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型類
隋、唐建筑實物之現(xiàn)存者,就型類言,有木構殿堂、佛塔、橋、石窟寺等物。其中石窟寺本身少建筑學上價值。此外尚有鐘樓之一部分,亦因不全,不得作一型類之代表物。但在間接資料中,則可得型類八九種,以資佐證。在史籍中亦可得一部分之資料也。
城市設計 隋、唐之長安與洛陽,均為城市設計上之大作。當時雄偉之規(guī),今雖已不存,但尚有文獻可征(第18圖)。隋文帝之營大興城(長安),最大之貢獻有三點:其一,將宮殿,官署,民居三者區(qū)域分別,以免雜亂而利公私;又置東西兩市,以為交易中心。其二,將全城以橫直街分為棋盤形,使市容整齊劃一。其三,將四面街所界劃之地作為坊,而其對坊之基本觀念,不若近代之block,以其四面之街為主,乃以一坊作為一小城,四面辟門,故言某人居處,不曰在何街,而曰在何坊也。街道不唯平直,且規(guī)定百步、六十步、四十七步等標準寬度焉。顧炎武言:“予見天下州之為唐舊治者,其城郭必皆寬廣,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為唐舊創(chuàng)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時彌近者制彌陋”[見注1]。唐代建置之氣魄,可以見矣。
平面布置 唐代屋宇,無論其為宮殿,寺觀或住宅,其平面布置,均大致相同,故長安城中佛寺道觀等,由私人“舍宅”建立者,不可勝數(shù)。今唐代建筑之存在者,僅少數(shù)殿宇浮圖,無全部院庭存在者,故其平面布置,僅得自敦煌壁畫考之。
唐代平面布置之基本觀念為四周圍墻,中立殿堂。圍墻或作為回廊,每面正中或適當位置辟門,四角建角樓,院中殿堂數(shù)目,或一或二三均可。佛寺正殿以前亦有以塔與樓分立左右者,如敦煌第一一七窟五臺山圖中,“南臺之寺”,其實例則有日本奈良之法隆寺。在較華麗之建置中,正殿左右亦有出復道或回廊,折而向前,成凵字形,而兩翼盡頭處更立樓或殿者,如大明宮含元殿“夾殿兩閣,左曰翔鸞閣,右曰棲鳳閣,與殿飛廊相接”,及敦煌凈土變相圖及樂山龍泓寺摩崖所見。
殿堂 唐代殿堂,承漢魏六朝以來傳統(tǒng),已形成中國建筑最主要類型之一。其階基,殿身,屋頂三部至今日仍為中國建筑之首身足。其結構以木柱構架,至今一仍其制。殿堂本身內(nèi)部,少分為各種不同功用屋室之劃分,一殿只作一用。即有劃分,亦只依柱間間隔,無依功用,有組織,如后世所謂平面布置也。
樓閣 二層以上之建筑,見于唐畫者甚多。通常樓閣,下層出檐,上層立于平坐之上,上為檐瓦屋頂,又有下層以多數(shù)立柱構成平坐,而不出檐者,或下部以磚石為高臺,臺上施平坐斗拱以立上層樓閣柱者。然此類實物今無一存焉。
佛塔 現(xiàn)存唐代佛塔類型計有下列三種:
?。ㄒ唬┠7履緲嬛u塔 如玄奘塔,香積寺塔,大雁塔,凈藏塔之類。各層塔身表面以磚砌成柱額斗拱乃至門窗之狀,模仿當時木塔樣式,其檐部則均疊澀出檐,又純屬磚構方法。層數(shù)自一層至十三乃至十五層不等。
?。ǘ﹩螌佣嚅芩∪缧⊙闼⒎ㄍ跛滤?,云居寺石塔之類。下層塔身比例瘦高,其上密檐五層至十五層。檐部或疊澀,或刻作椽瓦狀。
?。ㄈ﹩螌幽顾∪缁鄢缢?,同光塔之類。塔身大多方形,內(nèi)辟小室,塔身之上疊澀出檐,或單檐或重檐,即濟南神通寺東魏四門塔型是也。如凈藏塔亦可屬于此類,但塔身為木構樣式。
現(xiàn)存唐代佛塔特征之最可注意者兩點:
