞人所面對的卻是難堪的別離,秀美的景色反而更加招惹離人的愁苦。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所以,“人歸后”,在孤獨中消磨光陰的詞人只能以酒消愁,百無聊賴。當“殘酒”消盡,“獨處憑欄”的寂寞將再次淹沒詞人。周圍的景物雖清新秀麗,糾纏主人公的愁思因此卻永遠拂之不去。下片就轉(zhuǎn)為直接的愁緒抒發(fā)?!按撕弈昴暧小?,擴展了時間與空間,將今日所遭受的別離之苦與曾經(jīng)所遭受的及即將要忍受的折磨聯(lián)系了起來。以“淡煙疏柳”之景語與“隱隱蕪城漏”的聲響做結(jié),將人生不如意時的愁苦含蓄委婉地表達了出來?!暗瓱煛泵悦桑笆枇币酪?,“蕪城漏”斷聲隱隱傳來耳際,蓄積得越來越多的愁緒也彌漫在景物與空氣之中,無處不在。詞人真正無法躲避這種離思的折磨了。
魏夫人的成就顯然遠不及李清照,與宋代另一位著名女詞人朱淑真相比較也還是有所欠缺。她既沒有李清照這樣獨特的個性與生活的波折起伏,也沒有朱淑真那樣慘痛欲絕的個人經(jīng)歷,才華也不如她們兩人。但是,在中國古代女詩人詞人當中,她和她的詞仍應占有較為突出的位置。在此以前,很少有女詩人或女詞人能象她那樣留下眾多的作品,也很少有人能象她那樣,比較廣泛地反映出閨閣婦女的生活內(nèi)容與內(nèi)心感受,在藝術(shù)上,詩意的追求,畫面的構(gòu)筑,色彩的涂抹,音節(jié)的變化,在自然之中可見匠心獨運。毫無疑問,魏夫人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女詞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評云:“魏夫人詞筆頗有超邁處,雖非易安之敵,亦未易才也?!彼摹⒅x逸謝逸(?-1113),字無逸,號溪堂,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少孤,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考中。遂絕意仕進,終身隱居。以詩文自娛,與其弟并稱“二謝”,名列《江西詩社宗派圖》。南宋劉克莊慨嘆“其高節(jié)亦不可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五)。有《溪堂詞》,存詞六十多首。
謝逸詞遠承花間的艷麗,又兼有晏、歐之婉柔,標致雋永,輕倩可人,名篇甚多,在北宋后期詞壇獨樹一幟。如《蝶戀花》:
豆蔻梢頭春色淺。新試紗衣,拂袖東風軟。紅日三竿簾幕卷,畫樓影里雙飛燕。攏鬢步搖青玉碾,缺樣花枝,葉葉蜂兒顫。獨倚欄干凝望遠,一川煙草平如剪。
詞里有新春的景色,但這只不過是舞臺的背景。詞的重點在于寫人,這個人是“豆蔻梢頭”的少女。杜牧《贈別二首》中有“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之句。詞中的“豆蔻梢頭”一語雙關(guān),既指新春,又指少女。這個少女的形象是很鮮明的:她試著紗衣,拂動著衣袖,到“紅日三竿”之后,卷起簾幕,忽然看見畫樓影中有燕子雙雙飛過,于是引起了她的孤獨之感。下片寫少女的裝飾,不僅有步搖、玉碾,而且還插著獨出心裁的花枝,引得蜂兒向頭上撲來。如花似玉的少女,倚欄遙望,心也隨著一川煙草飛向遠方了。這種情感寫得很委婉,很含蓄。這一特點,與前面晏殊《破陣子》、《山亭柳》相比較,則更加鮮明了。這首詞很象是一幅工筆的簪花仕女圖,既秾艷,又柔婉。
再看他的《千秋歲》:
楝花飄砌,蔌蔌清香細。梅雨過,蘋風起。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峰翠。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蜜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修竹畔,疏簾里。歌余塵拂扇,舞罷風掀袂。人散后,一鉤淡月天如水。
詞里寫的是一種“幽恨”與“蜜意”,這種情意是那樣綿長、執(zhí)著,直至無人可以敘寫,無法可以解脫。歌,不能消除;舞,不能驅(qū)散。特別是酒闌人散之后,在“一鉤淡月天如水”的畫境中,更加使人感到空虛和寂寞。情寓景中,耐人咀嚼?!掇@詞選》評論說:“筆墨瀟灑,自饒一種幽俊之致?!绷鱾髯顝V的是他的《江城子》:
杏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颺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只有關(guān)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詞寫千里懷人,情意纏綿。杏花春水,村館酒旗,綠柳陰濃,野渡舟橫,自是一派春機。鄉(xiāng)野的淳樸,景色的秀麗,環(huán)境的清幽,已經(jīng)在一幅幅雋美的風景畫面上展現(xiàn)。但詞人卻心向江南,懷人而生無限悵惘。情景的抒寫中,自然融入唐人詩意,淡遠高雅。下片回憶意中人,寄希望于共賞“素光”,以了此深微的心愿。平實寫來,搖曳生姿。結(jié)拍三句,尤覺雋妙:“只有關(guān)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清新蘊藉,婉轉(zhuǎn)多姿?!拔壹某钚呐c明月”,普照千里的明月將兩地相思戀人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據(jù)《復齋漫錄》載:“無逸嘗于黃州關(guān)山杏花村館驛題《江神子》詞,過者必索筆于館卒,卒頗以為苦,因以泥涂之?!保ā盾嫦獫O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三)可見當年此詞之受人愛賞了。
北宋后期文人填詞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學創(chuàng)作現(xiàn)象,許多作家都有數(shù)量可觀的作品傳世,在內(nèi)容與藝術(shù)上也有獨到之處。這里,既有群體的創(chuàng)作影響,也有個體的自主行為。這與北宋前期詞人的偶爾為之大相徑庭。這些星羅棋布的詞人,共同構(gòu)成了詞壇繁榮似錦的盛況。這里只是擇其要而介紹之,以窺北宋后期詞壇的概貌。
李清照的創(chuàng)作成就,毫不遜色于任何一位男性詞人。宋代文人對李清照就已經(jīng)拳拳服膺。王灼說:“若本朝婦人,(李清照)當推文采第一?!保ā侗屉u漫志》卷二)朱彧說:“本朝女婦之有文者,李易安為首稱?!保ā镀贾蘅烧劇肪碇校v代眾多心高氣傲的文人墨客更是傾倒于她的卓越才華?!澳兄欣詈笾?,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保ㄍ跤秩A《古今詞論》引沈去矜詞論)將李清照與后主李煜、詩人李白相提并論,推崇至極,無以復加。清代執(zhí)文壇牛耳者王士禎,也自豪地說:“張南湖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仆謂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皆吾濟南人,難乎為繼矣?!崩钋逭諆叭粸橥窦s詞的宗派大師。其他贊美之辭,比比皆是?!耙装苍谒沃T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黃九之下。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之班。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保ɡ钫{(diào)元《雨村詞話》卷三)“李易安詞風神氣格,冠絕一時,直欲與白石老仙相鼓吹。婦人能詞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絕前后者?!保愅㈧獭对粕丶ぴ~壇叢話》)“易安跌宕昭彰,氣調(diào)極類少游,刻摯且兼山谷。篇章惜少,不過窺豹一斑。閨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鋒大露,被謗殆亦因此。自明以來,墮情者醉其芳馨,飛想者賞其神駿?!保ㄉ蛟病毒w瑣談》)李清照以其天才的文學創(chuàng)作、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確立了自己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王僧保作《論詞絕句》總結(jié)說:“易安才調(diào)美無倫,百代才人拜后塵。比似禪宗參實意,文殊女子定中身?!保ā豆沤裨~辨》)
第一節(jié) 李清照的個性與成因宋代出現(xiàn)如此一位杰出的女作家,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與唐人比較,唐代也有許多女詩人,卻沒有一流的作家。佼佼者如薛濤,充其量也不過是二三流詩人。宋代則出現(xiàn)了李清照這樣的超一流的女詞人。究其實質(zhì),這首先與詞的文體特征有關(guān)。宋詞具有濃厚的女性文學之特征,詞之柔婉低約的審美特征,就與古代女子的群體性格相互吻合。唐末五代北宋時期,大量的男性詞人代女子“作閨音”,以女性口吻抒情達意。而且,男性詞人越具女性氣質(zhì),歌詞就寫得越出色,如秦觀、晏幾道等等。但是,這畢竟隔了一層,有隔靴搔癢之遺憾。李清照以一女子,知音識律,用詞抒寫女性心靈,當然是得心應手。這就決定了歌詞這種文體應該產(chǎn)生一位超一流的女作家,李清照于其間應運而生。
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宋代又何以只產(chǎn)生李清照這樣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呢?這就與李清照獨特的家庭出身、生活經(jīng)歷、以及因此形成的個性特征密切相關(guān)。文體的適應與個性的突出兩方面結(jié)合,造就了宋代一位卓越的女性作家。
一、李清照的生平李清照(1084-1151?),自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市)人。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字文叔,是當時著名的學者,“以文章受知于蘇軾”,繼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等“蘇門四學士”之后,與廖正一、李禧、董榮等名列“蘇門后四學士”,《宋史》為其立傳。李格非的文學創(chuàng)作,受到人們相當高的推崇。南宋韓淲《澗泉日記》卷下轉(zhuǎn)引他人評價說:“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司馬遷)之后,一人而已?!彪m為過譽之辭,但能說明宋人對其文章的推崇備至?!端问贰だ罡穹莻鳌返脑u價比較平實,說:“格非苦心工于詞章,陵轢直前,無難易可否,筆力不少滯?!崩钋逭盏哪赣H王氏,則是仁宗朝重臣狀元王拱臣的孫女①,同樣出身名門,有著極高的文學修養(yǎng),《宋史·李格非傳》稱其“亦善文”。父母雙方的家學淵源,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繆鉞先生因此稱“易安承父母兩系之遺傳,靈襟秀氣,超越恒流。”(《詩詞散論·論李易安詞》)
李清照大約出生于家鄉(xiāng)濟南章丘②,童年時代隨父居住在都城汴京。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18歲的李清照與21歲的趙明誠結(jié)為伉儷。趙明誠是宰相趙挺之之子,以父蔭,歷任州郡地方官,是著名金石收藏家?;楹?,夫妻伉儷情深。兩人之間有相聚的甜蜜,有別離的思念?;楹蟮诙?,即徽宗崇寧元年(1102),政壇上的風云動蕩再次波及到她的家庭。這一年,徽宗受蔡京的鼓惑,決意繼承父親神宗、兄長哲宗的變法遺愿,再度全面推行新法。崇寧者,追崇熙寧之意也。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被打入“元祐黨人”之列,趕出了京師。李清照第一次經(jīng)歷了生活的風波打擊。崇寧二年(1103),趙明誠結(jié)束太學求學生活,出仕為官。夫妻兩人有了自己的經(jīng)濟收入,生活變得滋潤自得。
大觀元年(1107)七月,趙挺之死后被罷免官職。李清照經(jīng)歷了再一次的生活風波打擊。在政敵蔡京的指使下,朝廷大興刑獄,因父喪去官的趙明誠兄弟鋃鐺入獄。所幸的是這場暴風疾雨很快就過去了。趙挺之的三個兒子一齊被罷免官職,趕回老家閑居。李清照陪伴著趙明誠,婚后第一次回到山東青州居住。這一次回青州,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妻共同鄉(xiāng)居了十年時間。政和元年(1111)初,趙挺之夫人郭氏奏請朝廷恢復其已故丈夫被罷落的觀文殿大學士之職,徽宗詔令同意。趙挺之的三個兒子,應該就是在這一年陸續(xù)恢復官職,再度跨入官場。大約在政和七年(1107)前后,趙明誠再度離家,開始了新的一輪仕途奔波生活。直到宣和三年(1121),才出任萊州郡守。這時候,趙明誠已經(jīng)有能力將李清照從青州接出,到任所團聚。這一年的秋天,李清照離開居住了十幾年之久的青州,風塵仆仆,前去與趙明誠相聚。依據(jù)宋代官員三年一任的慣例,趙明誠結(jié)束萊州任期后,應該是宣和六年(1124)轉(zhuǎn)守淄州(今屬山東淄博)。
趙明誠在淄州任所,迎來了北宋動蕩乃至滅亡的最后一場大災難。靖康年間,金滅北宋,44歲的李清照舉家南渡。兩年之后,趙明誠在赴任湖州途中中暑病故。在顛沛流離之中,夫妻一生辛勤收集的金石文物損失殆盡,李清照在孤苦無依的生活中結(jié)束了作為詞人的一生。
以上所述,詳于北宋,略于南宋。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為,《南宋詞史》還將繼續(xù)涉及。
二、李清照的個性及其成因作為一位一流的藝術(shù)大師,必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方能塑造出“這一個”,形成與眾不同的風格。中國古代的女性與男性相比,更多地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她們沒有讀萬卷書的必要,沒有行萬里路的機會,只能靜守閨中,老死牖下?!皨D人專以柔順為德,不以強辨為美也。”(司馬光《家范》卷八)相比之下,古代女子更缺乏個性特征。所以,中國古代不乏女性作家,卻多數(shù)是二三流的,只有李清照能夠卓立于眾女子之上。從李清照的一生所作所為來考察,她是一位個性鮮明、超越塵俗的女性,是一位別開生面的獨創(chuàng)性作家。李清照能夠卓立于眾多女性之上,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光輝的篇章,這與她始終真率地面對自己的生活,保持爽直、自由、不羈的個性密切相關(guān)。這種個性特征表現(xiàn)于文學創(chuàng)作,成為李清照躋身于一流作家行列的重要原因。
個性是一種“具有意識性”的構(gòu)成物,“是由個體的活動參加于其中的客觀社會關(guān)系系統(tǒng)的運動而產(chǎn)生的?!痹谶@種“客觀社會關(guān)系系統(tǒng)”中,個體通過社會活動或教育等等習染而形成個性。一個人的童年、少年、青年之成長期,同樣是個性逐漸形成、最后定型的時期。個性一經(jīng)形成,其內(nèi)質(zhì)則很難改變,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探索李清照個性之成因,必須把目光回溯到她早年的生活及其環(huán)境。
