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你若得到了真本領(lǐng),與你善護心地一定密不可分。
這本書,真令我驚訝。
它不同于我以往讀過的一切經(jīng)典和著作。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并非名家的力作,不是文學(xué)作品,也不是時尚中物,更不是什么可以讓人津津樂道的談資笑料。
如果要來讀解,我這心里會升騰起一份巨大的寂寞。這是一位經(jīng)歷了民國、抗戰(zhàn)、解放、反右擴大化、文化大革命乃至現(xiàn)世的老人,在人生的暮年,口述的近代武學(xué)實踐史。這些敘述在老人生命里的最后幾年,撥云見霧,偶露崢嶸,一經(jīng)面世,語驚四座。然而,隨著老人的溘然長逝,更多的秘密成為傷痛歷史的空白,將沉入無人知曉的海底。
這位叫做李仲軒的老人,出身名門。他母親的太爺是鴉片戰(zhàn)爭定海戰(zhàn)役里為國捐軀的三總兵之一王錫鵬,他的二姥爺是參與戊戌變法的王照,后來發(fā)明了漢語拼音前身的“官話合音字母”。因他是忠良之后,又自小讀書知禮,被當(dāng)時京津地區(qū)的三位形意拳大師唐維祿、尚云祥和薛顛相繼收為弟子,深得形意拳大義。生逢亂世,李仲軒不得已退出武林,以一掛算盤謀生立世多年。晚年老人隱蹤藏跡,先后在中科院的某研究所,西單某電器行給人看大門。
他令我有深刻的恍惚感—走在街上,你能知道與你迎面擦肩的人里有多少龍虎前輩嗎?!你能認出那些銷聲匿跡,歡聲淚痕都沉默的英雄和大隱嗎?!
我們險些不能。
若不是李老在晚年懷有濟世心胸,于《武魂》雜志發(fā)表 20余篇談拳論道的文章,在海內(nèi)外引起了強烈反響,我們竟然不能。
我不是一個對武術(shù)感興趣的人,即便看武俠小說或電影,也只是外行看個熱鬧。然而這本書,卻讓我捧得七天,啞口無言。深覺李老講的雖然是形意拳的打法要領(lǐng),關(guān)照的卻是蒼生人心。那字字句句,在在處處,都讓我如雷貫耳,有芒刺背。
這是一本道書。
所謂道書,就是所有鉆研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捧讀,都可以恍然覺悟,都可以含淚微笑來領(lǐng)受的經(jīng)書。那些畫畫的、寫字的、跳舞的、練琴的,乃至賣票的、抓藥的、耍大刀的,玩雜技的,等等各色人,都可以從仲軒老人的講述里,得到機要,獲取法寶。這是因為至道是一,不是二;更是因為大道會意,大道相通。
那么,我就試著來細訴書中對我?guī)椭畲蟮娜齻€方面吧。
一、 做人
首先,什么樣的人能練拳?
武學(xué)泰斗們觀察小輩,是先從人品上來看的。
是不是孝子?是不是為人正派?是不是知禮,摯誠,敞亮,厚道?是不是懂得報效國家,能夠把武藝和中國人的武學(xué)精神傳承下去,而非斗狠壓人,逞強好勝?
李仲軒的第一位老師唐維祿一輩子只是個農(nóng)夫,在陌生人的眼里,根本看不出他是身懷絕技,腿功了得的大家。他教育一眾弟子,說的是勇氣本領(lǐng)全部要報效國家,私人恩怨要擺出窩囊樣子,“你兇我悚,你悚我更悚”,不要卷入人我是非,但凡有點時間,一心一意來練拳。
其次,萬事低調(diào),收斂光芒。不僅為修養(yǎng)德行,也是為拳道長進做增益。唐維祿一生無名,別人抬他捧他,他只淡淡一句,誰敢說自己會什么呀,形意拳,我就不會。李老聽了,以此為座右銘,說在練武上,沒有適可而止的事。
在學(xué)武的人群里,越是那高聲吵鬧,挑釁斗毆的,越是小嘍羅;那能虛懷若谷,隱沒江湖的,卻往往技藝超群。仲軒老人提到,練成鉆拳后,人的性格都會變得沉穩(wěn)謙和,皮膚質(zhì)地都會因之改善,聲音悅耳,心思縝密,所謂水處卑下。
人品和拳法是相輔相成的。少年氣盛不自知,修養(yǎng)夠了,即便沉默,也會有默如雷。
再次,以什么樣的心來練拳,來博弈?
卻不是一顆殺心。練功的時候不能有一絲的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的自然勃發(fā),如果造作殺心去練拳,人會陷于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