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到,小學以前的階段,孩子還沒有"立志",還沒有明確的人生奮斗目標,這時,他們是不可能對枯燥的知識產生持久的注意力的。因此,這時的教和學就必須以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為根本,把枯燥的學習變成游戲和娛樂活動,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知識的百花園,覺得學習是那么的好玩,那么的有趣,以致成為他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相反,任何強制、逼迫性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敗的。強制、逼迫孩子學習那些枯燥的知識,就是在扼殺孩子天然的求知欲,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這是家長和老師的"大忌"。實踐證明,強制孩子學,還不如放任孩子什么都不學。你逼迫孩子學到的那點東西,是以犧牲孩子的學習興趣為代價的話,這個代價就太大了,就太不值了,就是所謂的"拔苗助長"了。他沒學什么東西,你可以逐步培養(yǎng)他的學習興趣,使他學到東西,但如果他視學習為畏途,發(fā)展到你要他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肯學習時,你再想轉變他也就非常困難了。
每個智力正常的孩子小時候都愛問問題,都愛聽故事,都有強烈的求知欲,這是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的最好的切入點。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一是不能不理,二是不能搪塞,三是不能轉移,四是不能批評。家長要循循善誘,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話幫他認識事物,認識世界,講解完后還要不忘表揚孩子渴求知識、敢于問問題的精神。有回答不了的問題時,可以說"這個問題我也不清楚,讓我查查書再回答你"。當你查過書再給他講時,他不但學到了知識,同時也知道了查書可以解決問題、書中奧妙無窮的道理,也就為他學習字詞、熱愛讀書做了思想上的鋪墊。
孩子愛聽故事,你當家長的就得會講故事,會講適合你孩子那個年齡段的故事,既讓他聽得明白,又能產生興趣的故事?,F(xiàn)在書店里這類故事書很多,你自己得先看一看,變成自己的話講給他聽。等他理解能力增強后,你便可以念給他聽了。幼兒期的孩子喜歡反復聽一個故事,你就要不厭其煩地給他講,直到他會講,你讓他講給你聽為止。這個過程是個逐漸的過程,開始時你要鼓勵他"接話茬",故意留半句讓他補,慢慢他就會講一兩句,逐步過渡到能全部講出來。你要做不厭其煩的"聽眾",時刻鼓勵他、提示他,像訓練孩子學走路一樣逐步引導孩子學會講故事。
孩子會講不少故事后,就要逐步過渡到讓孩子自己讀故事。指著書上的字詞一句句地念,讓他建立起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之間的聯(lián)系。這個過程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利用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肯定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訓練孩子的智力其實并不難,在玩樂中就能進行。與孩子開始玩捉迷藏時,你問他"藏好了嗎?",他總是回答"藏好了",你一邊問一邊順著聲音找到他。他只是覺得好玩,每次都是盡量找嚴實的地方藏,但并未意識到你是順著聲音找到他的。你藏他找時,你就在他接近時不出聲了,讓他稍微費點勁找到你,然后逐步加大不出聲的距離。經過若干次反復之后,他也會在你走近時甚至一開始就不回答你的詢問了。這就是進步,這就是智力的一次大飛躍。你什么也不用講,他不出聲了就是全明白了。記得丁羽上小學時,幾乎每天放學后我都陪他到操場進行體育活動,在來回的路上,我就和他比賽智力。例如,我先說"一只蛤蟆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蛤蟆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接著讓他往下說,看誰說得多。當然,每次都是他取"勝",直到真的不是他的對手了,我才不與他玩這個游戲了。再如,比賽"二加二等于四,四加四等于八……",直到他能口算到一萬多時才罷休。要知道,熟記這些一萬以內二的平方數(shù)是非常有用的。初中學分解質因數(shù)時他一眼就能看出二的平方數(shù)來;計算機存儲設備存儲的數(shù)據(jù)量,都是以2的平方數(shù)(例如512M,1024M等)為單位的,他對這些數(shù)字非常敏感,理解記憶就比常人容易。在分解質因數(shù)時,他能一眼看出較大(幾百甚至幾千以上)的2的平方數(shù),老師和同學不知為什么,都以為他是"神童",其實他不過是在游戲中反復玩過并已記熟罷了。我的體會是,大人要多看點智力游戲方面的書,要選擇那些確實能啟發(fā)孩子智力又容易讓孩子產生興趣的智力游戲與孩子一起做。讓孩子在玩樂中增進智力,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你設計的"圈套"--在玩中開發(fā)智力,增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