首先李清照有著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寬松自由的家庭環(huán)境。李清照自幼便生活在一個學術(shù)空氣與文學藝術(shù)空氣都十分濃厚的家庭環(huán)境里,耳濡目染,李清照早年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少女時代的李清照便顯露出與眾不同的藝術(shù)才華。她精通音樂,而且,還擅長書法、繪畫,她的作品,明清之際還較多地見諸記載。當然,李清照最為擅長的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碧雞漫志》卷二稱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瞻,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辈湃A橫溢的李清照,在少女時代便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文學天賦,也在這一階段逐步形成了卓爾不群的個性。
歷代士大夫家庭不乏聰慧的才女,卻很少能象李清照那樣脫穎而出。這里更關(guān)鍵的原因是李清照生活在一個寬松開明的家庭環(huán)境之中,天真少女之身心都得到相對自由的發(fā)展,率真的心靈較少受到扭曲。這與其父李格非的學術(shù)淵源有關(guān)。李格非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其仕途沉浮與蘇軾休戚相關(guān),流傳至今的《洛陽名園記》,頗有縱橫家的議論氣概,與蘇軾文風一脈相傳。可見,李格非的學術(shù)思想、人生態(tài)度都深受蘇軾的影響。蘇軾所論,崇尚真情與個性,鄙視程頤等理學家所倡導的“滅私欲則天理明”等違背人之本性的倫理規(guī)范。蘇軾尤其反對將人的本性與欲望割裂,他說:“人生而莫不有饑寒之患、牝牡之欲,今告乎人曰:饑而食,渴而飲,男女之欲,不出于人之性也,可乎?”蘇軾所說,順應人的自然真性,個人的語言行為乃至人格都可能得到比較健全的發(fā)展。因此,蘇門師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較多地流露出創(chuàng)作主體的真情本性,經(jīng)常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少有現(xiàn)實或世俗的顧忌。道貌岸然的理學家們對此深惡痛絕,蘇軾的政敵也多以此為口實,攻擊蘇門師友。例如,元祐三年(1088),后來成為李清照公公的趙挺之攻擊黃庭堅“恣行淫穢,無所顧憚”(《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百十一);元祐六年(1091),楊康國攻擊蘇轍“所為美麗浮侈,艷歌小詞”,蘇軾尤過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百五十五)。這與南宋人士對李清照創(chuàng)作的指責,如出一轍。李格非置身于蘇門這樣一個相對自由通脫的學術(shù)環(huán)境之中,思想意識與行為方式深受影響。表現(xiàn)于家庭管理與子女教育方面,李格非并不輕視或束縛女性,任隨李清照自由發(fā)展身心,為李清照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寬松的家庭環(huán)境。
李清照有《如夢令》詞,描述自己少女時代的生活,是最好的文獻資料。詞云: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里的“溪亭”、“藕花”、“鷗鷺”都是泛指,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時的所見所聞。這時,李清照應該已經(jīng)來到汴京父親的身邊,歌詞所寫的是汴京周圍某處的景色。這首詞記載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閨中少女生活。詞寫自己由于醉酒貪玩而高興忘歸,最后誤入“藕花深處”。由于不期而來的劃船趕路少女,卻把已經(jīng)棲息下來的“一灘鷗鷺”嚇得四下飛起。小詞的筆調(diào)極其輕松、歡快、活躍,語言樸素、自然、流暢。令人詫異的是一位大家閨秀,居然可以外出盡興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辨歸路”,“誤入藕花深處”。迷路之后,沒有迷途的驚慌,沒有歸家惟恐父母責怪的懼怕,反而又興致勃勃地發(fā)現(xiàn)了“鷗鷺”驚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鮮明、生機昂然的畫面,歡樂的氣氛洋溢始終。這樣自由放縱的生活對少女李清照來說顯然并不陌生,也是充分地獲得父母家長許可的。否則,只要一次嚴厲的責罵,美好的經(jīng)歷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記憶。這首詞顯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膽和對自然風光的喜愛,這樣的作為及個性與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環(huán)境的寬松密切相關(guān)。
與李清照同時代的袁采記載說:“司馬溫公(光)居家雜儀,令仆子非有緊急修葺,不得入門中。婦女婢妾無故不得出中門,只令鈴下小童通傳內(nèi)外。”(《袁氏世范》卷下)如果李格非也象司馬光一樣,甚至象《牡丹亭》中陳腐不通的杜寶,不允許女兒到自家花園游玩,李清照當然就沒有上述的機會和情趣了。即使當今社會,許多父母對未成年女兒的牽腸掛肚之管束,也要比李格非嚴厲,更多一些規(guī)范和戒條。遙想一千多年前,古人有如此通達開明的態(tài)度,真是令人欽佩。李清照自主、自強、自信的品格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緩慢形成。成年之后,李清照始終不肯“隨人作計”的獨立性格,對愛情的大膽率真追求與表達,就根植于早年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與教育。
其次,李清照的第一次婚姻生活美滿、幸福。古人通常早婚,結(jié)婚時往往性格還沒有最后定型。作為一位18歲的少女,李清照結(jié)婚時性格不能說是完全成熟了?;橐?,對于任何時代的女子來說,都是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改變,是人生旅程的一大轉(zhuǎn)折。她們不得不結(jié)束有父母可以依傍、可以撒嬌的天真爛漫的少女生活,承擔起一定的家庭義務與責任,要以新的角色身份去面對陌生的公婆與丈夫。這種巨大的轉(zhuǎn)變和陌生的身份,對一位位稚嫩的少女來說,往往是前期的心理與經(jīng)驗準備不夠,而顯得突兀。尤其是對古代女子而言,婚姻,意味著在重重的束縛之外,又增加一條“夫權(quán)”的鎖鏈,許多家庭因此埋下悲劇的禍根。這在封建社會是司空見慣的?;橐鰻顩r,對女子個性的最后成型,影響至深。古代封建社會青年男女婚姻,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對彼此陌生的男女青年驟然間被組合到一起,成立一個新的家庭,相互之間在興趣、性格、愛好、文化修養(yǎng)等諸多方面經(jīng)常存在著巨大反差,夫妻之間很少有恩愛可言。古代女子更多的是“所嫁非偶”,婚姻就是青春生活的墳墓。在婚后凄風苦雨的煎熬中,許多女子被漸漸消磨去才氣與個性,憔悴枯萎,在凄涼無告中默默離去。宋代另一位著名的女詞人朱淑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朱淑真的才華與創(chuàng)作成績在宋代女作家中僅次于李清照。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所嫁非人,只能在斷腸悲苦中吟詠自己的余生。沒有這一段婚姻的不幸經(jīng)歷與非人折磨,朱淑真的創(chuàng)作成績或許不在李清照之下。因此,李清照有了自己稱心的丈夫,滿意的婚姻,李清照確實是幸運的。
從李清照與趙明誠后來對待婚姻生活的態(tài)度來看,兩人都是感情比較投入、比較真誠的。他們都具有率真的個性、對美好事物執(zhí)著追求的純情。他們的結(jié)合,是這種個性與純情在現(xiàn)實社會中所得到的某種體現(xiàn)。兩人真是十分的幸運。他們的婚姻,從整體格局上沒有擺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但是,兩人在婚前有了一定程度的互相了解,乃至彼此產(chǎn)生傾慕之情,這為他們的婚姻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礎(chǔ)。這在男女隔絕的封建社會里就顯得非常難能可貴。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那種一見鐘情、生死相戀、白頭偕老、??菔癄€永不變心的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只能到戲曲、小說中去尋找,只存在于文人的幻想世界之中,現(xiàn)實人生則要平淡實際得許多。而李清照與趙明誠這樣一些朦朧的婚前感情交往,就是那個平淡實際的現(xiàn)實社會里的一束束火花,是平淡中的驚奇。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雖然不如戲曲、小說中的故事來得離奇,卻完全可以套用一句老話:“有情人終成眷屬”。
李、趙二人情趣十分相投,婚后生活美滿。他們節(jié)衣縮食,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鳖}簽,以讀書為娛樂。夫妻詩詞唱和,堪稱神仙眷侶。崇寧初,李格非入“元祐黨籍”,政治上遭受迫害打擊,趙挺之則附和蔡京新黨,成為朝廷新貴。在這一場政治風波中,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政治傾向也完全相同,一起站在“元祐黨人”的一邊。李清照向趙挺之進言說:“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趙明誠政治態(tài)度同樣明朗。陳師道《與魯直書》說:“正夫有幼子明誠,頗好文義。每遇蘇、黃詩,雖半簡數(shù)字必錄藏,以此失好于父?!保ā逗笊骄邮考肪硎模├钋逭兆饔谕砟甑摹督鹗浐笮颉罚源罅康钠貞浥c趙明誠情投意合的恩愛生活,夫妻深情,款款流露。
相對美滿、幸福的婚姻生活,為李清照的個性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又一種良好的氛圍環(huán)境。李清照對生活更加充滿信心,其自主、自強、自信的性格最后定型。終其一生,這種性格品質(zhì)沒有改變。
三、自強自信個性的表現(xiàn)雖然李清照幸運地獲得了父母之愛和丈夫之愛,但她仍然無法擺脫那個窒息女子才華的社會給她帶來的無形壓力。李清照從來都是以強烈的自信與之做不屈的抗爭。她的《漁家傲》最能說明這種個性特征,詞云: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通過寫夢游太虛、謁見天帝來抒寫現(xiàn)實中的內(nèi)心苦悶,并表露出自我的倔強追求。今夜的夢境是奇特的,天空中彌漫著云濤與曉霧,變成了云霧蒙蒙的朦朧世界。在恍惚之中,詞人已經(jīng)置身于天上銀河如此一個虛無飄渺的神話世界里,迷蒙的銀河中閃爍的群星如同掛滿蓬帆的航船,點點片片飛舞。詞人的夢魂似乎就是乘此“星帆”進入天帝的居所,受到天帝的熱情接待。天帝的殷勤問語,表明詞人是天上“謫仙”似的人物,是天之驕子。事實上,這還是李清照自信、自強個性的流露。李清照自視甚高,人稱李白為“謫仙”,李清照就是以此自擬?!皻w何處”的問語,又流露出李清照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迷惘彷徨。今夜星河彌漫的濃濃云霧,似乎又成為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投影?,F(xiàn)實人生路途漫漫,暮色沉沉,云霧重重。李清照在龐大的現(xiàn)實陰影下奮力地掙扎,但世乏知音,“學詩謾有驚人句”,孤獨寂寞感油然而生。這是脫落了少女、少婦時代的天真無邪、單純幼稚之后的人生感受,其中凝聚著詞人豐富的人生閱歷,充滿著現(xiàn)實生活中頻遭挫折的悲劇感。倔強的李清照并不甘心在這種寂苦中沉默,而是依恃天帝的鼓勵,如鯤鵬展翅,欲乘風高飛遠舉,奔向理想中的“三山”仙境。李白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李清照就是有李白那樣開闊的胸襟、強烈的自信,以及卓然于世俗之上的優(yōu)越感。后人以李清照比擬李白,兩者之間在個性方面也有極其相似的地方。夢境中的天帝,其實就是李清照自強不息的個性,支撐著她永不向命運之神低頭。南渡之后的李清照,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孤獨一身,晚景凄涼。又受到再婚與離婚的打擊,頻頻遭受世人冷眼,心境趨于灰冷。再也沒有“九萬里風鵬正舉”的豪情和自信。所以,這首詞也不可能作于南渡之后。
李清照這種自強自信的個性,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規(guī)范相違背,李清照與現(xiàn)實觀念、周圍社會的碰撞、沖突也就不可避免,在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表現(xiàn)為種種叛逆的方式。簡單梳理,大約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李清照敢于作詩譏刺公公趙挺之,以下犯上。崇寧元年定“元祐黨籍”,趙挺之時官尚書左丞,為朝廷執(zhí)政之一,乃當朝新貴。李清照詩“炙手可熱心可寒”,化用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币詶顕冶葦M趙挺之,官職身份相當。楊國忠是歷史上遭人唾棄的禍國奸臣,應該為導致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安史之亂”負相當?shù)呢熑?。李清照的大膽比擬,完全無視上下尊卑的家庭等級觀念,其大義滅親的勇氣,令人瞠目。袁采《袁氏世范》卷上說:“有小姑者,獨不為舅姑所喜,此固舅姑之愛偏。然為兒婦者,要當一意承順,則尊長久而自悟?;蚋富蚓斯媒K于不察,則為子為婦,無可奈何。加敬之外,任之而已?!崩钋逭账鶠榕c之公然相背。
第二,李清照始終關(guān)切國事,不愿默守閨中。上詩趙挺之,是對徽宗年間的政壇發(fā)表意見。南渡以后,面對淪陷的北方家鄉(xiāng),李清照更是難以抑制內(nèi)心的憂憤。她以沉痛悲憤的心情寫下了“南來尚覺吳江冷,北狩應知易水寒”的詩句。對小朝廷君臣的軟弱恐懼、屈辱退讓,李清照憤恨滿腔,她以典故譏諷說:“南渡衣冠欠王導,北來消息少劉琨?!蓖瑫r,她以歷史英雄人物鼓舞時人斗志,《烏江》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敝祆渑u說:“如此等語,豈女子所能?”(《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正是立足于性別歧視的立場,不滿李清照的鋒芒畢露,恰好從相反的角度突出了李清照的叛逆性格。
第三,李清照在《詞論》中敢于批評男人世界中之名流。宋代重文輕武,許多著名文人兼為朝廷重臣,譽滿國中,如晏殊、歐陽修、蘇軾等。李清照則從不隨眾,她以“知音”的身份,冷靜分析詞壇名家的創(chuàng)作,一一指出他們的疵病之所在,筆鋒涉及蘇軾、秦觀、黃庭堅、王安石等16位詞人,其中許多是父執(zhí)長輩。
