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殷代官制
關(guān)于殷代的職官,甲骨文中是有記載的,但是相當零碎,比較系統(tǒng)的是《尚書·酒誥》的材料?!毒普a》載周公述殷代的官制說:
越在外服,候甸男衛(wèi)邦伯,越在內(nèi)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內(nèi)服、外服,是以王朝為基準來區(qū)分。服是服役之意。內(nèi)服是指王朝官吏,在王朝內(nèi)服役。外服是指侯、甸、男、衛(wèi)邦伯,是在王朝外服役。所有的內(nèi)服、外服,都為大奴隸主——殷王服役。侯、甸、男、衛(wèi)就是四種指定服役制。每服都存在有許多氏族、家族,或村社,和它的氏族長、家長、或村社推舉的村長(里君)。這些氏族、家族和村社,都由它的氏族長、家長或村長統(tǒng)率著在王朝外服役。
但是殷的官制畢竟簡單,等級不太明顯,這從官名的本身可以看出來。例如:僚就是衙門,尹就是官長,亞是次官,服是事務(wù)官。殷王朝內(nèi)只有許多大小衙門(僚)的正長官(尹)、次長官(亞)、事務(wù)官(服),并沒有更多更嚴密的等級。宗工、里君、百姓都是代大奴隸主主管百工的、村社的、氏族的長官。宗工是主百工的。百姓,《國語·楚語》云:“王公之子弟之質(zhì),能言能聽徹其官……是為百姓”。鄭康成注《尚書》云:“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這與《楚語》的說法,還是一致的。百姓和里君在《尚書》和金文中都是兩個對舉的名稱。古代世官,群臣父子兄弟,或王公之子弟,就是與王同部族,或為王之姻族。殷代一個大部族有一百二十個氏族,舉其成數(shù)言,則稱百姓?!吨芏Y·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一里二十五家,里君就是統(tǒng)率二十五家的官長。《尚書·盤庚》說的“百姓”“萬民”,是兩種身分不同的人,“萬民”也就是《君奭篇》說的“王人”。管理百姓的氏族長也稱百姓,管理萬民的是里君。即是說,百姓是指的氏族長,是統(tǒng)率家族百姓的官長;里君,是統(tǒng)率村社的“方里而井”的君長。等到周王朝征服殷部族以后,殷部族降為庶民,而周部族上升為百姓,仍然是兩種身分的人。金文《令簋》以“諸尹、里君”并舉,《史頌簋》以“里君、百姓”并稱,《黻簋》有“成周里人”之辭,參互求之,百姓屬于周部落,諸尹就是統(tǒng)率百姓的官長?!俺芍芾锶恕笔潜徽鞣囊箢B民,里君就是統(tǒng)率里人的君長。百姓居于六鄉(xiāng),里人居于六遂及六鄉(xiāng)六遂的余地。六遂由王朝直接統(tǒng)治,仍以百家為單位,故《周禮·遂人》有“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酂”的編制,分百家為四里,仍保存了里的名稱。六鄉(xiāng)六遂的余地,仍按“方里而井”的編制。百姓與里人依然是兩種不同身份的人,統(tǒng)治者對不同身份的人,就適用不同的編制。以上是說的內(nèi)服的情況。
至于外服侯、甸、男、衛(wèi)四服制的情況,可以簡單的敘述如下:
侯、甸、男、衛(wèi)四種服役制度,一直到周初都還存在?!墩僬a》云:“周公乃朝用書命庶殷侯甸男衛(wèi)邦伯”。《康王之誥》云:“王若曰,庶邦侯田男衛(wèi)”?!兑葜軙房钻俗⒃疲骸昂睿瑸橥跽叱夂钜病?;“甸,田也,治田入谷也”;“男,任也,任王事”;“衛(wèi),為王捍衛(wèi)也”。這是外服,也就是四種指定服役制。侯、衛(wèi)兩服是服兵役的,甸是生產(chǎn)的,男是服勞役的,這與周代的封建等級制是根本不同的?!队碡暋匪f的五服,《周禮》所說的九服,都是依據(jù)這四種服役制而加以改編的。《周禮·職方》賈公彥疏和孔晁注也是一致的?!秶Z·周語》說:“先王之制,邦內(nèi)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這是以后來的觀念改變過去的原意的,已經(jīng)不是本來的意思了。因之,《禹貢》說: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綏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這與《周語》說的大體相同??傊?,所謂綏服、要服、荒服,都是沒有服役的意義,這是封建時代已經(jīng)不能認識服的涵義了。甸,也叫畿,是生產(chǎn)、界限之意。男作任解,古男、任是同音字,又與南通。如《左傳》云“鄭伯男也”,《周語》作“鄭伯南也”,《禮記·明堂位》云“任,南夷之樂也”,這都是古代男、南、任三字通用之證。所以,男任也有南方之意。而殷代的男服,就是居于殷王畿以南低地區(qū)的一些村社。春秋時代稱男爵的諸侯:如姜姓的許男,風(fēng)姓的宿男和任姓的薛國、風(fēng)姓的任國,可能都是殷代的男服。《周禮·職方》云:“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因而有男、采、鎮(zhèn)、夷等九服,這是不知道服的原意而弄錯了的。總之,侯、甸、男、衛(wèi)是指定服役制,是指定專服某役,這是奴隸制的現(xiàn)象。
二 遼代宮衛(wèi)制及部族制
由于社會發(fā)展階段的相同,所以遼代的宮衛(wèi)制與部族制很像殷代的指定服役制。一般說來,遼代的宮衛(wèi)制像衛(wèi)服,部族制像侯服?!哆|史·營衛(wèi)志》云:
并、營(山西、河北)以北,勁風(fēng)多寒,隨陽遷徙,歲無寧居,曠土萬里,寇賊奸宄,乘隙而作,營衛(wèi)之設(shè),以為常然,其勢然也。有遼始大,設(shè)制尤密,居有宮衛(wèi),謂之斡魯朶;出有行營,謂之捺缽;分鎮(zhèn)邊圉,謂之部族。有事則以攻戰(zhàn)為務(wù),閑暇則以畋(田豬)漁為生,無日不營,無在不衛(wèi),立國規(guī)模,莫重于此。
這在朔漠曠野中是需要的。宮是王宮,衛(wèi)是衛(wèi)隊。營在遼稱捺缽,宮叫斡魯朵,是游牧民族的穹廬。部族是分鎮(zhèn)邊圉的。這些都是既要生產(chǎn)又要作戰(zhàn)的。要是與商代比較,宮衛(wèi)制更象衛(wèi)服,部族制更像侯服。與殷人的甸服相似的是俘掠漢人而在燕云十六州以北建立的州縣?!哆|史·禮志》云:皇帝即位,凡征伐叛國俘掠人民,或臣下進獻人口,或犯罪沒官戶,皇帝親覽閑田,建州縣以居之,設(shè)官治其事;及帝崩,所置人戶、府庫、錢粟、穹廬中置小氈殿,帝及后妃皆鑄金像,納焉(指人戶、府庫、錢粟簿冊,納于小氈殿帝后金像之前)。
這里說的俘掠、進獻的人口以及犯罪沒官戶的身份,當然是奴隸。由皇帝處置奴隸生產(chǎn),設(shè)官征收的錢粟,成了皇帝和皇后(都是大奴隸主)的私有財產(chǎn)。至于皇帝皇后以下的奴隸主的私有財產(chǎn),主要是頭下軍州?!哆|史·地理志》說:頭下軍州,皆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從征俘掠,或置生口(購買的奴隸),各團集建州縣以居之。橫帳諸王、國舅、公主許創(chuàng)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朝廷賜州縣額。其節(jié)度使朝廷命之,刺史以下皆以本主部曲充焉。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賈之家,征稅各歸頭下,唯酒稅課納上京鹽鐵司。
頭下亦作投下,意是在頭目之下或投充在頭目下。投下軍州是諸王、外戚、大臣的私有財產(chǎn)。他們是僅次于皇帝的奴隸主。他們對皇帝只有軍事和政治的親屬關(guān)系而沒有經(jīng)濟的隸屬關(guān)系,即有也只有酒稅納上京鹽鐵司,那是很輕微的。
遼代的官制也是與上述情況有關(guān)系的。遼之官制分為南院、北院兩個系統(tǒng),元好問謂“北衙不理民(萬民)”,只統(tǒng)治自己部族及被征服部族;“南衙不主兵(百姓)”,只統(tǒng)治被俘的漢人。后來,遼侵占燕云十六州以后,在官制上加以改變,設(shè)南面官以統(tǒng)治燕云十六州的人民,略似殷代的男服。遼代的宮衛(wèi)制、部族制、頭下軍州、南北衙、南北面官與商代侯甸男衛(wèi)是一致的??梢?,當社會發(fā)展至相同的階段的時候,社會經(jīng)濟制度以及上層建筑是具有相同的特征的。這也說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觀點是科學(xué)的,正確的。
