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想收李敖做徒弟
李敖是海內(nèi)外最受爭議的人物。三十多年來,人們對他千夫所指,他對人們橫眉冷對,唯獨對胡適十分崇拜。上初中時,他從一位朋友那里借到《胡適文存》,讀來如癡如醉,從此胡適成了他心中的偶像。1952年10月1日,十七歲的李敖在臺中給胡適發(fā)了一封長達兩千字的信。1954年,還在上高中的李敖寫了一篇論《胡適文存》的文章,遲至1957年3月1日才在《自由中國》刊出。從讀到李敖在中學(xué)時寫給他的信起,胡適就記住了這個年輕人的名字。這次讀了李敖的評文,胡適進一步加深了對他的印象。發(fā)表此文的雷震還專門寫信給胡適,要他特別注意李敖這位后起之秀。
1958年4月,從美國回來的胡適約李敖到錢思亮家,在談話中胡適十分贊賞李敖治學(xué)的勤奮,稱自己忘了的著作李敖居然能“找得到”,“你簡直比胡適之還了解胡適之”。除這次長談外,胡適還在臺大和“中央研究院”等處和李敖小談過三次,并寫過三封信給李敖。其中一封寫于1961年10月7日,給“三條褲子都進了當鋪”的李敖送上一千元支票。李敖收到后,深受感動。胡適原本是李敖父親的老師,雖然李父當時不是拔尖人才,胡適已記不起他的模樣。胡適對李敖的賞識,主要是看中李文不同凡響的才氣,憑他的眼力就可知道李敖是大有發(fā)展前途的臺大學(xué)生。李敖選擇在雙十節(jié)那天給胡適回了一封長信,從自己的生平談起,一直談到自己在受胡適思想影響后,如何進入新的境界。
李、胡這時期打得火熱,與胡適有意收其做弟子有關(guān)。1990年11月24日,李敖在《胡適與我·自序》中,引胡適給趙元任信中的話:“‘交友以自大其身,求士以求此身之不朽’,這是李恕谷的名言,我曾讀了大感動。這是‘收徒弟’的哲學(xué)!”接著又說:“清朝學(xué)者李恕谷這段話,意思是說,交朋友的目的在造成自己生前的勢力;但是尋找知己與接班人的目的卻在造成自己身后的勢力。胡適引用這段話的心意,我想和他個人的遭遇不無關(guān)系。胡適名滿天下,又喜歡交朋友,所以一直活在熱鬧的氣氛里,但是這種車水馬龍的熱鬧,是虛榮的、虛幻的,聰明如他,不會不知道。所以他在熱鬧之余,未嘗不存‘求士’之心?!边@里講的“士”,即徒弟。顯然胡適求賢心切,十分看中李敖的才華。李敖也不辜負胡適的一片好意,花了許多精力和金錢去研究胡適。他當時發(fā)表的文章,清一色都是宣揚胡適。
李敖并非想高攀胡適,這純粹是出自一位剛步入學(xué)界的青年對學(xué)術(shù)大師的尊敬和熱愛。在胡適“保守的自由主義”影響下,李敖憎恨“暴力”和“以暴易暴”,主張“淑世的改良主義”和“和平而漸進的轉(zhuǎn)移式改革”,并自稱“不見諒于急進者的勇邁”。李敖在中西文化大論戰(zhàn)中發(fā)表的《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病》,也在替胡適鳴不平,并對反胡言論一一加以批駁。這時期的李敖確像外界有人說的是“胡適迷”。李敖在給胡適的信中亦坦然承認,是胡適使他“在迷亂里,放棄了舊有的道路”,再加上李敖的西化論從思想內(nèi)容到文字運用與胡適均有相似之處,因此在開始論戰(zhàn)時便有人罵李敖在做“胡適的鸚鵡”,是專吃胡適飯的,只會寫胡適的文章,拍他的馬屁,另還有人認為李敖所發(fā)起的中西文化論戰(zhàn),其幕后策劃者為胡適。
李敖雖然崇敬胡適,承繼了胡適的思想和自由主義精神,并給胡適的歷史地位作過最充分和最崇高的評價,但李敖的遠大目標是“要做一個偉大的人”,無論是傲骨狂思的性格還是對學(xué)術(shù)研究的態(tài)度,均與胡適有許多相異之處。如胡適生性溫和,講話婉轉(zhuǎn)含蓄,而李敖追求的卻是率真與痛快,只要是他認為錯誤的東西,均六親不認加以激烈的抨擊再抨擊。胡適做學(xué)術(shù)研究與從政時不同,講究“小心求證”,不喜歡把學(xué)術(shù)問題與政治扯在一起,而李敖研究學(xué)術(shù)的目的完全在于政治,為政治斗爭服務(wù)。他最感興趣的是現(xiàn)實政治問題而不是發(fā)思古之幽情。基于這一點,他十分不滿胡適“老是賣老貨”,對胡適那種“好話說三遍”的態(tài)度愈來愈看不慣。