第四,李清照晚年的再嫁與離異。李清照在紹興二年(1132)夏再嫁張汝舟,婚后便發(fā)現(xiàn)“以桑榆之晚節(jié),配茲駔儈之下才”的錯誤,毅然訟張汝舟妄增舉數(shù)入官,與之離異。李清照再嫁至離異,為時不過百日。這一段史實,有李清照的自述,史籍中也言之鑿鑿。后人曲為之辯,否認李清照再嫁的事實,都沒有令人信服的確證。另外許多學者也列舉大量宋人再嫁的實例,以為李清照再嫁的旁證,具有相當說服力。然而,北宋自司馬光便倡導“忠臣不事二主,貞女不事二夫”(《家范》卷八),至程頤甚至說“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要求寡婦守節(jié)的呼聲越來越高,倫理規(guī)范也越來越不通人性,越來越嚴厲。北宋中葉以后,士大夫家婦女少有再嫁者。唐代公主再嫁者28人,宋代除宋初的秦國公主以外,以后公主八十余人沒有再嫁者。李清照在這種社會風俗的轉(zhuǎn)變之中,再適張汝舟,繼而訟夫離異,舉止確實驚世駭俗,故后代學者對此屢生疑問。但是,這種行為方式,恰恰與李清照的個性相一致。
第五,文學創(chuàng)作獨辟蹊徑,敢于流露真感情,將內(nèi)心世界坦陳在作品之中,自成一家。李清照真率地描寫自己少女時期歡快的生活和對愛情的朦朧向往,尤其是婚后毫不遮掩地將對丈夫的愛戀、思念之情傾訴于筆端,招致“自古搢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碧雞漫志》卷二)的斥責。無論是對李清照持推崇或貶斥態(tài)度的評論家,都異口同聲地肯定李清照詞“往往出人意表”(宋彧《萍洲可談》卷中),“創(chuàng)意出奇如此”(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十二),“獨辟門徑”(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等等。李清照文學創(chuàng)作之巨大成功,相當大程度上得力于她“無顧藉”的個性。如果李清照稍稍墮入“溫良恭儉讓”的魔道,文學史上必將少一位光彩耀人的女作家。
李清照在她的那個時代是獨一無二的。陸游《夫人孫氏墓志銘》載云:“夫人幼有淑質(zhì)。故趙建康明誠之配李氏,以文辭名家,欲以其學傳夫人。時夫人始十余歲,謝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保ā段寄衔募肪砣澹┮晃慌故芊饨ǘY教毒害如此之深。李清照的前前后后,有多少才華橫溢的女子,在封建禮教的扼殺之下個性泯滅,被默默吞噬。只有倔強自信的李清照留芳青史,李清照是幸運的。
①關(guān)于李清照母親王氏的出身,有多種說法:《宋史·李格非傳》稱其是"王拱臣孫女";莊綽《雞肋編》卷中則稱李格非為岐國公王珪之父王準的"孫婿",似乎李清照的母親是岐國公王珪之父王準的孫女。王仲聞先生《李清照集校注·附錄·李清照事跡編年》辨析說:"莊綽與清照同時,且所云秦檜與孟忠厚為僚婿,與史實合,疑莊綽所言為是。"當代學者大都認可王仲聞先生之辨析。陳祖美先生的《李清照評傳》也采用王仲聞先生之說,認為李清照母親更可能是當時宰相王珪的侄女。然陳祖美先生近期又撰文,依據(jù)李清臣《王珪神道碑》所言"……女,長適鄆州教授李格非,早?quot;之說,斷定:"王準孫女是他(李格非)的前妻,前妻早卒后,又娶王拱臣孫女為繼室。"于是,史料文獻中的兩種矛盾記載,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釋。應該說,這是根據(jù)史料做出的更具說服力的判斷。不過,陳祖美先生又推斷:李格非在前妻去世后,曾鰥居七八年之久,李清照為前妻所生,出生后不久母親即去世,父親在京師為官,李清照一直寄養(yǎng)在原籍,與今天唯一見諸記載的小弟李迒乃異母姊弟,"大約是在16歲的花季,來到父親和繼母所在的汴京’有竹堂’。"(《對李清照身世的再認識》,《文史知識》1998年第10期)這樣的推斷,有兩點可疑之處:其一,李格非曾鰥居七八年之說沒有任何史料證據(j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男子早年喪偶,續(xù)弦就成為頭等大事,這里不僅僅是一個人倫的問題,而且還涉及到生殖養(yǎng)育、廣大門庭的封建孝道。所以,以常情常理推測,李格非長期過著鰥夫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其二,李清照如果早年喪母,父親又不在身旁,孤苦伶仃地寄居在原籍,一直到16歲,怎么在李清照早年的詩詞里一點也讀不出"林黛玉式"的身世孤苦、凄涼,有的只是少女的浪漫、歡快。因此,我認為"李格非先娶王準孫女,早卒,再娶王拱臣孫女"之說成立。然前妻早卒,不曾生育,李格非喪偶不久后當再娶,李清照與李迒都是李格非續(xù)弦王氏所生,李清照早年是幸福地生活在父母身邊的。
?、诶钋逭粘錾谒紊褡谠S七年(1084),這正是李格非奉調(diào)回京的前一年。宋代下層官員,俸祿低微,有時甚至連保證基本生活都有一定困難。有縣尉曾題詩自嘲說:"五貫九百五十俸,省錢請做足錢用。妻兒尚未厭糟糠,童仆豈免遭饑凍?贖典贖解不曾休,吃酒吃肉何曾夢。"(《墨客揮犀》卷二)而且,宋代一任官員考評升遷期間,一般都有進京述職或等待新任命的空閑時間,他們往往利用這段空閑時間回家探親。很難想象此時俸祿微薄的李格非會拖著產(chǎn)后不久的妻子與尚在襁褓之中的幼女旅途奔波。合理的解釋應該是李格非在京師生活安定之后,才將她們母女接回一起居住。此前,李清照與她的母親一直生活在濟南家鄉(xiāng),李清照也應當出生在家鄉(xiāng)--濟南章丘。
第二節(jié) 李清照前期詞作李清照存詞47首。她的詩和散文也都有較高成就,但卻以詞著稱于世。她的詞以金兵攻占汴京為分界線,約可分為前后兩個不同歷史時期。前期,她的詞爽朗明快,善于描寫自然景物,反映愛情生活,歌唱離情別意。南渡以后,她備嘗國破家亡與顛沛流離之苦,生活視野有所擴大,詞的內(nèi)容多為思舊懷鄉(xiāng)或反映個人身世的今昔之感,對國家前途與民族命運的關(guān)懷也時有流露。其過于凄苦哀傷之情調(diào),是那個時代與家國苦難在歌詞中藝術(shù)地體現(xiàn)。
“國家不幸詩人幸,話到滄桑句便工?!睉撜f,最能體現(xiàn)李清照詞的思想深度和藝術(shù)成就的作品出現(xiàn)于南渡之后。然而,李清照卓越的藝術(shù)才華,在前期詞作中同樣有著熠熠閃光的表現(xiàn)。詞人之大膽真率的心靈描寫和清麗自然、流轉(zhuǎn)如珠的語言運用等藝術(shù)特色,也貫穿于前后期詞作之中??v觀李清照的前期詞作,大致表現(xiàn)了她閨中少女的生活情懷、婚姻的甜蜜與夫妻的深情、對丈夫的別后相思等幾方面內(nèi)容。
一、少女爛漫情懷的表露少女李清照純真、自由的個性,充分地展露在對自然山水的喜愛中。有了《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敘述,就可以知道少女李清照外出游玩是比較隨意、盡興的。家庭的詩書教育是一個方面,山水景物的陶冶成為李清照早期教育的另一個方面,這就培養(yǎng)了李清照對生活的熱愛與極其敏捷獨到的審美感受能力。李清照總是歡欣鼓舞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品賞美麗的景色風光,生活是如此的美好而燦爛?!对雇鯇O》說: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文人墨客向來有“悲秋”的傳統(tǒng),所謂“悲哉秋之為氣也”。面對秋天枯萎憔悴的花草,蕭條冷落的景色,人生不如意之事就會涌上心頭,多愁善感的文人不免就凄凄慘慘、唏噓感涕、傷心不已。宋代之前,只有極個別心胸開闊的詩人跳出“悲秋”的傳統(tǒng),以欣喜的眼光賞識著秋天的美景。中唐詩人劉禹錫一生頻遭挫折,卻始終不改倔強剛硬的個性,他對秋天的景色就有另外一幅眼光,《秋詞》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晚唐詩人杜牧出身名門,才華出眾,自視甚高,一生積極想有所作為,他對秋日景色也有另一番賞識,《山行》說:“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崩钋逭兆鳛榕邮澜缰械暮揽?,其豁達的胸襟、爽朗的個性、開闊的視野,毫不遜色于前輩優(yōu)秀詩人。面對“紅稀香少”的暮秋季節(jié),詞人不是在為荷花稀落、荷葉枯萎等流逝的風光景色而惋惜感傷,而是興趣盎然地與“水光山色”相親,品嘗大自然“無窮”的美妙,以充滿詩意的畫筆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深秋湖面風景圖。這里,湖水浩渺,波光粼粼,清澈的綠波與岸邊的“蘋花汀草”掩映成輝。整個畫面的色調(diào)清新秀麗,景物疏落有致。少女的歡欣,使得“蓮子已成荷葉老”的深秋湖面也透露出勃勃生機。詞人是這樣地喜愛自然山水的美好風光,以至留連徘徊,依依難舍。然而,詞人卻轉(zhuǎn)折一層表達,不直接寫自己留連忘返的情思,而是寫“眠沙鷗鷺”對早早歸去游人的埋怨,以表述自身對“水光山色”的無限依戀之情??梢栽O(shè)想,詞人今天又是一次“興盡晚回舟”,臨別之際卻再度留戀,詞人完全陶醉于迷人的風光景色之中。只有感覺到現(xiàn)實生活的美好燦爛,對現(xiàn)實生活充滿了熱情,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詞人才會用如此輕靈歡快的筆調(diào)去描繪暮秋景色,以如此爽朗開闊的胸襟去擁抱自然。
李清照一生中留下了許多題詠花卉的詞作。這些作品同樣顯示出詞人對自然景色的無限喜愛之情,對美的事物的敏銳捕捉與表達能力。品味詞作情調(diào),其中一些比較舒暢歡快的作品,應該是少女時候的創(chuàng)作。如一首《漁家傲》說: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這首詞寫雪里賞梅的情趣,突出雪梅晶瑩的外觀和高潔的品格。在大雪覆蓋的嚴寒冬季,透過雪中一枝“寒梅”,詞人已經(jīng)感覺到“春信”的即將來臨。少女的歡快和浪漫,洋溢在這酷冷的日子里。為了好好端詳這一片雪白背景中獨自傲放的“寒梅”,詞人準備了“金尊”美酒,放懷暢飲。冬日的景色,因這一枝“寒梅”而平添數(shù)分“旖旎”風光,變得嫵媚多姿。詞人以“玉人新浴”、“新妝”寫“寒梅”的凈潔、清麗、高雅,對此“寒梅”同樣留連忘返,以至明月升起,天地間一片晶瑩玲瓏剔透。“此花不與群花比”,雪里“寒梅”的秀麗、高潔、孤傲,都是超然于群芳之上,這又隱隱是少女李清照卓然獨立、桀驁不馴性格的寫照。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向往的少女李清照,在她的筆下,寫秋景而不蕭條,寫冬景而不嚴酷,處處揮灑著少女的青春活力。
李清照少女浪漫的情懷,還展現(xiàn)在對未來愛情的朦朧追求上。她的《點絳唇》詞,隱約透露出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兩位對幸福愛情與婚姻充滿了憧憬的青年男女,婚前曾利用機會彼此見過面。詞說: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閨中生活真是無憂無慮,充滿了開心與歡樂。這首詞的上片描寫少女李清照蕩秋千盡情嬉戲的場面。自由自在的少女宛如一支快樂的小鳥,在“露濃花瘦”的暮春季節(jié),氣候冷暖適宜,著“輕衣”而蕩秋千,以至渾身“薄汗”,玩得酣暢淋漓。下片寫外客來訪、李清照匆忙躲入閨中這樣一個忙亂的小場面?!磅砹T秋千”,稍作休息,卻正好碰上了客人來訪。為了躲避外客,慌張不知所措到“襪刬金釵溜”。象李清照這樣大膽、真率、任性的少女,有如此過度的害羞與緊張,暗示著來客與她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李清照畢竟不同一般少女,臨進閨房之門的一剎那,她尋找借口“倚門回首”,峰回路轉(zhuǎn),佯裝“卻把青梅嗅”,暗地里端詳來客?!扒嗝贰钡募毠?jié)描寫則將李清照如此忙亂慌張的原因點破,原來客人就是她“青梅竹馬”的未來夫君。這一“回首”,再次顯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和與眾不同。趙明誠是李清照的同鄉(xiāng),兩人從小不一定玩耍長大,“青梅”的典故是一種詩意夸張的運用。但這里典故用得天真、俏皮,閨中少女的羞怯、活潑與對未來夫婿的心儀,盡在這一“回首”中。所以,清代李繼昌稱“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之句“酷肖小兒女情態(tài)”(《左庵詞話》)。
這首詞脫胎于晚唐韓偓的《偶見》,詩曰:“秋千打困解羅裙,指點醍醐索一尊。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韓偓的詩場面比較單一,李清照詞的描寫則深入細膩、生動活潑得多了。后人僅僅依據(jù)這首詞的“詞意淺薄”,詞中女子的舉止不象是名門閨秀,而與市井婦女之行徑相似,便否定這是李清照的作品,這樣的推斷是不能成立的。李清照一生中寫過許多被同時代封建迂腐夫子們罵為“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碧雞漫志》卷二)的大膽率真的好詞,體現(xiàn)了李清照獨立不羈的個性。所以,在沒有確鑿證據(jù)之前,應當仍然將此詞認定為李清照即將出嫁時的作品。李清照的父母,就是沒有拿封建的條條框框去約束、規(guī)范他們的女兒,這再一次說明李清照的少女生活是健康幸福、自由自在的,她的大方開朗性格就是這種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
二、閨中寂寞情緒的表達在父母的溫馨呵護下、在有著濃郁文化氣息的家庭環(huán)境中、在風光秀美的湖光山色景致里,無憂無慮長大的李清照,對美的事物有一份獨特的敏銳和細膩的情感,這一切同時也培養(yǎng)了李清照感情的豐富細膩。隨著年齡的增長、性別的覺醒,少女李清照少了一些天真爛漫,多了一些難以言說的心事。面對春來秋去的景色,李清照漸漸變得嫻靜而更多一份婉轉(zhuǎn)的深思。閨中生活是自由的,但也不能免除少女內(nèi)心深處的寂寞?!朵较场氛f:
小院閑窗春色深,重簾未卷影沉沉。倚樓無語理瑤琴。遠岫出云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獨處小院,獨對閑窗,春色深深,詞人領(lǐng)略了一份不可捉摸的寂寞孤單?!爸睾熚淳怼保窃~人沒有心思、沒有情緒的結(jié)果。而重簾遮擋之后,閨中光線越發(fā)昏暗,詞人的寂寞又更深了一層。這樣無言的寂苦,只好通過“理瑤琴”來排遣?!袄憩幥佟保巧倥钋逭账邮艿脑缙诮逃囊粋€方面,是她的日?;顒又弧睦钋逭蘸髞淼乃魉鶠閬砜?,她十分精通音樂,早期的全面教育為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詞人倚樓之際,還看見室外薄暮時候縷縷纏繞于遠山的云絮,微風吹拂下的蒙蒙細雨。敏感的少女立即聯(lián)想到:春色已深,春光將逝,在這風雨之中,梨花恐怕要紛紛飄謝了。戶外景色的逐漸暗淡,春天美景的逐漸凋零,使少女心頭那一絲絲飄忽的愁緒更加拂之不去了。一味的天真爛漫,反而顯得膚淺。有了這一縷縷說不清楚的愁緒糾纏,少女李清照顯示出安閑寧靜的一面,李清照成熟了。