但是,作為殘余形態(tài)的指定服役制,也可以在封建社會時期存在。根據(jù)最近的記載,傣族在土改以前,土地是屬于領(lǐng)主的,是由封建領(lǐng)主統(tǒng)治的,人民就是農(nóng)奴。傣族有的寨子專門炒菜、作飯、挑水、砍柴。又有的寨子服養(yǎng)馬、養(yǎng)鬼(祖先)的服役,或唱歌跳舞,或在領(lǐng)主家死人時專門去擔(dān)任哭的任務(wù)。曼賀寨專門在領(lǐng)主祭祀、打獵時充當儀仗隊抬矛扛刀。這是一種指定服役制,而人民是農(nóng)奴的性質(zhì),是古老的、原始的封建統(tǒng)治,是勞役剝削,而不是地租剝削,因為它離奴隸社會還不遠,所以還殘留了不少奴隸制的東西。洞崽苗的情況,也和這里差不多。洞崽苗是在貴州古州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捌湎却酝和惙譃槎?,居大寨者為爺頭,居小寨者為洞崽,洞崽每聽爺頭使喚?;橐龈鞣终悾粜≌c大寨結(jié)婚,謂之犯上。各大寨知之,則聚黨類盡奪其戶,或傷命”(《黔記》)。這是奴隸社會的情形。以部族統(tǒng)治部族,與希臘羅馬之城市統(tǒng)治鄉(xiāng)村相同。但到了封建社會,有了宗法,統(tǒng)治者是一家人,故可以分散統(tǒng)治。即是說:奴隸制是建立在氏族殘余的基礎(chǔ)上的,封建社會則把氏族變成了宗法。
三 周公成王東征
周公成王東征,把殷代的奴隸社會變成了封建社會,這是關(guān)鍵性的事。武王克商以后,周的勢力達到了邊疆,雖當時已具備封建的條件,但還未完全實行分封的建侯制。所以,周公對殷人的殘余勢力,作了一系列的斗爭,才把商徹底解決。武王克商,二年而崩,周的統(tǒng)治還未鞏固。成王即位,周公攝政。《尚書》說管叔、蔡叔恐懼造謠說“公將不利于孺子”,故與武庚聯(lián)合叛周,《尚書·大誥》即征伐武庚時告周人之語。這在周朝是很大的變動,有的說管叔是周公之兄,要是兄終弟及,“他也有可能繼承作王。另外,武庚也有手腕,他能挑撥周朝內(nèi)部造成分裂。因此,周公避流言,《尚書》說“周公居?xùn)|二年(《左傳》說周公曾去楚)”,后來成王感悟,迎回周公,內(nèi)部團結(jié)起來,周公奉成王命東征,滅管、蔡、武庚。殷之余民,由微子啟領(lǐng)導(dǎo)退到宋,承認周為領(lǐng)導(dǎo)的政權(quán),其余抵抗得厲害的,封康叔于衛(wèi),住殷墟,遷殷頑民于成周(洛邑),分一部分殷民與魯,一部分與衛(wèi),箕子到朝鮮也帶走了一部分,這是幾個主要的分支。這樣,周統(tǒng)治了整個黃河流域,乃建侯衛(wèi),營成周,制禮作樂,七年天下大定而后還政成王?!堵逭a》說“朕復(fù)子明辟”,就是周公恢復(fù)成王的君位。又說“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可見周公攝政七年之說不誤?!渡袝髠鳌钒阎芄论E分七年敘述:“周公居攝,一年救亂,二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古代都是以事紀年,所以一年分配一件事。這里說周公的事中,最重要的是克殷和踐奄(魯又稱弇中)。孟子說:“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qū)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qū)虎、豹、犀、象而遠之”(《孟子·滕文公》)??梢娫诔赏鯐r期,周的勢力更不斷向海邊發(fā)展,建侯衛(wèi)就是在這一段時期的事,齊、魯、晉等之封,俱應(yīng)在此時。建侯、建衛(wèi)是兩件事,即把指定服役制改成封建等級制,改成分封制度。
商朝是邦畿千里的大國,在千里的邊疆上建侯,由侯服擔(dān)任候望之責(zé),周代改變這種制度。周原在關(guān)中(即西土),克殷之后把殷邦畿幾千里也變成他的王畿,他也要在王畿的封疆上建侯以為屏藩,把甸服變成了畿服。建立魯、晉、齊等國為周之屏藩,建立陳、蔡、曹、滕等把殷人之后的宋國包圍起來。所以建侯略似清朝駐防各地之意,一方面有鎮(zhèn)壓殷人之意。《左傳》說分封在周公時,但有時是和武王克殷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史記》之誤是在這里。《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墩压辍罚骸拔粑渫蹩艘?,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成主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只有《昭公二十八年》說:“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荀子·儒效篇》云,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焉”。從以上的史料,可以看出大批的封建是周公和成王時期的事,而不是武王時期的事。所以,《尚書大傳》把建侯之事歸之周公,說四年建侯衛(wèi)。
周把殷的甸服變?yōu)橥蹒埽商熳又苯咏y(tǒng)治,把侯、衛(wèi)、男都變成諸侯。甲骨文有“多田”、“多侯”,在周初銅器《夨令簋》就有“諸侯侯田男”之稱。田,男也,在列侯之下。衛(wèi)服是殷王的衛(wèi)隊,要改為周的諸侯究不容易,所以周把他們部族分散在殷地和成周,而在殷虛故地建立東方的軍事重鎮(zhèn),由周直接統(tǒng)治。根據(jù)《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所載,康叔初封康,在畿內(nèi)有采邑,后封于衛(wèi),帶上周的部族住在衛(wèi)地。金文有“成周八[阜下無十]”、“殷八[阜下無十]”,就是周的兩個軍事重鎮(zhèn)。《衛(wèi)康叔世家》的記載,衛(wèi)有六代稱伯,大概是方伯,代天子出征,為一方之長?!蹲髠鳌ざü哪辍贩Q“康叔為司寇”,他一面代天子鎮(zhèn)守東方,一面還在王朝有職位。但是,建侯與建衛(wèi)始終是兩回事,到了周夷王時,王室的力量不能控制東方,衛(wèi)頃侯厚賂夷王,夷王命衛(wèi)為侯,這時衛(wèi)服才完全變成諸侯了。即是說,衛(wèi)服最初直接統(tǒng)治于王朝,后來才變成諸侯。
四 改變指定服役制為建侯制
上層建筑的改變,是基礎(chǔ)的反映,周的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封建等級制,等級之間遞相隸屬,互相依存。奴隸制沒有這樣等級層層貢納的經(jīng)濟關(guān)系。
周在未克殷以前,就有采邑制,而殷人無此制度。《康誥》中說:“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侯甸男邦采衛(wèi)”。這里采衛(wèi)是并稱的,與侯甸男是不同的?!犊低踔a》:“庶邦侯甸男衛(wèi)”,說明周初把殷制仍保存了。不過不是同時納職納貢,而只是納貢了。這同指定服役制不同了,它沿襲了采邑制的特點。采是采集之意,給他們一塊地,帶人去采集,后來變成這些人耕種那塊地。周初在太王時代,就殖民分封了,帶人出去,如江漢諸姬可能是克殷以前所分封,如太伯、仲雍到吳,也是太王時代的殖民,這只有封建社會才有,奴隸社會不能產(chǎn)生。奴隸社會部族不能分散,一分散,力量就衰弱了。如清初的八旗主,都是兄弟關(guān)系,有人想鬧分裂,皇太極堅決不允許。能殖民,就可以由等級統(tǒng)治,力量并未削弱,而且是加強了。這正說明生產(chǎn)發(fā)達了,就是人分出去了,力量還是可以加強。采邑制就是使子弟分在一部分地方,采邑主對上有職有貢,這樣中央力量才可以鞏固。文王時代,征服崇、黎。如何統(tǒng)治呢?必然派人去管理。這說明周初已有小型的諸侯,就是采邑。
