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本家教書里記載,有個優(yōu)秀的孩子說她從未聽過某段音樂,但一聽開頭,就會哼全曲了,說可能是胎教的結果。我對此不以為然。魯迅先生說過,"做夢是在做真夢,說夢不免說謊"。好在這話前加了個定語"可能",否則,以個人的成功為資本,誤導他人,無異于拿不見血的刀子殺人。我們翻翻這些年出版的一些所謂家教經(jīng)驗之類的書籍,這樣的例子難道還少嗎?對任何沒有經(jīng)過科學檢驗和證實了的東西,我們都應持懷疑態(tài)度。我們在羨慕有人培養(yǎng)出卓爾不群的孩子的時候,也要警惕個別說夢人的誤導。
至于2、3歲的孩子能夠識一定數(shù)量的字,或者說出一些超出平常孩子的發(fā)音或句子的現(xiàn)象,則完全是可能的。但其代價,即大人的付出也應該是超出常人的。溫室里一年四季任何時間都能使植物開花結果,條件是你必須付出相當代價創(chuàng)造出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小狗能夠走"8"字、鉆火圈,海豚能表演集體跳水,那是長期訓練的結果。對孩子出生后的發(fā)音和識字方面的訓練,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和奉獻精神,完全可以一試。受過長期訓練的孩子,肯定要比未經(jīng)開發(fā)訓練的孩子超出一大塊。
我對丁羽有意識的智力開發(fā)教育是從他3歲后開始的。一開始陸續(xù)買回一些幼兒認字的畫冊,一頁上一個字,上面是畫,下面是字。先教孩子認畫,后教認字。認畫容易認字難,等畫和字全認識了,再把畫遮住認字。字認多了后,再把認識的字寫在紙片上,讓孩子隨機取出一個字來放到圖畫上。做這些的時候,都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孩子每取得一點成績和進步,都及時給予表揚。游戲方式經(jīng)常變換,學習和體育鍛煉交叉進行。只要孩子的精神狀態(tài)好,就進行不間斷的良性刺激,保證孩子接受外界信息的量達到飽和的程度,避免讓孩子一個人待著無所事事。識字首先從容易理解并經(jīng)??吹降氖挛锏拿~開始,盡量與認識客觀事物結合起來。經(jīng)常接觸到的事物的名詞主要有:常見動物,如牛、馬、羊、豬、狗、雞等;室內(nèi)物品,如桌、椅、凳、電視、沙發(fā)、臺燈等;室外常見物體,如樹、汽車、房子、花草等。比如認識"馬",最好是先從動物園認識真馬,然后認識圖畫上畫的馬,最后再認識書寫的"馬"字。這符合認識事物的基本規(guī)律,容易記,也記得牢。丁羽3歲左右時,他媽媽經(jīng)常帶他到動物園去,對他認識各種動物,較早、較快理解掌握動物方面的詞匯起了重要作用。這一思想和方法,許多成功孩子的家長和不少教育類書籍都提到了。如,孩子在學《放風箏》的課文前,先和孩子一起做個風箏,到野外放一放;學"恐龍"前,先到古生物博物館看看恐龍的骨架等,都是這個道理。文字、圖像、符號、語言等,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抽象和描述,學習和掌握這些文字、圖像和符號,只有在熟悉和掌握了他們所表示的客觀事物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在理解基礎之上的記憶,才是最牢靠的記憶,并且是可以使各類知識建立聯(lián)系的甚至能舉一反三的記憶。
現(xiàn)在,許多家長在孩子3歲左右就開始教孩子背唐詩,4、5歲時能背幾十首甚至上百首,許多家長以此為榮,甚至到處賣弄。我對此很不以為然。我認為這是在做無用功。只要看看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中能背出幾首課文之外唐詩的很少見。他們原先背的東西哪里去了呢?都隨著功課的加重逐漸被遺忘了。因為上學之后家長們的關注點不再是背唐詩,而是作業(yè)和考試分數(shù),唐詩在孩子們的實際生活中是一點也用不上的東西。既無用又不再提起,遺忘就是必然的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智力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只可惜能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并不多。我并不是一概反對讓孩子背唐詩。入學前,我也教丁羽背過唐詩,但僅限于通過講解能使孩子基本理解原意的那幾首。如"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和"床前明月光"等。畢竟,唐詩是文學的精粹,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chǎn),是作為中國人必備的文學素養(yǎng)的一部分。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背,在背誦中讓孩子產(chǎn)生愉悅感從而深深地情境交融地印在孩子的腦海中。也有的書中提倡讓孩子背一些當時不理解但將來有用的東西,他們的觀點是等孩子長大后慢慢就會明白了。我不贊成這種觀點,我覺得還是隨著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選擇地背誦好,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既可以調(diào)動孩子的思維,又可能產(chǎn)生來自背誦本身的興趣,因為不理解的死記硬背本身是不可能產(chǎn)生興趣的(即使有的孩子愿意背,也是因為受到大人的贊賞刺激出來的,是不可能持續(xù)和長久的)。丁羽三四年級時,我教他背誦了陸游的"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等。到初中時,我教他背誦了岳飛的"《滿江紅》:怒發(fā)沖冠"等。我常感嘆,這些容易理解、充滿激情的好詩怎么就沒有選入學生課本呢?而現(xiàn)在中學、高中課本中所選的如屈原的《離騷》和《詩經(jīng)》中的作品,卻是大學中文系的學生都很難理解的。真是難為了孩子們。再則有的家長讓學齡前的孩子背圓周率,甚至要背到小數(shù)點后幾萬位,要破什么世界吉尼斯紀錄。孩子和家長可能因此出名了,但下這么大的工夫除了出名之外還有多大用處呢?在我看來,這決沒有背會100個英語單詞或背會小九九來得實惠,雖然他們花的時間差不多。我讓孩子早期背誦的,大都是對孩子終生有用的。如24節(jié)氣歌、天干、地支、小九九等在丁羽入學前就已經(jīng)背熟了。再如"己、已、巳"、"戊、戍、戌"、"載、栽、裁"等類似字形相近的字,有的人大學畢業(yè)后還分不清,但孩子在三四年級時,只要家長以做游戲的方式讓孩子找區(qū)別,孩子就會對這些字的區(qū)分很感興趣,你再把這些字編成順口溜,孩子就會很快記住。放棄虛榮,學些對孩子終生有用的東西,才是家長的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