李清照此時會留戀自己喜愛的即將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時光的短暫,這閨中寂寞愁緒的背后,隱然飄蕩著一絲少女“思春”的情懷。《如夢令》說: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爸??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昨夜一場“雨疏風驟”,摧殘海棠,催送春天歸去,敏感的詞人不用到戶外觀察,用細膩的心靈去感覺,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綠肥紅瘦”的狼藉景象。以淡淡的愁懷去體察自然景致的細微變化,也是由詞人的特定心境決定的。昨夜的飲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寬慰不了的私人情懷呢?結(jié)合下文對春日景色漸漸離去的著急,不難體會出少女對自己虛度閨中光陰的焦慮?!皞宿ヌm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保ā豆旁娛攀住と饺焦律瘛罚┻@一份對青春美好年華的珍惜,是古往今來的感情敏銳細膩的女子所共有的。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尋覓到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華之時,就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絲絲縷縷的“思春”情懷,李清照也不例外。日后,李清照對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在早期這些傷春傷懷的作品里已經(jīng)可以看出端倪來了。這首詞的構(gòu)思也十分巧妙,詞人用對話構(gòu)成情感的遞進深入,用粗心的“卷簾人”來反襯自己的敏感細膩,將少女幽隱不可明說的情懷含蓄展示在讀者的面前。
詞中所表達的意境,前人、今人詩詞中也屢屢涉及。盛唐孟浩然《春曉》說:“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適的,酣恬沉睡的詩人不知拂曉已到,是處處啼鳥聲驚醒了詩人。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機透過“啼鳥聲”顯露出來。醒來后,詩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風雨,于是便關(guān)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詩人聽聞啼鳥聲的欣喜,對落花的關(guān)心,都表現(xiàn)了對大自然的熱愛。這首五言絕句著重表現(xiàn)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曉之際的舒適甜暢,語意緩緩,對“花落”的擔憂也是淡淡而來,漸見深情的。晚唐韓偓將這一番詩意改用問句表達,《懶起》說:“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cè)臥卷簾看?!睂β浠ㄍ兑愿嗟年P(guān)注,但“側(cè)臥”的從容姿勢說明詩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緊張迫切。與李清照同時的大詞人周邦彥也有過類似的藝術(shù)構(gòu)思,其《六丑》說:“為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蓖罗o典雅的詞人,將落花比擬作“楚宮傾國”般的美人,語意又婉轉(zhuǎn)一層。李清照的詞顯然直接從韓偓作品中變化而來。這種被他人反復表述過的詩意,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構(gòu)思。對話的雙方身份明確了,反襯的作用更加明顯?!熬G肥紅瘦”的比擬,令人耳目一新。小詞用語淺近平白,語意卻深沉含蓄,表現(xiàn)了花季少女的朦朧淡約愁思。宋人對這首詞就非常賞識,《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六十說:“近時婦人能文詞如李易安,頗多佳句。小詞云:(詞略),‘綠肥紅瘦’,此語甚新?!薄恫匾辉掚椤芳准硪粍t說:“李易安工造語,如《如夢令》‘綠肥紅瘦’之句,天下稱之。”
這樣朦朧淡約的愁思,在李清照其它一些游賞景物的小詞中也時時流露?!朵较场氛f: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寒食清明,春光融和,春風和煦。這是閨中少女一年中最忙碌、最歡快的季節(jié),可以招呼女伴一起踏青出游,或斗草比試,或蕩秋千嬉戲。江梅雖已凋殘,楊柳又是依依,景色秀麗宜人。然而,一絲拂之不去的愁緒繚繞于詞人的心頭。從清晨玉爐沉香的裊裊殘煙里,從依戀“山枕”而久久回味的昨夜夢境中,少女淡淡的愁思隱約可見。春日里,有什么事情能令性情活潑歡快、生活自由自在的李清照發(fā)愁呢?大約就是到了性別覺醒年齡的少女的思春情懷了。昨夜的夢境恐怕也與這樣一位心目中的如意郎君有關(guān)。詞人不明明白白地將愁緒的具體所指道破,少女有少女的害羞、矜持,詞人只是通過黃昏時刻、疏雨稀落、打濕秋千如此一幅迷蒙的畫面,將深藏心底的愁緒略略說出。待字閨中、到了嫁娶年齡的李清照,由于這一份少女的思春情懷,少了一些早年的雀躍,而顯得嫻靜成熟。
李清照畢竟是開朗活潑、大膽真率的,她很少也不愿意受封建禮教的規(guī)范。對少女內(nèi)心最羞于啟齒、最隱秘的那份思春情感,有時竟然脫口而出?!朵较场氛f: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詞寫一位獲得愛情滋潤因而顯得熠熠生輝、艷麗照人的青春少女幽會前后的情感體驗。期待幽會時的喜不自禁、幽會后的寄信重約再見日期,都說明這次幽會給女主人公帶來非常甜蜜的感受。上片寫幽會前少女的動人情態(tài):面如芙蓉,清麗秀美,掩飾不住的內(nèi)心喜悅化作滿臉燦爛的笑容。尤其是斜靠在“寶鴨”香爐上默默回味愛情的甜美時的那秋波一轉(zhuǎn),更是將心底的秘密暴露無遺。“眼波才動被人猜”一句,得歷代評論家的賞識,清人田同之稱其“真色生香”(《西圃詞說》)。思春少女嬌媚、多情的神態(tài),被詞人繪聲繪色、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下片寫幽會回來之后的情思。滿臉的“風情”韻致,說明這位少女還沉浸在幽會的甜蜜之中。才分手不久,立即對意中人思念不已,分別的愁恨便陣陣涌來。于是,少女將這“嬌恨”寫入信箋,寄予對方,焦急地重約在“月移花影”的朦朧美好夜晚再度相見。詞人非常巧妙地將筆墨落在幽會前后的期待與回味之描寫上,而將幽會的過程輕輕地放過。既含蓄隱約,又細膩深入地寫出思春女子情感體驗、情態(tài)表現(xiàn)的豐富多彩。因為幽會時的喜悅與幽會前后的情感微妙變化相比,反而顯得單調(diào)。
李清照本人是否真正經(jīng)歷了這樣一場甜蜜的幽會,還值得商討。或許這僅僅是李清照借題發(fā)揮的題詠之作,然其中必然滲透了李清照的個人情感體驗,或者說是她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封建衛(wèi)道士往往由于這首詞的感情寫得過于流露而否定其為李清照的作品,這正是不理解李清照大膽真率、獨立自信的個性而造成的誤會。
三、夫妻款款深情的展現(xiàn)“有情人終成眷屬”,李清照夫妻因此有了婚后的一段甜美時光?;楹髢赡暌詠砉餐瑦酆玫呐囵B(yǎng)、彼此的愛慕、時而分離的思念,都加深了兩人的情感。與心愛的丈夫朝夕相處,李清照時時表現(xiàn)出楚楚可愛、嬌媚依人的神情。她的詞記錄了這段生活與情感?!稖p字木蘭花》說: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喜愛梅花,常常通過詠梅自我比擬。這首詞不是詠梅詞,卻仍然以梅花的形象比喻自己。春天的時候,從賣花擔上買得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鮮艷的花瓣上還帶著薄薄的晨露。青春妙齡的少婦李清照,買花是為了賞花,是對美的欣賞;同時也是為了裝飾自己,珍視自己的青春年華?;九樱類勖利惖孽r花。這時候的精心化妝,當然是為了博得丈夫趙明誠的賞識,所以,賣花、戴花的動作中又多了一層對幸福愛情執(zhí)著追求的含義。一心想獲得丈夫全部愛情的女子又是“小心眼”的,她會對周圍一切與自己比美的事物發(fā)生莫名其妙的嫉妒,這種嫉妒又轉(zhuǎn)過來表現(xiàn)她對丈夫的深愛。因此,買得鮮花的李清照,忽然多出了一個心眼:不知丈夫是否會更賞識這梅花,認為“奴面不如花面好”。對自己青春容顏充滿信心、爭強好勝的李清照,便一定要與梅花比個高低,特意將梅花“云鬢斜簪”,讓丈夫仔細端詳,究竟誰更漂亮。通過這種對丈夫撒嬌的動作,表現(xiàn)出小夫妻之間的親昵和溫情。充滿了自得、自信的語氣里,透露出李清照婚后的愉悅歡欣。實際上,李清照并不擔心丈夫分心到梅花上,只不過借這樣一個題目與丈夫逗趣撒嬌。少婦的柔情婉孌在這些夫妻日常生活畫面中得到徐徐展示。
趙萬里輯《漱玉詞》時,又以“詞意淺顯”為理由,否認這是李清照的作品。其實,李清照眾多作品皆深得民歌風韻,活潑清新。“易安體”之清麗自然的特色,就是從民歌中汲取了相當?shù)酿B(yǎng)分。這首詞從民歌中脫胎而出的痕跡非常明顯。唐無名氏詞《菩薩蠻》說:“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庭前過。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檀郎故相惱,須道花枝好。一面發(fā)嬌嗔,碎挼花打人?!崩钋逭沼闷湟?,語言變得相對雅麗。在寫夫妻日常生活甜蜜恩愛的同時,突出了自己自信、爭強的個性,這與李清照的為人非常吻合。
與《減字木蘭花》格調(diào)、語意相近的小詞還有《丑奴兒》,清代王鵬運四印齋本《漱玉詞》注也認為這首詞“詞意膚淺”,不象是李清照的作品。這類猜測如果沒有證據(jù)的話,都不足為憑。這首詞說:
晚來一陣風兼雨,冼盡炎光。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郎,今夜紗櫥枕簟涼。
閨中少婦的日常生活是平淡的,無非是梳妝、彈琴等一些瑣碎小事,而且每日重復。但如果有了一位心愛的夫君常伴身旁,平淡的生活將閃耀出奇異的光彩,一切瑣事都將蘊涵著夫妻綿綿的情誼。李清照就是選擇了這樣一個日常生活畫面來寫夫妻生活的無窮樂趣。這是一個酷熱的夏季,黃昏時刻一陣的“風兼雨”,消除了大地的炎熱,帶來了夜晚的清爽涼快,李清照與趙明誠有了一個納涼消閑的好時光。于是,李清照對夫君而“理笙簧”,這是李清照從少女時代以來就喜歡的日常消遣。在自己心愛人的面前,又不免格外投入。一次演奏結(jié)束,恐怕是“薄汗輕衣透”,臉上妝飾略顯凌亂。李清照興致勃勃,她仍然不想卸妝入寢,仍然想延續(xù)與趙明誠傾心相對的旖旎時光。她便對著“菱花”鏡子再施“淡淡妝”,時時要以最光彩美麗的形象出現(xiàn)在丈夫面前?!芭疄閻偧赫呷荨?,對鏡梳妝,丈夫在身后偎依相看,這是夫妻生活中多么親昵甜蜜的小場景!妝飾完畢,穿著“絳綃縷薄”的絲織衣裳,如冰雪般潔白晶瑩的肌膚隱約可見,陣陣“酥香”淡淡傳來,趙明誠一定會陶醉其中。下片開頭兩句的描寫,是李清照對自己膚容美貌的非常珍視與自信。女子梳妝打扮之后,總是要好好自我欣賞一番,這大約是古今相通的。而李清照的這一份珍視與自信,就與欣賞她、熱愛她的丈夫趙明誠密切相關(guān)。只有在心愛與愛她的異性之前,今夜的梳妝、穿著、美麗,才有其特殊的意義。古代女子“出嫁從夫”,一生中只能面對這樣一位特定的異性,如果沒有丈夫的愛意和賞識,對一位妻子的容貌自信與生活興致都將是極大的打擊,她將只能在“雨橫風狂”的環(huán)境中默默地“淚眼問花”。李清照是幸福的。所以,她又能夠“笑語檀郎,今夜紗櫥枕簟涼”。今夜的涼爽,將宜于寢眠入睡,其中暗示著夫妻的歡娛恩愛。李清照就是這樣真誠大膽,閨中親昵語、褻狎語敢于形諸筆端,她是在由衷地表達恩愛夫妻生活的無窮樂趣。與李清照同時代的王灼在《碧雞漫志》卷二里斥責李清照說:“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搢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敝傅木褪沁@類語言的作品。而李清照能夠卓然于紜紜女子之上,成為文學史上不朽的作家,也得力于她的真性情與坦率大膽。
李清照現(xiàn)存唯一的一首詠牡丹花之作《慶清朝》,語調(diào)從容和緩,對雍容富貴、秾艷盛麗的牡丹充滿著贊嘆之情,與詞人這個時期的生活格調(diào)相侔。詞說:
禁幄低張,彤闌巧護,就中獨占殘春。容華淡佇,綽約俱見天真。待得群花過后,一番風露曉妝新。妖嬈艷態(tài),妒風笑月,長殢東君。東城邊,南陌上,正日烘池館,竟走香輪。綺筵散日,誰人可繼芳塵?更好明光宮殿,幾枝先近日邊勻。金尊倒,拚了盡燭,不管黃昏。
上闋正面詠花,寫出牡丹的容顏、姿態(tài)、儀表、風貌、神采。牡丹是嬌貴的,需要有低低垂掛的帷幕和朱紅欄桿的悉心精巧呵護。這樣,在暮春時節(jié)群花凋零之際,牡丹才能艷麗開放,“獨占殘春”。唐人皮日休《牡丹》說:“落盡殘紅始吐芳”,李清照用其詩意。牡丹綻放時的美麗是天然的,她容顏淡雅,姿態(tài)柔婉,純真無暇?!按萌悍歼^后”,風吹露洗,牡丹如同拂曉新妝的美人,更加顯示出清麗嫵媚的迷人姿容。這二句也是對“就中獨占殘春”的詳細解釋?!把龐破G態(tài),妒風笑月,長殢東君”,惟獨牡丹盛開之際才有這番艷麗雍容的儀態(tài)。在風月叢中,在春天的相伴之下,牡丹傲然怒放。從唐朝以來,人們就有傾城觀賞牡丹的習俗。唐人劉禹錫《賞牡丹》說:“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北宋邵雍《洛陽春吟》也說:“須是牡丹花盛發(fā),滿城方始樂無涯?!彼?,下闋就轉(zhuǎn)寫滿城賞花的盛況?!皷|城邊,南陌上”,賞花的人群熙熙攘攘。人們或者乘坐“香輪”小車,競相奔走,觀賞牡丹;或者張羅“綺筵”,歌舞相隨,花中作樂。池塘四周,別館旁邊,牡丹盛開之處都籠罩在和暖的陽光之中,也被興致勃勃的人群“烘”擠得分外熱鬧?!熬_筵散日,誰人可繼芳塵”二句是過渡,從民間的縱情狂歡過渡到宮廷的高雅清賞。當宮外的牡丹漸漸開盡,游人漸漸散去,喧鬧漸漸消逝,宮中的牡丹依然勻稱地開放著。宮內(nèi)依然可以舉“金尊”,點紅燭,“不管黃昏”的到來,盡情賞花。漢朝有宮有殿,俱名明光。《三輔黃圖》卷二引《關(guān)輔記》說:“桂宮在未央北,中有明光殿?!本砣终f:“明光宮,武帝太初四年秋起,在長樂宮后,南與長樂宮相連屬?!焙笫烙脕矸褐富始覍m殿,蘇軾《虢國夫人夜游圖》說:“金鞭爭道寶釵落,何人先入明光宮?”李清照這里用來代指北宋京城汴梁。所以,這首詞非??赡茏饔谂c趙明誠一起居住京城的這段時間內(nèi)。
四、婚后離情別思的抒發(fā)李清照的婚姻是幸福的,因此,詞人更加不堪忍受離別相思的折磨。南渡以前,趙明誠需要求學、求仕,需要離家奔波,夫妻離別是不可避免的。作為一個感情細膩豐富、渴望獲得異性愛情的女性作家,李清照內(nèi)心的離愁別恨洶涌而來,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北宋年間,李清照與趙明誠有過多次離別。新婚燕爾,李清照夫妻都居住在汴京,但是,趙明誠當時還在太學讀書,平日寄居在校舍,只有初一、十五等日子方可請假回家。這一對涉世未深的青年男女,剛剛品嘗了新婚的情愛,就不得不分手。相聚短暫,分別日久,使純情的李清照第一次咀嚼了離別的苦澀滋味,寫下了許多動人的抒寫相思別離的詞章?!对雇鯇O》說:
帝里春晚,重門深院,草綠階前。暮天雁斷,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多情自是多沾惹,難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