《漢書·地理志》說,弘農(nóng)郡陜縣有三虢國,“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州”。虢國之地在崇黎之間,北貌近崇,文王滅崇,就派其弟虢仲、虢叔去鎮(zhèn)守北東兩貌,西虢即由虢季去鎮(zhèn)守(原為周之本土)。《左傳·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文獻沒有虢季,但銅器中有,金文有虢季子白、虢季子徂之稱。這些銅器,都出在寶雞。當時的虢,就是畿內(nèi)的采邑。
虞國與北虢,俱為晉所滅。虞國的虞,《史記》就是太伯仲雍之后?!蹲髠鳌べ夜迥辍氛f:“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從,是以不嗣”。
衛(wèi)原為康侯。康也是畿內(nèi)的一個采邑。周公東征滅武庚以后,派康叔帶人去鎮(zhèn)壓,這也說明在周的畿內(nèi)原有采邑制度。
在公劉居豳的時代,周已經(jīng)“徹田為糧”,生產(chǎn)力已有相當發(fā)展,而且有一定比例的剝削了。徹法原是十比一,即千畝與百畝之比,即十與一之比的勞役地租。周宣王不籍千畝,就是由勞役地租變成實物地租。建侯制,就是從無比例的指定服役制,變成有比例的服役制和貢納制(有職有貢)。因此,周初已經(jīng)形成封建剝削。周室后來把封建制推行到東方來,把奴隸制變成了封建制。武王克商,周公東征,是轉(zhuǎn)變的轉(zhuǎn)換點。
又因為有職有貢,就變成等級制的相互依存,有王、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等級。奴隸社會中不可能有這樣多的等級。即或軍事力量強大的,也只有軍事等級,而無賦稅的等級,因之大小奴隸之間,不存在貢納的關(guān)系,大奴隸主不能支配小奴隸主的財產(chǎn)。這在遼代和彝族中都是如此。只有建侯制才有封建等級。
五 殷代的滅亡及其部族遷徙
殷代統(tǒng)治者存在著部族組織,是很明顯的。《周本紀》云:“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名民就是氏族長,可見殷代是一直存在部族的。希臘羅馬的氏族組織,分為部族、胞族、氏族。殷代也是這樣,大約分為三個大部族,一部族有十二胞族,每一胞族有十氏族,共合三百六十氏族。正因為它是氏族狀態(tài),所以殷滅亡以后,部族是極易遷徙逃亡的。《遼史》云,遼亡,耶律大石建西遼,有九十多年之久,遼是依靠部族在千里外建立統(tǒng)治的。最初,遼代滅渤海,渤海之原有部族組織,八個猛安率眾投降金。又《金史》云奚軍,即奚部族。遼代遙輦氏之后為九猛安。這些都是部族組織。據(jù)《遼史·逆臣傳》言,遼代之亡,原因在于部族之解體:“遼之秉國鈞,握兵柄,節(jié)制諸部帳,非宗室外戚不使,豈不以為帝王久長萬世之計哉。及夫肆叛逆,致亂亡,皆是人也”。就是指部族之解體,不能抵抗金人,正如殷人部族解體,不能抵抗周人一樣?!蹲髠鳌ざü哪辍氛f,周室把殷民六族分給魯,七族分給衛(wèi),遷殷頑民于成周,大概是抵抗最力的部族。這些都是周室完全征服的?!妒酚洝に问兰摇贩Q,微子降周后,周公封微子于宋,以統(tǒng)率殷人居之于商丘,頗受殷人愛戴。這是殷人的一些部族。另外是箕子帶到朝鮮去的一些部族,箕子承認了周,故《洪范》云:“王訪于箕子”?!端问兰摇吩疲骸拔渫跄朔饣佑诔r”?!稘h書》和《后漢書》對箕子封于朝鮮都有較詳細的記載。從記載中看出來,朝鮮文化與殷墟文化及儒家學(xué)說是很相近的。例如:箕子“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其田民飲食以籩豆”。這是原始的情況。其后與中國接觸久,“都邑頗放效吏及內(nèi)郡賈人往往以杯器食”?!侗笔贰贰ⅰ段簳?、《新、舊唐書》也有類似的記載。
周公東征,《孟子·滕文公》云:“滅國者五十,至于海隅,驅(qū)虎豹犀象而遠之?!薄秴问洗呵铩す艠贰菲贫骸吧倘朔螅瑸榕坝跂|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梢娨笕耸鞘褂孟蟮摹|征的主要對象是奄、徐等國?!兑葜軙ぷ黯媒狻吩疲骸爸芄ⅲ嗵熳?,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蹲髠鳌ふ压辍氛f“周有徐奄”為叛國。奄在東方是重要的地方,后來就建立魯國。其次是徐(淮夷),后來周與淮夷仍不斷斗爭,《大雅》的《江漢》、《常武》中有明確的記載。
此外,東方的國家還有蒲姑氏。《左傳·昭公二十年》云周以前,齊地為蒲姑氏之居?!墩压拍辍吩疲骸拔渫蹩松蹋压蒙萄傥釚|土也”?!吨鼙炯o》及《尚書序》云:“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土》、《無佚》。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踐奄。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于蒲姑”?!渡袝髠鳌吩啤把倬」谩薄?韶惞糯郧蹰L之名名部族,以部族之名名地方,是真實的歷史事實。征奄是成王親征的,用了不少的力量。故《多方》云“王來自奄,至于宗周”。但是,奄并不是游牧的民族。古代中國有游牧民族,是很晚的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期才正式的進入中國歷史范圍,到匈奴強盛,才成了大漠以北的統(tǒng)一國家而與中國相抗衡。
古代中國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是北狄?!抖Y記·王制》云:“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他們是穴居而不是遷徙不定的穹廬。另外有一定農(nóng)業(yè)的穢貉?!睹献印じ孀酉隆吩啤胺蚝盐骞炔簧┦蛏?;《韓弈》云“其追其貊”。鄭玄云,追貊即穢貊。穢又作濊、薉。后來都只說穢而不說追。穢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淮南子·原道洲》云:“匈奴出穢裘,于越出葛絺”??梢姺x即是韋。東北方面的少數(shù)民族,有低等的農(nóng)業(yè),但也盛行打獵畜牧,故以獸皮為衣。又如韃靼從革,也是穿皮的民族。靺鞨,《詩經(jīng)》作靺鞈,也是從革。稱為穢,就是穿皮的。但是,這種皮有的還是豬皮,他們是農(nóng)業(yè)民族。《商頌》云“韋顧既伐,昆吾夏桀”;《鄭語》云商有豕韋氏。《后漢書·挹婁傳》言挹婁(即后之靺鞨)“好養(yǎng)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數(shù)分以御風(fēng)寒”。這種民族,吃的是豬肉,穿的是豬皮,御寒的是豬油,可見他們的生活,是與豬分不開的?!杜f唐書·北狄傳》言靺鞨“其畜宜豬,富人至數(shù)百口,食其肉而衣其皮”。《新庸書·黑水靺鞨傳》言“黑水靺鞨居肅慎地,亦曰挹婁,元魏時曰勿吉。……俗鞨發(fā),綴野豕牙,插雉尾為冠飾,……無牛羊”。他們的居地,據(jù)《北史·勿吉傳》云:居速末水,筑堤,穴居,無牛,相與耦耕,車則步推?!锻ǖ洹肪?00《流鬼》(即庫頁)云,“三面皆抵大?!?,“人皆皮服,又狗毛雜麻為布而衣之,婦人冬衣豕鹿皮,夏衣魚皮,制與獠同?!彼麄兊闹破ぜ夹g(shù)也很高。《三國志·魏志·烏丸傳》注引《魏書》云:“能刺韋作文繡”。當然,在皮上繡文采,不僅要皮鞣治得好,而且還要有很高的刺繡技巧才行。
