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夏代的歷史與夏商之際夏民族的遷徙

先秦史論稿 作者:徐中舒著


  一 夏代歷史

  1、概說

  堯、舜、禹的禪讓傳說,實際就是依據(jù)唐、虞、夏的部落聯(lián)盟時代的歷史而傳播下來的。這種聯(lián)盟是以軍事民主制為基礎(chǔ)的,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隨著軍事力量的強大,家族私有制的發(fā)展就出現(xiàn)構(gòu)成統(tǒng)治機構(gòu)的王朝,夏王朝首先完成了這項歷史演變。

  夏民族的歷史,無論從地下發(fā)掘的考古資料,或從文獻資料記述中,都可得到堅實的證明。

  現(xiàn)在可以認定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頭在河南偃師,古稱西亳,為成湯所都。遺址的最下層是客省莊二期文化。客省莊二期是晚于仰韶,既有后崗又有齊家因素的文化。二里頭文化遺址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百處以上,只在河南境內(nèi)即達四十余處;分布在伊洛二水間者相當密集,在河南的東、南、北及陜南各地很普遍,這同文獻資料記述夏族歷史活動范圍也一致。

  二里頭文化共分四期,下面的兩層即一、二期約在四千年前,為夏文化;三、四期為早商文化,是由龍山文化發(fā)展而來的。

  《國語·晉語》稱陽人有“夏、商之嗣典”,陽即陽樊,在河南黃河北岸濟源縣境沁水流域。《竹書紀年》稱秦伐鄭師曾于此筑城。夏文化在黃河南北一帶曾有很大發(fā)展,因此《史記·周本紀》稱這一帶為“有夏之居”。武王滅殷后曾擔(dān)心“未定天?!辈荒堋耙捞焓摇倍幌久隆L毂?yīng)是大城,即構(gòu)筑一座大城以定之。天室即大室山、嵩山。本來這一帶自洛汭到伊汭地勢平坦,是“居易無固”,無險可依,在軍事布防上是要“依天室”以保障安全的。這是在“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顧瞻有河,粵瞻伊洛”,全面審察形勢之后才定下“無遠天室”的決策。從這些地理環(huán)境的記述,都有助于對夏族活動空間的了解。

  《淮南子》說夏鯀作三仞之城,《呂覽》也有鯀作城的記述。近年陽城的城址也被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認為是屬于龍山文化晚期(詳見1977年《文物》12期)?!睹献印贩Q禹避舜之子于陽城,《紀年》也說禹居陽城,看來在戰(zhàn)國時已有陽城。鯀亦稱崇伯鯀,崇即嵩?!稘h書·武帝紀》稱武帝至嵩山,見夏后啟母石。

  有夏民族活動的遺跡與傳說,還有:

  《左傳·昭公四年》謂“夏啟有鈞臺之享”,杜注:“陽翟有鈞臺陂”,即今禹縣。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稱殽有二陵,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帝皋是夏十五代王。

  傳說桀都安邑。這一說法不見于秦以前文獻,偽孔傳有說如此。又說湯伐桀于鳴條,鳴條在安邑西,說明夏之末年夏文化已達山西南部地區(qū)?!蹲髠鳌ふ压辍贩Q遷實沈于大夏,是指汾、澮之間。《左傳·定公四年》說封唐叔“命以唐誥而封于夏虛,啟以夏政”。唐,原為堯所居,唐叔所封地,舊說在晉陽(今太原),不確,應(yīng)是平陽,即汾澮之間,是臨汾、侯馬之地,近年在這一地區(qū)又都發(fā)現(xiàn)了夏文化。

  《紀年》稱啟二十五年征西河,又稱胤甲即位居西河。西河應(yīng)在晉南,漢之西河郡。這一帶發(fā)現(xiàn)夏文化有三四十處。近年在山西夏縣東下馮發(fā)現(xiàn)一處范圍二十五萬平米的夏文化遺存,有石磬、銅范、小城等出土,年代也是與胤甲時期相近?!妒酚洝瞧鹆袀鳌氛f夏桀之居左河(濟水源出沁水),右大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也是這一帶。

  文獻典籍所載夏人活動區(qū)域,都有二里頭文化的發(fā)現(xiàn),使對夏代歷史的認識更增加了透明度。

  夏王朝究竟是屬于哪一個民族所建的國家?《史記·六國年表》說禹興于西羌。羌是西戎牧羊人,后來在甘肅一帶活動。羌人首先發(fā)展了畜牧業(yè)。古代中國的東部近海地區(qū),沒有馬牛羊之類動物,也不能以飼養(yǎng)家畜發(fā)展出有私有財產(chǎn),因而也不能了出現(xiàn)《曲禮》所記問庶人之產(chǎn)則數(shù)畜以對的情況。古代東部地區(qū)以狩獵、采集為主要謀生手段,豬雞雖然出產(chǎn)較多,但都不能大群飼養(yǎng),也就不能使畜牧業(yè)形成獨立的生產(chǎn)分工類別。

  夏家店文化的前期有紅山文化(約5000年前文化),其中曾發(fā)現(xiàn)許多獸骨,卻沒有草原上生活的偶蹄動物,也不見體軀較大的猛獸,犬科的標本也很少。全部獸類骨骼沒有可以肯定為家畜的。雖有農(nóng)業(yè),漁獵的生產(chǎn),卻沒有畜牧業(yè)。

