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人類社會中,男性與女性之間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巨大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促使男人和女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走在一起,如從一次偶然的晚間約會到建立長久的夫妻關系。盡管結婚人群的數目有不斷減少的趨勢,但是婚姻還是依然存在,婚姻的雙方還是會作為一個團體,去進行孕育孩子的工作。但是,即使是在一個正常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雙方因為避孕措施出了問題而導致妻子懷孕的話,那么這個突然出現的孩會為男女雙方的日常生活帶來一系列的不便和不利影響。針對這種情況,現在有一段話十分流行,每天像回聲一樣不停地漫布到四面八方:
伴隨著第一個孩子的出生,以往享受到的“愛情的甜蜜”消失了。然后,孩子出生以前對小夫妻而言最重要的事物突然間也都變成了歷史,從此以后,小夫妻們不得不相信,自己的一生都必須被改變且已經開始改變了。許多人將這視為一種自然規(guī)律。其實不然,夫妻雙方之間的愛依然存在 --只是他們在自己都不知情的情況下自愿地放棄了對愛情的希望。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孩子,然而受到損害的卻是夫妻雙方之間的關系。這種情況是十分可悲的,但更可悲的是,很少甚至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種情況。 ①
上面的這段話引自教育家卡爾 ·海因茨 ·馬里特( Karl Heizkessel Mallet)的一本書,這本書于 1981年出版。有趣的是,馬里特將自己對孩子出生以后夫妻之間關系變化的思考與《格林童話》中《漢斯和格萊特》這個故事聯系了起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自己的一對兒女遺棄在森林中,企圖拋棄并扼殺他們)。這個童話故事可能是如今流傳下來的最早涉及父母與孩子之間劇烈沖突的文學作品了,這個“小哥哥和小妹妹的故事”將不同輩分人群之間的沖突和戰(zhàn)爭鮮明地擺在大家的面前,為大家展示了一個頗具戲劇色彩的案例。
另一個表現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沖突的十分著名的例子是俄狄浦斯( .di-pus)的故事。這個故事不斷地被人們傳誦、加工、分析,從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到托瓦爾特 ·德特雷福仁( Thorwald Dethlefsen),這個故事從來就沒有被人們淡忘過,并且現在還有一大批人前仆后繼地踏入研究這種現象和問題的行列。俄狄浦斯這個故事中充滿著殘忍的元素,故事本身也十分罕見。這個故事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演變出了不同的版本,細節(jié)上有不少差異,人們對這個故事的理解和注釋也各不相同,但是忽略掉細節(jié)上的差異不計,有一件事是十分確定的:作為父母們的長輩也會對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曾經有人為奧臘國王做過預測,他將在未來的某一天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殺死。這位強勢的君王為此感到十分害怕,為了不讓預言成真,他命人將自己的稚子扔到了野外,并且孩子被拋棄時,雙腳還被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在古代的部落氏族群體中,人們一直用這種方式來完成棄嬰這項工作,這種方式在古希臘時期尤為盛行。當奧臘國王想要殺死自己的孩子時,為了不“染臟自己的雙手”,他采用了一種間接的方式。從遙遠的古代開始,父母們就學會了克制一些自己都不想正視的愿望(比如殺死自己的孩子),這種情況發(fā)展到現在,依然如此,不過現在的父母們想要掩飾的不是想要謀害自家孩子的意圖,而是過分地執(zhí)著于為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
但是上帝總是愛和我們人類開玩笑,命運中總是充滿了巧合。在多年后的某一天,奧臘國王和那個被自己遺棄的孩子 --俄狄浦斯相遇了。相遇的地點是一個岔路口,當時兩人都不知道對方的身份,對于自己和對方的家屬關系也更是一無所知。坐在車中的奧臘國王刁難了步行的俄狄浦斯,為此成年后的俄狄浦斯出于“巨大的憤怒”殺死了奧臘國王 --自己的父親。對于這件事的看法,法國人類學家喬治 ·德弗羅( George Devereux)更傾向于喜歡討論貫穿事情發(fā)展的“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而不是先后受到來自自己親生父親兩次攻擊的俄狄浦斯。來自紐約的心理分析學家馬丁 ·伯格曼( Martin Bergmann)則指出:“有人認為導致俄狄浦斯弒父這個故事發(fā)生的原因是俄狄浦斯的戀母情結,那是因為他們忽視了或者看輕了父母對孩子的攻擊性尤其是父親對自己孩子的攻擊性。對于自己的孩子,父母們要比我們想象的殘忍,他們會有殺死自己孩子的沖動,而這種沖動有時是無意識的,有時父母們卻是清楚知道的。父母們總是向孩子們展示自己對他們的愛,其實這種愛有時并不純粹,有時則是被夸大了的。更為恐怖的是,父母們有時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掩飾自己殺戮的欲望。 ”①
殺戮的欲望?這種說法肯定會讓絕大多數的讀者感到震驚,并且難以相信,因為這離我們的真實生活實在是太遠了。有時,孩子們的某些行為的確會讓我們難以忍受,傷害到我們,我們也會為此感到精疲力竭,覺得他們太過分,但是 --殺戮的欲望?聽到這種說法,幾乎所有的人不假任何思考就會立刻回答道:讓我們仔細地翻閱一遍世界史吧,“這樣的事情不可能發(fā)生在我身上!”看這樣的事情會不會真的發(fā)生過。你可能會說,俄狄浦斯的故事只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小說,漢斯和格萊特的經歷則只是一個童話故事,這些文學作品可能都來源于生活,但是都有被刻意夸大的嫌疑,所以不足以作為例證。那么讓我們來看一下《圣經》吧,這本書經常會涉及信奉基督教的歐美等國的歷史。論及其內容的廣泛,再也沒有第二本書可以和它相提并論了。