(一)除天寶間之凈藏禪師塔外,唐代佛塔平面一律均為正方形;如有內(nèi)室亦正方形。
?。ǘ└鲗訕前宸鎏菀宦赡緲?,故塔身結構,實為一上下貫通之方形磚筒。除少數(shù)實心塔及僅供佛像不能入內(nèi)之小石塔外,自北魏嵩岳寺塔以至晚唐諸塔,莫不如是。凡有此兩特征之佛塔,其為唐構殆可無疑矣。
除上舉實物所見諸類型外,見于敦煌畫之佛塔,尚有下列四種:
?。ㄒ唬┠舅c云岡石窟浮雕及塔柱所見者相同,蓋即“上累金盤,下為重樓”之原始型華化佛塔也。
?。ǘ┒鄬邮閷⒍鄶?shù)“四門塔”壘疊而成者。每層塔身均辟為圓券門,疊澀出檐、上施山花蕉葉?,F(xiàn)存實物無此式,然在結構上則極合理也。
?。ㄈ┫履旧鲜聦訛槟緲?,斗拱出瓦檐。其上設平坐,以承上層石窣堵坡。其結構違反材料力學原則,恐實際上不多見也。
?。ㄋ模└@堵坡塔肚部分或為圓球形或作鐘形?,F(xiàn)存唐代實物無此式。
城郭 敦煌壁畫中所畫城郭頗多,似均磚甃。城多方形,在兩面或四面正中為城門樓,四隅則有角樓,均以平坐,立于城上。城門口作梯形“券”,為明以后所不見。城上女墻,或有或無,似無定制。
橋梁 唐代橋梁,至今尚無確可考者。敦煌壁畫中所見頗多,均木造,微拱起,旁施勾欄,與日本現(xiàn)代木橋極相似。至于隋安濟橋,以一單券越如許長跨,加之以空撞券之結構,至為特殊,且屬孤例,不可作通常橋型論也。
二、細節(jié)分析
階基及踏道唐代階基實物現(xiàn)存者甚少,大雁塔、小雁塔及佛光寺大殿雖均有階基,然均經(jīng)后代重修,是否原狀甚屬可疑。墓塔中有立于須彌座上者,然其下是否更有階基,亦成問題。敦煌壁畫佛塔均有階基,多素平無疊澀;大雁塔門楣石所畫大殿階基亦素平,其下地面且周以散水,如今通用之法。階基前踏道一道,唯雁塔楣石所畫大殿則踏道分為左右,正中不可升降,即所謂東西階之制。
平坐 凡殿宇之立于地面或樓臺塔閣之下層,均有階基;但第二層以上或城垣高臺之上建立木構者,則多以平坐斗拱代替階基,其基本觀念乃高舉之木構階基也。玄宗毀武后明堂,“去柱心木,平坐上置八角樓”,此蓋不用柱心木建重樓之始,為結構法上一轉(zhuǎn)捩點殊堪注意。敦煌壁畫中樓閣城樓等皆有平坐。然實物則尚未見也。
勾欄 階基或平坐邊緣之上,多有施勾欄者。自北魏以至唐宋,六七百年間,勾欄之標準樣式為“鉤片勾欄”,以地栿,盆唇,巡杖及斗子蜀柱為其構架,盆唇地栿及兩蜀柱間以L及1形相交作華板。敦煌壁畫中所見極多。其實例則棲霞山五代舍利塔勾欄也。
柱及柱礎 佛光寺大殿柱為現(xiàn)存唐柱之唯一確實可考者。其檐柱內(nèi)柱均同高;高約為柱下徑之九倍強。柱身唯上端微有卷殺,柱頭緊殺作覆盆狀。其用柱之法,則生起與側(cè)腳二法,皆極顯著,與宋營造法式所規(guī)定者約略相同。
磚塔表面所砌假柱,大雁塔與香積寺塔均瘦而極高;凈藏塔之八角柱則肥短。大雁塔門楣石所畫柱亦極瘦高,恐均非真實之比例也。
唐代柱礎如用覆盆,則有素平及雕蓮瓣者。
門窗 佛光寺大殿門扇為板門,每扇釘門釘五行;門釘鐵制,甚小,恐非唐代原物。慧崇塔、凈藏塔及棲霞寺塔上假門亦均有門釘,千余年來,仍存此制。
佛光寺大殿兩梢間窗為直欞窗,凈藏塔及香積寺塔上假窗,亦為此式,元明以后,此式已少見于重要大建筑上,但江南民居仍沿用之。
斗拱 唐代斗拱已臻成熟極盛。以現(xiàn)存實物及間接材料,可得下列六種:
?。ㄒ唬┮欢贰槎饭爸詈唵握摺V^上施大斗一枚以承檐椽,如用補間鋪作,亦用大斗一枚。大雁塔、香積寺塔之斗拱均屬此類。北齊石柱上小殿,為此式之最古實物。