  羌族所居之地是牛羊等類動物的原生地,所以畜牧業(yè)發(fā)展也較早。羌人以牧羊為主,由于畜群的發(fā)展,私有財產(chǎn)的產(chǎn)生,也最早形成家族?!逗鬂h書·西羌傳》成書于劉宋時代,距古代羌族的生活年代已相差很久遠了,但其中所記還保留了大量的羌族習(xí)俗?!段髑紓鳌氛f他們“所住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并不是沒有五谷,其所居河谷,也能有些農(nóng)業(yè)可以發(fā)展),以產(chǎn)牧為業(yè)(產(chǎn),包括農(nóng)業(yè)、采集和狩獵)。其俗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十二世后,相與婚姻,父沒則妻后母,兄亡則納厘嫂,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熾。”古代社會風(fēng)氣強調(diào)保種,鼓勵人口繁殖,同時還把女子視作財產(chǎn),不準外流,所以盛行這種收繼婚。這種婚俗同古代東部地區(qū)重視倫常觀念相反,所以后世在文化上便把這些種族的人稱作蠻夷。以羌族為主建立夏王朝,在進入中原后接受龍山文化的影響,可能就逐漸改變其舊俗,形成中原文化,而仍居留于西方的羌族則繼續(xù)保留其舊俗。

  以父名母姓為種號,也可從南詔、白族、彝族、緬族中看到這種姓氏習(xí)俗。如彝族父子連名,因而可以背誦幾十代的家譜,就是以父名為種號的。沒有父姓而以母性為種號的乃是古代發(fā)展的母系社會,如納西族在解放前仍然殘存的遺俗?!稜栄拧?、《穆天子傳》都講過古代的西王母國,可能就是古代的母系社會組成的群體,這里的男子是從婦居的母系族外婚制,因而以母姓為種號。進入周代是男子稱氏,女子才稱姓。因為稱氏的貴族都屬于同一部族,既屬同姓便無須列姓,而女子因出嫁則必系以姓,以稱姓表示與夫家之姓有別是屬于非同姓之婚。這是父系外婚制下才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到秦代以后,男子也稱姓是父系外婚制的進一步鞏固。羌族以父名為種號表示了父系外婚制的主導(dǎo)地位,父名是每一代都不同的,為了表示每一代不同的種號,必須用父子連名辦法連接世系,說明羌族在當時已建立了父系族外婚制。但是他們又以母姓為種號,還保留母系外婚制的殘余,是不鞏固的父系外婚制。進入夏王朝,羌族這種父系外婚制由父傳子制在中原地區(qū)的確立而歷史上鞏固了下來。

  2、夏與仰韶文化的關(guān)系

  據(jù)近年來地下資料的大量發(fā)現(xiàn),以及考古方面研究,已經(jīng)肯定仰韶文化的相對年代是在殷墟文化之前,這不僅因為殷墟文化比仰韶文化進步、復(fù)雜和出現(xiàn)了大量的青銅器,更因為在河南發(fā)現(xiàn)了仰韶文化在下,龍山文化居中,殷墟文化在上的疊積層次。這是極為堅實的根據(jù),可以證實在河南地區(qū)仰韶文化比龍山文化早,龍山文化又比殷文化早。

  處于最早期的仰韶文化,是有著相當進步的農(nóng)業(yè),有著發(fā)達的制陶技術(shù)的,它的居民是一個掌握了比較發(fā)達的高等農(nóng)業(yè)的民族。當然,有的民族,也有著初等的農(nóng)業(yè),可是他們并沒有制陶業(yè),因此,也沒有或很少有陶器。例如,古代黑龍江一帶的民族,他們就有農(nóng)業(yè),而沒有陶器,是用燒石沸水的辦法來熟食。但是,有著大量陶器的民族,必然有相當高的制陶業(yè)有以及與此密切聯(lián)系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仰韶文化的民族正是這樣有著大量的陶器的農(nóng)業(yè)民族,我們認為就是建立夏代的民族。

  從歷史記載上看,夏代的地區(qū)不出河南、山西兩省,夏民族大概是以崇山(即后來的嵩山)或伊洛為其活動的中心,然后逐步的由河南向河北岸發(fā)展,而在山西建立了國家。所以,山西一帶又稱大夏或夏墟。夏禹的父親是崇伯鯀,崇伯之國在秦晉之間,漢武帝在中岳(嵩山)見到夏后啟母石,這些傳說都應(yīng)該是有相當史實作根據(jù)的。

  伊水洛水一帶,土地肥沃,氣候好,農(nóng)業(yè)非常發(fā)達,直到現(xiàn)在還是一個著名的農(nóng)業(yè)區(qū),這是夏民族活動的中心區(qū)域?!秶Z·周語》:“昔伊洛竭而夏亡”,《史記·周本紀》:“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這說明了伊洛一帶是夏民族的居住地區(qū)。

  夏民族向北發(fā)展,在山西一帶,建立了國家,所以《左傳·定公四年》說晉侯的封地是夏墟。因此,山西晉陽又稱大夏?!对娊?jīng)》中的《大雅》、《小雅》,《荀子》中“君子安雅”的雅,都與夏是同義語。所謂大夏、小夏,太昊、少昊,大雅,小雅,大月氏、小月氏的大、小,都是指不同的地區(qū),新舊的民族而言。新發(fā)展的、分支稱大。可見,山西晉陽稱大夏,是夏民族逐漸發(fā)展去的。

