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鼓勵大家去讀勵志書,尤其是那種一味讓人追求成功的書,根本不用考慮社會現(xiàn)實和其他人的看法,這種念頭其實挺可怕。南方朔的《有光的所在》也被看作勵志書,但他提倡的卻是如何做一個平和的人,如何關注和提高自己內(nèi)心的道德標準。
一個人學會體會別人的感覺,他就會產(chǎn)生越來越高的道德標準,再也不會做以前覺得無所謂的事情了。這個標準包含著諸如謙卑、自尊、懺悔、善良等等品質(zhì),它們是人類道德感的起源。
書的自序中引了一段中世紀靈修文字:“先安己心,才能安人心。和平者比博學者更有用處。壞脾氣的人甚至好事也弄壞,并輕信人的惡。良善的、和平的人把萬事都弄好?!庇腥さ氖牵戏剿繁救司褪莻€博學者,也常常針對各種社會問題發(fā)表意見和看法。
比如說起當年在臺灣經(jīng)歷的白色恐怖,南方朔說自己見過一個深受政治折磨的老人,不管在哪里見到誰,都會忽然大聲喊出“中華民國萬歲!”“總統(tǒng)萬歲!”之類的口號。他當然不可能真的相信這些口號,是因為受了過度驚嚇,潛意識里覺得全世界每一雙眼睛都在監(jiān)視著他,因而寧愿把自己變成一個呼喊口號的機器。
南方朔早年也曾因為一次跟同學的傾談,莫名其妙遭到調(diào)查,甚至因為有了案底,連升學都受到影響,周圍的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他。他無法忘懷這件事給身心帶來的改變,也很慶幸自己最終還是走出這個陰影,沒有變得像那個老人一樣。
一個人如何在復雜險惡的社會環(huán)境中始終保持內(nèi)心的純正,不被這樣那樣的道德危機感所困惑和折磨?南方朔說,也許僅僅是靠著一份對世間美好事物的追求吧。他喜歡各種美的東西,音樂、文學、美景、美食。
有一篇《德彪西的奧秘》寫法國印象派音樂家德彪西。他對美食很講究,據(jù)說他家里連最簡單的下午茶都華美無比。有一次德彪西辦晚宴,屋里所有的東西,從臺布到餐巾,都是紅色的,連香檳都是緋紅色的勃艮第氣泡酒。一切都體現(xiàn)出這個藝術家對于美好事物的熱愛與追求。
南方朔得出一個結論,一個沒有美感的人有時候在道德上是可怕的。這就是為什么在野蠻的戰(zhàn)爭中,人類許多最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和文明古跡會毀于一旦。如果人們都能對美好之物抱著一份感知和熱愛,還會隨意摧毀這些偉大的文明遺跡嗎?
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的時候,整個歐洲為之震動。英國思想家柏克卻敢于力排眾議起而反對,并因為想法不合時宜而備受指責。柏克堅信這個世界存在某種內(nèi)在的秩序,而這個秩序很容易被媚俗者摧毀。對于專做無本生意的政客和很容易被煽惑的群眾,他都沒有好感,他認為每個人不管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都應該有守有為。
在《樓很高不要隨便往下跳》一文中,南方朔也說,如果整個國家都陷入癲狂,政治被惡魔所掌控,就像當年納粹統(tǒng)治下的德國,這時候一個人該如何把握自己?也許只能選擇保守,而代價就是獨自與整個時代以及自己的國家及同胞們艱難抗衡。
(主講 梁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