這首詞寫春暮時節(jié)閨中獨處的寂寞,相思懷人之意,含蓄透露。“帝里”,即指當時的都城汴京。這表明詞人當時也居住在京師,那么,這一段分別的痛苦,應該是趙明誠寄居太學齋舍、閉置不出而帶來的。愛人不在身邊,閨中寂寞無聊,又正是花紅衰敗、“草綠階前”的暮春時候,閨中少婦更提不起興趣外出賞春游玩,只是深院重門緊閉,獨對空閨,任憑離別的思緒糾纏環(huán)繞于心頭。這與少女時代“興盡晚回舟”的李清照,有了很大的區(qū)別,愁思使人變得穩(wěn)重寧靜。幾乎是下意識的,詞人重復了登樓眺望的動作。趙明誠回家探親的日子是固定的,登樓眺望也是無濟于事。更何況天色已昏黑,連能夠為人傳達書信的大雁也看不見,所以,即使是將自己一腔的相思情懷寫成書信,也無由寄達。趙明誠與李清照同在京城,“遠信”云云,是一種夸張手法,突出的是心理距離。由于相思的痛苦而拉大了兩人相隔的距離,那怕在生活中實際距離并不太遙遠。歐陽修《蝶戀花》說:“庭院深深深幾許?”所描述的也是一種心理距離,否則,再大的庭院,距離也是有限的,那至于“深深深幾許”。這種將實際距離夸張成心理距離的手法,在古詩詞中比較常見,如五代毛文錫《醉花間》說:“銀漢是紅墻,一帶遙相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內(nèi)心的相思愁緒無人訴說,無處寄達,無法排解,自然是離恨綿綿,無休無盡了。詞人自知“多情”無法“拚舍”,只得默默忍受。這時,閨房外面的“秋千”無人問津,周圍靜悄悄的,惟見明月升起,將銀輝灑向梨花,也灑向大地。詞人在閨樓里枯坐了一天,從白天到昏暮到皎月升起。對丈夫感情之深厚,思念之愁苦,于此可見。
更加長久的夫妻分離生活出現(xiàn)在徽宗政和年間。趙明誠大約在政和七年(1107)前后再度出仕,直到宣和三年(1121)才接李清照前去團聚,其間夫妻大約有十四年的分離時間。這一次,是李清照與趙明誠結(jié)婚十幾年之后的第一次時間較長的離別。新婚之際,趙明誠回太學讀書,兩人也曾有過離別。但是,一方面兩人還共同居住在汴京,另一方面分離是短暫的,重新相見的時間也是確定的。所以,李清照那段時間并沒有表現(xiàn)出太多的愁苦之情。這一次就不同了,宦海浮沉,四處奔波,對身在官場者是很平常的事。李清照不知道趙明誠在外為官需要多少時間,要輾轉(zhuǎn)多少地方,也不知道趙明誠何時才有相對穩(wěn)定的職務,自己可以前去團聚。相親相愛,默默相守,在青州度過了近十年的時光,忽然面臨了這么一場離別,李清照是非常不適應的。李清照許多抒寫離情別思的真摯感人的的篇章,應該都作于這一時期?!兑患裘贰氛f: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元代伊世珍的《瑯?gòu)钟洝肪碇袑@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過一段記載:“易安結(jié)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苯袢送踔俾勗凇独钋逭占Wⅰ分袆t指出:“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家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游事。此則所云,顯非事實。”(第25頁)王說甚是。這首詞肯定不會寫于新婚后不久。李清照與趙明誠結(jié)婚后的前六年時間,兩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來近十年時間又一起屏居山東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歲左右,趙明誠起復再次出來做官,兩人才有了分手離別的時候,這首詞應該作于這一段時間。
婚后,李清照與趙明誠志趣相投,相互愛慕,多年的婚姻生活使他們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夫妻感情。丈夫外出做官,分離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李清照還是無法忍受離別所帶來的相思痛苦折磨,她將這種情感淋漓盡至地傾吐到這首作品之中。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就為相思懷人設(shè)置了一個凄艷哀婉的場景:色彩鮮艷、氣味芳香的紅色荷花已經(jīng)凋零殆盡,坐在精美的竹席上可以感覺到秋的涼意。秋的蕭瑟枯萎,叫離人更難以抵御相思愁緒的侵襲,這秋涼,甚至一直穿透離人的心扉。“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曹丕《燕歌行》),自古以來,冷落的秋天就是一個典型的悲傷懷人的環(huán)境。在這樣的季節(jié)里,丈夫只身赴任,將自己留在家中,離別的愁苦意緒就時時涌上心頭?!拜p解羅裳,獨上蘭舟”,暗含對輕易別離、獨自登程的怨苦之意。為生計、前程奔波,離家為官,這在普通夫妻之間都是十分平常的事情,而且還是一件為家庭帶來光明前景的令人高興的事情。對丈夫一腔深情的李清照卻并不注重光宗耀祖或丈夫的前程,在乎的只是夫妻的恩愛。所以,她才會埋怨丈夫的輕易離別,將自己獨自留在家中。這種埋怨是沒有道理的,正是詞人這無理的埋怨,才透露出夫妻之間的深厚情感。既然離別已經(jīng)是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李清照只能盼望著早日重聚。“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三句,充滿著熱切的期待之情。自從夫妻分手之后,李清照經(jīng)常翹首遙望“云中”。其間,或許也有“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之類的誤會,有滿懷的希望和時時的失望,但是,李清照堅信丈夫?qū)ψ约旱膼矍?,堅信丈夫牽掛自己如同自己對他的思念。當“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時候,大雁會捎來丈夫的書信,夫妻團圓的日子便指日可待。這種期待與自信,是對丈夫的深情眷戀,是對美滿婚姻的最好回味,是對未來生活的無限希望。李清照在古代社會里是幸運的,她有了一位心愛的丈夫,有了一段美滿的婚姻。甚至是分手之后牽腸掛肚的思戀,也令人羨慕不已。
下片寫別后的相思,脫口而出,自然感人?!盎ㄗ燥h零水自流”,寫別離已成事實,令人深感無奈,就象春花不由自主地飄零、隨著流水消逝而去一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詞人感覺到一種“長恨此身非我有”的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悲苦。況且,舜華轉(zhuǎn)眼即逝,人生又有多少如春花一般的美好時光呢?詞人不禁為此長長嘆息。李清照深深懂得丈夫?qū)ψ约旱乃寄钜彩窍嗤模^“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對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于是,這種戀情別思就再也沒有辦法排解了?!按饲闊o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說明詞人不堪相思的折磨,也曾做過多種努力,想把自己從痛苦中擺脫出來。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歸之失敗,表面上眉頭雖然舒展開來了,但心頭的愁結(jié)依然如故。相思之情從外在的“眉頭”深入到內(nèi)心的深處,無論如何也是無法解脫了。李清照注定要在相思愁苦中煎熬下去,一直等到丈夫歸來的那一天。
這首詞集中抒發(fā)了作者對丈夫的深摯情感,吐露了不忍離別之情以及別后的相思之苦,將一位沉湎于夫妻恩愛中獨守空閨備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畫得細膩入微。作品的語言自然流暢,清麗俊爽,明白的敘述中包孕了無盡的情思。
與趙明誠分手之后,往來的書信就成為李清照日常的慰藉,“云中誰寄錦書來”,是詞人每日的等待。古代交通通訊落后,一封書信往往要在路上輾轉(zhuǎn)多時,這就增加了離人的痛苦,叫李清照越發(fā)難以忍受別情的折磨。何況,趙明誠也不可能日日修書,疏朗遲緩的來信總是不能令備受離別之情煎熬的李清照滿足。于是,每日的焦灼等待,以落空為多。一旦等待落空,周圍的環(huán)境就變得更加不堪忍受?!镀兴_蠻》說:
歸鴻聲斷殘云碧,背窗雪落爐煙直。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角聲催曉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
這首詞的情感觸發(fā)點就在于“歸鴻聲斷”,全詞的感情由此引出。在一個單調(diào)重復而又深情綿綿的一天,詞人遙望遠方,癡心盼望著“歸鴻”帶來丈夫的消息,癡心盼望著“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日子,一直等待到“殘云碧”的黃昏時刻。但是,依然是“歸鴻聲斷”,等待落空。詞人只能孤獨地回到房中,面對靜靜的爐煙,準備著再度煎熬長夜的寂寞無聊時光。窗外,已經(jīng)是落雪紛紛,寒意逼人;室內(nèi),閨婦還在紅燭燈下精心打扮自己,她為自己插戴上“鳳釵”、“人勝”之類的首飾,明亮輕盈,婀娜多姿。鳳釵,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又稱鳳凰釵,釵頭作鳳凰形狀。人勝,則是古代婦女在“人日”這樣特定的節(jié)日里所插戴的首飾。古時正月初七為“人日”,剪彩為人形,故名人勝。宗懔《荊楚歲時記》說:“人日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亦戴之頭鬢。又造花勝以相遺。”李商隱《人日》說:“鏤金作勝傳唐俗,剪彩為人起晉風?!笨梢娺@種風俗由來已久。今夜,李清照插戴上“人勝”,就隱隱暗示這又是離別后的一個“人日”,又是一個初春的日子,又是一年的等待落空。按照常情常理,夜晚臨睡之前,應該是除去“鳳釵”、“人勝”的卸妝時候,卸妝才是李清照此時應當做的事情。詞人卻反其道而行之,睡前反而精心妝飾,其用意或許是為了消磨無眠的時光,但這種舉動的涵義決不僅僅是這些。詞人在“燭底”的刻意打扮,是否還依然包含著對突如其來相逢的渴望,期待著丈夫在沒有預料之中的突然歸家?“女為悅己者容”,“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必然還蘊涵著那么一份期盼?!皻w鴻聲斷”,詞人卻沒有失去希望,哪怕口頭上有所怨恨,心底則永遠是牽掛。
上闋寫了一天一夜的漫長等待,失望與期盼相互交替,詞人的情感也隨之起落跌蕩。下闋寫又一個黎明的即將來到。詞人聽到了“角聲催曉漏”,看到了“曙色回牛斗”,周圍聲響、光線的變化詞人都是如此敏感,可以推想,昨夜必定是一個失眠枯坐的長夜。新的一天來到,心情卻沒有任何改變。戶外雖然已經(jīng)有了春意,但是百花還是遲遲未能綻放,詞人更是無心游覽。詞人為這一切找到了一個解釋,說是“西風留舊寒”,仿佛這就是初春季節(jié)春意料峭、無處看花的所有理由。事實上,作者與讀者都明白,詞人的心情惡劣和無意游春,都是因為離別相思所帶來的。雖然時時期待著“歸鴻”乃至重逢,但就是這么一份每日里的牽腸掛肚,也足以令人憔悴。
多情多才的李清照,于是經(jīng)常將這些充滿深摯情誼的詞篇寄給丈夫,鴻雁傳情,以寄托自己的相思情懷,同時也是在婉言勸說丈夫早早歸來,或早日接自己前去團聚。這些作品中,以《醉花陰》最為著名,詞說: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伊世珍的《瑯?gòu)钟洝肪碇幸灿涊d了這首詞的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髡\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政易安作也?!辈徽撨@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單從這一故事的流傳,就足以說明,李清照的生活體驗不是一般文人所能有的。這一故事所傳達的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相思之情,以及兩人之間的才華差異,也都是非常真實的。
這首詞同樣是早期李清照與丈夫分別之后所寫,也是通過悲秋的環(huán)境設(shè)置來抒寫自己的寂寞愁苦。然而,詞人選定了一個特定的日期來寫自己銘心刻骨的相思情懷?!懊糠昙压?jié)倍思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往的重陽佳節(jié),一定是夫妻共同登高賦詩,或者是把酒賞菊。所以,離別以后,再逢重陽,千萬種思緒涌上心頭,詞人就難以自我把持了。詞的上片先寫重陽秋日凄涼冷落的情景。雖然說是節(jié)日,但今天的氣候?qū)嵲趷毫?,“薄霧濃云”布滿了整個天宇,整整延續(xù)了一天,始終沒有見到晴朗的陽光。在這種暗淡陰冷的日子里,愁云布滿心頭的詞人,只能枯坐閨中,點燃“瑞腦”,凄苦地消磨時光。她不敢跨出房門,怕經(jīng)受不住室外的寒冷,經(jīng)受不住“物是人非”的刺激。開篇,詞人就借助氣候、景物的描寫,傳達出離人濃濃的愁苦意緒?!叭鹉X消金獸”一句,寫出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huán)境的凄寂。這是在寫白天,以下轉(zhuǎn)寫夜晚。詞人以一句“佳節(jié)又重陽”作為過渡,點明節(jié)令,也點明佳節(jié)思親的愁苦。接著,就從“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與詞人的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寂苦的心境。詞人完全可以通過加厚被鋪之類的措施抵御秋寒,之所以沒有如此做,根本原因在于這種寒冷實際上是從內(nèi)心冒出的,無法排除,無法抵擋。詞人故意借外界的秋夜凄寒來掩飾自己的真實心境,抒情婉轉(zhuǎn)曲折。上片依照時間的順序,一一說來,貫穿于“永晝”與“半夜”的,是“愁”與“涼”二字。在這個重陽節(jié)日,無論是白晝還是黑夜,李清照都深深地糾纏在愁苦意緒之中。上片已經(jīng)陸續(xù)寫出深秋的節(jié)候、物態(tài)、人情,這是構(gòu)成“人比黃花瘦”的原因。
下片補敘白天的其它活動。到了黃昏時候,詞人覺得不能讓節(jié)日如此輕易過去,何況自己也需要轉(zhuǎn)移注意力,從愁苦中解脫出來。于是,便步入花園,賞菊飲酒。這舉動是隨眾隨俗的,也是特意安排以轉(zhuǎn)移視線的。這次“東籬把酒”,一直飲到“黃昏后”,詞人想擺脫愁苦的心情比較迫切。“東籬把酒”的舉動,還令人聯(lián)想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瀟灑自在的陶淵明。屏居青州時期,一定是夫妻兩人共同的行為。李清照是在極力模仿古人,希望自己能夠灑脫一點。重陽日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詞人的衣袖,環(huán)境還是與陶淵明時代相仿,也與當年丈夫陪伴在自己身旁的時候相仿,然而詞人卻哪里還有往日的情懷:“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前后對比,物是人非,今昔異趣。相思離情,油然而生。作為閨閣婦女,由于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范圍有限,生活閱歷也受到種種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因此,相對說來,她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后,面對孤寂單調(diào)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春恨秋愁來抒寫自己的相思情懷了。從字面上看,這首詞并未直接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卻滲透在詞的字里行間,無處而不在。