  夏代的都邑,也在仰韶文化區(qū)域?!兜弁跏兰o》說禹都平陽,或都安邑,或在晉陽。又說桀都安邑。《漢書·地理志》說,潁川郡陽翟是夏禹國。這是在低地的邊緣,可以說明這是彩陶文化向南發(fā)展經(jīng)過的地區(qū)?!妒辣尽氛f禹都陽城。陽城在河南登封,也在嵩山之南?!秶Z·晉語》云:“陽人有夏商之嗣典”。陽人大約是以嵩山為活動中心向北發(fā)展的。顓頊稱為高陽氏,高猶曾祖以上稱高祖,是遠古的意思。馬融說朝歌以北至于中山,古稱東陽,朝歌以南,至于軹縣稱南陽,所謂陽國,大抵就在這一帶,這些都是以嵩山為夏人活動的中心?!妒酚洝へ浿沉袀鳌氛f:“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蹲髠鳌べ夜辍罚骸皻ビ卸暄?,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币餐瑯幼C明了這一點??梢?,傳說中夏代的都邑,都不出河南,山西兩省,《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為周陶正”,虞是舜之后,可見就是周初這一帶的民族,還是以善作陶器著稱。

  文獻資料與考古資料證明,夏代文化是傳世悠久的文化。很難想象一個地區(qū)寬廣、堆積極厚的文化在史籍上看不到一點記載,也很難想象一個在史籍上有不少記載的大朝代,在考古發(fā)掘中找不到一點屬于他的物質(zhì)文化出來。

  3、夷與龍山文化的關(guān)系

  “夷”字后來有著輕視少數(shù)民族的意思,這是大漢族主義思想支配的結(jié)果。所謂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的說法,是漢代人才有的。在漢代以前,特別是殷周及其以前,人們的看法不是這樣?!俄n奕》稱“因時(是)百蠻”,這是指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而且民、氓和閩、蠻都是同音同義而書寫不同的字,這些字的本義都指的人(民、氓、閩貉與英語man、men可能同源),并無輕視之意。有的書上說“東夷仁”,可見“夷”并不是一個壞的字眼,周滅殷,稱商人為夷?!短┦摹贩Q:“紂夷居”。夷金文作“◆”人作“◇”,字形上并沒有多大分別。《漢書·地理志》說朝鮮“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可見東夷的風(fēng)俗是好的。夷也是善于打獵、射箭的。夷字從大,從弓,從弓就是表示他們善于射獵之意。龍山文化是夷族的文化,所以出土的箭鏃比仰韶文化多得多,而且種類也很多,所以東方是注重射獵的。《論語·憲問》:“羿善射”《淮南子·俶真訓(xùn)》也說羿是善射的,高誘注:“羿善射,能一日落九鳥”。《左傳·襄公四年》:“有窮后羿恃其射也?!笨梢?,古代人都認為羿是善射的。《孟子·離婁》云:“逄蒙學(xué)射于羿”,就是說逄蒙和羿都是善射的。逄蒙,和《后漢書》里的東明聲極近,《后漢書·扶余傳》,謂扶余祖先“東明長而善射”成為酋長。東明,在《魏書》里作朱蒙,在《好大王碑》中作鄒牟,這都是一名的異譯,他就是東方善射的酋長。東方一般都是射獵的。這種風(fēng)氣,直到清代還是如此。清太祖也會射,《清實錄》有記載。

  夷的居住地區(qū),也在龍山文化區(qū)域之內(nèi)?!蹲髠鳌酚涊d的郯國是一個證明,郯國是在現(xiàn)在諸城、日照一帶?!蹲髠鳌ふ压吣辍酚涊d,魯人問少昊氏以鳥名官的道理。郯子說:“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蔽覀冋J為鳥是東方普遍的圖騰,所以他們用鳥名官。東方傳說朱蒙是卵生的,清人祖先也傳說是因鳥含朱果而生。北魏出于東方的鮮卑,他們也以鳥為官號。《魏書·官氏志》謂北魏制定官號:

  皆擬遠古云鳥之義。諸曹走使謂之鳧鴨,取飛之迅疾;以伺察者為候官,謂之白鷺,取其延頸遠望。自余之官,義皆類此,咸有比況。

  這種風(fēng)俗,在遼代也是如此,可見在東方保存的很長久了。

  傳說中東方的少皞,是建都在曲阜的,《左傳·詔公二十九年》:

  少皞氏有上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辱收,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

  “窮桑”,他書又作“空桑”,由少昊到周代,中間隔了許多世代,這在《左傳》上也略略可以看得出來?!墩压辍罚?br/>
  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莆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

  《國語·周語下》:“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逢公之所憑神也。”《左傳·定公四年》謂魯封于“少皞之虛”,這原是黑陶文化區(qū)。《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子魚說:

  任、宿、須句、顓臾,風(fēng)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

  所謂風(fēng)姓有兩種解釋:風(fēng)即鳳。風(fēng)字本從蟲,即龍,這是發(fā)展到低地以的事。黑陶文化的中心是曲阜,后來發(fā)展到陳的地區(qū),即太皞之虛,至于少皞氏后來與金天氏結(jié)合成一人,那是五行家說盛行以后,揉合東方和西方的傳說產(chǎn)生的。不是東方原有的傳說本來面目。

  4、夷夏之爭

  《史記·夏本紀》云:“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失國的具體情況,《史記》沒有記載。但是,在收集了古文資料的《左傳》中有詳細的記載?!蹲髠鳌は骞哪辍罚?br/>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獸,棄武羅、伯因、熊髡、尨圉,而用寒浞。……浞行媚于內(nèi)而施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nèi)咸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于窮門,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于民,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于過,處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于過,后杼滅豷于戈,有窮由是遂亡。

