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傳述文獻,三千弟子前往受業(yè),后來多為師傅,他們尊重仁德,又以義鼓勵自己。作《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商鞅從衛(wèi)國投往秦國,用他的法術,使秦孝公強大稱伯,后代還奉行他的法術。作《商君列傳》第八。
天下諸侯都因為連衡(橫同,東西為衡)的事而頭痛,因為秦如虎似狼,貪心不足,當時只有蘇秦能夠保存諸侯的國家,他提倡合從(同“縱”,南北為從)來壓制貪強的秦國。作《蘇秦列傳》第九。
六國已經(jīng)訂立從約攜起手來,張儀懂得合從的內(nèi)容,他瓦解了諸侯團結(jié)的陣線。作《張儀列傳》第十。
秦國所以能擊破東方強大的諸侯,全出于樗里、甘茂的策劃。作《樗里、甘茂列傳》第十一。
度越河山,圍攻魏都大梁,使山東諸侯束手而臣服秦王的,是魏冄的功績。作《穰侯列傳》第十二。
在南方攻下楚國都城鄢郢,北方擊殺趙國長平軍四十幾萬,包圍了首都邯鄲,這是武安君白起作統(tǒng)帥時立下的大功;擊破楚國,滅了趙國,是王翦的計劃。作《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涉獵(研習)儒家、墨家的遺著,通曉禮義的統(tǒng)緒和綱要,制止梁惠王談“利”的動機,說明歷史上興盛、衰亡的原委。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喜歡接待賓客、賢士,賢士們都來到了薛(孟嘗君封邑)替齊國抵御楚、魏二國。作《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聽信韓人馮亭的說詞,爭取一時的小便宜,往楚請救兵解除邯鄲的圍困,使趙王仍舊列名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自己有富貴的身份,而對貧賤的人很有禮貌;自己有才有能,而甘受無才無德的人的屈辱。只有信陵可以做到,作《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冒著死罪的危險,讓君主逃出虎口(強秦),使那些游說的人士,群集楚國的,是黃歇的義風所感召。作《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能忍受魏齊(魏相)的折辱,卻在強秦大顯身手,后來把相位讓給賢士,這是范蔡二子的行誼。作《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
聯(lián)合五國的軍隊,替小小的燕國報復了強大齊國的深仇,洗雪了燕先君的恥辱。作《樂毅列傳》第二十。
能在橫蠻無理的秦王面前得意,卻能委屈自己尊敬廉頗,二人和衷體國(徇其君,舍身從君),同時受到列國的尊重。作《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齊湣王喪失首都臨淄逃到了莒城,專賴田單以即墨作基地擊退燕將騎劫,才保住齊國的社稷。作《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能夠用詭辯的說辭,解除了邯鄲的緊急圍困,把祿位看作糞土,隨自己的意志去做什么。作《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借文辭來諷切諫諍,用同類的事物作譬喻以表揚正義,離騷就具有此種條件。作《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秦安國君中男名子楚,在趙國作人質(zhì)(抵押品),貧困沒有內(nèi)援,呂不韋為他結(jié)歡于華陽夫人,子楚得立為秦太子,又使得列國的賢才紛紛地投向秦國(人才集中咸陽)。作《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齊魯兩國在柯地盟會,曹沫用匕首(短劍)威脅齊桓公,魯國得以收回失地。齊人也不肯背信,豫讓為智伯報仇,義不反顧。作《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縱觀天下局勢,確定重大的計劃,力勸秦王吞滅六國,統(tǒng)一海內(nèi),秦國建立大一統(tǒng)的帝國,是由李斯主謀定策的。作《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替秦國廣拓疆土,把北方的匈奴趕走,筑長城萬余里,渡黃河,據(jù)陽山,以鞏固國防。建置榆中(即榆林塞)。作《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鎮(zhèn)守趙國,據(jù)保常山,開拓河內(nèi),削弱楚國的勢力,建立漢王的威信。作《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
彭越曾作游兵(如今游擊隊)侵襲梁地,斷絕楚軍后援和糧秣,項羽深感頭痛。作《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黥布據(jù)淮南一帶,背叛楚國,投向漢王,布到九江,勸說楚大司馬周殷降漢,終能擊破項羽軍于垓下。作《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楚軍逼近京索,情勢危急,韓信在這時候攻下魏、趙,平定燕、齊,使?jié)h王三分天下占有二分,因之滅了項籍。作《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