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俞平伯和周作人的初識在北京大學,那時周作人是俞平伯“小說研究課目”和“歐洲文學史”的指導老師,當時的北大匯聚了中國新文化史上的諸多學術和文學大師,俞平伯課授師業(yè),受益匪淺,對于其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成長起到了重要作用。俞平伯在《〈戊午年別后日記〉跋》中曾寫道:“所從受業(yè)諸先生皆學府先輩,文苑耆英也,同游諸君亦一時之雋也?!?/p>
周作人是章太炎的學生,對俞平伯的曾祖俞樾也敬重有加,對于俞平伯則另眼相待。自北大授課所識,發(fā)現彼此在思想和情趣上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兩人從師生之間的關系,漸演變成亦師亦友的關系。自1920年俞平伯從英國歸來后開始通訊,在將近半個世紀中書信往來將近幾千封,談論較多的是教書和著書中的話題,亦涉及人生思想,及對社會文化的構想?!吧现辽琅d衰,下至蟲魚神鬼,無可不談,無可不聽,則其樂益大,而以此例彼,人情又復不能無所偏向耳?!保ㄖ茏魅恕峨s拌兒之二》序)俞平伯曾把兩人的書信往來裝裱成冊,為此留下了一份珍貴的史料。
周作人對于俞平伯的散文十分欣賞,并為俞平伯的散文集《雜拌兒》(開明書店)、《雜拌兒之二》(開明書店)、《古槐夢遇》(世界書局)、《燕郊集》(良友圖書公司)作序跋,周作人認為俞平伯的散文有著晚明小品文的特色,有著絢麗的詞采和色澤,看似信手拈來而實則反復推敲,且新舊雜糅,講求飄逸的文風和趣味,其獨特的風格、灑脫的氣息,在中國現代散文中獨樹一幟?!捌讲鶎懙奈恼伦跃哂幸环N獨特的風致。這風致是屬于中國文學的,是那樣的舊又這樣地新。 現代的散文好象是一條湮沒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后又在下流被掘了出來,這是一條古河,卻又是新的?!保ā峨s拌兒·題記》)
周作人對于俞平伯散文的贊賞,既有作為得意門生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的類同,亦有兩人私交甚密而有的人情偏向,更有創(chuàng)作品位和理念的關系?!拔覀兩谶@年頭兒,能夠于文字中找到古今中外的人聽他言志,這實在是一種快樂。”(《雜拌兒之二》序)
而在這之前的1930年3月18日,周作人在《益世報·副刊》上,亦發(fā)表了散文《中年》。這一年周作人已四十六歲了,看似得其自然,所敘中年之慮,亦有著一種蒼涼和無奈。
周作人在《中年》中寫道:“我決不敢相信自己是不惑,雖然歲月過了不惑之年好久了,但是我總想努力不至于不惑,不要人情物理都不了解。本來人生是一貫的,其中卻分幾個段落。少年時代是浪謾的,中年是理智的時代,到了老年差不多可以說是待死堂的生活罷。然而中國凡事是顛倒錯亂的 假如我們過了四十卻還能平凡地生活,雖不見得怎樣得體,也不至于怎樣出丑,這實在要算是徼天之幸。 年紀一年年的增多,有如走路一站站的過去,所見既多,對于從前的意見自然多少要加以修改。不過,走著路專為貪看人物風景,不復去訪求奇遇,所以或者比較地看得平靜仔細一點也未可知?!?/p>
比起俞平伯來,周作人的中年感嘆更多了一份辛辣和滄桑。周作人是五四時期的主要干將之一,他不僅親歷了五四時期的主要論爭,而且始終地站在反帝和反封建的第一線,倡導新文學批判舊文學。且是現代散文的主要創(chuàng)始者,在文藝理論和批評以及翻譯方面也居功至偉,其突出的貢獻在于散文小品的倡導和創(chuàng)作上,在作品形式上的“沖淡平和”風格,用一種恬淡心情來感知周遭的一切,以平和的語調、閑散的節(jié)奏來縱古論今抒發(fā)個人的感想,在五四時期有較大的影響力。
到了上世紀30年代的初期,周作人已少了五四時期的激情和沖動,而多了一份恬靜和閑適,表現在他的生活工作中的同時,也反映在他的創(chuàng)作之中。他提倡小品文創(chuàng)作,鼓吹“閉門讀書論”,在上世紀30年代初革命文學風起云涌、左聯成立的大環(huán)境下顯得格格不入。在民族危亡時刻的沉默,為其將來的附逆埋下了伏筆。周作人的蛻變和落伍,是五四新文化的大潮中蕩滌以后的結果。這種思想和情緒,或多或少地也影響到了俞平伯的創(chuàng)作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