  窮石地區(qū),即鬲之所在,也就是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交會之地區(qū)。羿在這個地方,把夏滅掉了。但是,他自恃善射,不理政事,不用賢人,而用了寒(韓)浞。寒浞滅羿,奪其妻,生澆(《論語》作●)及豷,封澆于過,封豷于戈。過在掖縣,戈在宋鄭之間,都是黑陶文化地區(qū)。夏的失國,表示了東方黑陶文化區(qū)與西方彩陶文化區(qū)的斗爭,也就是夷夏的第一次斗爭,這種斗爭的前提,必須是黑陶文化進入低地區(qū)域。雖然最初是夷戰(zhàn)勝了夏,但是,這一次最終還是夏戰(zhàn)勝了。所以《左傳·哀公元年》說,少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而“復(fù)禹之績”。這也就是的所謂少康中興,可見文字上的材料和地下發(fā)掘的遺物,表示的史實是一致的,把它們結(jié)合起來研究。,使古代史內(nèi)容更加豐富了。

  有窮即空桑。以山東半島為海水所環(huán)繞,限制其活動范圍故稱有窮,而《左昭元年》所稱無終之國,則是指在其北面的廣大地區(qū)。后來東北一帶稱遼,就是遼闊的意思?!逗鬂h書》記載三韓的事相當詳細,可見古代對于東北一帶是相當了解的,寒浞,《古今人表》和《水經(jīng)注》作韓浞,也是一例,韓,本為武王之子所封,就是《韓奕》所指之韓,也是在東北地區(qū),接近燕國的地方。這可以以《韓奕》一詩所說的物產(chǎn)、地勢、民族中看得出來。《韓奕》云:

  奕奕梁山,維禹甸之,人倬其道,韓侯受命?!n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韓侯迎止,于蹶之里?!旮缚孜?,靡國不到,為韓姞相攸,莫如韓樂,孔樂韓土。川澤訏訏,魴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羆,有貓有虎。慶既令居,韓姞燕譽。溥彼韓城,燕師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經(jīng)其伯,實墉實壑,實畝實藉,獻其貔皮,赤豹黃羆。

  這里,他談到了韓國所在是接近燕國的河川湖澤地區(qū),出產(chǎn)走獸皮毛,但也有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邊境有追貉。這種地區(qū)只有松花江、混同江一帶最相像。以追貉來說,在《漢書》里稱濊貉,濊即韋也,即著皮服之人。貉與民閩聲近,收寫為閩或貉,蟲(龍)或豸即其圖騰?!痘茨献印ぴ烙?xùn)》云匈奴出穢(韋)裘。后漢六朝的高句麗,產(chǎn)有小水貉,這都是東北地區(qū)的情況??梢姟俄n奕》中說的韓國,是與三韓有一定的聯(lián)系的。1955年在遼寧省喀左馬廠溝,發(fā)現(xiàn)了燕國的銅器,其中有匽侯盂,就其花紋文字來看,確是周初的東西,而且,就其出土地點不說,與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人盜掘一批銅器的地點僅距二十里??梢姡俄n奕》中所說的韓國,在周初是在東北地區(qū),后來才逐漸南遷的。這也可以證實有后羿是東方民族的祖先。

  5、成湯滅夏

  我們把后羿滅夏和少康中興看作是第一次的夷夏之爭,那么,成湯滅夏,就可以認為是第二次的夷夏之爭。

  史學(xué)界幾乎公認商民族是起于東北方面的。但是,太史公《六國年表》說:“湯起于亳”,關(guān)中的亳,這是不對的。

  原因有下列幾個方面:

  當其周滅殷的時候,箕子去朝鮮,可見,東西相爭,殷人向東方逃走。

  殷人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因玄鳥而生?!渡添灐罚骸疤烀B,降而生商”?!兑蟊炯o》云: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這與東方民族以鳥為圖騰是有密切的關(guān)系,而且玄鳥氏在東方傳說是少皞氏以鳥名官產(chǎn)生的,而少皞氏正是東方的民族。

  黃河河套以下地區(qū),分為河西、河?xùn)|、河南,再東又有河內(nèi)、河外等部分,當時的黃河入??谶€在今日入海處以北很遠。稱黃河入海地區(qū)的北岸為河內(nèi),這個名稱存在于周以前,可能是起于殷的,這也可證殷人與東北有關(guān)系。

  “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這也是《商頌》上的話。有娀氏又名簡狄,其母系可能是出于北狄。

  根據(jù)解放以來山東考古發(fā)掘工作證明,山東的黑陶文化的上層,存在著殷代文化層,這說明由殷以至山東半島一半,都是殷王朝活動的范圍。

  甲骨文里面,有伐夷方的記載?!蹲髠鳌氛f,討伐東夷,其實,殷人自己就是屬于東夷的?!赌印ぬ熘局小芬短┦摹贰凹q越厥居夷居,不肯事上帝”,《非命中》“紂夷之居”。《禮記·雜記下》謂:孔子曰少連大連善居喪,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東夷之子也。

  《論語·子罕》云:“子欲居九夷?!笨梢娭苋苏J為東方的人,包括殷人都是屬于夷的,《漢書·地理志》說朝鮮受箕子“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的影響,“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這正是儒家理想的生活。

  殷人的發(fā)展,也是經(jīng)過了長時期的。《殷本紀》里面和甲骨文里面都有許多先公先王,相土和王亥都是?!堕L發(fā)》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王亥在《山海經(jīng)》和《世本》都有記載?!妒辣尽氛f,相土作乘馬,王亥作服牛??赡芤笕说淖嫦仁侵袊钕仁褂门qR拽引兩輪大車的。從相土王亥到成湯滅夏,這中間是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期的。