?。ǘ┌杨^絞項作(清式稱一斗三升) 玄奘塔及凈藏塔均用一斗三升。玄奘塔大斗口出耍頭,與泥道拱相交。其轉(zhuǎn)角鋪作則側(cè)面泥道拱在正面出為耍頭;其轉(zhuǎn)角問題之解決甚為圓滿。柱頭枋至角亦相交為耍頭。凈藏塔柱頭之轉(zhuǎn)角鋪作,則其泥道拱隨八角平面曲折,頗背結構原理。其大斗口內(nèi)出耍頭,斜殺如批竹昂形狀。大雁塔門楣石所畫大殿兩側(cè)回廊斗拱則與玄奘塔斗拱完全相同。
?。ㄈ╇p杪單拱 大雁塔門楣石所畫大殿,柱頭鋪作出雙杪,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頭施令拱以承橑檐椽。其柱中心則泥道拱上施素枋,枋上又施令拱。拱上又施素枋。其轉(zhuǎn)角鋪作,則角上出角華拱兩跳,正面華拱及角華拱跳頭施鴛鴦交手拱,與側(cè)面之鴛鴦交手拱相交。此雖間接資料,但描畫準確,其結構可一目了然也。
?。ㄋ模┤俗中渭靶闹a間鋪作 凈藏塔前面圓券門之上以矮短心柱為補間鋪作,其余各面則用人字形補間鋪作。大雁塔門楣石所畫佛殿則于闌額與下層素枋之間安人字形鋪作,其人字兩股低偏,而端翹起。上下兩層素枋之間則用心柱及斗。現(xiàn)存唐宋實物,無如此者,但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則用上下兩層心柱及斗,與此畫所見,除下層以心柱代人字形鋪作外,在原則上屬同一做法。
?。ㄎ澹╇p杪雙下昂 何晏《景福殿賦》有“飛昂鳥踴”之句,是至遲至三國已有昂矣。佛光寺大殿柱頭鋪作出雙杪雙下昂,為昂之最古實例。其第一第三兩跳偷心。第二跳華拱跳頭施重拱,第四跳跳頭昂上令拱與耍頭相交,以承替木及橑檐榑。其后尾則第二跳華拱伸引為乳栿,昂尾壓于草栿之下。其下昂嘴斜殺為批竹昂,敦煌壁畫,所見多如此,而在宋代則漸少見,蓋唐代通常樣式也。轉(zhuǎn)角鋪作于角華拱及角昂之上,更出由昂一層,其上安寶瓶以承角梁,為由昂之最古實例。
?。┧蔫峦敌摹》鸸馑麓蟮顑?nèi)柱出華拱四跳以承內(nèi)槽四椽栿,全部偷心,不施橫拱,其后尾與外檐鋪作相同。木構斗拱以佛光寺大殿為最古實例。此時形制已標準化,與遼宋實物相同之點頗多,當于下章比較討論之。
構架在構架方面特可注意之特征有下列七點:
?。ㄒ唬╆@額與由額間之矮柱 大雁塔石楣石所畫佛殿,于柱頭間施闌額及由額,二者之間施矮柱,將一間分為三小間,為后世所不見之做法。
?。ǘ┢张蔫手┯谩⌒仕氯龑泳云张蔫食卸饭?。最下層未砌柱形,普拍枋安于墻頭上。第二第三兩層砌柱頭間闌額,其上施普拍枋以承斗拱。最上兩層則無普拍枋,斗拱直接安于柱頭上??芍张蔫手?,于唐初已極普遍,且其施用相當自由也。
(三)內(nèi)外柱同高 佛光寺內(nèi)柱與外柱完全同高,內(nèi)部屋頂舉折,均由梁架構成。不若后代將內(nèi)柱加高。然佛光寺為一孤例,加高做法想亦為唐代所有也。
?。ㄋ模┡e折 佛光寺大殿屋頂舉高僅及前后橑檐枋間距離之五分之一強,其坡度較后世屋頂緩和甚多。其下折亦甚微,當于下章與宋式比較論之。
?。ㄎ澹┟鳀笈c草栿之分別 佛光寺大殿斗拱上所承之梁皆為月梁,其中部微拱起如弓,亦如新月,故名。后世亦沿用此式,至今尚通行于江南。其在此殿中,月梁僅承平暗之重,謂之明栿。平暗之上,另有梁架,不加卷殺修飾,以承屋蓋之重,謂之草栿。遼宋實物亦有明栿以上,另施草栿者,明清以后,則梁均為荷重之材,無論有無平暗,均無明栿草栿之別矣。
?。┰铝骸 段鞫假x》有“抗應龍之虹粱”,謂其梁曲如虹,故知月梁之用,其源甚古。佛光寺大殿明栿均用月梁,其梁首之上及兩肩均卷殺,梁下中■,為月梁最古實例。其形制與宋營造法式所規(guī)定大致相同。
