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篇

曹髦,高貴的烈士(二)

最恨生在帝王家 作者:納蘭秋


  司馬很生氣,后果很嚴(yán)重

  曹芳被廢后,關(guān)于立誰為帝的問題,司馬師和太后之間發(fā)生了爭執(zhí)。司馬師想立彭城王曹據(jù),太后則堅決反對。反對的理由也很簡單,曹據(jù)是曹操的兒子,和文帝曹丕是兄弟關(guān)系,論起輩分來還是明帝曹睿的叔父,叔父做皇帝,侄兒媳婦作太后,這成什么體統(tǒng)?況且如果曹據(jù)繼位,就會亂了家法,明帝不就絕嗣了嗎?因此,太后堅決反對立曹據(jù)為帝。

  司馬師無以反駁,又不好以強力相逼,畢竟這是曹家的家事,就是權(quán)臣也應(yīng)進(jìn)退有度。司馬師只得向太后詢問,誰更合適呢?

  曹髦由此而登上歷史的舞臺。太后將明帝子侄一輩的宗室子弟篩選一遍,覺得東海定王曹霖的兒子高貴鄉(xiāng)公曹髦最合適不過了。曹髦是文帝的長孫,明帝的侄兒。明帝無嗣,按禮法可以讓小宗入繼大宗,這樣曹髦就可登基為帝,也可以為明帝延嗣續(xù)后。

  小宗入繼大宗是一項宗法制的內(nèi)容。宗法制奉行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這一支稱為大宗,擁有無可非議的繼承權(quán),庶子一支成為小宗,沒有繼承權(quán)。這樣問題就出現(xiàn)了,如果大宗絕嗣了怎么辦?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shù)。禮法家就說了,可以讓小宗過繼給大宗,尊大宗的父母為父母,成為大宗的后嗣。自己養(yǎng)了多少年的兒子應(yīng)要過繼給別人,還要"拋父棄母",這種掠奪式的繼承原則簡直有些殘酷。

  曹髦就是以這種方式當(dāng)上皇帝的。那么曹髦是個怎樣的人呢?太后怎么會選中他?《三國志》中記載,曹髦"少好學(xué),夙成。"又在評語中說,"高貴鄉(xiāng)公才慧夙成,好問尚辭,蓋亦文帝之風(fēng)流也!"可見曹髦是個溫文爾雅、頗有書生氣質(zhì)的年輕人。這樣的形象不免給人孱弱無力、華而不實的感覺,但曹髦以不惜流血的抗?fàn)幱職?,證明了自己決非文弱書生可比。大概他好學(xué)持重的形象吸引了太后,得以在眾多的宗室子弟中脫穎而出,成了魏國的新皇帝。

  不過此時,皇帝卻是厄運的代名詞。曹髦甫登九五之尊,便有兩個殘酷的現(xiàn)實讓他感到不妙。一是齊王曹芳被廢,前車之鑒使曹髦擔(dān)心自己會不會也是這樣的結(jié)局;二是司馬家的勢力太大了,而且根深蒂固,經(jīng)過父子兩代的經(jīng)營,撼動其根基絕非易事。朝堂之上司馬昭傲慢的神情、鄙夷的態(tài)度。讓曹髦如芒在背。

  再看曹髦背后的力量支持,可謂寥寥無幾??v使有幾個忠于曹魏的,也是手無兵權(quán),成不了氣候。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層次的。主要是因為文帝、明帝兩朝對司馬氏的做大沒能節(jié)制,可以依靠的宗室力量被深謀遠(yuǎn)慮的司馬懿消滅殆盡。曹爽一介蠢夫,跟司馬懿斗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他是唯一受到托孤的宗室,卻因幼稚而過早謝幕。曹魏的近支夏侯氏也不免沉淪。夏侯霸降蜀,成了姜維寇魏的先行官。另一個有名頭的人是夏侯玄,只可惜他喜歡談玄言老,政治上無甚主張亦無甚建樹,最終也成了司馬家篡國路上的犧牲品。