這種民族,不僅穿的用皮,就是住的也用皮?!缎绿茣ち鞴韨鳌费?,儋羅國“居新羅武州南島上,俗樸陋,衣大豕皮,夏居革屋,冬窟室,地生五谷,耕不知用牛,以鐵齒杷土?!备镂?,就是皮室,也就是室韋。室韋是中國名稱,不是譯名,中國古代形容詞常系于主詞之后,故曰室韋,日本學(xué)者不懂這個道理,用瑞獸來解釋室韋,這是錯誤的。廬從字源上看,從盧,而盧字本從虍,乃皮膚之膚,或臚之本字,皆作皮解,廬就是用皮蓋的屋?!督鹗贰泛汀哆|史》都有皮室軍的出現(xiàn),是很好的例子?!杜f唐書·室韋傳》云:“或為小室,以皮覆之,相聚而居,至數(shù)十百家”?!缎绿茣な翼f傳》云:“所居或皮蒙室……有巨豕,食之,韋其皮為服若席?!植糠捕??!弊钗鞯漠斁爿啿粗髂?。他們都有農(nóng)業(yè),“剡木為犁,人挽以耕?!彼麄冊诠糯己椭性新?lián)系的。夏商兩代都有豕韋氏(《莊子·大宗師》作豨韋氏,豨為大豕,是古代可能皆以豕豨韋為衣眼和蓋屋頂著稱)?!渡添灐らL發(fā)》之詩云:“韋顧既伐,昆吾夏桀”。鄭玄《毛詩箋》云:“韋,豕韋,彭姓是也”。韋為成湯所伐之國,明是夏代的豕韋。《國語·鄭語》也說“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這也說明豕韋存在于商代之前?!蹲髠鳌ふ压拍辍份d蔡墨說:“陶唐氏后有劉累,事夏孔甲,夏后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后”。這也說明夏代有豕韋,御龍氏當為豕韋之別支,故得以更其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又載范宣子自述其先祖的歷史說:“昔匄(宣子名)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這是范氏自述其先代的歷史,當然是根據(jù)他們的家譜或系世相沿的傳說。夏代的御龍氏在商代復(fù)為豕韋氏,正說明這一部族歷史的源遠流長。陶唐氏、唐杜氏我們知道都在晉地,這是屬于晚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區(qū)域。河南滑縣有廢韋城,說者以為豕韋所在,這也是晚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的東界?!渡添灐らL發(fā)》之詩稱成湯西征的次第是:“韋顧既伐,昆吾夏桀”,成湯先伐豕韋而后及于夏桀,因此豕韋部族一部分北遷,遂為后來的挹婁、靺鞨或室韋。《后漢書·挹婁傳》說:“東夷,夫余飲食類此,皆用俎豆,唯挹婁獨無法,俗,最無綱紀者也。”《新庸書·北狄傳》也說“黑水靺鞨居肅慎地,亦曰挹婁,元魏時曰勿吉……于夷狄最濁穢”。這說明這一部族是使用彩陶文化的,遷于商代以前,他們不是使用黑陶的,所以不用俎豆,也沒有東夷那樣的禮義綱紀。
夫余的北遷是在西周初年。《左傳·昭公九年》載詹桓伯說:“及武王克商,肅慎、燕、亳,吾北土也”,這個亳就是亳姑的省稱。亳姑又作薄姑、蒲姑。亳、薄、蒲都是重唇音,夫余就是亳姑、薄姑、或蒲姑北遷后的異譯,不過重唇音的亳、薄、蒲這時已轉(zhuǎn)為輕唇音的夫或扶,而余和姑古同屬魚部字,也得相通。夫余在周初北遷時,因為那里已有先住的豕韋或室韋,所以他們只能遷到更北或更東的地方去了,這就是《魏書》所說的北夫余?!段簳ざ鼓獖洹穫髟疲骸岸鼓獖湓谖鸺獓鼻Ю?,舊北扶余也,在失韋之東,……其人土著,有宮室、倉庫,……地宜五谷,……其人長大,性強勇謹厚,不寇抄。其君長皆以六畜名官?!嬍骋嘤觅薅埂S新椴?,衣制類高麗”。《魏書》所載北扶余飲食以俎豆,這完全屬于黑陶文化的范圍。它有宮室、倉庫、五谷、麻布,不為寇抄等等,這也是進入了高級農(nóng)業(yè)階段的社會了。后來在濊貊建國的夫余,就是從北扶余南遷的。《后漢書·夫余傳》云:“國之耆老,自說古之亡人,……國有故城名濊城,蓋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謂亡人,抑有以也?!惫庇凇渡胶=?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貊國》下注云:“今扶余國即濊貊故地?!笔菨h晉時代的夫余還是從北扶余南遷的。而后漢時代的高句麗及南北朝時代的百濟,也是從扶余南遷的。
夫余南遷后留在故地的豆莫婁,就逐漸與挹婁種屬混合而總名為室韋(魏書誤作失韋)。《新唐書·流鬼傳》說:“達末婁自言北扶余之裔,高麗滅其國,遺人度那河,因居之,或曰他漏河,東北流入黑水?!边_末婁即豆莫婁之異譯,魏晉時代高麗盛時,曾臣屬沃沮諸部(見《三國志·魏志·東沃沮傳》),達末婁之被滅,當在其時。其遺人之度那河或他漏河居之,那河即今之嫩江,他漏河即今之洮兒河。這一帶部族在《北史》或《新舊唐書》中都稱為室韋。其中烏羅渾部,就是北魏拓跋氏所從。《唐書·烏羅渾傳》云:“烏羅渾國,益后魏之烏洛侯也,今亦謂之烏羅護。”《魏書。烏洛侯傳》云:“其地下濕,多霧氣而寒,民冬則穿地為室,夏則隨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麥,無大君長?!裆杏?,不為奸竊,故漫藏野積而無寇盜”。他們的生活大致還是和豆莫婁相似?!段簳趼搴顐鳌酚州d烏洛侯入朝見北魏時說,他們境內(nèi)有魏先帝之舊墟石室,當時北魏曾派中書侍郎李敞前去告祭,刻祝文而還?!段簳ば蚣o》言其先祖由北而南,頗經(jīng)艱難。北魏、契丹都是從這方面南遷的?!缎绿茣な翼f傳》云,室韋是契丹之別祖。可見黃河流域部族在古代是有北遷的跡象的。同樣,由古代當?shù)氐霓r(nóng)業(yè)來看,也可以證明那一帶地區(qū),氣候是相當溫和的。
總之古代中國人民向北徙可以說有兩次,一次是豕韋的遷徙,一次是殷周之際亳姑的遷徙。北遷后的豕韋,后來就叫穢(或作濊、薉),穢是指穿皮而言的。又稱為靺鞨。靺音妹,《史記》有曹沫,見《刺客列傳》,而《左傳》作曹劌?!吨芏Y·春官》“韎師掌教韎舞”。韎,鄭司農(nóng)說讀如味,飲食之“味”?!抖Y記·明堂位》云:“東夷之樂,曰昧”。韎、昧、濊與穢、噦、薉、劌,古同音字,故得相通(舊讀靺為莫葛切,以為從末音者誤)。
當然,在北方的民族,也有南遷的,這里不再論述。
六 夫余與高句麗的奴隸制
夫余曾經(jīng)有過奴隸制?!度龂尽し蛴鄠鳌吩疲骸耙芈溆泻烂瘢ㄅ`主),名下戶皆為奴仆。諸加別主四出道,大者主數(shù)千家,小者數(shù)百家……殺人者死,沒其家人為奴婢。竊盜一責(zé)十二。……有敵,諸加自戰(zhàn),下戶俱擔(dān)糧飲食之……殺人殉葬,多者百數(shù),厚葬,有棺無槨?!迸嶙⒁段郝浴吩疲骸捌渌淄饰逶?,以久為榮”?!侗笔贰泛汀缎绿茣芬捕颊f服三年之喪,這些都是中國古代的夙俗。上引《魏略》又云:“其居喪,男女皆純白,婦人著布面衣,去環(huán)珮,大體與中國相仿佛也”。事實上中國古代也是如此。這是相當?shù)湫偷呐`制。統(tǒng)治者不生產(chǎn),生產(chǎn)者不能參加戰(zhàn)斗,“用刑嚴急”,都是奴隸社會的現(xiàn)象。可能,中國古代奴隸制的情況,也和這種情況差不多。
《三國志·東沃沮》傳云:“國小,迫于大國之間,遂臣屬句麗,句麗復(fù)置其中大人為使者,使相主領(lǐng),又使大加統(tǒng)責(zé)其租賦,貉布、魚、鹽、海中食物,千里擔(dān)負致之。又送其美女以為婢妾,遇之如奴仆?!边@里的情況,可能和殷代的男服相似,是以服勞役為主要的剝削形式。
另外,也有處在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階段的民族?!度龂尽じ呔潲悅鳌吩疲骸捌鋰型?,其官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雛加、主簿、優(yōu)臺丞,使者、皂衣先人,尊卑各有等級……諸大加亦自置使者、皂衣先人,名皆達于王,如卿大夫之家臣,會同坐起,不得與王家使者、皂衣先人同列。”這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相當鞏固的等級制。但是,從另外一方面看,還是停留在奴隸制階段?!捌鋰写蠹也坏枳?,坐食者萬余口,下戶遠擔(dān)米糧魚鹽供給之”。這里的下戶,就是奴隸,很有些像傣族過去的情況。“有罪,諸加評議,便殺之,沒入妻子為奴婢”。罪人之家屬,是奴隸的來源之一。這是殷制不同于周制的旁證之一。
秦漢以后,民族向東北遷徙的日益多了起來。如《后漢書·東夷傳》記載的秦韓,就是一例?!瓣壤献匝郧刂鋈耍芸嘁?,適韓國”。據(jù)《漢書·朝鮮傳》言:“朝鮮王滿,燕人,……亡命聚黨千余人,椎結(jié)蠻夷服而東走出塞,度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在者王之,都王險”,可見戰(zhàn)國末以至漢初,這種遷徙還是不少的,東漢末年,也是如此?!逗鬂h書·東夷傳》:“靈帝末,韓濊并盛,郡縣不能制,百姓苦亂,多流亡入韓者”。在古代,當我們中原地區(qū)處于戰(zhàn)亂或社會動蕩的時候,遷徙的人就更多了。