  商的都邑,也有許多,也是經(jīng)過長期形成的。如曲阜和亳都是。亳,相傳在商邱,或說在偃師,是西亳,但還不能最后肯定在什么地方。鄭州二里崗發(fā)現(xiàn)了殷代的文物及文化層,可能比安陽的要早,但不會早到成湯時代,偃師就在鄭州之西??梢?,殷墟的范圍要更加擴大了。成湯時期對夏用兵,可以說是擴大殷人文化的一個時期。《長發(fā)》云:“韋顧既伐,昆吾夏桀”?!秶Z·鄭語》謂“昆吾為夏伯矣”,又說顧和豕韋都是與夏有關(guān)系的,而豕韋是商滅的,顧是夏滅的?!睹献印泛汀兑蟊炯o》都談到葛伯不祀而湯征之。葛是嬴姓之國這也是東方系統(tǒng)的??梢娺@都是滅夏的一個步驟,而且就其地域來說,也是在仰韶文化東方的邊區(qū)。豕韋按其原意來說就是豬皮,這可能是廣泛使用豬皮的民族,大約和挹婁的情況差不多?!逗鬂h書·挹婁傳》說挹婁民族“好養(yǎng)豕,食其肉,衣其皮”。挹婁這個部族,遠古是在中原,后來遷于東北的。昆吾和顧都是己姓,這也是仰韶文化的東界。《左傳·僖公三十一年》:“衛(wèi)遷于帝丘”,杜注:“帝顓頊之虛,故曰帝丘”,太康失國以后,后相即居于此。《左傳·昭公十二年》,楚王自謂:“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帝丘和許,都是仰韶文化的地區(qū),同時是商滅夏必須首先解決的地區(qū)。

  夏桀之居,也是在仰韶文化地區(qū)?!稇?zhàn)國策·魏策一》載吳起的話:

  夫夏桀之國,左天門之陰,而右天溪之陽,廬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

  而且后來相傳夏桀敗于有娀氏之墟,走鳴條,被放逐于南巢而死。要不是東西相爭,他又為什么向南逃走呢。而且,夏裔分為兩支,一支北去,為匈奴之先,一支南去,為越的祖先,而都被當?shù)孛褡逅诤?,?xí)染了他們的習(xí)俗。由此可見,夏代本身的文化并不太高,不然不會被他們所融合,所以《論衡·恢國》說“夏禹倮入?yún)菄伤?,斷發(fā)文身”是相當根據(jù)的。夏人崇拜日,《湯誓》云“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匈奴也有拜日習(xí)俗,可見他們是有關(guān)系的。

  夏代是商人親自眼見它滅亡的,所以,夏代的歷史是可靠的,因此司馬遷為之立了本紀。先秦典籍中記述夏代史事甚多,前人也從未有疑之的。

  二 夏商之際夏民族的遷徙

  中國歷史上“殷革夏命”,如果我們用后來歷史上的改朝換代來解釋,是不夠準確的。這不是改朝換代,而是一次激烈的民族斗爭,其結(jié)果是殷民族戰(zhàn)勝了夏民族,之后夏民族有一次很大遷徙。

  摩爾根《古代社會》講到阿茲忒克聯(lián)盟,詳細地總結(jié)了印第安人對戰(zhàn)爭中的俘虜處置辦法(見第六編第七章二--六頁注),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把俘虜殺掉;第二個階段就是把俘虜獻祭于他們所尊崇的神靈;第三具階段就是把俘虜變?yōu)榕`。用這幾個條件講夏商之際的歷史,再結(jié)合甲骨文的材料,就比較容易清楚了。甲骨文記載的歷史,已屬商朝后期,其中有許多有關(guān)羌人的材料。羌人就是夏民族的后裔。甲骨文多記載“伐羌”之事。如記載祭祖乙時“伐羌十有五”(《存》1499),伐就是殺,殺十五個羌人來祭祀他的祖先。還有“今夕用三百羌”(《卜》245),白與百同,用三百羌祭祖先,甲骨文殺羌可以多至三百人。伐羌一二人以至用十五、三十等不同數(shù)目的,在甲骨文中就計算不清了。還有“斷十牛,羌十人”(《甲》2124),就是用十個羌人和十頭牛作為犧牲一起祭祀他們的祖先。這些羌人都是俘虜,甲骨文有許多“隻羌”的記事,可見獲羌就是被俘虜?shù)那既?。還有一部分幸運的則收容為奴隸,讓他們?yōu)橐笕朔?,如“多羌隻鹿”(《前》4·48),或“多羌貴田”(《粹》1222)。殷人用這些羌人為田獵或種田的奴隸,貴田就是種田(貴作“●”,象雙手捧土壅苗之形)。此外還有“令多馬羌”(《粹》1554)或“多馬羌臣”(《陳》116)就是命羌人養(yǎng)馬或監(jiān)視這些養(yǎng)馬的人(臣象眼睛,多馬臣即監(jiān)視養(yǎng)馬的人,又有小耤臣就是監(jiān)視耤田的人)。從這些材料可以看到,在殷商的后期,殷人對待羌人還是十分嚴厲的。所以說殷革夏命并不是象后來的改朝換代,而民族間生死存亡的斗爭。夏民族在這次斗爭之后就有一次很大的遷徒,這是過去歷史上所沒有記載的。

