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想而知。于是,年輕人只好“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在自己的小書齋——“一柱樓”里吟詩著書,苦度時日。失意的徐述夔不思悔改,所著詩、書當中,多有懷念前明、詆毀滿清之語,招來日后的滅門之災(zāi)。
1778年,內(nèi)閣學士劉墉(也就是那位因三流影視劇而在當世鼎鼎大名的劉羅鍋)向皇帝舉報,徐述夔所著《一柱樓詩集》多有悖逆之句。當乾隆皇帝看到“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擱一邊”等詩句時,勃然大怒。此時,徐述夔已離開人世十五年了,但仍被剖棺戮尸,兒孫一律處斬,所著詩書全部禁毀。處罰一個死人,仍然難消皇帝陛下的心頭之恨,于是,神經(jīng)大發(fā)的乾隆皇帝把剩余的怒火全部傾泄到徐述夔原籍的地方官員身上——江蘇布政使陶易以“故縱大逆”之罪處斬;揚州知府、東臺知縣以懲治遲延不力,分處流刑和徒刑。
徐述夔詩案中還有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乾隆爺前四次下江南都要召見的江南“大佬”沈德潛曾為徐述夔作傳,傳中寫有“品行文章皆可法”等稱贊之語。這令龍顏十分不悅。盡管沈德潛去世也快有十年了,但乾隆皇帝還是決意徹底調(diào)查。皇帝對沈德潛的家人宣稱,為了體現(xiàn)君臣之間的深厚情誼,他想重溫沈老先生的詩作,命沈族家人進呈詩集。于是,沈德潛晚年所編的多卷詩集擺到了皇帝的案頭。
當年以六十七歲高齡得中進士的沈德潛,在人生的最后三十年,極盡人臣之榮華富貴。在朝為官時,即深得乾隆皇帝賞識,常出入禁苑與乾隆吟風詠月,討論歷代詩歌的源流升降,為“詩人”乾隆修改詩作或干脆捉刀代寫。退休還籍后,仍屢受朝廷恩典,并封官加爵,蔭及子孫?!袄蟻砬巍弊専嶂怨γ摰纳蚶洗笕擞行╋h飄然,在所編詩集中,居然名令智昏,膽大妄為地把當年為皇帝修改和代為捉刀的詩作全都納入自己的名下。
可以想象,西洋鏡被戳穿,對虛榮心極強的“詩人”乾隆是何等嚴重的打擊!果不其然,乾隆皇帝看到自己的“著作權(quán)”被無端侵犯,臉色頓時陰沉得象暴風雨來臨之前的烏云一般。他從詩集中找到沈德潛的《詠黑牡丹》,以其中“奪朱非正色,異種亦稱王”的詩句為罪證,指控沈德潛誹謗朝廷,大逆不道。于是,已經(jīng)入土的沈老大人從棺材里被扒將出來,戮尸示眾,所有官爵謚典被盡行革去,御賜祭葬碑文一并被毀。
上述兩例詩案,只不過是乾隆在位期間全部文字案之管中一斑。故宮博物院文獻館所編《清代文字獄檔》記載,乾隆一朝,較大的文字案計有64起,其余不下70起,其中,47起涉及極刑,生者斬首,死者戮尸,男性親族十五歲以上者連坐立斬。由深文周納,吹毛求疵,牽強附會,捕風捉影制造的文字獄,如一匹脫韁野馬,在這個古老國度里演示著它的瘋狂。
文字獄不僅僅是對肉體的謀殺,更是對思想的謀殺,對人權(quán)的謀殺。思想表達的權(quán)利既被剝奪,思想的動力和源泉便不復存在。于是,舉國上下都在山呼萬歲,歌功頌德。而這正是統(tǒng)治者樂于看到的,對于他們來說,接受統(tǒng)治的民眾們越是沒有思想,越是愚昧,江山社稷也就越牢固穩(wěn)定。然而,他們并不知道,對于當權(quán)者來說,最大的冷漠莫過于歌功頌德,最大的熱情多表現(xiàn)為建議與批評。一個國家,一個掌握政權(quán)的君主,如果不讓或者不敢讓老百姓說話,尤其畏懼讀書人的議論,那么“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之說就只能是自欺欺人了。言論自由沒有,思想禁錮就習以為常,由此導致政治體制的落后,進而必然是經(jīng)濟的落后,后面自然是軍事上的不堪一擊。因此,當普天之下只有一種聲音時,“天下”也就岌岌可危了。
絕大多數(shù)讀書的人,對于殺頭當然很害怕。于是,心悸不已的他們一頭扎進故紙堆,不問世事?!氨芟仿勎淖知z,著書都為稻粱謀”。乾隆后期直至嘉慶年間,考據(jù)之風盛行。讀書人先從年代久遠的書籍中找來一句話甚至一個字,然后旁征博引,從同樣年代久遠的書籍中找來大量的材料,對這句話或者這個字進行煩瑣細碎的考訂和論證。所證之題大多舍本求末,厚古薄今,而終不知所歸。時任浙江巡撫的阮元,其門下弟子入都會試,去通州買餅充饑,看到餅背斑斑駁駁,似有文圖,遂以紙拓下,戲而寄與阮元,謊稱古籍銘文,求師考訂。于是,多位名士,聚齊一處,眾說紛紜。最后還是阮元技高一籌,考出此乃《宣和國譜》中的某影。此門生自是哭笑不得。由此可見當時學風之一斑。這種脫離實際、華而不樸、沒有任何創(chuàng)造力、簡直是在踐踏人類智慧的游戲,在中國居然被當作一種學術(shù),而備受后世推崇。實在令人驚訝!
讀書人還能從事的一項事業(yè)就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四書五經(jīng)成為必讀的經(jīng)典;八股文這種“愚笨的產(chǎn)物”,讓所有讀書人變得暮氣沉沉;“為圣人立言”,如同一道緊箍咒,死死地縛住了人們的思維。讀書人的生動形象可以從后人的這首打油體詩歌中得見:
讀書人,最不濟,背時文,爛如泥。
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芍廊ㄋ氖?,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店里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比高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味道?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ㄐ祆`胎《刺時文》,引自袁枚《隨園詩話》)
八十年代以后,帝國各地民變漸起,統(tǒng)治者遂沒有心思再在文字上吹毛求疵,文字犯罪的記錄逐漸稀少。但是,統(tǒng)治者蔑視人性依然如故,踐踏人權(quán)依然如故,非理性主義的治理依然如故。更為糟糕的是,恐怖的社會環(huán)境已經(jīng)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