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魏受漢禪,三國鼎立,晉室南遷,五代迭起,南北分立,以迄隋之統(tǒng)一中國,三百六十余年間,朝代迭興,干戈不絕,民不聊生,土木之功,難與兩漢比擬。然值喪亂易朝之際,民生雖艱苦,而亂臣權(quán)貴,先而僭侈,繼而篡奪,府第宮室,不時營建,窮極巧麗。且以政潮洶涌,干戈無定,佛教因之興盛,以應(yīng)精神需求。中國藝術(shù)與建筑遂又得宗教上之一大動力,佛教藝術(shù)乃其自然之產(chǎn)品,終唐宋之世,為中國藝術(shù)之主流,其遺跡如摩崖石窟造像刻畫等,因材質(zhì)堅久之故,得以大體保存至今,更為研究藝術(shù)史稀有實物資料之大部。
漢末曹操居鄴,治府第,作三臺,于“鄴城西北隅,因城為基。銅雀臺高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間,周圍彌覆其上;金鳳臺有屋百三十間;冰井臺有屋百四十五間,有冰室三與涼殿。三臺崇舉其高若山,與法殿皆閣道相通”[1]。
魏文帝受漢禪(公元220年),營洛陽宮,初居北宮,以建始殿朝群臣。明帝“起昭陽、太極殿,筑總章觀..”,“高十余丈,建翔鳳于其上。又于芳林園中起陂池,..通引谷水,過九龍殿前,為玉井綺欄,蟾蜍含受,神龍吐出..”[2]。又治許昌宮,起景福[3]承光殿。土木之功為三國最。
孫權(quán)都建業(yè),節(jié)儉不尚土木之功,至孫皓起昭明宮,始破壞諸營,大開園囿,起土山樓觀,綴施珠玉,窮極伎巧[4]。劉備在蜀,營建較少,然起傳舍,筑亭障,自成都至白水關(guān)四百余區(qū),殆盡力于軍事國防之建筑也[5]。
晉初仍魏,宮殿少有損益。武帝即位,即營太廟,“致荊山之木,采華山之石,鑄銅柱十二,涂以黃金,鏤以百物,綴以明珠。”其后,太廟地陷,“遂更營新廟,遠(yuǎn)致名材,雜以銅柱,陳勰為匠,作者六萬人。”[6]東晉元帝立宗廟社稷于建康。“即位東府,殊為儉陋。元明二帝,亦不改制。”[7]成帝時,“蘇碩攻臺城,焚太極,東堂秘閣皆盡”,乃“以建平園為宮。”翌年乃“造新宮,始繕苑城。”孝武帝改作新宮,內(nèi)外軍六千人營筑。太極殿高八丈,長二十七丈,廣十丈[8]。“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內(nèi),引諸沙門以居之。”[見注6]晉室南遷,五代偏據(jù)交相替迭,各有營建,其中最為僭侈,史傳最詳者,莫如后趙石氏(公元319—352年)。石勒都襄國(今河北邢臺縣),至石虎遷鄴(今河南臨漳縣)。勒于襄國“擬洛陽之太極,起建德殿;..立桑梓苑。..起明堂,辟雍靈臺于城西。”又“令少府任汪等監(jiān)營鄴宮,勒親授規(guī)模。”[9]虎既自立,又于鄴“起臺觀四十余所;營長安洛陽二宮,作者四十余萬人”。“鳳陽門高二十五丈,上六層,反宇向陽,..未到鄴城七八里可遙望此門”。于襄國“起太武殿;基高二丈八尺,以文石綷之,下穿伏室,置衛(wèi)士五百人于其中。..漆瓦金鐺,銀楹金柱,珠簾玉壁,窮極伎巧”[10]。其“窗戶宛轉(zhuǎn),畫作云氣,擬秦之阿房,魯之靈光,..以五色編蒲心薦席,..懸大綬于梁柱,系玉璧于綬。”[11]其“金華殿后虎皇后浴室,三門徘徊反宇,櫨檘隱形,雕彩刻縷,雕文粲麗。..溝水注浴時,溝中先安銅籠疏,其次用葛,其次用紗,相去六七步斷水,又安玉盤受十斛,又安銅龜飲穢水。..顯陽殿后皇后浴池上作石室,引外溝水注之室中;臨池上有石床”。[見注11]布置殆在近代浴室及室內(nèi)游泳池之間。
石虎又崇飾三臺,“甚于魏初,于銅爵臺上起五層樓閣,去地三百七十尺,..作銅爵樓顛,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南則金鳳臺,置金鳳于臺顛。..北則冰井臺,上有冰室。”“三臺相面,各有正殿”,并殿屋百余間,“三臺皆磚甃;相去各六十步,上作閣道如浮橋,連之以金屈戍,畫以云氣龍虎之勢。施則三臺相通,廢則中央懸絕”。[見注11]于建筑之上,又施以機械設(shè)備,技術(shù)之進(jìn)步,又勝前代多矣。
虎又于鄴城東筑華林苑,引漳水入園。“使尚書張群發(fā)近郡男女十六萬人,車萬乘,運土筑之”。苑“周回數(shù)十里。筑長墻數(shù)十里。張群以燭夜作,起三觀四門,三門通障水,皆鐵扉。”[見注11]石氏僭據(jù)僅三十余年,其宮室之侈,則冠于當(dāng)世。
東晉之末,赫連勃勃營起統(tǒng)萬城于今陜西橫山縣西之地。以叱干阿利領(lǐng)將作大匠,委以營繕之任,其規(guī)模亦頗可觀。[12]此外諸國,率自營都城宮殿,多隨其國興廢,不贅述。
佛教既入中國,至后漢末,佛寺佛塔之建筑,已行于全國。漢末三國之際,丹陽郡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又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作黃金涂像,衣以錦彩”[13]。至?xí)x世而佛教普傳,高僧輩出,寺塔林立。晉恭帝“造丈六金像,親迎于瓦棺寺”[見注6]。孝武帝則“立精舍于殿內(nèi)”[見注6],千數(shù)百年燦爛光輝之佛教建筑活動,至是已開始矣。
[1]《三國志·魏志武帝紀(jì)》。
[2]《三國志·魏志明帝紀(jì)注引魏略》。
[3]何宴《景福殿賦》。
[4]《三國志·吳志》。
[5]《三國志·蜀志》。
[6]《晉書·本紀(jì)》?!段逍兄尽?。
[7]《晉書·王彪之傳》。
[8]徐廣《晉紀(jì)》。
[9]《晉書·石勒載記》。
[10]《晉書·石虎載記》。
[11]《鄴中記》。
[12]《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13]《后漢書·陶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