  夏代統(tǒng)治中國時應(yīng)河南、山西南部為其統(tǒng)治中心。最早主要在河南夏虛,后來發(fā)展到了山西南部,就是大夏,夏代的統(tǒng)治時間據(jù)《竹書紀年》記載: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凡十七王。統(tǒng)治中國的時間很長,也留下了不少東西。一九七七年我國考古工作者發(fā)掘河南登封告成鎮(zhèn)一個古城堡,其遺物中的陶豆陶量都有“陽城”印記?!稘h書·地理志注》:“臣瓚曰,《世本》禹都陽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陽翟也?!庇矶缄柍且娪凇妒辣尽芳啊吨駮o年》,《竹書》是魏襄王二十年以前的史書,《世本》也是秦以前的書,告成鎮(zhèn)出土陶豆陶量也是戰(zhàn)國時遺物,可見陽城早已存在于戰(zhàn)國以前,應(yīng)是夏人世代相沿的舊稱。現(xiàn)在我們從出土遺址遺物的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一致認為二里頭文化就是夏人文化,陽城就是夏人舊都,陶豆陶量上陽城印記就是夏都陽城堅強的內(nèi)證。二里頭文化遺存中尚未發(fā)現(xiàn)文字。舊文獻中,《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毕臅r就是現(xiàn)在的陰歷(實際上是陰陽合歷),春秋時代居在夏虛的晉國,還是沿用這樣陰歷的。當時周人以十一月為歲首,而晉人則以陰歷正月為歲首,和周歷相差兩個月。古代陽城,唐朝武則天時改名為告成,城中有測影臺,用土圭測影,這也是從夏代遺留下來的,漢唐以來一直存在。夏人有夏歷,他們在這個地方觀測日影,作為各地的標準時間,有了測影臺觀測日影,比觀察天上星宿度數(shù)要精密準確多了,把觀測日影的長短記錄下來分別二至二分為春夏秋冬四季,這是中國從夏代沿襲至今的陰陽合歷。夏代的歷史中無文字記載,但許多東西都通過口耳相傳而保留下來,象這樣的傳說還是可信的。

  夏代沒有文字,如夏人原居崇山下,“有崇伯鯀”就是禹的父親。古代只有崇字而沒有嵩字,《詩經(jīng)·崧高》作崧,崇崧皆后起的形聲字,《后漢書》靈帝熹平五年復(fù)崇高山以為嵩高山,《說文》嵩在新附字中,原是宋初徐鉉附加的字,這也是夏代沒有文字的一個例證。成湯滅夏。夏民族就從他的統(tǒng)治中心向外遷徙,他們并不是向一個地方遷移。原始民族經(jīng)濟文化結(jié)構(gòu)并不嚴密,一個地方集中許多人,是養(yǎng)不活的。

  首先我們讓夏民族回西北邊的遷徙。這里是羌族的老家。商滅夏后,虞夏這兩個聯(lián)盟的部族一部分就由北邊向西方遷徙?!豆茏印ば】铩分杏涊d齊桓公“懸車束馬,逾太行與卑耳之谿拘秦夏,西服流沙,西虞?!鼻禺敒樘┲`字,泰夏就是大夏,《國語·齊語》也用了這個材料,但無秦字,就是“拘夏”。西虞就是在西邊的虞國,《齊語》里作西吳,說明了虞夏兩部是向北邊西邊遷徙的,春秋時代齊桓公接觸的這一部分還在山西太行山一帶。秦始皇瑯邪臺刻石及《呂氏春秋·古樂》記秦國的北方疆域所至說“北過大夏”,《逸周書·王會解》“正北月氏”,月氏就是《管子》中的禺氏,《穆天子傳》中的禺知,月氏、禺氏,禺知都是虞氏的轉(zhuǎn)音。戰(zhàn)國時月氏大夏遷到中國河套的北邊了。西漢初匈奴冒頓單于興起以后,月氏、大夏繼續(xù)向西邊遷徙,《漢書·西域傳》說:“大月氏本居敦煌祁連間,至冒頓單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單上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乃遠去,西去大夏而臣之,都媯水北為王庭。其余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倍鼗推钸B在甘肅西邊,月氏被匈奴攻破后又征服大夏,后都于媯水。媯水即今蘇聯(lián)境內(nèi)流入咸海的阿姆河。月氏大夏這時已西遷過了蔥嶺,其余沒有走的就留在南山,稱小月氏。南山即祁連山,《后漢書》稱小月氏為“煌中月氏胡”,湟水在甘肅西北邊,仍在敦煌祁連間,同羌民雜居互通婚姻?!稘h書·地理志》。載隴西郡有大夏縣,大夏就是夏人曾經(jīng)在這里居住過的地方?!稘h書·地理志》又載安定郡有月氏道,安定郡治固原,漢代凡有蠻夷的地方才稱道,言漢王朝只能從道路交通上控制這些少數(shù)民族。中國文化重倫常,同姓不婚。大夏大月氏行收繼婚,父死妻后母,兄死妻嫂,同中國文化極端不同,所以漢人就把他們當作少數(shù)民族看待了。王靜安先生《觀堂集林續(xù)編》有《月氏未西遷大夏時故地考》,對虞夏民族西遷講得很詳細,我們也相信月氏、大夏是在夏朝滅亡后經(jīng)過很長的時間逐漸由北邊遷到西邊去的。大夏最先遷到北邊,留下一部份民族為匈奴祖先?!妒酚洝ば倥珎鳌氛f匈奴自稱“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薄端麟[》:“張晏曰:‘淳維以殷時奔北邊’”。又樂產(chǎn)《括地譜》云:“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妻,避居北野?!兵Q條在安邑,桀之子妻其從妾,就是匈奴父死妻其后母,兄死妻嫂的收繼婚。過去人們都不相信這個話,現(xiàn)在我們看來《史記》這個話還是可以相信的。羌族原是西羌牧羊人,住在這里的民族與西邊的游牧民族很接近,風(fēng)俗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中國大陸的東部原來就不產(chǎn)馬牛羊?!逗鬂h書·東夷傳》說倭(日本)“無虎豹馬牛羊鵲”,《隋書·流求傳》說流求“尤多豬,無牛羊驢馬”。流求在福建東北,水行五日而至,即今臺灣。日本與臺灣在上新統(tǒng)末期尚與大陸相連。這些島嶼上沒有馬牛間就說明大陸上也沒有這些家畜。一九六二年在西拉木倫河以北地區(qū),位于巴林左旗北部烏爾吉木倫河?xùn)|岸山崗上的富河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動物骨骼甚多,未見有草原奇蹄類動物,也不見大型猛獸,犬科標本較少,未見可以肯定為家畜的。炭14測定富河文化距今為4730±110年,是中國大陸東部沒有馬牛羊這一類的家畜,又得到地下遺跡的證明。中國之有馬牛羊這些家畜是中亞輸入的。中亞是馬牛羊的原產(chǎn)地,西羌族只訓(xùn)畜了羊群并沒有馴畜牛(如牦牛),馬更是從蔥嶺以西逐漸輸入中國的,所以稱他們?yōu)槲魅帜裂蛉?。這里居民原來也是農(nóng)牧兼營,有一點粗耕農(nóng)業(yè),原始民族單純游牧經(jīng)濟是不能生存下去的,他們來到東方,專門擄掠農(nóng)業(yè)民族,這樣就把本來的一點農(nóng)業(yè)丟掉了。西漢采取和親政策,每年都要把要繒絮米蘗(酒曲)送給他們。如果不把這些東西辦好,到收獲時他們就要來搶劫的。所以這種單純的游牧經(jīng)濟只有在這樣特殊的環(huán)境里才可能存在。過去講游牧民族都是單純的游牧經(jīng)濟,這是錯誤的。這些民族原來從西邊來都是乘兩輪或四輪大車,《通典》說:“大月氏國人乘四輪,或四牛六牛八牛輓之,在車大小而已”。本來車子兩輪子轉(zhuǎn)動最方便,四個輪子只適于直線走,這只有在大草原里才適用。說明這個地方古代是歐亞的通道,用兩輪大車在這里通行。兩輪大車不是中國的原產(chǎn)物,二里頭文化中沒有大車的遺跡,殷虛出土遺物原始有兩輪大車出現(xiàn)。甲骨文車作▼,正象大車一轅兩軛兩輪之形??鬃诱f乘殷之輅,也說明殷代才有這樣大車?!侗笔贰じ哕噦鳌氛f高車所乘“車輪高大,輻數(shù)至多”,漢人因其車輪高大故稱之為高車。《漢書·西域傳》的康居也因乘高車得名??蹈唠p聲,車居疊韻,康居就是高車二字的對音。高車、康居都是漢人給他們的名稱。他們都是乘兩輪大車居于森林中的丁靈。丁靈漢人又稱之為狄歷,或者稱曰狄,六朝時康居人入居中國即以翟(狄同)為姓。他們都是高加索人種,高鼻深目。他們很早就同羌族雜居學(xué)會了作兩輪大車?!犊脊び洝氛f:“胡無弓車”,因為他們每個人都能作弓車,并不是無弓車。胡就是匈奴,他們在戰(zhàn)國昌就以善作弓車著名于時。匈奴是夏后氏的后裔,是蒙古利亞人種,他們與高鼻深目的狄族長期接觸后,他們也就學(xué)會了作兩輪大車,可見大車并不是中國的原產(chǎn)物。殷代后期出土車馬坑,已有輪輻至多的兩輪兵車。殷民族母系始祖簡狄,慶當就是居在森林中的丁靈人。丁靈就是titr的復(fù)輔音,簡稱為狄,所以關(guān)于二女的傳說與《呂氏春秋·音初》所記有娥氏有二佚女的故事絕相似,就是同出于一個母題的分化。殷代的兩輪大車就是從高車輸入的。