?。ㄆ撸┐蟛媸帧》鸸馑麓蟮钇搅褐喜涣①逯猿屑箻_,而以兩叉手相抵,如人字形斗拱。宋遼實物皆有侏儒柱而輔以叉手,明清以后則僅有侏儒柱而無叉手。敦煌壁畫中有繪未完之屋架者,亦僅有叉手而無侏儒柱,其演變之程序,至為清晰。
藻井 佛光寺大殿平暗用小方格,日本同時期實物及河北薊縣獨樂寺遼觀音閣平暗亦同此式。敦煌唐窟多作盝頂,其四面斜坡畫作方格,中部多正形,抹角逐層疊上,至三層五層不等。
角梁及檐椽 佛光寺大殿角梁兩重,其大角梁安于轉(zhuǎn)角鋪作之上,由昂上并以八角形瘦高寶瓶承托角粱、角梁頭卷殺作一大瓣,子角梁甚短,恐已非原狀。大雁塔楣石所畫大殿角梁不全。其下無寶瓶等物,亦不知有無子角梁也。
佛光寺大殿檐部只出方椽一層,椽頭卷殺,但無飛椽。想原有檐部已經(jīng)后世改造,故飛椽付之缺如。至角有翼角椽,如后世通用之法,大雁塔楣石所畫,則用椽兩層,下層圓椽,上層方飛椽,有顯著之卷殺。椽與角梁相接處不見有生頭木之使用。
磚石塔多用疊澀檐。其斷面線多■入少許,實為一種裝飾性之橫線道。石塔亦有雕作椽瓦狀者,河北淶水縣唐先天石塔及江寧棲霞寺五代石塔皆此類實例也。
屋頂 除佛光寺大殿四阿頂一實物外,見于間接資料者,尚有九脊、攢尖兩式,“不廈兩頭”則未見,然既見于漢魏,亦見于宋元以后,則想唐代不能無此式也。九脊屋頂收山頗深,山面三角部分施垂魚,為至今尚通用之裝飾。四角或八角形亭或塔頂,均用攢尖屋頂,各垂脊會于尖部,其上立剎或?qū)氈椤?/p>
瓦及瓦飾 佛光寺大殿現(xiàn)存瓦已非原物,故唐代屋瓦及瓦飾之形制,僅得自間接資料考之。筒瓦之用極為普遍,雁塔楣石所見尤為清晰,正脊兩端鴟尾均曲向內(nèi),外沿有鰭狀邊緣,正中安寶珠一枚,以代漢魏常見之鳳凰。正脊垂脊均以筒瓦覆蓋,其垂脊下端微翹起,而壓以寶珠。屋檐邊線,除雁塔楣石所畫,至角微翹外,敦煌壁畫所見則全部為直線,實物是否如此尚待考也。
雕飾 雕飾部分可分為立體、平面兩種:立體者為雕塑品,平面者為畫、屋頂?shù)耧?,僅得見于間接資料,頃已論及。石塔券形門有雕火珠形券面者,至于平面裝飾,最重要者莫如壁畫?!稓v代名畫記》所載長安洛陽佛寺道觀幾無無壁畫者,如吳道子、尹琳之流,名手輩出。今敦煌千佛洞中壁畫,可示當時壁畫之一般。今中原所存唐代壁畫,則僅佛光寺大殿內(nèi)拱眼壁一小段耳。至于梁枋等結構部分之彩畫,則無實例可考校注[10]。天花藻井及壁畫邊緣圖案,則敦煌實例甚多,一望而知所受希臘影響之頗為顯著也。
發(fā)券 發(fā)券之法,至漢已極通行,用于墓藏,遺例頗多。但用于地面者,似尚不甚普遍。至于發(fā)券橋,最古紀錄,有《水經(jīng)注》條七里澗之旅人橋,“悉用大石,下圓以通水,題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實物之最古者厥唯趙縣大石橋,其砌券之法,以多道單獨之券,并列而成一大券,而非將砌層與券筒中軸線平行,使各層間砌縫相錯以相牽濟者(第33圖)。此橋之券固與后世之常法異,然亦異于漢墓中所常見,蓋獨出心裁者也。至于券圈之上另加平砌之仗,自漢以來,已成定法,大石橋亦非例外,直至清代尚遵循此制。
[l]《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一期,梁思成《我們所知道的唐代佛寺與宮殿》。
校注[10] 1954年已發(fā)現(xiàn)佛光寺大殿梁、枋、平暗等多處尚存唐代赤白裝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