關(guān)于殷代的職官,甲骨文中是有記載的,但是相當零碎,比較系統(tǒng)的是《尚書·酒誥》的材料?!毒普a》載周公述殷代的官制說:
越在外服,候甸男衛(wèi)邦伯,越在內(nèi)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內(nèi)服、外服,是以王朝為基準來區(qū)分。服是服役之意。內(nèi)服是指王朝官吏,在王朝內(nèi)服役。外服是指侯、甸、男、衛(wèi)邦伯,是在王朝外服役。所有的內(nèi)服、外服,都為大奴隸主——殷王服役。侯、甸、男、衛(wèi)就是四種指定服役制。每服都存在有許多氏族、家族,或村社,和它的氏族長、家長、或村社推舉的村長(里君)。這些氏族、家族和村社,都由它的氏族長、家長或村長統(tǒng)率著在王朝外服役。
但是殷的官制畢竟簡單,等級不太明顯,這從官名的本身可以看出來。例如:僚就是衙門,尹就是官長,亞是次官,服是事務(wù)官。殷王朝內(nèi)只有許多大小衙門(僚)的正長官(尹)、次長官(亞)、事務(wù)官(服),并沒有更多更嚴密的等級。宗工、里君、百姓都是代大奴隸主主管百工的、村社的、氏族的長官。宗工是主百工的。百姓,《國語·楚語》云:“王公之子弟之質(zhì),能言能聽徹其官……是為百姓”。鄭康成注《尚書》云:“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這與《楚語》的說法,還是一致的。百姓和里君在《尚書》和金文中都是兩個對舉的名稱。古代世官,群臣父子兄弟,或王公之子弟,就是與王同部族,或為王之姻族。殷代一個大部族有一百二十個氏族,舉其成數(shù)言,則稱百姓?!吨芏Y·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一里二十五家,里君就是統(tǒng)率二十五家的官長。《尚書·盤庚》說的“百姓”“萬民”,是兩種身分不同的人,“萬民”也就是《君奭篇》說的“王人”。管理百姓的氏族長也稱百姓,管理萬民的是里君。即是說,百姓是指的氏族長,是統(tǒng)率家族百姓的官長;里君,是統(tǒng)率村社的“方里而井”的君長。等到周王朝征服殷部族以后,殷部族降為庶民,而周部族上升為百姓,仍然是兩種身分的人。金文《令簋》以“諸尹、里君”并舉,《史頌簋》以“里君、百姓”并稱,《黻簋》有“成周里人”之辭,參互求之,百姓屬于周部落,諸尹就是統(tǒng)率百姓的官長?!俺芍芾锶恕笔潜徽鞣囊箢B民,里君就是統(tǒng)率里人的君長。百姓居于六鄉(xiāng),里人居于六遂及六鄉(xiāng)六遂的余地。六遂由王朝直接統(tǒng)治,仍以百家為單位,故《周禮·遂人》有“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酂”的編制,分百家為四里,仍保存了里的名稱。六鄉(xiāng)六遂的余地,仍按“方里而井”的編制。百姓與里人依然是兩種不同身份的人,統(tǒng)治者對不同身份的人,就適用不同的編制。以上是說的內(nèi)服的情況。
至于外服侯、甸、男、衛(wèi)四服制的情況,可以簡單的敘述如下:
侯、甸、男、衛(wèi)四種服役制度,一直到周初都還存在?!墩僬a》云:“周公乃朝用書命庶殷侯甸男衛(wèi)邦伯”。《康王之誥》云:“王若曰,庶邦侯田男衛(wèi)”?!兑葜軙房钻俗⒃疲骸昂睿瑸橥跽叱夂钜病?;“甸,田也,治田入谷也”;“男,任也,任王事”;“衛(wèi),為王捍衛(wèi)也”。這是外服,也就是四種指定服役制。侯、衛(wèi)兩服是服兵役的,甸是生產(chǎn)的,男是服勞役的,這與周代的封建等級制是根本不同的?!队碡暋匪f的五服,《周禮》所說的九服,都是依據(jù)這四種服役制而加以改編的。《周禮·職方》賈公彥疏和孔晁注也是一致的?!秶Z·周語》說:“先王之制,邦內(nèi)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這是以后來的觀念改變過去的原意的,已經(jīng)不是本來的意思了。因之,《禹貢》說: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綏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這與《周語》說的大體相同??傊?,所謂綏服、要服、荒服,都是沒有服役的意義,這是封建時代已經(jīng)不能認識服的涵義了。甸,也叫畿,是生產(chǎn)、界限之意。男作任解,古男、任是同音字,又與南通。如《左傳》云“鄭伯男也”,《周語》作“鄭伯南也”,《禮記·明堂位》云“任,南夷之樂也”,這都是古代男、南、任三字通用之證。所以,男任也有南方之意。而殷代的男服,就是居于殷王畿以南低地區(qū)的一些村社。春秋時代稱男爵的諸侯:如姜姓的許男,風(fēng)姓的宿男和任姓的薛國、風(fēng)姓的任國,可能都是殷代的男服。《周禮·職方》云:“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因而有男、采、鎮(zhèn)、夷等九服,這是不知道服的原意而弄錯了的。總之,侯、甸、男、衛(wèi)是指定服役制,是指定專服某役,這是奴隸制的現(xiàn)象。
二 遼代宮衛(wèi)制及部族制
由于社會發(fā)展階段的相同,所以遼代的宮衛(wèi)制與部族制很像殷代的指定服役制。一般說來,遼代的宮衛(wèi)制像衛(wèi)服,部族制像侯服?!哆|史·營衛(wèi)志》云:
并、營(山西、河北)以北,勁風(fēng)多寒,隨陽遷徙,歲無寧居,曠土萬里,寇賊奸宄,乘隙而作,營衛(wèi)之設(shè),以為常然,其勢然也。有遼始大,設(shè)制尤密,居有宮衛(wèi),謂之斡魯朶;出有行營,謂之捺缽;分鎮(zhèn)邊圉,謂之部族。有事則以攻戰(zhàn)為務(wù),閑暇則以畋(田豬)漁為生,無日不營,無在不衛(wèi),立國規(guī)模,莫重于此。
這在朔漠曠野中是需要的。宮是王宮,衛(wèi)是衛(wèi)隊。營在遼稱捺缽,宮叫斡魯朵,是游牧民族的穹廬。部族是分鎮(zhèn)邊圉的。這些都是既要生產(chǎn)又要作戰(zhàn)的。要是與商代比較,宮衛(wèi)制更象衛(wèi)服,部族制更像侯服。與殷人的甸服相似的是俘掠漢人而在燕云十六州以北建立的州縣?!哆|史·禮志》云:皇帝即位,凡征伐叛國俘掠人民,或臣下進獻人口,或犯罪沒官戶,皇帝親覽閑田,建州縣以居之,設(shè)官治其事;及帝崩,所置人戶、府庫、錢粟、穹廬中置小氈殿,帝及后妃皆鑄金像,納焉(指人戶、府庫、錢粟簿冊,納于小氈殿帝后金像之前)。
這里說的俘掠、進獻的人口以及犯罪沒官戶的身份,當然是奴隸。由皇帝處置奴隸生產(chǎn),設(shè)官征收的錢粟,成了皇帝和皇后(都是大奴隸主)的私有財產(chǎn)。至于皇帝皇后以下的奴隸主的私有財產(chǎn),主要是頭下軍州?!哆|史·地理志》說:頭下軍州,皆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從征俘掠,或置生口(購買的奴隸),各團集建州縣以居之。橫帳諸王、國舅、公主許創(chuàng)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朝廷賜州縣額。其節(jié)度使朝廷命之,刺史以下皆以本主部曲充焉。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賈之家,征稅各歸頭下,唯酒稅課納上京鹽鐵司。
頭下亦作投下,意是在頭目之下或投充在頭目下。投下軍州是諸王、外戚、大臣的私有財產(chǎn)。他們是僅次于皇帝的奴隸主。他們對皇帝只有軍事和政治的親屬關(guān)系而沒有經(jīng)濟的隸屬關(guān)系,即有也只有酒稅納上京鹽鐵司,那是很輕微的。
遼代的官制也是與上述情況有關(guān)系的。遼之官制分為南院、北院兩個系統(tǒng),元好問謂“北衙不理民(萬民)”,只統(tǒng)治自己部族及被征服部族;“南衙不主兵(百姓)”,只統(tǒng)治被俘的漢人。后來,遼侵占燕云十六州以后,在官制上加以改變,設(shè)南面官以統(tǒng)治燕云十六州的人民,略似殷代的男服。遼代的宮衛(wèi)制、部族制、頭下軍州、南北衙、南北面官與商代侯甸男衛(wèi)是一致的??梢?,當社會發(fā)展至相同的階段的時候,社會經(jīng)濟制度以及上層建筑是具有相同的特征的。這也說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觀點是科學(xué)的,正確的。