  曹氏和夏侯氏的衰落反襯出司馬氏勢力的不斷壯大。如果說司馬懿和司馬師對皇帝尚有幾分顧忌和尊重的話,到了司馬昭這事情就全變了。司馬昭儼然成了廟堂之主,他的眼里不再留有皇帝的身影,皇帝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shè)。百官也對司馬昭極盡阿諛順從之能事,奏事不再以皇帝為中心,而是惟司馬昭馬首是瞻。一幅可笑的場景出現(xiàn)了,魏國的朝堂上,作為主角的皇帝暗淡無光,惟有喏喏以證明自己似乎還是權(quán)威的代表,而作為配角的司馬昭則熠熠生輝,以實際情況證明了自己才是魏國真正的主人。

  面對這樣的處境,曹髦和曹芳的反應(yīng)是不同的。曹芳也有切膚之痛,但卻痛在自身權(quán)柄的流失,因而缺乏正面反抗的勇氣,只能在背后搞小動作,說一些怨天尤人的話,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沉湎酒色,以期麻醉心靈,淡化艱難的處境。這樣做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授人以柄,給了司馬昭廢黜他的口實。曹髦卻不是這樣。曹髦之痛尤甚于切膚,他痛在家國的衰敗,社稷的喪亡,比之曹芳要高尚的多。在曹髦的心里有崇高的使命感,要扭轉(zhuǎn)頹勢重新振興,因此他敢于犧牲、不怕流血。自己的生命和家國的復(fù)興比起來微不足道,為家國而死光榮,相反茍延殘喘則視為恥辱。

  曹髦登基的時候很年輕,剛剛十四歲。十四歲的年紀(jì)啊,在我們眼中不過是小學(xué)剛畢業(yè),還沉浸在童年無憂無慮的時光里。但歲月不容許曹髦有同樣的感受。他做了皇帝以后,人生的種種問題旋踵而至。面對家國、祖先、后代,乃至全天下的老百姓,他都要有所交待。這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嗎?當(dāng)然可以不負(fù)責(zé)任的逃避,但曹髦卻不是欲圖逃避的人,他要用稚嫩的肩膀把家國的重任擔(dān)起來,雖然有些自不量力,但我們依然佩服他的勇氣,畢竟他還是個孩子啊!

  這個時候司馬師尚在。他以前沒接觸過曹髦,只是當(dāng)太后提出要曹髦即皇帝位的時候,司馬師才把目光聚焦在曹髦身上。經(jīng)過司馬師的調(diào)查摸底,發(fā)現(xiàn)曹髦不過是一個胎毛未退的孺子,沒有可以夸耀的背景,不會有什么作為。但司馬師還是不相信自己的結(jié)論,就像身邊的人詢問曹髦到底何許人也。一次罷早朝,司馬師和鐘會一起往外走,司馬師就問鐘會,你看皇帝如何呀?鐘會只說一句:"才同陳思,武類太祖!"看也不看司馬師一眼,徑直走了。司馬師愣在當(dāng)場,他反復(fù)咀嚼鐘會所說的話,覺得鐘會眼中的曹髦和自己所知的曹髦相去太遠(yuǎn)。鐘會怎會這么高的評價曹髦?看來曹髦并不是容易擺弄的。

  司馬師望著鐘會的背影,暗自發(fā)狠,誰阻擋他的篡逆大業(yè)都得死,"才同陳思,武類太祖"的曹髦也不例外。趁著曹髦翅膀還未長成、尚無有力量反抗時扳倒他,永絕后患,這就是司馬師最真切的想法。

  知恥而后勇

  殘酷的政治環(huán)境讓曹髦過早的成熟了。他丟掉了孩子所特有的天真爛漫,代之以對家國天下的憂慮。他登基沒多久,便遣使"分適四方,觀風(fēng)俗,勞士民,察冤枉失職者。"曹髦以小見大,他派遣使者觀察風(fēng)俗,一則體察天下民情,看看老百姓的人心向背,以便做到心中有數(shù);二是聯(lián)絡(luò)地方勢力中仍效忠于曹魏的將領(lǐng),以待時機(jī)成熟時候,他在中央振臂一呼,四方群起響應(yīng),一舉鏟除司馬氏。