  夏民族向東北邊區(qū)遷徙的有豕韋氏。他們養(yǎng)豬很多,食豬肉,及貍皮,所以稱為豕韋?!渡添灐らL發(fā)》詩曰:“韋顧既伐,昆吾夏桀”。韋就是豕韋的省稱,他們原是一個很大的部族,當時就有一部分人投降商朝?!蹲髠鳌份d晉范宣子論三不朽,說他的祖先“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他們歷事夏商兩朝并沒遠離中國本土。同時還有大部分不愿投降的人,歷盡艱辛遠徙于東北邊遠地區(qū),到漢初這里就已布滿了他們的后裔。他們沒有大君長,在契丹興起以前多為夫余、高麗、突厥所役屬,這些強大的部族都以濊為氏,通稱其人為濊、為昧、為靺鞨。這些名稱都是由韋音轉(zhuǎn)來。韋古微部字,濊、昧、靺古祭部字,微祭合韻,故得相通。濊又通作穢或薉,說明他們原是一個從事采捕而兼有粗耕農(nóng)業(yè)的部族。他們不但保存衣豬皮的習(xí)慣,并利用當?shù)禺a(chǎn)物魚皮及其他皮革(包括貂皮在內(nèi))為服。靺鞨或作韎鞨,又說明他們就是一個紡織業(yè)不發(fā)達,僅能以豬皮魚皮為衣的部族。穢之本義為韋?!痘茨献印ぴ烙?xùn)》說:“匈奴出穢裘”,穢裘就是韋裘。中國本土人民男耕女織,穿白麻布衣,比之于豬皮魚皮清潔美觀,因此穢就引申為污穢不潔之稱。昧靺均從未聲,后人或訛從末,沿用已久?!抖Y記·明堂位》:“東夷之樂曰昧”,昧或作佅,并從未聲,可訂昧靺從末之誤。靺鞨之鞨,在滿洲語中其音與介為近,其義與漢語人個人之個的義相同,靺鞨即靺人之義。豕韋分布東北廣大地區(qū),自夏亡至于漢代,已經(jīng)歷一千五六百年,他們的風(fēng)俗習(xí)慣依然不改,古代原始民族文化發(fā)展的迂緩真是驚人。以上這些名稱都是從豕韋一名演化而來,是毫無疑問的。此外,他們又因所居不同而有沃沮、勿吉、挹婁諸稱。漢代東北濱海之地有東沃沮和北沃沮,其地下濕,在松花江、烏蘇里江大森林中,沃沮即指其地沃衍沮洳之義,勿吉即漢語沃沮的對音,滿語即稱窩稽。《北史·勿吉傳》說:“勿吉,一曰靺鞨”,他們又與靺鞨同為豕韋的后裔。《后漢書·東夷挹婁傳》說:挹婁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地多山險,“無君長,其邑各有大人。處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yǎng)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數(shù)分,以御風(fēng)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笨梢娺@個部落到漢代定居于此還不能適應(yīng)這里嚴酷的寒冷氣候。用豕膏涂身也只是暫時對付,他們經(jīng)常居在九層的深穴中,《滿洲源流考》說挹婁與滿語吔嚕聲近,吔嚕即巖穴之義。挹婁是女真人原住地,女真即滿語的諸申,女真、諸申皆肅慎不同的譯音?!督鹗贰な兰o》說金之先出于靺鞨,這個部族就是中國歷史上宋、遼、金之金和清王朝所自出。