值得指出的是,比喻的巧妙也是這首詞廣泛傳誦的重要原因。古詩詞中以他物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無名氏之《如夢令》“人與綠楊俱瘦”、程垓之《攤破江城子》“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秦觀之《水龍吟》“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等等,但卻不及李清照“人比黃花瘦”生動感人。原因是,這個比喻與詞的整體形象結(jié)合得十分緊密,切合女主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使人感到親切。詞中還適當?shù)剡\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片寫菊,并以菊喻人,卻始終不見一“菊”字。詞人用“東籬把酒”這樣的典故與“暗香盈袖”的描寫,突出詠菊的話題,“菊”的色、香、形態(tài),俱現(xiàn)筆端。清代陳廷焯《云韶集》評價說:“無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調(diào),元人詞曲往往宗之?!崩钋逭者@段時間雖然被相思愁苦所包圍著,但畢竟是一種生離之愁。與丈夫往日恩愛的情景給李清照無限美好的回憶,也給了她對丈夫歸來的信心與信任。在歌詞中,李清照會向趙明誠傳達“人比黃花瘦”的消息,期望引起丈夫的憐愛,以圖早日團圓。她本人更是翹首期盼著“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美好時光。有時,她也通過小詞婉言勸說丈夫早日歸來,夫妻一起消磨冬去春來的大好春光?!缎≈厣健氛f: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云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ㄓ皦褐亻T,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這首詞大約作于宣和元年(1119),趙明誠離家已經(jīng)有“二年”的時間了。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絲絲縷縷,縈系心頭。歌詞通過寫春來的情思,含蓄地向丈夫表達自己的心愿。春日的景物被寫得韻味深長。首句用“花間詞人”薛昭蘊的成句,薛昭蘊《小重山》說:“春到長門春草青,玉階華露滴,月朧明?!被们百t成句,自然將其詩意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薛昭蘊詞寫宮怨,李清照借宮怨寫己身獨守空閨的怨苦,為全詞奠定基調(diào)。長門即長門宮,是西漢長安宮殿名。漢武帝皇后陳氏失寵,便被貶入長門宮,后來用之代指冷宮。這個典故同時恰如其分地傳達出李清照當時孤寂的處境和愁苦的心境。以下寫初春景物,無不圍繞著首句隱約點破的主題。初春的景物,只有春草青青、江梅含苞欲放。詞人煮碧云團茶,品清甌而回味拂曉的美夢。夢中是丈夫的已經(jīng)歸來,是夫妻的攜手賞春,是妻子嬌嗔的傾訴,這一幕幕,又歷歷浮現(xiàn)在李清照的眼前。不知不覺中,一天的光陰就這么在沉思回味中消磨過去。黃昏來臨,花影映照,淡月朦朧。戶外春光,在這一時刻反而顯得綽約多姿。面對此情此景,李清照內(nèi)心的千言萬語,匯聚成一句深情的呼喚:“歸來也”!如果丈夫不早日歸來,即將到來的燦爛春色又將被再次辜負。趙明誠離家兩年,李清照已經(jīng)有兩次這樣期盼與失望的體驗,曾經(jīng)兩度辜負春色,當?shù)谌齻€春天來到的時候,李清照多么希望這次的愿望不再落空,兩人可以“著意過今春”啊!“著意”,就是要精心安排,不讓每一寸春光虛過。詞中,李清照有寂寥凄苦的情懷,但并不沉悶消極,而是充滿了熱情的渴望與對未來的精心安排。
但是,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的期待落空,使李清照漸漸生出怨苦之情。這時候的怨苦之意,指向阻撓夫妻重聚的一切外界勢力,也潛藏著對趙明誠遲遲不歸的一絲埋怨?!缎邢阕印氛f: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guān)鎖千重??v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jīng)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椗请x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這首詞詠天上牛郎織女的故事,通過神話傳說,寫人間的離別相思,應該是“七夕”的作品。全詞都是在設(shè)想天上仙人被銀河隔絕的生離痛苦,以及期盼相聚的重重困難。牛郎織女重逢的七夕之夜,已是初秋季節(jié),枯草之間有了蟋蟀的鳴叫聲,梧桐樹葉片片飄落?!安蓍g蛩響臨秋急”(王維《早秋山中作》),這種凄苦的音響,是一個寥落空曠季節(jié)來到的提示,總是給人一種蕭索寂寞的感受。梧桐葉落,蕭瑟滿地,更是秋已來到的明證,《淮南子·說山訓》因此有“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的說法。在這樣一個“悲秋”的環(huán)境里,無論是天上還是人間,都在為離別而愁苦,這濃濃的愁意籠罩了天地萬物?!霸齐A月地”即云為臺階月作地,代指天上,那是牛郎織女居住和相見的地方,平日卻是“關(guān)鎖千重”,將情侶相隔一方,相思不得相見。詞人設(shè)想:即使能夠乘坐木筏,在銀河上自由來去,恐怕也難以相逢。據(jù)張華《博物志》記載:傳說中銀河與大海相通,有人因此乘木筏到了一處城郭、屋舍儼然的地方,遇見織婦以及牽牛人。回家以后才知道自己已經(jīng)到了天上,見過牛郎織女星了。又說這位“浮槎”人就是西漢通西域的張騫。詞人這里反用這個典故,縱然“浮槎”來去,依然一無所遇。相思久遠,要見心愛的人一面,太不容易了。好容易盼到七夕“星橋鵲駕”相聚的日子,由于“經(jīng)年才見”的長期分隔,使情侶之間有了訴說不盡的“離情別恨”。不過,這只是詞人幻想重聚的場面?;氐浆F(xiàn)實,依然發(fā)現(xiàn),“牽??椗?,莫是離中”。詞人的怨苦之情再也無法遏止了,她埋怨自然界的“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陰晴風雨變化不定,人為地帶來重重阻撓,將有情人相隔一方。
李清照借神話故事訴說自己的怨苦,天上仙人相隔痛苦的敘述中充滿著個人的切身感受。其中,“關(guān)鎖千重”的苦恨,“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的擔憂,是指向現(xiàn)實中一切妨礙他們夫妻聚首的因素。詞中“浮槎”來去的尋覓,是相思情懷的追隨。屢屢落空之后,怨苦之意當然就不可避免了。好男兒志在四方,李清照又無法明白地阻攔趙明誠的出仕。這里的“關(guān)鎖”,是丈夫治國平天下的志向,是光宗耀祖的傳統(tǒng)觀念,是家庭的期望,是不允許選擇的選擇,總而言之,是無形的逼迫和壓力。這如何不叫李清照既怨苦又無奈呢!詞人通過神話和自然風雨的描述,含蓄朦朧地表達了“悔教夫婿覓封侯”的心情。
隨著離別日子的越來越久遠,相思痛苦的積淀變得越來越厚重,怨苦之言中夾雜了怨恨之意。《鳳凰臺上憶吹簫》說: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閑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guān)》,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云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這首詞還是寫閨中的離別相思之苦。詞中蘊涵的愁苦意緒之濃郁,心情之悲苦,又超過了上面的幾首詞。上片寫閨人慵懶的神態(tài)和憔悴的外表。到了“日上簾鉤”的時候了,閨中“金猊”香爐中的熏香早就燃盡,且已冰冷。經(jīng)過一夜的不眠或惡夢折騰,起床之后竟然讓紅色的被子隨意堆疊。無心整理床鋪,就更沒有心情梳妝打扮了。而且,這種慵懶無力、興意闌珊的情景,已經(jīng)延續(xù)了許多日子了,以至于精美的梳妝盒上布滿了灰塵?!对娊?jīng)·伯兮》說:“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女為悅己者容”已經(jīng)成為一種固定思維與行為模式,也成為詩詞里表現(xiàn)閨中思婦不堪相思折磨的特定手段。溫庭筠《菩薩蠻》說:“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柳永《定風波》說:“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云嚲,終日厭厭倦梳裹?!倍际窃趯戇@樣一位處于相思痛苦中而慵懶不愿起床、不愿梳妝的女子。李清照的自我敘述,立即令人聯(lián)想到她的這種特殊處境。不堪“閑愁暗恨”的折磨,李清照欲采取躲避的方式,將“多少事”都故意壓下不提,強迫自己忘記。但是,這種一相情愿、自欺欺人的方式畢竟是無用的。嘴上可以不說,心里卻不會忘記,痛苦則不會減輕絲毫。尤其是在形體上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表現(xiàn):“今年瘦”,詞人告訴我們:“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原因具體而落實,就是丈夫離家日子的久遠,相思痛苦蓄積的厚重。從前,李清照或許經(jīng)常用“病酒”、“悲秋”之類的借口自我安慰、自我排遣,而將思念丈夫的真正原因忽略不提。到此時,詞人知道這些排解方式都是無效的,包括前面的“欲說還休”,這些都不能真正擺脫愁苦,所以干脆將內(nèi)心痛苦點明了。
下片詞人盡情傾訴相思之情。過片“休休”,傾吐了離別的痛苦以及長期等待丈夫不歸之絕望。萬事皆休,這次離別,李清照在感情上與內(nèi)心中,當然有過無數(shù)次的挽留,然而,在言語和行動方面必定是無所作為。怎么能阻攔丈夫出仕,自毀前程呢?這種內(nèi)心情感與言行的矛盾,只能通過“千萬遍《陽關(guān)》”曲來表達。纏綿留戀至深,別后痛苦更切,而久盼的不歸,又使得郁積的愁苦意緒漸漸轉(zhuǎn)變?yōu)殡[隱的怨恨。以下李清照用典故含蓄描寫自己的復雜情感。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記載:漢明帝時,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采藥,沿武陵溪而上,得遇兩位美貌仙女,共同生活半年。劉、阮回家之后,見到的居然是第七代子孫了。又西漢劉向《列仙傳》記載:秦穆公女弄玉,喜歡善吹簫的蕭史,結(jié)為夫妻,后夫妻吹簫技能皆出神入化,遂一起登仙而去。弄玉所居后人稱之為“秦樓”。“蕭史弄玉”的故事,后人又賦予一層離別的悲苦情思,李白《憶秦娥》說:“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边@兩個典故中,相戀的男女彼此都是非常恩愛的,情感都是十分真摯的。李清照借此表達她與趙明誠之間的伉儷情深。同時,這兩個典故本身具有或后人賦予了離別的凄悲情調(diào),李清照用來表達自己眼前的心境。人間、仙境的隔絕,又使詞人有了“從此一別兩渺?!钡碾[隱絕望,這正是李清照長期獨守空閨期間一絲一絲蓄積起來的怨恨情緒的表達。理解詞人、永遠記得詞人這一番深情的“惟有樓前流水”,每天見證詞人的倚樓“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已經(jīng)成為詞人必須承受、無法回避的痛苦。“凝眸”之際,雖然還有一種期待,但是,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悲苦怨恨之意也就難以遏制。所以,唐圭璋先生評價說:“此首述別情,哀傷殊甚。”(《唐宋詞簡釋》)與前面幾首作品相比,應該是離別有一段日子以后的作品了。
這首詞感情綿密細致,音調(diào)哀怨低婉,語言清新流暢。以平常言語訴說內(nèi)心深情是這首詞的一大特色,如“欲說還休”、“這回去也”等等。這些普通詞匯經(jīng)詞人精心提煉、巧妙安排,便具有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堪稱“點鐵成金”。再輔之以“武陵”、“秦樓”的典故運用,使作品顯得雅俗相稱,雅俗共賞。
有時,李清照也能自我控制情緒,可以淡淡說來,漸漸流露相思之情?!逗檬陆氛f: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后,正是傷春時節(jié)。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陦舨豢坝脑?,更一聲啼鴂。
這首詞寫傷春思別情緒,淡淡說來,漸見深情。詞人對春天美景的留戀和閨中孤寂的幽怨,都在畫面中得到含蓄展示。春末時節(jié),窗外風已停止,而這一場無情的風所摧殘的花瓣,飄零大地,堆滿簾外,叫人分外憐惜。一年一次,就是這樣的“海棠開后”的“傷春時節(jié)”,每每都要引起詞人無限的傷感,無限的悲悼,讓人“長記”而難忘。風的停息,使閨中閨外一片靜謐,詞人的思念愁緒也仿佛隨之沉寂。然而,仔細品味每一句話,發(fā)現(xiàn)這種思愁深入到詞人的內(nèi)心,永遠無法磨滅。詞人雖然也喝酒、也聽歌,但“酒闌歌罷玉尊空”的時候,面對著“青缸”光線的或明或暗的跳躍變化,獨自忍受著長夜的寂寞與無奈,深埋在心底的愁怨就會一絲絲地翻攪上來。即使在朦朧中睡去,夢魂也自然會停留在那種“幽怨”的狀態(tài)之中,也非常容易被那“一聲啼鴂”所喚回。整首詞沒有特別劇烈的感情噴發(fā),沒有出人意表的比喻夸張,沒有聲嘶力竭的痛苦訴說,在從容平靜中,緩緩揭示內(nèi)心的離別愁思。這是李清照表達離情別思的又一種方式。
李清照在南渡之前與之后都寫過大量的抒寫離愁別恨的詞篇,雖然無法為其作出比較確切的系年,但是,品味詞中語意,還是可以做出大致區(qū)分的。南渡之前,是寫生離之愁苦,悲傷中包含著期盼,冷清中又有熱烈的渴望。她的一言一行,都是要引起趙明誠的充分注意,都是指向團聚的那一時刻。無論是這里談到的《一剪梅》、《醉花陰》、《小重山》、《行香子》、《鳳凰臺上憶吹簫》、《好事近》、《點絳唇》,還是上面章節(jié)談到的可能作于趙明誠在太學期間的分離之作《怨王孫》、之類,都共同具有這樣的情感特征。而南渡之后則是一種死別之悲苦,是人生了無趣味的生不如死的煎熬,是過得一天是一天徹底的絕望。這部分詞作,就要由《南宋詞史》來加以介紹了。
總起來看,在北宋詞壇上,李清照詞的藝術(shù)成就是很高的。她善于從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中精心提煉,自鑄新詞,鮮明準確,生動活潑,短短幾句就往往能創(chuàng)造出鮮明的形象和激動人心的意境。她雖然常常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但又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她的詞風婉麗恬美,被認為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清王士禎在《花草蒙拾》中說:“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幼安(辛棄疾)稱首?!钡谌?jié) 壓倒須眉的《詞論》李清照平生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學理論專著——《詞論》,大約創(chuàng)作于屏居青州期間。首先,李清照一生中只有這一時期心境最平和、時間最充裕,有心情、有閑暇評點文字,批評時賢,提出自己鮮明的詞學主張。其次,到這一時期為止,李清照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母柙~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積累,對詞的創(chuàng)作有了自己獨到深刻的見解。再次,《詞論》中論述批評的作家,從唐末五代一直到北宋中葉,大約截止于哲宗朝。北宋后期的重要詞人周邦彥以及相關(guān)的“大晟詞派”,《詞論》根本沒有涉及。綜合分析,《詞論》作于屏居青州期間是最為可信的。