但是,作為殘余形態(tài)的指定服役制,也可以在封建社會時期存在。根據(jù)最近的記載,傣族在土改以前,土地是屬于領(lǐng)主的,是由封建領(lǐng)主統(tǒng)治的,人民就是農(nóng)奴。傣族有的寨子專門炒菜、作飯、挑水、砍柴。又有的寨子服養(yǎng)馬、養(yǎng)鬼(祖先)的服役,或唱歌跳舞,或在領(lǐng)主家死人時專門去擔(dān)任哭的任務(wù)。曼賀寨專門在領(lǐng)主祭祀、打獵時充當儀仗隊抬矛扛刀。這是一種指定服役制,而人民是農(nóng)奴的性質(zhì),是古老的、原始的封建統(tǒng)治,是勞役剝削,而不是地租剝削,因為它離奴隸社會還不遠,所以還殘留了不少奴隸制的東西。洞崽苗的情況,也和這里差不多。洞崽苗是在貴州古州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捌湎却酝和惙譃槎?,居大寨者為爺頭,居小寨者為洞崽,洞崽每聽爺頭使喚?;橐龈鞣终悾粜≌c大寨結(jié)婚,謂之犯上。各大寨知之,則聚黨類盡奪其戶,或傷命”(《黔記》)。這是奴隸社會的情形。以部族統(tǒng)治部族,與希臘羅馬之城市統(tǒng)治鄉(xiāng)村相同。但到了封建社會,有了宗法,統(tǒng)治者是一家人,故可以分散統(tǒng)治。即是說:奴隸制是建立在氏族殘余的基礎(chǔ)上的,封建社會則把氏族變成了宗法。
三 周公成王東征
周公成王東征,把殷代的奴隸社會變成了封建社會,這是關(guān)鍵性的事。武王克商以后,周的勢力達到了邊疆,雖當時已具備封建的條件,但還未完全實行分封的建侯制。所以,周公對殷人的殘余勢力,作了一系列的斗爭,才把商徹底解決。武王克商,二年而崩,周的統(tǒng)治還未鞏固。成王即位,周公攝政。《尚書》說管叔、蔡叔恐懼造謠說“公將不利于孺子”,故與武庚聯(lián)合叛周,《尚書·大誥》即征伐武庚時告周人之語。這在周朝是很大的變動,有的說管叔是周公之兄,要是兄終弟及,“他也有可能繼承作王。另外,武庚也有手腕,他能挑撥周朝內(nèi)部造成分裂。因此,周公避流言,《尚書》說“周公居?xùn)|二年(《左傳》說周公曾去楚)”,后來成王感悟,迎回周公,內(nèi)部團結(jié)起來,周公奉成王命東征,滅管、蔡、武庚。殷之余民,由微子啟領(lǐng)導(dǎo)退到宋,承認周為領(lǐng)導(dǎo)的政權(quán),其余抵抗得厲害的,封康叔于衛(wèi),住殷墟,遷殷頑民于成周(洛邑),分一部分殷民與魯,一部分與衛(wèi),箕子到朝鮮也帶走了一部分,這是幾個主要的分支。這樣,周統(tǒng)治了整個黃河流域,乃建侯衛(wèi),營成周,制禮作樂,七年天下大定而后還政成王?!堵逭a》說“朕復(fù)子明辟”,就是周公恢復(fù)成王的君位。又說“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可見周公攝政七年之說不誤?!渡袝髠鳌钒阎芄论E分七年敘述:“周公居攝,一年救亂,二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古代都是以事紀年,所以一年分配一件事。這里說周公的事中,最重要的是克殷和踐奄(魯又稱弇中)。孟子說:“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qū)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qū)虎、豹、犀、象而遠之”(《孟子·滕文公》)??梢娫诔赏鯐r期,周的勢力更不斷向海邊發(fā)展,建侯衛(wèi)就是在這一段時期的事,齊、魯、晉等之封,俱應(yīng)在此時。建侯、建衛(wèi)是兩件事,即把指定服役制改成封建等級制,改成分封制度。
商朝是邦畿千里的大國,在千里的邊疆上建侯,由侯服擔(dān)任候望之責(zé),周代改變這種制度。周原在關(guān)中(即西土),克殷之后把殷邦畿幾千里也變成他的王畿,他也要在王畿的封疆上建侯以為屏藩,把甸服變成了畿服。建立魯、晉、齊等國為周之屏藩,建立陳、蔡、曹、滕等把殷人之后的宋國包圍起來。所以建侯略似清朝駐防各地之意,一方面有鎮(zhèn)壓殷人之意。《左傳》說分封在周公時,但有時是和武王克殷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史記》之誤是在這里。《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墩压辍罚骸拔粑渫蹩艘?,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成主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只有《昭公二十八年》說:“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荀子·儒效篇》云,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焉”。從以上的史料,可以看出大批的封建是周公和成王時期的事,而不是武王時期的事。所以,《尚書大傳》把建侯之事歸之周公,說四年建侯衛(wèi)。
周把殷的甸服變?yōu)橥蹒埽商熳又苯咏y(tǒng)治,把侯、衛(wèi)、男都變成諸侯。甲骨文有“多田”、“多侯”,在周初銅器《夨令簋》就有“諸侯侯田男”之稱。田,男也,在列侯之下。衛(wèi)服是殷王的衛(wèi)隊,要改為周的諸侯究不容易,所以周把他們部族分散在殷地和成周,而在殷虛故地建立東方的軍事重鎮(zhèn),由周直接統(tǒng)治。根據(jù)《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所載,康叔初封康,在畿內(nèi)有采邑,后封于衛(wèi),帶上周的部族住在衛(wèi)地。金文有“成周八[阜下無十]”、“殷八[阜下無十]”,就是周的兩個軍事重鎮(zhèn)。《衛(wèi)康叔世家》的記載,衛(wèi)有六代稱伯,大概是方伯,代天子出征,為一方之長?!蹲髠鳌ざü哪辍贩Q“康叔為司寇”,他一面代天子鎮(zhèn)守東方,一面還在王朝有職位。但是,建侯與建衛(wèi)始終是兩回事,到了周夷王時,王室的力量不能控制東方,衛(wèi)頃侯厚賂夷王,夷王命衛(wèi)為侯,這時衛(wèi)服才完全變成諸侯了。即是說,衛(wèi)服最初直接統(tǒng)治于王朝,后來才變成諸侯。
四 改變指定服役制為建侯制
上層建筑的改變,是基礎(chǔ)的反映,周的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封建等級制,等級之間遞相隸屬,互相依存。奴隸制沒有這樣等級層層貢納的經(jīng)濟關(guān)系。
周在未克殷以前,就有采邑制,而殷人無此制度。《康誥》中說:“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侯甸男邦采衛(wèi)”。這里采衛(wèi)是并稱的,與侯甸男是不同的?!犊低踔a》:“庶邦侯甸男衛(wèi)”,說明周初把殷制仍保存了。不過不是同時納職納貢,而只是納貢了。這同指定服役制不同了,它沿襲了采邑制的特點。采是采集之意,給他們一塊地,帶人去采集,后來變成這些人耕種那塊地。周初在太王時代,就殖民分封了,帶人出去,如江漢諸姬可能是克殷以前所分封,如太伯、仲雍到吳,也是太王時代的殖民,這只有封建社會才有,奴隸社會不能產(chǎn)生。奴隸社會部族不能分散,一分散,力量就衰弱了。如清初的八旗主,都是兄弟關(guān)系,有人想鬧分裂,皇太極堅決不允許。能殖民,就可以由等級統(tǒng)治,力量并未削弱,而且是加強了。這正說明生產(chǎn)發(fā)達了,就是人分出去了,力量還是可以加強。采邑制就是使子弟分在一部分地方,采邑主對上有職有貢,這樣中央力量才可以鞏固。文王時代,征服崇、黎。如何統(tǒng)治呢?必然派人去管理。這說明周初已有小型的諸侯,就是采邑。