在古老的文獻 --例如《新約全書》中,存在于奧臘國王與自己的兒子俄狄浦斯之間的生死沖突并不是什么罕見的事情,與之類似甚至情節(jié)更嚴重的都有不少。以亞伯拉罕為例吧,上帝為了考驗他的忠誠,就殘忍地命令他將自己的兒子以撒殺掉(雖然上帝只是為了試驗他,但是亞伯拉罕卻不知情,他真的打算將自己的獨子殺掉),而亞伯拉罕就像是米爾格拉姆實驗 ①中的實驗對象一樣順從,他聽從了上帝的命令。最后如果不是上帝派了一個救贖天使落在他的胳膊上阻止亞伯拉罕的行為,以撒將過早地去見上帝了。根據《圣經》中明文記載,上帝自身難道不是一個典型的專橫霸道的暴虐的父親嗎?他總是用陰險惡毒的心思來對待自己的信徒和子民,以折磨他們?yōu)樽约旱淖畲髽啡ぃ踔量梢员辉u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暴虐狂?!耙驗槲?,你的主人,你的上帝,是一個善妒的神”(《摩西五經》第 20章第 2條)是出現在《圣經》中的一條教義。不光是這樣的教義,耶和華的行為也是如此:前面剛剛提到過,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虔誠,他要求亞伯拉罕將自己的獨子作為獻祭品。耶和華過分的行為還不止如此,由于大衛(wèi)一個人犯了錯,他就遷怒于大衛(wèi)所屬領地內所有的人,讓他們遭受瘟疫的迫害,而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數以萬計的人失去生命;他因為拉麥說了“殺拉麥,必遭報七十七倍”而對拉麥予以懲罰,還因為他人的不順從而對他們進行迫害。直至“將他碎尸萬段”,上帝本身就是一個極端的無節(jié)制的父親,他自大地說道:“我創(chuàng)造了光明、我創(chuàng)造了黑暗,我創(chuàng)造了和平,我創(chuàng)造了災難,我是創(chuàng)造了一切的神。”創(chuàng)造我們人類歷史的就是這樣的一位先祖 --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有關他的神話傳說中,他始終以這樣的形象出現。
從耶和華到亞伯拉罕和以撒,從奧臘國王到俄狄浦斯,從漢斯和格萊特到現在我們從報紙中看到的那些被自己的父母害死的孩子,這一切都說明了什么--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沖突本身就是一場曠日持久古來有之的戰(zhàn)爭嗎?
事實上很多實例都證明了這一說法的正確性,不管是在“黑暗的中世紀”,還是其他任何一個過去的時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沖突甚至戰(zhàn)爭始終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近現代的情況也沒有好到哪里去。讓我們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這個角度出發(fā),仔細看一下世界史吧,我們可以立刻發(fā)現,很長時間以來,雙親對孩子的關愛和照顧是缺失的 --前面提到過的那個莫扎特和自己長子的例子即是最好的例證。
“孤兒院”出現于中世紀末期,是近代社會的產物之一。暫且不考慮其
中的惡劣條件,孤兒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國家參與到
這項事務中來以后,孤兒院的數量又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①最早的孤兒院出
現于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在這些孤兒院中最著名的當數弗洛倫的“無依
兒童收養(yǎng)院”了。但是無依兒童收養(yǎng)院并不是最早的針對無依兒童的機構,
因為在這種機構出現以前,其他性質類似的組織就已經存在了。早在 1160年
的時候,居易 ·德·蒙彼利埃( Guy de Montpellier)就建立了圣神醫(yī)院騎士團,
該組織的遵旨之一就是要收容照顧那些無依兒童。后來這種組織逐漸多了起來。在意大利中部有一條河流名叫臺伯河,但是不同于其他的河流,這條河中流動的除了水以外,還有不計其數的兒童的尸體。當時的教宗英諾森三世(Papst Innozenz III)乍然看到這種景象以后幾乎可以說是被驚呆了,于是他
立刻將居易 ·德·蒙彼利埃這個騎士團的創(chuàng)辦人召回到羅馬,在羅馬的撒西亞,
蒙彼利埃在教宗的授意下先后又組織建立了圣神無依兒童收養(yǎng)院和圣馬麗婭
無依兒童收養(yǎng)院。在歐洲的其他地區(qū),與之類似的慈善機構也相繼出現:
“被拋棄在社會慈善機構門前的嬰幼兒不光有非婚生的私生子,還有很多
合法的婚生子女 --其實這種殘忍的做法和親手殺死自己的孩子沒有什么不
同。僅僅在 1760年這一年,巴黎所有被拋棄在醫(yī)院中的嬰幼兒中就有 15%是一個世紀過去了,這個數值仍然沒有任何降低的趨勢或跡象。已婚父母拋棄自己孩子的原因,除了可怕的貧困以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沒有足夠的重視,或者說他們用冷漠的可怕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孩子。 ”①
1830年的時候,有 25000個棄嬰被安置在圣彼得堡棄嬰收容院中,并且每年都還有 5000名新進棄嬰。在這個收容院中,共有 12名醫(yī)生和 600名護士,代替拋棄自己孩子的狠心父母們照顧看護這些嬰幼兒。但是即使有這些人的看護和照顧,也會有 30%~ 40%的嬰兒在來到收容院后的六周內就死去,只有三分之一的棄兒能夠存活下來成長到六歲。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