此外,從元祐以來,受蘇軾影響,蘇軾門下喜歡論詞:晁補之有《評本朝樂府》,李之儀有《跋戚氏》、《書樂府長短句后》、《跋吳思道小詞》、《跋山谷二詞》、《跋〈小重山〉詞》、《再跋〈小重山〉后》、《題賀方回詞》、《跋〈凌歊引〉后》等,黃庭堅有《小山詞序》、《跋子瞻〈醉翁操〉》、《跋東坡樂府》、《書王觀復樂府》、《跋王君玉〈定風波〉》、《跋秦少游〈踏莎行〉》等,張耒有《東山詞序》,陳師道有《書舊詞后》。其中尤以晁補之和李之儀的見解獨到而成體系。晁補之所論還沒有擺脫“摘句品評”的基本模式,然他能夠進一步捕捉詞人的總體特征,如言東坡詞“橫放杰出”、晏幾道詞“風調(diào)閑雅”、張先詞“韻高”等等。這一步的深入,就把詞論家的目光從一位詞人的個別篇章或佳句擴展到全部詞作,在感性的感悟之外,多了一層理性的回味。李之儀則已經(jīng)擺脫了“摘句品評”的方式,如《跋吳思道小詞》,開宗明義,確定了詞與其它文體之間的區(qū)別,所謂“自有一種風格,稍不如格,便覺齟齬?!边@篇小跋最為突出的成績是回顧了歌詞從唐人發(fā)軔直至北宋中葉的大致發(fā)展歷史,是最早的詞史述略。在闡明詞史演變過程時,以極精練中肯的語辭,評價了重要詞人的創(chuàng)作,如評柳永詞“鋪敘展衍,備足無余,形容盛明,千載如逢當日”;評張先詞“才不足而情有余”;評晏殊、歐陽修、宋祁等人詞“風流閑雅”等等。李之儀還根據(jù)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為后人揭示作詞途徑:“茍輔之以晏(殊)、歐陽(修)、宋(祁),而取舍于張(先)、柳(永),其進也,將不得而御也?!庇种更c作詞應追求神韻,力圖做到“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這種以具體詞人為范例,為后學揭示作詞法門的方式,平易淺近,細致得法。
李清照夫婦得到蘇軾門下的一致好評,李清照與這些父執(zhí)們交往甚多。浸淫其間,李清照難免躍躍欲試。她對這些父執(zhí)輩既尊敬,又不敢輕易茍同,便作此《詞論》,自樹一幟。從《詞論》所表述的詞“別是一家”的觀點和舉具體詞人以為范例的論證方式來看,李清照更多地接受了李之儀論詞的影響。但是,李清照對詞本質(zhì)特征的捕捉、分析、討論,遠遠要比李之儀深入,更具有理論總結(jié)的意義。李清照詞作成就遠遠在李之儀之上,對歌詞當然有更加深入細微的體驗,所論必然超越李之儀。這篇《詞論》,還明顯表現(xiàn)出李清照不甘心隨聲應和、獨立不羈的個性。全文如下:
樂府、聲詩并著,最盛于唐。開元天寶間,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時新及第進士開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隱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慘沮,與同之宴所,曰:“表弟愿與坐末。”眾皆不顧。既酒行,樂作,歌者進,時曹元謙、念奴為冠。歌罷,眾皆咨嗟稱賞。名士忽指李曰:“請表弟歌?!北娊赃樱蛴信?。及轉(zhuǎn)喉發(fā)聲,歌一曲,眾皆泣下,羅拜曰:“此李八郎也?!弊院筻?、衛(wèi)之聲日熾,流靡之變?nèi)諢?,已有《菩薩蠻》、《春光好》、《莎雞子》、《更漏子》、《浣溪沙》、《夢江南》、《漁父》等詞,不可遍舉。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獨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吹皺一池春水”之詞。語雖奇甚,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者也。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yǎng)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于世。雖諧音律,而詞語塵下。又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絳、晁次膺輩繼出,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xié)音律者,何邪?蓋詩文分平側(cè),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仄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xié),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乃知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賀方回、秦少游、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無鋪敘,賀少典重。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tài)。黃即尚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自減半矣。(見《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三)
李清照作文,娓娓道來,引人入勝。詞是音樂文學,論詞必須從其本質(zhì)特征出發(fā)。李清照用唐代李八郎故事入手,追溯了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樂曲昌盛的局面,這是宋詞繁盛的淵源。從這個故事里,可以看出音樂感人的特殊魅力,這又是宋詞蓬勃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以下,李清照簡單回顧了唐末五代至北宋中葉以來歌詞發(fā)展的歷史,以及重要作家在其間的作為。如柳永的“變舊聲作新聲”,張先等人的“時有妙語”,等等。在總結(jié)前人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分析了歌詞的平仄、聲韻、音律等文體性特點,得出詞“別是一家”的根本性結(jié)論。李清照生動活潑的敘述和細膩深入的分析,為詩與詞劃清了界線,明確了詞作為音樂文學所應具備的藝術(shù)特性,對詞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以及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的提高,都是大有益處的。
此外,在論述批評的過程中,這篇《詞論》還有兩點引人注目的成績:第一,從文體特征出發(fā),對歌詞的創(chuàng)作提出一系列嚴格要求,即:協(xié)音律、重鋪敘、貴典雅、有情致、尚故實?!对~論》所言,李清照在創(chuàng)作中倒不是一一嚴格遵循,自由不羈的個性使得李清照時有突破。而南宋雅詞作家,幾乎完全遵循李清照所提示的法則進行創(chuàng)作,他們對歌詞的體認與論述,也都是從《詞論》發(fā)展而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清照的《詞論》對后人的影響至深至遠。第二,大膽率直地批評男人世界里的成名人物。宋代重文輕武,許多著名文人兼為朝廷重臣,譽滿國中,如晏殊、歐陽修、蘇軾等。社會上普遍崇拜這些朝廷要員兼文壇領(lǐng)袖,甚至形成一種類似當代“追星族”似迷戀的大眾心理。李清照從不隨眾,她以“知音”的身份,冷靜分析詞壇名家的創(chuàng)作,一一指出他們的疵病之所在,筆鋒涉及蘇軾、秦觀、黃庭堅、王安石等16位詞人,其中許多是父執(zhí)長輩。種種批評,都是一針見血。如批評柳永“詞語塵下”,批評張先、宋祁兄弟“破碎何足名家”,批評晏殊、歐陽修、蘇軾“皆句讀不萁之詩”,晏幾道缺少鋪敘,賀鑄缺少典重,秦觀缺少故實,等等。李清照父執(zhí)輩論詞,雖然也有批評的言論,但以揄揚為主。李清照反其道而行之,眼光、膽識皆不同于眾人。
如此大膽直率的批評,真叫那些“大男人”們難以接受。南宋胡仔斥責說:“易安歷評諸公歌詞,皆摘其短,無一免者。此論未公,吾不憑也。其意蓋自謂能擅其長,以樂府名家者。退之詩云:‘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秊榇溯叞l(fā)也?!辈荒芫唧w說明李清照“未公”在何處,而只是肆意詆毀漫罵,這就是封建社會“大男人”的作為。清人裴暢則評論說:“易安自恃其才,藐視一切,語本不足存。第以一婦人能開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保ㄒ婑T金伯《詞苑粹編》卷九)李清照的文學批評是否公允,可以展開學術(shù)討論。但從性別角度加以歧視,則是封建衛(wèi)道士的眼光,同時從反面證實了李清照與眾不同的胸襟和膽識過人的勇氣。
詞,作為新的詩體形式,從它誕生的那天開始就同女性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寫女性,歌女性,塑造女性形象,代女性立言,開掘女性深層次的內(nèi)心情感,抒寫女性情愛與婚姻中的歡樂、幸福、悲痛,直至憤怒的指斥與控訴,產(chǎn)生過許多名篇佳構(gòu)。然而,這些作品幾乎都出自男性詞人之手,是典型的“男子而作閨音”。所以,其中相當數(shù)量的作品,表現(xiàn)出對女性的扭曲、丑化、狎弄與污辱,往往男性褊狹視角與某些陰暗心理的一種外化與宣泄。這種現(xiàn)象又與當時歌女即席演唱以“娛賓遣興”密切相關(guān)。所以,詞的特色就被認定為“香而弱”(王士禎《弇州山人詞評》)了。廣大的女性世界,任憑男性去隨意描寫、刻畫,由男性代言,又怎能避免扭曲、丑化與變形?李清照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一沉悶窒息的歷史格局。這不僅是詞史上,也是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在中國漫長的文學演變歷史進程中,很少出現(xiàn)擊敗須眉男子且令男性文人膺服的女性作家。李清照便是這漫漫長夜里輝煌燦爛的啟明星。
第四節(jié) 后期其他詞人北宋后期,詞的創(chuàng)作已經(jīng)成為文壇的普遍行為,眾多詞人都有大量詞作傳世,這與北宋前期詞人、詞作寥若晨星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形成鮮明對比。這林林總總的詞人與創(chuàng)作,在前文討論蘇軾詞風影響、大晟作風時,已經(jīng)涉及許多。這一節(jié)選擇其余的成績斐然的作家,做一個集中介紹。
一、宋徽宗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神宗第十一子。其兄哲宗早逝,無嗣,建中靖國元年(1101)佶以弟繼位。徽宗在位26年,建元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在位期間,政治上昏庸無能,重用奸佞小人,無端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將國家拖入水深火熱之中。生活方面荒淫奢靡,以天下之財富供一人之揮霍,導致國庫的空虛與國力的貧弱。最終招致了國家的滅亡。金兵入侵,徽宗匆匆內(nèi)禪皇太子,被尊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靖康二年(1127)為金人所俘北上,在荒涼邊地度過了近十年的亡國之君的囚徒生活,紹興五年卒于五國城(今黑龍江省寧遠一帶),終年54歲?;兆诤蟀肷?jīng)歷之凄慘也為其他亡國之君所無。
從另一方面來看,徽宗又是一位天分極高的詩人和藝術(shù)家。他能詩能詞,有大量優(yōu)秀詩詞傳世;他精通書法,自創(chuàng)“瘦金體”;他擅長繪畫,又工花鳥,存世畫跡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等;他熟諳音律,長于演奏,其他犬馬游樂之事也無不精擅。他平生著作極多,但無刊本行世,存詞只12首(《月上海棠》及《失調(diào)名》二首只剩殘句,不計)。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稱:“徽宗天才甚高,于詩文外,尤工長短句?!鼻昂笃谏畹木薮笞兓够兆诘淖髌访黠@可以被俘為線分為兩期。除《眼兒媚》和《燕山亭》兩首為被俘之后的作品以外,其余十首全是被俘前所作。在這十首詞里,寫的全是表面承平的宮廷生活,內(nèi)容不外是宴樂、祭饗與賞花等等。如《探春令》說:
簾旌微動,峭寒天氣,龍池冰泮。杏花笑吐香猶淺,又還是、春將半。清歌妙舞從頭按,等芳時開宴。記去年,對著東風,曾許不負鶯花愿。
詞寫宮廷賞春與飲宴生活?!扒甯杳钗琛敝?,時光過得非常快,從“峭寒天氣”的初春到“杏花笑吐”的春半,詞人日日笙歌,夜夜歌舞。結(jié)尾將時光回溯到“去年”,去年的日子也是過得如此優(yōu)游歡快,并約定今年春來時的“不負鶯花愿”。如今,得以償愿??梢?,徽宗年年、日日都是過著這樣歌舞升平的生活。詞中帝王的尊崇與富貴情態(tài)卻表現(xiàn)得不多,全詞仍較為清麗。這是徽宗寫作之際的高明處。其中“杏花笑吐香猶淺”不失為頗有詩意的佳句。
這類點綴升平、寫歡歌曼舞的作品中,涉及到北宋后期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如寫都市的繁華、節(jié)日的喧鬧等,可與前文大晟詞人的詞作對照閱讀。其《聲聲慢》寫春日景象,下闋說:“觸處笙歌鼎沸,香韉趁,雕輪隱隱輕雷。萬家簾幕,千步錦繡相挨。銀蟾皓月如畫,共乘歡、爭忍歸來。疏鐘斷,聽行歌、猶在禁街?!被兆谡娴氖腔杪樀卣J為自己治下乃太平盛世,所以才越發(fā)肆無忌憚地享受起來。
前期詞中,也有意境比較清幽、洗脫喧嘩者。宣和七年(1125)冬,因金兵入侵而匆匆出逃,途經(jīng)亳州,作《臨江仙·宣和乙巳冬幸亳州途次》詞,說:
過水穿山前去也,吟詩約句千余?;床ê赜晔枋?。煙籠灘上鷺,人買就船魚。古寺幽房權(quán)且住,夜深宿在僧居。夢魂驚起轉(zhuǎn)嗟吁。愁牽心上慮,和淚寫回書。
詞寫去亳州旅途的感受。當一個終年生活在九重深宮的皇帝走出皇宮,走出汴京以后,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壯麗開闊、優(yōu)美如畫的自然世界。作為一個有藝術(shù)感受的詩人,他也止不住詩興大作了:“過水穿山前去也,吟詩約句千余?!痹趧?chuàng)作上,他從來沒有象這一次這樣獲得巨大豐收?!盁熁\灘上鷺,人買就船魚”,這樣的詩句即使放到唐宋詩人、詞人作品之中,也該是上乘的名句。下片寫夜宿僧房的感慨?!俺顮啃纳蠎],和淚寫回書”,幾乎同常人一般,在“僧居”、“幽房”里憂愁下淚。這時候的徽宗已經(jīng)知道愁苦為何物,世事艱難的體會,使這位皇帝和常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了。