《漢書·地理志》說,弘農(nóng)郡陜縣有三虢國,“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州”。虢國之地在崇黎之間,北貌近崇,文王滅崇,就派其弟虢仲、虢叔去鎮(zhèn)守北東兩貌,西虢即由虢季去鎮(zhèn)守(原為周之本土)。《左傳·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文獻沒有虢季,但銅器中有,金文有虢季子白、虢季子徂之稱。這些銅器,都出在寶雞。當時的虢,就是畿內(nèi)的采邑。
虞國與北虢,俱為晉所滅。虞國的虞,《史記》就是太伯仲雍之后?!蹲髠鳌べ夜迥辍氛f:“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從,是以不嗣”。
衛(wèi)原為康侯。康也是畿內(nèi)的一個采邑。周公東征滅武庚以后,派康叔帶人去鎮(zhèn)壓,這也說明在周的畿內(nèi)原有采邑制度。
在公劉居豳的時代,周已經(jīng)“徹田為糧”,生產(chǎn)力已有相當發(fā)展,而且有一定比例的剝削了。徹法原是十比一,即千畝與百畝之比,即十與一之比的勞役地租。周宣王不籍千畝,就是由勞役地租變成實物地租。建侯制,就是從無比例的指定服役制,變成有比例的服役制和貢納制(有職有貢)。因此,周初已經(jīng)形成封建剝削。周室后來把封建制推行到東方來,把奴隸制變成了封建制。武王克商,周公東征,是轉(zhuǎn)變的轉(zhuǎn)換點。
又因為有職有貢,就變成等級制的相互依存,有王、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等級。奴隸社會中不可能有這樣多的等級。即或軍事力量強大的,也只有軍事等級,而無賦稅的等級,因之大小奴隸之間,不存在貢納的關(guān)系,大奴隸主不能支配小奴隸主的財產(chǎn)。這在遼代和彝族中都是如此。只有建侯制才有封建等級。
五 殷代的滅亡及其部族遷徙
殷代統(tǒng)治者存在著部族組織,是很明顯的。《周本紀》云:“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名民就是氏族長,可見殷代是一直存在部族的。希臘羅馬的氏族組織,分為部族、胞族、氏族。殷代也是這樣,大約分為三個大部族,一部族有十二胞族,每一胞族有十氏族,共合三百六十氏族。正因為它是氏族狀態(tài),所以殷滅亡以后,部族是極易遷徙逃亡的。《遼史》云,遼亡,耶律大石建西遼,有九十多年之久,遼是依靠部族在千里外建立統(tǒng)治的。最初,遼代滅渤海,渤海之原有部族組織,八個猛安率眾投降金。又《金史》云奚軍,即奚部族。遼代遙輦氏之后為九猛安。這些都是部族組織。據(jù)《遼史·逆臣傳》言,遼代之亡,原因在于部族之解體:“遼之秉國鈞,握兵柄,節(jié)制諸部帳,非宗室外戚不使,豈不以為帝王久長萬世之計哉。及夫肆叛逆,致亂亡,皆是人也”。就是指部族之解體,不能抵抗金人,正如殷人部族解體,不能抵抗周人一樣?!蹲髠鳌ざü哪辍氛f,周室把殷民六族分給魯,七族分給衛(wèi),遷殷頑民于成周,大概是抵抗最力的部族。這些都是周室完全征服的?!妒酚洝に问兰摇贩Q,微子降周后,周公封微子于宋,以統(tǒng)率殷人居之于商丘,頗受殷人愛戴。這是殷人的一些部族。另外是箕子帶到朝鮮去的一些部族,箕子承認了周,故《洪范》云:“王訪于箕子”?!端问兰摇吩疲骸拔渫跄朔饣佑诔r”?!稘h書》和《后漢書》對箕子封于朝鮮都有較詳細的記載。從記載中看出來,朝鮮文化與殷墟文化及儒家學(xué)說是很相近的。例如:箕子“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其田民飲食以籩豆”。這是原始的情況。其后與中國接觸久,“都邑頗放效吏及內(nèi)郡賈人往往以杯器食”?!侗笔贰贰ⅰ段簳?、《新、舊唐書》也有類似的記載。
周公東征,《孟子·滕文公》云:“滅國者五十,至于海隅,驅(qū)虎豹犀象而遠之?!薄秴问洗呵铩す艠贰菲贫骸吧倘朔螅瑸榕坝跂|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梢娨笕耸鞘褂孟蟮摹|征的主要對象是奄、徐等國?!兑葜軙ぷ黯媒狻吩疲骸爸芄ⅲ嗵熳?,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蹲髠鳌ふ压辍氛f“周有徐奄”為叛國。奄在東方是重要的地方,后來就建立魯國。其次是徐(淮夷),后來周與淮夷仍不斷斗爭,《大雅》的《江漢》、《常武》中有明確的記載。
此外,東方的國家還有蒲姑氏。《左傳·昭公二十年》云周以前,齊地為蒲姑氏之居?!墩压拍辍吩疲骸拔渫蹩松蹋压蒙萄傥釚|土也”?!吨鼙炯o》及《尚書序》云:“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土》、《無佚》。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踐奄。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于蒲姑”?!渡袝髠鳌吩啤把倬」谩薄?韶惞糯郧蹰L之名名部族,以部族之名名地方,是真實的歷史事實。征奄是成王親征的,用了不少的力量。故《多方》云“王來自奄,至于宗周”。但是,奄并不是游牧的民族。古代中國有游牧民族,是很晚的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期才正式的進入中國歷史范圍,到匈奴強盛,才成了大漠以北的統(tǒng)一國家而與中國相抗衡。
古代中國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是北狄?!抖Y記·王制》云:“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他們是穴居而不是遷徙不定的穹廬。另外有一定農(nóng)業(yè)的穢貉?!睹献印じ孀酉隆吩啤胺蚝盐骞炔簧┦蛏?;《韓弈》云“其追其貊”。鄭玄云,追貊即穢貊。穢又作濊、薉。后來都只說穢而不說追。穢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淮南子·原道洲》云:“匈奴出穢裘,于越出葛絺”??梢姺x即是韋。東北方面的少數(shù)民族,有低等的農(nóng)業(yè),但也盛行打獵畜牧,故以獸皮為衣。又如韃靼從革,也是穿皮的民族。靺鞨,《詩經(jīng)》作靺鞈,也是從革。稱為穢,就是穿皮的。但是,這種皮有的還是豬皮,他們是農(nóng)業(yè)民族。《商頌》云“韋顧既伐,昆吾夏桀”;《鄭語》云商有豕韋氏。《后漢書·挹婁傳》言挹婁(即后之靺鞨)“好養(yǎng)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數(shù)分以御風(fēng)寒”。這種民族,吃的是豬肉,穿的是豬皮,御寒的是豬油,可見他們的生活,是與豬分不開的?!杜f唐書·北狄傳》言靺鞨“其畜宜豬,富人至數(shù)百口,食其肉而衣其皮”。《新庸書·黑水靺鞨傳》言“黑水靺鞨居肅慎地,亦曰挹婁,元魏時曰勿吉。……俗鞨發(fā),綴野豕牙,插雉尾為冠飾,……無牛羊”。他們的居地,據(jù)《北史·勿吉傳》云:居速末水,筑堤,穴居,無牛,相與耦耕,車則步推?!锻ǖ洹肪?00《流鬼》(即庫頁)云,“三面皆抵大?!?,“人皆皮服,又狗毛雜麻為布而衣之,婦人冬衣豕鹿皮,夏衣魚皮,制與獠同?!彼麄兊闹破ぜ夹g(shù)也很高。《三國志·魏志·烏丸傳》注引《魏書》云:“能刺韋作文繡”。當然,在皮上繡文采,不僅要皮鞣治得好,而且還要有很高的刺繡技巧才行。