對胡適研究較透的人如徐高阮,早就指出李敖的西化論不是出自胡適,而是受“全盤否定主義者”陳序經(jīng)的影響。尤其是李敖受國民黨的封殺、壓迫和蹲大牢后,他不可能像胡適那樣對蔣介石藕斷絲連,對官方溫情脈脈,而是和國民黨水火不容,因而他后來不再相信“淑世的改良主義”可爭取到自由民主,反過來認為國民黨是一頭“毫無誠意”的“老虎”,一頭絕不能與之謀皮的“老虎”,只有實行“精英抗暴”和“甘地式抗暴”,才能爭取到真正的自由民主?;谶@點,李敖聲明:“我的父親是他(胡適)的學(xué)生,我并不是他的徒弟?!?960年1月12日,李敖在給啟慶的信中表示了他“對大博士愈來愈失望”的情緒,評價胡適,“簡直可說失去他做思想家的地位了!世上不該有像他這樣不進步的思想家”。他開始后悔過去寫的那些過分贊揚胡適的文章,厭惡別人再把他和胡適深深地扯在一起,以至一聽人家說李敖是胡適的信徒,他就惱火。
李敖由過去對胡適的“捧”到后來對他強烈不滿,都不是作假,而是出于心平氣和的“靜觀”結(jié)果。李敖要做熱情、叛逆、勇敢的“戰(zhàn)士”,而不愿做胡適那種鉆故紙堆,“整天所賣的竟是一些‘饾饤瑣碎’的舊貨與霉貨”的“院士”?!昂m之”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當今是屬于“李敖之”這種憤世嫉俗的“厭世家”的另一個時代了。
未能魂歸故里的遺憾
胡適于1962年2月24日往南港主持研究院院士會議,由于過度興奮和激動,在酒會剛結(jié)束時便仰身倒下,后腦先碰著桌沿,緊接著重重地摔在水磨石地板上,從此再沒醒過來。
事后,國民黨官方成立了以陳誠為首的一百零三人治喪委員會,蔣介石還親自為胡適寫了一副挽聯(lián):
適之先生千古
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
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蔣中正敬挽
蔣介石這一挽聯(lián)是對胡適的生平和思想的極好寫照。在普通人看來,胡適“戴博士帽,結(jié)舊式婚”就是遵從舊道德的表現(xiàn)。以他這樣一位高級知識分子,與一個文化水平不高、整天泡在麻將里的舊式女子結(jié)婚,生活習(xí)慣難免南轅北轍。胡適以講笑話的方式曾說過要將古時的女子“三從四德”的“四得” 改為現(xiàn)今男子的“四得”:“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打罵要忍得,太太花錢要舍得?!边@里無疑包含有胡適自己的人生體驗。這大概就是蔣介石所說的“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的一個細節(jié)。
3月2日,胡適的公祭典禮過后,參加大殮發(fā)行者竟達三十萬人之眾?!堵?lián)合報》記者姚鳳磐次日在《哀樂聲里靈車過》中曾用生動的文字記載了這一盛況:
從昨天中午12時起,極樂殯儀館門前人潮麇集,人們在胡適博士靈堂傳出陣陣公祭的哀樂聲中,靜靜地佇立街旁,默默地等待一個歷史鏡頭的出現(xiàn)。胡適博士,這位將永遠活在人們心里的一代學(xué)人,“他又快要出來了”,人們輕輕地念著。不過,這次他先睡在素茵白花的靈車里,再走一段人間的道路……到3點鐘,路旁的人越聚越多,萬頭攢動的人群里,有人含悲飲泣,有人靜默致哀。此時陰霾的天氣頓時云散天開,陽光照耀在人們的眼中、身上。風(fēng),吹拂著靈堂內(nèi)外的挽聯(lián),白幔翻飛,哀樂聲摧,胡博士的遺體被抬上了載著他再回南港的靈車。隨著胡博士靈車的啟行,人群也動了起來,大家都想靠近一點,再靠近一點……從殯儀館的門口到松江路這一段地方,約有五六萬人壅塞道旁,出殯行列以一輛掛著“胡適之先生之喪”的素車開道,治喪會原來不打算用警車開道的,但結(jié)果由于人潮洶涌,途之為塞,仍請一輛警方新購的開道護衛(wèi)車走在最前面……
黑壓壓的人群像海浪般地簇擁著靈車,孝子胡祖望捧著靈牌走在靈車前面,頭披黑紗的胡夫人則由人扶著。她的哭聲立即引起萬人的共鳴,雖然人潮擁擠,但胡夫人所到之處,大家都很禮貌地讓開。不過,錢思亮、毛子水這些想護靈車前行的人則被擠在人群中。錢思亮的眼鏡差點被擠掉,毛子水則被擠得摔了一跤!……由靈車起步處迤邐到松江路口,幾乎道旁每一寸土地都是憑吊胡博士的人,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貴賤貧富,大家的表情都是一樣的沉重哀痛。那個景象,那種場面,使人不覺對一個偉人在身后所能引起真正的同聲一哭,發(fā)出由衷的禮贊。然而,這不過是博士出殯感人場面的開始。(轉(zhuǎn)引自楊沐喜:《胡適的海外生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本文的某些材料均引自此書,特此說明)
