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國創(chuàng)造,獨夫袁氏作孽作惡,迄今一年,擅屠操刀,殺人如草;幽、薊冤鬼,無帝可訴?!瓫r辱國失地,蒙邊夷亡;四維不張,奸回充斥。上窮碧落,下極黃昏;新造共和,固不知今安在也?獨夫禍心愈固,天道愈晦;雷霆之威,震震斯發(fā)。普國以內(nèi),同起伐罪之師。
衲等雖托身世外,然宗國興亡,豈無責耶?今直告爾:甘為元兇,不恤兵連禍結(jié),涂炭生靈,即衲等雖以言善習靜為懷,亦將起而褫爾之魄!爾諦聽之。
宋教仁遭暗殺,文人蘇和尚持缽而起,書生任鴻年悲痛絕望,選擇了在西湖邊投井自殺。1947年10月25日,一個陰霾的日子,時任浙大校長的竺可楨和“中國科學社”的老友任鴻雋步行來到白云庵即月下老人祠遺址。他當天的日記中說,任鴻年就是任鴻雋的弟弟,當年只有24歲,因宋教仁之死,“覺中國之無望,于煙霞洞旁投井而死,革命同志為之葬于白云庵旁。此卅年前事,迄今墓地旁野草叢生。月下老人寺既廢,寺僧亦不能照顧矣……”(在任鴻雋的記憶中,他弟弟“發(fā)憤投葛洪井死”。)
又是兩個30年過去了,任鴻年之墓早已無處尋覓。中國有重官的傳統(tǒng),西湖邊上那些達官貴人乃至紅粉佳人的墓都紛紛重建,比如王文韶、陳夔龍等明清做過大官的故居、墓穴都成了新景點,“慕才亭”中虛擬的蘇小小墓更是成了蕓蕓游客“摸財”的去處。而像任鴻年這樣的志士注定了被淡忘,甚至被徹底遺忘。宋教仁是誰?今天的許多紅男綠女尚且一無所知,何況任鴻年、蘇曼殊。
本文主要參考書目:
1.《宋教仁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
2.徐血兒等編,《宋教仁血案》,岳麓書社,1986年版。
3.徐血兒等,《宋漁父》,民立報館,1913年版影印本,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三編之84
4.吳相湘,《宋教仁傳》,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5.蘇曼殊著、柳亞子編,《蘇曼殊全集》(影印本),中國書店,1985年版。
6.《竺可楨日記》,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898年的春天,19歲的安徽秀才陳獨秀進入杭州求是書院,功課有英文、法文、天文學、造船學。沒有多久,他即因反清言論受到追捕,逃往南京。1909年底,他再到杭州,在浙江陸軍小學當了兩年國文、史地教員,與馬一浮、謝無量、沈尹默、劉季平等徜徉山水,詩酒往還。幾年以后,他在上海手創(chuàng)《青年》(《新青年》)雜志,或許包括他本人在內(nèi)都沒有想到一本民刊竟能鼓動風潮,造成時勢,改寫了歷史。在擺脫“衰世”的努力中,這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把那個時代叫做“五四時代”,或者干脆叫做“《新青年》時代”。陳獨秀唱的不是獨角戲,他也不是這方小小舞臺上的唯一主角;《新青年》更不是一花獨放,但他無疑是當時引領(lǐng)潮流的人物;《新青年》無疑是開辟了一個新時代的雜志,許多新人物都在這個小雜志上破土而出,進入歷史的視野:胡適、魯迅、周作人、陶孟和、高一涵、李大釗、吳虞、傅斯年、錢玄同、劉半農(nóng)……他們的名字是讀者所熟悉的。
在近代中國思想界,梁啟超是一個引領(lǐng)風潮、造成時勢的新人物,從《時務報》到《清議報》《新民叢報》,他以帶有感情的筆鋒風靡了一個古老民族,直到“五四”之前無人可以代替,辛亥革命后圍繞在他身邊的張君勱、張東蓀、蔣百里、藍公武等一批知識分子,也都代表了當時最優(yōu)秀的一群人。這個群體在“五四”時代仍非常活躍,他們主辦的《時事新報》《晨報》等報刊,永遠留在那一代讀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