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轉再變(4)

人生的三路向 作者:梁漱溟


頭腦中研尋曲折過程不可殫述,今言其覺悟所在。我覺悟到欲望之本,信在此身,但吾心則是卓越乎其身而能為身之主宰的。從而吾人非定然要墮陷糾纏在欲望里。何以見得?即于此出世思想而可見。

語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非即本于身體構造而來者乎?此代表著個體存活和種族蕃衍兩大欲求,固為一切生物之通性,莫能有外。但在生物進化途程上,人類遠高于一切,其所欲望乃大不簡單,幾于千變萬化不可方物。然直接間接,若近若遠,何莫非自此身衍出者?唯獨置此身欲望于反省批判否定之中的出世思想?yún)s明白地超越此身了。此非以我有自覺能反省而不為身所掩蓋之心乎?唯人有人生觀,而牛馬卻不能有牛生觀馬生觀;彼諸動物豈曰無心哉,顧惜其心錮于其身,心只為身用耳。此一分別不同,則緣于脊椎動物頭腦逐漸發(fā)達,至于人類而大腦乃特殊發(fā)達,實為其物質基礎。儒書云“形色,天性也;唯圣人然后可以踐形”。又云“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這些說話證以今日科學家言,便見其字字都有著落①。儒家之學原不外是人類踐形盡性之學也。

人非定糾纏于欲望,則亦非恒在苦中而已耳。儒家之樂又何自來乎?前說“所欲得遂則樂,所欲不遂則苦”者,應知是片面之見,未盡得其真際??鄻氛骐H視乎生命之流暢與否。一言以盡之:生命流暢自如則樂,反之,頓滯一處則苦。說苦樂之視乎其所欲遂不遂也,蓋就一般人恒系乎外來刺激之變換以助其生命流暢者言之耳。外在條件長時不變,其樂即轉為苦矣;此不難取驗于日常生活事實者。人們欲望所以層出不窮,逐有增高者,正為此也。有道之士——得乎生命自然流暢之道者——更不須待外來刺激,固可以無時而不樂。

后世如宋儒,每言“尋孔顏樂處”。明儒王心齋更作有《樂學歌》云:

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①

王氏又云“人心本無事,有事心不樂;有事行無事,多事亦不錯”。其云“有事”者,指此心有所罣礙,即失其流暢也。其云“無事”者,指此心隨感而應,過而不留也。此樂是深造自得之樂,與彼有所得于外之樂迥然兩回事,恰為生活上兩條脈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