胡適的墓地設(shè)在“中央研究院”附近的草木蔥綠的山坡上。墓碑上刻的“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先生之墓”,為國民黨元老、也是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書寫。碑文作者為毛子水,曰:
這是胡適先生的墓……這個為學(xué)術(shù)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慮、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xiàn)在在這里安息了!
……
胡適的身后雖然熙熙攘攘,十分熱鬧,可他去世后除遺下幾大箱書籍及四五大包、一尺多厚的未完稿外,留下的遺產(chǎn)只有一百三十五美元。胡適死不瞑目的是晚年未能回故鄉(xiāng)安徽績溪,不能重游大陸山河,以致生前看到臺灣的自然景觀,就會與人談起故鄉(xiāng)的景色,每逢臺灣過端午、中秋,也會談起大陸的人情風(fēng)俗。為了彌補生前未回大陸的遺憾,他在遺囑中有一條是說將自己留存在大陸的一百零二箱書籍全部捐贈給他灑過多年辛勤汗水、也使他一舉成名的北京大學(xué)。
參考文獻
韓妙玄:《消滅李敖,還是被李敖消滅?》,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5年。
董大中:《李敖評傳》,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年。
楊沐喜:《胡適的海外生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敖是海內(nèi)外最受爭議的人物。三十多年來,人們對他千夫所指,他對人們橫眉冷對,唯獨對胡適十分崇拜。上初中時,他從一位朋友那里借到《胡適文存》,讀來如癡如醉,從此胡適成了他心中的偶像。1952年10月1日,十七歲的李敖在臺中給胡適發(fā)了一封長達兩千字的信。1954年,還在上高中的李敖寫了一篇論《胡適文存》的文章,遲至1957年3月1日才在《自由中國》刊出。從讀到李敖在中學(xué)時寫給他的信起,胡適就記住了這個年輕人的名字。這次讀了李敖的評文,胡適進一步加深了對他的印象。發(fā)表此文的雷震還專門寫信給胡適,要他特別注意李敖這位后起之秀。
1958年4月,從美國回來的胡適約李敖到錢思亮家,在談話中胡適十分贊賞李敖治學(xué)的勤奮,稱自己忘了的著作李敖居然能“找得到”,“你簡直比胡適之還了解胡適之”。除這次長談外,胡適還在臺大和“中央研究院”等處和李敖小談過三次,并寫過三封信給李敖。其中一封寫于1961年10月7日,給“三條褲子都進了當鋪”的李敖送上一千元支票。李敖收到后,深受感動。胡適原本是李敖父親的老師,雖然李父當時不是拔尖人才,胡適已記不起他的模樣。胡適對李敖的賞識,主要是看中李文不同凡響的才氣,憑他的眼力就可知道李敖是大有發(fā)展前途的臺大學(xué)生。李敖選擇在雙十節(jié)那天給胡適回了一封長信,從自己的生平談起,一直談到自己在受胡適思想影響后,如何進入新的境界。
李、胡這時期打得火熱,與胡適有意收其做弟子有關(guān)。1990年11月24日,李敖在《胡適與我·自序》中,引胡適給趙元任信中的話:“‘交友以自大其身,求士以求此身之不朽’,這是李恕谷的名言,我曾讀了大感動。這是‘收徒弟’的哲學(xué)!”接著又說:“清朝學(xué)者李恕谷這段話,意思是說,交朋友的目的在造成自己生前的勢力;但是尋找知己與接班人的目的卻在造成自己身后的勢力。胡適引用這段話的心意,我想和他個人的遭遇不無關(guān)系。胡適名滿天下,又喜歡交朋友,所以一直活在熱鬧的氣氛里,但是這種車水馬龍的熱鬧,是虛榮的、虛幻的,聰明如他,不會不知道。所以他在熱鬧之余,未嘗不存‘求士’之心?!边@里講的“士”,即徒弟。顯然胡適求賢心切,十分看中李敖的才華。李敖也不辜負胡適的一片好意,花了許多精力和金錢去研究胡適。他當時發(fā)表的文章,清一色都是宣揚胡適。