  不過事實告訴我們,曹髦的這個舉動鮮有成效。首先是因為司馬懿手握兵權(quán)十?dāng)?shù)年,其培植的勢力無論地方還是中央早已根深蒂固,表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地方上的軍事將領(lǐng)都是司馬氏精心挑選推薦的,在這些地方將領(lǐng)眼中,曹魏早已名存實亡,天下遲早要歸司馬氏所有。其次,曹氏作為國主的號召力已被齊王曹芳消耗殆盡,再加上司馬師兄弟有意的詆毀,在天下人眼中,曹氏不可信了,人們堅信曹氏將亡,社稷傾頹乃是大勢所趨。故而曹髦派觀察使下去地方也無濟(jì)于事。

  盡管如此,司馬氏在地方上的布置并不是鐵板一塊。

  他登基的第二年,鎮(zhèn)東將軍毋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造反。他們聲稱廟堂之上有人蒙蔽圣聽,提出要清君側(cè),實際上將矛頭指向司馬師。不知道起事前,毋丘儉和文欽有沒有拿到曹髦討伐司馬師的密詔,那已經(jīng)不重要了。有人站出來反對司馬師,盡管有著造反的名聲,曹髦還是十分樂見的。這樣的"造反"越多越好,最好地方將領(lǐng)都站出來"造反",曹髦的心里有了一絲亮光。

  但亮光很快就熄滅了。還是老話,司馬氏的勢力已經(jīng)做大了,毋丘儉和文欽的造反活動無異于蚍蜉撼樹,很快就被司馬師鎮(zhèn)壓了。不過司馬師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這個事件中,司馬師著實很氣憤,他自負(fù)地以為自己在地方勢力中的洗牌是徹底而成功的,但沒想到仍有人要反他。他沒來得及反思其中的套頭,便兩腿一蹬,撒手去了。

  司馬師走了,司馬昭還在。曹髦萬般無奈,任命司馬昭繼承司馬師大將軍的職位,又讓他"錄尚書事",魏國的權(quán)柄又落到了司馬昭的手中。司馬昭比起司馬師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在篡逆的道路上加快了腳步,這使得曹髦寢食難安,如履薄冰。

  接替毋丘儉任鎮(zhèn)東將軍的是諸葛誕。據(jù)說諸葛誕赴職前,曾受到過曹髦的接見,具體的談話內(nèi)容作為高度絕密不得而知了,但從諸葛誕日后的舉動來看,曹髦隨年幼卻頗有些頭腦。

  曹髦登記的第三年,諸葛誕又站出來造反。

  諸葛誕何許人也?他是諸葛亮的近支兄弟,但各為其主,一個奔魏,一個奔蜀。諸葛誕因為在討伐毋丘儉時立有戰(zhàn)功,而被任命為鎮(zhèn)東將軍。

  司馬昭秉政后,開始加大力度排除異己。他手下有個叫賈充的人,是魏國的長史,這個人心狠手辣,而且見勢忘義,看見司馬昭得勢了,便跑來捧臭腳,希望將來社稷有變,自己也能分一杯羹。自古不乏投機(jī)之人,三國時期天下大亂,投機(jī)者比比皆是,但做到如賈充這般成功的寥寥無幾。曹髦就死于賈充之手,這是后話,但說明了賈充投機(jī)竟然冒了弒君的罪名。古代弒君乃十惡不赦的大罪,一般人想都不敢想。

  賈充向司馬昭提議應(yīng)該派遣使者去慰問四方的將士。其實這是賈充在玩花活,其目的在于刺探地方軍官是否效忠司馬氏。賈充尤其懷疑諸葛誕,因為他作為長史曾目睹了諸葛誕被曹髦召進(jìn)宮去,密談了很長一段時間。賈充料定其中必有蹊蹺,便對司馬昭說:諸葛誕在揚州,頗有聲名,眾望所歸。不宜外任,應(yīng)該召回朝中,以免生變。事情宜急不宜緩,緩則禍?zhǔn)戮徒恕?/p>

