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每天到公園的路線是她的首要“任務”。于是,她用了兩三個小時的時間查看地圖,尋找最佳路線,最終她如愿以償。這條路線更短、更偏僻,也沒有幾個紅綠燈。在隨后的一周里,我的朋友試驗了這個新路線。事實證明,她不僅可以節(jié)約幾分鐘的駕車時間,還可以省下幾分錢的汽油。但是,她對結果卻不甚滿意。
后來,她徹底轉(zhuǎn)變了原有觀念:不再千方百計地去改善“如何”到達這個公園的路線,而是重新思考了現(xiàn)有條件,希望實現(xiàn)“什么”目標。于是,她展開地圖,開始尋找適合自己、離住所更近的公園。果不其然,她找到了目標。雖然新的目的地不像原來常去的公園那么大,那樣郁郁蒼蒼,但她的愛犬依舊怡然自得,經(jīng)過一個星期的嘗試,她便計算出1次行程就可以節(jié)省1美元的油錢。
至于拾起重塑思維的旗幟,擺脫“如何”陷阱的煩擾,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俄勒岡州的跳高運動員迪克?福斯貝里(Dick Fosbury)。在福斯貝里被世人所知之前,所有跳高運動員都是面對橫桿起跳,這就是當時最流行的劈開腿跨越橫桿的剪式跳法,這種技術又不像跨欄運動員那樣,直接跨過障礙物。面對跨越橫桿這項任務(什么)的挑戰(zhàn),以及征服新高度的追求,福斯貝里采用了一種幾乎完全不同于當時傳統(tǒng)方法的新技術:首先是面對橫桿高速助跑,在起跳之前,則不像以往方法那樣直接跳起,而是轉(zhuǎn)體起跳,背對橫桿,頭部先“飛躍”過桿。通過重新思考跳躍技術,福斯貝里在1968年墨西哥城夏季奧運會上獲得了男子跳高金牌。更重要的是,他為后人實現(xiàn)跨越橫桿的任務(什么)奠定了新的標準。
長期的工作實踐告訴我,在這個世界上,福斯貝里式的“飛躍”無處不在,但卻不為人所知,而唯一阻礙人類去認識這些未知領域的,無非是邁出“如何”陷阱所需要的反思。
企業(yè)領導的最終目標或許各不相同,但是在尋找實現(xiàn)目標最佳方法的道路上,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類似的問題。如果尋求同行者的建議,得到的答案不僅不會讓他們有所啟發(fā),反而會讓他們更加地感到迷惑、困頓。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大多數(shù)員工和管理者最初都會像我那位遛狗的朋友一樣,每每想到自己的任務,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完成這項任務,而不是希冀實現(xiàn)的目標是什么。于是,他們總會想到工作流程的步驟以及采用的技術,在他們的理由中,無一例外充斥著企業(yè)所特有的術語,而這些理由自然會因人而異。如果問五個人,你或許會得到五種不同的回答,而且每一種答案似乎都能自圓其說,不過,這些畢竟只是主觀臆斷和個人觀點的產(chǎn)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