李敖并非想高攀胡適,這純粹是出自一位剛步入學(xué)界的青年對學(xué)術(shù)大師的尊敬和熱愛。在胡適“保守的自由主義”影響下,李敖憎恨“暴力”和“以暴易暴”,主張“淑世的改良主義”和“和平而漸進的轉(zhuǎn)移式改革”,并自稱“不見諒于急進者的勇邁”。李敖在中西文化大論戰(zhàn)中發(fā)表的《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病》,也在替胡適鳴不平,并對反胡言論一一加以批駁。這時期的李敖確像外界有人說的是“胡適迷”。李敖在給胡適的信中亦坦然承認,是胡適使他“在迷亂里,放棄了舊有的道路”,再加上李敖的西化論從思想內(nèi)容到文字運用與胡適均有相似之處,因此在開始論戰(zhàn)時便有人罵李敖在做“胡適的鸚鵡”,是專吃胡適飯的,只會寫胡適的文章,拍他的馬屁,另還有人認為李敖所發(fā)起的中西文化論戰(zhàn),其幕后策劃者為胡適。
李敖雖然崇敬胡適,承繼了胡適的思想和自由主義精神,并給胡適的歷史地位作過最充分和最崇高的評價,但李敖的遠大目標是“要做一個偉大的人”,無論是傲骨狂思的性格還是對學(xué)術(shù)研究的態(tài)度,均與胡適有許多相異之處。如胡適生性溫和,講話婉轉(zhuǎn)含蓄,而李敖追求的卻是率真與痛快,只要是他認為錯誤的東西,均六親不認加以激烈的抨擊再抨擊。胡適做學(xué)術(shù)研究與從政時不同,講究“小心求證”,不喜歡把學(xué)術(shù)問題與政治扯在一起,而李敖研究學(xué)術(shù)的目的完全在于政治,為政治斗爭服務(wù)。他最感興趣的是現(xiàn)實政治問題而不是發(fā)思古之幽情。基于這一點,他十分不滿胡適“老是賣老貨”,對胡適那種“好話說三遍”的態(tài)度愈來愈看不慣。
對胡適研究較透的人如徐高阮,早就指出李敖的西化論不是出自胡適,而是受“全盤否定主義者”陳序經(jīng)的影響。尤其是李敖受國民黨的封殺、壓迫和蹲大牢后,他不可能像胡適那樣對蔣介石藕斷絲連,對官方溫情脈脈,而是和國民黨水火不容,因而他后來不再相信“淑世的改良主義”可爭取到自由民主,反過來認為國民黨是一頭“毫無誠意”的“老虎”,一頭絕不能與之謀皮的“老虎”,只有實行“精英抗暴”和“甘地式抗暴”,才能爭取到真正的自由民主?;谶@點,李敖聲明:“我的父親是他(胡適)的學(xué)生,我并不是他的徒弟?!?960年1月12日,李敖在給啟慶的信中表示了他“對大博士愈來愈失望”的情緒,評價胡適,“簡直可說失去他做思想家的地位了!世上不該有像他這樣不進步的思想家”。他開始后悔過去寫的那些過分贊揚胡適的文章,厭惡別人再把他和胡適深深地扯在一起,以至一聽人家說李敖是胡適的信徒,他就惱火。
李敖由過去對胡適的“捧”到后來對他強烈不滿,都不是作假,而是出于心平氣和的“靜觀”結(jié)果。李敖要做熱情、叛逆、勇敢的“戰(zhàn)士”,而不愿做胡適那種鉆故紙堆,“整天所賣的竟是一些‘饾饤瑣碎’的舊貨與霉貨”的“院士”?!昂m之”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當今是屬于“李敖之”這種憤世嫉俗的“厭世家”的另一個時代了。
未能魂歸故里的遺憾
胡適于1962年2月24日往南港主持研究院院士會議,由于過度興奮和激動,在酒會剛結(jié)束時便仰身倒下,后腦先碰著桌沿,緊接著重重地摔在水磨石地板上,從此再沒醒過來。
事后,國民黨官方成立了以陳誠為首的一百零三人治喪委員會,蔣介石還親自為胡適寫了一副挽聯(lián):
適之先生千古
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
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蔣中正敬挽