這種民族,不僅穿的用皮,就是住的也用皮?!缎绿茣ち鞴韨鳌费?,儋羅國“居新羅武州南島上,俗樸陋,衣大豕皮,夏居革屋,冬窟室,地生五谷,耕不知用牛,以鐵齒杷土?!备镂?,就是皮室,也就是室韋。室韋是中國名稱,不是譯名,中國古代形容詞常系于主詞之后,故曰室韋,日本學(xué)者不懂這個道理,用瑞獸來解釋室韋,這是錯誤的。廬從字源上看,從盧,而盧字本從虍,乃皮膚之膚,或臚之本字,皆作皮解,廬就是用皮蓋的屋?!督鹗贰泛汀哆|史》都有皮室軍的出現(xiàn),是很好的例子?!杜f唐書·室韋傳》云:“或為小室,以皮覆之,相聚而居,至數(shù)十百家”?!缎绿茣な翼f傳》云:“所居或皮蒙室……有巨豕,食之,韋其皮為服若席?!植糠捕??!弊钗鞯漠斁爿啿粗髂?。他們都有農(nóng)業(yè),“剡木為犁,人挽以耕?!彼麄冊诠糯己椭性新?lián)系的。夏商兩代都有豕韋氏(《莊子·大宗師》作豨韋氏,豨為大豕,是古代可能皆以豕豨韋為衣眼和蓋屋頂著稱)?!渡添灐らL發(fā)》之詩云:“韋顧既伐,昆吾夏桀”。鄭玄《毛詩箋》云:“韋,豕韋,彭姓是也”。韋為成湯所伐之國,明是夏代的豕韋。《國語·鄭語》也說“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這也說明豕韋存在于商代之前?!蹲髠鳌ふ压拍辍份d蔡墨說:“陶唐氏后有劉累,事夏孔甲,夏后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后”。這也說明夏代有豕韋,御龍氏當為豕韋之別支,故得以更其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又載范宣子自述其先祖的歷史說:“昔匄(宣子名)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這是范氏自述其先代的歷史,當然是根據(jù)他們的家譜或系世相沿的傳說。夏代的御龍氏在商代復(fù)為豕韋氏,正說明這一部族歷史的源遠流長。陶唐氏、唐杜氏我們知道都在晉地,這是屬于晚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區(qū)域。河南滑縣有廢韋城,說者以為豕韋所在,這也是晚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的東界?!渡添灐らL發(fā)》之詩稱成湯西征的次第是:“韋顧既伐,昆吾夏桀”,成湯先伐豕韋而后及于夏桀,因此豕韋部族一部分北遷,遂為后來的挹婁、靺鞨或室韋。《后漢書·挹婁傳》說:“東夷,夫余飲食類此,皆用俎豆,唯挹婁獨無法,俗,最無綱紀者也。”《新庸書·北狄傳》也說“黑水靺鞨居肅慎地,亦曰挹婁,元魏時曰勿吉……于夷狄最濁穢”。這說明這一部族是使用彩陶文化的,遷于商代以前,他們不是使用黑陶的,所以不用俎豆,也沒有東夷那樣的禮義綱紀。
夫余的北遷是在西周初年。《左傳·昭公九年》載詹桓伯說:“及武王克商,肅慎、燕、亳,吾北土也”,這個亳就是亳姑的省稱。亳姑又作薄姑、蒲姑。亳、薄、蒲都是重唇音,夫余就是亳姑、薄姑、或蒲姑北遷后的異譯,不過重唇音的亳、薄、蒲這時已轉(zhuǎn)為輕唇音的夫或扶,而余和姑古同屬魚部字,也得相通。夫余在周初北遷時,因為那里已有先住的豕韋或室韋,所以他們只能遷到更北或更東的地方去了,這就是《魏書》所說的北夫余?!段簳ざ鼓獖洹穫髟疲骸岸鼓獖湓谖鸺獓鼻Ю?,舊北扶余也,在失韋之東,……其人土著,有宮室、倉庫,……地宜五谷,……其人長大,性強勇謹厚,不寇抄。其君長皆以六畜名官?!嬍骋嘤觅薅埂S新椴?,衣制類高麗”。《魏書》所載北扶余飲食以俎豆,這完全屬于黑陶文化的范圍。它有宮室、倉庫、五谷、麻布,不為寇抄等等,這也是進入了高級農(nóng)業(yè)階段的社會了。后來在濊貊建國的夫余,就是從北扶余南遷的。《后漢書·夫余傳》云:“國之耆老,自說古之亡人,……國有故城名濊城,蓋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謂亡人,抑有以也?!惫庇凇渡胶=?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貊國》下注云:“今扶余國即濊貊故地?!笔菨h晉時代的夫余還是從北扶余南遷的。而后漢時代的高句麗及南北朝時代的百濟,也是從扶余南遷的。
夫余南遷后留在故地的豆莫婁,就逐漸與挹婁種屬混合而總名為室韋(魏書誤作失韋)。《新唐書·流鬼傳》說:“達末婁自言北扶余之裔,高麗滅其國,遺人度那河,因居之,或曰他漏河,東北流入黑水?!边_末婁即豆莫婁之異譯,魏晉時代高麗盛時,曾臣屬沃沮諸部(見《三國志·魏志·東沃沮傳》),達末婁之被滅,當在其時。其遺人之度那河或他漏河居之,那河即今之嫩江,他漏河即今之洮兒河。這一帶部族在《北史》或《新舊唐書》中都稱為室韋。其中烏羅渾部,就是北魏拓跋氏所從。《唐書·烏羅渾傳》云:“烏羅渾國,益后魏之烏洛侯也,今亦謂之烏羅護。”《魏書。烏洛侯傳》云:“其地下濕,多霧氣而寒,民冬則穿地為室,夏則隨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麥,無大君長?!裆杏?,不為奸竊,故漫藏野積而無寇盜”。他們的生活大致還是和豆莫婁相似?!段簳趼搴顐鳌酚州d烏洛侯入朝見北魏時說,他們境內(nèi)有魏先帝之舊墟石室,當時北魏曾派中書侍郎李敞前去告祭,刻祝文而還?!段簳ば蚣o》言其先祖由北而南,頗經(jīng)艱難。北魏、契丹都是從這方面南遷的?!缎绿茣な翼f傳》云,室韋是契丹之別祖。可見黃河流域部族在古代是有北遷的跡象的。同樣,由古代當?shù)氐霓r(nóng)業(yè)來看,也可以證明那一帶地區(qū),氣候是相當溫和的。
總之古代中國人民向北徙可以說有兩次,一次是豕韋的遷徙,一次是殷周之際亳姑的遷徙。北遷后的豕韋,后來就叫穢(或作濊、薉),穢是指穿皮而言的。又稱為靺鞨。靺音妹,《史記》有曹沫,見《刺客列傳》,而《左傳》作曹劌?!吨芏Y·春官》“韎師掌教韎舞”。韎,鄭司農(nóng)說讀如味,飲食之“味”?!抖Y記·明堂位》云:“東夷之樂,曰昧”。韎、昧、濊與穢、噦、薉、劌,古同音字,故得相通(舊讀靺為莫葛切,以為從末音者誤)。
當然,在北方的民族,也有南遷的,這里不再論述。
六 夫余與高句麗的奴隸制
夫余曾經(jīng)有過奴隸制?!度龂尽し蛴鄠鳌吩疲骸耙芈溆泻烂瘢ㄅ`主),名下戶皆為奴仆。諸加別主四出道,大者主數(shù)千家,小者數(shù)百家……殺人者死,沒其家人為奴婢。竊盜一責(zé)十二。……有敵,諸加自戰(zhàn),下戶俱擔(dān)糧飲食之……殺人殉葬,多者百數(shù),厚葬,有棺無槨?!迸嶙⒁段郝浴吩疲骸捌渌淄饰逶?,以久為榮”?!侗笔贰泛汀缎绿茣芬捕颊f服三年之喪,這些都是中國古代的夙俗。上引《魏略》又云:“其居喪,男女皆純白,婦人著布面衣,去環(huán)珮,大體與中國相仿佛也”。事實上中國古代也是如此。這是相當?shù)湫偷呐`制。統(tǒng)治者不生產(chǎn),生產(chǎn)者不能參加戰(zhàn)斗,“用刑嚴急”,都是奴隸社會的現(xiàn)象。可能,中國古代奴隸制的情況,也和這種情況差不多。
《三國志·東沃沮》傳云:“國小,迫于大國之間,遂臣屬句麗,句麗復(fù)置其中大人為使者,使相主領(lǐng),又使大加統(tǒng)責(zé)其租賦,貉布、魚、鹽、海中食物,千里擔(dān)負致之。又送其美女以為婢妾,遇之如奴仆?!边@里的情況,可能和殷代的男服相似,是以服勞役為主要的剝削形式。
另外,也有處在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階段的民族?!度龂尽じ呔潲悅鳌吩疲骸捌鋰型?,其官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雛加、主簿、優(yōu)臺丞,使者、皂衣先人,尊卑各有等級……諸大加亦自置使者、皂衣先人,名皆達于王,如卿大夫之家臣,會同坐起,不得與王家使者、皂衣先人同列。”這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相當鞏固的等級制。但是,從另外一方面看,還是停留在奴隸制階段?!捌鋰写蠹也坏枳?,坐食者萬余口,下戶遠擔(dān)米糧魚鹽供給之”。這里的下戶,就是奴隸,很有些像傣族過去的情況。“有罪,諸加評議,便殺之,沒入妻子為奴婢”。罪人之家屬,是奴隸的來源之一。這是殷制不同于周制的旁證之一。
秦漢以后,民族向東北遷徙的日益多了起來。如《后漢書·東夷傳》記載的秦韓,就是一例?!瓣壤献匝郧刂鋈耍芸嘁?,適韓國”。據(jù)《漢書·朝鮮傳》言:“朝鮮王滿,燕人,……亡命聚黨千余人,椎結(jié)蠻夷服而東走出塞,度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在者王之,都王險”,可見戰(zhàn)國末以至漢初,這種遷徙還是不少的,東漢末年,也是如此?!逗鬂h書·東夷傳》:“靈帝末,韓濊并盛,郡縣不能制,百姓苦亂,多流亡入韓者”。在古代,當我們中原地區(qū)處于戰(zhàn)亂或社會動蕩的時候,遷徙的人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