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民國政治人物分分合合的“革命家”(4)

國學大師之死 作者:同道


章太炎與蔡元培出生僅相隔一年,都是知識分子出身,小時候都受“曾靜案”的影響而排滿。但蔡元培所受影響顯然沒有章太炎深,也不像章太炎受家族遺風所感染;蔡在科舉路上一帆風順,而章第一次參加科舉就昏倒在地,從此再也沒有參加。因此,蔡元培在仇滿上不如章太炎堅決,兩人的革命道路也因此大相徑庭。蔡元培在從事了短暫的革命實踐后就轉(zhuǎn)向了“教育救國”;而章太炎自從立志革命后,就只身從戎,不顧生死。

1906年6月29日,歷經(jīng)三年生不如死的牢獄之災后,章太炎像一個凱旋的英雄一樣,受到革命黨人和熱血青年的追捧。在他被囚的幾年中,光復會、同盟會相繼成立,革命黨人蔚然成風,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義”的政治綱領。但梁啟超等立憲派人士卻利用《新民叢報》對“三民主義”發(fā)難。章太炎出獄之前,就已經(jīng)和革命黨的報紙《民報》開始打筆仗,出獄后,憑著對梁啟超的了解,以及豐富的筆戰(zhàn)經(jīng)驗,僅用了一年時間,章太炎就迫使《新民叢報》停刊,致使海外華僑紛紛脫離保皇會,投入革命隊伍。

《民報》時期,章太炎與孫中山的關系相當不錯,常常一起商談革命方略,處于政治上的蜜月期,但僅維持了一年多。1907年底《民報》被禁,章太炎想將《民報》遷往美國或其他地方,需要一筆相當可觀的費用。此時的孫中山正忙于在各地搞武裝起義,無暇顧及,也很難拿出大筆經(jīng)費,兩人為此鬧得不可開交。這時候,孫中山又命汪精衛(wèi)在東京秘密籌備《民報》復刊,并出版了一期。得知這一消息,章太炎怒不可遏,將內(nèi)部爭吵公諸于世,還提議要免去孫中山總理職務,并開除出會。

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后,各省紛紛宣布獨立,身處日本的章太炎異常興奮,他立刻乘船回國,提出“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的口號,提議由黎元洪和黃興分別擔任元帥和副元帥,由宋教仁任內(nèi)閣總理,由湯受潛、蔡元培、張謇、伍廷芳分掌郵傳、學部、財政、外交諸部。這是一個由各派力量聯(lián)合組成的中央政府的設計。章太炎之所以有此主張有兩個原因:一是從報紙上得知歐美國家政黨爭權的種種弊病,二是親身經(jīng)歷同盟會內(nèi)部的斗爭。因此,他固執(zhí)地認為,革命成功后,不應當再有政黨存在。從中我們可以再一次體會到章太炎論政的幼稚,但卻不得不承認他的道理。

當時孫中山不在國內(nèi),歸國后立即對章太炎的“革命軍起,革命黨消”進行了批判。而章太炎隨后將光復會實際領袖陶成章的死歸咎同盟會,雙方成見日益加深,章拒絕擔任總統(tǒng)府樞密顧問。

1912年清帝退位后,章太炎強烈感受到南京臨時政府的軟弱無力,自己提出的種種主張和方案不被理解,他希望盡早結(jié)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共御外辱。誰最接近自己的政治主張呢?當時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所有人物,在章太炎看來:黎元洪號召力不夠,孫中山不采納自己的建議……一一數(shù)下去,最后長嘆一聲:只有袁世凱了。

章太炎開始搖動手中的筆,為袁世凱唱贊歌,攻擊同盟會的革命黨人,罵他們是“鼠竊狗偷”的“群盜”。但很快幻想就被嚴酷的現(xiàn)實擊碎,袁世凱的真實形象逐漸暴露在世人面前。特別是宋教仁被袁政府刺殺,讓章太炎幡然覺醒,他開始認識到革命黨人必須重新聯(lián)合起來,于是主動找到孫中山、黃興等人,開始商討如何對付袁世凱的陰謀。

這時候,章太炎又一次患了政治幼稚病。他認為,當時唯一能與袁世凱抗衡并取而代之的理想人物是黎元洪,于是積極游說黎競選總統(tǒng)職位,并為其奔走呼號。當明哲保身的黎元洪要求章太炎北上打探袁世凱的態(tài)度時,章太炎欣然前往,旋即被袁世凱打發(fā)回上海,重新回到革命黨人中。

1913年,為反對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體制,孫中山發(fā)動了“二次革命”。然而,由于準備不充分,加上內(nèi)部意見不一,很快就以失敗告終。當孫中山、黃興先后逃往日本的時候,章太炎又一次選擇了留下,而且親入帝京,要跟袁世凱當面問個明白。他的單純與固執(zhí)再一次顯露無遺。這一去又是三年,章太炎被袁世凱軟禁在了北京,直到1916年袁世凱殞命。三年中,孤獨、憤懣的章太炎,不惜大鬧總統(tǒng)府,并以絕食相抗爭。

袁世凱死后,黎元洪代理大總統(tǒng),卻與段祺瑞為了政治利益斗得不亦樂乎。章太炎深切地感到前所未有的失望、惆悵和憂傷。這時候,孫中山又一次站了出來,發(fā)動“護法運動”,章太炎毅然加入斗爭行列,奔走于廣州、香港之間,勸說各路軍閥參加“護法運動”。但此時的中國已經(jīng)陷入軍閥混戰(zhàn)的泥潭。面對派系林立的軍閥、軟弱無力的中央政府,章太炎開始為“聯(lián)省自治”叫好,他希望能在中國建立聯(lián)邦制。這是他早年“分鎮(zhèn)”思想的死灰復燃,仍舊是紙上談兵的理想,不久便在軍閥間的槍炮聲中偃旗息鼓了。

1922年,53歲的章太炎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夢想破滅之后,逐漸失去了對政治的熱情,講學成為了他晚年撫慰心靈的主要方式。盡管期間他也不可避免地發(fā)表一些政論,如“反赤”、“反蔣”,但顯然已不再是學問家章太炎的人生主題。

在革命家章太炎的一生中,經(jīng)歷了與洋務派、維新派的痛苦訣別,游走于革命派、舊軍閥之間,始終是政壇上的一顆明星。但也許是因為30歲前埋首書齋,不諳世事;也許是因為知識分子的一腔熱血,使章太炎無法厘清社會現(xiàn)實和政治斗爭的復雜性,因而他的主張也就不免成為不切實際的空想,最終都化為泡影,也使得他一次次周旋于政客間的努力顯得可笑而為人所詬病。

但這顯然不是章太炎人生的全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