蔣介石這一挽聯(lián)是對胡適的生平和思想的極好寫照。在普通人看來,胡適“戴博士帽,結(jié)舊式婚”就是遵從舊道德的表現(xiàn)。以他這樣一位高級知識分子,與一個文化水平不高、整天泡在麻將里的舊式女子結(jié)婚,生活習(xí)慣難免南轅北轍。胡適以講笑話的方式曾說過要將古時的女子“三從四德”的“四得” 改為現(xiàn)今男子的“四得”:“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打罵要忍得,太太花錢要舍得?!边@里無疑包含有胡適自己的人生體驗。這大概就是蔣介石所說的“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的一個細節(jié)。
3月2日,胡適的公祭典禮過后,參加大殮發(fā)行者竟達三十萬人之眾?!堵?lián)合報》記者姚鳳磐次日在《哀樂聲里靈車過》中曾用生動的文字記載了這一盛況:
從昨天中午12時起,極樂殯儀館門前人潮麇集,人們在胡適博士靈堂傳出陣陣公祭的哀樂聲中,靜靜地佇立街旁,默默地等待一個歷史鏡頭的出現(xiàn)。胡適博士,這位將永遠活在人們心里的一代學(xué)人,“他又快要出來了”,人們輕輕地念著。不過,這次他先睡在素茵白花的靈車里,再走一段人間的道路……到3點鐘,路旁的人越聚越多,萬頭攢動的人群里,有人含悲飲泣,有人靜默致哀。此時陰霾的天氣頓時云散天開,陽光照耀在人們的眼中、身上。風(fēng),吹拂著靈堂內(nèi)外的挽聯(lián),白幔翻飛,哀樂聲摧,胡博士的遺體被抬上了載著他再回南港的靈車。隨著胡博士靈車的啟行,人群也動了起來,大家都想靠近一點,再靠近一點……從殯儀館的門口到松江路這一段地方,約有五六萬人壅塞道旁,出殯行列以一輛掛著“胡適之先生之喪”的素車開道,治喪會原來不打算用警車開道的,但結(jié)果由于人潮洶涌,途之為塞,仍請一輛警方新購的開道護衛(wèi)車走在最前面……
黑壓壓的人群像海浪般地簇擁著靈車,孝子胡祖望捧著靈牌走在靈車前面,頭披黑紗的胡夫人則由人扶著。她的哭聲立即引起萬人的共鳴,雖然人潮擁擠,但胡夫人所到之處,大家都很禮貌地讓開。不過,錢思亮、毛子水這些想護靈車前行的人則被擠在人群中。錢思亮的眼鏡差點被擠掉,毛子水則被擠得摔了一跤!……由靈車起步處迤邐到松江路口,幾乎道旁每一寸土地都是憑吊胡博士的人,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貴賤貧富,大家的表情都是一樣的沉重哀痛。那個景象,那種場面,使人不覺對一個偉人在身后所能引起真正的同聲一哭,發(fā)出由衷的禮贊。然而,這不過是博士出殯感人場面的開始。(轉(zhuǎn)引自楊沐喜:《胡適的海外生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本文的某些材料均引自此書,特此說明)
胡適的墓地設(shè)在“中央研究院”附近的草木蔥綠的山坡上。墓碑上刻的“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先生之墓”,為國民黨元老、也是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書寫。碑文作者為毛子水,曰:
這是胡適先生的墓……這個為學(xué)術(shù)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慮、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xiàn)在在這里安息了!
……
胡適的身后雖然熙熙攘攘,十分熱鬧,可他去世后除遺下幾大箱書籍及四五大包、一尺多厚的未完稿外,留下的遺產(chǎn)只有一百三十五美元。胡適死不瞑目的是晚年未能回故鄉(xiāng)安徽績溪,不能重游大陸山河,以致生前看到臺灣的自然景觀,就會與人談起故鄉(xiāng)的景色,每逢臺灣過端午、中秋,也會談起大陸的人情風(fēng)俗。為了彌補生前未回大陸的遺憾,他在遺囑中有一條是說將自己留存在大陸的一百零二箱書籍全部捐贈給他灑過多年辛勤汗水、也使他一舉成名的北京大學(xué)。
參考文獻
韓妙玄:《消滅李敖,還是被李敖消滅?》,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5年。
董大中:《李敖評傳》,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年。
楊沐喜:《胡適的海外生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