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四
《回到少年中國的路》
李建復(fù)
臺灣的校園民歌運動對于華語流行音樂的影響是巨大的,只是內(nèi)地的朋友不清楚,媒體其實也不用功。今天難得看到公路的書,心想總算這段歷史能夠在內(nèi)地被介紹給大家,真是令人感動又感慨。
感動的是公路收集的資料的完整細膩,里面講的事情有一大部份是我身歷其境的,閱讀的過程讓我有重臨現(xiàn)場的激動。感慨的是這里面描寫的人物大都是我多年的好友,但是這些年來物換星移,大家命運不同,最遺憾的是近兩年痛失兩位創(chuàng)作奇才,英年早逝,更讓我有時不我予的心情。我這么多年一直忙碌于網(wǎng)絡(luò)事業(yè),看到巨星驟落,頓時覺得自己還是應(yīng)該可以為這個音樂的世界做點事情。
和公路在北京吃過一次飯,就驚訝于她對我們的故事這么清楚。希望能借著這本書,也讓對民歌不熟悉的讀者知道我們的故事。今年是李雙澤逝世三十周年,希望由此書找到他回到少年中國的路。
2007年5月25日
推薦序五
《島嶼的寬度》
張釗維
來到這里,才知道,島嶼比原先想象的,要寬大許多。
許多人對島嶼感到好奇:明星偶像、日月阿里、故宮白菜、紅衫倒扁;這是大部分人對島嶼的典型印象。
但有另外一批人,對島嶼的熟悉,卻不是來自新聞媒體所呈現(xiàn)的那些。透過私人的網(wǎng)絡(luò)、各自的關(guān)系,他們熟知侯孝賢、朱天文、林懷民、胡德夫、賴聲川、誠品、滾石、新電影……島嶼對他們來說,是他們所暗戀的人文桃花源。
我移居到這里短短一年半,有幸能夠認識這樣一批對島嶼充滿好奇與關(guān)切的朋友,讓我在離開島嶼之后,還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維系著一條隔著海峽的、長達數(shù)千公里的臍帶;這樣的寬容,稍稍可以緩解內(nèi)心深處,如恐龍皮般僵硬的傷痕隱痛。
公路就是其中一個。
首先是因緣際會,看到公路的博客。當時的訝異,一方面是對于她文字表現(xiàn)力的嘆服,一方面是,無法想象此地有人對臺灣的音樂界了解如此之深。
公路在博客上的文字,再平淡無奇的對白場景,都可以在寥寥數(shù)筆之間躍然于紙上,喔不,屏幕上。不論是潑辣的、自嘲的、嘲人的、感時的……字與字之間都有各色清泉涌動,氣韻縱橫,妙趣橫生。
在島嶼,已經(jīng)很少看到這樣的文字運轉(zhuǎn)與氣的流動了。多年以來,過多的形容詞、論述型話語、新聞用語、外來語、文藝腔、肉麻當可愛的綴語,讓現(xiàn)下島嶼的文字氣息凝滯;如果還可以說美,那僅僅是種病態(tài)的美感,而缺乏一種來自生活的、生機蓬勃的、自然健康的流暢爽利。相對于此,在此地,我還看到不少年輕人,有著這種令人羨慕的、如沐春風(fēng)的暢快表達能力呢!
這種文字運用的習(xí)慣,其實跟民歌是有親近性的。讓文字從胸臆的吐納之間無掛礙地流出,就好像讓歌詞由生活的作息之間自然而然地唱出,因此,公路之著迷于民歌,為之喜、為之悲,也就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了。
當我在遠離島嶼的此地,偶而聆聽1970年代的民歌,不管是李雙澤、楊弦、胡德夫、金韻獎,都可以感受到那種自然流動的、純樸的氣韻。這是怎么樣的一群人,可以有這樣的福氣共同創(chuàng)造出這種生氣蓬勃的空氣振動,而渾然不同于另一批民歌同代人在今日島嶼所刻意造成的凝濁僵滯氣場?
十多年前,我因為自少年時代起對于島嶼民歌的喜愛,而在研究所體制底下進行了《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這樣的寫作計劃;十多年后,公路也因著她對島嶼民歌的喜愛,而寫了她自己的民歌史記??粗匪蛠淼臅?,彷佛看到一個相差十幾歲的孿生兄弟;而這個兄弟,在神似之外,依然有它自己突出的個性,特別是當中對于音樂人的描繪,是我的書中遠遠所不及,也是這個剛出生的兄弟最引人入勝之處。
一個從未踏上島嶼的人,卻能夠深入島嶼樂音的血肉經(jīng)脈,只因大家愿意分享對民歌的喜愛,那正是音樂與文字神奇之處。因為公路,還有許多的有心人,讓島嶼變寬,隨之讓海峽變窄,誰曰不可?
2007年5月12日
寫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