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3 向皖南

啟蒙時代 作者:王安憶


初中高中總共六屆畢業(yè)生,在各種各樣的猜測與傳言中度日,這一年的下半年,終于要動了。母親的態(tài)度很明確,阿援和阿明要留上海,其他兩個都可以務農(nóng)。家中向來是母親專權,無民主可言。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使用政策里的優(yōu)惠,把兒女安頓好。阿明很快接到通知,分在城建公司,做一名建筑工人??缮习鄡H兩個月,公司便承接小三線工程,要開往安徽皖南。

阿明去皖南的時候,陳卓然在滬東一家造船廠上了班,南昌則前途未定。阿明走了不久,就給他們來信。信中說,工程駐地是在山區(qū),距鐵路線六十公里,先遣隊伍已建起一些簡陋的平房,兀立于起伏的丘陵之中,四下里是他不認識的樹種,等等。下一封信里,寫到水塘里針似的小魚,洗衣時會在指縫穿梭。再下封信告之的是鳥和松鼠、野兔、獾,又介紹離他們最近的市鎮(zhèn)名叫梅街,闊大高聳的山墻,頂著斜平的黑瓦,是國畫中的水墨格調。

陳卓然看阿明的信,常有身臨其境感。阿明的世界是柔軟的,明麗的,開闊的。在給阿明的回信中,他也描繪他的新環(huán)境——車間,他竟然把車間寫得氣勢磅礴,將自己都鼓動起來??墒堑诙焐习啵蛔哌M那鐵灰色、轟鳴著的空間,頭頂走著行車,穹隆便無限的高,人則小成蟲蟻一般,他的心情又低沉下來。他想,現(xiàn)在阿明到了合乎他氣質的地方,而自己卻在了一個相抵觸的環(huán)境里。他讀《約翰·克利斯朵夫》,那一節(jié),克利斯朵夫終于離開德國,乘上駛往法國的火車,他向前方伸出手,說:巴黎,救救我,救救我的思想!此時,想到這一節(jié),陳卓然熱淚盈眶。他將自己定位成一個“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

然而,阿明信上描繪的那個質樸單純的世界,有著無限的溫情,潤澤著他的思想。這一回阿明的來信,是告知他,領導安排他輔導班組工人學習《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請陳卓然幫助。陳卓然不禁微笑起來。他想起他讀《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的情景,簡直遠得看不見了似的,他找出那時的學習筆記,抄錄幾段寄給阿明。阿明的回信里表現(xiàn)出對馬克思這篇著作的很大熱情,他說他喜歡《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他喜歡它的風格。他和陳卓然一樣,也用了“華麗”這個詞,他醉心于那種場面性的描寫,這也許與他繪畫的愛好有關。他心里懷疑阿明根本沒有弄懂馬克思的本意,也不知道這對阿明和他的工友又有什么意義。不懂就不懂吧!陳卓然感慨地想,我曾經(jīng)自以為是懂了,其實不過是領略了些教條;而我花了如此長的時間方才擺脫了教條,阿明卻與它從不沾邊。當南昌再一次問及阿明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的時候,陳卓然做了以下回答——阿明是個小市民。我們總是以鄙夷的表情說這三個字。事實上,小市民是什么?小市民是公民,他們的生存最依賴平等、自由、民主這三項原則。城市這地方,憑著個人獨立的奮斗,就可以立足。有沒有看過《約翰·克利斯朵夫》?破產(chǎn)的耶南一家,什么都沒有了,來到巴黎,做什么?教鋼琴。他可以不依賴別人生存。

你沒有去過阿明生活的區(qū)域,我去過。那里有一個老頭,一個人駐守在老祖宗的房子里,看著那房子一點一點被蠶食,一點一點頹圮,他靠什么支撐?靠的是幽默。還有一對老年夫婦,他們每天的功課是什么?數(shù)米。上午數(shù)出的米中午下鍋,下午數(shù)出的米晚上下鍋。他們可以看著祖宗的房子一寸一寸地敗落掉,也可以一粒米一粒米數(shù)出飯食下肚。他們求的是實際,現(xiàn)實的可見的衣食飽暖,也就是物質基礎。所以,他們沒有空想??墒?,他們很有力量,因為他們體現(xiàn)了生活的最正常狀態(tài)。我們家樓下——陳卓然向窗外指了指——所謂十里洋場,繁華世界后面,是什么?柴米油鹽。家長里短,茶咸飯淡,未必就不是哲學,只不過他們沒有自覺。蘇格拉底有自覺,但自覺是從不自覺里生長出來的。我們所說的小市民,身體力行著我們對人類社會的理想,而我們看到的卻是“庸俗”兩個字。其實,馬克思不也是市民嗎?市民中的優(yōu)秀者,有充沛的活力,思想力,他們將會有嬗變來臨。

阿明是一個優(yōu)秀者嗎?南昌問。陳卓然說:不知道。馬克思解釋路易·波拿巴政變,從拿破侖一世在法國共和八年霧月十八日的政變說起,歷數(shù)七十年法國社會變化的多種原因,可是最終促成事變,總歸要有一件具體的事故,“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可能是許多個,甚至許多代“阿明”,嬗變才可達成。我們身邊的阿明只是其中的一個。

那么,我們呢?南昌問:我們是誰?我們?陳卓然沉吟著:我們是誰?我們是新市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