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政治決戰(zhàn)之年”的2001年,森喜朗政權繼續(xù)呈下滑態(tài)勢。中小企業(yè)經營者福祉事業(yè)團事件、外務省機密費流用事件等政府丑聞相繼被媒體爆出,震驚朝野,使得原本就如風中之燭的森政權更加搖搖欲墜。
面對千載難逢的有利時機,在民主黨1月20日舉行的黨大會上,意氣風發(fā)的鳩山由紀夫放出“參院選取得壓倒性勝利,提前舉行總選舉,年內取得政權”的豪言。為了達到選舉后使執(zhí)政黨在參院中的議席不過半數的目標,民主黨開始積極倡導建立在野黨選舉合作體制。雖然當時最主要的三大在野黨――民主黨、自由黨與社民黨之間在歷史淵源、政治主張等方面存在著多重矛盾,統(tǒng)一步調絕非易事,但在推翻自民黨奪取執(zhí)政權的共同奮斗目標下,三黨還是達成共識:在不制定統(tǒng)一政權構想的前提下建立選舉同盟。
一切似乎正一步步向著鳩山由紀夫期待的方向發(fā)展,但自民黨又豈會坐以待斃,心甘情愿地將執(zhí)政寶座拱手讓人?事實上,自民黨的絕地反擊徹底打亂了鳩山率領下的在野黨聯盟的如意算盤,形勢瞬間急轉直下。
小泉改革的沖擊和鳩山辭職
2001年4月26日,小泉純一郎臨危組閣,取代了支持率已降至5%的森喜朗政權。打出“改變日本”、“無禁區(qū)的構造改革”等旗號登場的小泉憑借極具煽動力的演說和個人色彩厚重的“表演秀”迅速在國民中掀起一股強勁的“小泉旋風”。在三個月后舉行的參議院選舉中,自民黨挾此“奇風”席卷64個議席取得大勝――執(zhí)政夢再一次與民主黨擦肩而過。
突然引爆的“小泉人氣”無疑是民主黨此番失利的最主要原因,但民主黨自身暴露出的脆弱性與黨首鳩山由紀夫在黨內凝聚力的欠缺也不容忽視。參院選舉前夕,作為改憲派的黨代表鳩山由紀夫與護憲派的副代表橫路孝弘之間的分歧助長了黨內不同派別間的暗中較勁,而此時已是黨內多數派的新生代成員與老資歷政治家之間的對立也日益明顯。各派別、各年齡層黨員所持主張的不一致性已然成為民主黨的一大隱患。
選舉結束后,懷著強烈危機意識的鳩山對民主黨的人事進行調整,改變原來由菅直人負責政策與國會對策、熊谷弘負責包括選舉對策在內的黨務的所謂“雙干事長”制,將原干事長代理熊谷變?yōu)閲鴮ξ瘑T長,大膽起用民主黨后起之秀前原誠司接任干事長代理,從而使黨務大權集中到菅直人一人手中。鳩山此舉試圖通過加強“鳩山 菅”的雙人體制增強黨內的向心力。但是,作為當初在黨首選舉中力挺鳩山取代菅直人的核心人物的熊谷弘與菅直人之間尖銳對立并未因此得到緩解。在菅直人取代鳩山重返黨代表寶座的2002年12月,熊谷與佐藤敬夫等5人一起離開了民主黨。
鳩山改組民主黨人事不久后的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fā)生震驚世界的“9 11事件”。小泉內閣在事發(fā)八天后的9月19日便迫不及待地推出了包括派遣自衛(wèi)隊在內的七項應對舉措并決定在當月27日開始的臨時國會上通過以后方支援美國為內容的“反恐特措法案”。與從始至終就堅決對該法案說“不”的社民黨與自由黨不同,作為民主黨最高領導的鳩山由紀夫對此問題的前后立場發(fā)生了很大動搖。起初,他主張“應當在現行法律框架下考慮該如何支援美國”,但在與小泉純一郎進行了黨首會談之后,他的立場隨即發(fā)生180度的大逆轉,認為“如果現行法律做不到,制定新法也是可以的”。而民主黨內各派系的分歧也在此次大爭論中暴露無遺。來自舊社會黨的橫路孝弘主張“新法不要論”,干事長菅直人卻公開表示“法制上的準備必不可少”。黨首的左右搖擺以及不同出身背景、不同年齡段的民主黨人相互間步調的參差紊亂進一步加深了外界對民主黨“令人費解的政黨”的印象。
9月23日,民主黨再次舉行黨代表選舉。鳩山由紀夫雖然戰(zhàn)勝另外三位候選人菅直人、橫路孝弘、野田佳彥取得三連任,但黨內的紛亂局勢卻并沒有因此得到緩解。為回報支持自己連任黨代表的中野寬成,鳩山在新一輪的人事任免中將舉足輕重的干事長一職委派給了中野。這一帶有“露骨的論功行賞”色彩的人事任免不僅引來黨內的一片非難之聲,更使民主黨在國民中的支持率猛跌到危險的。
為了力挽狂瀾拯救自己與民主黨的命運,鳩山由紀夫開始醞釀民主黨與自由黨的合并計劃,并在與自由黨黨首小澤一郎的接觸中就此達成共識。但是民主黨內對民自合并的反對浪潮遠比鳩山想象的更加強烈。2002年11月30日,民主黨實力派人物羽田孜、菅直人、野田佳彥、橫路孝弘召開會議,一致決定敦促鳩山由紀夫“讓”出黨代表的職位。三天后的12月3日,重壓之下的鳩山正式辭職,結束其對民主黨三年零兩個月的獨立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