徽宗流傳最廣的作品則是被俘北去以后之所寫的《眼兒媚》和《燕山亭》。由無上尊貴的帝王淪落為任人宰割的囚徒,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過于巨大,其凄苦怨愁的體驗也就不同于常人?!堆蹆好摹穼懹跂|北荒涼的流放途中,風格與以前的作品迥然不同: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屏,朝喧弦管,暮列笙琶?;ǔ侨巳ソ袷捤?,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詞人只能凄涼無告地回味著昔日“玉京”的帝王家“繁華”生活,當年“瓊林玉屏,朝喧弦管,暮列笙琶”的景象恍如一夢,已經(jīng)永遠離詞人而去。如今人去蕭索,萬里胡沙,“家山”難覓。詞人在悲苦的羌笛《梅花》怨曲聲中,煎熬著痛苦的時光。這與前期的生活實在有天壤之別。這樣的詞,很近似李煜亡國被俘后所寫的《虞美人》和《浪淘沙》。
寫亡國愁苦與囚徒凄怨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裁剪冰綃,輕疊數(shù)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窮風雨?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jù),和夢也新來不做。
這首詞是詠杏花的,作于詞人被俘北上途中。詞人借盛開之后便不得不凋零的杏花,寄寓了自己國破家亡的哀思,以及對故國的凄苦追戀。上片前六句用擬人手法極寫杏花無比艷麗,筆觸輕靈濃艷。詞人先將杏花比喻作神仙女子,盛開時冰清玉潔,靚妝艷香。這令人聯(lián)想起趙佶在位時的無限風光。很快的,杏花遭受風吹雨打,春暮季節(jié),凋零而去,這又是詞人目前悲苦處境的寫照。后五句筆鋒頓轉(zhuǎn),寫杏花的凋零,實際也就是北宋王朝的零落殘敗?!盁o窮風雨”不只是大自然的風雨,也是政治上的驟雨狂風?!俺羁唷?、“凄涼”、“春暮”,哽咽之聲不斷,是不折不扣的亡國哀吟。下片便直接轉(zhuǎn)為對故國的思戀。換頭以“憑寄離恨重重”承上啟下。作者先把“離恨”托付給“雙燕”,想借它們那不受拘囚的雙翼載走這深沉的故國之思。然而,第一,它們不“會人言語”,無法表達;第二,“天遙地遠,萬水千山”,它們無法知道“故宮何處”。從“怎不思量”到結(jié)尾是第二層,在令人絕望與無可奈何之際,作者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夢中。但可悲的是,近來連做夢的機會都不可得,借助夢魂歸國的希望也完全破滅了。此詞寫得紆徐曲折,沉郁頓挫,全由肺腑而發(fā),故千百年讀后,仍有感人的藝術(shù)力量。王國維說:“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略似之。”梁啟勛《詞學》下篇也評曰:“下半闋愈含忍,愈聞哽咽之聲,極蘊藉之能事?!倍?、陳師道陳師道(1052-1102),字無己(一字履常),號后山,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早年從曾鞏學文,后見知于蘇軾,名列“蘇門六君子”。元祐初,經(jīng)蘇軾等人推薦,起為徐州教授,改教授潁州。罷歸。元符三年(1100)召為秘書省正字。存詞49首。
陳師道是個苦吟詩人。平時出行,偶有詩的感受,便匆忙歸家擁被而臥,苦思冥搜,呻吟之聲如重病患者,甚至累日而后起。當時流傳兩句話說:“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詞林紀事》卷六引)他這種苦吟精神不能不影響到他的詞,所以王灼在《碧雞漫志》卷二中說:“陳無己所作數(shù)十首,號曰語業(yè),妙處如其詩。但用意太深,有時僻澀。”這樣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詞中均體現(xiàn)得比較充分。如《菩薩蠻·七夕》:
行云過盡星河爛,爐煙未斷蛛絲滿。想得兩眉顰,停針憶遠人。河橋知有路,不解留郎住。天上隔年期,人間長別離。
詞與秦觀《鵲橋仙》內(nèi)容相同,但構(gòu)思與藝術(shù)手法則相去甚遠。秦觀寫的是牛郎織女之間純真的愛情,寄寓了作者不落塵俗的戀愛觀。詞里有和諧的畫面和優(yōu)美的意境,是一首虛實兼到、情景交融的抒情詞。而陳師道的《菩薩蠻》則有所不同,詞中的“七夕”只不過是一個遙遠的背景,只是觸發(fā)詞中“停針憶遠人”的一個契機而已?!捌呦Α保饕潜挥脕碣H斥人間的不幸:“天上隔年期,人間長別離?!北M管天上的牛郎、織女被分隔在銀河兩岸,但他們還可以隔年相會一次,而人間卻連“隔年期”都難以得到。全詞以抒情為主,幾乎沒有什么景物的描寫。風格近似其詩,感情寓于理智的分析和判斷之中。但是他的《清平樂》卻頗有韻味:
秋光燭地,簾幕生秋意。露葉翻風驚鵲墜,暗落青林紅子。微行聲斷長廊,熏爐衾換生香。滅燭卻延明月,攬衣怯怯微涼。
這首詞寫秋日來臨的感受。詞人的體驗非常細膩,秋光銀燭,“露葉翻風”,“青林紅子”,色彩暗淡,景物蕭條,處處透露出冷落凄寒的秋意。詞人徘徊于“長廊”,感受著無眠的秋夜,情緒略現(xiàn)低沉。全詞將“悲秋”之意淡淡說出,情意深婉。但詞人用筆力戒輕熟,意象翻新,仍以拗峭驚警見長,與其“苦吟”詩風相通,頗能代表他的詞風。
三、魏夫人魏夫人,名玩,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魏泰之姊,曾布之妻,曾鞏之嫂?;兆跁r曾布為相,她被封魯國夫人,故以魏夫人稱之。博涉群書,工詩。朱熹曾說:“本朝婦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保ā吨熳诱Z類》卷一百四十)存其詞14首,有《魯國夫人詞》。以《菩薩蠻》最為著稱: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紅樓斜倚連溪曲,樓頭溪水凝寒玉。蕩漾木蘭船,船中人少年。荷花嬌欲語,笑入鴛鴦浦。波上瞑煙低,菱歌月下歸。
第一首詞寫女主人公每天去溪邊遙望“離人”歸來:“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边@溪邊柳下,也就是當年送別遠行人的地方。然而,她不僅朝朝失望,月月失望,甚至年年失望了:“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薄叭辍痹诠糯⒉皇谴_數(shù),乃泛指多次之意。盡管如此,這位婦女的內(nèi)心仍充滿柔情:“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边@兩句很富詩情:遠山與清溪掩映在斜陽之中,樓臺倒影在溪水中而微微蕩漾,其間有成對飛起的鴛鴦?!案舭秲扇?,出墻紅杏花”又饒有畫意:隔岸錯落有致的“人家”的點綴,“出墻紅杏”色彩的重筆渲染,使畫面顯得有層次有生活情趣。作為一個女詞人,魏夫人的感受是細膩的,捕捉形象的能力也是很強的。在這樣秀美的風光中虛度年華,苦苦等待著戀人的歸來,女子所承受的精神折磨要更深入一層。
后一首寫蕩舟清溪,直到鴛鴦之浦,入夜,才唱著菱歌,沐浴著月色返程,頗有江南民歌的余韻。這仿佛是一次蕩舟嬉游,又仿佛是水鄉(xiāng)的一次采蓮勞動。南朝以來的民歌中,早就賦予“采蓮”以特定的情愛意義?!吧彙敝C音“憐”,有愛憐之意。在南國水鄉(xiāng)的柔波里,似乎又蕩漾著青年男女的喜悅與情愛,含蓄而耐人尋味。芳香的“木蘭船”,俊美的“人少年”,嬌艷的“荷花”,動聽的“菱歌”,以及“鴛鴦浦”地名的暗示,都透露出情歌的氣息。這是女詞人有意識地模仿民歌所寫的一首生動活潑的情詩。對于封建時代的女性來說,敢于追求情愛且形諸筆墨,就已經(jīng)具有了非凡的勇氣。
魏夫人存詞不多,但值得吟玩的作品卻為數(shù)不少。魏夫人在詞中所體現(xiàn)的心態(tài),與男性詞人為女子“代言”者相去甚遠。這里,不是對一位男性戀人的念念不舍,不是迷醉于男子的風流才貌,而是作為一位封建社會的弱女子的特有悲哀。如《定風波》說:
不是無心惜落花,落花無意戀春華。昨日盈盈枝上笑,誰道,今朝吹去落誰家?把酒臨風千種恨。難問。夢回云散見無涯,妙舞清歌誰是主?回顧。高城不見夕陽斜。
這首詞借落花為喻,以花喻人,妙想天成。上片寫落花,是從閨中人的眼光出發(fā)?!奥浠ā钡碾S風吹去,無端飄零,預示著佳人紅顏老去,卻又無可奈何。這是一種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悲苦。下片寫佳人。懷著青春流逝的焦慮,佳人“把酒臨風”。現(xiàn)實中,佳人命運如同“落花”,無人憐惜,在寂寞中凋謝。所以,只有在夢中方有所回味,“夢回云散”時,舊情無覓。“妙舞清歌誰是主”,女子一生只能依托于人,詞中女主人公又不知能向誰托付終身。這是那個社會女子身世不由自主的悲劇。上下片人花相映,同病相憐,皆因時光的無情,世人的冷漠,知音的難覓。這才是古代女子的心里話。與李清照相比,魏夫人的創(chuàng)作要含蓄委婉了許多,畢竟有受宰相夫人身份制約的地方。然而,詞中頑強突破重重束縛,堅定地透露出來的“情思”,表現(xiàn)出古代婦女的執(zhí)著情愛追求,依然難能可貴。
魏夫人寫得最為出色的還是“別情”詞。它能夠傳達出女子特有的細膩、敏感。除上述《菩薩蠻》以外,又有《點絳唇》:
波上清風,畫船明月人歸后。漸消殘酒,獨處憑欄久。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煙疏柳,隱隱蕪城漏。
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集中到這首詞中。清風、明月、畫船,本來應該是賞心悅目的。但是,詞人所面對的卻是難堪的別離,秀美的景色反而更加招惹離人的愁苦。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所以,“人歸后”,在孤獨中消磨光陰的詞人只能以酒消愁,百無聊賴。當“殘酒”消盡,“獨處憑欄”的寂寞將再次淹沒詞人。周圍的景物雖清新秀麗,糾纏主人公的愁思因此卻永遠拂之不去。下片就轉(zhuǎn)為直接的愁緒抒發(fā)?!按撕弈昴暧小?,擴展了時間與空間,將今日所遭受的別離之苦與曾經(jīng)所遭受的及即將要忍受的折磨聯(lián)系了起來。以“淡煙疏柳”之景語與“隱隱蕪城漏”的聲響做結(jié),將人生不如意時的愁苦含蓄委婉地表達了出來?!暗瓱煛泵悦桑笆枇币酪?,“蕪城漏”斷聲隱隱傳來耳際,蓄積得越來越多的愁緒也彌漫在景物與空氣之中,無處不在。詞人真正無法躲避這種離思的折磨了。
魏夫人的成就顯然遠不及李清照,與宋代另一位著名女詞人朱淑真相比較也還是有所欠缺。她既沒有李清照這樣獨特的個性與生活的波折起伏,也沒有朱淑真那樣慘痛欲絕的個人經(jīng)歷,才華也不如她們兩人。但是,在中國古代女詩人詞人當中,她和她的詞仍應占有較為突出的位置。在此以前,很少有女詩人或女詞人能象她那樣留下眾多的作品,也很少有人能象她那樣,比較廣泛地反映出閨閣婦女的生活內(nèi)容與內(nèi)心感受,在藝術(shù)上,詩意的追求,畫面的構(gòu)筑,色彩的涂抹,音節(jié)的變化,在自然之中可見匠心獨運。毫無疑問,魏夫人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女詞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評云:“魏夫人詞筆頗有超邁處,雖非易安之敵,亦未易才也?!彼摹⒅x逸謝逸(?-1113),字無逸,號溪堂,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少孤,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考中。遂絕意仕進,終身隱居。以詩文自娛,與其弟并稱“二謝”,名列《江西詩社宗派圖》。南宋劉克莊慨嘆“其高節(jié)亦不可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五)。有《溪堂詞》,存詞六十多首。
謝逸詞遠承花間的艷麗,又兼有晏、歐之婉柔,標致雋永,輕倩可人,名篇甚多,在北宋后期詞壇獨樹一幟。如《蝶戀花》:
豆蔻梢頭春色淺。新試紗衣,拂袖東風軟。紅日三竿簾幕卷,畫樓影里雙飛燕。攏鬢步搖青玉碾,缺樣花枝,葉葉蜂兒顫。獨倚欄干凝望遠,一川煙草平如剪。
詞里有新春的景色,但這只不過是舞臺的背景。詞的重點在于寫人,這個人是“豆蔻梢頭”的少女。杜牧《贈別二首》中有“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之句。詞中的“豆蔻梢頭”一語雙關(guān),既指新春,又指少女。這個少女的形象是很鮮明的:她試著紗衣,拂動著衣袖,到“紅日三竿”之后,卷起簾幕,忽然看見畫樓影中有燕子雙雙飛過,于是引起了她的孤獨之感。下片寫少女的裝飾,不僅有步搖、玉碾,而且還插著獨出心裁的花枝,引得蜂兒向頭上撲來。如花似玉的少女,倚欄遙望,心也隨著一川煙草飛向遠方了。這種情感寫得很委婉,很含蓄。這一特點,與前面晏殊《破陣子》、《山亭柳》相比較,則更加鮮明了。這首詞很象是一幅工筆的簪花仕女圖,既秾艷,又柔婉。
再看他的《千秋歲》:
楝花飄砌,蔌蔌清香細。梅雨過,蘋風起。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峰翠。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蜜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修竹畔,疏簾里。歌余塵拂扇,舞罷風掀袂。人散后,一鉤淡月天如水。
詞里寫的是一種“幽恨”與“蜜意”,這種情意是那樣綿長、執(zhí)著,直至無人可以敘寫,無法可以解脫。歌,不能消除;舞,不能驅(qū)散。特別是酒闌人散之后,在“一鉤淡月天如水”的畫境中,更加使人感到空虛和寂寞。情寓景中,耐人咀嚼?!掇@詞選》評論說:“筆墨瀟灑,自饒一種幽俊之致?!绷鱾髯顝V的是他的《江城子》:
杏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颺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只有關(guān)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詞寫千里懷人,情意纏綿。杏花春水,村館酒旗,綠柳陰濃,野渡舟橫,自是一派春機。鄉(xiāng)野的淳樸,景色的秀麗,環(huán)境的清幽,已經(jīng)在一幅幅雋美的風景畫面上展現(xiàn)。但詞人卻心向江南,懷人而生無限悵惘。情景的抒寫中,自然融入唐人詩意,淡遠高雅。下片回憶意中人,寄希望于共賞“素光”,以了此深微的心愿。平實寫來,搖曳生姿。結(jié)拍三句,尤覺雋妙:“只有關(guān)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清新蘊藉,婉轉(zhuǎn)多姿?!拔壹某钚呐c明月”,普照千里的明月將兩地相思戀人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據(jù)《復齋漫錄》載:“無逸嘗于黃州關(guān)山杏花村館驛題《江神子》詞,過者必索筆于館卒,卒頗以為苦,因以泥涂之?!保ā盾嫦獫O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三)可見當年此詞之受人愛賞了。
北宋后期文人填詞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學創(chuàng)作現(xiàn)象,許多作家都有數(shù)量可觀的作品傳世,在內(nèi)容與藝術(shù)上也有獨到之處。這里,既有群體的創(chuàng)作影響,也有個體的自主行為。這與北宋前期詞人的偶爾為之大相徑庭。這些星羅棋布的詞人,共同構(gòu)成了詞壇繁榮似錦的盛況。這里只是擇其要而介紹之,以窺北宋后期詞壇的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