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醉心開明專制

國學大師之死 作者:同道


當梁啟超在日本大力倡導改造“國民性”的時候,在中國國內(nèi),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希望轉(zhuǎn)而寄托于革命;而此時梁啟超的政治立場卻從激進的破壞主義變?yōu)檫^去的保守主義。為此,維新派和革命派在《新民叢報》和《民報》展開了大辯論,梁啟超被革命派駁得理屈詞窮。從此,他把主要的精力轉(zhuǎn)入“開明專制”的研究和實踐中。

梁啟超之所以反對革命、共和而主張改良、立憲,跟他所倡導的新民思想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他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民智低下的專制國家,革命的結(jié)果只會造成徒具共和形式的民主專制國家。因為,在民智低下、民眾自治自理能力缺乏鍛煉的國家,共和會成為一紙空文,仍由強權(quán)人物實行君主之實,民眾則俯首帖耳甘為奴隸。

在上述理論的指導下,梁不僅反對共和、革命,甚至宣稱:君主立憲雖然是維新派的政綱,但現(xiàn)在還不宜實行。為什么?第一,人民程度未及格,不能勝任議會政治,以正常手段行使和維護自己的正當權(quán)利;第二,施政機關(guān)未整備,無論法制及其相應機構(gòu)都離實行立憲政治有相當差距。按照這一邏輯思路,當時的中國只有實行開明專制才是最佳的政治選擇。這便是1905年梁啟超所撰寫的《開明專制論》的主要觀點。這種政體和理論,是封建國家實行由上而下的漸進性改革的一個中介、一個階段。梁啟超的開明專制,重點是保障民權(quán),鍛煉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zhì)、自治能力和法治意識。開明專制可以循此進步為立憲政治。

盡管梁啟超的開明專制論長期以來遭人詬病,但平心而論,在當時的條件下,開明專制也并非不是一種選擇。實際上,梁啟超當年的預言,很大程度上被辛亥革命后中國混亂的政治局勢所驗證了。

辛亥革命成功后,梁啟超結(jié)束流亡生涯回到國內(nèi),重新活躍于民國的政治舞臺,先后任袁世凱政府的司法總長和段祺瑞政府的財政總長。梁啟超將“開明專制”的希望寄托于這兩人,但這兩人都是開明不足,專制有余,梁的政治實踐注定失敗。1917年11月,段祺瑞內(nèi)閣倒臺,梁啟超的政治迷夢最終破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