  豕韋在舊史中或作失韋,或作室韋,豕、失、室皆書母字,故得相通?!短茣な翼f傳》說:“其人土著無賦斂,或為小室,以皮覆上,相聚而居,至數(shù)十百家”。室韋之室不但與豕、失音通,而室字還兼指其所居有皮屋頂這義。他們相聚而居,不過數(shù)十家以至百家左右,這樣一個原始社會的村社即無君長也無賦斂,從遠古以來至于隋唐,經(jīng)歷了二千余年而終于成長壯大,布滿東北全境,這確是一個優(yōu)秀民族。如果有一個杰出的軍事首長把他們團結(jié)起來,是可以做出一番驚人事業(yè)來的。公元九世紀以后,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遼金元清四個朝代,就是他們所完成的輝煌業(yè)績。

  契丹出自室韋,他們居在潢河流域(今西拉木倫河),受漢族影響較深,他們的社會也從分散的村社共同體組織一躍而發(fā)展為部族聯(lián)盟的國家。唐末耶律阿保機就是統(tǒng)治這個契丹部族聯(lián)盟國家的八部大人之一,他繼遙輦氏之后被推選為八部首領(lǐng)。收容叛降,不復(fù)受代,又征服了鄰近室韋各部,選其族人為皮室軍,有精甲三十萬。《遼史·百官志》說:“皮室軍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黃皮室,皆掌精兵”。耶律氏就靠著這樣強大的部族統(tǒng)一了北中國。遼亡以后,其余部逃到蔥嶺以西又建立了西遼國,聲威遠及中亞,皮室即室韋,室韋是古語法,中國古語法名詞前置,定語后置,如公劉、公非、公亶父。皮室是后起語法,定語前置,名詞后置,如文王、武王。

  蒙古出自室韋,他們與匈奴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東胡,屬于蒙古利亞人種。《新唐書·室韋傳》說:“山外曰大室韋,瀕于室建河,河出俱輪,迤而東,河南有蒙瓦部”。契丹蒙古同出室韋,蒙古距中國本土最遠,稱為大室韋,大即言其遠。山外則指大興安嶺以外之地,室建河即今額爾古納河,俱輪即今呼倫貝爾湖。這里水草豐茂,而《新唐書》說他們還沿習(xí)室韋舊俗過定居生活,在蒙古興起以前,小或百戶,大數(shù)千戶,各有酋帥,不相統(tǒng)攝。他們雖強悍善戰(zhàn),卒不能為強國,而役屬于回紇、突厥。這些游牧民族因而采取游牧經(jīng)濟。胡嶠《陷虜記》說:“契丹之先常役回紇,后背之,走黑車子,始學(xué)作車帳”(見《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二》)。黑車子居于大興安嶺,他們在唐代即以善作車帳著名于世,車帳生活遠比室韋皮室舒適得多。后來遼代皇族所居宮幃制度,就是從黑車子那里學(xué)來的。說蒙古出自突厥,顯然是錯誤的。

  金代清代都是女真部族建立的國家。女真古稱肅慎,滿洲人稱為諸申。《左傳》:“肅慎燕亳,吾北土也”(《昭公九年》)。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他們的名稱已由北方的燕人傳入中國本土。肅慎、女真,舊皆作國名解,滿洲的諸申,就是原始社會散居村社的自由民,他們各事生產(chǎn),不相隸屬,所以他們不出賦斂。肅、女二字,原為舌聲,后乃轉(zhuǎn)為齒音,慎、真、中皆真韻字,知為一語的異譯?!侗笔贰の鸺獋鳌氛f:“勿吉一曰靺鞨,舊肅慎國也?!蔽鸺春鬂h的沃沮,也是滿洲語的窩稽,他們就是居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大森林中,土地低下,故稱之為沃沮,元魏時則稱之為靺鞨。靺鞨就是居于大興安嶺的室韋與居于東海濱的勿吉共有的名稱。靺鞨之靺,原是韋或濊的轉(zhuǎn)音,他們都是吃豬肉,衣豬皮的豕韋人。從上述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從原竟委,說蒙古、女真同出室韋,都是無可否認的信史。從前歷史上都把這四族統(tǒng)治中國,說成是外族入侵,我們現(xiàn)在看來應(yīng)當講他們是先從中原出去,后來又回來和我們一起建設(shè)中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