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蕭條時代》 公民及其政府(4)

大蕭條時代:1929-1941 作者:(美)韋克特 著,秦傳安 譯


    有些人對日益擴大的聯(lián)邦管制范圍感到驚慌失措,這種擴張已經超出了NRA之外。例如,1933年,在緊急運輸法案中,國會通過設立一個臨時的運輸協(xié)調員并加強了州際貿易委員會(ICC)在重組過程中的權力,從而擴大了對原本就捉襟見肘的鐵路公司的管轄權限。兩年之后,另一部法律授權ICC通過公共承運人和契約承運人控制汽車運輸,為的是確保安全、服務量和公平的價格。1938年創(chuàng)立了民用航空局,以管制空中交通。1940年的運輸法案確立了針對所有陸路和水路承運人的全國性政策,授權ICC通過降低農業(yè)出口品的鐵路運費來幫助農民,阻止“不公平的或破壞性的競爭行為”,并保證“公平的、不偏不倚的管制”?;疖嚺c卡車、巴士和輪船在經濟運作上的巨大差異使得這一措施變得迫在眉睫。

    由于民營信用機構——儲蓄銀行、保險公司和信托公司——的虛弱和膽小,新政便通過擴大RFC的經營范圍和貸款權力(遠遠超出它在胡佛治下的幼年期),因此使它能夠服務于大多數企業(yè)與個人,從而承擔起對信用流動的額外責任。盡管這一措施受到了工商界的歡迎,但與此同時也助長了人們的擔心:政府正在獲得民營企業(yè)資產的抵押權。也是在新政治下,聯(lián)邦儲備體系被轉變成了一個更有效的信用擴張或信用緊縮的機制。通過設定購買有價證券的保證金要求,它可以影響流入經紀人貸款中的信貸規(guī)模。在另外的一些領域,新政還通過創(chuàng)建聯(lián)邦農業(yè)抵押公司來幫助債務纏身的農民,通過設立業(yè)主貸款公司來幫助貧困的房主。它還通過創(chuàng)辦進出口銀行,從而幫助了發(fā)貨人,也幫助了需要貸款購買其商品的外國政府。

    聯(lián)邦政府控制跨州企業(yè)的另外幾股線一年接一年地紡著。前面已經提到過的1935年的公共事業(yè)法,不僅試圖保護中小投資者免遭控股公司之害,而且還想通過要求執(zhí)行合理的價格和開放財務賬目供聯(lián)邦電力委員會審查,來保護消費者和公共利益。像西南部的巨石(胡佛)水壩、蒙大拿州的佩克堡水壩、西北太平洋的博納維爾和大深谷水壩以及加利福尼亞的中央谷工程這樣一些電力企業(yè),把政府轉變成了實際的經營者。在田納西流域管理局治下,政府更進了一步,嘗試去做民營企業(yè)力所不及的事:改進就業(yè)機會、安全和健康,換言之,就是改進整個地區(qū)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價值。

    在這方面,以及在救濟和住宅計劃上,你可以看到,在經濟領域,政府與民營企業(yè)之間的本質差別。公共福利是前者的主動力,利潤則是后者的動力。老百姓需要什么——而不是他們買得起什么——成了政府的社會服務觀念中的決定性因素——

    一個面對這些需求的政府,著手滿足它們時不是基于手頭的現(xiàn)金或最終利潤的計算,而是要帶著這樣一種確信:賬單會通過分攤給納稅人的方式來支付。國家作為供應者的角色,預示了它作為籌款者和收稅人的功能。在新政的治理之下,政府本身開始成為全國無可匹敵的最大企業(yè)。

    新政的第一筆專門預算(1934財政年度),使得聯(lián)邦支出比1933年增長了20億美元,所有撥款的大約60%被用于“復興和救濟”。在1936年結束之前,盡管稅收更高了,但國債還是達到了300億美元,到1940年是430億。像大多數美國現(xiàn)象一樣,國債也變得很龐大。一位云游天下的記者(在全國各地進行意見采樣)發(fā)現(xiàn),接受救濟的人自然而然地表示贊成,年輕一代中大多數人也是如此。一些重要的權威人士(甚至包括專業(yè)的經濟學家)堅持認為,國債大可不必擔心,因為人民會把它記到自己的頭上。另一方面,批評者則指控,錢被花在了“瘋狂的實驗”上,不合理的稅收侵蝕了商業(yè)信心,它們確實隱藏著國有化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計劃。他們進一步認為,這樣的稅收純粹是以更高的價格把壓力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而更高的價格導致更低的消費,反過來導致更多的失業(yè),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正是帶著這種精神,美國制造商協(xié)會指責1935年提高遺產稅和贈與稅、增加5萬美元以上收入的所得稅、開征累進制企業(yè)所得稅的立法是濫用聯(lián)邦權力,“懲罰節(jié)儉和成功”。另一個虐待狂式的壓力——這些批評者是這樣解釋的——隨著1936年的稅收法案而出現(xiàn)了,該法案設立了一項“未分配利潤稅”。如果沒有這些儲備金,沒有這些痛苦呻吟的經理,擴張的計劃是不可能的,他們的大聲疾呼導致了后一屆更有同情心的國會讓這項稅在1939年終止了。新政參與者們辯護說,這些征稅是建立在支付能力的基礎上的,而那些膽子更大的人則坦率地聲稱,征稅不應該僅僅用來獲得收入,還要用來重新分配財富。許多州和有些城市很快就效法華盛頓所樹立的榜樣,紛紛加入到收稅和花錢的行列當中,導致每年的政府開支——聯(lián)邦、州和地方的——從1929年的110億美元增長到了1938年的170億。跟聯(lián)邦資金配套的強烈誘惑幾乎是不可抗拒的,因為,像新建的校舍、醫(yī)院、公園、運動場、下水道系統(tǒng)和公路都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而且,地方的失業(yè)負擔也減輕了。就各州的情況來說,對來自其邊境之外的商品所征收的“保護性關稅”增加了,而所得稅也在繼續(xù)發(fā)展,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州采用了這一稅種。盡管累進所得稅比聯(lián)邦所征收的要少得多,但也足以在1939年帶來3億多美元的收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