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溫故(十八) 作者:劉瑞琳


姚一鳴

1930年10月底,在清華大學任講師的俞平伯全家遷至清華園,并把居地書房起名為“秋荔亭”。自1924年回北京定居以后,俞平伯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學、北京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大學等校。俞平伯在大學里教授的課程有古典小說和詩詞、戲曲,其極富個性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們受益匪淺。俞平伯有著深厚的古典詩詞修養(yǎng),他所教授的詩詞作法和研究,極受學生的歡迎。根據(jù)授課筆記和研究心得,俞平伯出版了詞論專著《讀詞偶得》、《清真詞釋》、《唐宋詞選釋》等,在學術(shù)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在教書授課的同時,俞平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們議議文學,有時還和朱自清、浦江清、陳廷甫等唱唱昆曲,似乎過著一種平靜而又悠然自得的生活。

1931年5月21日,時年三十二歲的俞平伯,在《新月》月刊第三卷第九期上發(fā)表了散文《中年》。俞平伯在文章中寫道:“當遙指青山是我們的歸路,不免感到輕微的戰(zhàn)栗??墒亲叩媒?,空翠漸減,終于到了某一點,不見遙青,只見平淡無奇的道路樹石,憧憬既已銷釋了,我們遂坦然長往。所謂某一點是很難確定的,假如有,那就是中年?!庇崞讲谋扔髦袚诫s了不少個人的情緒釋解,“我也是關(guān)懷生死頗切的人,直到今年方才漸漸淡漠起來,看看從前的文章,有些覺得頗已渺茫,有隔世之感”。語境中不由自主的透著一絲蒼涼和無奈。讓人驀然覺得一種中年的哀愁。

才三十出頭的俞平伯怎么會有如此蒼涼的心境,怎么會想到寫中年?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俞平伯以新詩創(chuàng)作步入文壇,并且發(fā)表了不少有關(guān)新詩的理論文章,為新詩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31年以前,俞平伯已經(jīng)出版了新詩集《冬夜》、《西還》,以及散文集《雜拌兒》、《燕知草》,充分地顯示了他在新詩和散文創(chuàng)作領(lǐng)域的成就。出身書香門第、國學底蘊又比較深厚的俞平更像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人,作舊體詩、唱昆曲、研讀古籍,俞平伯沉醉于自己的文學世界之中,自有著一份難得的閑趣。

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健將之一,俞平伯的突出貢獻在于新詩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順應了五四新文化提倡白話文的主旨,并和胡適、陳獨秀等共同探討新詩的發(fā)展,同時在《新青年》和《新潮》上發(fā)表了大量新詩,其中有《紹興西郭門頭的半夜》、《潮歌》、《樂觀》、《無名的哀思》、《黃鵠》、《冬夜之公園》等等。并在之后由葉圣陶、劉延陵主辦的《詩》月刊中,繼續(xù)著新詩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從字句篇章、音節(jié)用韻、敘事說理等方面,提出了白話詩建設(shè)的條件,充分顯示了俞平伯在新詩領(lǐng)域的主導地位。但時間僅僅過去了十多年,俞平伯《中年》一文卻流露了些許消極的思想。

在上世紀30年代初期,俞平伯有這樣的消極思想并不奇怪。他在和朱自清的交往中,就一起探討過有關(guān)剎那主義的話題,為此朱自清有比較精辟的論述,“寫字要一筆不錯,一筆不亂,走路要一步不急,一步不徐,呷飯要一碗不多,一碗不少;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不調(diào)整的。平常的說,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的中和主義”。俞平伯回應道,“我們要求生活剎那間的充實。我們的生活要求燈火集中于一點,瀑流傾注于一剎那”。其實所謂的“剎那主義”,就是糅和了西方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禪宗思想和儒家現(xiàn)世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俞平伯受其影響頗深。

自五四運動爆發(fā)以來,俞平伯歷經(jīng)了出國留學不順,回家鄉(xiāng)杭州從事創(chuàng)作,在各大學教書授課的過程,到1931年寫出《中年》一文,那種蒼涼的心態(tài)和變化,是有著較為復雜的原因的,既有“西還”未果的頹唐,亦有受西方思想理論影響的關(guān)系,也有本身的性格和思想原因。比較主要的一點是俞平伯受亦師亦友的周作人影響較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