  司馬昭聽賈充這么一說,也覺得在不確定諸葛誕是否忠于自己的時候,將他留在外任領(lǐng)兵不是好事情,于是便派賈充去揚州勸諸葛誕回朝作"司空"。

  賈充到了揚州,和諸葛誕西一句東一句地呼拉亂扯,當(dāng)談及朝中內(nèi)外的形勢時,賈充有意圖地說到,洛陽的賢達(dá)人士,都愿意曹髦將皇位禪讓給司馬昭,這你是知道的,但不知你是什么態(tài)度。諸葛誕一聽這話就急了,反駁道,這是做臣子應(yīng)該說的話嗎?你賈充世受魏祿,不思報答卻謀劃做對不起皇上的事,想要把魏國的社稷拱手讓與司馬昭這樣的賊臣,你于心何忍呢?這種事如果發(fā)生,我諸葛誕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必將以死報國!賈充碰了釘子,燒雞大窩脖,不過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賈充悻然離開揚州,嘴里念叨,諸葛誕必反。

  賈充走后,諸葛誕覺得司馬昭該下手了,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與其讓司馬昭把各種罪名強加在自己頭上,不如自己先站出來清君側(cè),朱佞臣。這樣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號召痛恨司馬昭專權(quán)的仁人志士一起起來。諸葛誕成破利害考慮好了,便發(fā)了一篇聲討司馬昭的檄文,舉兵造反。

  曹髦聽說諸葛誕起兵了,心中異常激動??磥硖斓紫碌娜瞬]有全投到司馬昭的陣營里,擁護(hù)曹氏的人終于敢向司馬昭叫板了。曹髦此時此刻十分躁動,大腦不停地思考如何在洛陽也搞點事出來,策應(yīng)一下諸葛誕。他的心里翻江倒海,但實無一策可供想來,只能期待諸葛誕早日打到洛陽,誅滅司馬昭,自己好堂堂正正地做皇帝。

  但事情往往是一廂情愿,曹髦和諸葛誕都低估了司馬昭的智力和實力。

  賈充將曹髦和諸葛誕密談的事情跟司馬昭說了。司馬昭暗罵諸葛誕不識時務(wù)不辨潮流。賈充從揚州回來后又將揚州的情況陳述一遍,司馬昭覺得諸葛誕日久必反??蓻]成想,諸葛誕起兵這么迅速。

  司馬昭并沒有惱羞成怒,因為他手中有一張王牌。將此王牌一用,保管諸葛誕束手就擒。這張王牌就是曹髦。當(dāng)曹髦仍寄希望于諸葛誕的軍隊能打到都城,誅殺司馬昭的時候,司馬昭卻佩劍上殿來,要求太后和曹髦御駕親征,以提高軍隊士氣,平滅諸葛誕。

  曹髦登時傻了。首先他的美夢再次破滅。他的機(jī)會本就不多,且一而再地遭到扼殺,這對于年幼的曹髦來說,打擊是致命的。其次,他不得不與諸葛誕在沙場相見,昔日君臣密談時的拳拳之意歷歷如昨,如今卻要被人為的力量所操控,彼此相向,互為仇敵,教人如何不心痛。第三,曹髦對于司馬昭的要求不敢駁回。如果駁回則證明心中有鬼,授人以柄,況且司馬昭謀國之心日久,倘以此事大做文章,作出有傷社稷的事來,無法向先人后人交待。最后,打落牙齒和淚吞,再次忍字當(dāng)頭,滿足了司馬昭的要求。

  結(jié)果不言自明。諸葛誕起兵失敗淪為階下之囚。曹髦飲恨吞聲,感到自己已被逼上絕路。還有一點更值得注意,諸葛誕兵敗被斬以后,再也沒有人肯站出來跟司馬昭叫板了,曹髦再找不到可以憑依的力量,使原本無助的處境更加無助了。諸葛誕起兵失敗這件事對曹髦的打擊太大了。尤其是他感覺到自己被司馬昭挾持到前線是一種奇恥大辱。曹髦認(rèn)為自己不應(yīng)該再忍辱偷生下去,而是應(yīng)該結(jié)束恥辱,找回做人的尊嚴(yán)。與其做一個含垢忍辱的皇帝,毋寧做一個用鮮血和生命進(jìn)行抗?fàn)幍牧沂俊?/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